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平等的反思
滿額折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平等的反思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7937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今日,反而是百年來最平等的一刻?

覺得皮凱提論證太繁瑣、數據太龐雜、篇幅太磚頭的,讀這本就對了!
跨越性別、教育、族群、國家與世代,公民審議該如何創造平等的可能?

從18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顯著的成長,人口數與糧食量大增、平均死亡歲數提高,甚至就連平均購買力也大幅飆升。我們都無法否認,長期而言,我們的確走在趨於平等的道路上。

但這代表追求平等的路要趨向終點了嗎?絕非如此。皮凱提認為儘管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社會、政治與財經改革,的確讓社會更加平等,但這並不代表當代社會已迎來充足的進步。即便歷經了戰後的社會福利國家、左傾與財產重分配時代,世界各國依然沒有打破財產的集中現象;殖民遺緒、種族衝突與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在歐美國家也愈演愈烈。雖然人類在平等之路已寫下壯舉,但新的不平等仍不斷襲來,面對當今的困局,我們該如何找到解方?

皮凱提認為,關鍵便是更全面的財富重分配。從稅收制度、高等教育的檢討,到當代數位獨裁與強國附庸的問題,皮凱提橫跨歷史、經濟、社會與政治多種學科,提出了一幅全方位與跨地域的藍圖,用最樂觀的筆觸、持平與現實的分析,簡明地指出這段追求平等的鬥爭,下一步在何方。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二十一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主要著作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快來吧!》、《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

譯者簡介

陳郁雯

專職法文譯者,譯作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啟動循環經濟:自然與經濟的共存之道》、《經濟學.視覺資訊全解讀》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精彩推薦】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秀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苗博雅|臺北市市議員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劉 文|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顧玉玲|北藝大文跨所副教授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Public Books2022年年度最佳選書
「政治、經濟、環境、文化的民主化進程,環環相扣,沒有優先序,去除集中化,惟仰賴人民自治的力量,促成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擁有平等發展的權力。
皮凱提擅長將複雜的世界經濟分層梳理,深入淺出,提出具說服力的改革願景:節制新自由主義下兩極化的貧富差距、以累進稅及全球稅擴大公共資產、不受金權控制的教育與媒體環境、實踐性別與族群等多領域的參與式民主。
在這個以全球為規格的發展方案中,雖未翻轉所有權,卻以生產民主、財富重分配、去商品化等政策,系統性改變經濟體系,達到跨國正義。對於當下的台灣來說,最關鍵的啟發,無非是政治民主建基於經濟平權,就從人民自治做起,壯大各領域追求平等、反抗不義的力量。」──顧玉玲,北藝大文跨所副教授
「這本書幫助我們將不平等置於政治辯論的中心。現在,皮凱提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的民主社會主義超越了福利國家,呼籲保障就業、所有人繼承、公司權力分享以及全球化新規則。這是大規模的政治經濟學,是關於進步政治未來辯論的起點。」──麥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

「對皮凱提來說,歷史的弧線很長,但它確實會走向平等。然而,這一切並不會自然發生,身為公民,我們必須準備好為此奮鬥,並不斷(重新)發明無數的制度來實現這一目標。」──艾絲特.杜芙洛(Esther Duflo),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皮凱提是來講述一個樂觀的故事,講述世界在平等方面取得的驚人進展。他透過創建一個更廣泛的時間框架(從1780年到2020年)並關注政治和福祉指標以及經濟來做到這一點。」──尼古拉斯.萊曼(Nicholas Lemann,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教授),《華盛頓郵報》

「關於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人類進步持樂觀態度的持續論證……皮凱提是一位積極投入、頭腦清醒的社會主義思想家,他提出了……世界上最全面、最容易理解的社會民主計劃之一……他制定了一個聰明、深思熟慮和明智的計劃。」──蓋瑞.格斯特(Gary Gerstle,劍橋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紐約時報》

「這本書了解皮凱提早期著作中論點的途徑,其中包含豐富的數據和歷史細節。任何無法面對這些大部頭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英國經濟學家),《金融時報》

「皮凱提擁有最罕見的能力,可以分析數量驚人的數據,並對支撐我們經濟的結構提供獨到的見解……。他的論點細節豐富,雄心勃勃,充滿希望。這本優雅且(按照他的標準)簡短的書將使任何讀者都能理解其中的重要。」──帕斯卡.多諾霍(Paschal Donohoe,愛爾蘭眾議員),《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這項分析可能只是為社會希望提供一個新的機會……皮凱提無可否認地找到了如何實現更平等的世界的線索。」──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刺胳針》雜誌主編),《刺胳針》(The Lancet)

「更廣泛地對待平等的概念,不僅包括收入和財產,還包括性別和種族。他認為,透過將焦點從不平等轉向平等,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嚴厲的批評,還包括修復的補救措施。」──珍妮弗.沙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皮凱提熱情地呼籲重新致力於各種形式的平等,為一種新型民主、自我管理和去中心化的社會主義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藍圖,尤其是作為對中國的獨裁、國家社會主義模式的回應。」──達林.麥馬漢 (Darrin McMahon,達特茅斯學院歷史學教授),《文學評論》

「皮凱提將他20年的研究成果濃縮為300頁,目的是讓其比《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論》更容易被更廣泛的讀者所理解。……在左派盲目地試圖將太多問題歸因於一時,皮凱提的書寫充滿了價值。」──安托萬.雷韋爾雄(Antoine Reverchon),《世界報》(Le Monde)

「提出了一種樂觀的歷史敘述——這種敘述表明,儘管經歷了無數挫折,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文明正在走向社會、經濟和政治平等。」──伊森‧萊恩漢(Ethan Linehan),《馬克思與哲學書評》

「當今,沒有哪位研究全球不平等問題的歷史學家比皮凱提更有影響力了。他的最新著作簡潔地綜合了他迄今為止的重要教訓,對於努力建立一個由為所有人創造價值而不是為少數人榨取價值驅動的經濟的人來說,這是寶貴的資源。」──瑪麗安娜.馬祖卡托(Mariana Francesca Mazzucato,義大利經濟學家)

「這是一本非凡的書。皮凱提記錄了人類在過去三個世紀中經歷的經濟成長和道德進步,並從這段歷史中汲取了新的靈感。……他將過去的進步變成了繼續爭取正義鬥爭的號召,具有更堅實的歷史基礎、對當下的更深刻的理解、對未來的更清晰的願景。」──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菁英體制的陷阱》作者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邁向平等之路:最早的幾個里程碑
第二章 權力下放與財產分散化的漫長歷程
第三章 蓄奴主義與殖民時代的遺產
第四章 關於修復的問題
第五章 革命、地位與階級
第六章 「大重分配」時代: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八○年
第七章 民主、社會主義與累進稅
第八章 反歧視,真平等
第九章 脫離新殖民主義
第十章 走向民主、環保、多元共融的社會主義

書摘/試閱

為了繼續追求平等,最合理的路徑似乎已經畫得清清楚楚:我們應該讓那些在二十世紀成功促進平等、人類進步與繁榮的制度發展得更好、適用得更廣,例如福利國家與累進稅。但如果期望繼續朝此方向前進,不可不深入了解這些制度遇到的瓶頸以及從一九八○年開始削弱它們的因素。在一九一四年到一九八○年間,是社會與政治抗爭讓促進平等的制度成為可能,沒有社會大眾、沒有集體動員起來強力支持走向下一個階段,就不可能踏出這一步。雖然雷根與柴契爾的改革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影響深遠,但原因不僅在於獲得統治階級的普遍支持以及擁有媒體、智庫和政治獻金形成的強大影響力網絡(雖然這些因素當然都發揮了作用)。平等派聯盟本身的缺陷也是原因之一,他們未能成功建立一套能取代舊論述的嶄新敘事,並為福利國家與累進稅號召到足夠的支持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此刻最重要的是試著重建一套新論述,證明福利國家與累進稅為何真的能實現資本主義的系統性轉型。如果將這些制度的邏輯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們將成為重要的一步,帶我們踏入具備民主精神、自治精神、環保意識、分散式、多元混合的新形態的社會主義,讓我們能打造另一種世界,比眼前的世界更自由解放也更平等的世界。從歷史來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圍繞著一套相當不同的綱領,亦即生產工具的國有化與集權式的計畫經濟,而這套綱領失敗了,且一直沒有真正被另一套綱領所取代。相較之下,福利國家、尤其是累進稅制經常被視為一種「軟性」社會主義,無法顛覆資本主義的深層邏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法國,支持累進稅制的是基進黨派,他們主張「尊重私有財產權的社會改革」;相對的,社會黨則認為,面對一種寧願事情發生後才減少資本主義制度製造出的不平等,且不真正處理生產過程的核心問題、不批判因生產過程而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甚至因此可能讓勞工朝無產階級革命前進腳步麻痺的改革,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些歷史淵源和辯論依舊深深影響人們的觀念。基於幾個理由,我認為有必要立刻重新加以檢視。
首先,一切顯然與租稅累進性的強度有關。以二%為最高稅率的累進稅和稅率可高達九十%的累進稅並不是同一回事。二十世紀的經驗證明,對財富頂層課以幾近充公的稅率是有可能做到的,這堂重要的歷史課卻很少有人上過。其次,累進稅的問題不能與福利國家的問題分開思考。我們先前已看到二十世紀福利國家的建構反映在財富社會化的明顯趨勢上(歐洲主要國家的國庫收入由一九一四年前的十%國民所得,上升到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以後的四十%至五十%左右),這件事證明我們完全有可能不依靠商品邏輯來組織眾多事業部門,尤其是醫療與教育,以及文化、交通、能源產業。沒有人可以預先決定這樣的歷程會如何發展,不論是牽涉的事業部門名單,未來在這些不同的部門中會發展出何種分散式與參與式的組織形態(醫院與療養院、中小學與大學、協會與基金會、政府行政機關與地方自治團體、合作社與地方公營事業等),或是受影響的公共經費的支應規定與範圍(或許有一天會達到國民所得的六十%或七十%或更多)。 相反的,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們不能讓人們再次相信公共經費的制度思維是以租稅與社會正義的追求為基礎,我們就不可能想像如何向財富社會化踏出新的一步。如果不能證明也無法檢驗最高所得與資產是否有所貢獻,亦即沒有真正重新施行累進稅制,我們就不可能想像建構福利國家與將社會福利去商品化的歷史上踏出下一步。
同樣必須提醒各位的是,二十世紀時具體運作過的累進稅制不只讓不同所得與財產階層應繳納的稅賦得到更公正的分配,也明顯抑制了稅前的不均程度。這種除了重分配之外還能進行前分配的作用絕對非常關鍵,同時讓我們看到累進稅也能深入影響生產過程,當然這還需要搭配許多其他制度,例如工會權或者企業經營會議中的員工席次。需注意的是,薪資等級的差距因為實施累進稅制而大幅縮減(尤其是適用於最高所得的八十%到九十%稅率),也是讓人們能平等對抗奉行商品邏輯之領域的必要條件。如果那些數位產業下的資本主義企業付出令人咋舌的高薪,希望盡可能把市場上所有最頂尖的資訊工程師全招入旗下,對於負責管理這些企業的政府部門來說恐怕會變得非常棘手(除非他們選擇鼓勵企業相互競逐,讓原本就很高的薪資差距繼續擴大)。對金融部門或法律部門而言也是如此。把薪資差距拉回五倍之差,而不再是二十倍或一百倍之差,這件事不只是分配正義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政府如何有效進行管制與發展另類經濟組織模式的課題。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福利國家與累進稅在所得不均、尤其是財產不均的改善上成效有限,並試著尋找克服這些限制的方法。關於所得差距,前面已經提及,一九八○年以後差距擴大的部分原因在於累進性遭到破壞,而破壞累進性的理由(刺激經濟或提升效能等)則難以成立,因為經濟成長率反而減半了。重新提高租稅累進性或許可以讓薪資差距再次拉近,但必須搭配其他工具,尤其讓大眾平等享有教育培訓資源,與讓員工及其代表獲得協商權的相關制度。目前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所實施的基本收入制度同樣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兒少群體、學生以及無家可歸或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如何享受這項制度的問題。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則是將基本收入擴大到低薪和其他執業所得很低的人身上,透過一套系統自動轉入薪資單和銀行帳戶裡,不需當事人另行申請,並和累進稅制相連結(同樣採取從源頭扣繳的制度)。我們也要特別指出,基本收入制度提供的微薄金額,依據不同的提案內容,一般介於全時最低工薪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這使它作為一種對抗不平等的工具,先天上便效果有限。基本收入制度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條底線,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裡。
一項可以補強基本收入之不足且更具企圖心的工具是近來在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之相關討論中提出的就業保障制度。其概念是提供所有希望就業的人一份全時工作,薪資為符合合理標準的最低數額(在美國為每小時十五美元)。財源由聯邦政府提供,政府勞動相關局處會提供在公部門或合作部門的工作機會(市鎮政府、地方自治團體、非營利組織)。在一九四四年羅斯福提出的《經濟權利法案》(Economic Bill of Rights)與一九六三年馬丁路德.金恩組織的「為工作與自由向華盛頓進軍」(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大遊行打下的雙重基礎之上,這套制度可望大大助於去商品化的發展且重新定義集體需求,尤其是在個人服務、能源轉型與房屋更新等領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