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樓英(簡體書)
滿額折

樓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樓英的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在充分閱讀樓英《醫學綱目》的基礎上,參考相關的文史資料、醫家著作,運用文獻梳理等方法對樓英的學術進行研究。樓英的主要學術特點是:重視陰陽五行學說,闡發《內經》之旨,融匯歷代名賢之精華。在臨床上,他分病辨證,重視臟腑病機。他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豐富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

王姝琛,女,1964年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碩士,《黃帝內經》專業;從事中醫文獻學、醫古文教學及中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主編和整理的著作有《醫鈔類編》《長白山人參文化攬蘋》。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一)家世業醫
(二)師事戴原禮
(三)私淑朱丹溪

著作簡介
一、《醫學綱目》
(一)《醫學綱目》現存版本
(二)《醫學綱目》內容簡介
二、《氣運類註》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時代背景
(二)家庭影響
(三)師傳熏陶
二、學術特色
(一)《周易》為本源,《內經》為基礎
(二)創醫學類書之綱目,為後世醫家所借鑒
(三)重視陰陽五行學說,確立臟腑辨治綱領
(四)匯各家學說,金元醫家為重
(五)師古而不泥古,指出前賢不足
(六)辨證論治,謹守病機
(七)運氣理論研究
(八)養生理論研究

臨證經驗
一、對仲景學說的臨證發揮
(一)傷寒病辨證論治特點
(二)傷寒病醫案診治特點
二、對丹溪經驗的繼承發揮
(一)病因病機理論的繼承和發揮
(二)臨床診斷方法的繼承和發揮
(三)論治原則的繼承和發揮
(四)醫案應用舉隅
三、內科雜病臨證用藥經驗
(一)內科雜病臨證經驗
(二)臨證用藥宜禁
四、婦人病臨證經驗
(一)婦科病三期分治
(二)胎產病治療三禁
(三)四物湯適時加減
(四)月經病診治
(五)血崩診治
(六)帶下病診治
(七)胎前諸證調經為先
(八)男女之分,乾元已定
(九)惡阻治療用絕之之法
(十)臨產發揮楊子建“十產論”
(十一)方中藥物採用炒炭法和煅制的較多
(十二)婦科醫案舉隅
五、小兒病的臨證經驗
(一)繼承錢乙五臟所主,虛實為綱的思想
(二)繼承朱丹溪“慈幼論”
(三)小兒病臨證舉隅
六、針灸治療臨證經驗
(一)“候氣”之說
(二)“補瀉”之法
(三)刺臟腑經絡四病各不同
(四)刺禁
(五)灸禁
(六)“十二經孔穴”之總結
(七)糾正諸賢對針灸經絡的理解之誤
(八)取穴之法
(九)樓英候氣補瀉針刺法的臨床應用舉例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王肯堂《證治準繩》
(二)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吳道源《女科切要》
(四)郭佩蘭《本草匯》
二、學派傳承
三、後世發揮
(一)《醫學綱目》是運用綱目分類法的典範
(二)輯錄醫學經典原文,為後世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三)後世醫家載錄《醫學綱目》內容,闡述臨證醫理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一、學術淵源
(一)時代背景
樓英在醫學領域的成就,除了他對上自《內經》、下至歷代名醫著作,晝讀夜思、廢寢忘食地學習,勤於實踐,勇於創新外,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也是分不開的。樓英所處的時代,跨越元、明兩代。金元時期戰爭頻繁,疫病流行。一些醫家認為,既往的病因病機理論和曾經盛行的經方、《局方》等,已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產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東垣、王好古、朱丹溪等醫家相繼基於實踐對醫學理論進行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的認識,創立了各具特色的學說,並展開學術爭鳴。這一風氣延續至明清兩代,開拓了中醫學術發展的新局面。明代,官方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這樣的環境中,大批知識分子由儒入醫,改善了醫生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使醫生的社會地位相應提高。金元各醫學流派的形成,以及明代科技的發展,對樓英醫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家庭影響
樓英之曾祖樓文雋,字元英,號澄齋,聰明好學,凡經傳、子史、天文、地理、歷律、陰陽、醫藥之屬,靡不精研而窮其蘊。宋開慶中,秘書少監洪公薦於朝,授登仕郎行在院檢閱,不久,因父病辭官,回到家鄉業醫。樓英之祖父樓壽高,字云齊,號雲齋、南山,隱德弗耀,隱居樓塔,嗜學業醫。樓英之父樓友賢,後更名泳,字信可,號仙岩耕耘叟,習儒而善醫,嘗謂貧欲資身,賤欲救世,莫如行醫。他的連襟戴士堯與名醫朱丹溪是摯友,戴士堯之子戴思恭拜朱丹溪為師。因此,樓友賢與朱丹溪成了師友之交。
(三)師傳熏陶
1.師事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禮,一作元禮。婺州浦江(今浙江諸暨)人。
戴思恭的祖父戴暄是浦江望族,習儒,其父親戴堯亦以儒學相承。戴思恭自幼好學,天資聰敏,博覽群書,涉及星象、堪輿、風鑑之術,尤嗜醫書,志在濟世活人。當時,鄰縣義烏朱丹溪在當地醫名大振。少年戴思恭隨父親來到義烏,拜朱丹溪為師。朱丹溪“盡以醫術授之”。戴思恭刻苦鑽研,深得先生醫術之精髓,遂以醫鳴世。當時大學士宋濂稱其醫術之妙,非一時諸人可及。樓英的父親與戴思恭的父親因聯姻的關係,交往密切。樓英也非常佩服戴思恭“才思敏捷,好學能文”。在戴思恭為其母治病時,樓英曾向戴思恭請教醫術,與其辯論醫道,互相切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樓英對戴思恭“以兄事之,亦以師禮之也”。戴思恭謂之可教,後必有成。
2.私淑朱丹溪
樓英的父親樓友賢與朱丹溪成了師友之交。戴思恭傳承朱丹溪學說,成為明初名醫。朱丹溪、樓友賢、戴思恭三人均以《內經》為依據,探究古代經典、臨床驗證。三人密切交往多年,朱丹溪對樓友賢、戴思恭的影響,對日後樓英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醫學綱目》編引資料中可見一斑。樓英也稱自己是“私淑丹溪之學者”。
史料中記載:朱丹溪暮年,特別思念老友樓友賢,曾給他寫信,信裡有詩云:“一臥丹溪相見稀,小園日日掩荊扉;晚來不惜塵雙屐,掃榻殷勤話夕暉。”以表達思念心切,希望樓友賢不惜路遠,能到義烏丹溪來,兩人談個痛快。公元1358年,朱丹溪因病去世,樓英奉父命從樓塔冒險趕去義烏弔唁。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