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公司簡史(簡體書)
滿額折

公司簡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
優惠價
8730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關於“公司”(Company)這一商業理念及其組織形式的歷史演變過程的一次精巧梳理。
全書從公元前三千年發端於兩河流域的商業文明講起,分八個階段,剖析了“公司”從前身到雛形,再到逐漸成熟,直至席卷全球的演進歷程;重點著墨於大型企業在美、英、德、日等大國的崛起,以及跨國企業的發展;最後預言了公司的未來。作者抽絲剝繭,縱橫千年,為讀者呈現出公司理念及制度發展的脈絡和源由。作者指出,尤其是在近代,由於“有限責任”這樣的革新性理念以及相應的制度設計,公司得以發展成為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地位舉足輕重的事物。只有了解公司這樣的事物,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過往四個世紀的文明演進,以及我們當下的處境。

作者簡介

約翰•米克爾思韋特,《經濟學人》第16任總編輯(2006年至2015年), 現任彭博新聞社總編輯;畢業於牛津大學;文章遍及《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等主流媒體。
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經濟學人》資深編輯,“白芝浩”專欄記者,效力該刊逾三十年,歷任多個要職;畢業於牛津大學;文章遍及《華盛頓郵報》《外交政策》《金融時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主流媒體。

名人/編輯推薦

財經通識寫作領域黃金搭檔(米克爾思韋特+伍爾德裡奇)一鳴驚人的代表作。
BusinessWeek年度十佳商業圖書;蘭登書屋現代文庫”編年史”系列甄選佳作。

目次

致 謝
導 言 烏托邦有限公司
第一章 商人和壟斷者 公元前3000年——公元1500年
第二章 帝國主義者和投機分子 公元1500年——1750年
第三章 漫長且痛苦的誕生 公元1750年——1862年
第四章 商業巨無霸在美國的興起 公元1862年——1913年
第五章 英國,德國和日本商業巨頭的崛起 公元1850年——1950年
第六章 管理資本主義的勝利 公元1913年——1975年
第七章 公司悖論 公元1975年——2002年
第八章 影響之源:跨國公司 公元1850年——2002年
結 語 公司的未來
參考文獻綜述
注 釋
索 引

書摘/試閱

結 語 公司的未來
1912 年, 當 時 即 將 成 為 總 統 的 伍 德 羅 · 威 爾 遜 (Woodrow Wilson) 以明顯的沮喪情緒審視了美國社會。 他哀嘆大公司的崛起, 以及它們如何將生而自由的美國 人變成偉大工業機器上的齒輪。他寫道: “我們面對的是 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 我們的生活已與我們熟知的過去完全脫離。”
至少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 公司就深深地卷入了大多數偉大的 “與過去脫離” 之中。 即便公司沒有直接參與其中, 借用亨利·亞當斯 ( Henry Adams) 的一句話, 公司也顯露出了一種“濃縮”社會變遷的能力。 這種濃縮能力不僅僅是生產出改變社會的產品, 如福特的T型車或微軟的Word軟件, 而是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一是擾亂舊的社會秩序, 二是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節奏。
縱觀公司歷史, 公司也顯示出了同樣卓越的發展能力: 事實上, 這一直是其成功的秘訣。十九世紀, 公司 從一個政府機構轉變為一個自己的“小共和國”, 負責管理自己的事務並為股東賺錢。到二十世紀, 威爾遜的“新組織”比他所擔心的掠奪大亨們存在的時間更長, 並與他們雇傭的仆人結盟。“公司人”把公司變成了一個運轉順暢的官僚機器, 但當情況發生變化時, 他也會遭拋棄; 現在, 公司以一種精幹、扁平化的創業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毫無疑問, 公司這種長於“變形”的“物種”在未來將繼續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將為我們所有人帶來“與過去脫離”。這些變化會把我們帶至何方? 這取決於本書的兩個主題。首先是經濟邏輯: 交易成本和決定公司是否有意義的等級成本之間的平衡。 其次是政治。公司從政府的腰包裡產生。 即使在十九世紀中葉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機會, 它們仍然必須獲得所謂的“社會特許”。該特許的條款可能是明確的, 也可能是含蓄的, 但當公司似乎要將其打破時, 像伍德羅·威爾遜這樣塑造社會的人已經控制了公司 (通常是以粗暴的方式)。威爾遜當時的對手西奧多·羅斯福說: “我相信公司。它們是我們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我認為, 它們應該受到監督和監管, 以便為整個社會的利益行事。” 2002年, 幾乎所有支持《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美國政客都這樣說 (盡管說得不那麼有說服力)。

三個可能出現的世界
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 公司有三種不同的未來。第一種觀點——特別是在反全球化圈子裡流行的觀點——認為少數大公司正在對世界進行“悄無聲息地接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 合並的浪潮空前高漲。幸存者們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真正的霸主, 擁有比大多數國家更強的經濟實力, 但沒有任何責任感。
這種觀點的問題在於幾乎沒有事實支持。正如我們所見, 認為世界上最大的100個經濟體中的大多數現在都是公司的想法是對統計數據的嚴重濫用。大公司不但沒有增加對整個世界的控制力, 反而在逐漸失去優勢。僅僅三十年前, 在 國內市場享受著舒適地 位的寡頭們——比如美國的電視和汽車公司——現在卻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不斷壓市場空間。而且, 一般來說, 某個行業越具有未來感, 行業集中的證據就越少。在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長途電話方面, 美國前五大公司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
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幾乎截然相反: 公司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展望未來,該觀點的支持者推薦銷售計算機的“單軌公司”( Monorail)。此種公司沒有工廠、倉庫或任何其他有形資產。它在亞特蘭大的一棟辦公樓租賃的一層樓裡運營。公司銷售的計算機由自由職業者設計。 接下訂單後, 客戶撥打一個連接到聯邦快遞物流服務的免費電話號碼, 將訂單傳給一個按不同部件組裝計算機的制造商。 聯邦快遞隨後將計算機運送給客戶, 並將發票發送給“單軌公司”的代理商——太陽信托銀行 (Sun Trust Bank)。除了一個好主意、亞特蘭大的幾個人和一堆合同, 這家公司什麼都不是。
此種極簡主義做法大體上獲得了一些杰出經濟學家的支持,這算一種利好。你可以運用羅納德·科斯的理論, 即當與在市場上購買物品相關的“交易成本”超過 維持一個機構的層級成本時, 公司的存在即有意義, 但現代技術通常會將優勢的平衡從公司轉移到市場和個人。然而, 公司將退居經濟外圍的想法似乎也略顯牽強。正如我們所見, 大公司擁有某些“核心能力”, 通常與文化有關, 在市場上很難買到。即使撇開文化不談, 仍有一些市場失敗的例子說服企業嘗試在內部而不是外部進行改變 (企業總是會被誘惑去收購那些它們無法從其他地方獲得的產品供應商)。微軟和甲骨文(Oracle)可能比斯隆的通用汽車更松散、更脆弱, 但他們仍然是大公司, 而且試圖發展得更大更強。
第三種預測是第二種預測的一個分支: 單個公司將不再是現代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將被 “公司網絡” 所取代。一些經濟體長期以來一直以相互關聯的業務網絡為中心, 如日本的經連會和韓國的財閥。但最常被引用的範例是硅谷的無邊界公司。理論上, 這些松散的聯盟是彼得·德魯克所謂“知識工人”的理想家園。
這聽起來很吸引人。但網絡概念(只要足夠恰當)將太多相反的想法捆綁在一起。像日本經連會這樣的舊式網絡, 主要是為了保護成員公司不受市場的影響, 現在卻分崩離析。硅谷的網絡依賴於其對市場動向的敏感度, 看起來更加現代化, 但它們仍然是圍繞著公司而建立。不管存在其他什麼缺點, 股份公司既有法律人格又有內部問責制度; 而網絡卻二者皆無。這使得它們很難 做出共同決定或分配利潤(空中客車公司絕望地試圖成為一家獨立公司,即為一例)。網絡成功的地方, 通常是因為有公司在背後推動。如果沒有這一前提, 情況將截然不同, 難免糾結於細枝末節, 舉步維艱。
所以這三個對公司未來的預測都不可靠。然而, 最後兩個願景似乎比第一個更為合理。目前的趨勢是公司變得越來越不像“公司”:大型組織機構將自己分解成更小的企業單位。科斯式交易成本的降低將使小公司——或者僅僅是企業家的集合體——更容易挑戰大公司的主導地位, 也更容易吸引企業家們彼此建立松散的關係, 而非形成長期存續的公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