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書籍重點
國家地理頻道收視冠軍之作、橫跨全球
以前所未有的視野紀錄動物遷徙過程
專業、權威的國家地理頻道耗時三年,呈現年度重量級系列節目《大遷徙》,企圖以前所未有的視野,記錄下動物遷徙的磅礡盛況,自播出以來收視率屢創新高。緊接電視節目推出的國家地理《大遷徙》專書,將精采影像結合文字,為讀者帶來更深刻的感動。
內容簡介
物與昆蟲的大遷徙是維繫物種存續的唯一方式,也是由生命所譜出的動人故事。隨著科學知識的發展,人類對於動物遷徙有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即便如此,其中仍有許多不解之謎。除了動物如何協調、如何導航,大遷徙更是地球上休戚相關的生命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才剛開始了解動物遷徙所創造出的網絡有多麼複雜與脆弱。
但是遷徙本身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全球現象,卻正遭受眾多新的變動威脅。除了氣候變遷帶來挑戰,形成遷徙走廊的棲地正變得更加破碎與惡化,這肇因於人類的活動──擴張的聚落、道路、農地、牲畜、近郊及郊區外圍,使得長距離遷徙的動物感受到壓力。
本書特色
● 特色一 耗時三年,國家地理最驚人的拍攝計畫
本書內容也拍攝成國家地理頻道《大遷徙》系列節目,在驚嘆於節目中動態影音的感官震撼之餘,本書中的靜態照片與文字則帶來不同的經驗,讓讀者細細體會節目中意味深長的關鍵鏡頭與畫面背後更發人深省的知識,為動物大遷徙,留下最珍貴的典藏記錄。
● 特色二 全書共200禎珍貴圖片,見證動物遷徙之磅礡態況
專業、權威的國家地理學會出品的節目、書籍總是富含收藏價值。而本書由國家地理攝影師在動物遷徙的危險鏡頭中,留下許多雋永的珍貴畫面。讓讀者在觀影過後,依然得以保留這些視覺的震撼。
● 特色三 全書揭露30種以上的動物遷徙精彩過程
從斑馬到企鵝、從蝴蝶到浮游動物,本書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敘述每個遷徙活動背後的故事,且將節目中來不及說完的故事,續以文字呈現。看看這些動物們如何為了求生存,與時間對抗,朝著牠們的伊甸園勇敢前進。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 專家讚譽 (依姓氏筆劃排列)
李玲玲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徐仁修 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師、荒野保護協會會長
楊平世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葉傑生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專業推薦!
序
導言
變動不居的行星
或許這是大自然所譜出的奇景中最波瀾壯闊的一幕,也是一則關於飢餓與渴望、出生與死亡、暴力與勝利的故事。動物大遷徙是一齣精采至極的戲劇,是生物本能與求生所交織成的大自然故事。如果沒有大遷徙,如果沒有一波又一波的牛羚越過塞倫蓋蒂,沒有幾十億隻大樺斑蝶從墨西哥山間振翅起飛,沒有太平洋的海象如艦隊般成群結隊乘著浮冰穿過白令海峽,那麼這些物種全都將走向滅絕。
然而是什麼樣的內在與外在力量,驅使這些動物踏上這些刻意進行的高風險旅程,並且穿越好幾百、甚至上萬公里的距離?是什麼告訴牠們何時該採取行動,又是什麼引導牠們朝終點前進?什麼驅使牠們挺身面對捕食者,以及面對註定會讓許多同伴喪命(特別是那些年幼者)的自然力量?
幾十年來科學家致力於找尋這些問題的解答。關於一些動物的一部分疑問已經得到答案,不過動物在遷徙時如何判斷方向與展現出的耐力,依舊神祕而引人入勝。在這本書以及國家地理頻道同名節目中,我們將思考並頌讚這個不解之謎。動物世界向來是國家地理學會最熱衷的主題,無論在雜誌、書籍與影片中,國家地理學會都曾捕捉到動物行為親暱、細微處的劃時代重要照片。國家地理第一個電視節目《古德小姐與野生黑猩猩》在1965年12 月於美國CBS 電視台播出,立刻成為經典之作。當電影拍攝技術愈來愈細膩,節目也更加精美。繼古德的特別節目後,國家地理製作了《棕熊》、《羽翼世界》、《神祕的動物行為》,較近期則有頗受好評的《企鵝寶貝》與《極地熊寶貝》。
當初在1888 年聚集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那群傑出科學家,想必也會對這些影片拍攝壯舉驚異不已。他們當時希望仿效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建立一個屬於美國人的學會,致力於「增進與散播地理知識」的國家地理學會因而誕生。為此,他們開始出版一本附有插畫的雜誌,並鎖定學者與探險家為主要讀者。他們創建的這個學會,如今已經拓展到遠超出他們想像的境地──將散撥地理知識這個目標,帶進他們作夢也想像不到的方向與媒介。對他們與我們來說,動物遷徙如何進行只能憑想像。這是地球上休戚相關的生命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才剛開始了解動物遷徙所創造出的網絡有多麼複雜與脆弱。新科技有助於科學家及大眾進一步了解動物如何移動,以及什麼是遷徙時不可或缺的。衛星追蹤是這類創新中最新近的發明之一,讓科學家得以追查動物的動向,這在近幾十年以前還不可能實現。新的小型發報器可以固定在110 公克重的北極燕鷗身上,揭露這種冒險犯難的鳥類飛越七萬多公里,經過曲折的路線,從格陵蘭一路飛抵南極洲──這是所有會遷徙的動物經歷過的最遙遠旅程。衛星追蹤也記錄了大白鯊每年跨越北太平洋長達9600 公里的遷徙,以及馴鹿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森林與凍原間,每年將近6000 公里的艱辛路途。這些發現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動物習性與遷徙的觀念。新的追蹤技術經常能前往人類到不了的地方,但對許多生物學家來說,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仍然依靠過往的方法。他們花費好幾個月、好幾年、甚至一輩子,待在沙漠、在海裡、在凍原上,藉著目視跟聽音來找尋動物,然後加以觀察、記錄,並試著揣摩只有動物自己才知道的微妙細節。拜勤勉奉獻的科學家之賜,如今一般大眾對動物遷徙的認識已經清楚許多,也更了解遷徙對這個星球的生物多樣性有多麼重要。舉例來說,每年回到阿拉斯加水域的鮭魚已經愈來愈少,這代表許多其他生物將會遭殃,從頂尖捕食動物像是太平洋鼠鯊到森林本身,再到河裡的浮游動物,這些生物在某方面全都必須仰賴那些前來產卵的鮭魚。就算是動物日常的移動也可能造成深遠影響。研究帛琉一座罕見海水湖的科學家相信,黃金水母每天上下與橫向的移動,可能會因為攪動湖水而為這些水域注入生命。此外,其他的海洋生物學家猜測,由各種會移動的浮游動物構成的深海散射層可能隔絕了碳,對全球氣候有關鍵影響。
但是遷徙本身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全球現象,卻正遭受眾多新的變動威脅。除了氣候變遷帶來挑戰,形成遷徙走廊的棲地正變得更加破碎與惡化,這肇因於人類的活動──擴張的聚落、道路、農地、牲畜、近郊及郊區外圍,使得長距離遷徙的動物感受到壓力。蒙古草原上的高鼻羚羊遭受威脅,因為季節性的通道愈來愈窄小,而美國懷俄明州平原上的叉角羚必須橫越公路才能繼續踏上前往山區的古老通道。毫無疑問,遷徙活動不僅僅只影響到遷徙者本身。數量龐大、成群漫遊的野牛曾經使北美大平原更加肥沃,並將土壤翻動而接觸到空氣;林鶯在過去比現在多,一度有助於控制昆蟲的數量。遷徙可能以超乎我們理解的方式,對於這個星球的生態平衡形成一個關鍵機制。
接下來,這本書將展現一幕幕看似精心排練的神奇行動,這些行動每個小時、每一天、每個季節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演,已經超越科學現象的範疇,匯聚成一齣由地球上所有居民共同演出、攸關生命存續的大戲。
目次
導言 — 16
?變動不居的行星
第一章 — 24
為移動而生
第二章 — 78
繁衍的需求
第三章 — 148
生存的競賽
第四章 — 214
是饗宴還是饑荒?
最終話 — 282
大遷徙的未來
製作人筆記╱大衛‧ 漢林 — 292
行動呼籲 294
關於影片 296
相關參考書目 298
關於《大遷徙》作者 300
影像圖說 301
圖片版權 302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