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滿額折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1. 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活潑的圖像記錄,完全剖析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
2. 以作者二十年來的帶課/帶團經驗與走遍七十回的實地踏查,詳盡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內容簡介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去過蘭嶼!

從校園走向部落創新,再從課堂進入文化體驗;
由輔大教授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漫步走讀達悟文化的歷史與風采。

「蘭嶼」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改由國民政府統治時,因島上的蘭花享譽國際而以此命名。實質上,於生長在這塊島嶼的達悟族人觀點中,面積僅四十平方公里的她,更應該被稱之為──pongso no Tao(人之島、達悟之島)。

你我也有所不知的達悟文化──
達悟傳統命名文化裡,父母得跟著小孩改名;
蘭嶼曾有過重刑犯監獄,甚至改制成「勵德班」;
除了生物與文化多樣性,蘭嶼連車牌也是多樣性;
達悟喪葬儀式限男性參加,送葬前會在家門前擺竹竿;
特有種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裡象徵著惡靈、魔鬼的眼睛;
建造一艘拼板舟要用到七種樹木、大小船的木頭數量依各部落有別。

從通識課的部落教學,搖身一變成為最熱門的體驗達悟文化行程;
徒步環島七十圈淬煉出最完整的導讀蘭嶼自然人文與鮮為人知的歷史!
從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出走,透過徒步蘭嶼兩天共計四十公里的路程,解說在地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本書融合部落耆老詳解達悟族裡的飲食、服飾、住居、造舟、歌舞、宗教等傳統文化,與作者二十餘年的實務教學經驗,以全面且完整、具體而生活的書寫方式,為旅人們揭示pongso no Tao的神祕面紗。

 

作者簡介

簡鴻模

1960年生,南投草屯人。輔仁大學哲學系、神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現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專任副教授。

因研究而投身部落田野調查,從中發現原住民宗教文化之美,因此戮力於推廣原住民部落教學、將學生帶到部落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認識原住民文化,進而互相豐富彼此的學習與成長。

2013年起,積極推廣宗教與文化旅遊,先後推出「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用心去旅行──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矮靈的呼喚──新竹五峰宗教文化之旅」等體驗行程,供社會人士參加。

著有《矮靈、龍神與基督》,編著《當達悟遇上基督》、《當娜魯灣遇上kia ora》、《飛魚與Pele》、《又見Pele》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真心推薦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姜樂義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林聖忠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簡教授在書中介紹蘭嶼的政經、史地、自然、文化等,可說是一部蘭嶼百科全書。──曹銘宗 台灣文史作家

徒步是一種選擇,只是方法,是過程,不是目的……當您背起行囊跨出去時,請記得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會。」──姜樂義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推薦序 
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大凡願意把一生中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自己相信、熱衷、摯愛的事務,甚至當成終身志業,都是值得推崇、令人敬佩的事件。簡鴻模老師與蘭嶼環島徒步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簡老師任教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長期投注心力於有關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教學研究。他認為推動蘭嶼部落教學必須掌握兩條主軸,一條是具深度的傳統文化體驗,一條是具廣度的徒步環島解説,兩者並行,缺一不可。2010年起簡老師開始推動蘭嶼徒步環島的文化體驗行程,之後歷時十二年未曾中斷。〈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記載了簡老師過去十二年七十幾趟帶領學生、旅人踏遍島上每一吋土地,深入瞭解蘭嶼原住民部落的食衣住行、風俗民情、文化景觀及宗教信仰的詳細心得,透過個人用心體驗,細膩觀察並且融入個人豐富的情感,是我所接觸有關記載蘭嶼文獻中絕無僅有的作品。

蘭嶼原住民部落文化是台灣唯一屬於海洋民族的文化,與本島各族有相當大的差異,無法以對島內原住民文化的瞭解去闡釋達悟族人的文化,更不能用漢人的角度去看待。簡老師認為:「要認識原住民文化,就必須走進部落,體驗族人的生活,和部落族人平起平坐,而不是美其名為部落旅遊,滿足的,卻只是主流社會對原住民部落的想像。」透過幾天的徙步環島行程,深入部落及景區,包括芋頭飛魚大餐、造舟、紡織、浮潛夜釣、anito 禁忌、教堂巡禮等活動,細細品嚐、體驗族群的生活,真正掌握簡老師所一再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體會。」

蘭嶼是一個平權社會,沒有貴族或頭目,人人平等,凡事以家族利益為優先考量。而群龍無首,利益均分的思維,阻礙了公共事務的發展,因此也沒有嚴密的社會組織。達悟族沒有姓,沿用親從子名制,有了孩子,父母親一定要改名,父親在長嗣嬰兒的名字前加上「夏曼」,母親加上「席萳」,以示輩分的區別。這種親從子名制,在國內絕無僅有,遠超過我們對氏族的理解,而與北歐冰島人的命名學正好完全相反。冰島人也沒有固定的姓,以父名為姓,顯示父親的名字,而非家族。例如父親名字如果叫 Jon,其兒子的姓就是 Jonsson,其女兒的姓就是 Jonsdottir,兩者的差別在於達悟族人前瞻遠望,冰島人溯本追源。此外,達悟族對喪葬的忌諱及對祖先的漠視,與儒家慎終追遠的理念有很大的差異。

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前,蘭嶼保存自給自足的傳統漁獵文化,國民政府的軍管時期對蘭嶼的興建不多,然而造成土地的掠奪、海岸線管制及對傳統婚姻習俗的影響,一直到 1990 年以後才完全恢復。1954 年瑞士天主教白冷會的紀守常神父到蘭嶼布道傳福音、蓋教堂、辦敎育,為蘭嶼注入滿滿的愛心,對原住民精神生活的影響,及日常生活改善的貢獻,真是無與倫比。他在 1966 年籌資興建的紅頭天主堂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敎堂的祭台、壁畫,清一色都敍述達悟族人的故事,紀神父完全以達悟人的文化來詮釋基督信仰,同時基於平等的理念及族群的尊重,把達悟傳統提升到跟基督信仰一樣的位階,在那個時代,或在今日,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創舉,這種跨時空的突破,聽了之後令人感動莫名。

本書與其說是簡老師在描述「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倒不如說是他企圖在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藉由魚飛文創的創辦,紀守常文敎基金會的設立,簡老師與工作伙伴,不辭辛勞,一年又一年、一團接一團地帶領著國內外學生、研究人員、旅遊團隊,以徒步的方式深入部落,實地解說,忠實的把蘭嶼的風俗民情與歷史文物,介紹給外界。這種無私無我的奉獻,要不是對這塊土地有堅定的承諾,對這個族群有誠摯的愛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想他內心中一定是默默地繼承紀守常神父慈悲與博愛的精神,年復一年,穿著「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的制服,踏著堅定的腳步,把愛和關懷傳承下去。

我曾於 2019、2020 年連續兩年參加簡老師主辦的徒步環島行程,在整段徒步旅程中,我覺得最令簡老師沉醉痴迷的,應屬在紅頭部落裡「飛魚與老人」的神話,以及「青青草原」的日落美景。簡老師總是會面對著已經隳壞斷裂的老人塑像,花相當的時間向訪客解說這段美麗的神話,以及他如何愛屋及烏,因為太愛聖‧修伯里所寫的《小王子》,和小王子故事中的一切,而認識到蘭嶼之美。透過他的訴説,小王子故事的場景,一一在蘭嶼浮現,也因為小王子的存在,讓蘭嶼的美,在小王子迷的心中,變得親切而無可取代。「在綠草如茵的青青草原,聆聽飛魚與老人的神話,在夕陽西沉之後看著天上的銀河,好美,好浪漫,細數著熟悉的星座,尋找我的好朋友──小王子的 B612 星球。小王子說:我只要仰望星空,就會看見他在他的星球上對我笑。因為我不知道他在哪一顆,所以,我會看到滿天的星星,都在對我笑。」古人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這裡我們「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觀賞滿天星斗,心中真是充滿著無限的幸福。

沒有至情寫不出真文,簡老師用對蘭嶼多年來一往情深與用心體驗的珍貴心得,撰寫出這本心血結晶,使我受益良多且萬分感動,相信這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

 

作者序 
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

蘭嶼徒步環島,是針對輔大通識課程「認識台灣原住民」而設計的部落教學行程,內容著重在部落的文化體驗與學習,具體單元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住居文化」「造舟文化」「歌舞文化」「宗教體驗」以及徒步環島,包含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對蘭嶼的自然與人文,有一全面性、系統性的接觸與體驗,目的是藉此部落教學,建構一個原、漢良性互動的溝通學習平台,讓選課學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以達悟族人的視界,認識蘭嶼達悟族的優質文化,進而能夠以相互尊重、彼此欣賞的態度,互相豐富彼此。
 
一堂體驗蘭嶼文化的「雅美宗教文化研究」選修課

蘭嶼部落教學的前身,是輔大宗教系的一門選修課,時間是在輔大慶祝千禧年的 2000 年。那一年,宗教系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開了一門「雅美宗教文化研究」的選修課,是輔仁大學宗教系和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共同規劃,選課人數限制在十二至十五人,選此課程的學生要在暑假前往蘭嶼上課,上課時間為半個月(2002 年開始延長為一個月,前半個月上課,後半個月做服務)。選課學生的食宿交通費部分自行負擔,部分由系上補助,講師費則是系上支付。這樣的課程設計,是把原本每週兩小時、一學期十八週,共計三十六小時的時數,集中在暑假兩週的時間上;而且是以教室兩小時,戶外四小時的比例換算。一天八小時,每週上五天、四十小時,兩週合計八十小時,符合校方和教育部的規定時數。

不同的是,上課的地點由教室移到部落,借用蘭嶼朗島天主堂一樓會議室當教室,授課的講師也由專家學者改為部落耆老,上課主題皆是達悟族的宗教與文化相關議題,上課方式採主題式講述,配合實地參觀體驗,例如「四道門地下屋」單元,上午四小時由耆老在教室上課,下午則安排實地體驗,帶學生到部落中的傳統四道門地下屋,實際進到四道門地下屋中參觀、解說和提問,理論和實務相互搭配,知情意兼具,學生學到的不再是空洞難以理解的文化概念,而是具體活生生的文化實體,那種認識是完整、具體而生活的,對於跨文化課程,這是最棒的學習方式。

輔大宗教系的「雅美宗教文化研究」課程,因涉及特別預算編列,採隔年開課的模式,前後開過四屆(2000 年、2002 年、2004 年、2006 年),關於此課程的詳細時間與內容,林美伶的碩士論文《宗教與文化旅遊的多元實踐—以蘭嶼部落遊學為例》有詳實的論述,可供參考。


「認識台灣原住民」通識課,到「蘭嶼徒步環島行程」

2009 年開始,蘭嶼部落教學型態做了改變,不再由宗教系編列特別預算開課,改由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的部落教學課程承接。上課時間和方式都因改成通識課程而做出調整,也不再是暑假開課,而是和其他課程一樣,於學期中在校園的教室上課,只是把部分單元集中移到部落上課。由於往返蘭嶼路途遙遠,一趟交通時間和交通費都很驚人,因此無法利用週末進行,只能選擇春假或暑假的時間,安排選課學生到部落進行文化體驗式教學,時間約四到六天。

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的部落教學,由來已久,若沒記錯,應該是 1994 年開始。那年我拿到講師資格,開了「認識台灣原住民」這門通識課後,就開始規劃部落教學行程,帶選課學生到部落體驗式教學,地點主要在南投的賽德克族和日月潭的邵族,教學日期選在週末進行。

這課程的形式到了 2009 年有了改變。部落教學地點轉移到蘭嶼,將原為原住民大專青年文化會議設計的行程,微調後作為輔大通識課學生的部落教學課程,讓選課學生有機會認識這全台唯一的海洋民族。因為是通識課,所以選課人數變多,而學生來自全校各科系,成員來源變廣,有點類似文化會議的規模。在之前部落教學行程的號召下,雖然上課地點變遠、費用變高,但選課人數依舊爆滿,每次開課選修人數都達到校方規定的七十人上限;所以蘭嶼部落教學分兩梯次操作,在 2010 年的春假和暑假推出,這是蘭嶼徒步環島行程的開始。


宗教與文化旅遊

2013 年開始,蘭嶼徒步環島的部落教學行程重新在輔大推出,只是開課單位已經不是輔大全人教育中心的通識課程,改由宗教系的選修課程「宗教與文化旅遊」銜接,讓蘭嶼徒步環島行程得以延續。此課程的部落教學行程依然採春假和暑假到蘭嶼上課的模式運作,只是因為是選修課,而非通識課,外系學生的選課動機降低,選課人數大不如前,算是重新復振的過渡年。

2014 年開始,因為輔大已沒有任何資源挹注,課程本身必須自負盈虧,而魚飛文創也於 2010 年底成立,所以為了推廣蘭嶼的深度旅遊,營運策略除了延續之前的部落教學型態之外,也選擇性的將部分名額開放給社會人士,讓對深度旅遊有興趣的人報名參加。

這模式運作的結果發現,社會人士身分的旅人參與態度比有學分的大學生還要認真和積極,反而漸漸成為蘭嶼徒步環島的主要客源,這現象正是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佳寫照。

向全世界開放

最近幾年,退休年齡層的旅人逐漸成為蘭嶼徒步環島的主力客源,大學生選課人數越來越少,而且受限於教師授課學分的限制,我不再到其他學校兼課,因此少了其他大學的共襄盛舉,選課學生人數在每下愈況的情形,隱然成形。

但是經過幾年的耕耘,逐漸開花結果,開始有包團行程出現,有小學的戶外教學、中學的畢業旅行、畢業多年的大學同學會、退休公務員的集體出遊等等,不勝枚舉,且廣受好評。可以預見,有朝一日,蘭嶼徒步環島行程很可能會和部落教學脫鉤,演變成純粹推廣蘭嶼深度旅遊的特色行程,這也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蘭嶼徒步環島行程,經過十來年的努力,已經證實此行程適合所有年齡層的旅人參加,只要能夠走遠路,無論是七十歲的長者或幼稚園的學子,都能夠走完全程,並從中獲益,這是十年來的經驗累積所得到的印證。
 
浴火鳳凰

2021 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5 月底的行程被迫取消,6、7 月份行程也受波及。在同島一命、全民防疫的關鍵時刻,為配合防疫,蘭嶼的旅遊暫時停擺,我也難得因此得以放下帶團的工作,好好休息。每天宅在家中,休養生息之餘,看著臉書跳出的歷史檔案,蘭嶼徒步環島的帶團過程往事歷歷,如在眼前。我心想,這些年的帶團解說故事,是多年心血的結晶,若能趁此機會整理寫出,讓往後要到蘭嶼旅遊的旅人,可以事先閱讀,做做功課,一定會對蘭嶼徒步環島有更深刻的體悟,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好事一樁。

這本書,就因此孕育,寫出,出版了。

目次

推薦序: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 林聖忠
推薦序:蘭嶼 Camino 曹銘宗
推薦序:一起來體驗徒步的魅力 姜樂義
自序: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

Part1 從學校出發
是魚飛,不是飛魚
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用牌說故事
革命尚未成功
江山代有佳人出
akokey
向左走、向右走
搶救雷恩大兵
Home爸、Home媽

Part2 島上的文化體驗
地瓜、芋頭、飛魚乾
心心相印
傳統地下屋
四道門
達悟拼板舟
造舟文化知多少
純手工打造
勇士舞阿公
基督之島
傳統夜釣
丁字褲,要穿嗎?
串起一道道彩虹

Part3 Day1向右走
風蕭蕭兮徒步行
蛇吞大象
anito
魔鬼樹
海鰻
大哥不要說再見
情人洞
不走回頭路
我是人,我反核
下腰的老人
站在高崗上

Part4 Day2向左走
神采飛揚
夏曼瓜
中油授權金
半人半鬼的地下世界
少了兩公里
蘭巴共和國(Lita冰店)
準時上班的羊
造飛機
席.耶穌
紀守常紀念亭
蔣公與山羊

Part5 旅程裡的意外收穫
老鼠屎
有朋自遠方來
團長
林投,酥了
一國兩制
我的中國朋友
1324
勇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
蘭嶼的Camino

書摘/試閱

造舟文化知多少

蘭嶼旅遊季節一到,最常見到的景象,就是一批批觀光客如潮水般湧現,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參加團體旅遊的,在導遊帶領下,到部落灘頭短暫停留,聽導遊導覽解說,拍照後離去。自由行的遊客,則是三三兩兩到來,在灘頭逗留,用鏡頭捕捉拼板舟的美,留下倩影,上傳網路與人分享,作為到過蘭嶼旅遊的回憶,如此而已。


傻傻分不清
不知為何,主流社會對蘭嶼傳統文化的漢譯常出問題,究竟是無知的緣故,或者是膚淺的理由,又或是殖民者的傲慢所導致,這些漢譯的出現,很是離譜,其中之一,就是「雅美獨木舟」。

究竟是何方神聖把蘭嶼的木舟漢譯為「獨木舟」,無心細究,只是,必也正名乎,要認識一個民族的文化,正確轉譯很重要。看到蘭嶼海邊的木舟,最常聽到的用語就是獨木舟,漢人如此使用,連蘭嶼的達悟族人也習以為常,跟著使用,不覺有誤。顧名思義,獨木舟既然是獨木,指的就是用單一木頭去刨挖而成的船,這是簡單的中文,沒有什麼高深學問在裡頭。像日月潭邵族傳統的木舟,就是用獨木刨挖而成,作為在沼澤或潭中划行的交通工具,那就是獨木舟,無誤。

蘭嶼的傳統木舟,並非用單一木頭刨挖而成,而是使用為數可觀的木頭拼接而成,作為在海上划行捕撈的載具,所以不可以稱之獨木舟,要正名為「拼板舟」。拼板舟、拼板舟、拼板舟,因為這名稱太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為何要耗費時間糾正旅人的觀念,因為要把木板拼組成可以在海上划行的船,非旦技術不易,還得確保海上航行安全與漁獲豐富,更是困難。所以,這艘小小的船,涉及的是一系列的造舟文化,與蘭嶼的飛魚文化相連結,是認識蘭嶼文化的核心所在。到蘭嶼旅遊時,拼板舟不應該只是被拍幾張照片就交差,而錯失認識海洋文化的良機。

拼板舟知多少
拼板舟正名後,由於參加魚飛文創深度旅遊的旅人,有些其實已經來過蘭嶼,有的還不只一次,所以在開始造舟文化解說前,總會被提問,既然來過蘭嶼,可知拼板舟有幾款?怎麼分類?結果,得到的回應總是「莫宰羊」。

飛魚季期間,蘭嶼拼板舟擺放在海邊灘頭,遊客可自由觀看,只是,一般遊客都只專注拍美照,鮮有人認真去研究島上的拼板舟。拼板舟可以簡單的依大小和刻紋做分類,一般人常以人數區分,但拼板舟的分法更好是以「槳數」。以槳數分類,可以分成一對槳、二對槳、三對槳、四對槳、五對槳,其中三對槳以上屬大船,一個人划一隻槳,故有三對槳的六人船、四對槳的八人船和五對槳的十人船。三對槳以下的屬於小船,是一個人划一對槳,故有一對槳的單人船,二對槳的雙人船和三對槳的三人船。目前一對槳、二對槳、四對槳、五對槳的拼板舟較常見,三對槳的拼板舟已屬罕見。

除了以槳數分辨拼板舟,另一個分辨方式是以船身有無雕刻來區分。蘭嶼拼板舟若以船身有無雕刻區分,可分三款,最珍貴的是全船雕刻,就是整艘拼板舟的船身雕滿刻紋,非常鮮艷美麗。全船雕刻的船,無論槳數多寡,都一定要舉行下水儀式,需要芋頭和豬羊展示並分贈親友,極為隆重。另一款是僅在船首船尾雕刻船眼,這種款式的拼板舟也要舉行儀式,但相對簡單,只要殺豬即可。第三款是全船都未雕刻,不用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只有該船主家人一起吃大餐慶祝而已,因船身全漆上白色,又稱白船。

拼板舟到底有多大?沒有丈量,有點難想像。魚飛文創 2012 年曾經認真調查過朗島的拼板舟,每艘都去丈量、記錄、採集,丈量其長寬高,記錄其船身的所有刻紋,採集口述船家所使用的建材樹種,對於拼板舟的造舟知識,有了基本的輪廓。朗島部落的五對槳大船,船身長約八公尺,兩側船身挑高處超過兩公尺,要用多少及多大木頭才能拼接完成一艘可以下海划行的木舟,這是達悟族先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山林解說
蘭嶼拼板舟怎麼來的?這問題較容易回答—用木頭拼接而成的。木頭哪裡來的?當然不會是進口的,而是砍樹來的。樹從哪裡來?樹從森林來。森林在哪裡?在山裡。所以,既然要深度旅遊,要認識在地文化,就要從源頭開始做完整的解說,這是魚飛文創造舟文化行程的特色與堅持。

從 2010 年起,這單元就由謝董負責。謝董帶領旅人步入朗島國宅後方的樹林,從林中沿途可見的樹種,一一解說樹種的名稱;造舟使用哪些樹種的部位,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讓旅人身歷其境,眼界大開。當然,做好防蚊是此行的第一要務。

步入樹林,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右手邊的桑樹,是小葉桑,達悟語叫 pasek,這棵樹的樹心,非常堅硬,不易斷裂,達悟人用此當做永久木釘使用。由於旅人多半不是生態專家,對植物所知有限,能認識的樹種不多,但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記錄、拍照,生怕遺漏任何重要資訊。對於小葉桑,多數旅人是有感的,因為兒時曾經養過蠶寶寶,對桑葉記憶猶存。

有生命的樹
第二棵樹,謝董介紹的是 itap,中文叫欖仁舅,是造舟極重要的樹種。欖仁舅堅硬耐熱,不易變形,使用樹幹連接根部的部位,是船首、船尾龍骨的首選植物。謝董問道,拼板舟有那麼多木頭、那麼多部位,最優先砍的,是哪個?答案是:船尾龍骨。

若是五對槳的十人大船,這部位的木頭通常由漁團組織的船長負責提供。要伐木時,得挑選適合砍樹造舟的日子進行。這一天,船主會準備一隻小豬,所有成員同行,在一早天剛亮的時候,到森林砍伐。砍伐前,會先舉行儀式,殺豬祭拜,船主會跟要砍的樹對話,告訴大樹為何要砍它,並祈求庇蔭所造之舟能航行平安,漁獲豐富。這是達悟族的習俗,達悟族人相信,樹是有生命的。

砍樹時,樹倒的方位也有學問,達悟傳統方位亦有吉凶。造舟植物砍伐,若倒向日出的東方,是吉,可以使用;若不小心倒向西方,夕陽的方位,是凶,此樹木將被拋棄,不予使用,只能用來當柴燒飯。

檳榔文化
第三棵介紹的樹種,是在左前方的大樹,達悟語叫 cipoo,中文叫麵包樹。麵包樹在東台灣蠻常見,多數旅人對此植物稍有概念。謝董提到,這樹種長得較快,其材質輕,所以常被使用在拼板舟最上一層的部位。謝董解釋,cipoo 若用在船底,會造成頭重腳輕,容易翻覆。原來什麼部位用什麼樹材,真的是門大學問。

cipoo 樹幹上有爬藤植物攀繞,謝董順勢拿起,採了葉子搓揉後,傳給旅人嗅聞,問旅人那是什麼味道?多數旅人對其氣味感覺似曾相識,又不敢確認,因為在主流社會,食用這植物的是少數。但在蘭嶼,卻具普遍性,只是達悟族人不吃其葉,但食用果實,最普遍的是採食其藤,即植物樹幹的部位,那就是 gaod,中文叫老藤,是吃檳榔的必需品。樹林周邊有許多檳榔樹,也有老藤攀爬其中,達悟族有檳榔文化,檳榔是達悟族人飯後食用的物品,也是招待客人必備的。達悟族傳統檳榔文化,檳榔除了夾老藤外,最特別的是其中使用了達悟特有的貝灰,是以島上的硨磲貝等貝類去燒製而成,不同於台灣所使用的石灰。


台東龍眼
第四棵解說的是越過排水道後右側那棵大樹,那棵樹在樹林裡有很多,是蘭嶼極常見的樹種,達悟語是 acyai,中文名為台東龍眼,又叫番龍眼,是蘭嶼特有種。acyai 在達悟傳統文化中被廣泛使用,此植物堅硬耐磨,不易碎裂,是拼板舟底部龍骨的首選。其根部有板根,也可用做拼板舟的其他部位。夏天到蘭嶼,還可看到 acyai 的果實,在樹梢結實纍纍,果皮是綠色的,果肉呈半透明狀,味道極甜,果籽比台灣的龍眼籽大好多,運氣好的話,七、八月到蘭嶼可以吃得到。acyai 木柴結實,燒得慢,是煙燻飛魚的最佳樹種。

第五棵解說的,是此樹林中最大的一棵,位於樹林的正中央,極為醒目,謝董說他小時候這棵樹就長這樣了,表示這棵樹已超過百年歷史,其達悟語叫 kolitan,中文名大葉山欖,又名台灣膠木。這樹種,也是常用的造舟植物,可做船首船尾的龍骨,也可當船槳使用,用途很廣。其果實呈綠色,狀似橄欖,尺寸比橄欖略大,也是夏季食用水果的一種,是達悟族俗稱的芒果。

蘭嶼花椒
第六棵解說的樹種,較為特別,因為關係到拼板而成的木舟,怎麼可能會不漏水?達悟族先人怎麼克服的。樹林邊有棵 varok,中文名蘭嶼花椒,問旅人這樹的什麼部位可防漏?旅人的答案都是往橡膠樹的方向思考,以為樹幹會出汁,可用來防水。沒有人料到,是使用此樹的根部,這樹的根部,若加以覆土,覆蓋部位的根部會出現類似海綿狀的材質,達悟族人用來塞填於木板間的隙縫,做防漏用。

樹林中,有三棵有刻紋的椰子樹,非常耀眼。旅人問起,謝董解釋道,那是達悟族人的習俗,意思是蘭嶼的森林或果園都是有人的,椰子樹幹上的刻紋,就是家族的記號,是主權的宣示,表示這是某某家族所有,就像蘭嶼山上或海邊的羊群,也都是有人的,羊的主人會在羊的耳朵上做記號,表示是私人所擁有。


幹嘛啦
最後一棵解說的植物是 kamala,由於達悟語發音很像「幹嘛啦」,被直接音譯成「幹嘛啦」,其中文名叫毛柿,達悟族人用它作為臨時木釘使用。臨時木釘的意思是達悟族造舟過程,需要不停地拼組嘗試,所以要拆開又組合,因此使用的木釘是臨時性質,與永久木釘有別。kamala 也是果樹,其果實狀似柿子,只是果皮有毛,夏天成熟時會落果,可撿拾去皮後食用,非常好吃。

經此解說可以發現,達悟族人對森林的經營是多功能,造舟植物的樹種樣式多,所以族人會廣泛栽種不同樹種,以備不時之需。而且,造舟或建屋所需的材料,越大的船要使用的木頭也越大,需要更久年代的種植才能養成。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蘭嶼,這句話要改為「前人種樹,後人造舟」。若前人沒留下樹木,後人就沒機會造舟,這是非常現實的。所以,森林的樹木是達悟族人重要的財產,有足夠的樹木,才有建屋造舟的可能,森林經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另一項重要發現是,蘭嶼的造舟植物,有極高比例是可食用的樹種,如小葉桑、龍眼、芒果、毛柿、麵包樹等等,都是。蘭嶼不單單是海洋文化很特別,連蘭嶼出產的水果也很特別,至於味道如何,好吃不好吃,那就見仁見智了。

此行程解說從 2015 年開始,在謝董逐漸淡出後,之後的梯次改交由夏曼‧嘉斐弄負責解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