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寶慶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佛教信仰與社會變遷(簡體書)
滿額折

寶慶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佛教信仰與社會變遷(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收入的佛教文集分別探討了“少林寺現象”及其引發的宗教社會學問題;都市佛教的社會特征;“信仰但不歸屬”的佛教信仰形式;因緣和合;中國佛教的和諧理性模式等內容。

作者簡介

李向平,男,祖籍湖南邵東;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社會史學會、上海市宗教學會、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1989年7月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10月迄今,就職于上海大學文學院(1994年4月后為新組建的上海大學)。曾前往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大正大學、大阪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從事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有中國宗教史、當代中國宗教、宗教社會學。代表性學術著作:《祖宗的神靈》、《王權與神權》、《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死亡與超越》、《和合為尚——佛教和平觀》、《信仰、革命與權力秩序》、《中國當代宗教的社會學詮釋》等,并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

目次

總序
當代中國佛教社會學研究現狀述評
“少林寺現象”及其引發的宗教社會學問題
——傳統佛教的認同方式與神圣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
一、以寺廟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模式
二、“大眾佛教”的認同方式
三、現代社會中的佛教權威
社會化,還是世俗化
——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基本問題
一、傳統文化語境中的“世俗”定義
二、佛教教義中的“真一俗”關系
三、人間佛教,真俗不二
四、“世俗化”概念的真實內涵
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化”路徑
佛教都市化芻議
都市佛教的社會特征
一、都市宗教禮儀服務的專門化
二、現代科層制的大致構成
三、制度型科層權威與宗教專業權威的沖突
四、利益團體化的宗教經濟實體
五、功能多元的都市社團型佛教組織
六、“團體合作”型的佛教寺院及其社會邊界
七、市民信徒——佛教信仰的都市模式
“信仰但不歸屬”的佛教信仰形式
——以浙、閩地區佛教徒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一、佛教信仰的基本現狀
二、宗教生活
三、佛教信仰經驗
四、若干問題的討論
中國當代佛教經濟的“社會性”芻議
一、佛教經濟之問題緣起
二、佛教與經濟之不解之緣
三、佛教經濟的三大模式
四、制度缺失及其慈善特殊主義
五、余論
佛教人間,心心相印
——一種對話與合作的路徑
一、佛教論壇,對話合作
二、心心相印,普世倫理
三、以心比心,公共理性
四、從心開始,融人天下
人間佛教,心行整合
——中國佛教論壇的時代特征
一、佛教論壇的精神境界
二、佛教論壇的宗學特征
三、佛教論壇的地域特征
四、佛教論壇的公共特征
因緣和合
——佛教和平觀的現代意義
一、因緣和合觀念的和平意義

二、和合僧的理想模式
三、寂靜觀的和平意蘊
四、眾生平等的和平觀念
五、佛教智慧觀的和平內涵
六、儒佛調和的和平立場
中國佛教的和諧理性模式
一、從“心”開始的無限緣起
二、人佛契合的普遍可能
三、心同此理的價值關聯
四、心心相印的功德靈驗形式
五、功德為本體的公共邏輯
“道問學”與“尊佛性”
——玄奘大師的學術精神
一、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與玄奘大師的學術地位
二、唐玄奘的學術追求
三、中國佛性體認的精神進路
四、知識論與超越論的沖突
五、時代的局限和問題的遺存
佛性沉浮中的傳統變遷
——法相唯識宗之中國命運
一、“道問學”與“尊佛性”的沖突
二、真諦和尚:歷史沖突的化身
三、唐三藏的學術精神及其困惑
四、整合佛性論和知識論的努力
五、唯識之學在明末的再興
六、社會轉型中的唯識學傳統
七、唯識哲學的近代闡釋
八、重法脈而輕教派的唯識宗
傳統佛教信仰群體的制度分析
一、從“心”開始:公私不二的民間信仰
二、自行度化:佛教變遷的民間形式
三、私人信仰:佛教變遷中的異質團體
四、新“心世界”:祛除權力之魅
禪宗與民間社會和諧關系的歷史辨正
一、佛教發展的民間形式
二、民間宗教或佛教的非法特征
三、宗教間正統與異端的差異
四、禪者的世界:透明的差異
信仰轉型:從大師型到儀式化
——永明延壽的禪凈合一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一、“一心萬行”的思想立場
二、儀式化的實證佛學
三、社團佛教及其民問傳統
20世紀中國佛教的“革命”走向
——兼論“人間佛教”思潮的現代性問題
一、佛教革命及其現代性問題
二、佛教革命的不同表征
三、佛教革命的歷史效應
太虛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識分子?
一、現代中國佛教的世俗性問題

二、太虛和尚的“三大革命”主張及其公共性特征
三、作為宗教型公共知識分子的太虛和尚
四、“人間佛教”思潮的公共特性
當代文化重建與儒佛會通的必然與可能
——從熊十力哲學的缺失談起
明末天主教與中國佛教的沖突
——以《天主實義》和《圣朝破邪集》的對應為中心
一、從西僧到西儒:天主教東漸策略的轉變
二、“破邪者”的思想立場與文化情結
三、“天學”與“佛學”的真實交涉
四、立場的錯位與政教關系的奇妙組合
“禮儀之爭”的歷史痕跡
——閩東地區頂頭村的宗教生活
一、道明會教區的建立
二、從補儒批佛到佛耶共存
三、佛耶共契的“游戲規則”
四、從禮儀之爭到禮儀共生
五、宗教生活習俗化
六、生活中的再交涉
當代中國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社會形式
——浙閩地區佛耶交涉的個案研究
一、佛耶之問的教徒交往
二、佛教徒對于佛耶關系的處理方式
三、佛教徒對于基督教的理解
四、佛教徒與基督教徒的交往行為
五、基督教徒的佛教理解
六、耶佛交涉的社會——經驗模式
“寺廟”與“教會”
——佛耶制度比較論
一、中間邏輯:從信仰到宗教的制度化根源
二、宗教體系與世俗關聯模式
三、以教派為中心的宗教生活方式
四、形式理性與耶佛倫理之比較
五、以制度實踐為基礎的宗教對話
21世紀佛教基督教的真實對話
——從20世紀初中國學人的佛教信念談起
一、以佛教發起國民之信心
二、佛學應用為救世理想
三、佛耶的歷史遭遇
四、佛耶對話的真實語境
佛教與近代日本知識分子
一、時代的選擇
二、重建文化信仰的精神依據
三、近代思想之基盤
佛教與近代日本哲學的展開
——東西思想會通的一個層面
一、哲學與宗教的主題
二、“絕對無”的哲學立場
三、意義與問題
四、遺留的問題與課題

臨濟宗“無字”公案與近代日本哲學的發軔
——西田的參禪體驗與“西田哲學”
一、“無字”公案與近代日本禪哲學
二、西田的參禪體驗與“純粹經驗”
三、“絕對無”的禪哲學立場
四、西田的“絕對無”的辯證邏輯
五、臨濟禪哲學的現代性
從“無”到“有”的知性自覺
——現代日本西谷啟治的宗教哲學
一、知識論與超越性的特別關涉
二、以空遮有的知識論
三、“不可得”的超越模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