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3-6歲)(簡體書)
滿額折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3-6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9 元
定價
:NT$ 419 元
優惠價
8736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給你一套拿來即用的在家蒙氏方案,讓你把源於歐洲、風靡百年的蒙氏教育帶回家
抓住3~6歲孩子敏感期節奏,直擊學齡前4大核心學習能力,手把手教你100個蒙氏活動

4歲就可以認識成百上千個漢字,5歲就能掌握四位數加減乘除,6歲便可以理解空氣熱脹冷縮、火山爆發等原理.......為何蒙氏娃擁有令人稱奇的潛能?又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這本書不僅為你揭秘,還手把手教會你,在家養出潛力驚人的蒙氏娃。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3~6歲》為首對在歐盟地區獲得國際蒙台梭利協會(AMI)認證的中國爸媽所著,他們在本書中呈現了一套在家就能輕鬆使用的蒙氏教育方案,直擊學齡前孩子的4大核心學習能力:語言、數學、科學、認知,按照3~6歲孩子的敏感期節奏,詳細拆解了100個蒙氏活動的原理及實踐步驟,為父母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南。

作者不僅秉承AMI培訓體系,還結合自身在德、法等4個不同國家幼兒園、小學擔任主班教師的經驗,將多年親身實踐的在家蒙氏帶娃經驗提煉精髓,傾囊相授,讓你把來自歐洲、風靡百年的純正蒙氏帶回中國家庭。

如果你是想了解蒙氏,希望讓孩子接受蒙氏教育的家長,這本書可以作為你的在家蒙氏枕邊書,給孩子打造適合成長的的蒙氏教育環境;如果你是操心孩子學習,正為幼小銜接發愁的家長,這套在家蒙氏方案能讓你完美平衡“學”和“玩”,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狀態下熱愛學習,釋放潛能,成為高手。

作者簡介

歐洲首對AMI認證中國爸媽,“在家蒙氏”領軍人。

尹亞楠
AMI德國國際培訓中心考官,在德國獲得AMI 0~3歲和3~6歲國際蒙台梭利教育資格認證,AMI會員。
擁有法、德等4個國家一線帶班經驗。
親身實踐在家蒙氏教育,並跟踪社群多年,指導上千家庭在家中落實。
創辦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蒙氏育兒亞楠說。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育學碩士,廈門大學文學學士。
蒙氏教玩具設計師。

吳永和
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目前在上海科技大學從事腦瘤藥物靶點研究。
在德國獲得AMI 3~6歲國際蒙台梭利教育資格認證,與妻子一同在家實踐蒙台梭利教育,並運用專業背景對蒙氏教育理念進行科學實證。

 

名人/編輯推薦

當下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在於知識是否缺乏,而在於家長們自己的改變。但是重塑成人是一個無比艱難甚至無解的難題,所以我推薦亞楠、永和夫婦的這本書,推薦蒙氏的教育方法,也許,實踐能促使一部分家長覺醒,重新認識自己和兒童。
汪丁丁 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專業的學術和受訓經歷、通俗的語言呈現、居家的鮮活案例、平易的操作材料……在蒙台梭利博士誕辰150週年之際,喜讀亞楠、永和夫婦的這本新書,期待蒙氏教育重新“平民化”!
——張愛民 心元兒童之家校長

蒙台梭利博士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個性化的教育不僅僅適合學校教育,也非常適合家庭教育。當看到蒙台梭利教育環境下的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專注地“工作”、不斷地探究時,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張曄 日敦社幼師學院創始人、院長

蒙氏教育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很多父母知道這樣的理念卻不知如何落地,這就像是看著美味的“雞湯”卻喝不到肚子裡。這本書不僅給了湯,還給了勺子,把理念和科學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從各個方面給予了很有操作性的實踐指導,有心的父母完全可以把蒙氏教育給孩子帶回家。
——帝呱呱星球

我期待很多中國父母能有機會打開這本書,只要打開,你就能感受到二位作者的用心和創意。我與亞楠和永和相識多年,深知他們的專業和認真程度,但這本書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沒有想到他們能將這麼深刻、博大的教育理念用如此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中國的家長。強烈推薦!
——夏洛特‧普桑 國際蒙台梭利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教育精華》作者

亞楠令我印象深刻,她對兒童教育、尤其是蒙氏教育有著很大的熱情。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兩年的科學訓練中,她學會了用客觀、理性的方式來研究蒙氏教育,也做了很多德、法學前教育的對比研究,我相信這些學習經驗都會融入她的作品中,給中國家長提供新的視角和參考。
亨利‧維埃耶-格羅讓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育學教授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台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 德國AMI培訓師、認證考官,師從馬里奧·蒙台梭利

法式的“好好學”和德式的“好好玩”

3~6 歲上幼兒園的這三年,是應該讓孩子好好玩,還是好好學?有多少中國父母一直在這兩條路上左右搖擺。很多文章聲稱:西方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裡好好玩,什麼也不學。其實這裡所說的“西方”,概括不了所有的西方國家,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育兒風格也可能大不一樣。我早先在法國的幼兒園當老師,有了孩子之後,成為德國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深入德、法兩國“育兒圈”後我很快發現,就連近在咫尺的兩個歐洲國家,幼兒教育理念都大相徑庭。比如在法國,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家長會對孩子說:“好好學。”但是在德國,家長就會對孩子說:“好好玩。”有段時間,我經常在學校放假或者開學之際乘坐火車往返於德、法兩國,沿途遇到過不少帶著孩子穿行歐洲大陸走親戚的家庭,常會聽到類似德國的爺爺嫌棄法國幼兒園老師總教孩子認字、數數,或者法國的媽媽抱怨德國幼兒園完全放養的聲音。我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像德國孩子一樣“好好玩”,還是像法國孩子一樣“好好學”呢?在德、法兩國生活的10 年裡,我不斷與一些跨越兩國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探討,想不到我們都有非常相似的觀察體會。

德國是幼兒園的發源地,英文“kindergarten”來自德語,直譯是“兒童花園”。不過與創始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在聯邦德國時期,西德很多州的幼兒教育系統沒有得到太多來自政府的支持,因此,德國的幼兒園流派眾多,它們各自自由發展,質量參差不齊。直到今天,德國很多城市的幼兒園學位還很緊俏,學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愈發青睞自由寬鬆的育兒風格,可能也有關於社會公平的考量,使得德國傳統的幼兒園老師及家長都不贊成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接觸讀寫、算術等內容,孩子們在幼兒園多是自由玩耍,因此到了小學一年級,絕大部分德國孩子都處於同一起跑線。而在德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幼兒園老師們相對重視音樂教育和自然教育,有不少德國幼兒園不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會堅持帶孩子們去森林徒步。

德國教育體系最有特色的就是“雙軌制”。這個制度可以幫助不同的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既可以選擇進入通往大學的文理中學,也可以選擇進入實科學校或者職業預科學校。或許跟大部分中國孩子的想法不同,很多德國孩子更願意選擇後者,因為可以早早畢業,並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

德國教育體系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先鬆後緊,寬鬆的早期教育和嚴格的高等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德國的家長都會努力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覺得上學是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德國的孩子在幼兒園,甚至在小學的前兩年都會處於“盡情玩”的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壓力才會逐漸增加。如果選擇文理中學這條路,那也是很辛苦的,進入大學之後,這些孩子就完全沒有輕鬆的日子了,因為不好好努力是很難從德國高校畢業的。在這樣一個奉行“平均主義”、選擇多元、先鬆後緊的教育環境中,德國的家長也就不容易感到焦慮,能夠真正放手讓孩子去“好好玩”。德式的“好好玩”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盡情地體驗大自然,積累豐富的感官經驗,激發對科學文化的廣泛興趣。在資源富足的環境中自由玩耍,對孩子來說就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能及時、有效地支持孩子在書寫、閱讀、數學等方面的發展,不錯過學術啟蒙關鍵期,在我看來,德式的“好好玩”便無可挑剔了。

我們再來說說法國。法語幼兒園單詞是“Ecole maternelle”,直譯是“母親學校”。19 世紀,法國就領先於世界確立了近代學前教育制度。在這之後,法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學前教育,並將其納入了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在法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所有孩子都可以就近享受免費的公立幼兒教育,法國的幼兒園老師都要經過嚴格篩選,全部為碩士及以上學歷。法國政府還通過立法保障了學前教育的質量,依據法律,法國學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發兒童對學習的興趣,為將來的系統學習做準備。根據《法國學前教育大綱》(le programme d'enseignement de l'école maternelle),幼兒園教育分五大學習領域:語言、體育、藝術、邏輯、科學文化。之所以將語言置於首位,是因為對於法國人來說,語言是一切的基礎,母語是最重要的科目。除了發展口語,法國幼兒園的語言教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循序漸進地帶領孩子進入文字世界,開始書寫和閱讀。法國的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不僅能寫出自己的名字,會分解音節,還掌握了基礎的數量對應、幾何知識、科學文化常識等。大多數法國孩子要在幼兒園畢業後進入“CP班”,即學前班,用一年的時間掌握自主閱讀。孩子們只有在幼兒園循序漸進地學習過,才能更順利地銜接法國“CP班”和小學。相比於德國,法國的幼兒啟蒙方案更加完整,法國的幼兒教育也曾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儘管如此,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法國人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幼兒園,他們認為舊的模式已經不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新世界。近年來,蒙台梭利教育在法國也很受歡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形成的過程中曾經深受法國幼兒教育的啟發,因此這套方法體係與《法國學前教育大綱》到今天都能相得益彰。很多法國傳統的幼兒園老師開始借鑒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追隨每個孩子的發展節奏,努力讓孩子在學中玩,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更多的樂趣和自主權。

到底是應該像德國人一樣讓孩子“好好玩”, 還是應該像法國人一樣讓孩子“好好學”呢?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會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但是父母完全可以靈活、自由地取各家之長,形成適合自己的育兒風格。

中國父母的三種育兒風格

從我近年來對知識星球“在家蒙台梭利社群”中近千個中國家庭的跟踪觀察發現,當今的中國父母育兒有如下三種風格。

第一種風格的父母,也就是所謂的直升機式父母。他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滿滿噹噹,試圖將孩子培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這樣的父母很喜歡盲目照搬、拼湊各家“成功”經驗,強迫孩子“好好學”,也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焦慮情緒。很多父母覺得,總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孩子應對競爭壓力滿滿的未來。但是他們不明白,如果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系統的教育方法做支持,他們所做的一切究竟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助力還是阻力,都不一定呢。在錯的方向上用力過猛,還不如像第二種父母一樣什麼也不做。

第二種風格的父母,可以稱為放養式父母。他們更加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懂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卻不太了解如何恰當地輔助孩子的發展,不過好在他們知道自己不懂,也沒去破壞,孩子還能相對自由地成長。有些父母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吃夠了學習的苦,一定要給孩子補一個“快樂童年”,因此將壓力推遲,盡量讓孩子“好好玩”。

第三種風格的父母,不論他們是否了解蒙台梭利教育,都是我眼中的“蒙氏父母”。他們不受各種外界聲音的影響,不去糾結到底是該讓孩子玩還是該讓孩子學,他們只是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的發展,跟隨孩子的節奏,懂得調動起孩子參與生活的積極性,巧妙激發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孩子可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生活就是課堂,世界便是老師。

集德法所長,讓孩子自主“工作”

對於“蒙氏父母”來說,“玩”和“學”根本不是對立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很容易發現,孩子天生對學習感興趣。也許我們成年人覺得學習是件辛苦的事,但是孩子並不這樣認為。當成長環境為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支持時,你就能觀察到孩子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孩子受大自然的指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確切地說,他們是在“工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的大腦發展而“工作”。孩子是最獨特、也是最高級的學習者。與成年人不同的是,對孩子來說,過程即目的。在自主的“工作”中,孩子會完全沉浸其中,通過不斷的重複,達到專注、忘我的狀態,擁有高頻率的“ 心流體驗”。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其描述為一種內心高度興奮、喜悅、充實的感覺。在這個時候,孩子成長得最快,他們的大腦在飛速地變化著。

因此,所謂的“玩”和“學”,都是從成年人的角度出發來定義的,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心智建構。如果成年人很少有體驗心流的機會,那就很難理解和想像孩子的精神世界所能抵達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盡可能保持謙卑,清空成見,通過營造科學的環境,讓孩子自發地玩耍和學習,達到深度專注,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建立起這種現代教養目標的共識,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去實踐,於是只能做第二種放養式的“佛系”父母,起碼不去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和能力。當今育兒市場上的各種“科學方法”“系統方法”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方法不一定真的經得起科學推敲,經得過大樣本、長時間的實踐檢驗,也許很多方法只是一家之言,僅能代表個人經驗。

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在20 世紀初創設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她之後,有這樣一群信奉或推崇蒙氏教育理念的人活躍在世界各地,他們一直不斷地實踐和豐富著這套方法,蒙氏教育法可謂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經過了上百年的實證檢驗。同時,這套方法非常便於在家中實踐,這就是為什麼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不論當地的學校教育如何,總能有蒙氏父母竭盡所能地為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家庭蒙氏教育,並取得了超越時代和階層的成功。

我們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中國的父母呈現這套科學、系統並且已經過上百年大規模實踐檢驗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看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歲)的讀者聯繫我們說,孩子在長大,他們非常急切地想要看到3~6歲的在家蒙氏方案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們快馬加鞭地將這本書創作完成,盡可能地追趕上孩子們的成長腳步,讓已經開始在家實踐蒙氏教育的父母們能夠一以貫之地為孩子提供這種適應未來世界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蒙氏兒童養成方案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一共6章,每章相互獨立,你可以從任何感興趣的一章開始閱讀。

第一部分是理念篇,共有兩章。第一章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是對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綜述。我們從宏觀上介紹瞭如何設計一個適宜3~6歲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給孩子科學的啟蒙。

第二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將為你呈現蒙台梭利教育背後的科學。這一章是由我先生創作的,他不僅是一位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國際蒙台梭利教師,在這一章,他會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如果你讀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歲),那麼你會發現,這一章比起上一本的“雕塑嬰幼兒大腦”那一章更加深入和完善,還增加了很多針對3~6歲孩子家長關心的問題的解答。

第二部分是實踐篇,我們用4 章篇幅集中解決“怎麼辦”的問題,給你一套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家中具體落地的應用方案。圍繞感官探索、語言表達、數學邏輯、科學文化4大板塊,每一章都是單獨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方案。方案內容的主體來自國際蒙台梭利協會(AMI)的培訓,再結合我在法國蒙台梭利學校的教案筆記,以及女兒在德國蒙台梭利學校的活動內容,我將這套學校方案轉化成了家庭版。另外,我的先生從一個科學工作者以及爸爸的角度,校對、拓展了方案細節,使其在實用的基礎上,確保科學和嚴謹。

在尾聲部分,我們將帶領讀者回歸蒙台梭利教育哲學。父母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對家庭教育生髮出更深刻的體悟,藉著這個時機,結合理論文章或者書籍,再回到實踐之中,便會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本書的最後,還附有一張長卷圖,完整地梳理了3~6歲的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實踐過程中,家長無須翻書查閱,只要打開這幅長卷圖,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參照圖中對應的年齡為孩子準備接下來的家庭教育方案了。

這本書既能幫助已經入讀蒙台梭利學校的孩子家長了解蒙氏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能幫助那些沒有機會進入蒙台梭利學校的家庭在家為孩子實踐蒙氏教育方法,從做中領悟蒙氏理念。

如果你覺得蒙台梭利博士的原著太深奧,那建議你先嘗試她的實踐方法,當你被她的實踐方法深深吸引時,再回頭,便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教育理論;如果你欣賞蒙台梭利教育哲學,但是並不知道怎麼將其落地實踐,那這本書將手把手帶你在家採用蒙氏方法育兒,讓孩子享有個性化的全面啟蒙;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幼小銜接感到焦慮,本書會帶著你從容有序地幫助孩子銜接小學生活,銜接未來人生;如果孩子在家裡經常感到百無聊賴,你也不知道怎麼幫助他,那跟隨書中介紹的蒙氏活動方案,和孩子一同興趣盎然地認識和探索世界吧。

相信所有父母都可以自信、獨立地規劃孩子3 ~ 6 歲的蒙氏家庭方案,培養一個專注、好奇、適應未來世界的新兒童。

目次

推薦序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前言法式的“好好學”和德式的“好好玩”

第一部分理念篇:給孩子一個科學的成長環境

第一章家庭環境是孩子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設計一個對3~6歲孩子友好的生活環境

預備一個能激發孩子潛能的啟蒙環境

第二章蒙氏教育背後的科學

基因不是先天注定的

3~6歲孩子必需的5大環境要素

未來的蒙台梭利教育

第二部分實踐篇:手把手帶你在家蒙氏育兒

第三章感官探索

視覺·三維空間

視覺·顏色

視覺·形狀

視覺·彩色圓柱

視覺·百變形狀

視覺·魔力三角形

視覺·多項式可視化

觸覺·材質

聽覺·聲音

嗅覺和味覺·味道

第四章語言表達

聽和說

解音遊戲

遊戲識字

漸進閱讀

運筆書寫

英語讀寫

第五章數學邏輯

1~10 的數量對應

認識0 以及復習1~10

金珠十進制

金珠四則運算

郵票遊戲

認識11~100

連續數

跳著數

練習四則運算

抽象算盤架

分數拼圖

第六章科學文化

天文地理·地球儀

天文地理·平面地球拼圖

天文地理·文化展示台

天文地理·地形地貌

天文地理·初識天文

動物植物·生物分類

動物植物·動物

動物植物·人

動物植物·植物

動物植物·生態系統

時間歷史·日曆、週曆和年曆

時間歷史·沙漏和時鐘

時間歷史·生日

時間歷史·年齡

科學實驗·空氣

科學實驗·水

科學實驗·重力

科學實驗·磁力

科學實驗·聲音

尾聲回歸蒙台梭利教育哲學

致謝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五章數學邏輯

很多蒙台梭利老師在學習蒙氏數學的時候,經常會感嘆:“如果我小時候這麼學數學,就不至於後來那麼害怕數學了,原來數學可以這麼好玩!”

小時候,有多小呢?

蒙台梭利博士本人也曾經認為,數學應該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功課。可是當她長年累月地觀察過孩子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她發現,孩子天生就擁有“數學性心智”。她曾經在書中寫道:

偉大的創造,都是來源於數學性心智。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所有與數學有關的方面,用來幫助孩子大腦的發展。可以確定的是,數學把心智抽象的過程組織了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在一個孩子比較早期的年齡,就用一種清晰的、可以觸及的方式提供給他們,這樣才可以刺激到整個正在建構心智的兒童。

“數學性心智”這個名詞其實來源於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他說過:“人類的心智,天生就具有數學性。”有一天,我在在家蒙台梭利社群發表了下面的日記,結果很多父母紛紛響應:儘管很多成年人都討厭數學,但是孩子的確是天生對數學感興趣的。

【蒙媽日記】

從未教過女兒數數,可是前段時間突然發現,女兒開始對數字著迷,見了汽車上的車牌號碼就要讀、要認,見到什麼都要數數有幾個。

今天早上她躺在被窩裡即興從1數到了99,著實讓我一驚。數的時候,每逢10需要進位,女兒都得停頓一下,然後自己接上繼續數。

想起她以前問過我19後邊是幾,29後邊是幾,當時手邊沒有介紹10 以上數量對應的教具,我也只是簡單回答了下。想不到這次她居然自己舉一反三地數到了99。

數到99後,女兒停頓了好久都琢磨不出99 後邊應該是幾了​​。於是我告訴她是100。家裡剛好有根百珠鍊,我及時拿來和她一起用手指一個珠子一個珠子地數到了100。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驚訝於孩子對數學的熱情和天賦,可是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卻開始抱怨數學無聊了呢?

數學本身是一套非常精妙的邏輯工具,一旦擁有了數學思維,看似凌亂、複雜的世界立馬就會變得清晰、簡潔起來。蒙台梭利博士描述過兩種“聰明”人:一種人是看起來很聰明,點子很多,但是思維混亂,沒有條理;另一種人,思維像地圖一樣精準,能夠做出很準確的判斷。

只有第二種人才是真正擁有“數學思維”的聰明人。可是,我們學了多少年的數學,做了無數的習題,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擁有數學思維,真正領略數學世界的風景。海倫妮·赫爾明(Helene Helming)在《蒙台梭利教育學》(Montessori-Pädagogik)中寫道:“慣常形式的數學課通常很無聊,因為孩子的數學性心智沒有被喚醒。練習僅局限於有限的目的性。即便它們很簡單,對孩子的心智來說也很陌生。”

想想看,大部分孩子都是從進入小學才開始學習數學的,對他們來說,數學的打開方式就是滿紙的抽象符號。沒有一個從具像到抽象的過渡,沒有一個從感官到書面的過渡,孩子無法理解符號的意義,這些符號就猶如“天書”,很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越往後孩子就越會覺得數學很難,所以越來越討厭數學。

數學的啟蒙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未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蒙氏數學與眾不同的就是通過一個完整的體係將抽象的邏輯具象化,充分調動孩子的感官,在親眼看、親手摸的過程中讓孩子自發地理解符號背後的意義,發現數字之間的規律。

蒙氏數學體系很科學,也很優美。蒙台梭利博士通過教具的外觀設計來將數學之美外在化,比如教具的顏色:個位數是綠色、十位數是藍色、百位數是紅色,到了千位數又變回綠色,循環往復;從1到10分別是紅、綠、粉、黃、藍、紫、白、棕、深藍、金色。這些用色規律貫穿整個蒙氏數學體系當中。

除了外觀設計,蒙氏數學體系的科學、優美還體現在​​它的內部結構中。這個獨有的啟蒙結構非常符合兒童的學習發展規律。傳統的數學學習方法中,當孩子掌握了0~1​​0,就應該繼續學習11,12,13……這個常規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9以後的數字明顯開始了有規律的重複。只要孩子掌握了0~9這10個數字符號,那麼符號加上位置,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數字了。所以當孩子掌握了10個基礎的數字符號後,接下來就應該引入另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十進制,也就是逢十進一。

當孩子理解了十進制,就可以舉一反三地推導出所有的數字,比如連續數到1000,還可以做四位數的加減乘除。蒙台梭利博士別具匠心地設計出了金珠遊戲,每顆金珠代表一個單位,孩子能非常直觀地看到數字的幾何意義。而且,處於動作敏感期的孩子通過搬運金珠就能形像地理解加減乘除的運算過程。

等孩子到了5歲左右,我們再給他提供各種花樣練習四則運算的機會,在不同教具的使用過程中,孩子能自己探索出數字之間、運算之間的奇妙關係,這個自主發現要比算對加減乘除運算結果的意義深遠得多。

直到某一天,你會看到孩子使用蒙氏算盤架,算著算著,竟然忘記使用手邊的工具,就直接心算出了答案。這個時候,孩子就做好進入完全抽象世界的準備了,等他進入小學,便不會輕易被那些抽象的符號所嚇倒,因為他曾經將像徵這些符號的實體把玩於手中,印刻在腦中。甚至有可能到了中學,面對複雜的代數、幾何題目時,他都會無意識地借助幼年時的感官數學啟蒙經驗,獲得征服數學的勇氣和自信。

所以我們在家中,在孩子尚未真正開始系統地學習數學之前,應該盡可能地給他提供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環境,讓孩子對數學擁有最美的第一印象,以此激發孩子與生俱來的數學潛能。

這個數學環境要怎麼準備呢?數學啟蒙要遵循邏輯順序,從易到難,從具像到抽象,一步步通關:

第一步,10以內數量的對應;
第二步,十進制;
第三步,加減乘除的具象理解;
第四步,認識11~99,連續數到100;
第五步,連續數到1000和跳著數;
第六步,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階梯練習;
第一步,抽象運算;
第一步,認識分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