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861年至1871年,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在各自國家開展的改革構成了人類自由編年史上引人矚目的篇章,也見證了恐怖和強權新哲學的出現。邁克爾·貝蘭敏銳地從歷史中提取到這個重要的時間切面。他以紮實的歷史知識貫通了三場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嫻熟的文筆展現了三位領袖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力排眾議的艱辛改革歷程。美利堅、德意志和俄國的革命都以自由之名進行,方式卻迥然不同:林肯要給予美國“自由的新生”,俾斯麥以“鐵與血”推行強權,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實施變革。十年後,政體桎梏被打破,經濟障礙得以清除,三個超級帝國巍然崛起。然而,俾斯麥卻成了自由的敵人,亞歷山大二世則變得心灰意冷,只有林肯仍對自由的真理篤信不移。1861―1871見證了自由國度的鑄就,也見證了反革命運動及強權意識形態的興起,時至今日,這段歷史依然影響著我們的世界。在本書中,貝蘭還詳實地描繪了瓦格納、惠特曼、尼采、托爾斯泰、瑪麗·切斯納特等要人名士在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中的活動與見證,從側面生動展現了三場改革的風雲潮流。

作者簡介

邁克爾.貝蘭
律師,暢銷書作家,多篇文章見於《紐約客》《華爾街日報》《國民評論》等報刊,著有羅伯特·肯尼迪傳記《最後的貴族》(The Last Patrician)、托馬斯·杰弗遜傳記《杰弗遜的惡魔》(Jefferson's Demons)等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1861—1871,短短十年間,林肯、俾斯麥、亞歷山大解放了千百萬人民,鑄就了美利堅、德意志和俄羅斯三大超級強國,改變了三個國家的政體。亞伯拉罕?林肯,廢除黑奴制度,為美國躍居世界頭號強國開闢道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斬斷禁錮農奴的鎖鏈,使俄國邁向現代強國之路;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締造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三巨人的改革,見證自由國度的鑄就,也見證強權意識形態的興起。三國爭奪霸權的鬥爭引爆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奠定了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邁克爾?貝蘭以紮實的歷史知識貫通了三場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嫻熟的文筆展現了三位領袖的強國改革之路,以及三大超級強國的巍然崛起。

目次

致讀者
前言三人之死

第一篇墜入深淵
第一章絕境邊緣的三個民族
第二章叛逆者現世
第三章針鋒相對
第四章自由宣言
第五章蓄勢待發
第六章暴力
第七章煙塵初起
第八章強弩之末
第九章厲兵秣馬,背水一戰
第十章遲恐生變
第十一章王牌在手
第十二章天意已決
第十三章自由氣息
第十四章雪上加霜

第二篇改革的高潮
第十五章不論權屬
第十六章恐怖的大屠殺
第十七章塵歸塵,土歸土
第十八章未來鬥士
第十九章國魂不死
第二十章那位勇者
第二十一章權勢與魅力
第二十二章鼓聲沉悶
第二十三章奇恥大辱
第二十四章生不如死
第二十五章血腥殺戮

第三篇自由與恐怖
第二十六章走向深淵
第二十七章時機未到
第二十八章原形畢露
第二十九章不成功,便成仁
第三十章下台!下台!
第三十一章惡魔之酒
第三十二章新的世界已到來

尾聲得之不易的自由

書摘/試閱

前言三人之死
在三位改革領袖中,有兩位死於非命。
第一位是被一顆0.41英寸口徑的子彈射穿了頭骨,而後便溘然長逝。子彈穿透了大腦的軟組織,在靠近一側眼眶的地方爆開。這位美國總統被人們送到附近的一棟屋子裡,第二天早晨7點剛過,他便停止了呼吸。隨即,他的心臟也停止了跳動。
第二位目睹了自己肚腹被炸開,腸子橫淌過大街。大塊的血肉掩映在白雪中。俄國沙皇被哥薩克騎兵放在雪橇上拖回宮中後,便撒手人寰。
在這三位改革領袖中,壽終正寢的只有德意志首相,他享年八十三歲。
根據皇室和東正教的禮制,俄國沙皇的遺體被送往祖輩們長眠的墓地。然而,在聖彼得堡,卻幾乎看不到任何悲慟的跡象。亞歷山大二世在世人的厭棄中與世長辭。他那革命性的政治才能,換來的卻只是忘恩負義,而他的葬禮也是紕漏百出。斂屍官對著這位沙皇的遺體——或者說遺體的殘餘部分——絞盡腦汁,最後他決定,將支離破碎的下肢切除。殯葬人員為如何處理遺體大傷腦筋,與此同時,令大臣們煩惱不已的則是另一個問題——大批外國政要乘坐專列,從華沙和柏林來到聖彼得堡弔唁,這些人該如何安置才好?德意志王儲竟然只能屈就住在一間畫廊裡。
……
馬車一路駛往彼得保羅要塞,大雪紛紛揚揚。沿途列隊站崗的士兵們穿著厚厚的大衣,可還是凍得直打哆嗦。紛飛的大雪中,馬兒們拉著鍍金的皇家馬車掙扎前行。最後,隊伍終於抵達了要塞。在一座小講堂裡,皇室成員們目睹了莊嚴華麗的一幕。身披黑袍的修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吟唱著《聖經》的章節。燭光在羅曼諾夫皇室的大理石陵寢上閃閃爍爍。然而,此情此景卻並無已逝者的意味。亞歷山大自己的人生篇章都被精心隱藏了,生亦如是,死亦如是。
只有新任沙皇似乎還想細細端詳已故沙皇的遺體。人們看到,亞歷山大三世一再俯身,上前親吻父親了無生氣的雙手。然後,人們將棺木封斂,放進了墓穴中。哀悼的人群依照古老的習俗將沙土和樹葉拋撒進墓穴。
故去沙皇的葬禮只有冷冰冰的儀式禮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遭遇謀殺的總統被運往墳墓的儀式卻是臨時草草舉行。當時群情激奮,民眾的狂熱甚至到了病態的地步。許多美國人渴望親近他的遺體,適當程度的接觸是允許的,或者有可能是已故總統所在黨派的成員所鼓勵的,因為他們知道,犧牲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在紐約,林肯的遺體一度被放置在市政大廳,連棺蓋都是打開的,有些前來哀悼的民眾會試圖碰觸或者親吻這位死去的總統的面龐。由於太多哀悼者帶來的塵垢,遺體已經呈現出一種不自然的暗沉顏色,變得有些發黑。一位入殮師數次被傳喚來,擦拭掉總統面上覆蓋的油脂,將嚴重下垂的,幾乎包不住牙齒的下巴合上去。遺體已經變得不像樣子了。
然而,單純樸素的鄉下人挽救了這種局面。火車載著總統的遺體,飛馳著穿過鄉村,春天的花朵正在盛開,在遠遠的交叉路口,在孤獨的小村莊里,在荒蕪的農場邊緣,美國民眾站在鐵軌邊,向被害的總統致敬。許多人用手帕抹著眼淚。婦人們的懷裡抱著嬰兒。小學生們手裡握著鑲黑邊的美國國旗。在煤氣燈照亮的火車站站台上,成群的少女圍在一起唱讚美詩;她們穿著聖潔的白色衣袍,胸前垂下黑色的肩帶。有些哀悼者拿著手寫的標語牌:“向值得致敬者致敬”“英雄烈士”“華盛頓,國父;林肯,國之救主”“人雖死,言猶在”。
聯邦政府專門徵用了一節火車車廂來運送林肯總統的遺體。林肯生前就常常乘坐這節車廂;它裝飾得相當舒適,有一間會客室和一間臥室。為了安放他的遺體,車廂已經罩上了黑紗,所有窗子都掛上了黑色的窗簾。護送總統遺體的,有總統的家人、朋友、高官,還有來自美聯社、《紐約時報》、《費城問詢報》、《波士頓每日廣告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深夜,列車穿過紐約州中部,車上的人都被等著一睹總統靈柩的群眾的數量震驚了。在孟菲斯和沃倫斯的小鎮上,哀悼者們手持火把站在路旁。凌晨3點鐘,火車到達了羅切斯特,遇到了市長和大批民眾。
不久,已逝的總統就來到了伊利諾伊州。一個標牌上寫著“回家”,另一個寫著“安息”。在芝加哥停留之後,列車穿過大草原,來到了斯普林菲爾德——這裡是伊利諾伊州首府,林肯總統的故鄉。人們把他的遺體帶到議會大廈,在那裡供公眾徹夜瞻仰弔唁。第二天中午,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靈柩被抬下台階,放入靈車。眾多哀悼者開始吟唱——
天主的孩子們,前行路上溫柔歌唱:
讚頌救主的豐功偉業、萬丈榮光。
我們正沿著父輩們走過的路途,回到主的身旁:
我們即將目睹,他們如今何等喜悅歡暢。
靈柩被運到橡樹嶺公墓,放置在石灰岩的墓室中。
在這三位改革領袖中,只有德意志首相免於死於非命。這未必是一種福氣,因為奧托?馮?俾斯麥同樣飽嚐了死亡的痛苦。林肯和亞歷山大都是在權力巔峰驟然殞命的;只有俾斯麥活到了功成身退,了解到被歷史拋棄是一種什麼滋味。新德意志皇帝的登基,為他的高官盛譽畫上了句號。俾斯麥一手打造了這個帝國,威廉二世剛剛戴上皇冠,就急於除掉國中的這個老臣。這位年輕而獨裁的皇帝神經質的興奮、變化無常的想法、輕率不得體的演說——半是路德教會的佈道,半是專橫兇暴的長篇大論——給一名觀察者留下了“癔症患者的印象”。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謀殺的亞歷山大皇帝的孫子,也是個蠢貨,人稱“威廉的表弟”。“他簡直是瘋了!”尼古拉大叫。
俾斯麥從權力巔峰跌落,無法再認真對待這位瘋狂的皇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對一位君主屈膝是件危險的事,特別是像威廉這樣易怒的君主。年輕的君主頑固不化,他的軍事演習和計謀都一無是處,這一點俾斯麥明白得太遲了。新皇帝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他佩戴黑鷹和骷髏標誌,自詡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象徵。他還有一個同樣令人不安的習慣:他竟然喜歡撫弄衛兵的小鬍子,捲起衛兵的鬍子梢。但是,軍旅精神只是形成威廉的古怪脾氣的部分原因,在這位耀武揚威的軍人腦袋裡的某個地方,驕傲退卻了,他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藝術愛好者。在波茨坦洛可可風格的宮殿裡,閱兵場上的死板嚴苛消散無踪,來訪者們驚奇地發現,他變成了一個細膩敏感、酷愛藝術的年輕人。
俾斯麥一生剋服過許許多多困難,但是要搞定一個穿著長筒軍靴的審美家,哪怕他再足智多謀,恐也力所不及。某天早晨,年輕的皇帝出現在位於柏林的首相府邸門口。他要求知曉俾斯麥的行動。首相從床上爬起,滿心鬱悶地走下來。“俾斯麥大概只得如此,”威廉說,“他得克制自己,忍著不把墨水瓶砸到我腦袋上。”俾斯麥並沒有朝他扔墨水瓶;他將自己的惡意用一種喜歡的小花招表達了出來。他丟下一隻公文包,然後假裝不想讓皇帝看到其中一份文件。這下子不知所措的變成了威廉。他的好奇心戰勝了矜持,一把從首相手中抓過那份文件。從那份文件中,威廉得知,俄國沙皇長篇大論地談他,稱他為“一個不講信義的蠢貨”。
俾斯麥表達了他的觀點——但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不久之後,他就被從辦公室趕了出去,他懷著苦澀的心情登上列車,離開了柏林。“榮光無限的國葬。”他注視著窗外士兵們身上的羽飾、頭戴的鴕鳥羽毛說道。一開始他還確信,政府一定會氣急敗壞地請他回去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召令卻始終未出現。這位老人一直夢想著能夠重回威廉大街——柏林的權力中樞。他籌謀規劃,但是他的野心卻失去了效力。俾斯麥的晚年是在徒勞無益的憤憤不平中度過的。他雖然被困在輪椅上,可身體的虛弱並沒有影響到他的頭腦。他的思路依然無比清晰,直到最後都沉浸在僅剩的一點歡愉當中,那就是仇恨。最後迴光返照時,他用力揮舞一隻手。“那,”他宣稱,“絕無可能,基於國家理念。”這位政治領袖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制定和打破過太多規則,或許他期望可以通過這種宣言來逃避死亡的命運。
若他真的這樣想,那他的確未能成功。六個小時之後,他溘然長逝。
三人之死迥然不同,但三位領袖的一生被一條共同的線索聯繫在了一起。在短短十年之間,他們解放了千百萬靈魂,重建了自己廣袤的祖國,並永久地改變了國家的政體。
林肯解放了一個被奴役的人種,改造了美利堅合眾國。
亞歷山大斬斷了禁錮農奴的鎖鏈,給俄國帶來了法制。
俾斯麥推翻了狹隘的日耳曼眾親王,打敗了奧地利皇室,終結了拿破崙的帝國,令德意志實現了統一。
三人鑄就了20世紀爭奪世界霸權的三個超級大國。他們也為人類的自由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三人中影響力最小的一位,俾斯麥理清了征戰不休的國家的一團陳舊腐朽的亂麻——當時整個國家到處是公國和獨立領地——並令這片凋敝已久的土地繁榮昌盛。林肯和亞歷山大解放勞工的行為正像史冊記載的一般偉大。1861年初,俄國境內有2 200萬農奴。同一時期,美國有超過400萬男女及兒童奴隸。十年之後,他們都被解放了。
自由的國度是如何鑄就的?自由的國度又是如何瓦解的?林肯稱他的改革是“自由的新生”。俾斯麥曾提及改革是通過“鐵與血”來實現的。亞歷山大實施了一場他稱為“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們的改革都是以自由之名進行的,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人、物和思想更自由地流動。他們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基於18世紀英國改革的基本原則——正是這些原則使得英國在當時成為有史以來最為自由、最為繁榮的國家。就連對英國的自由理論嗤之以鼻的俾斯麥,也深諳貿易自由的好處,雖然他本人絕非一個自由貿易主義者。在他當政時期,工業蓬勃發展,魯爾區的礦山和煙囪為他治下的社會提供了煤炭和鋼鐵,成就了德意志的繁榮昌盛,這比“鐵與血”更加重要。
自由的新機制,儘管肇始於英國,卻通行於全世界。它的核心理念是,上帝賦予所有人基本的尊嚴,雖然這一理念在現實中尚未完全實現。對這一真理,亞伯拉罕?林肯篤信不移,他認為它“適用於任何人、任何時期”。在19世紀初的幾十年,這一自由機制有望像蒸汽機——該時代另一項開創性的發明——一樣出口海外。所有人都擁有生存、自由和享受工業成果的權利,這一信念在德意志的萊茵河、俄國的涅瓦河、美國的波托馬克河和英國的泰晤士河兩岸被迅速喚醒。
接下來,一些事情便水到渠成地發生了。
在三位改革偉人對自由國度開疆拓土的十年間,其中的一位成了自由國度的敵人,還有一位變得心灰意冷。正是在此時,詩人馬修?阿諾德聲稱,熱愛自由國度的人們“迷失了未來”。林肯曾說,自由的“萌芽”將會“成長和擴大為全世界人類的自由”。然而,這萌芽卻在世界性的災難中幾近夭折。在這場全球危機中,自由國度受到了強權政治的新思想的挑戰。林肯稱,這種思想的道德詞彙出自“豺狼詞典”。在這十年間,人們見證了自由的勝利,也見證了反革命運動的興起,時至今日,這場運動依然影響著這個世界。
這就是那十年發生的故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