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余玉照教授是深受敬重的文學學者及教育專家,一生勤於筆耕舌耘,作育英才無數。在人情漸趨淡薄的今日,余教授的門生故舊滿懷熱忱聯手催生此祝壽文集,誠屬難能可貴。
多年來,他在大學教授或文建會及教育部司處長等崗位上,非常重視以「開發創意、追求創新、創造新境」為宗旨的「三創主義」,尤其對創意教學、創意演說、創新行政和創意生活美學等相關課題,研究不輟,樂在其中。
本書收錄散文十九篇,論文十一篇及余教授訪談錄一篇。第一輯的小品文中交織著對余教授的感恩與敬意,充分說明了他是如何運用高度創意、愛心與毅力,克服許多窮困、挫折與侷限的挑戰,終於開啟了一條陽光燦爛、花香洋溢的坦途。第二輯的論文內容豐美,見解獨到,見證了余教授門生如何實踐他素來強調的從「誠意與創意」出發之治學準則。
整體看來,本書不啻是一幅創意追求歷程的多彩拼圖,展現出余教授平淡卻又充實、平凡卻又獨特的生命畫像。
本書特色
◎收錄小品文勾勒余玉照教授在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工作樣貌,同時也揭示了他在人生各個階段不凡的表現。
◎論文撰稿者分別在台師大或台大受教於老師門下,如今在學術界各有成就,為台灣英美語文學界的中堅。
◎收錄余玉照教授訪談及作品年表,完整呈現其人生奮鬥過程及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理想。
作者簡介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現任育達商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教育部文化參事兼駐澳大利亞及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組長,學術交流基金會(美國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執行長等職。研究興趣為非裔美國文學和翻譯研究。著有Toni Morrison and Black CulturalNationalism 及多篇學術論文,並曾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及譯有《所羅門之歌》等。
序
陳東榮
余玉照教授是深受敬重的美國文學學者和創意演說藝術家。除在大學校院授課及主持學術行政外,並曾通過特種考試由學者身分轉任中央部會司處主管,在藝術行政、國際文教、高等教育及新聞外交等方面大展長才。他擁有耀眼的學經歷,但更難得的是他為人篤實誠懇,態度敦厚謙和,是個充滿熱忱,創意十足的教育家。數十年來,他在大學校園作育英才無數,而且教學和公務之餘,非常熱心公益,尤其為促進社會祥和,推動饒具意義的口德活動,澤披大眾,廣獲肯定。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適值余教授七十大壽,當年暑假期間,他的門生在臺北聚會,會中決議徵集文稿,輯印出書,以表祝賀之忱。然而,集稿與編輯工作曠日廢時,出書日期遂不得不遷延至今。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這本文集終於即將問世。雖然未能趕在老師七秩壽辰之前出版,不過當初合力出書祝壽的美意宣告有了圓滿的結果,本人忝為主編,謹聊綴數行以為序。
本文集內容非常豐盛,一共收錄散文十九篇,中英論文十一篇,訪談錄一篇,並附有老師的簡歷和主要著作書目。全書主要分為二輯。
第一輯是老師的門生故舊和部屬晚輩所寫的祝壽小品,作者有他在師大附中就讀的同窗,在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和嘉義大學等校的受業門生,在行政院新聞局、文建會和教育部共事的同仁,在寫作路上受他啟發的文友,也有在演說藝術學會一齊打拼的伙伴。這些真情流露的憶往文字,有些記述與老師結緣的經過,有些描寫受他栽培的情形,不僅勾勒出老師在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工作樣貌,同時也揭示了他在人生各個階段不凡的表現,彷彿大家聯手創作完成一幅大型拼圖,令人驚喜不已。
第一輯的作者當中,林茂竹、廖曄嵐和本人都是老師早期在臺灣師範大學英研所指導過的學生。我們都樂於回味當年「美國文學思想」的上課情形,我們也很感念老師多年來的提攜與愛護。劉開鈴和蔡秀枝在臺灣大學外文所上過老師的「研究方法與書目學」。當年嚴格的訓練讓她們受用無窮,如今她們也分別在成大和臺灣大學為培育後進而奉獻心力。
蔡憲昌和葉文萱很幸運地在臺灣師範大學先後修過余老師的大一英文課,畢業後一直分別與老師和師母保持聯繫。在嘉義大學任教時,蔡憲昌甚至一度與老師成為同事,真有緣份。身為外交官夫人的葉文萱回國時常應邀到余府作客,令人羨慕。郭慧珍曾是老師在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的高足,如今也在母系任教。
姚克明曾經兩度與老師同窗,一在師大附中,一在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在高中的時候就以小窺大,從下課掃地一事看出他這位踏實認真的同學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
從學界轉進公務體系後,余老師曾在不同單位與滕淑芬、李戊崑、張國保和黃美賢等人共事過。他們記憶中的余上司沒有絲毫官架子,只有感人的人情味。他們的文章分別記錄了老師當時的突出業績和趣味軼事。滕淑芬指出,在余總編任職期間,《光華雜誌》曾推出曲高和眾的系列報導,例如歐洲漢學家介紹和世界著名大學巡禮。這些文圖並茂的文章後來結集成書,大受好評。
服務於德明科大的黃宣穎非常慶幸能夠禮聘余老師到校擔任講座,因為他真是一位望重士林,充滿智慧,溫文儒雅,待人親切的資深學者。余老師是演講高手中的高手,但他卻不藏私。1988年,他創立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並且經常撰文或面授人人都可學會的演說竅門。學會成立之後,立刻得到像張正男這樣資深演講教授的支持與入會。胡興梅和王淑俐伉儷是另外兩位演說同好,兩人追隨老師在學會打拼多年,和張正男一樣,他們都出任過理事長,和老師一齊推動說好話的相關活動,發揮震聾啟聵的作用。
上述「名嘴」在文章中強調的好處,黃美賢和江雅婷都有同感,因為她們都曾深受老師的演說感動。黃美賢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聆聽了老師的一場演講,敬佩之餘就此踏上追求演說藝術之路。江雅婷則在嘉義大學上過老師的英語演講課,見證到他是如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六月(劉菊英)偶然讀到老師的〈田裡爬行的滋味〉,因而開啟一段難忘的文字因緣。她說曾受到這篇散文深深感動,可見真正嘔心瀝血的作品都可能產生難以意料的迴響,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第二輯的論文主要與歐美文學、文化研究和文學教學有關,處理的主題十分多元,研究的範圍也頗為廣泛。這些篇篇精采的論文,其中有縱貫英國歷史的主題研究,如趙美玲和陳國榮的〈英國文學中的宗教面面觀〉,也有聚焦特殊次文類的研究,如李欣穎的〈欲知蒼生問鬼神:十九世紀後期的美國靈異小說〉。郭章瑞的論文主要在探討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兼批評家阿諾德(Matthew Arnold)詩作中潛藏的焦慮與不安。曾麗玲則從不同角度(包括心理分析,解構主義,國族論述和文學生產等)細膩地研讀愛爾蘭大文豪喬伊斯(James Joyce)的長短篇小說,剖析其中書寫者與郵差的動態關係。
在戲劇方面,儲湘君的論文旨在討論英國劇作家魏斯特(John Webster)的《瑪菲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Malfi)劇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特別著重男主角的狼人妄想症。邱源貴則選擇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士(Tennessee Williams)的名劇《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為研究對象,從心理與神話的層面探討劇中主要人物的慾望、意妄與遺忘。
當代美國的少數族裔文學已經蔚然成風,幾乎成為主流。非裔美國女作家童妮.摩理森(Toni Morrison)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何文敬以她晚近所寫的小說Love為研究對象,主要從敘事學的理論出發,探討L這個人物在小說中的功能與角色。林茂竹是國內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先行者。他的論文對於華裔作家趙健秀(Frank Chin)的小說《唐老亞》(Donald Duk)其中的烹調景觀觀察入微,同時深入探討小說中食物、族裔和男性氣慨的複雜關係。
目前臺灣各大學的英文系所,文學與語言教學常有爭論,近年來文學課程更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陳超明和莊坤良都試圖為文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辯護。不過,他們在選用教學示範的例子卻有不同的取向。在「小說選讀」課上,陳超明選用美國小說家Nicolas Sparks的通俗作品《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作為教材之一。莊坤良在「文本即生命」論文中所援引的例子則為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膾炙人口的〈未經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他們對開創文學教學的新境界提出了很務實可行的創意建言,可謂用心良苦,發人深省。
第二輯的最後一篇論文將地理空間轉到亞洲日本。在日本大地震和核災之後,作者蔡秀枝懷著悲憫之心修改這篇論文。文中她詳讀法國文化批評家羅蘭巴特(Ronald Barthes)的《符號帝國》(Empire of Signs),並針對羅蘭巴特如何看待或品味日本(東方)所呈現的異文化之特殊風貌與內涵,以及對「空無」的概念,作了相當細膩的剖析。
從以上簡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論文所呈現的是跨界多元、美不勝收的文學風景。論文撰稿者曾分別在臺灣師範大學或臺灣大學受教於老師門下。這些學生受惠於老師,如今在學術界各有成就,堪稱臺灣英美語文學界的中堅。在處理研究議題時,他們各有不同切入點,有的採宏觀俯視,有的採精讀細品,但無論研究主題或採用進路為何,行文時他們顯然都未曾忘記老師叮嚀的「三心兩意」,因此論文中有學術,也有學問;有知識,也有洞識;有誠意,也有創意。
除上述散文和論文之外,本書也收錄一篇非常難得的訪談錄。老師在接受吳如蕙專訪時,講述不少涵蓋多面向的親身經驗、感想和故事,讀者可以從中更加瞭解這位出身農村的小孩是如何一路跟著父母兄長一起咬緊牙根,與逆境纏鬥,終於一步步克服各種障礙或侷限,成為出類拔萃的公共知識分子。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還重要」,因為只要不被現有思維框架限制,想像的空間是可以無限延伸。余老師是國內重視、提倡創意教學的學者之一。數十年來,他一直強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性。他曾在不同的校院開設與創意相關的通識課程,同時也經常應邀發表這方面的演講。根據他的自述,當初他之所以對於創意產生濃厚興趣,是源於教授美國文學史時的發現:凡能在文學史立足揚名的,都是創意不絕的傑出作家。而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都是靠無數人經由不斷創新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
老師熱衷於追求創意,發揮創意,並從中獲得莫大的樂趣。本書有多位作者指出,老師的創意層出不窮,源源不絕。在寫作或演講時,他常出人意表地吐露出引人入勝的絕妙好辭。在高教司司長任內,他常到大學訪視。每到一校,他都會運用創意,以該校校名做出有趣的對聯。從本文集可以看出,老師的門生故舊,無論教學研究、文藝創作或執行公務,也時時不忘追求創意,而且顯然都樂此不疲。本書也因此決以《追求創意之樂》作為書名。
本文集能夠順利出版,要感激的人很多。首先我要代表編輯小組特別感謝每位撰稿者;若非他們共襄盛舉,本書不可能如此豐實。書林出版公司的負責人蘇正隆和蘇恆隆賢昆仲以及劉森雨總經理也是我們要感謝的貴人。在出版業不景氣的今日,他們毅然慨允出版本書,令人感佩至深。我們也由衷感謝本書執行編輯張麗芳小姐,她為本書的出版兢兢業業地付出許多心血。她與負責封面設計和內文排版等同事合作無間,展現了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本書書中余老師和師母在合影中容光煥發,神采依舊,是請名攝影家鐘永和先生拍攝的。封面上的木雕則是新竹關西邱和順先生的作品。早年老師經常必須幫忙割草放牛。同村的邱先生無意間目睹到他在牛背上一邊看牛吃草,一邊背英文,特別雕刻這件名為「牧牛」作品送給老師。 如同余老師的散文〈田裡爬行的滋味〉,這件木雕非常感人。
此外,封面上「追求創意之樂」的題字是書藝家梁雪珍女士的墨寶。她感念老師對其夫婿何文敬的熱心教導,故特別為本文集題字,以供封面設計使用,盛情感人,特此致謝。
出書計畫初期聯絡工作由黃敏裕、廖曄嵐和吳如蕙負責;他們盡心盡力的協助,功不可沒,我們在此表達衷心的謝忱。負責主編期間,本人因在育達科大任教,且負責行政,必須準備評鑑相關資料,在處理輯印本書事務時,常覺時間壓力不小。老師為人寬厚體貼,對我鼓勵關懷有加,如今終於順利完成任務,內心覺得非常溫馨、歡喜和感激。
林茂竹在文中曾引用孔夫子所言:「有酒食,先生饌」。本文集所呈現的雖不敢說是滿漢全席的珍饈名餚,但卻是每位作者用心烹調的創意料理。虔祝老師品嚐之餘,樂享千祥萬福,松柏長青。
最後,謹以誠摯感恩之情將此書獻給一位不斷筆耕舌耘、含英咀華、春風化雨、造福社會的經師人師──我們深深敬愛的余玉照教授。余老師,敬祝您生日快樂!天天快樂!
目次
陳東榮 序
吳如蕙 「放牛博士」的故事:余玉照教授訪談錄
第一輯
陳東榮 我與余玉照教授珍貴的師生情
林茂竹 感念恩師
廖曄嵐 生命中的貴人
劉開鈴 憶往:書目學、英語教學、翻譯
蔡秀枝 如沐春風
蔡憲昌 余玉照老師的創意人生
葉文萱 笑聲裡的陽光
郭慧珍 余老師,生日快樂!
姚克明 一葉知秋.從小看大
滕淑芬 余玉照博士在《光華》的一段時光
李戊崑 天天快樂──今夜台北星空,人聲沸騰
張國保 創意十足的高教司長余玉照博士
黃宣穎 我所認識的余玉照教授
王淑俐 學習演說,福利多多
張正男 演說,學習演說,演說藝術學會
胡興梅 口德與創意演說的先行者
黃美賢 我與余玉照教授的演說因緣──從聆聽一場
精采的演說談起
江雅婷 「余」妙繞梁的演講課
六 月 多少莊稼心事──記一段奇妙的文字因緣
第二輯
何文敬 “I’ll Tell”: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L in Toni Morrison’s Love
林茂竹 Food, Ethnicity, Masculinity: The Culinary-scapes in Frank Chin’s Donald Duk
郭章瑞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in Matthew Arnold’s Poems
陳超明 文學與語言的跨界教學:文學課程的多重可能性
莊坤良 文本即生命:以佛洛斯特〈未經之路〉的教學為例
曾麗玲 喬伊斯作品裡書寫者與郵差的動態關係
邱源貴 慾望、意妄、與遺忘:從心理與神話層面看《慾望街車》
儲湘君 狼∣人:弗迪南與狼人妄想症
李欣穎 欲知蒼生問鬼神:十九世紀後期的美國靈異小說
趙美玲∕陳國榮 英國文學中的宗教面面觀
蔡秀枝 羅蘭.巴特《符號帝國》裡的異文化與空無
附錄
余玉照教授簡歷及主要著作書目
作者簡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