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理性樂觀派(典藏版)(簡體書)
滿額折

理性樂觀派(典藏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 元
定價
:NT$ 534 元
優惠價
8746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人口爆炸會危害環境與人類生存?
人口驟減會衝擊經濟的發展?
化石能源短缺危機讓人類文明瀕臨崩潰?
化石能源濫用卻會引發全球變暖?

從工業文明開始,人們就始終困擾於各種各樣由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很多百年前出現的問題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杞人憂天,今天我們還在面對著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有人覺得是科技出了問題,是我們人類追求美好生活嚮往出了問題,總覺得回到田園牧歌般的上古時代,我們就能和自然和諧相處,享受清心寡欲而充實的生活。

醒醒吧,打開這本人類科技經濟史,你會發現,今天所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都是被工業文明所塑造的。而社會大分工與市場經濟會給予我們科技發展的活力,去戰勝那些工業生活所帶來的問題。

當然,科技發展會帶來新的問題,但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與其背離科學,做情緒化的悲觀者,還不如擁抱技術,做一個理性樂觀派。


作者簡介

馬特.裡德利


英國科普作家,紐卡斯爾英國國際生命中心的創始主席,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客座教授,他同時還是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因其在科學、環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著作而聞名。早年就讀於伊頓公學與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主修動物學,並因對雉雞的繁育系統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他的成名作為《理性樂觀派》,同時還著有《基因組》《先天後天》《美德的起源》的“基因三部曲”,以及暢銷書《自下而上》《創新的起源》。《福布斯》雜誌稱其為英國的尤瓦爾.赫拉利。


曾因TED上的演講“When Idea Have Sex”討論思想交融與生物繁衍的相似性而轟動一時。


名人/編輯推薦

★馬特.裡德利暢銷代表作,豆瓣評分8.3

★紮克伯格大力推薦,2020年薛兆豐推薦的6本圖書之一
★一部經典的經濟進步史

文明發展之路荊棘叢生,唯有科技之光引領人類披荊斬棘。做一個洞穿經濟技術史的理性樂觀者,才能看清人類未來。


馬特.裡德利:當思想有了性


在我寫本書的時候,桌子上擺著兩件形狀和大小大致相當的人工製品:其一是計算機的無線滑鼠;其二是來自50萬年前中石器時代的一柄手斧。


兩者都是按人類的手形來設計的,它們都遵循了人類使用時的種種限制條件,但它們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諸多物體的綜合,內部設計錯綜複雜,反映了分門別類的各行知識。後者則是單一性的物質,反映的是單一個體的技術能力。它們之間的差異表明,當今的人類體驗迥然有別於50萬年前的人類體驗。


本書講述的是人類的社會體驗以完全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方式飛速、持續地變化。對生物學家來說,這件事需要做出解釋。過去20多年間,我寫了4本書,談人類跟其他動物有多麼相似,而本書則重點論述人類跟其他動物有什麼區別。是什麼使得人類有能力以這種瘋狂的方式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生活呢?


倒不是人類本性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正如握著手斧的手跟握著滑鼠的手形狀相同,不管是從前還是將來的人們,永永遠遠都會尋找食物、渴求性愛、照料子女、競爭地位、避免傷痛,就跟其他所有動物一樣。人類物種的許多特質也沒有發生變化。哪怕你走到地球最遙遠的角落,仍然會聽到歌聲和言談,看到微笑,發現當地人的性妒忌和幽默感—這些東西,跟黑猩猩身上表現出來的完全不一樣。


如果你能穿越時空,你能輕而易舉地跟莎士比亞、荷馬、孔子和佛陀的心靈產生共鳴。如果我能跟32 000多年前在法國南部肖韋洞穴巖壁上繪出精美犀牛壁畫的人見面,我毫不懷疑,我會發現他心理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得像個十足的人類。人類生活裡相當多的元素,都沒有發生變化。


然而,要是說現在的生活跟32 000年前一樣,那就太荒謬了。我們所屬的物種,在這一時期,繁衍了整整10萬倍,從300萬人口增加到了將近70億。3人類給自己帶來的舒適和奢華程度,其他任何物種都無法想像。


人類殖民了地球上每一個適於居住的角落,更探索遍了所有沒法住人的地方。人類改變了世界的外貌、遺傳特徵和化學性質,將地球上所有植物產出的23%占為己用。人類用獨有的、非隨機安排的微粒包圍著自己,並將其稱為“技術”,不斷地發明之、改造之,甚至拋棄之。


其他動物不可能這樣,哪怕是黑猩猩、寬吻海豚、鸚鵡和章魚這些聰明的動物也不行。它們或許偶爾會使用工具,偶爾會轉移自己的生存環境,但它們並不會提高自己的“生活標準”,也不會經歷“經濟增長”,更不會遭遇“貧困”。


它們不會從一種生活模式進步到另一種,也不會強烈反對這麼做。它們不曾經歷農耕、城市、商業、工業或信息革命,更不用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大蕭條、人口變遷、內戰、冷戰、文化戰爭、信貸緊縮了。


此刻,我坐在辦公桌前面,各種各樣的東西包圍著我:電話、書籍、計算機、照片、資料夾、咖啡杯—猴子可從來不曾製造過。我以一種海豚絕對無法辦到的方式,把大量的數字信息散佈到螢幕上。


我深知抽象的概念(日期、天氣預報、熱力學第二定律)無論什麼樣的鸚鵡也摸不著頭腦,我肯定跟動物有所不同,可是什麼讓我如此與眾不同呢?


不可能僅僅是因為我有一個比其他動物更大的大腦。畢竟,已經滅絕了的尼安德特人大腦的平均體積比我的更大,卻不曾經歷這種一路向前的迅猛的文化變革。


此外,我的大腦或許比其他動物的要大,但對如何製造咖啡杯、迴紋針是一丁點兒線索也沒有的,天氣預報就更別想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喜歡打趣說,跟他從事同一行業的所有人,在事業的某一段時期,總覺得有責任把以下這個句子補充完整:“唯有人類這種動物,才能……”使用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生火、做飯、製造工具,擁有自我意識,欺騙、模仿,從事藝術、宗教活動,大拇指與其他四根指頭相對,投擲武器,保持直立姿態,隔代照料子嗣(如祖父母照料孫輩)—要列舉人類有多少獨一無二的特徵,真的能排出一份很長的清單來。但食蟻獸、裸臉灰蕉鵑的獨有特徵也能列出很長一份清單。


上述特徵的確為人類所獨有,也非常有利於促成現代生活,但我可以爭辯說,除了語言這一特徵,其他特徵並沒有出現在人類歷史的恰當時機上,也根本沒有恰當的影響力,來解釋智人何以能夠從一種只能算是一般成功的猿人突然變成了進步速度突飛猛進的現代人。它們大多數出現在人類歷史的極早期,也並不具備這樣的生態效應。擁有足夠的意識想在身體上畫出花紋,或是通過推理得出問題的答案,這些都很好,但它並不能讓人類征服整個生態世界。


顯然,腦容量大的大腦和語言,應該為人類應付技術性的現代生活所必需。的確,人類非常善於社會性學習,哪怕和黑猩猩相比,人類對一板一眼的模仿也表現出了近乎癡迷的興趣。但腦容量大的大腦、模仿和語言本身並不能解釋繁榮、進步和貧困,它們本身並不會帶來生活標準的不斷變化。尼安德特人具備上述所有的特徵—巨大的大腦、複雜的語言、大量的技術,但是他們從來不曾突破自己的原始小生境。

我認為,當我們觀察大腦內部的時候,可能找錯了地方來解釋我們這一物種實現變化的非凡能力。這種事情,並不光發生在大腦內部,更是發生在大腦和大腦之間。這是一種集體性現象。


回頭再看看手斧和滑鼠。它們都是“人造”的,但前者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後者則是上百人甚至數百萬人製造出來的。這就是我所說的“集體智能”的意思。單獨的一個人,沒有誰知道該如何製造出滑鼠來。就算是在工廠裝配滑鼠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鑽探油井和從石油裡製造出塑料,反之亦然。進化到某個階段之後,人類的智能就成了集體性的、積累性的,這種現象並未出現在其他動物身上。

“交合”的思想


說人類本性沒有改變,但人類文化改變了,這一主張並不是在否定進化。恰恰相反,人類正在經歷非同尋常的進化大爆發,其動力正是來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但選擇的範圍是各種觀念和思想,而不是基因。這些觀念的棲息之地,構成了人類的大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一概念一直努力地想浮到社會科學的表面上來。1888年,法國社會學家加布裡埃爾·塔爾德寫道:“當發明創造通過模仿飛速傳播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叫它社會性進化。”


20世紀60年代,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哈耶克認為,社會性進化的決定性因素是“通過成功模仿制度和習慣所實現的選擇”。

1976年,進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新造了一個詞“模因”,充作文化模仿的單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家理查·尼爾森提出,整個經濟都是靠自然選擇演化出來的。


我認為文化演進的意思是這樣的:在10萬年前的某一刻,文化本身開始以一種從未出現在其他任何物種中的方式進化,也就是複製、變異、競爭、選擇和積累,跟幾十億年前的基因進化有點像。正如自然選擇一點一滴地累積構造出了一隻眼睛,人類的文化演進也可以累積構造出一種文化,或者一臺照相機。黑猩猩可以教彼此如何用尖頭木棍去紮叢猴,虎鯨可以教彼此如何從海獅手裡搶下海灘,但只有人類掌握了能夠烘焙出一個麵包、創作出一首協奏曲的累積型文化。


沒錯,但為什麼呢?為什麼是我們,而不是虎鯨呢?人類的文化存在演進,這個說法並不新鮮,也沒太多的幫助。模仿和學習不足以解釋人類為什麼會以獨特的方式開始變化,不管人們展開了多麼靈活多樣的不懈實踐。還必須有點別的什麼東西,人類有、虎鯨卻沒有的東西。我認為答案是:在人類歷史的某個時刻,思想觀念開始接觸、交合、互相進行“性繁殖”。


請讓我來解釋一下。有性繁殖帶來了累積型的生理進化,因為它把不同個體的基因融合到了一起。故此,一種生物身上出現的突變,可以跟另一生物出現的突變結合起來。最貼切的類比來自細菌,它們可以交換不在同一時間複製的基因,故此,它們能夠獲得來自其他物種對抗生素的免疫力。如果不是幾十億年前微生物開始交換基因,動物通過性行為繼續交換基因,所有構造出了眼睛的基因就不可能同時彙聚在單獨的一隻動物身上,構造成腿、神經或大腦的基因亦然。每一種突變都會孤立地留存在自己的血統之內,發現不了協同配合的樂趣。用卡通片的方式想想看,一條魚進化出了原始的肺,另一條魚進化出了原始的四肢,可兩者都不可能爬上陸地。內在式進化無需性行為亦可出現,但它的速度要慢得多。


文化也是一樣。如果文化只包括學習他人的習慣,那它很快就會陷入停滯。文化要累積,思想必須互相接觸、互相交合。“交流思想”是老生常談了,卻在無意之間帶來了強大的繁衍力。法國分子生物學家弗朗索瓦·雅各說過:“創造就是重組。”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發明鐵軌的人和發明火車頭的人永遠不能相遇,沒辦法互相交談,哪怕通過協力廠商也不行,事情會變成什麼樣呢?再想想,紙張跟印刷媒體、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煤炭和渦輪機、銅和錫、車輪和鋼鐵、軟件和硬體,這些東西的發明者們也彼此孤立,結果又會怎麼樣呢?我以為,在人類史前時代的某個時點上,有大體積大腦、有文化、會學習的人類頭一回開始彼此交換東西,而一旦他們開始這麼做,文化就突然累積起來了,人類經濟“進步”的迅猛試驗也隨之拉開了序幕。交換和交流之於文化演進,正如性行為之於生物演進。


通過交換,人類發現了“勞動分工”,即出於互利的目的,將努力和天賦加以專業化。起初,這看似是件不起眼的事情,要是靈長類動物學家們能開著時光機器回到它剛開始的那一刻,肯定會把它忽略掉的。較之人類的生態、層級結構和迷信行為,它顯得沒意思多了。但一些猿人通過互相交換食物、交換工具,讓參與交換的雙方都獲得了好處,於是,它們雙方也都變得更熱衷於專業化了。


專業化鼓勵創新,因為它鼓勵人類投入時間創造出能製造工具的工具。專業化節省時間,帶來了繁榮,因為節省的時間跟勞動的分工是成正比的。人類在消費上越是多元化,在生產上越是多元化,他們的交換就越多,生活就過得越好。更妙的是,這一過程沒有必然的終結之日。越來越多的人類投入勞動的全球分工,越來越多的人類專攻主業,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富裕。此外,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沒有理由解決不了困擾我們的各種問題,比如經濟崩潰、人口爆炸、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貧窮、愛滋病、抑鬱症和肥胖症。解決它們當然不會太輕鬆,卻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很可能到2110年人類的日子變得比今天好過得多,我們所棲居的地球生態也會變得比現在好得多。本書鼓勵人類去擁抱變革,保持理性樂觀的態度,並為了改善人類及其棲居的世界而奮鬥。


有人會說,我不過是在重複亞當·斯密1776年就說過的話罷了。但從亞當·斯密生活的年代至今,很多事情發生了變化,不斷改變、挑戰、調整和深化著他的觀點。比方說,他無法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我的個人天賦恐怕難與亞當·斯密比肩,但我相較於他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我可以讀他的書。打從亞當·斯密的書問世,他的見解就在跟其他人的見解進行交合。


此外,對於文化動盪變革的問題,很少有人認真想過,為此,我常常感到十分驚訝。我發現,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覺得,自己對他人的依賴正越變越少,自給自足的生活會更舒服,技術進步沒有給生活標準帶來進步,世界正穩步走向惡化,事物和觀念的交換很多餘、無足輕重。我還發現,就如何定義“繁榮”、繁榮為什麼會出現在人類這個物種中,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好在我並不是經濟學家)竟然漠不關心。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寫了本書。


我是在一個史無前例的經濟悲觀主義彌漫的時期動筆的。世界經濟體系踉踉蹌蹌地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龐大的債務泡沫破滅了,世界貿易在萎縮,全世界的失業率猛漲,出口急劇下降。前景看來委實暗淡,一些國家的政府正計畫進一步擴大本來就夠可觀的公共債務,哪怕此舉有可能損害下一代的繁榮發展。


最叫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是北巖銀行的非執行董事長。這家銀行是諸多在金融危機中出現流動性短缺的銀行之一,我跟這場災難脫不了關係。本書不是要談什麼危機經歷(根據我在銀行的雇用條款,我是不能寫這個的),但這段經歷讓我對資本和資本市場產生了不信任情緒,雖然我仍熱情地支援商品和服務市場。


要是我早一點知道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和同事們在實驗室裡做的實驗就好了。這些實驗早已證實,提供直接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比如漢堡和理髮),市場運作極其有效,不讓它們高效運作與創新,反倒是件難事。而資本市場容易產生泡沫,會自動崩盤,要把它們設計得能正常運作起來就很困難了。


投機、盲目從眾、非理性樂觀、尋租和欺詐的誘惑驅動市場暴漲暴跌—這就是需要對資本市場謹慎監管的原因。我個人是一直支持對資本市場謹慎監管的。(商品和服務市場不需要太多監管。)但政府(尤其是美國)的住房和貨幣政策使得21世紀出現的這場泡沫比歷史上大多數的泡沫都更糟糕,出於政策原因,美國人為地操縱廉價資金湧向惡性風險,湧向資本市場中間商的錢袋。出現這場危機,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至少一樣多,這是我同樣不太信任政府的原因。


(本著完全公開的原則,我在這裡必須指出:多年來,我除了效力於銀行業,還從事過科學研究、物種保護、新聞、農耕、煤炭開採、風險投資和商業房產等行業,也從這些行業裡得過利,我的經歷很可能影響了我在本書中對這些部門的看法。毫無疑問,我也是通過個人經歷才對這些部門有所瞭解,但我絕對沒有收了別人的錢才來宣傳哪一種特定的觀點。)


理性的樂觀主義者認為,由於商品、服務和觀念的市場能夠有效運作,人類得以相互交換,為了所有人的福祉誠實地專攻主業,世界最終必將克服當前的危機。本書並不會對所有的市場一味讚美或一味譴責,它旨在解釋為什麼交換和專業化的市場過程比許多人想像中的歷史更為悠久,也更為公平,同時,也就我們為什麼可以對人類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給出了很多原因。歸根結底,本書探討了改變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我發現,我的立場與各個政治派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藍色陣營不喜歡文化變革,紅色陣營不喜歡經濟變革,綠色陣營不喜歡技術變革。


我是一個理性的樂觀派。理性,是因為我的樂觀態度並不來自天生的氣質或本能,而是靠考察證據。通過本書之後的內容,我希望也能把你變成一個理性的樂觀派。首先,我需要在這樣一點上說服你:人類的進步,總的來說是一件好事,儘管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處在一場嚴重的經濟蕭條當中,也跟歷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世界一樣好。因為有了商業貿易,眼下的世界比從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友善。之後,我想解釋一下世界為什麼變成了這樣,是怎樣變成這樣的。最後,我希望帶各位看一看,它能不能繼續走向進步,變得更好。


目次

序言
當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 1
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第2章
集體大腦 / 38
20萬年前至今的交換和專業化
第3章
製造美德 / 75
50 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規則
第4章
養活90億人 / 110
10 000年前開始的農業耕作
第5章
城市的勝利 / 146
5000年前的貿易
第6章
逃離馬爾薩斯的陷阱 / 181
1200年之後的人口
第7章
奴隸的解放 / 202
1700年後的能源
第8章
發明中的發明 / 235
1800年後的收益遞增
第9章
轉捩點 / 265
1900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第10章
當今時代的兩大悲觀源頭 / 297
非洲和2010年後的氣候
第11章
結語 / 332
對2100年的理性樂觀態度
致謝 / 342
譯者後記 技術改變世界 / 345
後記 / 347
注釋及參考文獻 / 34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