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滿額折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的軍事創新和戰術革新,不僅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格局,更給歐洲以及全世界帶來無盡災難。
通過豐富的圖片和通俗的文字,本書從不同時期的戰場表現切入,生動講述了德國陸軍從一戰後的絕境重生,到二戰初期的閃電戰、北非鏖戰、入侵蘇聯,再到東西線敗退、本土防守,直至最後潰敗的全部興衰演變過程,重點論述:
★編制組織:新式陸軍的誕生與建制演變;
★理論學說:軍事思想體系的構建與發展;
★選拔制度:士兵與軍官的晉升機制沿革;
★裝備技術:新型科技武器的列裝與迭代;
★後勤保障:戰場補給的生產供應及影響;
★國防教育:青年培養對德國軍備的作用。
全書涵蓋7大發展階段、10張作戰態勢圖、近40場戰鬥場景彩繪插圖、超50幅單兵裝備細節手繪圖、300余張珍貴歷史圖片……集文獻研究與故事渲染於一體,既是一張希特勒地面力量的全景式演變圖譜,也是一部納粹德國陸軍的興亡史!

作者簡介

克裡斯·麥克納布(Chris McNab),英國著名軍事史作家、資深編輯,專長武器與軍事歷史題材寫作,尤擅圖文作品,現已出版100余部著作,其文章廣泛刊登於各類雜志與報紙。
譯者簡介

沈立波,研究生學歷,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歷任原陸軍某部排長、參謀、連長、營長、師作訓科長等職,2014年轉業到地方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1:從崛起到覆滅,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二戰德國陸軍發展軌跡!集文獻研究與故事渲染於一體,既是一張希特勒地面力量的全景式演變圖譜,也是一部納粹德國陸軍的興亡史!
編輯推薦2:通過豐富的圖片和通俗的文字,《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從不同時期的戰場表現切入,生動講述了德國陸軍從一戰後的絕境重生,到二戰初期的閃電戰、北非鏖戰、入侵蘇聯,再到東西線敗退、本土防守,直至最後潰敗的全部興衰演變過程。
編輯推薦3:《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彩印精裝典藏版)涵蓋7大發展階段、10張作戰態勢圖、近40場戰鬥場景彩繪插圖、超50幅單兵裝備細節手繪圖、300余張珍貴歷史圖片……
編輯推薦4:《第三帝國陸軍圖文史:納粹德國的地面力量》(彩印精裝典藏版)一書特色:①專業:專家寫作,內容嚴謹;②易讀:語言生動,資料精準;③quanwei:視角多維,洞察深入;④多圖:圖片稀見,種類豐富。

目次

引言:絕地重生
第一章 閃電戰:猛獸出籠(1939—1940)
波蘭和西線
軍隊架構
征兵和訓練
班戰術
排戰術
部隊對比
訓練致勝
裝甲力量發展
軍種常服和作戰服
第二章 北非和巴爾幹(1940—1943)
德國陸軍總體變化
戰爭生活
武器和裝備
服裝種類
裝甲兵在北非
反坦克武器
車輛和其他裝甲戰車
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
經驗教訓
巴爾幹
克裡特島和傘兵
外觀和裝備
第三章 巴巴羅薩行動和東線戰場 (1941—1943)
入侵和第一次失敗
軍隊單位的發展
步兵
裝甲師在東線
武裝黨衛軍
命運改變
第四章 義大利和西線 (1943—1944)
義大利的潰敗
諾曼底登陸日和西部戰役
1944年的德國陸軍
防御戰
裝甲兵的作用
裝甲擲彈兵組織
反坦克戰爭
托特組織
第五章 最後的戰敗:撤回本土(1943—1945)
東線
西線
部隊結構發展
希特勒青年團
國民突擊隊
第六章 終 局
附 錄
譯名對照表

書摘/試閱

引言
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國防軍(Wehrmacht,字面含義為“防御力量”)誕生於最為晦暗的經濟低谷期。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文簡稱“一戰”)硝煙散去,1919 年6 月,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通過《凡爾賽條約》向德國強加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措施。除此以外的其他條件中,條約指出到1920 年3 月31 日,德國陸軍總員額不超過10萬人,其中4000人為軍官。條約詳細規定了陸軍編制:由21 個三營制步兵團編成(包括21個附屬的訓練營在內),每個團只能編制1個迫擊炮連;同時,按比例編配若干數量的騎兵部隊,加上7個三營制的炮兵團,野戰工程、信號、摩托化和醫療營各7個,總共7個師。
從1914 年打到1918 年的3.4 萬名軍官和近800 萬德國陸軍將會被削減到無足輕重,再也沒有展開軍[1] 級作戰行動的希望。對一心復仇的法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德國沒有了越界深入的威脅。而且,一系列限制的好處是,德國士兵必須服役至少12 年、軍官25 年,這樣德國人無法編組預備役。戰勝國的設想是,通過限制措施後,德國的武裝力量再也無法強大到威脅歐洲的和平。
德國人要面對的困難局面不僅僅是武裝力量的大幅裁減。戰爭結束時,絕大多數人普遍感到由衷的寬慰,但人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了與衝突相伴而生的政治動蕩,尤其是在德國。戰爭結束時德國人罷免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並努力尋找一種有能力、有聲望讓德國走上復蘇之路的政府構成形式。這個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都破產了。盡管美國努力支撐這個被嚴重削弱的國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幫助作用,但德國的政治動蕩一直持續到20 世紀30 年代中期。
德國的鄰國和先前敵人的恐懼加劇了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在德國西面,駐扎著法國的100 萬軍隊;東面是波蘭,在德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被認為是威脅,特別是波蘭30 個步兵師和10 個騎兵旅的優勢兵力。從地理上講,東面的但澤走廊把仍然是德國領土的東普魯士從德國分隔開來;在西部的萊茵蘭,戰勝方協約國堅持永久非軍事化,且占領達15 年之久。除了以上條件和其他負擔之外,還有一個沉重的賠款問題。在這一點上,法國人強烈堅持。
1920 年4 月2 日,德國漢斯·馮·塞克特將軍成為德國裁軍後軍隊的總司令,並面臨著將其改編為《凡爾賽條約》規定的10 萬國防軍(帝國陸軍)的任務。1926 年10 月7 日之前,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盡管個人偏愛騎兵,但他構想並頒布了一種原則,奠定了德國軍事作戰思想和行動的基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簡稱“二戰”)結束。
馮·塞克特在一戰期間曾在許多參謀崗位任職,最後成為第3 軍的參謀長。1919 年他擔任了5個月的總參謀長,戰爭結束後,立即花費大量時間評估以機槍、鐵絲網、大炮和坦克為主導的作戰理念。他意識到德國陸軍已是一支過時的軍隊,不能像一戰那樣參加未來的任何戰爭。
無論馮·塞克特的政治觀點如何,他的行為都將從根本上影響德國軍事。為了避免一戰中過時的圍城戰術再次帶來巨大損失,他意識到軍事戰略必須以機動性為基礎。毫無疑問,他和英國陸軍的黑格(Haig)元帥一樣,渴望在突破敵人前線戰壕後,讓騎兵突入敵人後方。然而,他同時更敏銳地認識到,一旦敵人有時間挖戰壕鞏固防御,這種突破就難以實現。
他注意到擅長機動攻擊的突擊部隊在1918 年取得了成功。他所強調的是,如果這些突破要保持勢頭,就必須為這種突破提供及時補給,然後在人員、武器、食物,包括戰爭需要的所有其他前提條件方面提供保障他教導的實質是,“戰術取決於武器裝備之間的協同配合”,而下一場戰爭會是一場“策略性調動”。與許多參謀軍官不同的是,馮·塞克特經常四處視察。他是在斯特拉斯堡的一所中學而不是在軍事學校接受教育,這可能使他獲得了比傳統軍事學習更靈活的思維。1920—1926 年,他的工作成果是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戰鬥與指揮》,其中強調了戰鬥中機動的重要性。他想要建立一支夠應付敵人突襲的軍隊。這支新式軍隊的真正力量在於機動性,而數量龐大的騎兵分遣隊、身體條件良好的步兵、整編摩托化或機械化部隊、機槍和大炮為機動性提供保障。當然,德國防衛軍的士兵已經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戰士。他所要做的,就是訓練他們,發揮他們的機動性。
馮·塞克特的工作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從1923 年開始,德國陸軍開始以他發表的理論作為訓練和演習的基礎。盡管在演習中投入地面的實際人數很少,但他軍事理論的基本要素成為德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基礎。現在的重點是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以及為反擊敵人而采取決定性行動的日常準備。1923—1926 年的訓練和演習表明,運動戰的概念也正在成為德國陸軍的標準思維,一直向下延伸到班排一級。
1933 年,馮·塞克特盡管在希特勒和納粹黨(NSDAP,即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掌權時退休了,但他留給德國陸軍的遺產並沒有丟失。1933 年1 月30 日,希特勒在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挑剔的眼光中當選德國總理。希特勒打算擴充軍隊以達到他在歐洲的擴張主義目標,而軍隊自然高興。高級將領們認為希特勒是可以控制的,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自一戰之前,因征兵的原因,德國被劃分為若干軍事區。每個軍事區都為軍隊招募和訓練士兵,每個軍事區都有相應的軍指揮部、兵營和德國防衛軍所需的訓練區域。希特勒上臺後明確表明,軍隊要從原來的7 個師擴編到13 個軍共36 個師。軍隊最初的反應完全是始料未及的,因為他們要深入評估如此大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大量後勤問題。然而,他們很高興擺脫《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因為可以恢復1918 年以前軍隊在德國社會中享有的榮耀地位。
每一名德國男性都有義務在軍隊服兵役,盡管這一條政策被《凡爾賽條約》嚴格禁止。1935 年3 月16 日,希特勒頒布了《德國武裝力量擴充法》,恢復征兵,將軍隊擴編到先前確定的36 個師。1935 年5 月21 日,第二部法律明確了在武裝部隊(即國國防軍)服兵役的義務,幾乎沒人可以例外。盡管希特勒仍在建立納粹黨的權力基礎,但這些法律加強了他和軍隊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意味著,馮·塞克特所提倡的需要創建和訓練的小型專業化力量迎來了新兵,並在國內社會和整個世界軍事界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
從1934 年8 月2 日,所有德國士兵宣誓:“我向上帝作出神聖的誓言:我將永遠無條件地服從德意志帝國和人民的領袖、國防軍最高指揮官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名英勇的士兵,我隨時準備為這條誓言獻出我的生命。”此時,希特勒已經明確建立了一個獨裁政權,修訂後的誓詞有力地表明,德國武裝力量現在處於新的管理體制之下。
在希特勒大規模重整軍備的支持下,國防軍迅速擴張。德國軍隊就像絕境重生,擺脫了因一戰戰敗引發的重重災難和《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再次崛起成為歐洲大陸上占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之一。1939 年9 月1 日,當德國入侵波蘭時,其軍隊員額達到318萬人,最終擴編到950萬人。到1945 年5 月8 日至9 日,在西線和東線無條件投降之日時仍有780萬人。這與希特勒最初接手時的10 萬兵力有天壤之別。本書旨在展示的是,德國陸軍和相關單位,比如武裝黨衛軍和納粹德國傘兵,是如何贏得聲譽,以及這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