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一九七八〜二○○八年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本書係兩岸學術界首部真正意義上關於「新時期三十年文學」系統性研究的學術專著。全書論從史出,結構嚴謹,分析客觀,內容全面,強調文學本體的多元化。對三十年來的作家、作品、思潮、現象與文學批評等都有全面的探討與總結,體現了研究者敏銳的研究視角與扎實的研究功底。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在這本書中,文學本體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被擴大化了──作家、作品、思潮、現象、文學批評甚至文學生產模式,都成了可以分析的物件。強調文學本體的多元化,恰恰是當下文學評論與文學理論最需要的一種研究範式。
──著名文學史專家、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堯
這本書的意義不只是為中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更是為如何進行文學批評塑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例證。
──著名漢學家、新澤西大學東亞系教授 夏高奇
目次
代序 書寫文學史的「三重立場
前言
導論 從人的結構人到人的解構──兼談「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傳統諸問題
第一節論現代文學中文學傳統的問題
第二節對當代文學之文學傳統的重新認識
第三節現代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文學傳統賡續
第四節新時期文學史研究與人的解構
第一章1978~1984 年:解凍與去蔽
第一節新時期文學肇始時的文學場分析
第二節審美意義、社會意義與倫理意義的重建
第三節人道主義論爭與文學真理
第四節張賢亮和戴厚英
第二章1985~1989 年:批評、重構和爭鳴
第一節後現代理論下的批評策略與創作立場
第二節「新詩」與先鋒小說:敘事方式的重構
第三節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
第四節「尋根」語境下文學精神的探索
第三章1990~1997 年:消費時代的文學態度
第一節「重寫文學史」與「人」的理論重現
第二節王朔、賈平凹、王安憶及莫言
第三節余華的「斷裂」與蘇童的「重生」
第四節1997 年:一個文學以及政治的符號
第四章1998~2003 年:新世紀的焦慮與不安
第一節三個魯迅
第二節文化散文:歷史與文化的文本敘事
第三節網路文學
第四節阿來與全球化意識下的民族文學
第五章2004~2008 年:大眾媒介下文學的「現代性」危機
第一節閻連科、劉慶邦、陳應松與「底層敘事」
第二節「青春文學」的出現與沉寂
第三節文學的市場化與批評的功利化
第四節從讀圖時代到暢銷時代
結論
跋 當代文學史的新路子
附錄 誰的新時期文學?當代文學史何為?──兼談「當代性」諸問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