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之後,味蕾之間
商品資訊
系列名:旅人之星
ISBN13:9789861209753
替代書名:Le Goût Culturel du Vin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楊子葆
出版日:2011/09/20
裝訂/頁數:平裝/224頁
規格:21cm*15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適合共飲,更宜獨酌,杯中酒紅、金黃的色彩變化,
觸動的不僅是味蕾,還有靈魂。
真正品酒美學,是一種人與葡萄酒的交織融合;
飲者的姿態,在於微醺之後體驗人情哲理更見深刻。
「葡萄酒的迷人在於她竟能成為最精確的風土表達!愛酒人從美好滋味得著感動,而想追索除了味道上的一切故事,再回到同一杯酒時,感動愈見深刻,讓人愈加謙卑伏首,風土何止天地人,還常在微醺之後,有一種哲理幽幽浮現。」
──陳上智
在歐洲,啜飲葡萄酒,就跟在街上走路、去河邊釣魚一樣,是人們應有的基本權利。
那在台灣呢?
這種外來文化的突襲來得迅速又猛烈,葡萄酒成了品味優雅的代名詞,有人盡得箇中眞味,有人來不及領略。所謂的「葡萄酒文化修養」,是否成了你邁入葡萄酒殿堂的門檻?除了味蕾之外,在微醺之後,你還需要什麼來建構你與葡萄酒之間的橋樑?
確實有的,而且既便捷又容易──讓行家帶你入門,帶你登堂入室。
在法國求學、工作、生活,深諳葡萄酒社交的作者,把他數十年的經驗與體會淬煉為一篇篇精彩文字,從生活面出發,在歷史中溯源,在書海中搜珍,為讀者娓娓道來葡萄酒文化的面面觀。
你知道鵝肝醬佐紅酒,那烏魚子呢?道地的台菜也能找到相宜的葡萄酒嗎?
你知道張騫通使西域引進葡萄,但你知道唐代朝野之間也盛行喝葡萄酒嗎?
你知道「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但這個原則其實也是陷阱?
你知道葡萄酒與乳酪是絕配,但要配得好有哪些技巧?
…………
多年來,作者總是透過流暢且意味深遠的文字,從文化、風土及人文角度闡述西方葡萄酒的知識,舉杯品酩間自有人生哲理存乎其中。
這葡萄酒,適合共飲,更宜獨酌。懂其中二三味,杯觥交錯中,味蕾靈魂交融,這酒味啊,如此悠長!
作者簡介
1963年生於台灣花蓮。
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ENPC)工程博士,曾任國際工程顧問、新竹市副市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台灣駐法國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等職,現任教於輔仁大學,並為國際葡萄酒作家協會(FIJEV)會員。
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看不見的巴黎》、《捷運公共藝術拼圖》、《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藝術進站》、《葡萄酒文化密碼》、《葡萄酒文化想像》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包美城Patrick Bonneville
義大利經貿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
馬忠義Mario Palma
AOW珍愛葡萄酒藝術公司首席品酒師
翁曉蕾、王正基
橡木桶洋酒董事長
陳春安
圓頂市集創辦人
《每日食酒誌》作者
陳上智
葡萄酒顧問兼講師
劉鉅堂
知名作家、南村落總監
韓良露
元大金控董事長、前財政部長暨駐WTO首任大使
顏慶章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順序)
慢慢品味一杯酒
馬忠義 Mario Palma
義大利經貿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
我喜歡葡萄酒,也喜歡與好朋友分享葡萄酒,葡萄酒常常是我在台灣交朋友、談事情、推動工作的重要觸媒之一。我當然喜歡昂貴的所謂「高級葡萄酒」,但是我也喜歡價格平實卻有特色的普羅葡萄酒,只要放在適當的場合,後者帶來的愉悅與啟發往往不遜於前者。這就像朋友一樣,每個朋友都有他的特色與價值,只要你懂得欣賞,並且細細品味。
我常常想,這個時代義大利人值得一提的貢獻之一,是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所代表發起的「慢食運動」(Slow Food),以及後來所衍生意義更為豐富的「慢活運動」(Slow Living)。
「慢活」與其說是一種主義,其實更像是一種提醒:提醒現代人不要在慣性之中迷失,而必須有一種自覺,一種對抗不斷過度加速的現代生活節奏之自覺,既不是一味求快,更不是莫名其妙的一味求慢,而是在快與慢之中,找到讓自己舒服的、自然的生命韻律。在這樣的基本價值之下,除了「慢食」,也發展出「慢動」:身心合一的緩慢運動,「慢療」:傾聽與理解的醫病關係,「慢工」:放慢工作速度,「慢閒」:真正放鬆的休閒,甚至「慢市」:全新的都市生活,以及「慢世代」:培育從容優雅的下一代……,種種新概念。
欣賞葡萄酒,也應該不慌不忙慢慢品味。秉持著這個想法,我甚至在台北共同成立了一個十分排外的(僅有三名會員!)俱樂部「松露兄弟會」(Truffle Brotherhood) ,不久後即改名為「葡萄兄弟會」(The Brotherhood of the Grape or, in Italian, La Confraternita dell’uva),以顯揚已故的義大利裔美國籍作家約翰.芬提(John Fante)所寫的有關葡萄酒及人間喜劇的文學傑作,而約翰.芬提的家族正是來自於我出生的故鄉:阿布魯佐和莫利塞(Abruzzo e Molise)。
恭喜我的朋友楊子葆出版一本談葡萄酒文化品味的好書。在這本書裡,他以一個台灣人的觀點分析比較歐洲的葡萄酒文化,並且做了許多獨特的對比,例如以中華傳統文化的風水觀解讀「風土條件」(terroir),以「命理」詮釋葡萄酒的釀造與陳年,以及關於葡萄酒搭配台菜的實驗,趣味盎然。這也提醒我們,「慢活運動」的精神在另一種文化的深處也存在,就好像太極拳的「慢動」,中醫的「慢療」,更別提中文成語裡的「慢工出細活」。而《微醺之後,味蕾之間》書中呼之欲出的核心議題,不就是「慢慢品味一杯葡萄酒」嗎?
讓我們舉起酒杯,祝賀我的朋友楊子葆新書出版,但是不要急著乾杯,慢慢地喝,細細品味書裡、酒裡的文化況味。
寒夜客來茶或酒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包美城Patrick Bonneville
循著第一本書談「文化密碼」,第二本書談「文化想像」的脈絡,彷彿一棒又一棒接力似的,楊子葆先生出版的第三本葡萄酒書,談的是「文化品味」。
議論法國葡萄酒,當然應該提及品味,因為對於法國人而言,葡萄酒固然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酒精飲料,卻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哲學家羅蘭.巴特說過,葡萄酒是法國民族所傳承的財產,如同乳酪與藝術文化一樣,這是一種「圖騰飲料」,有豐富的歷史、社會、哲學,甚至神話、宗教上的意涵。「因為這是我的血。」在《聖經》裡,耶穌曾經這麼說。
我很高興楊先生願意以一本書的篇幅來談葡萄酒的文化品味,也相信台灣人能夠理解並且欣賞法國葡萄酒所代表的文化。來到台灣之後,我發覺這個社會許多人對於法國葡萄酒有基於深刻認識而發展出來的深沉愛好,這種愛好不只是一時的風尚潮流,更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認同。數據會說話:過去幾年以來,法國葡萄酒在台灣葡萄酒市場上始終穩居第一名寶座,市場占有率超過百分之五十。
法國葡萄酒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我想是因為台灣本身也擁有精緻的茶文化,所以能夠分享非常近似的葡萄酒文化。駐台三年餘,台灣茶是最讓我驚喜與流連的發現,越認識它,就越被吸引品嘗欣賞;而越認真品嘗欣賞,就更能認識茶的深層面貌,永遠有新發現,永遠不會重複或讓人煩厭,就像法國葡萄酒一樣。
台灣茶有豐富的多樣性,茶具精美,泡茶的程序與儀式既合理又動人,品茶之道非常近似品嘗葡萄酒的方式,我的台灣朋友告訴我:最高級的台灣烏龍茶,必須能夠呈現「香」、「清」、「甘」、「醇」、「活」五種特徵,「香」是香氣,「清」是顏色,「甘」是口感,「醇」是回味,這些都與最高級的法國葡萄酒一模一樣。而「活」則是神來之筆,是生氣、生機、靈活、靈動……,只可會意,無法說明,到了這一步,就是楊先生著作裡闡述的文化了。
謝謝楊先生出版這本書,協助我向台灣朋友們解釋法國葡萄酒文化。投桃報李,在義不容辭推銷法國葡萄酒的同時,我也很願意向法國人與其他外國朋友介紹台灣茶,宣揚台灣茶文化。宋朝詩人杜耒曾有詩:「寒夜客來茶當酒」,我覺得有時候「葡萄酒當茶」也很不錯--法國葡萄酒與台灣茶,是最美、最有文化的飲料。
序
作者跋
蘆葦與葡萄酒 楊子葆
現在回想起來,我生命的重大轉變之一,發生在四十歲。
四十歲之前,思考時需要的是理性上的警醒,於是沖一杯濃烈的黑咖啡成為一種幾乎是必要的儀式。為什麼說是儀式?因為往往我會忘了喝它,一直放到涼了無法入口,但是案頭有一杯彷彿吐露理性芬芳的咖啡,總讓我心安。
但四十歲之後,無所不在的生命枷鎖讓人幾乎透不過氣來註①,思考需要的反倒是感性上的放鬆,這時倒上一杯葡萄酒就很適宜了。白天在辦公室裡當然不能喝酒,我都是在家晚餐之後,拎著或多或少還剩下一些的葡萄酒瓶,換一只新的杯子進書房,一個人看看書、寫點東西,有時候什麼也不做,聽聽音樂,以及思考。家人都很尊重我專屬的這幾個小時獨處時間,內人還跟孩子們戲稱這是爸爸的「招魂」時間。
「招魂」?自己很喜歡這個說法。經歷一整天錯綜繁複的工作,心思業已渙漫,精神不再凝聚,七魂六魄彷彿都四處逸散,人變得很不完整。在這個時候放緩節奏,放鬆身體,啜飲美好的葡萄酒,僅至微醺,沉澱心靈,確實有招魂的功能。
但是,為什麼轉變會戲劇性地發生在四十歲呢?也許,正應著孔子所說的「四十而不惑」吧?!
四十不惑,當然不是困守字面解釋的「到了四十歲就不再迷惑」那麼簡單。依照我的理解,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已經夠成熟,也應該有足夠的見識與閱歷,對於生命有切身的印證,再怎麼駑鈍頑劣,至少也有自知之明。「不惑」就是「自知」,瞭解自己的能力,也瞭解自己的限制,明白生命可能的軌跡以及可能不太平靜的變化,已經學會控制自己,甚至能適當控制自己的本能,即使遇上了重大意外也不會太慌張。在某個意義上,「不惑」也可以說是「不慌不忙」。
已有幾莖白髮、身心俱入中年的我,在葡萄酒的陪伴之下,基於過去生命的記憶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將自己與周遭忙亂的世界隔離,盡可能不慌不忙地思考,創作了一系列相關文字,並且集結成書。這書,或許應該叫作《微醺,然後思考》才更貼切呢。
為什麼微醺之後還要思考?因為我年紀夠大,早已經明白文字創作絕不全然是感性發酵的產物,而知識與理智正是檢驗與校正感性幻想或細緻或粗獷的濾網。經歷這一關,然後在時間長流裡沉澱與陳年,所完成的作品才有機會與「藝術」有關,就像葡萄酒一樣。
因此思考是必須的,非思考不可。雖然許多人喜歡引用在葡萄酒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國哲學家與科學家巴斯卡(Blais Pascal, 1623-1662)語帶諷刺的金句:人不過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un roseau pensant),如同大家都很熟悉的捷克作家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的名言:「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Man think,God laughs.)
然而巴斯卡被輕率誤解了,他的出發點其實與昆德拉迥然不同。巴斯卡無意反諷,反倒嘗試肯定思考的意義,在遺作《沉思錄》(Pensées)裡原文是這麼說的:
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大自然中最脆弱的東西,卻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要碾碎一個人,毋須整個宇宙的傾覆,一縷蒸氣,一小滴水,就能置人於死地。但是當整個宇宙傾覆之時,人卻比扼殺他的那些事物更顯高貴,因為人知道自己會死,也知道宇宙的偉大,而宇宙卻什麼都不知道。人類的價值在於思考。能夠讓人的價值彰顯的並非宇宙時空,而是那些我們未知仍待思考的事物。因此認真思考吧,這是道德的原則。人類的尊嚴並不來自宇宙,而是來自我們思考的規則。擁有土地並沒有什麼好處,宇宙藉由空間將我囊括,甚至將我當作微不足道的一點塵埃似地吞食;但是因為思考,我瞭解宇宙。註②
因為思考,人們真能瞭解宇宙嗎?我沒有把握。但是「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所衍生出來的人類自尊,要是再加上一點微醺放鬆之後油然升起的莫名自信,說不定還真能回過頭來引發出近乎「我飲故我在」(I drink therefore I am, 註③)綿綿若存有深致的有趣聯想。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解釋:並非「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的無羈瀟灑,而是不惑之年藉由葡萄酒所引發的苦心思索、深刻聯想,以及一斧一鑿沉吟創作的產物。讀者可能會發現,我對於葡萄酒的欣賞與熱愛似乎已經超越葡萄酒本身。是的,對我而言,葡萄酒不僅止於顏色、氣味與口感、餘韻,更與地點、人群、文化、環境、宇宙時空息息相關,與我過去所學習的人文、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工程……,乃至於哲學等知識緊密相繫;甚至,在品味與思考的過程中,恍惚之間,我曾經瞥見自己在無垠宇宙時空之中的明確座標。
大道無情,葡萄酒並不瞭解我。但沒有關係,因為思考,我瞭解葡萄酒,或者至少我以為我瞭解葡萄酒,這就夠了,真的足夠了。
1
其實大部分枷鎖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套上的,我想到最貼切的形容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Du
Contract Social, 1762>,又譯《民約論》裡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卻處處受到桎梏。」(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il est dans les fers.)。
2
法文原文是: L'homme n'est qu'un roseau, le plus faible de la nature; mais c'est un roseau pensant.
Il ne faut pas que l'univers entier s'arme pour l'écraser : une vapeur, une goutte d'eau, suffit pour le
tuer. Mais, quand l'univers l'écraserait, l'homme serait encore plus noble que ce qui le tue, puisqu'il
sait qu'il meurt, et l'avantage que l'univers a sur lui, l'univers n'en sait rien. Toute notre dignité
consiste donc en la pensée. C'est de là qu'il faut nous relever et non de l'espace et de la durée, que
nous ne saurions remplir. Travaillons donc à bien penser : voilà le principe de la morale. Ce n'est
point de l'espace que je dois chercher ma dignité, mais c'est du règlement de ma pensée. Je n'aurai
pas d'avantage en possédant des terres : par l'espace, l'univers me comprend et m'engloutit comme un
point; par la pensée, je le comprends.
3
這裡借用的是英國哲學家羅傑.史克魯頓(Roger Scruton, 1944-)二○○九年出版著作的書名: I
Drink Therefore I am: A Philosopher's Guide to Wine.
目次
推薦序2 寒夜客來茶或酒 /包美城Patrick Bonneville
第一部 見酒是酒
1. 學習而來的品味
2. 葡萄酒的名字
3. 葡萄酒的標籤
4. 昂貴的百分之三
5. 葡萄酒前戲:顏色篇
6. 葡萄酒顏色戰爭
7. 葡萄酒前戲:香氣篇
8. 葡萄酒的礦物香氣
9. 葡萄酒的礦物口感
10. 品酒的氣氛美學
第二部 見酒不是酒
11. 葡萄酒的身世
12. 一起喝杯葡萄酒
13. 寂寞葡萄酒
14. 葡萄酒心靈改革
15. 法國矛盾論
16. 葡萄農的四季
17. 葡萄酒風水:敬天愛人篇
18. 葡萄酒風水:環境理氣篇
19. 葡萄酒風水:自然動力篇
20. 葡萄酒風水:心齋坐忘篇
第三部 見酒又是酒
21. 劫波渡盡一瓶酒
22. 又見蒲桃入漢家
23. 葡萄酒的亞洲觀點
24. 低吟張裕葡萄酒
25. 關鍵在醬汁!
26. 當乳酪遇見葡萄酒
27. 為台菜搭配葡萄酒
28. 瑪麗皇后的嘆息
29. 學仙須知酒有靈
30. 霧、藝術、葡萄酒
跋:蘆葦與葡萄酒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