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日記中的博爾赫斯1931-1989(精)(簡體書)
滿額折

日記中的博爾赫斯1931-1989(精)(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8 元
定價
:NT$ 948 元
優惠價
878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931年,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與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1914—1999)建立了充滿文學色彩的深厚友誼,這段莫逆之交對於西班牙語文學來說亦產生了深遠影響。自1947年起,比奧伊開始細致入微地記錄二人之間幾乎每天都要進行的“仿佛永無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對話”,筆耕不輟地堅持了四十載,而這樣的熱忱成就了這部名作《日記中的博爾赫斯:1931—1989》。本書保留了博爾赫斯高談闊論的精華部分,同時包含了其對於一些人物、事件的評論和作家作品的評鑒,主題涉獵甚廣,不僅限於文學領域。正如作家馬蒂諾所言:“通過比奧伊的文字功力,帶領讀者走進文學世界,走進這位以複雜深沉甚至難以捉摸著稱的作家的思想世界。”

作者簡介

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1914—1999),阿根廷著名作家,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譽為二十世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1940年,比奧伊·卡薩雷斯創作了《莫雷爾的發明》,博爾赫斯親自作序推薦,稱其可用“完美”二字評價。小說出版後獲得多項文學大獎,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文學獎等。1981年,比奧伊·卡薩雷斯獲頒法國騎士勛章,1990年獲得西語文學崇高榮譽獎項塞萬提斯獎。授獎詞稱比奧伊·卡薩雷斯的作品“通過完美的敘事結構,將現實與幻想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

名人/編輯推薦

博爾赫斯文學戰友、塞萬提斯獎得主比奧伊·卡薩雷斯以日記形式探索博爾赫斯的精神世界。
逾50年交往,永無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對話。
完整梳理、還原文字背後的博爾赫斯。
獨角獸文庫,典雅精裝。


西語文學崇高榮譽塞萬提斯獎獲得者比奧伊·卡薩雷斯以日記形式保存博爾赫斯的精神遺產。

50余年交往和記錄,永無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對話,匯聚成70多萬字的日記。完整梳理、還原文字背後的博爾赫斯。

20多幅珍貴照片,再現西語文學黃金時代的風貌。

比奧伊一直待我很好也很寬容。我的生活對他而言沒有秘密。——博爾赫斯

我能做的僅僅是講述我是如何看待博爾赫斯以及他是如何與我相處的,糾正人們對他的錯誤認識,維護博爾赫斯,尤其要維護真相。
——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

本書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獎獲得者比奧伊·卡薩雷斯花費多年心力撰寫的博爾赫斯傳記。1931年,比奧伊·卡薩雷斯與博爾赫斯相識,兩人從此成為好友,此後曾共同創作了多部小說。他對博爾赫斯的生活和創作均十分熟悉,同時查閱了大量資料,力求呈現一個真實、客觀的博爾赫斯。

不同於一般的傳記,在本書中,跨越五十年的友誼通過比奧伊·卡薩雷斯的日記盡數展現,也為讀者呈現了當時世界文壇的種種風云軼事,將讀者引入趣味盎然的“作家社交群”中,一窺文學創作背後的故事。

第一版序

比奧伊·卡薩雷斯五十多年間洋洋灑灑的日記——即本書的主要內容——構成了一個龐大宇宙,這一宇宙不僅囊括了與博爾赫斯的對談,也包含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瑣記以及對行為作風問題的頻繁檢視。這些日記起始於1947年絕非偶然,因為它們代表了作者在寫作風格上的成熟,也成為了其“成就完美大師”這一理想的前提,即“接納冗余和跑題”。在上個十年間,“刻意文學”的嚴重程度迫使比奧伊的幻想文學創作不得不有意與私密情感疏離。然而在他的日記中,卻能夠看到在近期出版的兩本故事集《天空的陰謀》和《英雄夢》裡顯露出的感性衝動,在這些小說裡,他顯然已經“充分意識到了作家的職責所在”,越發注重人物的內心刻畫,豐富人物之間的對話並使這些對話流暢貫通。
第一版已經包含了《日記中的博爾赫斯》中的注解:在記日記這一過程中,那些認同及有利於記錄的想法,也將日記記錄者從一個非博爾赫斯門生的人變成了一個與其直接對話的人。這一寫作衝動不僅源於他自身文筆的進步,無疑也得益於包斯威爾的《約翰遜傳》起到的典範作用,尤其是於1944到1946年間由比奧伊作序並編注的《約翰遜全集》出版之後(他想將這一版收錄在與博爾赫斯共同策劃的經典作家文集中,不過後來沒有收錄進去)。
比奧伊於1946年9月寫完了《約翰遜全集》的序言,緊接著於1947年開始搜集編纂那些與博爾赫斯“似乎永無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對話”,他對此勤懇熱忱,埋頭默默記錄了近四十年的時間。自1987年起,他開始發表這些談話的片段,並在1990年公開表示,希望能將這些對談匯編成冊,而在這本書中,博爾赫斯將“如親密友人一般侃侃而談,將他本人過往所尊崇的諸事付之笑談”。1996年,我們對編輯出版他私人日記的計劃達成一致並開始逐步實施:我一一查看了他的日記、筆記本、記事本和書信,於1997和1998年統稿、校對,在1999年那一“不幸的奇跡”之前,我們已經把最終版通讀了不下兩遍並定了稿。
比奧伊曾這樣解釋:“我能做的僅僅是講述我是如何看待他以及他是如何與我相處的,糾正人們對他的錯誤認識,維護博爾赫斯,也尤其要維護真相。”願這一版沒有辜負他的用心。

丹尼爾· 馬蒂諾,2006年




起初我們同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是這樣設想的,這部基於他個人記錄的作品應該呈現給讀者兩個版本,這樣效果更好也更有必要:一版盡可能忠實地完整收錄對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追憶文字;另一版只收錄體現博爾赫斯觀點的精華部分,忽略其在阿根廷政治生活、大學教書生活及社會生活的史料細節和背景。
2006年出版的內容屬於第一個版本,是我們於1997和1998年一同編纂的,是博爾赫斯相關日記的最終版本。現在這一版本屬於後者,包含了博爾赫斯對一些人物、事件、作家作品的評鑒,主題涉獵甚廣,不僅限於文學領域。
正如文字所反映出的現實生活一樣,日記體的內容繁雜凌亂,而第一個版本對於某些讀者來說,可能僅僅關注到了重塑博爾赫斯鮮活生動又平易近人的形象這一層面。但我相信,將文本從其地緣背景中剝離出來以後,如今這一版本,通過比奧伊的文字功力,也同樣會帶領讀者走進文學世界,走進這位以複雜深沉甚至難以捉摸著稱的作家的思想世界。希望通過這部新版傳記,多少能夠讓這一親切、持重也因此備受尊敬的“地毯上的形象”躍然眼前。

丹尼爾· 馬蒂諾,2008年

目次

第一版序

注釋說明

1931—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9年

附錄一 博爾赫斯與比奧伊年表
附錄二 專有名詞注釋

書摘/試閱

1931—1946年

我認為我與博爾赫斯的友誼起於1931年還是1932年從聖伊西德羅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途中我們的第一次對話。那時的博爾赫斯是我們當中最有名氣的青年作家,而我則是一個僅秘密出版過一本書的毛頭小子。在問及我最喜歡的作家時,我開口了,盡管羞怯得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我提到了一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某日報寫文學專欄的蹩腳詩人,夸他那些原本並不出彩的散文寫得多好。或許是為了緩解尷尬氣氛,博爾赫斯把問題展開了一下:
“是啊,”他附和說,“但除了某人以外,在本世紀或其他年代,您還有其他崇拜的作家嗎?”
“加夫列爾·米羅,阿索林,詹姆斯·喬伊斯。”我答道。
還能怎麼回答呢?我當時並沒有辦法解釋在米羅如聖經傳教般的鴻篇圖景裡,在阿索林描繪的鄉村畫卷中,是什麼使我感到愉悅,也沒有辦法解釋在喬伊斯如轟鳴瀑布般的筆下,那些令人似懂非懂之處,那些深不可測的、奇異的、現代的魔幻敘述,如同瀑布下蒸騰起的彩虹水霧,讓我莫名感到快樂。而博爾赫斯提到一個觀點:只有在那些把自己全部交予文字的作家作品裡,年輕人才能充分發掘文學的魅力。隨後在講到對喬伊斯的崇拜之情時,他補充說:
“當然。那是一種用心,一種信念之舉,一種承諾,保證他們(他指年輕人)在閱讀的時候一定會喜歡的承諾。”
我依稀記得那段時期,我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或是在阿德羅格的別墅區漫步時,那些關於書和書中情節的沒完沒了又異常興奮的對話。我記得一個下午,在雷科萊塔區附近,我和他聊到了關於《雪的假誓》的想法,這是我多年之後寫成的一部短篇小說;我記得還有一個下午我們去了奧地利街的一棟大宅,在那裡我結識了曼努埃爾·佩羅,還一起恭恭敬敬地聽了唱片裡達米婭唱的《不祥的禱告》。
在1935年抑或1936年間,我們在帕爾多的一個莊園待了一星期,為了合作寫一本商業宣傳手冊。那是一本帶有科學性質的小冊子,大概講的是一種保加利亞食品的優越性。當時天氣很冷,房子裡亂糟糟的,我們一直窩在餐廳裡,壁爐裡燒著桉樹枝,劈啪作響。寫那本小冊子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而在完成它以後,我算得上一個更經驗老到的作家了。我和博爾赫斯的所有合作都相當於一場經年累月的勞作。我們曾嘗試寫一首列舉式十四行詩,詩句的第三行我已經不記得我們是如何修改的了:磨坊,天使,那些字母L;我們還曾計劃共同撰寫一部短篇偵探小說,都是博爾赫斯的主意,故事是關於一名叫普雷托留斯的醫生,一個外表寬厚溫和的德國人,還是一所小學的校長,然而在那所學校裡,他卻通過玩樂的手段(如強制性遊戲、不停放音樂等)虐殺兒童。而這一情節也成了所有以布斯托斯· 多梅克和蘇亞雷斯·林奇為筆名的作品的開端。
在那麼多已經被我遺忘的對話中,我還記得很久以前在鄉下的那個禮拜的一次交談。當時我堅稱,對於藝術和文學創作來說,必須要擁有徹底的、“愚蠢的”自由,一位我喜歡的作家曾經這樣呼吁過,而我則在到處宣講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理論,這個理論只是在一直重復兩個字:創新;因此,我開始夸大做夢、輕率和瘋狂對藝術和文學的作用。而令我意外的是,博爾赫斯當時主張經過頭腦深思的藝術,站在了賀拉斯和那些反對花哨的先鋒派詩人與畫家的教授們一邊,與我崇拜的英雄們相對立。我們就這樣各執己見,彼此也不過問對方的事。那次爭吵中,博爾赫斯給我留了最後一句話就走了,而我當時以為那種情形是因為我說的更有道理。可第二天,大概就是當天晚上,我便倒向了另一個陣營,開始發現很多作家在他們的作品裡並沒有在他們寫的文藝批評和新聞專欄裡那麼令人崇拜,我努力編著故事,讓自己顯得有理有據。
盡管作為作家的我們當時有著不同的觀念,但我們的友誼仍在延續,因為我們都對書有著一樣的狂熱。我們一下午一下午、一整夜一整夜地談論著約翰遜、德·昆西、史蒂文森、幻想文學、偵探小說情節、《滑稽的幻覺》、文學理論、圖萊的《反集韻》、翻譯的問題、塞萬提斯、盧貢內斯、貢戈拉、克維多、十四行詩、自由體詩、中國文學、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鄧恩、時間、相對論、唯心主義、叔本華的《形而上幻想》、蘇爾·索拉的新克裡奧語、毛特納的《語言批判論稿》。
1936年,我們創辦了雜志《不合時宜》。這一標題體現了我們對於脫離那個時代迷信的渴望。我們尤其反對一些批評家忽略作品本質價值,只關注作品是否帶有民間本土色彩,是否與文學史、社會學和各種統計數據相關。而我們一直認為,一個文學流派過去的寶貴經驗有時候應該像高喬文學三部曲那類作品或中產階級女裁縫等形象一樣,被拋諸腦後才好。
我們從哥倫布印刷廠出來的那個九月的上午,在奧爾特格拉街,手裡拿著雜志創刊號,博爾赫斯半調侃又半嚴肅地提議,我們應該為這歷史性的一刻而拍照留念。於是我們在街區一家很簡陋的照相館合了影。但那張照片很快不翼而飛,我現在甚至都想不起來有過那張照片。《不合時宜》當時集結了眾多杰出作家,最終做了三期。
我和博爾赫斯在很多方面都有過合作:我們一起寫過偵探小說和帶有諷刺意味的幻想小說,寫過電影劇本、文章,作過序,一起帶頭編纂過系列文叢和內容繁雜的文選,一起編注文學經典。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之一莫過於我們一起編注典籍的那幾個夜晚,作注之書包括了托馬斯· 布朗的《甕葬》《基督教道德》《醫者的宗教》和格拉西安的《機敏及聰慧的藝術》,還有那些為《幻想文學作品選》選材的冬夜,我們還共同翻譯過史威登堡、愛倫·坡、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吉卜林、H·G·威爾斯、麥克斯·畢爾邦。
當時我們之間的對話帶給我的感受是如何被勾起回憶的呢?因為博爾赫斯評論過的、我之前讀過的那些詩句、文學批評和小說片段常常真切地出現在眼前,而所有那些我還沒有讀過的,都仿若一個充滿了奇幻冒險的世界,像生活本身迅速幻化而成的夢,令人目眩神迷。
我常常問自己,後世眼中,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部分難道不會成為博爾赫斯小說裡情節和人物的一部分嗎?或許的確不會,因為我已經發現,很多時候博爾赫斯的文字會給予我們比生活本身更多的真實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2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