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滿額折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7顆星機智好評!
以更全面的視角探討人類過度消費的前因後果,帶領你我省思自己的消費行為

★全書採用獲FSC™ 森林管理認證紙張,不僅機智消費,更要環保購物!
邀請讀者協助實現環保、永續經營、生態保護的森林管理

★全球級機智購物行動發起中,全球九國已搶先閱讀中!
售出九國版權,英美德義荷俄西與韓國、中國都已搶先閱讀中

地球級迫切之痛・全球級必讀之作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7顆星機智好評!
★全書採用獲FSC™ 森林管理認證紙張,不僅機智消費,更要環保購物!
★全球級機智購物行動發起中,全球九國已搶先閱讀中!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拯救這個世界,
終結能源短缺、停止物種滅絕、阻擋氣候暖化,你願意盡一己之力嗎?
即便那代表,你必須停止購物?

你我每一次的過度消費,背後都隱藏著殘酷的真相:
為了製造衛生紙,我們砍伐古老的森林;為了便利的包裝,我們隨手害死海鷗與海龜;為了觀看電視重播,我們在河川上建築水壩來發電;為了旅行到國外,我們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人人都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你我都想要跟上時尚的潮流,穿上嶄新的衣服、使用最新的科技。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來拯救地球,卻停不下來,導致消費者的困境儼然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能不引發經濟崩潰,並減少消費以拯救地球嗎?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質欲望?
如果有一天,世界可以不再過度消費,接下來的幾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
地球是否開始會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又能有多快?
廣受讚譽的記者詹姆斯.麥金諾為了深入挖掘消費背後的真相,從美國大型商店出發,前往納米比亞探討低產能的狩獵採集文化,到厄瓜多瞭解如何透過可永續發展的速度進行消費,再前往芬蘭解析減少消費如何滿足物質和心理需求。
他發現已經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以電腦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形,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過度消費對鯨魚、對人類情緒、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已經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本書將透過精彩的故事,帶領讀者檢視美、加、歐洲、中國等購買力強盛的國家與區域,分析減少消費對全球的影響,並鼓勵你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購物這件事:
❖人類該如何實現機智購物?不過度消費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
❖不再過度消費會導致經濟崩潰嗎?各地消費文化有何差異又怎麼相互影響?
❖空氣汙染、光害災難、快時尚禍患背後真的與消費脫不了關係嗎?

[本書封面圖片攝於馬爾地夫斯拉夫士島(Thilafushi),平均每日有300噸的垃圾被送到這裡丟棄]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詹姆斯.麥金諾(J. B. MacKinnon)
屢獲殊榮的獨立記者、作家與自由撰稿人。曾獲得6項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和2006 年的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最佳作品獎(Charles Taylor Prize )。
作品散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雜誌》《大西洋》等知名刊物,也曾入選美國科學著作精選與自然寫作選集。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的兼職教授,教授專題寫作。
已出版多本作品,包括小說《天堂逝者》(Dead Man in Paradise),深受讀者喜愛並榮獲加拿大創作性非小說的最高獎項;與藝術家合作出版《我住在這裡》(I Live Here)的「紙上紀錄片」,探討全世界流離失所者的故事;探討重新野化自然世界的暢銷書《過去與未來的世界》( The Once and Future World);以及和妻子愛麗莎合著的作品《打造樂活吃的幸福:一個樂活、環保、減碳的吃的革命》(Plenty),積極推廣當地食品,催化在地飲食運動,並因此書成為「百哩飲食」(The 100-Mile Diet)運動發起人,身體力行將飲食原料限定在方圓100英哩。
曾參與紀錄片製作,最知名作品為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拍攝的21分鐘互動式網路紀錄片《Bear 71》,透過追蹤項圈被監視的灰熊生活,探索人類因對科技的依賴而遠離自然,以及監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相關議題。
《機智購物生活》是他的第5本作品。企圖透過這樣的思想實驗過程,去了解當人類消耗少一點地球資源,對於社會經濟、生存環境,以及我們人類自己會有什麼影響。
目前與妻子愛麗莎住在加拿大溫哥華。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以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Phyllis(《零雜物》《囤積解密》作者)
Erica(小島日常工作室創辦人)
末羊子(極簡主義作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勛(知名理財作家)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黃之揚(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宗翰(《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作者)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羅允佳(看守台灣協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教育工作者 )

❖國外激賞大推
塞拉俱樂部(130年美國草根環保運動基石)
法蘭克.川特曼(《爆買帝國》作者)
艾莉莎.奎特(《被壓榨的一代》作者)
隆納.萊特(《失控的進步》作者)
喬爾.巴肯(《企業的性格與命運》作者
柯克斯書評(重點書評)
出版者周刊

Erica,小島日常工作室創辦人
消費是一個和人類社會離不開的行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去消費許多其實沒那麼必要的東西,如何能「機智地購物」變成一個很多人人生中的課題。
我們常常說我們沒有選擇,但是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就是不斷地在做選擇。
例如今天想要買一個環保水瓶,我們可以選擇雖然價錢更高、但是品質更堅固耐摔的瓶子,也許它可以就這麼陪伴自己好幾年。結果因為圖便宜買了一個不耐摔的便宜貨,使用幾次之後因為不勘使用而讓它成為一個地球難以消化的垃圾,然後因為需要水瓶,我們又再度因為價錢因素買了劣質品,結果不斷地陷入迴圈。
而「做適當的選擇買一個環保水瓶」能牽涉到的也許比你想得更多:當你一開始就選擇了耐用又實用的瓶子,未來的你不再需要煩惱、一次次比較再去購買新的產品。而當你不用再去為這些瑣事煩惱時,你能對生活品質的關注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你的消費決定你的未來。」這是一句我很常和學生講的話,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對未來做選擇,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它背後都可能牽涉很大的能量。對自己好一點、但是也要對這個星球好一點。
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停止購物」? 老實說;這太困難了!
雖然不願意被「物質主義」綁架,也盡量努力往綠色消費前進。但似乎還是不夠,世界仍然瘋狂地消耗自然資源,經濟成長卻消退,貧富差距更大,我們的生活陷在無敵難解的問題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常常依循舊有習慣無意識購物。閱讀這本書,可以提高平時對消費的覺察,慎重地重新思考生活的一切。或許沒辦法立即地拋棄消費文化,但至少要面對過度消耗的事實。地球是否能永續發展,個人的選擇將轉變這一切。

黃之揚,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活在快速方便的現代社會,環保是不少人難以拿捏的光譜。我們無法做到不消費、不消耗,然而,過度消耗的現狀也絕非合理。那個平衡點究竟在哪裡呢?或許透過本書的思想實驗,我們可以找到前行的方向。

羅允佳,看守台灣協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教育工作者
「如果全球消費減少25%,世界會變成甚麼樣?」,作者認為,這大約是回到十年前的全球消費水準——讀者請別誤會,群體減少消費不是一種「倒退」,而是更進步的社會型態:人們會更滿足、更健康,也更自由。本書表面上爬梳消費文化的歷史,實際上卻描繪了令人心動的未來願景,如果你也對拼命賺錢買東西的循環感到厭倦,不妨一起參加這場思想實驗。

艾莉莎.奎特,《被壓榨的一代》作者
這本書罕見地組合了強烈的環保論點和輕鬆活潑的思想實驗。作者提出令人信服的案例,讓我們知道自己現在必須減少消費。用麥金諾的話來說,「綠色消費主義」不僅是購買對生態無害的東西或回收垃圾,而是減少消費,讓我們一開始就不需要回收利用這些過度消費。你會想買這本書,而讀完它之後,就不會想要再多買什麼了。

隆納.萊特,《失控的進步》作者
剖析文明核心的困境──魯莽的增長為搖搖欲墜的地球帶來負擔。作者麥金諾在這本引人入勝又精彩絕倫的作品中,深入研究我們的消費背後的真相,並展示驚人的洞察力、豐富的知識和智慧,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故事。這本書邏輯清晰、文字優雅,是我讀過最重要又寫得最好的書之一。

法蘭克‧川特曼,《爆買帝國》作者
在市面上充斥的極簡生活書籍中,這本書理所當然地脫穎而出!因為它不僅以其特殊的好奇心、人性和極其精闢的理解,帶領地球上的你我理解過度消費背後的真相與影響,以及又該如何應對。

喬爾.巴肯,《企業的性格與命運》作者
這是個深具啟發意義的思想實驗,要求你我們想像目前看來無法想像的事情;這也是一則充滿精美文字和嚴格研究的啟示;這更是一場非凡的創意之旅,提前讓我們知道迫在眉睫的問題點。這本書滿是對未來的期望,以及需要你我深刻思考的議題。既謙遜又不說教,是能鼓舞你我、激勵人心的作品。我一翻開就放不下。

柯克斯書評(重點書評)
經過充分的研究和深具啟發性的分析,為人類帶來希望和樂觀的未來。

出版者周刊
本書經過大量研究,還能大量刺激讀者的眼界,激勵我們改變自己的購買習慣。

 

【序】
序/難以自拔
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
在二十一世紀,一個關鍵的困境浮上檯面: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怎麼也停不下來。
根據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會議的說法,在千禧年來臨之際,「消費」悄然超過「人口」,成為最大的環境挑戰。當我們談到氣候變化、物種滅絕、水資源枯竭、毒物汙染、濫伐森林和其他環境危機時,「人均消費量」比「總人口數」更為重要。富裕國家的人均消費是貧窮國家的十三倍,因此就環境影響而言,這表示在美國或加拿大、英國或西歐等富裕國家生下一個孩子,就相當於在孟加拉、海地或尚比亞等貧窮國家生下十三個孩子。
雖然時至今日,許多地方禁止使用塑膠袋與塑膠吸管,但塑膠原料的總體產量卻同時突飛猛進,其成長速度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兩倍有餘。今天地球上所有人一年購買的衣服總量高達五千萬噸,一顆同樣質量的小行星若是撞擊地球,將可以把任何一座主要城市變成廢墟,並引發全球性的地震。僅僅在過去二十年,每人平均購買的衣物就增加了六〇%以上,衣服壽命卻縮短了將近一半。即使你可能會懷疑這些貪婪的消費數字是否準確,但這並不是重點,因為即使數字與真實狀況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仍面臨一場全球危機。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即使是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公民消費習慣,也是購買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而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事實上,全球四十五億低收入人口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他們每年的消費總額超過五兆美元。
我們想要更大的流理台、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技術圈(Technosphere)──人類所建造和生產的一切,也就是我們的物品──現在的重量估計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重量的總和,如果將其均勻地分配在地球表面,那麼每平方公尺會有一堆五十公斤的物品:想像一下,這上頭有一台小電視、一顆鳳梨、一台烤麵包機、一雙鞋、一個混凝土塊、一個汽車輪胎、足夠一名美國人吃上一年的起司,還有一隻吉娃娃。
然而人類回應上述問題的方式並不是「減少消費」,竟然是嘗試「綠化消費」。全世界一致將重點放在以電動車取代化石燃料車,以風能和太陽能取代煤炭發電來為手機充電,而有機食品、無毒油漆、回收重組的電腦、節能電視、節水洗碗機等產品隨處可見。
如果沒有這些科技進展,我們享受的商品和服務的確會對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然而「綠化消費主義」卻無法減少世界上任何地區的消費量。時任聯合國環境規畫署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副執行董事的姆蘇亞(Joyce Msuya)在二〇一九年曾表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管在任何時間點或任何收入水準上,都不曾減少。」事實上,自二〇〇〇年以來,總體利用效率下降了,提取資源的速度卻在加快。
但我們依然觀察到一些正面的跡象:過去二十年,世界爆炸式消耗自然資源時,最富有的國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各種環保技術的加持下,地球上最富有的消費者們的確放慢了腳步,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消費者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依舊是最大的,因為他們仍然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群體, 消費速度也持續上升。產業為綠化消費者的物欲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跟不上消費成長的速度,因此堅持「綠化消費」已然不合時宜,甚至可說是荒謬。如果我們想減少消費所帶來的危害,為什麼不乾脆……減少消費呢?
大約五十年前,有些針對消費文化的指控開始廣泛引起大眾的警覺,其中一項可以用一句迷因總結:「你不簡單活,我活得不簡單。」( Live simply, so that others might simply live.)若我們超額消耗應得的資源配額,等於是將自己的富足建立在他人的貧困之上。而近日減少「過度消費」的呼籲變得更加急迫,因為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砍伐古老的森林以製造衛生紙、用隨手丟棄的塑膠包裝害死海鷗、在河川上建築大壩進行水力發電好在電視上觀看重播。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正使氣候陷入混亂。
二〇二〇年的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引發各國消費支出史無前例地大幅下降。
停止購物所造成的危機在人們眼前生動上演:拉下大門的商業街、空蕩蕩的機場、停業的餐廳, 以及數百萬人失業或面臨破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洛杉磯和倫敦上空出現迷人的藍天、北京和德里則品味到許久未聞的清新空氣,這也是有史以來溫室氣體汙染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海龜和鱷魚重新出現在以往充滿觀光客的熱帶海灘,地殼活動在人類日常喧囂不再後明顯減少。這一切都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尖銳的問題:將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況」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
事實證明,人們一直因消費而感到焦慮。我們是否透過購物和消費來彌補與替代某些缺憾?沉浸在物品堆中是否會讓我們無法專注在重要想法、感受和人際關係上?在無法購物的這一小段期間裡,人們開始動手創作、加強人際連結、沉靜下來思索自我,以填補無法購物留下的空白,並因此賦予「停止消費」一層新的意義。數百萬人親身感受得花上十年進行幸福價值研究才能獲得的結論:我們的收入和消費並不會為生活增添太多幸福感(正如朋友在隔離期間寫給我的:「停止購物一段時間後, 就不會再想念它了。」)。當然,公平分配地球資源的問題尚未解決,億萬富翁在自己的大型遊艇上隔離,有些人則因為疫情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為了獲取慈善機構分發的生活物資,不得不加入群聚的行列。
減緩消費顯然會嚴重影響經濟,但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必要的短時間內阻止全球暖化。事實上,氣候變化只是一系列問題的一部分,消費文化加劇了許多人類社會的弊端,即使最謹慎的專家也預言,消費主義可能導致政治動盪或大規模的生命損失。
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消費者的困境已經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我們真能走入機智購物生活嗎?
如果突然聽見前人告誡我們該簡單生活,整個世界就會在某天停止購物……
這就是本書中進行的思想實驗,起始於我自己面對消費者困境的那個當下。我和今天許多人一樣,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習慣如何導致氣候變化、森林破壞、海洋塑膠汙染、以及許多使世界變得不宜人居的生態危機。我知道「停止消費」會是個選項,但要是所有人都停止消費會拖垮全球經濟,又怎麼可能停止呢?我想要知道人們是否有辦法擺脫這種思維困境,因此需要認真地把這個場景一路推演到最後。
我將從頭開始探討:當世界停止購物,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欲?誰受到的影響最大,誰受到的影響最小?地球是否開始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有多快?
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我將探索看似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並發現人們如何在災難中自我調適。與記憶中類似的經濟危機不同,這個思想實驗最終的結局並不是「大家盡責地重返購物中心」。一切正好相反,隨著一天不消費,到數周、數月不購物,我們的行為模式改變、開始圍繞著新的優先事項,並為已經失去消費欲望的全球文化找到不同的商業模式。
本書最後將探討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幾千年裡造成的演變。我們起初可能會無所適從,而後能想像與自然一起復甦,最終過上比想像中還要簡單的生活。
然而「停止購物」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時我們會說要去「買點東西」,表示要出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清潔劑、學校用品,當然還有衛生紙;有時我們則說要「出門逛街」,通常意味著我們要去尋找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今天,多數人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主要圍繞著消費打轉:我們是所謂的「消費者」。然而日常對話中的「消費者」,通常是將購物作為消遣、喜歡花錢在衣服、玩具、廉價飾品、假期、美食等方面的人;「消費者文化」則是每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廣告、特賣、商業趨勢、速食、快時尚、當紅娛樂和時下的流行熱銷品,以及我們對這一切所投入的關注。
因為這是個思想實驗,所以我將事情設定得簡單一些:世界停止購物的那一天,全球的消費支出將下降二五%─這個數字可說是有點保守,因為消費者的胃口非常巨大,從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潮,到海洋上無止盡四處漂流的寶特瓶就可見一斑。事實上,將全球消費減少四分之一,只不過是讓時光倒流到大約十年前的消費水準而已。當我開始撰寫這本書時,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過是種荒誕不經的猜測─離現實如此遙遠,以至於許多希望能就此議題和我討論的人,甚至根本拒絕思考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它確實發生了。
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出現,幾周內,我們原本規模龐大的收入支出、逛街購物、出門旅行和外出用餐等集體行為模式瞬間分崩離析。美國的家庭支出在兩個月內下降近二〇%;疫情重災戶的行業如旅遊業等,收入跌幅近八〇%;中國國內市場零售額至少下降五分之一;歐洲許多國家的個人消費下降近三分之一─平常用來購物的四千五百億美元,現在只能堆在銀行裡。一夕之間,世界停止購物時消費支出下降二五%的假設,似乎找到了合理性:這個數字小到可以發生,同時大到足以動搖消費世界。
我將這本書稱為「思想實驗」,不表示它是本科幻小說。你或許可以把它視為一本富有想像力的報導文學:透過確定存在的人、地點和時間,來建構探索一個不真實的場景。
縱觀古今,歷史上有許多人,有時是整個國家曾經大幅度減緩消費,而背後通常是出於衝擊性的原因:戰爭、經濟衰退、災難。但歷史上也出現過反對物質主義的運動,以及普遍懷疑消費文化的時刻,甚至曾有一整個時代嚴格遵守每周在安息日停止商業活動的生活方式。今日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將其以電腦模型模擬,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對鯨魚、對我們的情緒和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從喀拉哈里沙漠到芬蘭,從厄瓜多到日本、美國,我發現消費文化的逆流正來勢洶洶地湧動,川流不息地告訴人們:我們可以用一種不同的方式生活─而我想這股逆流最終會席捲大多數人。
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從中找到什麼。我想像的內容無非是幾種相互辯論不休的觀點、叨叨絮絮教導人們如何擺脫消費者困境,或根本找不到任何出路。但在深入研究本書中幾個跨越時空的例子之後,我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一旦人類停止購物,世界就會反覆出現某一些特定的場景,而這提供了足夠的線索,讓我能夠根據過去和現在的這些輪廓,勾勒出一個停止購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貌。
如果可能停止購物,剩下的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我們想要停止購物嗎?停止購物後生活會更糟,還是更好?

目次

各界推薦

序章:難以自拔

第一部分:初變 First Day
第一章:取捨之間
第二章:公平原則
第三章:時光倒流
第四章:逆轉暖化
第五章:夜幕再臨

第二部分:崩塌 Collapse
第六章:停止成長
第七章:返璞歸真
第八章:廣告變身
第九章:迅速適應
第十章:人心思變

第三部分:調適 Adaption
第十一章:惜福愛物
第十二章:放慢時尚
第十三章:百年老店
第十四章:身份轉換
第十五章:關掉冷氣
第十六章:金錢陷阱

第四部分 轉型 Transformation
第十七章:拯救鯨魚
第十八章:簡單生活
第十九章:網路購物
第二十章:人口縮減
第二十一章:十五萬年之後

終章:開始行動

謝辭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停止購物時,誰會先遭殃?
迪林傑說,在世界停止購物大約四十八小時後,服飾和時尚產業將不再對消費者抱有信心。屆時衝擊波將往新的方向蔓延,影響數以千萬計的人。
全球服飾貿易總額高達一.三兆美元。如果所謂的「時尚王國」是個真正的國家,那麼它將是世界第十五大經濟體,僱用大約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全球勞動力。僅棉花產業就為八十個國家中的二.五億人提供工資,約占世界人口的三%。Levi's每年使用的棉花不到世界產量的一%,但若將其銷售額減半(消費金額下降時,服飾業往往比整體消費受到的打擊更大),將導致全球大約一百二十五萬人的收入減少。其中,受衝擊者還包括身為世界第三大棉花生產國的美國。
Levi's每年會從十六個國家的棉紡廠購買布料,其中包括各大服裝品牌標籤上的製造地──中國、印度、孟加拉──有時也會遠至巴林、賴索托和尼加拉瓜。若算上染色、縫紉和其他製造產品原材料的工廠,Levi's的供應商名單上總共有五百多間公司,大多都雇用數千名員工。Levi's計畫大幅削減產量的消息將傳至上游公司,遠至柬埔寨金邊、墨西哥瓜達拉哈拉,以及加州科默斯。
迪林傑談到:「降低生產的訊息,多久才會傳到拉鍊製造商和紡織廠?工廠能多快把消息送到他們的棉花採購商手裡?那些採購商可能正在與某處的棉花田洽談收購事宜。但是棉花田將是產業鏈裡最後一個知道的,消息到達時棉花可能早已經種下去了,對吧?」
諷刺的是,不斷推出廉價新款式的快時尚服裝廠商,能比傳統公司更靈活地做出反應。某些品牌可以在數周內完成設計、製造並銷售,並且同樣快速地停止循環。對於像Levi's這種運轉步調較慢的公司,要完成現有訂單並裝上新加坡和上海等大型港口的貨輪,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我們不會停下海運,讓貨物泡在水裡。所以貨物確實會進港,然後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在Levi's的倉庫裡,未售出的牛仔褲和其他服裝會在世界停止購物之後開始堆積如山。

▏衣櫃裡的消費者困境
不過,倒是有個不會遭受「停止購物打擊」的地方──你的衣櫃。
如果一天不購物會怎麼樣?
「沒人會光著屁股跑來跑去。」迪林傑說。
那一周呢?
「也不會有問題。」
若是一個月呢?一個月足以讓一些人的身體(例如孕婦或成長中的孩子)發生足夠的變化,因此需要添購新的東西。
「但整體來說,大家都還是有得穿。」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時尚並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迪林傑喜歡向人們展示一九九〇年代《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與二〇一〇年代《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的劇照。雖然這兩檔節目相隔二十年,但完全可以相互調換演員的裝束,卻幾乎看不出有什麼改變。迪林傑表示,即使世界人口攀升至一百億甚至更多,只要修改目前的衣服,就可以在不購物的情況下,讓每個人都有衣服穿。「我們早已擁有需要的一切,你的衣櫃裡裝滿了這些材料。」
迪林傑的想法獲得實際數據的支持:二〇一六年,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十件衣服中,有六件會在製成後的一年內,進入垃圾場或焚化爐。這些衣服只有一小部分是因為賣不出去而報廢,大多數都是人們購買後扔掉的、收到但不喜歡的、活動分發促銷的,或是因為聖派翠克節需要穿上綠色而購買的。我們越來越常因為一件衣服價格便宜而購買,卻沒有考慮過換季時會不會把它們留下來。
話說回來,今天許多衣服都不耐穿:穿戴幾小時,襪子和緊身衣鬆了、襯衫鈕扣掉了、褲子裂開、毛衣起毛球,清洗幾次就縮水、穿幾次就出現微小又神祕的破洞(網路不時在討論這些破洞:衣櫥裡是有飛蛾還是蟲子嗎?不不,這些想法都過時了。事實上,今天的超薄織物只要與皮帶或桌面等物品摩擦後,就很容易造成破洞。)周轉率最高的衣服是容易弄髒的白色廉價T恤,在二手店也不好賣,因為沒有人願意穿你那件便宜又骯髒的二手白T。
想像一下:若你每年購買十件衣服,再減掉一年內平均會丟掉的六件,最終會留下四件。現在,再想像新的場景:你每年購買的服裝數量減半,也就是一年五件,但依然留下四件,等於只丟掉一件。
這就是消費者的困境縮影:只消費原本數量一半的衣物,對世界經濟就會造成小行星撞擊般的效果,但你的衣櫥甚至還沒開始減量。

▏消費少一點,世界暗一點,生物多一點
想像一下芝加哥減少九〇%的照明,或大多數美國城市的照明減少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馬德里或米蘭原先閃閃發光的街道和廣場,都關掉一半的燈光;上海多彩的天際線在黃浦江上投下一道道彩虹,或是東京渋谷八公前廣場沐浴在巨大廣告螢幕的眩光中──想像這些地方被冷卻、被遮蔽。倫敦黯淡到從太空中看不見環城的M25高速公路。如果消費急遽下降使全球陷入黑暗,那麼這些城市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事實上,這就是德國柏林的日常生活。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s)的物理學家和光害汙染研究員凱巴(Christopher Kyba)表示:「至少就我們從衛星上測量到的數據而言,德國的照明比大多數富裕地區要黯淡得多。我認為,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這或許與路燈有關,但也和文化脫不了關係。」
他在五歲時就意識到光害汙染,因為當時他與家人住在加拿大埃德蒙頓南部的一個小鎮,可以看到南方澄澈的夜空和北方城市光害之間的明顯差異。
停止購物的世界會變得更黯淡,但這在許多方面都是好的:過去十年來,大量關於光害汙染的研究顯示,許多生物的健康與自然的黑暗息息相關,這其中更包括人類在內。將糞球滾回巢穴養家糊口的糞金龜,根據銀河在夜空中的位置導航,然而今天許多地方的夜晚都被數百公里外的天空光輝所照亮,再也看不見銀河,這些昆蟲該怎麼辦?世界上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夜空中的銀河。鑑於它是我們居住星系在夜空中的印記,是否表示我們也會以某種方式迷失在宇宙中?
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懷疑人類的夜間照明,正導致全球各個物種的種群損失;世界衛生組織同時將人類睡眠障礙,確定為可能致癌症因素;其他研究則認為,光害汙染與抑鬱、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有所關聯。
柏林秋天的街道上,樹葉染上了紅、橙、黃等秋天色彩,但靠近路燈的樹枝上,樹葉保持綠色的時間卻要長得多。一棵樹被人工照明的一側時序仍維持在夏季,黑暗的一側卻已經進入秋天。目前還不知道這種影響是否會損害樹木,不過我們清楚了解柏林的黑暗確實有利於某些物種。「對於夜鶯來說,柏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凱巴說。夜鶯是一種外表不起眼的棕色小鳥,但擅長在夜間歌唱出美麗的曲調。過去十年裡,歐洲某些地區的夜鶯數量竟減少了一半,不過幸好在柏林仍常常見到牠們,因為柏林仍然提供讓牠們唱歌的夜晚。

▏與其慎重購買,不如減少消費
也許灰燼和廢墟的確是停止購物的世界中會出現的結果,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正視一個事實:歷史上所有曾經呼籲要生活得更簡單、不那麼物質主義的聲音,都有意或無意地提及動盪和破壞。
然而文明永遠不會輕易地崩潰,它總是在經歷挑戰後立即自我復甦。我與迪林傑曾在Levi's總部討論終結購物的可能性,並記得他認可這個想法:「人們最初會出現想跳樓的緊急反應,然而一旦被較為穩重的人說服離開窗沿,重新踏進屋內後就可以開始討論:經濟真的會崩潰嗎?會持續多久?為什麼會在此處發生?如果這是新的現實,我們想怎麼面對?這種系統的崩解會導致非常可怕的後果,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我們也有機會重新調整消費,使之可以永續發展。」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一年多以前,Levi's當時的官方立場非常希望大眾不要停止購物。公司執行長伯格(Chip Bergh)的口號是:建立盈利核心,擴大規模。鑑於Levi's想變得更大、賣更多東西,讓迪林傑需要非比尋常的企業勇氣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疫情迸發五個月後,全球Levi's門市已大肆關閉四個月,我再次與該公司取得聯繫。那時迪林傑大部分與停止購物相關的預測,都獲得證實,我因此很好奇他對於新狀況的重新校準。
這一次,我與資深副總裁兼行銷長賽伊(Jen Sey)在她舊金山的家中談話。就像今天許多企業領導者,她開始講述公司如何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危害,然後她說:「但是當我們開始對此進行更多研究時,意識到只有『減少消費』才會產生最大的影響。說服消費者慎重購買固然很好,但我們能產生的最大影響,其實是說服他們少買。作為『讓人們購買更多產品』的行銷長,說服顧客減少消費的觀點可是非常激進的。」在那一刻,Levi's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品牌,公開承認消費本身(包括購買自己公司的產品)是地球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二〇二〇年秋季,Levi's開始將購買更少但更持久衣物的訊息,納入他們的行銷企畫中,並推出回購和轉售二手產品的平台。他們宣稱:「再利用比回收衣物更有利於環境。」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計畫再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理由,鼓勵減少消費。
是什麼改變了?
「我確實認為,在疫情封城期間,人們開始明白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如果我們少開車,空氣就會變得清新。」賽伊說,「我們不能再迴避這個事實:人類最大的影響就是過度消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去『綠化』企業,思考如何讓產品製程更溫和無害,但這一切都無法克服過度消費的影響,完全無法。我的意思是,這現在已經是公認的事實。」
甚至在疫情流行之前,賽伊就已經感覺到,大眾對快時尚購物模式的不滿正在上升。有些人稱那些衣服「買了就準備扔掉」。她的二〇二〇新年新願望就是,除了Levi's的產品,她只買二手衣。當年一月下旬,隨著新冠病毒開始在中國境外傳播,她與Levi's的首席執行長伯格談到公司應該面對過度消費,而伯格給予支持。一個月後,隨著新冠病毒開始在美國本土蔓延,她在Levi's領導階層的會議上提出這個議題。「有些人就說,喔,我們絕不能那樣做。」賽伊說。但是當疫情封城使全球大部分購物活動陷入停頓時,以「減少消費」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迅速變得至關重要。「疫情讓我們加速思考減少消費這件事,以及我們對它的信念。」賽伊說。
Levi's正在尋求的商業模式,是讓消費者購買更少的東西,但大部分商品品質,都會比當今市場更好──他們推崇一種「更少、更好」的經濟。這種品牌敘事對Levi's很有幫助,因為他們的產品就是主打經久耐用。賽伊告訴我,他們已經計算過數字,並且相信公司可以在傳遞「減少購物」的訊息時,仍然持續成長。現有客戶會少買Levi's的服裝但穿得更久,該公司也會同時吸引新客戶,讓他們遠離快時尚,轉向「去消費」思維。
從某方面來說,這是種典型的企業戰略;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其實是種破釜沈舟的變化,並非沒有風險。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喊出「減少購物」,是打破常規的做法。因為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廣告爭相將購物者描繪成英雄,並號召由消費者來驅動經濟復甦。賽伊說:「我認為我們可以不再瘋狂追逐利潤與營業額成長。我認為公司想要的是合理、長期、可持續的成長。」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房地產教授斯塔普(MarkStapp)說:「走入衰退期之前,我們進行的是所謂的『交易經濟』。但走出衰退後,我們成為一個具變革性的經濟體。」諷刺的是,隨著鳳凰城的經濟復甦,它再次吸引的是那些在艱困時期失敗,既沒特色也沒歸屬感的連鎖企業。

▏打開冷氣,算是在購物嗎?
隨著越來越深入了解停止購物之後的世界,正是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可能需要擴大這個思想實驗的範圍。自行選擇積極消費與日常生活消費(吃飯、洗衣服、取暖和開冷氣、開車上下班)之間的界限,曾經朦朧模糊,現在卻已經變得不可忽略。
甚至有人說,談論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危機時,呼籲「停止購物」根本就是沒抓到重點。人們往往關注能源效率、自己吃多少肉、房屋大小以及駕駛汽車或搭飛機的次數,「少買東西」幾乎從來沒有出現在綠色生活指南上。這一部分是出於我們計算事物的方式,而購物的影響常常被低估,因為它們分布在服裝、電子產品、電器等不同的類別中,有時甚至只能被歸類為「雜項」。
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了全球近一百個主要城市與消費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加總不同消費類別的排放量之後,食品和私人交通的排放量竟然不相上下。雖然世界新興經濟體使用的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集中在道路和住房等基礎設施,但在最富裕、技術最先進的社會,影響最大的是消費品總體過剩──這卻是全球大部分地區渴望的生活方式。
然而若只關注那些傳統定義上的消費,反而會漏掉很多。本章即將探討的冷氣案例中,將會發現一種消費的結束,反而是另一種消費的開始,而這通常只是時間早晚,以及我們怎麼描繪「正常生活」的問題。

▏所謂的正常生活,消費了大量資源
冷氣涉及大量的能量消耗。它比美國家庭的任何活動消耗更多的電力(緊隨其後的則是暖氣),但這些活動與購物並沒有直接相關,它們已經成為隱形消費(invisible consumption)或不顯著消費(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一部分。「隱形消費」指的是,人們因為系統的設計或遵循社會常態進行的消費,如果不與它對抗,就無法實現一個低消費的社會。
「我對購物活動不感興趣。基礎設施、機構和技術反而更能引起我的興趣,因為它們定義了所謂的社會『常態』,然後人們便遵循這些框架。」蘭開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肖夫(Elizabeth Shove)說。這間大學位於英格蘭西北部,校園北方的盧恩河從本寧山脈的山丘上緩緩流淌鋪展。
幾十年來,肖夫一直在建立一張清單,列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絲毫沒有意識到的消費方式:用洗衣機洗衣服、擁有冰箱、開車去雜貨店(如果你正好住在郊區的話)。事實證明,所謂正常的生活充滿不斷變化的期望、模式和結構,而這些變化可以大量增加個人消費。
肖夫發現,清單上有許多事項都與「三個C」有關:舒適(comfort)、清潔(cleanliness)、便利(convenience)。家中的冷暖氣是改變「舒適」標準的範例;洗衣機和烘乾機改變了「清潔」的定義。這些電器原本可以幫助家庭主婦在更短的時間內清洗衣服,以享受更多個人休閒時光,女性如今卻更頻繁地清洗衣服(英國人洗衣服的頻率是一世紀前的五倍,這仍然比美國人洗衣服的頻率低,美國人習慣用更大的機器洗更多的東西);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便利」觀念的轉變,人們除了原本開車去雜貨店和餐館之外,在網路科技的協助下,現在還增加叫外送食物上門的次數。
回想一下,可能還會想到幾十個類似的例子,其中許多都是由市場上的新消費產品或創新服務引起的。關於「清潔」的另外一個例子是:拋棄式的塑膠瓶裝沐浴乳,在二十一世紀幾乎完全取代固體肥皂;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一個冬天到來,似乎也出現了新的舒適標準,人們開始熱切地購買露台取暖器、建造庭院篝火,其中大部分都由化石燃料提供動力。我們現在不僅享受室內空調,甚至還熱衷於加熱戶外世界。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新的「生活常態」往往會變得更加耗能。
不妨讓我們重新思考「室溫」這個概念。一個世紀以前,這個詞彙根本不存在。「空調標準」及「理想室溫」是在一九二〇年左右制定的,當時工程師們面臨巨大的反對意見,因為公眾認為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進來才是對的,以至於有些學校讓窗戶保持敞開,使室內氣溫降到接近冰點,然後再將孩子放入軟墊做成的睡袋保暖。對於冷氣的推廣者來說,找到多數人認為「中性」或「可接受」的氣溫,等於是幫助科學對抗強烈依戀自然天氣的民眾。歷史學家庫珀(Gail Cooper)在《冷氣之邦:美國》(Air-Conditioning America)中寫道:「沒有城鎮能提供理想的氣候時,所有城鎮都成為冷氣的潛在市場。」
在英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一度認為室溫十三到十五度是正常的;在美國,冬季舒適度的標準從一九二三年的十八度,上升到一九八六年的二四.六度。這一趨勢幾十年來一直在緩慢上升,今天工作場所的室溫通常在二十二度左右。若溫度高於這個標準,冷氣啟動;若溫度過低,暖氣加熱。
「正常舒適溫度的想法是項驚人的發明,需要大量資源來維持。」肖夫說。一九四八年八月的紐約酷暑,由於冷氣使用量激增,造成紐約史上第一次部分停電。今天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用來開冷氣的電力,可以滿足一個普通歐洲家庭總電力需求的一半以上。但歐洲的冷氣使用量也在增加,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另一個諷刺之處:冷氣使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讓我們使用更多冷氣。法裔美國微生物學家杜博斯(RenéDubos)推廣「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他曾經寫道:「符合當今世界需求的狀態,可能與未來世界的生存格格不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