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滿額折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作者詩人、文學批評家、魯迅文學獎評委霍俊明,通過考究孟浩然作為一個詩人和隱者的人生境遇和精神世界,來探究唐朝的“煙火氣”和唐朝人的微觀日常生活。作者通過考究孟浩然紛雜的朋友圈、他的家鄉襄陽、生平遊歷足跡等方面,力求還原一個真實、全面、細致的孟浩然。孟浩然並非是個純粹的隱士,他嗜酒如命、愛好美食,還是個劍術高手,本書將一改人們對孟浩然的刻板印象。

作者簡介

霍俊明,河北豐潤人。詩人、批評家、研究員,魯迅文學獎評委,現任中國作協《詩刊》社副主編,著有“當代詩人傳論三部曲”——《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雷平陽詞典》《於堅論》,譯注《笠翁對韻》,評注《唐詩三百首》,此外有詩學專著、詩集、散文集、批評隨筆集等三十余部。曾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歐陽山文學獎、揚子江詩學獎、袁可嘉詩歌獎·詩學獎等獎項。

名人/編輯推薦

1:作者是魯迅文學獎評委、著名詩人霍俊明,講別人沒講過,沒講透的詩人孟浩然!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的作者是當代詩人霍俊明,他是中國作協《詩刊》副主編,對唐詩的研究頗深。作者站在當代詩人的視角,把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唐代詩人孟浩然講透。透過顯微鏡看孟浩然的一生,細致、真實、全面!
2:考證充足有力,史料權威,還原一個鮮為人知的孟浩然。
作者查閱大量史料,考證充足有力,通過“以詩證事”“以詩證史”的方式,來還原孟浩然的人生軌跡,揭秘他的人生密碼:他的朋友圈、旅行足跡、死因……甚至發現他鮮為人知的多重身份,他不僅是詩人,是隱士,還是劍術高手、超級食客、資深驢友。
3:講孟浩然,也講唐朝人的生活。
本書把孟浩然置於唐代社會大環境下,在講孟浩然的同時,探究唐朝的“煙火氣”和唐朝人的微觀日常生活。如唐朝人是如何生活、勞作、出行、宴飲以及交遊的;唐朝的官場、風物、建築、飲食、舞樂、繪畫;唐朝的市井文化、世俗社會以及鄉村生活……這也是一本唐朝人的生活指南。

開篇
顯微鏡下的大唐、煙火氣與孟浩然在大唐近三百年間的兩千兩百多位流傳後世的詩人中,孟浩然早已經被經典化了。在大街上隨機問一個人是否知道孟浩然,他(她)只要讀過小學或中學就應該能夠說出孟浩然廣為流傳的兩首詩來,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以及“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如果再繼續追問,他(她)可能還會想起李白給孟浩然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以上關於孟浩然的印象,對於普通讀者和大眾而言也就足夠了。但如果深究起來的話,實際上孟浩然是一直被嚴重誤讀的刻板化、扁平化、類型化的詩人,甚至較之熟知的同時代的李白和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人們對孟浩然的一生幾乎一無所知。一千兩百多年來,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想到孟浩然隱居的襄陽鹿門山,想當然地把他歸結為一個純然的隱士和山水田園派的隱逸詩人。
的確,孟浩然給後世留下的除了“隱士”和“山水田園詩人”之外似乎就沒有別的什麼了。
究其原因,這與孟浩然一生只是兩次短暫做過荊州長史的幕僚而沒有出仕做官的“布衣”經歷有關,因為在科舉時代,一個沒有功名和社會地位可言的“處士”“隱士”往往在死後是不會被時人重視的,這也是孟浩然的墓地很快就遭到了破壞而墓碑也不知所終的原因。正是因為墓碑不存,孟浩然的生卒年月、家世、經歷以及他的妻子和後代的信息幾乎是空白——這也涉及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是不是孟浩然的孫子這個問題,盡管這不妨害好事者杜撰出孟浩然與當地一名歌妓韓襄客的一樁情事。
另外,孟浩然對待自己詩歌的態度非常隨意,往往是寫完就丟掉了而不會特意留存,以至於他大量的詩歌基本都散佚了,只留下兩百多首詩——其中有的還被認為是托名之作。盡管孟浩然去世後不久,他的同鄉王士源就四處搜集孟浩然的詩並編定《孟浩然集》三卷,盡管李白、王維、王昌齡、張九齡都是孟浩然的摯友並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他的詩名,盡管杜甫、白居易、皮日休、張祜、司空圖以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沈德潛等對孟
浩然及其詩評價極高——比如沈德潛所評價的“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但是一直有諸多關於孟浩然的疑問至今仍未解開……
那麼,追問就來了!孟浩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他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有什麼樣的性格、遭際和命運?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他有沒有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面或多個側面?
所以,此次為孟浩然作傳,我的出發點和寫作方法是開放而又謹慎的。
一部好的傳記既應該是專業的、全面的、深刻的、還原的、客觀的,又應該具有親切的體溫和可觸摸的生命感,更重要的還要具有文字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也就是說,為孟浩然作傳,我不想讓其成為小說家式的天馬行空的狂想和無視或無暇顧及基本史實的空中高樓。與此同時,對於電視、網絡以及社交媒體上各種低幼的、庸俗的、抖機靈的知識販賣以及迎合低端審美趣味的過期心靈雞湯式的解讀唐代以及唐詩的做法我更不以為然。
我只想盡可能地還原出一個更為全面、真實、複雜、多側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孟浩然形象。然而,這一還原過程和寫作過程卻是如此地艱難!
顯然,“以詩證史”的傳統做法對於研究孟浩然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以往,人們只能更多地借助孟浩然的兩百多首詩歌來求證他的性格、命運、交往以及出遊,即“以詩證事”“以詩證史”。但是,幾乎除了杜甫之外,唐人以及古人寫詩對具體的時間、地點、事件以及背景的交代不僅是模糊的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躍性的,這
就遺留了諸多難解的謎團。比如,李白和孟浩然第一次相遇的時間,等等,都有諸多爭議。正是因為整體性的缺失以及缺乏足夠證據的支撐,人們對孟浩然小至一首詩的寫作時間大到一個時期的人生經歷都會有諸多存在爭議甚至互相矛盾的說法。
要想全面而準確地還原孟浩然的形象,我們還必須把他置身於整個唐代尤其是開元時期的社會制度、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氣候(節氣、時令)、習俗、農業、風物、文化、藝術、生活的大框架中來綜合考量。
也就是說,這不止關乎孟浩然的性格、詩歌、精神世界以及他一生的遭際,還與整個盛唐尤其是開元時期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密切關聯,也就是要進一步探究孟浩然背後的大唐歷史和文化。我們既要關心孟浩然作為一個詩人和隱者的精神境遇,也要關注一個大時代的“煙火氣”和可感可觸可信可敬的微觀日常生活。我更感興趣的正是要著重復現和還原孟浩然以及同時代的唐人是如何生活、勞作、寫作、科考、出行、貶謫、宴飲以及交遊的,探究他們的衣冠、服飾、妝容以及生活處境、起居環境、交通條件、代步工具是什麼樣子的,還原大唐的交通、財政、官場、風物、建築、飲食、舞樂、繪畫尤其是科舉文化、酒文化、隱士文化、佛道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的面貌,考察唐代不同的社會階層以及以長安、洛陽、襄陽、荊州、浙東的城市為代表的市井文化、世俗社會與鄉村生活、農事場景等。為此,幾年來我通讀了幾乎所有關於孟浩然的詩文材料、研究著作以及幾百篇的論文。在跨語際譯介文化的傳播背景下,我還閱讀了包括著名的漢學家和海外詩人、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史研究專家埃茲拉·龐德、約瑟夫·布羅茨基、奧克塔維奧·帕斯、聖—瓊·佩斯、維克多·謝閣蘭、加裡·斯奈德、詹姆斯·賴特、波頓·沃森、特奧菲爾·戈蒂耶、肯尼斯·雷克斯羅斯(王紅公)、宇文所安、薛愛華、伊沛霞、田曉菲、杜德橋、倪健、杜希德、高友工、賴瑞和、梅祖麟、勒·克萊齊奧、艾略特·溫伯格、比爾·波特、愛德華·謝弗、麥大維、平野顯照、石見清裕、丸橋充拓等人關於孟浩然、唐詩文化以及唐代專題研究史的材料。
除了《禮記》《漢書》《後漢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唐會要》《唐六典》等案頭書,我還通過《初學記》《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明皇雜錄》《劉賓客嘉話錄》《封氏聞見錄》《北夢瑣言》《朝野僉載》《唐詩歸》《冊府元龜》《云溪友議》《云仙雜記》《唐詩紀事》《唐摭言》《本事詩》《唐語林》《唐音癸簽》《唐才子傳》《太平廣記》《世說新語》《酉陽雜俎》《云麓漫鈔》《述異記》《集
異記》《獨異志》《夜航船》以及《詩品》《東坡志林》《滄浪詩話》《蠖齋詩話》《苕溪漁隱叢話》《石洲詩話》《唐人軼事匯編》《唐詩百話》《唐詩雜論》《唐代詩人叢考》《唐詩的讀法》《唐代交通圖考》《唐代墓志匯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唐代財政》《唐代財經問題與國家治理研究》《唐代政治經濟史綜論》《唐代經濟史》《世界視野下的唐代科技文明》《中國服飾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代仕女畫研究》《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唐代科舉與文學》《唐代文學與佛教》《隋唐佛教史稿》《生態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唐代舞蹈》《唐代樂舞》《唐代城市樂人研究》《唐代婦女生活》《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金縷瑞衣: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絲綢考古及科技研究報告》等來了解唐代的宗室、年號、司法、政治、軍事、科技、經濟、城市、交通、宗教、藝術、服飾、生活、墓葬(壁畫)以及詩學、詩壇的掌故等。
從唐代開始,憑吊和贊頌孟浩然的詩文漸多,所以我還得留意與孟浩然同時代的詩人、中晚唐詩人以及宋明時期的詩人是如何認識和評價孟浩然及其詩的。因為同時代的王維以及後世宋、明時期的畫家為孟浩然畫過像,
所以為了還原孟浩然的具體形象我就得了解一下唐代以來文人畫的傳統,要搜集不同時期關於孟浩然畫像的資料——比如《宣和畫譜》《韻語陽秋》《歷代名畫記》,據此考察孟浩然瘦削的形象以及冒雪騎驢的落魄文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孟浩然是隱士,是“地方詩人”,但是他平生又非常注重交結朋友。他的朋友圈極其龐雜,少說也有兩三百位形形色色的朋友,因此他的詩更多地帶有應酬和交際的成分。孟浩然的朋友既有不同層級的官員和名士,又有諸多的僧人、道士和隱士,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朋友。為了研究孟浩然,我得關注他各種層面的交往,比如,是生死之交、知音之交,還是點頭的泛泛之交、勢利之交。此外,我還將這幾百人的資料都重新查找了一遍,在此過程中弄清了唐代文官的構成體系,甚至我還搜集了他們大量的正史信息以及墓志等重要生平材料。這對於進一步梳理和印證孟浩然的交遊、行跡以及性格、人品都非常有幫助。
孟浩然是襄陽人,他的很多詩歌都與故鄉風物以及荊州有關,所以對於襄陽城的歷史、文化、名勝、山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唐代普通農家的生活我一定要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為此,我又通讀了大量的不同朝代所修撰的襄陽地方志,比如《襄陽府志》《襄陽縣志》《同治襄陽縣志》《鐘祥縣志》,還包括《襄陽耆舊記》《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偉大詩人杜甫與襄陽的淵源極深,這裡是他的故鄉,甚至他的衣冠冢就在這裡。
古代詩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旅行家,孟浩然更是超級背包客,常年在外遊歷。所以在襄陽以及荊州之外,我還要考察孟浩然一生的行跡。除了《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勝》《太平寰宇記》《方輿勝覽》之外,我又找來唐代長安、洛陽以及襄陽、荊州的城市格局圖,找來隋唐大運河、浙東地圖以及唐代的交通地圖。我要考察當年的孟浩然從洛陽走水路到吳越的具體線路,考察他數次的吳越之旅,尤其是包括紹興和天臺山在內的浙東“唐詩之路”的線路圖,考察他從長安入蜀乃至到明月峽的行跡,考察他從襄陽去長安所要經過的路線和諸多驛站等。這是極其耗費精力的艱難的閱讀過程,因為具體的地名乃至道路在不同年代都可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通過考證和還原,我們會發現孟浩然並非一個純粹的隱士,而是具有矛盾重重的性格,所以我還要關注他為什麼一直在儒家和道家、入世與出世、官與隱之間糾結不已,要關注他參加科舉的真正動因——比如是不是為了給父母盡孝道而求仕,要關注他廣泛交遊、寄情山水、求仙問道的內在心理機制和深層的複雜動因。
孟浩然不只是一個山水田園詩人,他還是與李白一樣喜好劍術的高手。
孟浩然一生體弱多病。他在出行的途中數次病倒並且每次患病都比較嚴重,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一直臥病故園,而他的猝死也頗多戲劇性和宿命的成分,所以必然要還原一下孟浩然的病症以及死因,比如他的死與背疽復發、飲酒和食魚鮮有沒有直接的聯繫。為此我又閱讀了《劉涓子鬼遺方》《齊民要術》《唐本草》《本草綱目》。
孟浩然幾乎不喝茶卻嗜酒如命,平生以“酒狂”山簡(253—312)作為自居的榜樣,是有唐一代名副其實的“酒徒”,甚至因貪杯而耽誤了大好前程。正是因為愛酒、嗜酒,孟浩然有數量頗為可觀的飲酒詩,所以我必然要談談唐代的酒文化以及詩人與酒的特殊關係。
孟浩然是一個超級食客,是名副其實的老饕。那麼,為什麼他與同時代的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甫以及宋代的蘇軾、梅堯臣都如此偏愛生魚片(魚膾)這道美食?他為什麼極其喜好故鄉的美味槎頭鳊?為此,我們要對唐代的糧食生產、飲食結構和地方物產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唐代詩歌的傳播離不開科舉取士,離不開宴飲和聚會,離不開教坊、青樓、酒肆、茶館和驛站這些中介渠道,所以我得通過科舉文化(行卷之風)、歌舞文化、樂伎文化和大眾傳播文化來進一步考察孟浩然的詩歌文化背景及其所生活的市井文化、田園文化的構造。孟浩然有著深厚的儒家背景,按照孟氏族譜,孟浩然為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孫。儒家傳統對孟浩然的人品和言行影響很大,所以很多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也能成為他的好友,比如李白和王維都是孟浩然的摯友,但是李白和王維的一生卻沒有任何交往的跡象。值得注意的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孟浩然就格外喜好佛道文化,儒、釋、道這三種文化對他的影響複雜地體現在他的人格、寫作、交遊以及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中。除了在故鄉鹿門山隱居之外,其一生遍訪名山形勝以及大大小小的道觀和寺廟,他有數量龐大的僧人、道士以及隱士朋友,所以我們要對隱士文化以及唐代禪宗和道教的發展狀況有一定的了解,要對襄陽地區以及長安、洛陽、浙東地區的名僧、道士和寺廟、道觀的具體情況有所把握,所以我又閱讀了《高僧傳》《五燈會元》《洛陽伽藍記》等。
為孟浩然作傳,也就是為唐詩立傳,為唐人立傳,為唐代立傳。更準確一點講,這也是為“當代”立傳,因為我們熟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總是避免不了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有一年的十月中旬,秋風漸起的時候,我獨自一人站在溫州的江心嶼和楠溪江畔,望著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我竟然在一瞬間不知今夕何夕。千年萬載奔流不息的江水和嶄新的拔地而起的高樓同
時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們不可能把這些時代之物從風景當中直接抹去或視而不見。
這就是時代和生活的現場。
在迅速轉換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境遇中,詩人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如果你看不清自己所踩著的這片土地,不呼吸摻雜著煙火氣和異味的空氣,不說當下體會最多、感受最深的話,你有什麼資格去做一位詩人,你有什麼理由和權利去憑空抒寫歷史,又何以借助孟浩然來感物寄興、遊目騁懷、思接千載、發思古之幽情?
總之,這一次我把孟浩然置放於歷史大背景和有煙火氣的生活的顯微鏡之下。我也相信,一個真切、豐滿而又複雜、分裂的孟浩然形象以及他所處的盛唐時代的紛繁氣象已經來到了讀者朋友們的面前,正所
謂“驚濤來似雪”,“滄江急夜流”,千古詩人俠隱夢……

目次

開 篇
顯微鏡下的大唐、煙火氣與孟浩然

卷一· 病發與猝亡
第一章 背疽與折耳根
第二章 王昌齡的來訪與孟浩然的暴亡

卷二· 輿地與風物
第三章 冠絕荊楚:南船北馬襄陽城
第四章 節氣與時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

卷三· 往來與古今
第五章 “田園在漢陰”:澗南園今安在
第六章 峴山:羊公墮淚碑與獨孤冊遺愛頌碑

卷四· 結交與世風
第七章 “平生重交結”:達人孟浩然的朋友圈
第八章 如此厚遇:兩位張丞相與四任荊州長史

卷五· 科舉與失意
第九章 “麻衣如雪”:長安的春天有多冷
第十章 “終於布衣”與“賦詩忤上”

卷六· 隱者肖像與瘦削白衣人
第十一章 隱士文化:“欲渡無舟楫”與“隱居不可見”
第十二章 瘦削的白衣人與踏雪尋梅驢子背

卷七· 飲食與農事
第十三章 老饕之好:五色瓜、槎頭鳊與魚膾飛雪
第十四章 微觀的唐代農家生活:雞黍、土酒與農桑

卷八· 聲色與酒徒
第十五章 另一個孟浩然:宴飲、歌妓與閨情
第十六章 “嗜酒見天真”:冰涼的火,亮星般的火舌

卷九· 行跡與江湖
第十七章 超級背包客:從洛陽到浙東“唐詩之路”
第十八章 山水烏托邦:“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第十九章 隱士文化:“驚濤來似雪”與“滄江急夜流”

卷十· 身歿與永懷
第二十章 “恰到書生冢便低”:孟浩然的墓碑去了哪兒

書摘/試閱

第七章
“平生重交結”:達人孟浩然的朋友圈

2021 年 9 月 22 日,沈浩波寫了一首“擬古詩”《出塞曲》。
汽車從扁都口峽谷開出去
就從甘肅開進了青海
祁連山綿長蜿蜒
有時白云飄過
和山頂的白雪相互映照
有時烏云覆蓋
把雪山的峰巒抹成黑色
這當然可以寫成一首詩
不過早就被人寫出
“青海長云暗雪山”
出自盛唐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是李白的哥們兒
孟浩然的哥們兒
王維的哥們兒
後來被人殺死在安徽亳州
沈浩波在這首詩中談到了王昌齡的朋友圈,其中包括李白、孟浩然、王維。
朋友之交分多種。有君子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有總角之交、忘年之交、
忘形之交,有僑札之交、管鮑分金之交、彈冠結綬之交、青云之交、布衣之交,有口頭之交、點頭之交、小人之交,還有非正道交友的勢交、賄交、談交、窮交、量交。
自古以來詩歌是知音的藝術,而詩人更是在傳奇或災難性的一生中不斷尋求著知己。
千百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知音之交非俞伯牙、鐘子期的“高山流水”莫屬。史料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呂氏春秋·本味》)由此,琴攜帶了知音的特質,成為歷代文人、 隱士精神操守的重要象徵。《禮記》云“士無故不徹琴瑟”,嵇康有詩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贈秀才入軍》 )。古時,琴作為文人雅士的“標配”和佛道文化的重要中介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謂“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復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五燈會元》)
琴文化源遠流長。張岱認為:“伏羲氏始削桐為琴,十弦。神農作五弦琴,具五音。文王始增少宮、少商二弦,為七弦。”(《夜航船》)張岱列舉了自古以來的諸多名琴,比如伏羲離徽、黃帝清角、帝俊電母、伊陟國阿、周宣王響風、秦惠文王的宣和與閑邪、楚莊王繞梁、齊桓公鳴廉、莊子橘梧、閔損掩容、衛師曹鳳嗉、魯謝涓龍腰、魏師堅履杯、魯賀云龍頷、魏楊英鳳勢、秦陳章神暉、趙胡言亞額、李斯龍腮、始皇秦琴、司馬相如綠綺、榮啟期雙月、張道響泉、趙飛燕鳳凰、梁鴻靈機、馬明四峰、宋蒙蟬翼、揚雄清英、晉劉安云泉、王欽古瓶、謝莊怡神、莊女落霞、李勉百納、徐勉玉床、荀季和龍唇等。
被後世譽為“唐代樂聖”的李龜年善辨琴聲。據張岱《夜航船》載——“李龜年至岐王宅,聞琴,曰:‘此秦聲。’良久,又曰:‘此楚聲。’主人入問之,則前彈者隴西沈妍,後彈者揚州薛滿。二妓大服。”
宋徽宗趙佶繪有《聽琴圖》。畫面中,宋徽宗於一棵挺拔的松樹下撫琴,兩名身著紅衣和綠衣的官員一個俯首一個仰頭正在極其認真而謙恭地傾聽。權臣蔡京還在畫上題詩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在孟浩然等唐代詩人的創作中,“知音之交”以及高逸雅趣、自況心聲往往是與聽琴、彈琴、攜琴的場景聯繫在一起的。
在唐代詩人中寫琴最多的非白居易莫屬——居然有一百二十首之多。他把詩、琴、酒視為三友,詩曰:“今日北窗下,自問何所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為誰。琴罷輒舉酒,酒罷輒吟詩。三友遞相引,循環無已時。一彈愜中心,一詠暢四肢。猶恐中有間,以酒彌縫之。豈獨吾拙好,古人多若斯。嗜詩有淵明,嗜琴有啟期。嗜酒有伯倫,三人皆吾師。”(《北窗三友》)
孟浩然關於琴的詩有十余首,比如“理琴開寶匣,就枕臥重幃”(《寒夜》),“掛席樵風便,開軒琴月孤”(《尋張五回夜園作》),“豫有相思意,聞君琴上聲”(《送張郎中遷京》),“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夏日南亭懷辛大》),“誰家無風月,此地有琴尊”(《夜登孔伯昭南樓時,沈太清、朱昇在座》);再比如“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龍唇琴。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余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聽鄭五愔彈琴》),“蜀琴久不弄,
玉匣細塵生。絲脆弦將斷,金徽色尚榮。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不遇鐘期聽,誰知鸞鳳聲”(《贈道士參寥》),“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俱懷鴻鵠志,昔有鹡鸰心。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洗然弟竹亭》)。
關於孟浩然那些不太知名的知音朋友,通過孟浩然的詩歌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去感受一下當時他們交往的情形。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南亭懷辛大》
詩中提到的辛大(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稱)即辛之諤,是孟浩然的同鄉。《新唐書·藝文志》記載,開元十七年,辛之諤上《敘訓》二卷,授長社尉。《封氏聞見錄》對此事亦有記載:“開元中,有唐頻上《啟典》一百二十卷,穆元林上《洪範外傳》十卷,李鎮上《注史記》一百三十卷、《史記義林》二十卷,辛之諤上《敘訓》兩卷,卞長福上《續文選》三十卷,馮中庸上《政事錄》十卷,裴杰上《史護異議》,高嶠上《注後漢書》九十五卷。如此者,並量事授官,或沾賞賚,亦一時之美。”
通過《夏日南亭懷辛大》,我們可以認識到孟浩然是把辛之諤視為知音的。辛之諤也懷才不遇,很長時間在山中隱居度日。《夏日南亭懷辛大》這首詩的前半部分主要寫從黃昏到夜晚的清閑時刻,而後半部分則轉向對知音、朋友的掛懷以及不能見面的失落、惆悵。
正是因為知音難求,所以孟浩然才會在難得的清涼夏夜想念遠方的辛之諤。
孟浩然寫有兩首送別辛之諤的詩。其一是送辛之諤離開襄陽。
送君不相見,日暮獨愁緒。
江上空裴回,天邊迷處所。
郡邑經樊鄧,山河入嵩汝。
蒲輪去漸遙,石徑徒延佇。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其二是孟浩然送辛之諤回襄陽。
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
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予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
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都下送辛大之鄂》
知音可遇而不可求,難怪杜甫會發出“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的感慨。
孟浩然享年五十二歲,其一生的交結極其廣泛、駁雜。有案可查的朋友竟然多達二百五六十人,可見其人緣和名聲之好。其中有泛泛的點頭之交以及逢迎的酒肉之交,也有生死之交和忘形之交、忘年之交。
與其交好的朋友不乏像王昌齡、李白、張九齡、張說、王維、張子容這樣傳誦千古的名人,也有諸多不同級別的政府官員。在與孟浩然交往的朋友中不乏縣令(明府)一級以及更高級別的宰相、尚書、節度使、采訪使、刺史、長史等官員。於是,孟浩然的朋友圈中就頻繁出現了張丞相、張吏部、宋大使、韓大使、獨孤(冊)使君、姚使君、韓使君、楊使君、賀侍郎、張郎中、曹(三)
御史、蕭員外郎、李侍御、王侍御、裴侍御、袁左丞、袁拾遺、綦毋校書、王(大)校書、盧明府、張明府、裴明府、白明府、崔明府、衛明府、崔少府、張少府、李少府、蕭少府、賀少府、申少府、盧少府、裴少府、劉少府、張判官、張別駕、袁太祝、畢太祝、張主簿、賈主簿、張記室、薛司戶、袁司戶、裴司士、張參軍等諸多不同層級的官員。
在唐代的文官體系中,宰相、尚書、侍郎、中書舍人、鹽鐵轉運使、刺史(使君)、大都督府長史等為高層文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令、錄事參軍、判官等為中層文官,校書郎、縣尉、參軍、判司、巡官、推官、掌書記等為基層文官。
關於孟浩然的交往,先來看看他的一首詩。
貴賤平生隔,軒車是日來。
青陽一覯止,云路豁然開。
祖道衣冠列,分亭驛騎催。
方期九日聚,還待二星回。
——《峴山餞房琯、崔宗之》
孟浩然提到了兩位朋友,即房琯和崔宗之。
崔宗之(名成輔,生卒年不詳)是孟浩然、李白、杜甫共同的好友,為丞相崔日用之子。崔日用(673—722)曾被貶為荊州長史。崔宗之襲封齊國公,曾任左司郎中、侍御史,後被貶金陵。崔宗之被杜甫譽為“飲中八仙”之一——“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飲中八仙歌》)
房琯(697—763,字次律)與崔宗之一樣,出自名門望族,為宰相房融之子。房琯歷任校書郎、馮翊縣尉、盧氏縣令、監察御史、睦州司戶、主客員外郎、主客郎中、給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安史之亂中房琯隨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
在孟浩然交往的張姓朋友中,除了張九齡、張說之外,還有張明府、張郎中。因為張子容與孟浩然非同一般的關係,人們容易把張子容和張明府、張郎中混淆。
在孟浩然這些明府(縣令)一級的官員朋友中,張明府和張郎中出現得比較頻繁,比如《寒夜張明府宅宴》《同張明府清鏡嘆》《和張明府登鹿門作》《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秋登張明府海亭》《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張郎中梅園中》《送張郎中遷京》《盧明府九日峴山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同盧明府餞張郎中除義王府司馬,海園作》等。那麼,張明府和張郎中具體所指是誰?
通過孟浩然詩中所提供的信息,張明府曾任奉先令以及郎中,這就基本可以確認是張願。
張願在開元十七年(729)任奉先令——“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願為縣令。”(《唐會要》)張願在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任別駕郎中,還曾任義王府司馬。
張願出身名門,為中書令、上柱國、漢陽郡王張柬之的孫子。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陽人,曾任清源縣丞、監察御史、中書舍人、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洛州司馬、刑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曾高度評價張柬之並極力舉薦他:“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盡節於國家矣。”神龍元年(705),張柬之參與發動“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在洛陽紫微城逼迫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王朝。杜牧《樊川文集》載:“漢陽王張公柬之,亦進士也,年八十為相,毆致四王,手提社稷,上還中宗。”年老時,張柬之回故鄉襄陽養病,任襄州刺史。之後,張柬之又遭貶謫流放,最後憂憤而死。
正是因為張願和孟浩然為同鄉,他們的交往就更深了一層。
自君理畿甸,予亦經江淮。
萬裡音書斷,數年云雨乖。
歸來休浣日,始得賞心諧。
朱紱恩雖重,滄州趣每懷。
樹低新舞閣,山對舊書齋。
何以發秋興,陰蟲鳴夜階。
——《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
通過孟浩然《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這首詩中提供的信息知道,張願在任奉先令之後在秋季“休沐還鄉”。“還鄉”則印證了這位“張明府”是襄陽人無疑。通過此詩,我們還可以知道孟浩然在長安時(約開元十七年到開元十九年)就已經與張願結識。
休浣,亦作休沐,指官吏按例休假,泛指休息。在唐代,以往五日一休的傳統被改為十日一休,即旬假、旬休。因每月初十、二十及月底休息,休浣又分為上浣、中浣、下浣。結合《唐六典》的休寧放假制度,可知唐代的節假日以及旬休加在一起每年超過了八十天。《唐六典》記載:“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八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每旬,並給休假一日。”此外,官員還有探親假(定省假)。除了這些假之外,官員還享受五月的“田假”,九月的“授衣假”,這兩個假各是十五天。而官員調動、赴任還有專門的“裝束假”和“程假”。其時赴任往往路途遙遠,
官員甚至數月乃至半年都在路上奔波,當然也就多了遊山玩水、訪友交遊的時間。官員如果遭喪,“凡斬衰三年、齊衰三年者,並解官。
齊衰杖周及為人後者為其父母、若庶子為其母者,解官,申其心喪,皆為生己。若嫡繼慈養改嫁或歸宗三年以上斷絕者,及父為長子、夫為妻,並不解官,假同齊衰周也。給假。凡齊衰周,給假三十日,葬五日,除服三日。齊衰三月、五月,大功九月,並給假二十日,葬三日,除服二日。小功五月,給假十五日,葬二日,除服一日。緦麻三月,給假七日,出降者三日,葬及除服各一日。無服之殤,
本品周以上,給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二日,緦麻一日。若聞喪舉哀,其假三分減一。師經受業者,喪給三日。冠給假三日,婚給假九日,除程。周親婚假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一日。周以下,百裡內除程。私忌日給假一日,忌前之夕聽還。凡內外官,三年一給定省假三十日,五年一給拜掃假十五日,並除程。凡遭喪被起者,以服內忌日給假三日,大小祥各七日,禫五日,每月朔望各一日,祥禫給程。凡私家祔廟給五日,四時祭給四日”(杜佑《通典》)。
此外,孟浩然《同張明府碧溪贈答》一詩還表明張願在襄陽有別業。
別業聞新制,同聲和者多。
還看碧溪答,不羨綠珠歌。
自有陽臺女,朝朝拾翠過。
綺筵鋪錦繡,妝牖閉藤蘿。
秩滿休閑日,春余景氣和。
仙鳧能作伴,羅襪共凌波。
曲島尋花藥,回潭折芰荷。
更憐斜日照,紅粉艷青娥。
開元二十一年(733),任別駕郎中的張願回到襄陽,將叔父張漪和弟弟張點遷葬於安養縣(天寶元年改稱臨漢縣,唐代屬襄州)相城裡的張氏祖墳。
張點(字子敬),父親為張嶧(張柬之次子),系張柬之的第七孫。張點年僅十七歲因病而亡,時在先天二年(713)八月。張漪(字若水),張柬之的長子,曾任左補闕、著作佐郎,壯年早逝,去世時三十七歲。張軫(697—732,字季心)為張漪第四子,曾任河南府參軍。其生性不食肉,九歲出家,後還俗,卒於開元二十年(732)六月五日,享年三十六歲。所謂“知音者莫不云:變風雅之篇什,稟江山之清潤,方經國而可大,尚沉跡而未光,痛昭世之早辭,乃邦家之殄瘁”(《唐故河南府參軍張君墓志並序》)。張軫與其夫人邵氏於天寶六載(747)十月十二日合葬於安養縣相城裡張氏先祖之舊塋。
張願這次回鄉遷葬是家族提前商議好的,因為《唐故朝散大夫著作郎張(漪)府君墓志銘》《唐故秀士張(點)君墓志》記錄其墓主人都是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十月十六日完成的改葬立碑儀式。
《河南參軍張軫及妻邵氏合葬志》為丁鳳所撰。丁鳳(丁大),生卒年不詳,但根據其為張軫夫婦合葬所撰墓志的時間,其 747 年時尚健在。同鄉中除了摯友張子容、張願之外,孟浩然與丁鳳(孟浩然稱其為丁大)亦交往很深。關於丁鳳的生平情況沒見史料記載,我們只能通過孟浩然的詩來略知一二。孟浩然詩云:“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在丁鳳進京趕考之際,孟浩然為其送別並專門托張九齡對他予以幫襯,詩曰:“吾觀鷦鷯賦,君負王佐才。惜無金張援,十上空歸來。棄置鄉園老,翻飛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此詩題目存疑)丁鳳最終不負所望,以鄉貢中進士。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