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時間觀(簡體書)
滿額折

時間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9 元
定價
:NT$ 539 元
優惠價
8746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過去,各個國家和地區采用各自的時間標準,現在為什麼有了世界標準時間?

隨著計時科技和工具的發展,電影、音樂、藝術和工業等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

時間從被動的工具到成為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我們能否擺脫時間的束縛?

如今,我們總是因為時間不夠而焦慮不安,那麼計時對現代人而言究竟是否是一件好事?

……

通過對歷法、鐘表行業、工業、電影、音樂等領域的論述,《時間觀》講述了愛因斯坦和霍金沒告訴你的時間演化史,講述了工業革命後的250年間,時間的演化和發展以及它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與生活。

● 本書也帶我們深入探究和反思工業革命後的250年間人類與時間的關係的變化。工業革命之前,時間是被動的,工業革命後,時間變成主動的,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主角,甚至成為衡量價值的wei一標準。今天,時間管理成為衡量成功的重要標準,準時成為對人默認的要求,效率成為工業競爭的主要戰場,而在工業革命之前,這一切都是無法想象的。西蒙·加菲爾德通過本書告訴我們,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都逐漸陷入了時間的束縛和桎梏,而我們應該走出桎梏,重新成為時間的主人。


作者簡介

[英]西蒙· 加菲爾德(Simon Garfield)

● 英國知名記者和暢銷書作家,已出版《書信的歷史:鵝毛筆的奇幻旅行》《地圖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等17部作品,並曾因關於艾滋病的著作《純真的終結》(The End of Innocence)榮獲毛姆獎。

● 他是《觀察家報》《獨立報》《星期日獨立報》等多家報刊的職業供稿人,也曾為BBC寫過紀錄片腳本。

● 《時代周刊》這樣評價他:“加菲爾德具有一種特殊的天賦,那就是能夠被神秘的熱情和可愛的讀者激勵,充滿喜悅地進行創作。”


名人/編輯推薦

● 時間的歷史就是人類發展的歷史!一部愛因斯坦和霍金沒告訴你的時間演化史,讓你從時間的角度思考人類發展的軌跡,重新認識世界!

本書雖然講述的是時間,但它既不完全是科學的,也不完全是哲學的,而是從文化的角度來探索時間和計時的演化,讓我們借此一窺人類社會是如何飛速發展,以及是如何陷入時間這個的陷阱的。

● 用一個個精彩有趣影響深遠的故事,帶你探究工業革命後250年間人類與時間的關係的演化!

法國人因為把一天分成10小時而搞砸了歷法、z佳演講時長VS.史上zui長演講、讓手表價值數百萬英鎊的工藝、加速戰爭結束的照片……用一個個故事帶你深入探究和反思時間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影響與改變。

● 本書被當選為《周日泰晤士報》年度文化類選書,《觀察家》年度科學書籍,而且受到丹尼爾·平克、《時代周刊》、《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鼎力推薦。

● 湛廬文化出品。


時間如何成為生活的支配性力量

我們身在埃及,但不是古代的埃及。一本談時間的書從古埃及說起的確是個不錯的做法,然而,我們身處的是現代埃及,是會入選高端旅遊雜志《悅遊》(Condé Nast Traveller )的埃及,這裡有美麗動人的海灘、遊人如織的金字塔以及艷陽高照的地中海。我們坐在靠近亞歷山大港的一家餐館,可以輕易俯視海灘,而海灘的另一頭有一位當地人正在釣魚,或許他是在為晚餐捕撈佳肴!

我們過了一整年疲憊不堪的生活,此時正在度假。用完餐後,我們信步走向釣魚者。他會說點兒英語,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戰績——雖然數量還不多,但他可是信心滿滿的。我們略懂釣魚,於是建議他去不遠處的礁石那邊試試。那兒比他現在坐的這張老折疊椅的位置稍微遠一點兒也高一點兒,在那裡甩竿,他將有可能更快達到每日漁獲量。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問道。

我們回答說:“釣得更快就可以釣得更多,不僅夠自己吃,你還能把吃不完的拿去賣,所得的收入又能買更棒的釣魚竿和新冰箱來裝釣到的魚。”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又問。

我們又說:“如此一來,你就能用更快的速度釣到更多的魚,接著再賣掉魚,要不了多久,你就有足夠的錢買條船了。也就是說,你可以到更深的海域,使用拖網漁船快速捕撈更多的魚。事實上,你就可當個成功的拖網漁船船主,而大家會開始喊你船長。”

“我要那幹嗎?”他說話時神氣十足,卻也充滿困惑。

我們答道:“我們都生活在現代世界,早已習慣了不斷追求和享受迅捷與便利,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變現況、精益求精。如果你有條船,很快你的漁獲量就會稱霸市場,價錢高低就會由你說了算。然後,你可以買下更多船,聘用一幫人手。最後,你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終極夢想:早早退休,每天在暖陽下垂釣,悠閑地打發時間。”

“就像我現在這樣嗎?”

按印度時間生活的英國人

我們來簡單地聊一下威廉·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的故事吧。斯特雷奇出生於1819 年,在上學期間就立志要當公務員。19 世紀40 年代中期,他任職於加爾各答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在那裡的經歷讓他堅信,印度人,尤其是加爾各答的印度人,已經找到了方法來進行最精準的計時。當時,印度最精準的時鐘應該是英國生產的,不過對他來說,這並不重要。5 年後,斯特雷奇返回英國,並決定繼續按照加爾各答的時間生活:這可是一個非常勇敢的舉動,因為加爾各答的時間比倫敦的早5 個半小時。

威廉·斯特雷奇是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評論家及傳記作家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的叔叔,而利頓本人的傳記作者邁克爾·霍爾羅伊德(Michael Holroyd)曾提到,威廉何以當仁不讓地位列斯特雷奇家族“怪咖”名單之首。從斯特雷奇家族的種種奇“行”怪狀來說,這本傳記的爆料確實言之有物。

威廉·斯特雷奇活到80 多歲,也就是說,他在英國按照加爾各答時間生活了50 多年。他在下午茶時間吃早餐,在傍晚時分享受燭光午餐,還堅定地按照加爾各答時間計算火車時刻表以及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行活動。到了1884 年,情況變得愈加復雜了,因為加爾各答時間比印度其他大部分地區的時間又提前了24分鐘,而這讓斯特雷奇的時間硬是比倫敦早了5 小時54 分鐘。有時候,真的很難分清他究竟是非常非常早還是非常非常晚。

斯特雷奇的許多朋友(並不是說他有很多朋友)都逐漸了習慣他的怪癖。1867 年,他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買了一張機械床,徹底挑戰了家人的耐性。那張床上附有一個時鐘,用來叫醒床上的人。只要設定的時間一到,這張床就會將床上的人掀翻下來,而根據斯特雷奇拼拼湊湊的設定,他會被倒進浴缸。雖然這是他用心安排的,但第一次在這種情況下醒來時,他仍然火冒三丈,唯有砸爛時鐘才能消除心頭之恨,並確保自己不會再次被倒進浴缸裡。根據霍爾羅伊德的記載,威廉·斯特雷奇餘生都穿著雨鞋,在過世前不久,他還送給了侄子很多各式各樣的彩色內褲。

本書探究什麼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折中式生活,都介於釣魚者的悠閑寧靜和斯特雷奇的瘋狂古怪之間。那麼,我們想要的到底是優哉垂釣還是分秒必爭呢?或許是兩種都想要吧。對於輕松自在的生活,我們艷羨不已,但沒有時間長久地維持這樣的生活。我們每天都想擠出更多的時間,卻又害怕時間會被浪費掉。我們不眠不休地拼命工作,只盼著將來可以少幹點兒活。我們提出了所謂的高質量時間的概念,以便將其與其他時間相區分。我們總是會在床頭放個鬧鐘,實際上卻恨不得把它砸個稀巴爛。

時間,曾經任人擺布,如今卻緊盯著人,甚至主宰著我們的人生。如果看到如今的情況,以前的鐘表匠想必一定會瞠目結舌吧。我們相信光陰如流水,不斷離我們遠去。科技讓萬事萬物變得飛快,然而,正是因為知道未來世界的一切都只會變得更快,所以我們就不覺得當下有什麼是變得夠快的了。在互聯網的永晝之下,曾經讓威廉·斯特雷奇著魔的時區只會顯得過時。不過,最奇怪的是,如果古老的鐘表匠復生,他們一定會提醒我們,鐘擺的擺動速率千古恒常,日歷的模樣也已經數百年不變。把我們弄得整日戚戚惶惶的,正是我們自己。時間越來越快,全是我們自己的“杰作”。

本書所講的,是人類對時間的執著和渴望。對於時間,人們渴望衡量它,控制它,將它標價出售,拍攝它的軌跡,表現它的樣貌,還想讓它永垂不朽並且變得意蘊深遠。

本書所思索的,是在過去的250 年裡,時間如何成為生活中揮之不去的支配性力量。在曾經的數千年裡,人們僅僅靠著仰望頭頂的蒼穹來尋求模糊而又變化多端的指引;如今,人們則每天頻繁且強迫性地從手機和計算機上獲取精確的線索。

本書只有兩個簡單的目的:第一,訴說幾個具有啟發性的故事;第二,探究我們是不是都瘋狂到不可救藥了。

前一段時間,我下載了一個叫日程清單(Wunderlist)的應用程序,可以用來“整理並同步家庭、工作和其他林林總總的待辦事項清單”“快速瀏覽待辦事項的內容”,還可以“利用‘今日’小工具從任意應用程序切換出來,瀏覽到期的待辦事項”。這類程序有千百款任君挑選。這類應用程序最主要的目的是幫人節省和管理時間,以及提高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各個層面的效率。截至2016 年1 月,這類程序已經成為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中下載量最大的類型了,其下載量遠高於教育、娛樂、旅遊、閱讀、健康與健身、運動、音樂、照片和新聞等類型的程序的。甚至,有個應用程序的名字就叫作Tasktopus。

我們究竟是如何淪落到這種緊張又刺激的狀態的?

為了找出答案,本書會檢視歷史上幾個重要的時刻。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與當代或現代的見證者同在,比如一些了不起的藝術家、運動員、發明家、作曲家、電影制片人、作家、演說家、社會科學家,當然,也少不了鐘表匠。本書要談的是時間的實際作用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境界——時間是生活的主角,甚至有時是人們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本書會檢視一些實例,人們對時間的衡量和觀念的轉變,正是因為它們得到了大舉強化、限制或翻轉。本書並不想責難如今這種快節奏的生活,當然,有些人也建議該放慢一些。本書講的不是理論物理學,所以你無法了解到時間究竟是真實的還是純屬想象的,也無法了解到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的。相反,本書要探索的是工業革命這場大爆炸發生之後的世界。同樣,本書也不會瞎講科幻或者時光旅行之類的玩意兒,那些就留給物理學家和《神秘博士》(Doctor Who )去講吧。在這裡,我只想套用著名演員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的一句至理名言:“光陰似箭,果蠅嗜蕉。”

本書是在現代世界追蹤光陰之箭,然而,這一趟主要是文化之旅,偶爾也會是哲學之旅。這一路上,有鐵路和工廠的蓬勃發展,有貝多芬交響樂的蓄勢待發,也有瑞士鐘表業的狂熱傳統,時不時還會借用愛爾蘭與猶太喜劇演員的真知灼見。因為時間總是習慣於自我折疊,所以,我們的時間軸自然也是循環往復的,並非線性的直來直往的。但是,不論是否以事件的先後順序來呈現,有一件事總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則廣告宣稱,“沒有人能真正擁有百達翡麗,你只是在為下一代保管”。我們遲早會追溯到這則廣告的主創,並且會忍不住想宰了他。此外,本書也會評價時間節約大師們的智能,檢視CD(激光唱片)何以那麼長壽。

不過,我們要從足球比賽講起,畢竟,在這種場合,時間就是王道。


目次

前言 時間如何成為生活的支配性力量

01 我們都是時間的奴隸

為什麼時間會被放慢或拉長

所有事物都包含對時間的探索

02 歷法,為生活提供穩定的管理方案

將一天分為10 小時會發生什麼

將一年分為25 個月會發生什麼

懷舊是一種病嗎

如何讓時間“停止”

03 鐵路,讓時間有了統一的標準

火車的發明會帶來什麼改變

鐵路改變了時間對我們的價值

時刻表的發明,讓“準時”有了新的意義

04 音樂,因時限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

貝多芬如何在全聾狀態下演奏《第九交響曲》

CD,帶來全新的音樂時間意識

披頭士如何因CD 而風靡全球

05 演講,長度決定受眾的接受程度

為什麼演講的最佳時長是17 分鐘

講多久算是講得太多了

06 電影,加速或放慢時間來玩弄你的記憶

攀爬大樓的“蜘蛛人”

電影時間,服務於劇情的工具

07 手表,讓人以數字化方式緊密相連

為什麼一只手表價值數百萬元

機械手表與智能手表之戰

為什麼瑞士人能主宰手表行業

08 打破紀錄,讓那個瞬間被放大為神話

關鍵是心理上對時間的掌控

一雙跑鞋拍出22 萬英鎊

一生都在周而復始地跑個不停

09 攝影,將歷史和故事凝固在時間之中

震驚世界的照片:戰火中的女孩

相機:讓攝影者在正確的時間站在正確的地點

凍結時間的藝術:揭示真實生活的瞬間

10 工作效率,挖掘每一分鐘的經濟價值

Mini 組裝,分秒必爭

日本人如何操控工業時間

地獄來的老闆:拯救低效率

11 手表,從計時工具到營銷產物的轉化

為什麼現代人還要戴手表

手表成為冒險與時尚的代名詞

瑞士表大反攻

什麼樣的廣告是好的廣告

12 時間管理,讓你成為高效能人士

節省時間的秘密

如何打破日常的時間浪費循環

13 藝術,探討、詮釋時間的本質

電影中的時間咒語

藝術展覽中的時間意象

14 生活,快與慢的思維方式

時間靜止之地:查爾斯王子的小區計劃

慢食運動:生活得很法國

快餐:讓人變成不同的種族

15 收藏時間,如何追上時間的腳步

大英博物館,根據有形物追蹤人類時間的軌跡

末日鐘:時間的盡頭是什麼

我們都在奔跑著靜止不動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各種時間危機

後記 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

致謝


書摘/試閱

歷法,為生活提供穩定的管理方案

魯思·尤安(Ruth Ewan)有一個既寬敞又明亮的房間,可以俯瞰倫敦的芬奇利路。馬勃、核桃、鮭魚、小龍蝦、紅花、水獺、金籃花、松露、糖楓、壓酒機、犁、橙子、起絨草、矢車菊、鯉魚……2015年1 月底,她在這個大房間裡擺放了360 件物品中的最後一件,試圖逆轉時間。1980 年,尤安出生在蘇格蘭的阿伯丁,後來,她成了一位藝術家,對時間以及時間的極端野心無比狂熱。她將這項逆轉時間的新計劃稱為“回歸田野”(Back to the Fields),充滿勇往直前的勇氣,並彌漫著令人惴惴不安的氣氛。所以,難免會有人懷疑這是某種類似於祭天的瘋癲行徑。

這確實很像巫術。這360 件物品基本都要放在鑲花的地板上。因為有些生鮮在室內條件下很容易腐壞,所以尤安的擺放偶爾會有不連續的地方。例如,葡萄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她或者她在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的助理就得到附近的超市買新鮮的來替換。這些物品使她的計劃看起來像一場大型的豐年祭,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項計劃沒有任何宗教目的。

這些物品可不是順手拿來並隨意擺放的。以冬大麥為例,尤安刻意用鮭魚和夜來香將它與六棱大麥隔開,洋菇和大蔥之間則隔了60 件物品。這360 件物品被分為30 組,代表一個月的天數;每個月再分為3 個星期,每個星期10天。不過,一年的天數仍維持365 或366 天。這種新算法造成的5 ~ 6 天的缺口以節日補足,包括美德、天賦、勞動、定罪、幽默,閏年則還包括革命。這一整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場大革命——它絕不僅是一種別出心裁和發人深省的藝術,而是以鮮明的方式呈現了這樣一種觀念:當現代性在大自然的領域裡自由奔放地發展,時間可以重新開始。

魯思·尤安正在重建法國共和歷(French Republican calendar),這是在政治上和學術上拒絕舊制度,認為傳統的格裡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即公歷,應該和法國的巴士底監獄一樣被徹底攻破。

令人驚訝的是,法國共和歷曾風行過一段期間,畢竟,連斷頭臺都依然能在秋陽之下閃閃發光,所以這款歷法會流行或許也就不太令人驚訝了吧。雖然法國共和歷的問世可以追溯到1792 年9 月22 日(葡月懸鉤子日),也就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國之日,但它正式啟用卻是在1793 年10 月24 日(霧月梨日)。這款激進的歷法使用了12 年多,直到1806 年1 月1 日,拿破侖·波拿巴廢止了它。

將一天分為10 小時會發生什麼

魯思·尤安的這個房間位於倫敦西北部,外面有她的第二項重建的杰作——一個高掛在墻上的只有10 個小時的鐘。它的依據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另一項想要重新規劃時間的實驗,當時,法國曾以10 進制的鐘表來徹底重新分配一天的時間,但以失敗告終。

12 年前,尤安曾嘗試以她不正確的時鐘混淆整個城鎮的時間。2011 年的福克斯頓三年展(Folkestone Triennial)是一屆完全仰賴時間規律而進行的展覽,並且特別展示了10 座她的10 小時鐘——它們被很有心機地分散在整個城鎮,比如一座放在英國知名百貨公司Debenhams,一座放在市政廳,一座放在古文物研究書店,還有一座裝在當地的出租車上。

這具10 小時鐘有幾分鐘看起來是正常的,至少可以說跟12 小時鐘一樣正常。10 小時鐘將1 天的時間縮減為10 個小時,每小時分為100 分鐘,每分鐘再細分為100 秒。因此,每1 革命小時就是12 小時鐘狀態下的2 小時24 分,1 革命分是1 分26.4 秒。在10 小時鐘上,代表午夜的10 點在正上方,代表正午的5 點在正下方。看到10 小時鐘時,習慣了12 小時鐘的人通常會需要一會兒來推測時間。法國人,至少是18 世紀90 年代那些認為精確的時間非常重要且負擔得起新計時工具的法國人,不得不吃力地配合這套國家推行的新時鐘。直到17 個月後,他們才得以擺脫,就像擺脫一個噩夢一樣。雖然偶爾會有死心眼兒的人再次采用它,如同有些人想要把大洋洲放在地球儀的上半部分一樣,但它依然被認為是一個時代的錯誤。

尤安告訴我,她制造這些時鐘是想知道它們究竟會是什麼樣子;之前,她只在瑞士的一個博物館見過一座還能運轉的,在法國也見過幾座。不過,她去接洽鐘表公司談她的構想時,“只引來了一陣嘲笑”。接連失敗了六七次後,她才找到一家名為坎布裡亞鐘表公司(Cumbria Clock Company)的公司願意做這件事。該公司的網站宣稱他們有非常棒的“公共時鐘制造術”,即使是到最小的教堂為鐘表的齒輪上油,他們的員工也會興致盎然,將其當成大問題來解決,就像是處理索爾茲伯裡大教堂和大本鐘的任務一樣。不過,他們沒有制作過10 小時鐘這樣的機械裝置,更別說一次做10 個了。

尤安在福克斯頓的這個幹擾性展覽上有一個耀眼的標題:“我們可以成為任何我們想成為的人。”這個標題來自電影《龍蛇小霸王》(Bugsy Malone)的插曲。尤安特別喜歡第二句歌詞:“改變永不嫌晚。”時鐘是一種“古老的玩意兒,卻也談論著未來”,尤安說,並且確切指出時間的本質:“我在影射一個事實——我們拒絕過這個時鐘一次,但是它還會卷土重來。”

這些時鐘被安裝在公共場所之後,人們覺得它難懂極了。

許多人看它一眼,說道:“好吧,我知了。”實際上,他們也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看懂:他們把它當作20 小時鐘,而非真的當作10 小時鐘。但事實上,在一天中,時針只會轉一圈,而不是兩圈。

在我們聊天時,魯思·尤安對時間的癡迷完全沒有一丁點兒減弱的跡象。那時,她剛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在那裡跟植物學家一起工作,分析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在1751 年發現的偉大的花鐘。林奈是一位瑞典植物學家,曾經提出了一種錯綜復雜的植物陳列方式。植物排列成圓形的鐘面狀,每天植物都會在大自然安排的時間下開放和閉合,供人精確或至少大致地計時。不過,植物會受到日照、溫度、降雨和濕度的影響,而林奈在瑞典的烏普薩拉市(北緯60º)列出來的對應植物也並不都是同一季節的。19 世紀,人們曾進行過多次嘗試,想要將這種時鐘付諸實踐,最後卻證明了它終歸只是一個理論。然而,時間被重新想象並再次創造了,其細膩的命名方式呈現出了一種優雅流暢的氛圍,就像40 年後在法國所見到的一樣:草地婆羅門參上午3 點開放,蒲公英上午4 點前開放,野生菊苣上午4 ~ 5 點開放,貓耳菊上午6 點開放,苦苣上午7 點前開放,金盞菊下午3 點開放。

身為藝術家卻重新發明時間,會面臨現代版畫家和陶藝家不會遭遇到的兩難困境。尤安的“回歸田野”歷法展最棘手的地方在於,如何取得那些在過去200 年裡早已過時的鮮為人知的植物和物品。“一開始我想,什麼東西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但現在我知道了,並不是這樣的。”加入這次展覽的最後一件物品是一個簸箕。

不久以前還到處都能看到它,如今卻只能在一位牛津大學教授那裡找到,它是那位教授的私人收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