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變風變雅:清季民國的詩文、學術與政教(簡體書)
滿額折

變風變雅:清季民國的詩文、學術與政教(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分三輯,甲輯“雅廢夷侵”主要從解讀詩文和文人群體交遊入手,探索晚近學士大夫在他們所謂“小雅廢四夷侵”局面下的委曲心境;乙輯“道術科分”探討在西方教育分科觀念刺激下中國士大夫對於傳統經史之學的認識轉變和教育體制的變遷;丙輯“文學小言”討論在近代分科體系下對應于西文Literature或Belles-letters的“文學”領域包括小說戲曲及白話文等,在晚清出現的一些變化。本稿各文疏密有別、長短不一,或榷論學風,或解讀詩文,或考證叢殘,卻大致圍繞著一個問題,即清末民初詩文、學術二者與政教的互動關係。

作者簡介

陸胤

1982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200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1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專研晚清文學及相關學術文化史,出版有專著《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發表論文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詩大序》曰:“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在風雅正變的話語中,“變”只是一個脫離常軌的時刻,最終還是要回到“經”與“正”。但清季民初“變風變雅”的正面化,卻萌發了“風雅”獨立於“政教”的可能。

本書所集文字大致圍繞著一個問題,即清季民初詩文、學術二者與政治的互動關係。此類討論當然不限於考索文學文本或學人文獻中的政治本事,更非出於機械的社會反映論,而是意在摸索“變風變雅”時代共通的表達結構。

本書所集文字疏密有別、長短不一,或榷論學風,或解讀詩文,或考證叢殘,卻大致圍繞著一個問題,即清末民初詩文、學術二者與政治(或至少是“政局”)的互動關係。此類討論當然不限於考索文學文本或學人文獻中的政治本事,更非出於機械的社會反映論,而是意在摸索“變風變雅”時代共通的表達結構。

學術文化史上常見的狀況是,每當王朝鼎盛、制度穩固、人心安定之時,學人在社會結構中容有稍為穩定的位置或出路,社會政治背景變得間接,學術進展更多體現內在屬性與內部邏輯。當然,也存在外部環境過於壓抑,促使學術內轉的情形。而一旦王綱解紐、制度更迭、民生多艱,甚至如清季民初這般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巨變”,則學術、學人隨世運浮沉;所謂“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在亂世中常常反之亦然。研討此類時期的詩文、學藝,似更應兼顧政治環境。不過,清季民初的複雜性還在於,這是一個泛政治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去政治的時代。張之洞《勸學篇》對舉“中學治身心”與“西學應世事”,將“內聖”和“外王”分別付與中、外學術,貌似維護儒教權威,實則已然開啟中國傳統學問從儒家素來講究的政治事功領域撤退的趨勢。癸卯學制頒布後,王國維針對大學不設哲學科,指出“學問之自由獨立,上所不禁,然理論之與實行,其間必有辨矣”,則更從近代學科自律的角度,強調學術研究與政治行動的界限。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林紓與魏易合譯蘭姆姐弟《莎士比亞故事集》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自序稱:“蓋政教兩事,與文章無屬。政教既美,宜澤以文章;文章徒美,無益於政教,故西人惟政教是務,贍國利兵,外侮不乘,始以馀閒用文章家娛悅其心目。”莎翁、哈葛德故事中的神怪因素,並不構成近代西歐政治文明、科學進步的妨礙。此種從西洋文學翻譯導出的“馀閒”文章觀,隨即與“美術”“美學”話語結合,劃定了詞章與政治的分際。

因此,清季民初詩文學術與政局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反映論式的“直射”,而多為路線多歧、心曲複雜的“折射”乃至“激射”,需要找到一些聯結網絡的中介,而非直截唐突的對應。就此而言,中國古代所稱“教化”或近代以降成製度的“教育”,或許可以構成一個節點。無論古今中西,正是文辭與學術提供了“教”的質料,而“教”的外在目的之一便是良好政治的實現。 《孟子》雲“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盡心上》);亞里士多德則以教育為其《政治學》未完終卷的內容,宣言“邦國如果忽視教育,其政制必將毀損”。黃宗羲稱“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此說在清初不過是遺民守先待後的空想,在清末卻不斷得到趨新之士援引,成為教育變革的依據。學制改創與教學場合的變遷,造就了新學堂這一政治運動的溫床,亦使得學術、文辭得以在自身領域日益明確的同時,仍以學堂、學生為媒介間接塑造政治。傳統上以王制為中心的“政教”趨於沒落,但啟蒙或救亡話語下改頭換面的“政教”也正在崛起。數年前出版的拙著《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曾冒昧地提示晚清有一種從“政教”到“文教”的變化。自今思之,“文”能否填補經學式微後“政”的空缺,進而承擔“教”的責任,或許仍存疑問。但以“教”為支點,考察近代學術、文辭與政治實踐之間的互動關係,大概仍是一個值得持續深入的方向。

本集收錄十篇文字,大略按主題分為三輯:

甲輯“雅廢夷侵”,主要從解讀詩文和文人群體交遊入手,探索晚近學士大夫在他們所謂“小雅廢四夷侵”局面下的委曲心境。中國傳統上的“士大夫”理念在西文中常被譯為scholarbureaucrat或literati and officialdom,學者將之解讀為士大夫統合政治與文化“二重角色”的表現。此種“二重角色”或“業馀”空間,近代以來卻日益受到專業化趨勢的擠壓。無論是晚清士人“六朝”觀背後政勢判斷與文化標準的由合而分,還是“永和以後第二十六癸丑修禊”中政治家梁啟超與詩文之士視野的參差,似乎都可為這一觀察增一註腳。清代古文盛稱“桐城派”,但桐城文章掩襲一世實在咸同以降。清末學堂新式教育興起,其中“國文”一科的發端,為行將就木的古文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光緒二十八年初桐城宗師吳汝綸與冒廣生、林紓的一張合影,不僅堪為清季京師古文風尚的旁證,更是世變之中“文教”因革的見證。

乙輯“道術科分”,收入三篇在學術史、教育史方面試探的長文。 《莊子•天下》篇謂:“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清季民初同樣是一個道術分裂的時代。惟引起分裂的因素,除了“天下”的動盪,還有外來的學術分科。取自近代西方的分科體係不僅導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學科和知識,更重組了中國固有的學術門類和書籍秩序。經學、子學、史學、詞章,無不有待於重新構造框架、“發明”傳統、填充內容,以適應新式教育的需要。但這一過程又非如水之就下,而是往往遭遇回流,埋藏潛流;“被發明”的傳統也不妨借屍還魂、捲土重來。張之洞為晚清官辦新教育的樞紐人物,從《勸學篇》到“癸卯學制”,其學制規劃在導入外來分科體系的同時,更活用學科之間的配合,凸顯時、空兩個維度的國族共同體意識。梁啟超開啟的“新史學”亦是近代一大思潮,影響力溢出史學之外;以往研究多關注其汲取外來資源的途徑,實則“新史學”框架背後的《公羊》經學背景亦值得注意。清末學堂設立“讀經”課程,其宗旨與方式,與傳統書院經生治經有所不同;辛亥前後,教育界廢經之論甚囂塵上。南菁書院出身而先後投身幕府、管理教育,最終成為京師大學堂文科監督的孫雄,可視為親歷近代經學教育變遷的一個貫穿性人物。

丙輯“文學小言”,收入有關近代文學研究的幾篇文字。此輯所稱“文學”,與甲輯關注的詩文之學略有不同,乃指在近代分科體系下對應於西文Literature或Bellesletters的領域,亦包括小說戲曲及白話文等。在清末“文學”觀念史的研究中,章太炎的論述一直備受關注,《文學論略》《文學總略》等篇標舉“有文字箸於竹帛”的定義,常被誤解為一種複古而籠統的“大文學”論。但若回溯其早年的《文學說例》一篇,則可彰顯章氏援引西學資源的脈絡,以及他從“小學”基礎構建“文學”所針對的具體問題。戊戌百日維新和隨後發生的政變,為晚清政治史上的重要關節。關於這段“時事”,清季民初曾流行過多個版本的“康梁演義”小說。作者的頑固立場和虛構的誣枉情節,並不妨礙這部小說在主流的戊戌政變史敘述之外,傳遞某些意外的“真實”。本輯所收最後兩篇小文,一則發掘戊戌維新的語文教育側面,一則檢討“五四”一代回憶中黑暗的晚清童年。這兩篇短文分別對應著我近年從事的兩個研究題目:“晚清新式國文教育的興起”和“近代中國的閱讀轉型”。

以上十篇文字,寫作的時間跨度較大。最早完成的“癸丑修禊”一篇,原是關於清末民初報刊詩文欄研究長文的最後一部分,初稿還是在方格稿紙上手寫的;最近完成的“海內三古文家合像”一篇,則為去年國內疫情最嚴重時期閉門“e考據”的產物。十篇文字先後在各種場合發表,或見於專業期刊,或收入會議論文集。在此謹對各刊、集的匿名審稿人和編輯,各次會議評議人和主辦方致以誠摯的感謝。我的學問生涯始於閱讀晚清詩集。最初,在業師夏曉虹教授指點下,曾就湘綺樓詩、近代報刊詩文欄、“同光體”等主題試撰過一些習作,也曾一度確定“近代詩學與政治”為研究領域。 “變風變雅”的題目,本是為這一課題準備的。可惜世路多歧,自己的讀書興趣更是“流質多變”,沒有能在這個領域堅持下來。差可自我安慰的,是“變風變雅”也未必從狹義上理解,如果納入學術史、教育史的視野,或許還更接近《詩大序》的本義。無論如何,夏老師近二十年來的教誨、照顧和寬容,以及她對待生活波瀾那種平淡不驚的態度,值得我永遠銘記。多年來賜予我各種教示和幫助的師長、領導、親友尚多,在此恕不一一列舉。特別感念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張鈺翰先生與我僅存一面之雅,卻慨賜出版機會,並擔當了本書的編輯工作,卓有古人之風。書中任何疏漏,自應由作者負責。倉皇之際,改定文編,正恐多有不到、不盡之處,統祈讀者諸公呵斥。



2021年3月24日於京西龍背村

目次

敘論 / 1

甲輯雅廢夷侵

“哀六朝”

――晚清士大夫政教觀念的中古投影 / 27

民國二年的“癸丑修禊”

――兼論梁啟超與舊文人的離合 / 55

“海內三古文家合像”與清季古文風尚 / 79

乙輯道術科分

張之洞學制規劃中的近代國族

――從《勸學篇》到癸卯學制 / 103

梁啟超新史學的外來資源與經學背景 / 149

從書院治經到學堂讀經

――孫雄與近代經學教育 / 197

丙輯文學小言

東西知識網絡中的《文學說例》

――章太炎早期文學論的屈折 / 253

小說與政變

――《捉拿康梁二逆演義》考論 / 277

戊戌維新的文學面 / 300

新青年的“老童年” / 31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