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日本電影經典(簡體書)
滿額折

日本電影經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日本電影經典》由劉德潤、劉淙淙編著。
《日本電影經典》講述了:
隨著鏡頭,我們一同去賞云霞,賞櫻花,賞流螢,賞紅葉……隨著鏡頭,我們側耳去聽潮,聽風,聽泉,聽雨……時而金戈鐵馬,猛士如云,烽煙四起,斷壁殘垣;時而竹笛玉簫,歌舞升平,斯人憔悴,如慕如怨。銀幕上,百年風云,動蕩不已,幾度浩劫,災難空前。銀幕下,千年興衰,山河依舊,新潮洶涌,傳統延綿。
日本導演們,充滿詩意地描寫著感傷之愛,或稱之為母愛,并讓這種愛與風景、大自然的抒情性相結合。這樣,就磨練出了他們細膩的感性。

名人/編輯推薦

《日本電影經典》由劉德潤、劉淙淙編著。
看電影,就是看人生。電影融入了人類的幻想與夢想,是20世紀誕生的最輝煌的藝術。重溫日本百年電影經典,就是重溫日本近現代風起云涌、悲喜交集的歷史;電影中那些或絢爛或悲壯或夢幻的鏡頭,讓我們體驗充滿悲歡離合的多味人生。

日本電影小史
拙著《一生必讀的日文電影故事》2011年2月已由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那是一部日漢對照的注釋讀物,對象是大學日語專業的學生,全書共選入了58部日本電影。寫完那本書後仍然深感意猶未盡,想再寫一部介紹日本電影全貌和歷史的書。刪除原書中的電影故事日文原文、語法詞匯注釋和電影日文對白,給我留下了更多自由馳騁的空間。本書是對日本電影百年經典作品的巡禮與賞析。根據這一新標準,對電影進行了重新選擇,并且將電影故事與賞析部分進行了較大的改寫。新書選取的94部(集)電影,按照年代順序,將日本電影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電影,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優秀電影,特別是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又深受我國廣大觀眾、青年學生喜愛的電影介紹給更為廣泛的讀者。重溫日本百年電影經典,就是重溫日本近現代風起云涌、悲喜交集的歷史。書中選入的十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還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古代歷史畫卷中的幾個或絢爛或悲壯或夢幻的場面。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第二年就被引進日本。盡管最初的電影只是簡單短小的紀實片,人類卻由此開始進入了造星時代、造夢時代。電影將文學、舞臺表演、美術、音樂、特技等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電影充分融入了人類的幻想與夢想,成為誕生于20世紀的最輝煌的藝術。
一、無聲電影與第一次電影黃金時代1910—1938年
1896年11月,日本軍火商高橋信治從歐洲進口了電影機,在神戶的“神港俱樂部”舉行了首場放映。
1898年,日本拍出了自己的電影。如驚險片《地藏妖怪》、《詐尸》,藝術片《藝伎的手舞》、《賞紅葉》等。最初的電影被稱作“活動寫真”,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1920年前後。
1903年,東京淺草出現了日本第一家電影院“電氣館”。第二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向中國東北戰場派遣了電影攝影班。
1908年,日本拍攝出第一部故事片《本能寺大戰》。
1909年,吉澤商會發行了電影雜志《活動寫真界》,專門宣傳、介紹電影動態,發表電影評論。
1912年,橫田商會、吉澤商會等四家電影公司合并為“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成為日本第一家專業的電影制片公司。它的創立比美國好萊塢公司僅僅晚了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好萊塢電影大量進入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松竹電影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電影表演藝術學校“俳優養成所”,引進好萊塢的明星體制。日本電影進一步商品化,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藝術水平。
無聲電影時代,西方主要是采用字幕進行解說和表現人物對話。而日本的電影院雇用男女配音演員現場配音、解說。電影主題歌也由配音演員現場演唱。他們被稱為“辯士”或“活辯”(活動寫真辯士)。辯士身著西洋禮服,男“辯士”還頭戴高高的西洋平頂禮帽。從中世時代起,日本就出現了琵琶法師的說唱藝術,江戶時代,“落語”(日本式單口相聲)、“講談”(日本式評書)等口頭表達的藝術達到完美洗練的高度。日本電影院中“辯士”的活躍,有其民族傳統與淵源。很多觀眾不單是來看電影,而是因為成了某某“辯士”的粉絲,反復前來捧場。由于“辯士”出色的配音與演唱,他們會常常收到癡男怨女寫來的情書。當時的電影海報上不但要印上演員的劇照,還要印上“辯士”的姓名和照片。 1923年1月8日推出的新年無聲電影《船夫小調》(主演栗島澄子 巖田祐吉),其主題歌低回婉轉,纏綿悱惻。每次放映時,觀眾們都情不自禁地跟著男女辯士齊聲合唱,《船夫小調》立即風靡日本:“我是河灘上枯萎的芒草,你也是河灘上枯萎的芒草。在這世上,我們不能開花,兩棵枯萎的芒草……”
這一年的9月1日正午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東京所有電影公司幾乎都被夷為平地。只有位于關西京都的“日活太秦攝影所”等電影公司還能繼續拍攝電影。
日本制作有聲電影的嘗試始于1902年。河浦謙一曾將同聲播放的唱片引進了電影院。1927年,從美國引進了有聲電影技術,1931年,出現了加上字幕的電影。1935年,有聲電影技術日趨成熟。但由于經費、技術等問題,直到1938年日本還在繼續拍攝無聲電影。
1920年代,日本的電影年產量已經達到400部,同期上映的外國電影有80—100部,名副其實地迎來了日本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以位于東京銀座的“金春館”、新宿的“武藏野館”為首的電影院遍布日本城鄉各地。
1926年,衣笠真之助導演了日本第一部前衛派電影《瘋狂的一頁》,1928年拍出的《十字路》走出國門,在歐洲獲得廣泛好評。
1930年,電影《殲滅》(『擎濺』)問世,紀念日本海大海戰25周年。由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的兒子小笠原明峰擔任導演。一時間,宣揚軍國主義與武士道精神的電影甚囂塵上。
由于大正時代以來的日本女權運動的影響,日本電影與日本文壇遙相呼應,也開始關注女性的命運。1936—1937年,溝口健二導演了女性三部作《祗園姐妹》、《浪華悲歌》、《愛怨峽》。
二、戰爭時代的日本電影1938—1945年
這段時期出品的主要是有關戰況的新聞片和鼓吹侵略有功的故事片。隨著戰局的惡化,電影產量逐年下降,到了1945年,只有26部。
侵華戰爭時期,田?具隆導演來到中國戰場,1938年拍攝了故事片《五個偵察兵》。在軍國主義的淫威下,田?由一個左翼人道主義的電影人轉變為侵略戰爭幫兇。同年,這部電影在同是法西斯國家的意大利獲獎。1939年,他又拍攝了故事片《土地與士兵》,在肯定侵略戰爭的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的激烈殘酷,日本兵在泥濘中艱難行軍,陣亡炮灰的火葬儀式……
可是,也有龜井文夫這樣具有反戰思想的導演,1939年拍出了電影《戰斗的士兵》。該片沒有通過軍部審查,不能公開放映,而導演本人也鋃鐺入獄。電影中沒有出現所謂皇軍勇敢戰斗的鏡頭,而是真實記錄了日本侵略軍的坦克在燃燒的大地上橫沖直闖、日軍疲憊不堪等場面。同時還反映了中國農民頑強的生存狀態。電影開始時,沒有鼓勵士氣的口號,只有一句曖昧的字幕:“皇軍正在記錄歷史。”軍部審查員與特高警察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嘲諷。
戰爭時代,也有獲得成功的戀愛電影。如1939年,野村浩將導演的《愛染桂樹》,吉村公三郎導演的《暖流》,雖然引起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但很快就淹沒在軍國主義的浪潮之中了。這時,也有電影人將目光投向艱難困苦的農民。如內田吐夢導演的《土地》(1939年)、豐田四郎導演的《大日向村》(1940年)介紹日本長野縣貧窮山村的村民移民到中國東北地區的真實故事。這是日本侵華政策的一環,移民“滿洲國”,強占中國農民的土地。山本嘉次郎導演了具有反戰思想的《馬》(1941年)……
三、戰後重新出發1945—1950年
戰敗投降後,直到1952年,日本的電影產業處于美國占領軍的監控之下。那些曾經拍攝過鼓吹侵略戰爭電影的人被驅逐出電影界。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電影與戰後文壇一樣,出現了反思軍國主義罪惡與暴行、呼吁和平的熱潮。
1945年,電影《微風吹拂》中,由并木路子演唱的輕快活潑的主題歌《蘋果之歌》很快風靡全國。當時,19歲的并木路子在戰爭中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她的歌撫慰著人們悲傷的心,慢慢地熨平了戰爭的創傷。那些身披毛毯、無家可歸的人,那些在廢墟上徘徊的人,那些擠火車到農村去用衣物與首飾換糧食的人,都在傳唱《蘋果之歌》:“我親吻紅紅的蘋果,默默地望著藍天。蘋果雖然一言不發,我能明白蘋果的心。蘋果呀多么可愛,可愛的蘋果……”
戰後的民主主義運動中,一批進步電影相繼問世,如:黑澤明導演的《我的青春無悔》、今井正導演的《綠色的山脈》……
四、第二次電影黃金時代1951—1960年
《羅生門》(1951年)、《西鶴一代女》(1952年)等一大批日本電影在國內與國際電影節上相繼獲獎,迎來了第二個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1960年,日本電影年產量547部。
1954年起,大批文學名著被搬上銀幕:有島武郎的《一個女人》、井上靖的《花與波濤》、林芙美子的《流浪記》、田宮虎寅的《足摺岬》、森鷗外的《山椒大夫》、尾崎紅葉的《金色夜叉》……文學與電影開始步入蜜月時代。暢銷小說《請問芳名》開始是在電臺廣播,擁有無數的熱心聽眾,1953年拍成電影後更是風靡全國。
1958年,日本電影的國內觀眾人數達到頂峰的十一億兩千七百萬人。但從此開始出現急劇衰落。
五、低谷歲月1960--1980年
1960年起,日本電影進入低谷時代,舉步維艱。1963年的電影觀眾滑落到1958年的半數以下,累計只有五億人次。1971年,公開放映的電影只有367部。其主要原因是電視走進了千家萬戶。1953年,日本就開始了電視廣播。1959年,皇太子明仁與美智子皇太子妃殿下的結婚典禮通過電視直播,使得電視機供不應求。1964年,‘日本舉辦了第39屆東京奧運會,電視機普及到全國城鄉的每個家庭,電影市場進一步萎縮。
“低谷歲月”里,日本的色情電影生意興隆。早在1959年,新東寶電影公司的社長大藏貢就提出了所謂的“粉紅色電影”的路線。一些電影人不得不開始拍攝三級片以維持生計,脫衣舞女郎一條小百合主演的電影曾風靡一時。
“低谷歲月”的含義,主要是指日本電影在電視傳媒的沖擊下,票房收入銳減。而正是在這個時期,日本拍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藝術水平、感人至深、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影。這些電影在各種國際電影節上屢屢獲得大獎,永留史冊,如《裸島》、《剖腹》、《砂女》、《紅胡子醫生》、《替身武士》、《茨岡之歌》等。 更多的電影人不去走“粉紅色電影”路線,而是努力拼搏,堅持走堂堂正道。1960年,導演大島渚將法國電影的新浪潮手法引進了日本。
值得大書一筆的,還有分別根據山崎豐子的《浮華世家》、石川達三的《金環蝕》改編的同名電影。這兩部電影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相繼問世,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地針砭日本資本主義社會中政界與財界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腐敗與黑幕。這兩部電影所揭露出來的日本社會的丑惡現象,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特別是1980年前後,一批優秀的日本電影走上中國銀幕,在中國觀眾中掀起了狂熱浪潮,如《追捕》、《生死戀》、《望鄉》、《吟公主》等。高倉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演員成為中國觀眾心中耀眼的明星。
六、走向21世紀1981—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電影泡沫經濟崩潰,小津安二郎、黑澤明等電影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日本電影界迎來了後現代主義時代。電影人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力圖創新。各國電影界出現的“模仿”、“惡搞”等手法,都不能使電影真正沖出困境,走上新路。一批日本新導演歷盡艱辛,逐步沖破了舊的束縛,開拓出電影的新天地。日本電影逐步適應了電視、互聯網時代的環境,磨練出求得生存的能力,走出低谷,穩步發展。首先,減輕出資方風險的制作委員會方式穩定地扎下了根。曾經是對手關系的“電影”與“電視”,以媒體組合的形式緊密結合,增添了強大的宣傳力量。新形勢要求電影人首先進行市場調查,在掌握觀眾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制作。只有那些出自人內心真情的作品,才能打動人,這才是電影和一切藝術的真正出路。
電影還有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走向世界。
中日合作拍攝了故事片《望鄉之星》(1982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年)、《敦煌》(1988年)、《天地英雄》(2003年)、《暖》(2006年)、《千里走單騎》(2005年)等,獲得兩國人民的好評,也在國際上取得成功。
日美合作拍攝了《虎!虎!虎!》(1970年)、《藝伎回憶錄》(2005年)、《硫黃島家書》(2006年)等電影,較為客觀地回顧歷史,反思戰爭,向西方介紹日本傳統文化。
可是,1998年東映公司耗資15億日元炮制出一部右翼電影《尊嚴——命運的瞬間》。電影中,甲級戰犯東條英機在遠東軍事法庭上公然叫囂:那場給亞太地區各國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的侵略戰爭是“自衛之戰”,“解放亞洲之戰”。這部電影的出現絕非偶然,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未散,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絕不能放松警惕。
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對電影業帶來了直接影響。不少電影院、制片公司紛紛關門歇業。
七、新偶像電影
高倉健、栗原小卷、中野良子等日本影星是老一輩中國觀眾心中的偶像。2000年前後,日本銀幕上出現了一大批新偶像,他們富于時代氣息的青春靚麗形象與氣質,超凡脫俗的演技,博得國內外廣大年輕影迷的認同與追捧。中山美穗、竹內結子、廣末涼子、玉木宏、柏原崇、宮崎葵、常盤貴子、木村拓哉、新垣結衣、黑木明紗等人則成為新一代中國青年熱愛的新偶像。
20世紀90年代,日本電影的年產量始終徘徊在200部左右。1994年開始,長期以來不斷減少的電影院數量開始緩慢回升,到1998年,電影院達到1988家。同時,1996年,電影年產量達到289部,但觀眾人數只有一億一千九百五十八萬人次。1998年,增加到一億五千萬人次。
經過不懈努力,“2006年度日本電影票房收入的市場比率時隔21年終于超過了外國電影。”人們認為,日本電影真的開始復蘇了。
從上世紀後半葉起,除了號稱電影皇帝的黑澤明、大島渚等老一代導演繼續譜寫著輝煌之外,一大批年輕導演、演員迅速成長起來。1980年代以來,活躍在影壇的著名導演有山田洋次、今村昌平、北野武、巖井俊二、河瀨直美等。
值得注目的是宮崎駿等人的漫畫電影。它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與人物形象,反思、批評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缺陷,關懷人類的未來。擁有從兒童,直到青壯年、老年人的廣泛觀眾。日本的漫畫電影不但走向了世界,還成功地與現代傳媒與市場結合,成為日本影壇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日本電影界的影片發行部數穩定在超過400部的水平上,票房收入也達到1000億日元前後。”“2008年的觀眾動員人數為一億六千零四十九萬人。”
日本電影與世界電影浪潮一起同步發展。日本近代文壇上的各種流派都與電影發展史同步,相輔相成。國外的各種流派都在日本電影中留下了影響和痕跡。日本電影也吸收了不少歐洲、美國元素。黑澤明的《亂》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的移植翻版,’《七武士》明顯具有好萊塢影片的商業特色。山田洋次的《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都脫胎于美國電影與小說。
日本電影也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那就是傳統美、女性美、自然美。特別是日本民族敏銳而豐富的感性,通過視覺與聽覺,細膩地感受,把握著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與人們內心的豐富感情。日本電影導演增村保造(1924—1986)上世紀50年代在意大利留學時,曾用意大利語寫過《日本電影史》。他說:“日本導演們,充滿詩意地描寫著感傷之愛,或稱之為母愛,并讓這種愛與風景、大自然的抒情性相結合。這樣,就磨煉出了他們細膩的感性。”“可以得出結論說:日本電影具有詩意之美,它不是那種外向的男性氣質,而是女性的,富于感情的素質所形成的特色。”他還反復強調日本電影的“宿命論,熱愛自然,殘虐性,細膩的美感,神秘主義,還有表現這一切的不緊不慢的時間感覺”。
隨著鏡頭,我們一同去賞云霞,賞櫻花,賞流螢,賞紅葉……
隨著鏡頭,我們側耳去聽潮,聽風,聽泉,聽雨……
青山如黛,飛瀑如練,紅葉如燃,白雪如夢。
鶯飛,鶴鳴,細雨,落櫻。
遙望海天:潮漲潮落,水天一色,云舒云卷,姿態萬千。
俯瞰群山:層層疊翠,古道蜿蜒,小橋流水,篁竹聲喧。
時而金戈鐵馬,猛士如云,烽煙四起,斷壁殘垣。
時而竹笛玉簫,歌舞升平,斯人憔悴,如慕如怨。
銀幕上:百年風云,動蕩不已,幾度浩劫,災難空前。
銀幕下:千年興衰,山河依舊,新潮洶涌,傳統綿延。
本書資料提供:田中富子,宇野雄二,楊超,胡瑞祥,尚學艷。
感謝青島出版社,感謝楊成舜編輯為本書的策劃、出版而付出的長期不懈的辛勤努力。
歡迎廣大讀者、同行提出批評與寶貴意見。
劉德潤
2010年7月一稿
2011年4月二稿于牧野古鄉
賜教處:電子郵箱liude302@yah00.com.cn

目次

第一篇 無聲電影與第一次電影黃金時代(1910-1938年)
 1.《忠臣藏》(1910年)
 2.《十字路》(1928年)
 3.《飛瀑》(1933年)
 4.《浪華悲歌》(1936年)
 5.《祗園姐妹》(1936年)
 6.《愛怨峽》(1937年)
 7.《人情輕如紙氣球》(1937年)
第二篇 戰爭時代的日本電影(1938-1945年)
 8.《愛染桂樹》(1938-1939年)
 9.《馬》(1941年)
 10.《美好年華》(1944年)
第三篇 戰後重新出發(1945-1950年)
 11.《我的青春無悔》(1946年)
 12.《綠色的山脈》上、下集(1949年)
 13.《羅生》(1950年)
 14.《拂曉逃兵》(1950年)
 15.《待到重逢日》(1950年)
第四篇 第二次電影黃金時代(1951-1960年)
 16.《真空地帶》(1952年)
 17.《西鶴一代女》(1952年)
 18《姬百合之塔>(1953年)
 19.《雨月物語》(1953年)
 20.《東京物語》(1953年)
 21.《請問芳名》(1953-1954年)上下集
 22.《地獄》(1953年)
 23.《七武士》(1954年)
 24.《二十四只眼睛》(1954年)
 25.《緬甸豎琴》(1956年)
 26.《純愛物語》(1957年)
 27.《楢山小調考》(1958年)
 28.《大火》(1958年)
 29.《板車之歌》(1959年)
 30.《野火》(1959年)
第五篇 低谷歲月(1960-1980年)
 31.《青春殘酷物語》(1960年)
 32.《裸島》(1960年)
 33.《宮本武藏》(1961-1965年)1-5集
 34.《剖腹》(1962年)
 35.《秋刀魚的味道》(1962年)
 36.《日本昆蟲記》(1963年)
 37.《砂女》(1964年)
 38.《饑餓海峽》(1964年)
 39.《紅胡子醫生》(1965年)
 40.《雪國》(1965年)
 41.《白色巨塔》(1966年)
 42.《情死天網島》(1969年)
 43.《男人的煩惱》系列電影(1969-1995年)3集
 44.《生死戀》(1971年)
 45.《忍川》(1972年)
 46.《砂器》(1974年)
 47.《伊豆舞女》(1974年)
 48.《山打根八號妓院望鄉》(1974年)
49.《浮華世家》(1974年)上下集
50.《絕唱》(1975年)
51.《金環蝕》(1975年)
52.《犬神家一族》(1976年)
53.《追捕》(1976年)
54.《幸福的黃手帕》(1977年)
55.《人性的證明》(1977年)
56.《吟公主》(1978年)
57.《啊,野麥嶺》(1979年)
58.《銀河鐵道999))(1979年)
59.《遠山的呼喚》(1980年)
60.《影子武士》(1980年)
61.《茨岡之歌》(1980年)
62.《古都》(1980年)
63.《天平之甍》(1980年)
第六篇 走向21世紀(1981年-)
64.《泥河》(1981年)
65.《蒲田進行曲》(1982年)
66.《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年)
67.《戰場上的聖誕快樂》(1983年)
68.《W的悲劇》(1984年)
69.《天國車站》(1984年)
70.《亂》(1985年)
71.《龍貓》(1988年)
72.《敦煌》(1988年)
73.《天與地》(1990年)
74.《遙遠的落日》(1992年)
75.《情書》(1995年)
76.《談談情、跳跳舞》(1996年)
77.《失樂園》(1997年)
78.《焰火》(1998年)
79.《午夜兇鈴》(1998年)
80.《鐵道員》(1999年)
81.《菊次郎的夏天》(1999年)
82.《初戀》(2000年)
83.《千與千尋》(2001年)
84.《千年之戀光源氏物語》(2001年)
85.《相約在雨季》
86.《誰也不知道》(2004年)
87.《在世界中心呼喚愛》(2004年)
88.《春雪》(2005年)
89.《日本沉沒》(2006年)
90.《只是愛著你》(2006年)
91.《太陽之歌》(2006年)
92.《松子被嫌棄的一生》(2006年)
93.《戀空》(2007年)
94.《入殮師》(2008年)
95.《挪威的森林》(2010年)

書摘/試閱

8.《愛染桂樹》
導演 野村浩將 松竹公司出品 1938—1939年
主要演員 田中絹代飾高石勝枝
上原謙飾津村浩三
高石勝枝是一位美麗的女護士,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還帶著一個孩子。漸漸地,她和醫院院長的公子、誠實的青年醫生津村浩三相愛了。本片描寫了他們經過了無數誤解,終于結為夫妻的浪漫愛情故事。影片充滿甜蜜的、常有磕磕絆絆而失之交臂的情節。這部通俗戀愛劇在戰爭年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愛染桂樹》中的“愛染”,是指津村家祖墳所在地的東京谷中的菩提寺、永法寺中的愛染堂。這里供奉著專司人間男女愛欲煩惱、悲歡離合的神靈“愛染明王”。桂,是指寺院中的那棵桂樹。勝枝與浩三曾在這棵喜結連理的樹下為愛情而山盟海誓。如今日本各地的愛染堂中,每天都聚集著為祈禱愛情圓滿而來的青年男女。
高石勝枝不得不將孩子寄放在姐姐那里,隱瞞了自己結過婚、有孩子的經歷。她應聘到一家大醫院做護士,住在醫院的單身宿舍里。醫院規定招聘護士只限于獨身女性。因此,她只好將有孩子的事實隱瞞起來。但後來卻被同事們發現,鬧得盡人皆知。一開始,護士們都責怪她破壞了醫院的規章制度。她難過地將自己不得不一面養育孩子、一面工作的情況和盤托出。這樣一來,大家反而全都變得對她十分同情。後來,護士們一致團結起來,開展斗爭,反對壓制人權的野蠻規定。
本片是戰前日本最成功的戀愛電影,在日本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部典型的由誤會產生喜劇效果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經過許多誤會與磨難,終于結為夫婦。影片中的插曲《旅途夜風》也風靡一時:
踏過落花,穿過風雨。
男兒朝人生旅程一路遠去。
別哭了,眼淚汪汪的鳥兒啊,
我獨自走在比缸山的月光里。
作為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本片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描寫了日本女性的覺醒,與封建雇主般的院長展開了維護正當權利的斗爭。
對于我國觀眾來說,晚年的田中絹代(1909—1977)在《望鄉》(1974年)中扮演的阿崎婆又老又丑的可憐形象十分令人難忘。田中絹代3歲時,經營和服店的父親去世,家里的傭人卷走了父親所有的資金逃匿,一家人立即陷入貧困之中。早在童年與少女時代,田中絹代便已嘗盡了人間辛苦。16歲時。她成為日本最早的女演員之一。田中絹代年輕時扮演了無數催人淚下的戀愛故事的女主角,在全國擁有龐大的影迷群。臨死的前一年,她患上腦腫瘤,住進東京御茶水的順天堂醫院。在她住院的70多天里,報紙等媒體每天報道田中絹代的病況,牽動著崇拜者的心。最後,她還是成為不歸之客。田中絹代經過50年的努力奮斗,一共出演了250多部電影。她經歷了20世紀日本電影史上的各個發展階段。她獲得過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這三個權威大獎。
年輕時,田中絹代曾與導演清水宏(1903—1966)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離婚後一直獨身。她死後魂歸故里,遺骨埋在故鄉山口縣下關市。為了便于影迷們吊唁,田中絹代的部分骨灰葬在了東京之南的鐮倉圓覺寺。
9.《馬》
導演 山本嘉次郎 東寶公司出品 1941年
主要演員 高峰秀子飾小野田阿稻
藤原雞太飾父親
竹久千惠子飾母親
這是東北地方一戶貧窮農家中發生的故事。阿稻是一個非常喜歡馬的小姑娘,她負責照料著一匹懷孕的馬。雖然父母都曾經因生活困難而極力反對她養馬,但卻被她的熱情所感動。于是,全家都開始熱心地照料這匹母馬。冬天,馬生病了,有人說:“一定要讓它吃青草。”于是,阿稻跑到很遠的地方,從積雪下面挖掘青草背回來喂馬。不久之後,阿稻的辛勞有了可喜的結果,母馬生下了一匹健壯的小馬駒。可是,父親打算將這匹小馬賣掉用以還債。阿稻央求父親千萬不要賣掉小馬駒,寧愿自己去當紡織女工掙錢來替父親還債。阿稻離家進了工廠,拼命工作,為的是讓父親能有錢將小馬駒贖回來。
當她從工廠回來時,一匹正在放牧的小馬一步步向她走來,在她身上磨蹭親昵。這正是阿稻日夜想念的心愛的小馬。當小馬駒長到兩歲時,阿稻不得不奉命將它牽到馬市上供軍隊挑選。阿稻的小馬不幸被作為軍馬征購了。心愛的小馬離開的那一天,阿稻姑娘拼命地奔跑,一路追趕著運走那匹心愛小馬的火車。
正是:
幼駒無辜,赤胸何當赴死地;
少女有淚,徒手哪得挽狂瀾。
《馬》是高峰秀子少女時代的代表作品,影片描述了一個淳樸感人而又不落窠臼的故事。高峰秀子出色的表演,加上故事中的反戰思想,使這部電影獲得了空前成功。阿稻舍不得自己心愛的小馬上戰場,拼命地追趕火車的鏡頭,讓人想起無數的親人送子弟奔赴侵略戰爭前線當炮灰的情景。那種依依不舍、生離死別、肝腸寸斷的場面至今還深刻地留在無數老一輩日本人的心中。
這部電影作了一個奇特的嘗試,由四位攝影師分別擔任四季場面的攝影。一年四季的鮮明景色,由于攝影師的個性不同而拍攝得各具特色。
民居、新年雪屋、童謠……本片直接捕捉到了東北地區人們的生活,作為民俗志、風情詩來看,也是十分出色的。
惟高峰秀子(1924—2010)出生于北海道函館市,日本電影史上杰出的表演藝術家,歌星,隨筆作家。7歲時開始在電影《母親》中扮演角色。她的一生,走過了從兒童演員、少女明星、青春偶像到表演藝術家的輝煌道路。1979年退出影壇,專心于寫作。
山本嘉次郎(1902—1974)生于東京,慶應大學畢業。他自幼酷愛話劇、電影、西洋歌劇。1921年,登臺演出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第二年,山本創辦“無名演員協會”,開始了演藝生涯。1923年,他正式進入電影界,擔任編劇、導演。山本嘉次郎從《馬》的拍攝現場就言傳身教,培養出了黑澤明這樣的國際影壇大師。
P27-3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