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鄒的植物書、 2021限量萌牛隨身碟、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不需要這麼忙、 說話有自信、 簡約與優雅、 靈活文化特展、 國家公園月曆、 2021年海洋生態戀月曆、 2021疾病擬人桌曆、 故宮裡的色彩美學
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評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
周啟成,曾任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出版古籍整理和研究著作多種。
韓愈,字退之,我國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祖籍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昌黎(三國魏郡名,隋時已廢)韓氏為一時著名的望族,韓愈常自稱「昌黎韓愈」,後人亦稱他為韓昌黎。
韓愈的生平
韓愈的先世出於漢代韓王信、弓高侯頹當之後。祖先中也出過一些封王封侯的顯貴大官,但到他曾祖、祖父、父親這三代,都只做過小官吏。他的曾祖韓泰為唐曹州司馬,祖父韓睿素為桂州都督府長史,父親韓仲卿歷官潞州銅鞮尉,調補武昌令,後改鄱陽令。韓愈的家族有著文學傳統,他的二叔韓雲卿曾被李白稱為「文章冠世」(《李太白全集‧武昌宰韓君去思碑頌》),他的長兄韓會也能文,柳宗元說他「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柳河東集‧先君石表陰先友記》)韓愈就是在文學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韓愈出生在京城長安,當時他的父親韓仲卿正在長安任祕書郎。韓愈出生才二月,他的母親便逝世了,三歲時,父親又去世了,於是只得依賴長兄韓會和嫂嫂鄭氏的撫養。十歲時,韓會被貶為韶州(今廣東曲江縣)刺史,他隨兄嫂同至韶州。不久,韓會病故,他又隨寡嫂北歸河陽,時值戰亂,乃輾轉南下,來到宣城,靠微薄財產度日。孤苦的身世更激起了他勤奮好學的精神,新舊《唐書》本傳都說他「自以孤子」,「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日記數千百言」,所以他十三歲便能文,並且從獨孤及、梁肅等人遊學。他曾自稱「自昔始讀書,志欲干霸王。」(〈岳陽樓別竇司直〉)可見少年時在胸中就懷有雄心壯志,欲為國家做一番大事業。貞元二年(西元七八六年),韓愈十九歲,來到京城長安考進士。由於家中沒有什麼產業,而京中物價又高,因而他的生活相當窘困,不得不奔走於權豪勢要門下,甚至攔馬求見北平王馬燧,乞求給予接濟。在科場上,儘管他文才出眾,卻連遭挫敗。先後參加四次進士考試,直到貞元八年,方才榜上有名。這次考試由宰相陸贄任主考官,梁肅、王礎為佐,先試詩賦,再經推薦,終於定了下來。一同登進士第的有李觀、李絳、崔群、歐陽詹、王涯、馮宿、庾承宣,他們「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當時,科舉歸禮部管,選官歸吏部選,因此中進士後還要通過吏部考試才能分發做官。韓愈參加了三次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都沒有中選。三次給宰相上書,亦未得一覆。失望之餘,只好走「幕府吏」的道路。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七月,韓愈受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辟舉,被任為觀察推官,旋又試授祕書校書郎(虛銜)。他的生活雖因而較為安定,但作為僚屬小吏,心中是不滿意的。貞元十五年二月,董晉死,韓愈護喪柩去洛陽。才離開四天,汴州就發生兵變,行軍司馬陸長源等被殺。三月底他攜三十口之家逃難到徐州,被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署為節度推官,試協律郎。他與張建封相處得很不和諧,次年五月即被免職。不久,張建封卒,徐州又亂。貞元十六年(西元八○○年)七月,韓愈赴長安參加吏部詮選,翌年三月,順利通過。秋末冬初,三十四歲的韓愈被任為一個位置不高的學官四門博士(從七品上階)。由於他一面倡導古文,一面向考官舉薦有才之士,所以許多舉子都投到他的門下,稱為「韓門弟子」。他這種好為人師的行為,頗受社會上某些思想狹隘者的議論和責難,韓愈乃寫了〈師說〉一文對此作出了公開的答覆和駁斥。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七月,韓愈被擢升為監察御史。到任不久,京城附近一帶大旱,他忠於職守,上〈論天旱人饑狀〉,敘述人民「寒餒道塗,斃踣溝壑」的困苦情狀,要求停徵當年的賦稅。為此他被幸臣所讒,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令。貞元二十一年初,唐順宗即位,韓愈接到大赦赦書,即離開陽山來到郴州候訊。這年八月順宗遜位,憲宗繼位,改元永貞,韓愈又得赦書,移官江陵(今屬湖北省),任法曹參軍。元和元年(西元八○六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授權知國子博士。後以避讒,請求外調,遂以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洛陽。次年改為真博士分司。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六月,韓愈改授刑部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他根據六典,把東都寺觀的管理權從宦官手中收歸祠部,並懲辦誅殺了一批不法僧尼、道士,這就大大得罪了宦官們,遭到他們的激烈攻擊。元和五年冬,韓愈改任河南縣令(縣治仍在洛陽)。在河南令任上,他又敢於對藩鎮在東都私邸的犯禁軍士依法處置。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韓愈入朝為尚書職方員外郎,次年二月由於為華陰令柳澗辯罪,復左遷為國子博士。元和八年三月由於宰相認為他「學識精博,文力雄健」,被擢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他修撰的《順宗實錄》,記禁中事頗為切直,因而為宦官不滿,屢遭刪削。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十二月,韓愈轉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誥,後又遷中書舍人。當時藩鎮跋扈已極,鎮州節度使王承宗曾遣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是日京城大駭」。而淮西吳元濟又反叛,朝廷中對此形成主戰和主和二派。一派以宰相裴度為首,主張採取用兵的政策;一派以宰相李逢吉、韋貫之為代表,主張採用安撫的政策。韓愈堅決站在裴度一邊。他曾上奏〈論淮西事宜狀〉,指出淮西「以三小州殘弊困劇之餘,而當天下之全力,其破敗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這一來引起了李逢吉等的不快,就藉口裴均父子事件,將韓愈由中書舍人改為太子右庶子,又一次受到降級處分。元和十二年八月,唐憲宗決定對吳元濟用兵,乃命裴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裴度則奏請韓愈為行軍司馬。十月,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淮西叛亂始告平息。鎮州節度使王承宗也大恐,上書請求歸服。這一戰打擊了藩鎮的囂張氣焰。韓愈因功遷刑部侍郎。他曾奉詔撰〈平淮西碑〉,由於多敘裴度事,為李愬妻所訴,詔令磨去,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刻石。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正月,唐憲宗派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宮中,供奉三日後送寺,從而在王公士庶中掀起一片佞佛的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竟說歷代信佛的帝王大都「運祚不長」,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大怒,要處韓愈以極刑。幸而裴度、崔群及國戚貴人為他說情,方貶為潮州刺史。同年十月,因大赦被量移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他在潮州和袁州任內,都頗有政績。穆宗即位後,於元和十五年九月,韓愈奉詔調為國子祭酒。他對主管的國子監進行了整頓,使國子監的面貌有所改觀。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時鎮州兵亂,殺死節度使田弘正,立王廷湊,朝廷命深州刺史牛元翼率兵進討。結果,牛元翼被鎮州兵包圍,形勢緊張。翌年二月,穆宗命韓愈前往宣撫。韓愈憑著過人的膽識,面折強橫,曉以利害,使王廷湊解除深州之圍。九月,韓愈轉任吏部侍郎。長慶三年(西元八二三年)六月,韓愈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向來複雜難理,韓愈到任執法公正,不避權貴,懲治了一批驕兵巨猾,社會秩序大為改善。後來由於宰相李逢吉的挑撥,韓愈與御史中丞李紳不協,十月,調任兵部侍郎,後又改任吏部侍郎。長慶四年正月,敬宗即位,仍任吏部侍郎不變,故後人亦稱他韓吏部。韓愈晚年官高俸厚,潤筆豐富,所以生活優裕。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五月,他生病告假,八月告假滿百日,免去吏部侍郎。十二月二日卒於長安靖安里第,終年五十七歲。朝廷贈他禮部尚書,諡號曰文,故後人常尊稱他為韓文公。
韓愈的文學主張
魏晉以後,文章漸趨駢儷化,這類作品全篇以儷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唐代科舉取士也規定用駢體文,因而駢體文更加流行。這種文體雖也出過一些好作品,但對作者才情的發揮無疑有很大的束縛作用。武后時陳子昂開始革新文體。開元、天寶以後,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和柳冕等人相繼竭力宣傳為文必須尊儒、宗經、載道,取法三代兩漢,有助社會教化等。待到韓愈、柳宗元,更是大力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指先秦兩漢時通行的散體文),終於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學革新運動古文運動。韓愈特別強調修辭為了明道,「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而「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送陳秀才彤序〉)「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爭臣論〉)這就是說他要提倡古道古學,所以要竭力提倡表現古道古學的古文,在他看來,著文乃是為了明道的。韓愈很重視作家的修養,他在〈答李翊書〉中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他認為作者的德行是根本,言辭文章是德行的外部表現;德行深厚,則文章華實並茂。他還很重視養氣,在〈答李翊書〉中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他還介紹了自己的養氣過程,始而「戛戛乎其難哉」,中而「汩汩然來矣」,最後是「浩乎其沛然矣」。氣,就是作文之氣,由修養而致,修養到家則氣盛,氣盛則發為文章,無施不可了。在學習古文的方法上,韓愈提出既要師古,又要注意創新。他說自己開始學習時,「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他尤其重視西漢的文章,特別推重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這一方面他和那些固守宗經者不同,表現出評價古代文學的獨特眼光。但是他又強調對古人之文要「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他十分注意創新,反對摹擬,他說:「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答李翊書〉)在〈樊紹述墓誌銘〉中說:「惟古於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稱讚樊紹述的文章「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難也。」
韓愈散文的藝術特色
韓愈提倡寫古文,其實他所寫的文章並不是先秦兩漢通行的那種文體,而是一種吸收了古代文學滋養而加以創造的一種新體散文。他的文章無論是論說,是記敘,還是抒情,都多姿多采,富於藝術特色。氣勢充沛,雄健奔放,是韓文的一大特色。如〈進學解〉,文章次第展開,步步緊扣,抑揚頓挫,辭約義豐。文中用典相當自然。他甚至還倣傚騷賦體裁隔句押韻,但不刻意追求,好似信手拈來。因而全文酣暢淋漓,豪放灑脫。皇甫湜、蘇洵和茅坤曾以奔騰不息的長江浪濤和瞬息萬變的迅雷閃電,來比喻韓文的氣勢,是具體而貼切的。議論縱橫,說理透闢,也是韓文的一大特色。他的許多論辯性文章,論點很鮮明,圍繞著論點廣徵博引,多方論證,邏輯推理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諱辯〉、〈論佛骨表〉等文都是代表性的作品。呂大防評韓文說:「考其辭力,少而銳,壯而健,老而嚴,非妙於文章,不足以至此。」(《韓吏部文公集年譜》跋尾)用銳、健、嚴三字恰切地概括了韓愈論說文的發展過程。韓文取譬工巧,向為人所稱道。他學習了先秦諸子大量使用比喻、寓言的技法,在〈送石處士序〉中一連使用五個比喻,準確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在〈雜說〉、〈毛穎傳〉、〈送窮文〉等作中虛構了「龍」、「千里馬」、「毛穎」、「窮鬼」等物和人,用龍、馬象徵聖君和懷才不遇之士,「毛穎」代表有功被棄之人,「窮鬼」則映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貼切而生動,深入而淺出,在詼諧中寓有莊嚴,遊戲裡語含酸楚,頗發人深思。韓愈文章感情色彩非常明顯。這點,尤其可在一些祭文和送別的序文中看出。如〈祭十二郎文〉,如與亡者對語,瑣瑣絮絮,令人不厭其煩,真切感人之至。還有一些送知交遠行的序,或勸勉,或諷諭,感情寄寓很深,讀來令人難忘。韓愈在駕馭語言上表現出高超的技巧。他善於從口語中提煉語言,也善於借鑑古人有生命力的語言,他把口語、古語、僻語、奇語熔於一爐之中,因而他的文章的語言極其凝煉、精粹,極富表現力。他的一些生動的語句,常被後人提煉為成語,如「不平則鳴」、「駕輕就熟」就出於〈送孟東野序〉、〈送石處士序〉等文中,這類例子舉不勝舉。他還善用虛字,利用虛字,使文章的語氣節奏更為靈活多變,酣暢淋漓。如〈祭十二郎文〉中寫到聽說老成之死內心感受一段,前人指出:「僅三十句,凡句尾連用『邪』字者三,連用『乎』字者三,連用『也』字者四,連用『矣』字者七,幾於句句用助辭矣。而反覆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於文章者,安能及此!」(宋費袞《梁谿漫志》)韓愈雖反對駢文,但他也注意吸收駢文的技巧來為己所用。他特別善於使用對偶和排比的手法,他的不少文章駢散間行,造成一種特殊的瀏亮頓挫而富於辭采的格調。
韓愈在中國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韓愈由於其鮮明的文學主張、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後學的培植獎掖,因而在當時文壇上處於極高的地位,和他同時代的劉禹錫就稱他「為文章盟主」,說他「手持文柄,高視寰海」,「三十餘年,聲名塞天」(〈祭韓吏部文〉)。他和柳宗元等大力倡導的古文,沉重地打擊了居於統治地位的駢文,開創了中國散文的新傳統,所以蘇軾推崇他「文起八代之衰」(〈祭韓吏部文〉)。古文的勃興,使文體相對地得到了自由,這就促進了同時代傳奇小說的發展。韓柳古文作品還影響到晚唐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的創作,他們所作諷刺小品正是韓柳散文的一個發展。但是,從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運動實際趨向衰落,駢文恢復了統治地位。到了北宋初期,柳開、王禹偁、姚鉉、穆脩等,重又標榜韓柳古文,反對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風;到了中葉,在新的現實條件下,以歐陽修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在文學主張上歐陽修與韓愈一脈相承,他說:「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同時他還主張文章「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與黃校書論文書〉)。由於他主持科舉,有很大的政治權力,再加上他與曾、王、三蘇等人在古文創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因而古文運動終於取得了勝利,韓柳古文遂成新傳統。明代唐順之、歸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也都是以韓、柳為首的唐宋古文新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展。這個新傳統支配中國文壇共達一千多年。
韓集的流傳
韓愈死後,他的作品是由他的女婿兼門人李漢編纂成集,命名為《昌黎先生集》。據李漢說,他「收拾遺文,無所失墜」,共輯得詩、賦、文共七百一十六篇,連同目錄合為四十一卷;又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書,不在集中(見李漢〈昌黎先生集序〉)。在這以後,韓集在唐宋間出現了許多傳本,並且漸漸還把集外逸文佚詩匯集附錄。在流傳過程中,韓集中字句的缺墜訛誤之處極多,因而到南宋淳熙年間方崧卿乃匯集多種刻本和十七個碑本,對韓集作了一番認真的校勘考訂工作,寫下《韓集舉正》十卷。慶元年間,著名學者朱熹,在方崧卿《韓集舉正》基礎上,進一步作了《韓文考異》十卷,使對韓集的校訂更進了一步。後來王伯大把《考異》散入韓集正文之中,並加了一些音釋,編為《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集傳一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於是世間大都倣照此本翻刻,宋末、元、明、清以後,各種韓集刻本大多數都是此本的後裔。韓昌黎注本影響最大的是宋魏仲舉《新刊五百家註音辨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這是個集注性質的注本,所謂「五百家」實是個誇大的說法,而且一些注也是互相牴觸矛盾的,但是這部書保存了大量今已罕見的宋人注說和豐富的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另一個注本為廖瑩中的世綵堂注《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書成於宋度宗咸淳年間,此書是在《五百家註》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原文以朱熹《韓文考異》為準,注解則酌取魏本而參以己意,自成一家。其後韓詩注解尚有多家,韓文則以近代桐城名家馬其昶的《韓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西元一九五七年)最為精當。本書正文即依據《韓昌黎文集校注》,選目是在參考了歷代多種重要選本及歷代主要評論而確定下來的。保存了韓集的絕大部分篇章,僅刪去少數歌功頌德、官場應酬之作,違心失實之文及平淡枯槁之篇,碑與墓誌寫同一人者,擇取其一。本書的選目及雜著、書、啟、序之注譯由周啟成承擔,哀辭、祭文、碑誌、表狀、賦等之注譯則由周維德承擔。錯誤不足之處,敬祈讀者指正。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