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詹啟賢出生於彰化縣員林鎮的醫生世家,家族成員約有二十位醫生。雖出身自醫界,但同時也強調企業經營與追求效率,與其說詹啟賢是外科醫師,還不如說他是一名有魄力的能革者、管理者。
本書除了揭露他在美國求學、行醫的人生上半場,更多地將鏡頭拉向一九八九年回台灣後的下半場,從白色巨塔裡的「奇美經驗」、SARS與H1N1的防疫風暴、三一九槍擊案的爭議、衛生署長任內的建樹與政治風波、國光生技上市等等,詹啟賢娓娓道來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本書特色
支持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念是,「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曾經做了什麼,而是你改變了什麼,成就了什麼」,在我人生的前半局,不論是接掌奇美、入閣擔任衛生署長、接手國光生技,甚至是參與政治,我只是做我該做的,我一直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問題。
人生必須有一股傻勁,才能成就大事。一路走來經歷過無數判斷與抉擇,不能說都是正確,但至少代表我這個年代對社會價值的看法和取向,希望可以給現代年輕人一個參考。
作者簡介
詹啟賢
臺灣彰化縣人,出生自彰化員林的醫生世家。曾擔任美國洛杉磯的波莫那醫院(Pomona Medical Center Hospital)外科主任、逢甲醫院院長(奇美醫院前身)、衛生署署長、奇美醫院院長。為一知名醫界及政治人物,現任國光生技董事長。
郭玉文
1966年生於台灣花蓮,中國市政專科學校企業管理科畢業,曾任職於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祕書、《台北評論》雜誌編輯、洪範書店編輯、儂儂雜誌編採、自由時報副刊編輯、東方魅力資訊網專案協理、世界宗教博物館媒體組主任、靈鷲山出版中心/地球書房/宗博出版社編輯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室文字祕書、靈鷲山企劃中心媒體廣宣主任、《蓺類》月刊主編。
曾著有散文集《袋鼠媽媽》、採訪集《邂逅文學》、主編並導讀小說集《紫水晶》。早期作品含括詩、散文、小說等,散見於各報副刊。曾擔任「四度空間」詩社社長,曾入選《文訊》雜誌「新世代女詩人十四家」、獲選八十 二年四月號《幼獅文藝》之文壇新銳並發表小說專輯。
目次
推薦序 蕭萬長
自序
前言
醫者,他的家世與他的抉擇
第1章
月冷西池,母儀永式
小城裡的醫生家族
另闢一條通往金字塔頂端之路
悅讀,因書而不惑
蛻變前的準備
歸鄉
關鍵的一九八九
第2章
人生的晴空亂流
走過歷史─立足逢甲,放眼奇美
蛻變前的黑暗漩渦
第3章
九億元的錢坑
白色巨塔內的風暴
轉個彎,便會有好風光?
改革者與他背後的陰影
從陰影中走來……
贏的策略
乘著擴建的風,朝全方位遠揚
更名之爭,鹿死誰手?
英雄,淪為下台階
人情冷暖中,一位解結的人
領導者─成功的重要關鍵
第4章
三個原則,醫病雙贏
藍海,在眼界之外
詹式管理哲學
成功者與他的寂寞
走大門,別走小門
精華二十年,改寫南台灣醫療版圖
大政治小管理?
第5章
署長─序曲、主題與變奏
一枚永遠擱淺在心中的休止符
音樂聆賞者,未必記得作曲人
兩個遺憾
竭盡所能的三年
再入奇美之門
第6章
防疫SOP,問奇美
如影隨形的三一九
奇美文化─I Care
再次從「負」開始─現在進行式
第7章
H1N1風暴來襲
能者,先給與
旅行才是真正的航道
衷曲‧終曲
外一章─愛情進行曲
附錄一 詹啟賢任內之施政成果
附錄二 詹啟賢報刊文章選摘
書摘/試閱
關鍵的一九八九
一九八九年,是詹啟賢人生的轉捩點,也是他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年。
在美國執業時,詹啟賢曾經擔任大洛杉磯地區臺灣醫師會的副會長,這是一個維繫臺灣旅美醫界人士情誼的社團組織,每年均會舉辦數次聚會。在一九八九年初的一次聚會中,於南加州開業多年的泌尿外科醫師蔡長宗,向他提及有關回臺灣發展與施展抱負的看法。蔡醫師告訴詹啟賢,台北的新光醫院正在籌設中,台南的逢甲醫院也正在找尋人才。
由於蔡長宗認識曾經幫已故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籌設長庚醫院、當時擔任逢甲醫院經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張錦文,便建議詹啟賢和他聯絡。詹啟賢自蔡長宗處獲得了張錦文的電話號碼,並撥打越洋電話,告知想回臺灣服務的念頭,表明若有適當時機,雙方不妨見面談談。張錦文爽快地答應了,兩人進一步在電話中談及新光醫院籌設,以及營運中的逢甲醫院現況。張錦文表示,不久後將要到美國並繞道洛杉磯,屆時雙方可以相約見面談個仔細。後來,張錦文果真依約來到洛杉磯,並在詹啟賢家中用餐,雙方就臺灣醫療環境的問題聊了許多。
有很多人以為逢甲醫院是為了紀念日據時代的臺灣人物丘逢甲而命名,其實不然。逢甲醫院成立於一九六八年一月,院址位於現今奇美醫院台南分院的所在地─樹林街,樹林街原名逢甲路,當時為了方便大家記憶,便命名為逢甲醫院。
逢甲醫院由一群曾服務於台南空軍醫院、八○四醫院的醫師及部分社會人士共同集資成立,採取類似台北中心診所的經營模式。設有內、外、婦產、小兒、牙、耳鼻喉等六科,病床數六十六床,曾於一九八二年經衛生署評鑑為三級教學醫院。該醫院由空軍醫院外科主任李興亞與企業界人士陳其礎共同領軍,另有三十多位股東,由李興亞擔任首任院長。
當時逢甲醫院的規模僅次於省立台南醫院,由於採取美式醫院的經營方式,院內環境整潔,醫務講求效率,成為政商名流就醫的一時之選,就連當時駐軍台南的美國空軍及其軍眷也都選擇到逢甲醫院就醫;此外,臨近空軍基地的亞航公司更將其列為外商保險公司請領醫療給付時的指定醫院,這一切均使逢甲醫院院務如日中天,甚至不得不採取以價制量的方式來控制就診病患人數,以維持一定的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
如此的好光景持續約十年之久,到了八○年代,整個臺灣的醫療環境和生態丕變,全台各地都開始籌建大型醫院,台南地區也正在籌建一座由中央補助、以成大醫學院為教學根基、附設醫院為臨床醫療實務的成大醫學中心,凡此種種都對逢甲醫院帶來衝擊。此時,部分股東開始意識到,若要永續經營,逢甲不能再以私人醫院的型態存在。李興亞院長評估,逢甲醫院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不出幾年便會失去競爭力,因此,必須有更多的資金挹注,同時,考慮到未來面對公立大型醫院的競爭衝擊,因此,將逢甲醫院轉型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財團法人醫院是必走之路。
主意既定,李興亞和陳其礎便展開對原始股東的勸退工作,希望醫院落實財團法人機制,將所有資金寄存銀行,成立單純的董事會,董事成員包括醫療專業人員、社會人士,均不支領薪水,股東也不再如同過去一般從醫院盈餘中分紅,而將所有盈餘用於醫院的經營、病患服務與員工福利上。
然而,逢甲醫院的財團法人化過程進行得並不順利。當時的法令對於財團法人醫院的執法並不嚴格,股東們仍然可享有盈餘分配,因此,當李興亞提出要落實財團法人機制,解散原始股東,重新成立財團法人逢甲醫院董事會時,引來股東們不小的反彈與流言,最後,院方花費極大力氣總算平息爭議,於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間真正將逢甲醫院落實為財團法人醫院。財團法人逢甲醫院轉型的第一步即是擴大規模。由於原本位於台南市逢甲路的院區腹地太小,擴增範圍有限,於是另外物色了永康市中華路旁的奇美醫院永康院區現址土地,著手展開購地及後續的醫院遷建工程。原本的逢甲醫院雖然營收頗豐,但面臨購地遷移、重建及內部醫療設施的增設等,所需資金相當龐大,仍然必須倚賴貸款才可達成。
面對醫療環境的變遷和醫療市場的競爭力,董事會顧慮到整體醫院未來的發展,也只能咬緊牙根背負借貸壓力,最後,總算於一九八六年完成現今奇美醫院永康院區的門診大樓。
竣工初期,醫院上下及董事會都認為,雖然靠借貸遷建,但只要醫療業務做得好就可以撐過去。不過,新院區的營運並沒有如此樂觀,非但病患沒有快速成長、醫療品質沒有提升,更因為駐台美軍與軍眷陸續遷離,成大醫院也漸成氣候,病患多了就醫的選擇,使得曾經盛極一時的逢甲醫院不再一枝獨秀,反而因為龐大的借貸利息和人事費用的拖累而始終入不敷出,最後終於出現周轉困難的窘境。
既為財團法人醫院,依法不得進行買賣,為了讓醫院繼續運作下去,唯一之道即是找人接手經營,繼續挹注醫院營運基金。衡量當時台南地區具有經濟實力的對象,唯有統一企業與奇美實業,至於最後之所以由奇美接手,是因為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的三姐和陳其礎熟識,當醫院經營困難時,陳其礎曾向許的三姐周轉資金,再加上許文龍有感於台南地區醫療資源缺乏,民眾常須北上求醫,多年前即有興建醫院回饋鄉親的念頭,既然逢甲醫院遭逢營運困境,便順勢放棄另建醫院的念頭,轉而參與逢甲醫院的經營。
許文龍為參與經營所設下的條件是:董事會必須改組,由許文龍擔任董事長,並推薦半數以上董事進入董事會,原董事僅少數獲得留任,至於逢甲醫院的法人貸款則轉由許文龍個人擔保背書,但對外借貸仍以財團法人逢甲醫院的財產做為抵押。換言之,許文龍只是醫院借貸的擔保人,逢甲醫院和許文龍所創辦的奇美實業在財務上並無從屬關係。
上述有關逢甲醫院之遷建與董事會易主等過程,都是在詹啟賢返台之前三年所發生,當時醫院負債總額已達六億七千萬元,許文龍接手董事會後,財務狀況更是雪上加霜。然而,這些「故事」都是詹啟賢回台後才陸續獲悉。
人生的晴空亂流
事實上,當張錦文來到詹啟賢位於洛杉磯的家中,與詹啟賢見面共餐時,兩人雖談及許多臺灣的醫療現況,但對於逢甲醫院的困境卻隻字未提,僅簡單說明許文龍接任董事長一事,並直截了當問他願不願意回台擔任院長。當時,詹啟賢的太太也在座,由於事關重大,他並未立即答覆。
其時,詹啟賢雖然亟思改變,但畢竟已經離開臺灣十五、六年,不免對臺灣的醫療環境感到生疏,除了憂心是否能夠適應之外,他也不確知自己有無能力扛起院長一職的重擔,更何況,一旦答應回台,接下來還須解決兒女就學的問題……。種種思慮一湧而上,使他不敢貿然答應,雖然如此,其實他心中的傾向甚為清楚。
經審慎評估後,他認為返台擔任院長是可行的,因為醫療管理是他的專長,而且,當時臺灣的醫療制度、管理與臨床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何不將改善臺灣醫療環境視為自己的終生志業?幾經考慮,並與張錦文進行數次交談後,他決定採取折衷方式,答應回台先擔任副院長職務,適應半年,利用這半年時間了解逢甲醫院院務及臺灣的醫療生態,再決定是否接下院長職務。於是,當年那次跨海會面為詹啟賢舖好了一條回鄉的路,也扭轉了他此後的人生方向。
從做出決定到展開行動,過程中當然有許多必須克服的困難。首當其衝的是,身為不同於一般受薪階級的創業醫師,並擔任加州波莫那山谷醫學中心醫院外科部主任,當時整個外科部門由數位外科醫師互相支援,這所有人都將隨著詹啟賢的返台而必須調整職務,所聘用的專業醫護人員及負責行政工作的祕書都將全數遣散,同時,他長期看診所累積的病患也必須進行轉移,這也意味著他十餘年來在美國所累積的一切成果都將歸零,萬一無法適應臺灣的環境而返回美國,一切就得重新開始。
其次是待遇。當時新台幣兌美元是一比四十,詹啟賢在美國的年收入約五十萬美元,回台任職的待遇卻僅僅約等於美國的五分之一,況且兩邊都必須繳交所得稅,收入銳減的他如何維持台、美兩地的生活開銷?面對財務上這麼大的改變,甚至一個未知的冒險,詹啟賢的妻子和母親都表示反對,他們問詹啟賢:「都已經四十了,這樣的改變將使整個職業生涯重新來過,值得嗎?」
此外,當時他的一雙兒女年紀都還小,兒子才要上中學,女兒則正在唸小學,他們究竟該和詹啟賢一起回臺灣就學,還是留在美國讀書?如果留在美國,誰來照顧他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