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歷史的地理密碼(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歷史的地理密碼(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透過地理,再看中國歷史,真正讀懂歷史的真實面貌和發展邏輯的大眾學術佳作。

中國歷史記載豐富,文獻浩如煙海,作者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從《禹貢》《史記》《漢書》等整理出來的關於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環境變遷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參照現代地理科學研究成果,從長時段觀察分析地理環境與歷史演進之間的關係,揭示隱藏其中的歷史—地理規律,既有遼闊的地理空間感,又有宏大的歷史厚重感。

作者提出,地理環境不僅和歷史進程相互影響,而且是歷史進程的“終極操縱者”,決定著歷史走向與重大歷史事件的書寫和演繹,如王朝的興衰更替、國家的分裂與統一、民族生存空間的拓展變化、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戰略通道與軍事要塞的形成與演變。正是在自身獨特的歷史與地理互動中,今日中國才成為一個歷史悠久、變遷複雜、疆域遼闊、文化深厚的巨型國家。

作者簡介

董金社,山東鄄城人,1966年生。地理專業,研究生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曾任教於山東師範大學。高級經濟師。著有《先秦法家》《商業地產策劃與投資運營》,參編《山東省歷史地圖集》等。

名人/編輯推薦

★透過地理,再看中國歷史,真正讀懂歷史的真實面貌和發展邏輯的大眾學術佳作。既有遼闊的地理空間感,又有宏大的歷史厚重感。

★作者提出,地理環境不僅和歷史進程相互影響,而且是歷史進程的“終極操縱者”,決定著歷史走向與重大歷史事件的書寫和演繹,如王朝的興衰更替、國家的分裂與統一、民族生存空間的拓展變化、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戰略通道與軍事要塞的形成與演變。

★正是在自身獨特的歷史與地理互動中,今日中國才成為一個歷史悠久、變遷複雜、疆域遼闊、文化深厚的巨型國家。

★以可靠的史料和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將《禹貢》《史記》《漢書》等浩瀚如煙的文獻整理出來的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環境變遷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信息整理出來,再參照現代地理科學研究成果,從長時段觀察分析地理環境與歷史演進之間的關係,揭示隱藏其中的歷史—地理規律。

目次

第一章 中國自然地理空間格局與人文歷史,誰是主宰?

山川縱橫:中國地理大勢鳥瞰

滄海桑田:兩千年來地理單元演化史

地理環境與文化孕育:小空間裡孕育,中空間裡融合,大空間裡展開

地理空間整合史:地勢第二級階梯演變密碼

地勢第三級階梯的興起與宏觀地理格局控制下南北之激蕩

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迂回融合

第二章 歷史盛衰與王朝更迭:氣候是看不見的操盤手?

逼死崇禎的終極原因是氣候

竺可楨氣候曲線——揭開氣候與歷史興衰關係的面紗

商—東漢:氣候幹濕變化與歷史興衰

三國—民國:氣候冷暖變化與歷史興衰

氣候變化與疫病

氣候變化與戰爭

一張圖道盡王朝興衰更替事——暖興冷衰律

從冷暖交替至王朝興替的傳導機制——“加速度”解釋

氣候變化與天下分合

元明之際的氣候“九淵”——連續衝擊帝國的穩定

第三章 南北重心轉移誰推動?

古代人口發展歷程及人口南北格局之塑造

從北重南輕向北輕南重格局轉變,是什麼力量塑造?

第四章 天下何以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統一與分裂:概念之厘清

分分合合的歷史進程

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的地理密碼

第五章 宏觀地理格局下的十字形歷史演進地緣軸線

東西軸線的形成與發展

南北轉換,西北與東南一體化的時代

南北震蕩與北方族群入主中原的時代

南北大動脈從弓形到直線的時代

第六章 逐鹿中原與建都中原的利弊得失——地緣可以決定國家興衰與城市發展

從春秋首霸到霸權敗落:鄭國的地理宿命

韓、魏居天下之中,重新演繹鄭國的興衰

中原腹地開封被選定為五代至北宋的都城

北宋以後開封難再建都:地緣政治因素之變與黃河之患交織

第七章 神奇的地理信息:西域與西南域的開拓

頭顱飲器——張騫發現廣闊西域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打通西域開商路

一瓶枸醬——開疆西南域的線索

第八章 自然地理分界線與長城內外

400 毫米等降水量線及相關地理分界線

長城:自然與人文交錯的結果

400 毫米等降水量:長城修築的幕後推手

第九章 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的命門

割燕云十六州求生的石敬瑭

五代十國北方地緣爭霸焦點的轉移

大三角的對峙與博弈

蒙古的腳步與鞭子跨過燕云十六州,但政治、文化卻沒跨過

明朝燕云十六州重新回歸漢族政權

明末清初各股勢力圍繞燕云地區的大博弈

第十章 河西走廊:西部十字形樞紐的咽喉地帶

宏觀地理格局中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東段、中段與西段

河西走廊上的地緣博弈,誰主沉浮?

河西走廊上的小王朝代更——宏觀地理格局中的綠洲之國

河西走廊上的文化活動,促進地緣板塊融合

玉門關的盈縮:地緣力量的消長

尾聲:繼往開來的河西走廊時代

第十一章 晚清落後的地理觀害苦了天下

明清代更之際世界地理觀念的星火傳入

英使馬戛爾尼來“朝”的外交爭端與“天朝上國”觀念的登峰造極

從魏源到徐繼畬:天下觀的轉變

書摘/試閱

逼死崇禎的終極原因是氣候

崇禎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氣候變冷”,有什麼證據?

先看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圖 2-2 是將全球氣溫百萬年來的變化和“小冰河期”作比較的統計表。圖 2-2 共有三幅,分別將元明之際的“小冰河期”氣溫放在“一百萬年”(a 圖)、“一萬年”(b 圖)、“一千年”(c 圖)的時間框架觀察。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尤其 1580—1644 年間冰河期不僅是千年極寒,在 1 萬年裡也排第二,在 100 萬年裡也能排進六至七位,可謂是人類進入文明後最寒冷時期。明崇禎皇帝偏偏是這個時期的領導者,可謂倒霉透頂。

圖 2-3 顯示的是自唐朝到清中期中國年平均氣溫的波動圖,豎軸代表中國歷史上氣溫的波動平均值,進入元朝氣溫就開始波動劇烈,導致中原災害頻仍,民不聊生。明神宗萬歷年間氣溫連續快速下降,明熹宗執政時,氣溫更不穩定,災害頻繁,可他偏偏委任宦官治國。當熹宗傳位其異母弟朱由檢時,大明帝國已千瘡百孔、風雨飄搖(天啟七年,1627 年,年號崇禎)。此時在遼東,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已攻下沈陽城和廣寧城;在陜西,關中農民王二舉起造反大旗,攻城略地,氣勢盛熾;在西南,川貴土司發動一輪又一輪叛亂,甚至一度攻占重慶……

但與哥哥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 16 歲的少年天子發誓要像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幹一番事業,在大臣們所給的“幹聖”“興福”“咸嘉”“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崇禎”,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即位之初,他大力鏟除閹黨,將魏忠賢、客氏及其黨羽斬殺殆盡,肅清朝綱。他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躊躇滿志,意欲再造大明輝煌。如他在位的 17年,紫禁城裡沒有新建過宮室,連皇后都要親自織布裁衣,帶頭勤儉持家。

可老天爺仍偏偏與他作對——自即位第三年開始,氣溫連續大幅下降,1644年降到中國數千年的最低點,也就在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一個月後,李自成率軍出京進軍山海關,討伐吳三桂及其遼東鐵騎,可惜在吳三桂兵力難支之際,半路殺出多爾袞率領的清兵襄助,導致大順兵馬兵敗一片石。李自成倉皇撤退,草草在北京做了幾天皇帝,就出逃了。多爾袞率領八旗軍輕而易舉地入主北京,中國迎來又一次改朝換代,此時是清順治二年。可見,老天爺同樣不喜歡李自成的烏合之眾(因其軍中明降將、降卒甚眾)。

那麼,老天爺對年輕天子到底有多狠心呢?自崇禎元年(1628)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陜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陜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為節約開支,裁撤驛卒,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崇禎二年(1629),他剛即位不久,國庫已入不敷出。此時,驛遞已成各級官員旅遊的免費服務,勘合也被用於買賣,中飽私囊。御史毛羽健上書說“驛遞一事,最為民害”,刑科給事中劉懋指出,今天下州縣困於驛站的約十之七八,而驛站用於公務的僅十分之二,用於私事者占十分之八,裁撤驛站年可省幾十萬兩白銀。正為財政傷腦筋崇禎帝立馬下旨裁驛,對濫竽充數、貪污受賄者概不赦免。第一年財政節省 68.5 萬余兩銀子。陜北驛站被裁撤的驛卒中就有兵士李自成。驛卒本為養家糊口而當差,失業就相當於失去活路。巧合的是,當年陜北大旱,田疇無收,失業驛卒生計無著,轉身加入農民起義隊伍,李自成身處其中。據說,他決定起義時,插箭入土,深拜表說:“若可做皇帝,雪與矢齊;不然,則否!”漫天大雪飄然而下沒過箭羽,讖言咒語果驗!他四處搏殺,繼高迎祥成為起義軍領袖,號稱“闖王”,“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在江湖狂歡的呼號中,天下騷動!

崇禎三年(1630)陜西又大饑,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1633),“全陜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因為氣候變冷變幹,冷暖無常,民間災害不斷,農民起義頻發,關外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可朝廷內部,又因處理問題優先級不同,黨爭不休,不能高效組織抗旱救災,賑濟饑民。明末,接連發生史稱的“崇禎之淵”(1637—1643):自崇禎十年(1637)開始連續七年大旱肆虐全國。旱災之後,溫度和濕度特別適合蝗蟲繁育,蝗災爆發,崇禎十年到十四年(1641)五個夏天,蝗蟲來勢兇猛,為元明兩代所僅見。

旱區逐年由西北向東向南推進,舊旱區不見消解,新旱區又現,疊次嚴重;如四級以上的旱情,蘭州持續四年;蘇州和松江持續六年;滄州和太原持續七年;鄭州和洛陽持續八年;西安持續九年;最嚴重的延安和榆林更是持續十三年……一般地,一個國家、家庭能有三年存糧就足夠富裕了,可安度災荒。若連續四年旱災,家藏吃空,若政府救濟不至,則聽老天爺發落了!朝廷想賑災如無糧可用,或反應遲緩,至有餓死於路,官民矛盾驟然而起。而長城邊民也趁機轉投敵人(如為保關內用糧,崇禎停供長城以北朵顏三衛的糧食,導致他們與女真人合作,帶清兵衝破長城防線,劫掠京師),情況更加複雜。

百姓饑餓無食,便吃活物,連老鼠、野兔也不放過,造成疫病流行。崇禎十三年(1640),河北境內出現重大疫情,一種烈性傳染病席卷大地,致病死率高。1641 年,河北疫情(腺鼠疫)傳到北京。後來,腺鼠疫發展轉化為肺鼠疫,疫情進一步加重,盡管采取了公共醫療衛生措施,但京城人口劇減 40% 之多。1643 年,天津暴發肺鼠疫,日死亡數高達數百。之後鼠疫開始向南傳播,到達山西之後又向周邊傳播,有地區百姓為躲避鼠疫全部逃走,又帶來擴散隱患。這場瘟疫持續了四年之久,死亡人數無數。

此時,內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起義軍縱橫中原,官兵則舉兵鎮壓,官民相殘,毫無價值地消耗帝國的精血(人口減少,糧食需求降低,人地矛盾減輕)。由於起義軍縱橫中原,一旦有瘟疫則易大範圍傳播,非死即亡(如李自成入北京城不到一月即出,與當時北京城暴發瘟疫有關)。在東北方向,女真人受嚴寒饑餓所迫也兵鋒中原,先後六次衝擊明朝關寧和長城防線,最遠攻破濟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