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攻陷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簡體書)
滿額折

攻陷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204年,以收復耶路撒冷為名的十字軍改道東羅馬,攻陷君士坦丁堡,大肆燒殺搶掠,將這個古老的東方都城洗劫一空。這是君士坦丁堡有史以來的首次淪陷,也是東羅馬帝國固若金湯的神話首次破滅,由此這個強大的帝國被劃開了一道口子,內憂外患沿著撕裂的創口洶湧而入,*終覆滅了整個帝國。

那麼,這次東征為何更改路線?是威尼斯總督的有意為之?還是教皇的暗中決定?抑或是十字軍將領的突發奇想?再或者其實是各方力量的博弈共謀……

而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又有什麼樣的含義?是一個帝國的式微?還是一種文明的衰落?抑或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匯?再或者實際是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作者簡介

埃德溫·皮爾斯(Edwin Pears)

19世紀的英國歷史學者,專長於有關十字軍、中世紀時期希臘和拜占庭歷史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攻陷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的毀滅和君士坦丁堡被佔領》等。

前言

沒有哪個歷史話題在過去20 年裡比拉丁征服君士坦丁堡,更能吸引德、法兩國學者的注意,也沒有哪個歷史問題像拉丁征服君士坦丁堡這樣在同時期內能夠如此地吸引大批歷史學者付出如此大的精力,有關這個問題的熱烈討論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進行著。

同時,中世紀君士坦丁堡乃至東羅馬帝國這些大問題25 年來一直是大批歐洲大陸學者關注的焦點,這些學者的成果為我們今天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在這些貢獻者的成果中,必須提到的有如下這些:

穆拉爾德(Muralt )的《拜占庭編年史》(Chronography of Byzantine History),它涉及的是從1057 年到1453 年的歷史,因此成為研究該時期的學者們的重要工具性書籍。有些非常次要的事件,權威作家們沒有提到,也沒有任何有關這些內容的評論,但埃德(Heyd )的

《中世紀時期黎凡特地區貿易史》(History of Trade in the Levant during the Middle Ages)[2]成為細節研究的代表。赫爾特(Hurter )屬於相對早期的作家,他對英諾森三世(Innocent the Third )與東羅馬的交往事件有非常生動、不偏不倚的描述,而且赫爾特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一位新教牧師。[3]查理·霍普夫(Charlers Hopf)、塔費爾(Tafel )以及托馬斯(Thomas )的研究讓人們了解了威尼斯與新羅馬之間的事情。克勞斯(Krause )對拜占庭的風俗禮儀、宮廷外交等做了有趣的記述,為了解拜占庭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幫助。在本書的前言中還應提到芬利(Finlay )的著作,他也對拜占庭的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弗里曼教授(Professor Freeman )的《撒拉森人征服史》(History and Conquest of the Saracens)、《歐洲奧斯曼歷史》(History of the Ottoman Power in Europe )以及《歷史文集》(Historical Essays )為了解撒拉森人和突厥人的影響提供了無價的參考。

我提及的其他作家的成果主要是對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相關的內容有明確記載的,這些內容對本書的後半部分非常重要。這些作家中有些是同時代的。尼基塔斯和其他希臘作家的作品可以與維爾阿杜安(Villehardouin )以及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相媲美。還有一些曾被遺忘的手稿。在本書中,引用了一些特許狀、通諭及其他文件,這些材料都經過仔細篩選、確認判斷。我也從克利姆克(Klimke )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歷史資料》(Sourc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Fourth Crusade)、克勞澤(Klause )的《歷史》(History)、穆德曼博士(Dr.Mordtmann)的《關於兩次征服君士坦丁堡》(The History of the Two Captures of Constantinople)中獲益良多,穆德曼的作品對了解中世紀的君士坦丁堡的地形特別有用。穆德曼博士和帕斯帕提博士(Dr. Paspati )以及其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很多考古學家在都城地形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功,他們藉助希臘俱樂部獲得了有趣的信息,例如古城牆的地圖,這與近來的發現相印證,所以其價值極高。

我提到的這些作家都關注過威尼斯。有關威尼斯的爭議與十字軍的一樣悠久。第一位對威尼斯提出指控的是一位當代寫十字軍的法國—敘利亞裔作家,他指責威尼斯背叛了基督教世界。其他作家與他的基本立場一致。岡瑟(Gunther),這位在阿爾薩斯的巴黎西多會修士在他的君士坦丁堡歷史著述中,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別處沒有的事實,他是當代十字軍作家中,為數不多的知道開羅的蘇丹與威尼斯達成協議的人之一,這件事就記錄在《摧毀君士坦丁堡》(Devastatio Constantinopolitana)中。《摧毀君士坦丁堡》的作者不詳,查理·霍普夫認為這本書是由一位德國教士所著,克利姆克則認為是由一位來自現代的奧地利的人所著,而泰西(Tessier )則認為是一位倫巴第人在博尼法斯(Boniface )授權下寫的。本書提到的羅伯特·德·克拉里(Robert de Clari )的《佔領君士坦丁堡》(La Prise de Contantinople )是研究拉丁征服的現代著作中最有價值的書。在瑞亞特伯爵編輯的書中,對威尼斯的行為以及其他有疑問的歷史事件都有記述。瑞亞特伯爵對十字軍後期的一些問題比其他人做了更多的闡述。我認為《拉丁人的東方社會》(La Societe de L'Orient Latin )應該歸功於瑞亞特伯爵,這部著作記錄了大量有關拉丁人佔領下的君士坦丁堡以及黎凡特(Levant )很多地方的史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有關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爭論還沒有引起注意。

從吉本(Gibbon )到芬利,維爾阿杜安明確地向法國進行示好的敘述都摘錄自他們的作品,而這幾乎是關於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確定的結論,因為他的敘述恰好與那些被克利姆克視作官方記載的其他作家的著作,以及被遺忘、忽略的獨立觀察者們的記述相一致。馬斯拉特利(M. de Mas-Latrie )可能是第一個對維爾阿杜安的記載提出疑問的作家,在其著作《塞浦路斯歷史》(History of Cyprus )中,他認為丹多羅( Dandolo )應該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失敗負責,其結論是香檳元帥對事情不太了解,沒有看穿威尼斯的計謀。這一觀點遭到瓦伊(M. Wailly )的強烈反擊,瓦伊是法蘭西學院維爾阿杜安作品的​​資深編輯,他認為不存在什麼需要看穿的秘密。瓦伊堅持認為,“十字軍拋棄了去敘利亞的路線是由一次偶然、完全沒有預見性的事件引起的——即小阿萊克修斯(Alexis )去威尼斯,在征服君士坦丁堡過程中,既不存在引誘者,也不存在叛變者”。

由此,針對誰的說法更權威的爭論出現了,討論的焦點就是維爾阿杜安記述的權威性,截至目前,歐洲大陸出現了很多疑問,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在本書交付出版的幾週前,我收到了瓦伊、斯特萊特(M. Streit)和泰西有關考察十字軍更改路線的研究;另一方面,杜卡日(Du Cange )用了極大的精力和學識對瑞亞特的著作做了研究。阿諾托(M. Hanoteaux )也做了相關研究。我基本上同意瑞亞特的結論。

以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

(1)威尼斯的行為。對此期待解決以下疑問:

(a)在威尼斯和埃及蘇丹阿迪勒(Malek-Adel )之間有沒有達成查理·霍普曼提到的條約?即埃及許諾給共和國好處,作為回報威尼斯不讓十字軍進攻埃及?

(b)丹多羅是否有意在利多島(Lido )製造困難,以此來履行以上的條約?

(c)征服扎拉(Zara )是不是丹多羅更改十字軍的預謀?抑或征服扎拉純屬偶然,無論是丹多羅還是博尼法斯都未提前謀劃?

瑞亞特伯爵堅持認為在十字軍還未到達利多之前威尼斯就預謀叛變。泰西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他舉出了一份值得重視的證據,即英諾森三世的一封信,在信中,教皇號召威尼斯的教士向那些非基督徒學習,忠於聖地的事業。赫爾特也質疑威尼斯是否有預謀。

(2)十字軍的目的和行為。

(a)十字軍想要實現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是否在埃及問題上意見一致?

(b)十字軍是被引誘去進攻扎拉的嗎?抑或是他們自己在當時的條件下就願意這麼做?

(c)維爾阿杜安是威尼斯的同謀嗎?如果存在叛變,維爾阿杜安是否隱瞞了自己知道的實情?

根據維爾阿杜安及其追隨者的表述,遠征軍改道進攻扎拉既沒有外部勢力干涉,也沒有預謀,更不是威尼斯的叛變,事實是,開始十字軍並不同意這一目標,他們也不同意那些希望把埃及作為最好的進攻點的領導者們的提議,還不同意那些固執地堅持要進攻敘利亞的大多數東道主們的建議;第二,由於到達威尼斯的規定的軍隊人數不夠,十字軍被迫接受了威尼斯總督的建議向扎拉進軍。所以,十字軍改道既非預謀也非叛變,純屬偶然。

(3)博尼法斯的行為。

(4)士瓦本的腓力(Philip of Swabia )的行為。

(5)英諾森三世的行為。以上這幾項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

(a)在離開威尼斯踏上遠征之前,腓力、博尼法斯、丹多羅之間是否就十字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達成了共識?

(b)英諾森三世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腓力與其他領導人之間的這些預謀?

針對這個問題,溫科爾曼(M. Winkelmann )的研究可以解答。他認為在腓力和博尼法斯之間達成了共識。

(c)腓力是什麼時候為了小阿萊克修斯的利益第一次對進攻君士坦丁堡的提議表示出興趣的?

泰西認為腓力干預十字軍與其說是想實現其在新羅馬的目的,或幫助他的妹夫,還不如說腓力想把教皇置於尷尬境地,以此來確保自己在西方作為羅馬人皇帝的地位。如果他實現了這個目標,他就可以與奧托(Otho )抗衡,後者是其在西方皇位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如果腓力不能成功,十字軍沒有進攻君士坦丁堡,英諾森三世的偉大目標受到重創,教皇的影響力也會下降。

對於英諾森三世的行為,過去15 年的討論已經明確證實教皇譴責進攻扎拉,而且也從未授權十字軍進攻君士坦丁堡。我相信英諾森想盡力阻止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動,但是這一觀點仍然有很多值得再討論的地方。在確認了一系列事實之後,我不得不對以上觀點做出讓步,雖然英諾森三世強烈反對進攻扎拉和君士坦丁堡,而且也譴責了這些行動主張,但是在他的信件中,有些內容表明如果非正統教徒的城市得到懲罰,他不會表示不滿。

我對以上的作家和本書正文中將提到的作家致以深深的歉意,因為我的目的與各位都不相同。在我居住於君士坦丁堡做拜占庭歷史研究的時候,我得出如下結論: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更改遠征路線導致突厥人進入歐洲;儘管在1261 年,希臘人再次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是新羅馬的帝國已經被徹底摧毀;這場歐洲大災難由一系列因素引起,這些因素使新羅馬在面臨十字軍進攻時變得相當脆弱。因此,我認為1204 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1453 年奧斯曼征服的前奏,拉丁征服的政治影響是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

我強調的是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政治意義,我認為帝國過去一直進行著不斷的鬥爭,在過去150 年裡,它不斷取得對亞洲勢力的勝利,這既消耗了帝國的實力,又教化了那些入侵帝國的民族;最後當新羅馬不能保護自己的時候,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敵人發起一次次的進攻,給予帝國致命的打擊;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是東羅馬帝國衰亡的一個原因,而十字軍的這一行為最終又讓突厥人輕而易舉地攻下君士坦丁堡。征服君士坦丁堡是西方在處理東方問題上犯下的大錯。東西方問題的實質是歐洲能否容忍亞洲的影響以及一個亞洲化的宗教,“歐洲是歐洲人的”經常成為戰爭的口號。幾百年來,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抵抗亞洲的要地。西方人一直有意保持、鞏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如果他們不那樣做,實際上就相當於讓亞洲自由進入歐洲。

埃德溫·皮爾斯(Edwin Pears )於君士坦丁堡,1885 年8 月

目次

前言/ 001

第一章概述:12世紀東羅馬帝國的規模、形勢和政府組成/ 001

第二章塞爾柱突厥人的入侵與帝國的衰落/ 011

第三章北方入侵與帝國的衰弱/ 038

第四章帝國內部動亂與其衰落/ 050

第五章十字軍與帝國的衰落/ 094

第六章帝國的衰弱與西方的入侵/ 110

第七章1200年君士坦丁堡的形勢/ 145

第八章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80

第九章到達威尼斯/ 197

第十章征服扎拉/ 208

第十一章陰謀/ 213

第十二章從扎拉到科夫島/ 240

第十三章從科夫到君士坦丁堡/ 246

第十四章皇帝阿萊克修斯三世出逃與伊薩克復位/ 257

第十五章進攻、佔領、洗劫君士坦丁堡/ 285

第十六章拉丁皇帝/ 308

第十七章結論/ 318

書摘/試閱

第五章十字軍與帝國的衰落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對帝國的衰落有非常大的影響。當撒拉森人、突厥人不斷入侵並對帝國造成影響時,西方對伊斯蘭教的前進警惕起來。雖然教皇曾召集基督教的貴族們,拿起十字架,但是以教皇為首的這種運動事實上一直屬於自發性質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最成功的,但沒有經過精心的組織,十字軍歷史學家米肖(Michaud )把它比作共和國運動。第一次東征的成員充滿了宗教熱情,這成為軍隊紀律的基礎。

十字軍與帝國合作中的困難

東方的皇帝們一開始時非常高興地想要利用西方的這次東征來打擊與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敵人。我考察了第一、二次十字軍東征對帝國的影響,發現小亞細亞塞爾柱人是西方士兵們碰到過的最厲害的敵人。1137 年,皇帝約翰積極參與十字軍運動,奪取了好幾個城池。他的目的是把安條克變成對抗伊斯蘭教的陣地,但是東西方教廷不久就表現出互相嫉妒的情緒。約翰認為那些從撒拉森人手里奪過來的城池,都被帝國的人佔領了,而這些地方應該歸他統治。這干涉了在教皇宗主權領導下建立一個基督國的計劃。因此,東西方士兵們對彼此的征服行動都分外忌妒。教皇自然站在拉丁士兵這邊。1137 年,教皇下令如果約翰仍然堅持佔領安條克以及十字軍奪取的領土,所有承認他權威的人們就離開君士坦丁堡。

但是,帝國的皇帝還想繼續獲得十字軍的支持,在曼努埃爾的統治時期,帝國的教會尋求教皇和西方基督徒的幫助。曼努埃爾對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殖民區偏愛有加,特別是1166 年,他不斷試圖建立一個聯合基督教會,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舊羅馬主教的權威,這表明這位有能力的皇帝想利用西方這次偉大的宗教運動。但是兩種教會的敵對情緒太強烈,兩支軍隊也無法和諧相處。東西方基督教會在幾百年裡的隔閡越來越大,東羅馬教會接受的教育程度很高,經常思考哲學和神學問題,而西方教士更重視基督教的擴張,而非具體教義。東方教士把自己稱作東正教,西方則稱自己為天主教,名稱上的不同表明每個教派的傾向不一樣。迪恩·米爾曼(Dean Milman )說,東方創立信條,西方創立教規。東方忙於思考,西方忙於實踐。東西方教廷不斷出現分歧,天主教與東正教發生了分裂。

十字軍宗教精神的衰落

12 世紀後半葉,曾經是第一、二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動力的騎士精神和宗教狂熱在西方迅速消失。西方的貴族中開始形成一場在國內謀求官職的運動,這個風氣蔓延到了英格蘭。在約翰時期,這場運動在拉尼米德(Runnymead )產生了持久的利益關係,西方的男爵們與反對無能君主的人民達成一致。早期十字軍戰士盡力實現的崇高理想,在聖路易時期曾得以復興,但如今已大多被遺忘。戈弗雷以後的那些十字軍戰士曾經夢想建立一個基督王國,雖然他們認為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戈弗雷肩背十字架,來表示對上帝所受苦難的敬重之情,他抑制慾望,在救贖中與上帝融為一體。對於我們來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古城,不管是看作聖城還是當作考古的目的地,我們都可以從馬賽乘船到達,也可從加法坐火車到達。但是,對於12 世紀的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的距離非常遙遠,而且是一塊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這裡到處都是遺跡和聖物,是當之無愧的天國耶路撒冷。在實際行動中,十字軍幫助西方年輕的國家擺脫公國的枷鎖並吸收了東方的文明,他們考量的對像不再局限於家庭和封建領主之間的爭吵。

十字軍阻止了西方文明的具體化,他們保持著一種理想,期待有一位正義的、和平的國王統治國家,在這樣的國王統治下,戰爭、流血、殘暴等這些十字軍在自己人民中發現的半開化民族般的狀態都會終止。因為在西方國家中,十字軍戰士們感受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氣息,他們擁有崇高的理想,也賦予了西方文學詩歌動力。

12 世紀末,十字軍的崇高理想終結了。西方各國準備收穫自己付出努力後的果實,發展民族生活、藝術以及文學。十字軍精神雖然還存在但已經沒有了新鮮感,每次當基督軍隊想向撒拉森進攻時,他們的興趣卻變得越來越淡,越來越沒有宗教精神,也逐漸失去自發性。

十字軍與羅馬人

在十字軍東征期間,西方人不斷接觸東羅馬帝國居民以及其他拜攻陷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佔庭的統治者。安娜·科穆寧、後來的尼基塔斯、提爾的威廉以及維爾阿杜安的威廉等其他當時史學家的作品清楚地體現出西方人的不同。西方人相對來說比較野蠻,他們攻入並摧毀了精緻的文明城市。東方和西方在美德與邪惡方面各有明顯的特點,與十字軍所感、所言、所行相對應的不僅僅是文明,還有奢華以及拜占庭宮廷的殘忍與虛偽,這些經歷與英國人在遠東宮廷的經歷相似。十字軍粗魯、放蕩、喝得大醉,他們有時還很虛偽、殘忍,但與拜占庭相比,十字軍的虛偽與殘忍就像把一個普通的英國士兵與東方最糟糕的君王一貫表現出的特別殘忍、狡猾和虛偽相對比一樣,前者遠比不上後者。十字軍戰士有著宗教信仰,有了這種精神上的支持,他們在做事的方式上堅信自己在完成上帝的職責,因而他們倍感鼓舞,他們厭惡說謊、懦弱和殘忍,因為那是罪惡的。西方的宗教雖然有大量的迷信,但也賦予了一種責任感。對於十字軍戰士們來說,東方的宗教不僅有大量迷信,而且沒有道德。東方教會的最大缺陷就是對人生的影響非常小。東方人對道德漠不關心,他們帶著嫉妒對最後選擇的東正教保持著戒備。拜占庭的人們願意花時間來討論無名者的貢獻,對信條中某句話的意義或者一項儀式進行爭論,他們的智慧有時就消磨在這些無足輕重的事情上了。與在本加利(Bengalee )的英國士兵相比,西方的十字軍戰士受不了與希臘人的辯論。儘管拜占庭人想用滔滔不絕的話語欺騙十字軍,但十字軍卻能看到本質,辨別出真假。十字軍有時會失去耐心,當他們看到對手試圖用言語矇騙時,就會大膽地告訴對方他們不會上當。十字軍認為,他們比拜占庭要強大得多,無論在財富還是在學識上,他們都鄙視後者。但是,拜占庭人也把對方視作野蠻人,雖然他們承認在體力和能力上十字軍比他們強,但卻認為十字軍是無知、狂熱的。

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失敗了。但把原因歸咎為新羅馬帝國的敵視和乾涉是不公平的。

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戰士之間的問題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開始於1147 年,分別由士瓦本家族的第一位國王康納德(他也是羅馬帝國的西方分支的士瓦本皇室的創立者)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率領。十字軍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因為此時東羅馬要比西方更熱衷於抵制、擊退伊斯蘭各族的進攻,所以他們邀請十字軍參與抵抗。康納德和曼努埃爾進行聯姻,期待能互相援助,協同作戰,但是他們卻又彼此嫉妒,再加上家族內部紛爭,這二人之間的問題很快就表現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軍隊進入巴爾幹半島而不引起不滿是不可能的。曼努埃爾的信使估計有9 萬十字軍戰士跨過多瑙河,拜占庭的軍隊立即接應他們,帝國這麼做的目的是檢查一下十字軍的人數是否符合進入的條件。但是,這支部隊與當時的其他軍隊一樣,士兵們都是遠道而來,軍紀渙散。很多朝聖者跟隨康納德,但他們很難管理。至少目前東方的朝聖者們是最放縱的。如果大批戰士沒有錢,為了生存就不得不搶奪,軍中的那些朝聖者準備洗劫經過的地區。另外,當地居民也抬高物價,想盡辦法去欺騙十字軍戰士們。康納德和曼努埃爾盡力維持秩序,但都無濟於事。那些被搶掠的行省,不久之後就成為敵對勢力。保加利亞人和帝國的其他臣民開始進行報復。康納德的一個親戚在亞得里亞堡的修道院被拜占庭士兵殺死。康納德當時已經離開那裡兩天了,於是他派了一隊人馬,在他的侄子著名的“紅鬍子”腓特烈帶領下,討伐兇手,焚燒了修道院,拜占庭軍隊受到攻擊,殺了幾個人。但帝國軍隊要阻止這次報復行動。該事件使兩軍交惡。最後,十字軍到達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在都城外行動就像要攻入敵軍一樣。拜占庭的貴族和商人在城外的城堡遭到洗劫。在攻陷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後,由於十字軍管理不善,以及這次冒險本身存在的困難,他們開始遭遇一系列嚴重的災難。在這個人口稠密的國度,由於把這個地區的人民當作敵人來對待,所以十字軍尋找補給非常困難。夏季在這裡行軍,士兵們容易患上瘧疾,這讓他們難上加難。當十字軍不能征服伊斯蘭的時候,他們早就在內部做好了準備,要征服基督徒,可不幸又降臨到了希臘人的頭上。

路易七世領導的十字軍與康納德的軍隊在尼基塔斯會合了。但是法國軍團的敵對情緒一點兒也不比條頓軍團的少。路易發現皇帝曼努埃爾的屬下搶的東西並不比康納德的士兵們搶的少。據說,路易用強有力的手腕平息了騷亂。一旦發現士兵搶奪東西,嚴懲不貸。有的被判處刖足、斷手之刑。王公貴族們發現路易的軍隊比康納德的軍隊更具有十字軍精神。路易阻止出現像康納德軍隊的情況,不讓大量朝聖者和追隨者加入軍隊。儘管這樣,路易向君士坦丁堡進軍也面臨困難。路易的軍隊對希臘人表現出極端的敵對情緒,這種情緒越演越烈,最後十字軍拿起武器準備進攻。他們在都城外安營扎寨。當西方的基督徒們聽說曼努埃爾已經與科尼亞的蘇丹達成協議,他們非常震驚。聯盟者叛變了基督的事業。我們假設美國南北雙方紛爭的唯一起因就是奴隸制,北方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放奴隸,而英格蘭卻與南方聯盟,我們從現在這個時代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們的情感出發,去判斷法國十字軍的感受,就不難理解他們當時的心情。法國十字軍召開會議,表達了他們強烈的恥辱感。朗格爾主教提議在奪回基督聖物之前,應該先懲罰君士坦丁堡的敵人。他們又進行了精心的商議,結果所有的怒罵、屈辱以及主教和同僚的說辭最後都沒有達成結果。法國貴族們宣布他們作戰的對像是那些沒有信仰的人,是為了保衛耶路撒冷,懲罰異教徒,所以摧毀基督城市不是他們要做的事。

法軍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向小亞細亞的突厥人的領地進發。但是士兵高燒、糧草缺乏、道路破壞嚴重,導致行軍放緩,很多患病的士兵被拋棄,損失大量人員。路易帶著軍隊從安塔利亞向安條克進發,有七千人留在原地。他們從海邊向安條克進軍,很多人丟掉了性命,造成了災難性的結果,只有幾名信仰伊斯蘭教的得救了。

十字軍失敗歸因於帝國

路易、康納德和耶路撒冷的鮑德溫一起試圖進攻大馬士革,但徹底失敗。人們對這次十字軍東征寄予厚望。西方兩個大國做了大規模的準備。最後,可怕的疾病以及戰敗的消息傳到歐洲,人們的心為之一沉。西方把此次失敗歸咎於東方基督徒的分裂,譴責分裂者背叛了基督去支持神的敵人,與突厥人、撒拉森人結成聯盟,擊敗基督的事業。西方士兵軍紀渙散、互相嫉妒等這些原因被統統忘掉。東羅馬皇帝與非基督徒聯合的變節行為更加深了西方的偏見,激起西方反對希臘人叛變的情緒。西方把隨後不斷傳來的惡果都歸罪於東方的異教徒般的分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