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論語:全本‧全注‧全譯‧全解讀(簡體書)
滿額折

論語:全本‧全注‧全譯‧全解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8 元
定價
:NT$ 948 元
優惠價
878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商品簡介

苟無孔子及《論語》,則中國非複二千年來之中國。——梁啟

 

本書為“國學經典三部曲”之一,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導黃樸民譯註並解讀;全書分為7大部分:系列總序——單本導言——篇章導讀——原文——註釋——今譯——解讀,跟隨黃老師系統完成國學學習的入門和進階,真正領悟諸子的智慧。

作者簡介

黃朴民

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3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國學院執行院長。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代表作有:《黃樸民解讀論語》《道德經講解》《孫子兵法解讀》《孫子評傳》《中國軍事通史·第二卷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先秦兩漢兵學文化研究》《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導黃朴民譯註並解讀

系統完成國學學習的入門和進階,真正領悟諸子的智慧

★全本無刪減,精選底本

《論語》20篇,書脊厚度20毫米

★萬字導言,告訴你如何讀經典

不僅告訴你各底本版本概況、成書背景、主要內容、作者生平、寫作意圖、核心觀點

而且教你《論語》的閱讀方法

★用典註釋,字字有依據,句句有出處;

普通字詞講全,疑難字詞講透,補充人物、歷史、地理等知識點;生僻字、易錯字注音

★開篇導讀,言簡意賅;篇尾解讀,觀點分明、案例豐富

解讀部分佔全書內容的50%以上,黃朴民先生多年研究的心血盡在其中

★讓你更加驚喜的印製工藝:觸感膜

特性一:霧度高,使封面顏色呈現出特別的亞光效果,凸顯作品經歲月洗練後的沉靜

特性二:絲絨般光滑而細膩的觸感,收到書後一定要時間拆掉塑封感受一下

★讓你完全放心的印刷紙張

封面:250克銅版紙,襯紙:116克環保絲絨紙,正文:80克膠版紙

序言:淺談《論語》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但稱得上“經典”的,其實相對有限。這些“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決定著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動力,而其中的《論語》,毫無疑義是傑出的代表之一。

【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主要記載儒學創始人、“萬世師表”孔子的言語行事;同時也載錄了孔子的弟子,如曾參、顏淵、子路、子貢、子夏、子張等人的言語行事。這一點,早在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已有揭示:“《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傳世的通行本共二十篇,始於《學而》,而終於《堯曰》,一萬五千餘字。《論語》輯錄孔子之言為集中,是我們領略、研究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的文獻。

大體而言,《論語》的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四大基本綱目。

,以“仁義”為主幹的政治倫理學說。“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反映在具體政治上就是提倡“德治”與“王道”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仁者愛人”“汎愛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二,以“克己復禮”為特點的禮治原則。具體表現為提倡愛有差等、尊卑有序的綱常之道,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所謂“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為此,汲汲於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第三,以“用中適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為基調的“中庸”思想。“叩其兩端而執中”,從中找到和掌握合適的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凡事不走。比如,天人關係方面,既不否定鬼神、天意的存在,又著重強調人事的作用;政治秩序方面,既肯定君臣尊卑、父子上下關係的合理性,又主張這種合理性必須建立在履行各自義務與共享權力的基礎之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文質關係方面,既注重內容,又注重形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理想與願景方面,既追求大同,“祖述堯舜”,又憧憬小康,“憲章文武”。

第四,以追求“天下大同”為宗旨的社會理想,“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這中間,“仁”“禮”學說是《論語》所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成分,“中庸”思想是《論語》所反映的孔子整個理論的哲學方法論,“大同”學說則是孔子遠大而崇高的社會政治理想。

說到底,整部《論語》都是緊緊圍繞這四大基本綱目而具體展開的。

【二】

西漢時期,在流佈於世的《論語》版本中,有魯人所傳的《魯論》,齊人所傳的《齊論》,以及魯恭王劉餘從孔子故宅的牆壁中發現的《古論》,它是以先秦時期的古文字書寫的。三個版本篇數不一:《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古論》二十一篇。西漢晚期,張禹依《魯論》釐定《論語》為二十篇,並參取魯、齊兩個版本,將其合而為一,遂成世人稱之為《張侯論》的《論語》。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兼採《齊論》《古論》而註釋《論語》,這使漢靈帝熹平年間依之刻石的《張侯論》終被視為《論語》的定本而流傳於後世。因此,我們所閱讀的《論語》,其實就是以《魯論》為主體的文本。

現在看來,《論語》二十篇的編纂不是率意為之的,而是有其內在邏輯結構的,有其整體性與系統性的。儒家的立人為政是個合乎邏輯、逐次遞進的展開過程,即《大學》所揭示的環節與鏈條: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間,一切以修身為本,而修身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能學習。學者,借鑒和汲取他人的知識,是謂“知”。習者,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印證與體驗,使之成為自己認知與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謂“習”。兩者結合在一起,即為“知行合一”。這是一個人生長的起點,故《學而》合乎自然地成為《論語》的首篇。

如果說修身屬於“內聖”的範疇,那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毫無疑問屬於“外王”的具體表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學習”的宗旨不能局囿於個人修養,它終要服務於大眾,貢獻於社會。因此,孔子及其弟子主張參與政治,“致君堯舜上”,按此邏輯,以“外王”為生命歸宿的《為政》,也就很自然地接《學而》而成為《論語》的第二篇。而“為政”的核心主旨“以德治國”也就開宗明義,成為該篇的起點。

“內聖”與“外王”,都必須有所本,這個“本”,首先是傳承,從傳統中尋找依據,覓取資源。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沒有傳承,無所謂發展;沒有積累,談不上創新。否則這種發展和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這種能稱為“本”的資源,在孔子看來,就是商周以來的“禮樂”文明,更具體地講,就是“禮”。故以言“禮”為中心的《八佾》緊接《為政》而成為全書的第三篇。

不過,孔子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認識到社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禮”無法照搬照抄拿來應對治國安邦之需,否則就是膠柱鼓瑟、緣木求魚。而必須與時俱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加以改造,注入新的生機,增添新的活力,用舊瓶裝新酒,以迎接各種挑戰,實現新的越。這個新的生機,就是充滿人文精神,又符合時代要求的“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於是乎,重點說“仁”的《里仁》就很正常地位於《八佾》之後。此後的十六篇,亦皆以此邏輯逐次展開,從而使孔子的思想體係得到全方位的呈示。凡讀《論語》者,當注意其書的結構次序與內在邏輯。能做到這一點,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

相較於佶屈聱牙的《尚書》、“無達佔”的《周易》、“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說”的《春秋公羊傳》等經典,《論語》的文字,除《鄉黨》等個別篇章之外,應該說是比較平順通暢、容易閱讀與理解的。然而,它畢竟是先秦的作品,在閱讀時還是會遇上障礙,加上歷代注疏詮解者甚多,對不少內容與文字的句讀和解釋也難免產生歧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沒有誰可以打包票說自己的所有釋讀一定正確。在,我們對《論語》字義文意的理解,只能是努力接近其真相,而永遠無法完全還原其真相。

這些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歧義,有的是緣於對孔子其人其學的評價。例如,《泰伯》嘗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字面直觀地理解,似乎是孔子對普通民眾的輕忽與簡慢,將民眾僅僅視為可供驅使的對象,反對開發“民智”,多少含有一定成分的“愚民”意味。這樣,有點損害其作為“聖人”的光輝形象。於是,就有人以改變通行句讀的方式,來替孔子開脫,維護他的崇高與神聖:這樣,此語的標點就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孔子有仁慈的人文關懷固然不假,他對民眾的關心和憐憫也是事實,但是,他畢竟是貴族階層中的一員,“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乃是他根深蒂固的基本立場,對下層民眾,他不可能真正平等對待,這也是儒家的共同價值取向,即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我們不能拿當代的價值觀來要求兩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知人論世”,這才是應有的歷史主義態度。孔子如此,與他同時代的兵家孫子也沒能例外。孫子的確鮮明地提倡“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將廣大士卒看作“群羊”,毫不掩飾地主張“如驅群羊,驅而來,驅而往”,所以,我們在閱讀與認知《論語》時,首先要努力避免以今律古,對古人的言行應該抱有“同情之理解”。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有些歧義的產生,是由於古今學者所據不同版本的差異而造成。《述而》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牽涉孔子對《周易》的態度,其是否有學習並研究《周易》的人生經歷諸問題,現在通行的文本表述是這樣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應該是文通字順,沒有什麼可辨析的。但是唐代經學家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提到,這裡的“《易》”,按《魯論》,乃是“亦”。這樣一來,這段文字的斷句就得調整,含義也跟著變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更重要的是,孔子與《周易》的關係,也需要重新評估和認識了。這種觀點,雖說比較怪誕,但是,亦不可一概否定,因為畢竟有《魯論》作為文獻上的依據。故今人如郭沫若、李鏡池等對此多有信從。我們閱讀《論語》,可以繼續照著通行本來予以解釋,不過,同時也要知道,《論語》中不少文字是有其他隸定和釋讀的,切忌孤陋寡聞,更不宜抱殘守缺。

在閱讀與理解《論語》時產生歧義,甚至出現郢書燕說的現象,有的是因為我們腹笥有限、功力不逮,在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存在著不少軟肋與短板,因此,不免在理解《論語》的字義文意上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例如,《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通常的解釋是:孔子很少談論利、命和仁。連學者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亦是這麼闡述的。但細加推敲,我們覺得這並不是很恰當,可謂疑竇叢生,令人困擾。因為孔子很少談利是事實,對利採取基本否定的態度亦無可懷疑,但是,說孔子很少談命,恐怕不能成立,至於說孔子很少談“仁”云云,那就更是匪夷所思了。孫欽善教授曾就此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燭隱發微,其要雲:無論是從義理上判斷,還是就句法上辨析,此處的兩個“與”字,均非虛詞中的連詞,而是一個實詞,其義乃為“贊同”“讚許”。如此,則整句話應該斷句標點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毫無疑問,孫氏之說是言之有據,說之成理的。由此可見,“功夫在詩外”,只有夯實自己的學術基礎,擁有卓犖的問題意識,學有所長,術有專攻,多聞闕疑,好學深思,方能在閱讀與理解《論語》時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收放自如,舉重若輕。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論語》中的不少字詞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如《公冶長》:“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是帶貶義的,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關於寧武子“愚不可及”的評論,在特定的語境中,恰恰是褒義的。在孔子看來,寧武子的“愚”,乃是真正的“智”,故“愚不可及”的真實含義,類似於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為“智”的境界。這樣古今文義的變遷,在《論語》中不是個別的現象,我們當充分注意,避免買櫝還珠。

經典重要,經典宜讀,但如何讀得恰當且到位,讀得富有效率,是永遠沒有統一標準的。儘管如此,若能秉持“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初心,那麼閱讀本身,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自然本能,必能豐富我們的頭腦,拓展我們的視野,激活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境界。讀《論語》是如此,讀其他古代經典也是如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2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