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十三堂史記通識課:史學大家張大可深入淺出講《史記》(簡體書)
滿額折

十三堂史記通識課:史學大家張大可深入淺出講《史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文史普及讀本,是史學大家、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的力作。
作者講解文史名著《史記》,別具一格,內容扣緊文、史、哲三個方向展開,評說《史記》對中國文學及史學的貢獻,精選了先秦到漢武帝間傑出人物的事蹟,其中有帝王、將相、世家公子、謀士、教育家、武士、辯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運,深入探究人性,可讀性極強。更重要的是行文脈絡清晰、旁徵博引,有助於讀者長知識、明事理,增強閱讀獲得感。
本書專為年輕讀者打造,用清晰的語言和現代的視角把艱深的古典通俗化,讓人物、故事鮮活生動起來,使當代讀者領略《史記》魅力,閱覽千百年前的金戈鐵馬、人情世態與獵獵旗幡。

作者簡介

張大可

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與秦漢三國史方向的研究。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三國史研究》《三國史》《史記研究》《史記新注》等,主編高校教材《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文獻學》等。20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大可文集》1—10卷。

名人/編輯推薦

史學界大家、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深入淺出史海鉤沉。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權威推薦《史記》,一部人人的國學根柢書。

十三堂不同視角專題課,提綱挈領縱向剖析曠世大典《史記》。

一本濃縮三千年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和人生百態,全面解讀司馬遷“通變”歷史觀的實用書。

通識課幫你打破學科壁壘,搭建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不必枕典席文,看《十三堂史記通識課》就夠了!

目次

引言 

DI一堂 《史記》——人人的國學根柢書 

一、史家之絕唱

二、無韻之離騷 

三、國學之根柢 

四、資治之寶典

第二堂 《史記》是怎樣寫成的? 

一、大一統時代的呼喚 

二、司馬氏父子兩代人的心血結晶

三、司馬遷才學識德的修養 

四、發憤著書,鑄就輝煌 

第三堂 司馬遷寫家國情懷 

一、創立人文始祖黃帝 

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

三、愛國主義的根基,大一統的歷史觀

四、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黃帝子孫 

第四堂 司馬遷寫歷史事變——秦漢之際天下三嬗 

一、陳涉發難

二、項羽滅秦

三、劉邦誅暴

第五堂 司馬遷寫歷史轉折的三大戰役 

一、戰國後期的長平之戰

二、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

三、漢匈大決戰

四、結束語

第六堂 司馬遷寫雄主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二、雄才大略漢武帝

三、雄主的晚景

第七堂 司馬遷寫謀略人物 

一、張良智計

二、陳平奇計

三、“帝王師”張良的諫說藝術

第八堂 司馬遷寫俶儻英杰 

一、滑稽人物的詼諧藝術

二、呂不韋從政,奇貨可居

三、李廣難封

第九堂 司馬遷寫雪恥故事 

一、趙氏孤兒興家滅仇

二、句踐臥薪嘗膽報國仇

三、範雎雪恥,須賈馬食

四、伍子胥掘墓鞭尸

第十堂 司馬遷寫冤案 

一、晃錯削藩身棄市 

二、周亞夫平亂餓死獄中

三、竇田相爭,君子敗小人勝

四、風云詭譎,世態炎涼

第十一堂 司馬遷寫財富增殖 

一、shou創經濟史傳,並重農工商虞

二、欲望是動力,人人能致富

三、“崇勢利,羞賤貧” 

四、為商人立傳,總結治生之術

五、結論

第十二堂 司馬遷寫女性 

一、巾幗不讓須眉

二、識大體明大義的女性

三、頌揚才智與剛烈的女性

四、《史記》中的愛情故事

五、司馬遷進步的女性觀

第十三堂 《史記》的撰述宗旨 

一、究天人之際

二、通古今之變

三、成一家之言

附錄 司馬遷年譜

書摘/試閱

DI一堂 《史記》——人人的國學根柢書

從現在開始,筆者與讀者共同分享一個話題——評說司馬遷其人及《史記》其書。本書分十三個專題來評說,總題“十三堂史記通識課”。DI一堂,先評說《史記》這本書的價值。

問:《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答:人人的國學根柢書。前文“引言”,已做了粗陳大意的闡釋,這一堂課展開具體的評說。

眾所周知,《史記》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既是史學,又是文學,帝王稱本紀,人臣稱列傳,以人物為綱,以時間為緯,記敘歷史事件,合稱紀傳體。《史記》內容極豐富,它是一部融史學、文學、哲學於一體的曠世大典。依據《史記》的歷史價值與功效、創作宗旨、記載內容等角度,可以說《史記》是一部人人的國學根柢書、人倫道德教科書、繼往開來的百科全書。我們用四句話來概括《史記》的價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國學之根柢,資治之寶典。分說於次。

一、史家之絕唱

“史家之絕唱”是一句詩意的贊頌,換作敘述語言,就是司馬遷對中國史學的貢獻,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境界。《蘇聯大百科全書》稱司馬遷為“中國史學之父”。《史記》的問世,對中國史學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司馬遷對中國史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司馬遷對中國史學的貢獻和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奠定了中國史學的獨立地位

中國史學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就有史官,但這些史官只是記載商王的言行,並負責占卜工作,類似宗教職員。周代繼承這一傳統,到春秋、戰國時代,史籍產生,有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的說法。即《尚書》是“左史記言”的典範著作,《春秋》是“右史記事”的典範著作。列國史官形成的著作有晉之《乘》、鄭之《志》、楚之《梼杌》、魯之《春秋》等,均屬記言、記事的性質,很少有歷史過程的記述與研究。《逸周書》《左傳》《國語》《周禮》《儀禮》《世本》《竹書紀年》《戰國策》等,也屬史籍,其特點多為資料匯編,或修訂、解釋歷史文獻。一般成於眾手,作者多為史官或者士大夫。成書既非一時一人,因此無法保證嚴格的體例。因此,先秦史籍成為後世多種史體的源頭,故唐代劉知幾總結唐以前史體流派有六家:《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先秦史籍占了四家。有比較嚴格義例的是《春秋》家和《左傳》家,代表的是編年體。中國古代史籍的三大體為紀傳、編年、紀事本末,ZUI早產生的是編年體。先秦史籍內容龐雜,文字疏簡,記事粗略,史實中雜有神話、傳說、寓言,又多有後人的增飾,真偽並存,而且先秦史籍沒有系統、全面地記載人類的社會活動,只是反映了片段歷史,沒有獨立成為史書,也沒有獨立的史家概念。殷商是中國史學的萌芽時期,春秋、戰國、秦是中國史學的童年,史籍只是經部的附屬。

《史記》的問世,改變了這一狀況。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創作了上起黃帝、下迄漢武三千多年的通史,不僅把歷史撰述從一個狹小的天地引向了廣闊無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為主體,建立了嶄新的歷史觀認識體系,這是前無古人的。

《史記》與先秦史籍比較,是由量變發生了質變,《史記》是一部真正的歷史著作,它結束了中國史學的童年而走向成熟。由於《史記》的影響和帶動,司馬遷之後,史籍蓬勃發展,兩漢以後,史籍獨立成部,蔚為大觀。東晉李充著《四部書目》,史籍已在四部目錄中部居第二。

(二)規範了史學研究的物件和範圍

司馬遷著《史記》,在史學研究物件上做出的ZUI大貢獻,是確立了人本位,即以人為中心。《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基本上是人傳;表是人譜;書是人事、人傳。此後歷代修史便都遵循人本位的“祖制”。

司馬遷規範史學研究的物件和範圍,提出了許多首創的範例。如果把司馬遷的創新加以具體的羅列,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十個主要的方面:

(1)shou創紀傳體,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序列;

(2)shou創貫通古今的通史,建立了歷史發展斷限理論的年代學;

(3)shou創“太史公曰”的史論形式,提出了系統的史學理論;

(4)shou創經濟史傳,發展了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意識到經濟發展狀況對社會歷史起決定的作用;

(5)shou創軍事史傳,系統地總結了古代的戰爭理論,敘述了戰史內容;

(6)shou創學術史傳,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7)shou創民族史傳,提出了民族一統的思想;

(8)shou創各色人物的類傳,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9)shou創語譯古文,使艱深古奧的語言通俗化;

(10)shou創歷史文學,把歷史人物的實錄塑造成典型形象。

其他還可以羅列一些,如shou創禮、樂、歷、星等各種專題的文化史傳,擴大了歷史記敘的範圍;shou創《大宛列傳》,載述外國史事等等。

(三)創立了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司馬遷怎樣寫歷史,即司馬遷編纂史學成書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其二,詳變略漸。其三,熔鑄改寫。

“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這八個字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方法論。司馬遷用這八個字來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整個歷史長河是一個不斷興衰發展的連續系列。“原始察終”,就是追原其始,察究其終。一個歷史事件,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把握歷史大勢,從歷史的全過程來看它的原因、經過、發展和結果。“見盛觀衰”,是把握與觀察的一個方法,就是在興旺的時候,要看到它轉化的起點。這一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承認歷史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變,是歷史的永恒主題。所以司馬遷寫歷史,ZUI高原則與目的就是“通古今之變”。

“詳變略漸”,是把握古今的一個原則,又是“詳今略古”的一個特例。司馬遷對古今關係,基本原則是詳今略古,在詳今略古的前提下,又“詳變略漸”,即詳變革之世而略升平之世。《史記》述史三千年,共一百三十篇,百年漢史篇幅過半,有六十二個專篇,兼及其他十三篇,共七十五篇。而五帝三代近兩千年,只有五帝、夏、殷、周四篇本紀,三代、十二諸侯兩篇年表,共六篇。詳今略古還貫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為何詳今略古?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愈古史料愈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即離今世愈近的歷史愈有借鑒價值,這也是詳今略古ZUI主要的原因。推廣這一原則,愈是變革的歷史,愈有借鑒的價值,所以“詳變略漸”,成為處理古今關係ZUI重要的原則。

綜觀《史記》全書,特詳四個段落的歷史。一為西周建國史;二為戰國之世的變革歷史;三為秦漢之際的劇變歷史;四為武帝建元、元封之間的變革歷史。這四段變革歷史加起來只有三百多年,只占三千年歷史的十分之一,而敘述的內容,占全書五十二萬字的百分之八十,即四十余萬字。秦漢之際八年,建元、元封之間三十年,合計不到四十年,而敘述的篇目涉及四十四篇,占三分之一,篇幅字數亦約三分之一。

熔鑄改寫,司馬遷稱為“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即現代文學上稱的再創作。尤其是寫古代史,資料貧乏,司馬遷不得不點滴搜求,零散積累。司馬遷寫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全篇只有三千多字,今可按核的資料來自十余種書,有《尚書》《五帝德》《帝系姓》《國語》《左傳》《世本》《莊子》《孟子》《韓非子》《戰國策》《呂氏春秋》《禮記》《淮南子》。材料不僅零散,而且風格不統一,各種資料有很大的時間跨度,語言不一,甚或事實抵牾。司馬遷把雜亂無章的歷史資料,熔鑄改寫成了可資閱讀的歷史學著作,其創造精神和方法為後世樹立了楷模。

(四)樹立了中國史學的進步歷史觀

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主體內容可概括為三方面:其一,大一統歷史觀。其二,發展、進化、變革的歷史觀。其三,樸素的唯物歷史觀。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只說兩個例證,以見其進步性。DI一,《史記》開篇《五帝本紀》塑造了人文始祖黃帝,說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史記》全書所寫列國世家、周邊民族、人物列傳,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子孫。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毫無疑義,應歸功於司馬遷的創造。中華民族共認一個祖先,能喚起同血緣、同地域、同文化的民族親情,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黃帝子孫,這一民族大一統觀念,數千年來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榮和進步而斗爭。“黃帝子孫”至今仍是一個神聖的詞語,具有無限的號召力。第二,司馬遷述史雖以帝王將相為中心,但有兩個顯著的進步觀點,符合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後世史家不能望其項背。其一,司馬遷認為任何一個成功的統治者都不能自以為是,而是必須廣泛集中百官群臣的智能。他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匈奴列傳》)其二,司馬遷認為,民心向背,對一個國家的興亡起決定作用。“民為邦本”,是儒家宣揚的觀點;而司馬遷的貢獻,是生動地描繪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秦朝之亡,是由於陳涉發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子羽暴虐,漢行功德”,這是楚亡漢興的根本原因。孝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孝文本紀》)。漢武帝專事殘酷,郡縣相聚而叛,“大郡至數千人”,阻山川,抗朝命,“無可奈何”(《酷吏列傳》)。漢武帝晚年悔征伐之事,下輪臺罪己之詔,封田千秋為富民侯,改弦更張,西漢才轉危為安,出現了昭宣中興。這是東漢班固在《漢書》中替司馬遷續寫的一章。《史記》中的許多進步觀點也影響了班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