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個20世紀少女的逐夢之路 台灣「宅經濟」的時代先驅!
朱天文(作家)
陳光興(交通大學教授)
陳柔縉(作家)
賴明詔(成功大學校長)
瞿宛文(中研院研究員)
從一九三○ 到一九九○年代──
從少女初萌追尋自由的勇氣 到一個母親賴以持家的熟成技藝
從自學的小學徒 到 開班授徒的洋裁名師
從徬徨摸索的機遇夢想 到 看盡興衰起落的現實
見證時尚與女性自我流動的面貌 重現我們台灣母親的悲喜與風華
這是一個兒子爲母親所寫的故事;而這位母親則用自己的青春與對於洋裁的熱情爲上世紀台灣的女性們的故事,裁剪出一段段動人的風景。
從1930年代自己照著婦女雜誌摸索裁剪技法的荳蔻少女,在台南新闢的末廣町大街上日本人開的洋裝店當洋裁學徒開始,到戰後經營40餘年、共125屆學生的「東洋縫紉補習班」,至1990年代於洋裁老師位置退休為止,足足一個甲子洋裁生涯,作者母親施傳月女士,是機緣也是堅持,完整地參與了「洋裁」這門藝業的最好的與最後的時光,也親自見證了台灣女性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美感時尚觀念的成長歷程。
在這六十年歲月裡,「量身訂做」是一群那時代的過去、現在、未來女性們之間熟悉且充滿神秘魔力的字眼;名牌的世界還有點遙遠;成衣才慢慢地要從儉樸的學生與雇員們的制服中甦醒,佔據大街上的櫥窗和人們的衣櫃……那漫長時光裡還縫進了許多互相牽動關聯的社會面貌──那是瞬息萬變的政治局勢、經濟結構、城鄉關係、消費模式、生產條件……當然,還有一個個小家庭包括父親母親的成家立業之夢。
洋裁這項常民手藝,充滿傳統女紅的手藝情懷,卻又具有潮流資訊時時沖擊的新鮮變化冒險,更有作者母親一整個世代的女性受到現代化啟蒙以來,展現的多采多姿想像力與創造力,和一直持守的服飾禮儀與風格,形成她們自信的姿態,也帶有母親的溫暖味道。
那個時代如今已去遠了,「洋裁」不只是消逝中的技藝,更是珍貴的記憶、觀念與價值,如今風華不再,這六十年還是一個值得細細回顧與追索的時代。
作者簡介
鄭鴻生
台灣台南人,民國四十年生。台大哲學系畢業,留美電腦碩士,曾任職美國電腦網路公司與資策會,現從事自由寫作。著有:《揚帆吧!雪梨》(聯經,1999)、《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2001)、《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海外觀鳥行旅》(允晨,2002)、《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印刻,2005)、《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等。其他文字散見《思想》、《印刻文學生活誌》等刊物。
序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為刊登於印刻雜誌所寫的簡短前言
鄭鴻生/文
1994年春天,虛歲七十七的母親終於退休,她把在台南經營了四十一年,總共125屆學生的「東洋縫紉補習班」收了起來。母親退休並非完全因為體力不繼,另一個原因是學生人數在那幾年急遽減少,以致難以維持。
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喜歡裁裁剪剪的母親,在1936年她19歲時應徵到台南新闢的末廣町大街上,一家日本人開的日吉屋洋裝店當洋裁學徒。在那之前她在家裡照著婦女雜誌上的洋裁圖版,自己摸索學會裁製洋裝也有兩三年時光。可以說從她16、17歲開始接觸洋裁,到退休為止是足足一個甲子的洋裁生涯。
從1930年代開始,洋裝成了台灣女性的尋常服飾與時尚,尤其是都會區接受了公學校起碼小學教育的年輕女性。從那時起傳統的女紅式微,很多年輕女子開始到傳授洋裁的地方去學習現代洋裝的裁製技藝,包括到洋裝店或街坊洋裁師傅那裡去當學徒,或者像母親開始那樣照著婦女雜誌上的洋裝圖樣自己摸索。
接著就有了開班授徒的洋裁學校,這些當然都在正式教育體制之外。光復之後這些體制外的洋裁教室被收編在社會補習教育的大項目下,叫做縫紉補習班。隨著光復之後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尤其是紡織業的興盛,從195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興起了為打扮自己而裁製新裝的熱潮,這固然一方面是因為市面上有著充足而多樣的布料,另一方面也有著台灣女性自我實現的一個時代條件,裁縫作為一般女性必備的,以前稱做女紅的基本手藝,如今繼續在發揮作用。1953年母親在台南開辦東洋縫紉補習班,學生很快多了起來,教室不斷擴充,並在1970年代隨著台灣紡織相關產業的達於鼎盛而走上了最高峰。
縫紉補習班的盛況在1980年代之後由盛而衰,因為台灣女性大量穿起成衣來了。這時不論穿的是大眾品牌還是昂貴名牌,她們已經不再自己動手裁製新裝,也很少到街坊的裁縫師那裡去訂做,而是直接到百貨公司去購買。1990年代之後不僅縫紉補習班的學生人數大減,街上的裁縫師傅也漸漸屈指可數。與此同時,原來作為台灣出口主力的紡織業,也被新興的電子與資訊產業所取代了。
母親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這六十年的洋裁歲月,正是台灣女性在現代化潮流下,學習自己裁製洋裝的整個興衰過程,也是在政治變動、經濟發展與城鄉變貌中,如何在服飾打扮上自我實現的歷史。
美感與體面的標準隨時代而變化。成長於1930年代,受到日本式現代化啟蒙與影響的母親,她的美感與體面也就帶著那時代的日本風格。這不只包括七十多年來她的洋裝典範是參照日本的服裝雜誌而來,化妝也是日本式的,基本上成了她們那一代台灣女性的服飾風格。
台灣在二次戰後的全球冷戰體制下,被納入了美國影響下的全球性流行風潮的範圍,女性服飾更是首當其衝。然而母親在這幾十年所用的服裝圖書,雖偶而會出現美國來的,大半還是來自日本,如《裝苑》、《貴夫人》等服裝雜誌。這當然有著母親只能讀懂日文這一因素,但當時日本流行服飾其實也受到戰後歐美文化的籠罩,只是被修飾改造得較適合東方女性,有若東西方之間的緩衝。從一開始,日本就在以歐美為首的全球化影響下,很適當地擔任了歐美與東亞地區之間的中介角色,從這一時期台灣一般女性以日本服裝雜誌為洋裝範本可見一斑。
然而母親也並非完全侷限在日式洋裝風格裡。光復之後,民國的改良式旗袍開始流行,她也自己摸索出各種旗袍樣式,尤其最難的那種緊身型的量身法與裁剪法,而納入了她腦中的服裝資料庫裡,並在以後成為洋裁課程的一部份。在旗袍的影響下,各種中國風的領子與袖子的變化也都成為她的教學範圍。此外,195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服飾風潮透過各種管道滲入台灣,60年代風行的迷你裙、迷膝裙與喇叭褲在母親的洋裁課程中自是不能免俗。
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以降這三、四十年間,不少台灣女性在時代條件的配合下,爭相學得裁縫手藝為自己縫製多采多姿、花樣萬千的衣裳,確是充滿了這個時代女性創作實踐與自我表現的意義,大不同於如今逛百貨公司隨興而買的行為。時代如此變動,母親就在與洋裁手藝為伍的六十年後,在成衣與名牌服飾充斥市面,而洋裁不再是台灣女性的必備手藝時,結束了洋裁事業。洋裁這項常民手藝在台灣的興衰,幾乎就是母親從年輕當學徒起,到年老從洋裁老師的位子上退休的過程。如今風華歲月雖已不再,這六十年還是一個值得細細回顧與追索的時代。
目次
○、楔子
一、啟蒙時光(1931~1936)
二、學藝出師(1936~1944)
三、亂世餘生(1944~1953)
四、安身立命(1953)
五、打拚歲月(1953~1960)
六、摩登時代(1960~1974)
七、走過高峰(1974~1994)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