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
滿額折

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的崛起及其影響,是全世界在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對於東亞諸國──南北韓、日本、臺灣、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意義又有所不同。

1990年代之後,中國的海權意識抬頭,「鄭和熱」炒得火紅,解放軍海、空軍預算倍增,裝備升級,不僅對美國自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戰略思維構成挑戰,也增加了和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中日兩國潛在衝突更因為彼此經濟海域的重疊、未決的歷史恩怨、受領土糾紛所激化的能源開發問題,以及與兩岸問題共伴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種種因素使得中日關係的前景蒙上陰影:兩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發生,後果極為嚴重。

不管是主權觀念分析兩岸問題的《台灣的未來》或是探討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山二虎》,卜睿哲所關切的都是一個西方國際關係亙古不變的核心議題:當新的強權崛起,改變了均勢,會對既有的強權造成什麼影響?

而卜睿哲在此更側重體制、制度、組織文化切入,從兩國的統治者、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去推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更全面、更務實的描述與分析。

作者簡介

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整個職業生涯都環繞著美、中、台議題,是美國國內對兩岸問題接觸最廣、瞭解最深、地位最高的專家:曾任職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國家國家情報局(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現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國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兼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主任。卜睿哲曾就中美關係與兩岸議題,出版《台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等多本專著。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將近七十本,包括《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等。

名人/編輯推薦

美國在亞洲的角色是其他大國無法替代的。它可能是巧合、同一位培里(William Perry)在一八五三年打開日本門戶,不久向美國政府建議設法擁有台灣。在列強紛紛瓜分中國之時,要不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很難想像今天中國會是什麼樣子?以後的國共內戰以至於兩岸分治,到今天的兩岸關係,美國的角色始終是關鍵,不必贅言。今天,我們說美國要重返亞洲,其實美國早在亞洲,不必重返。
這些年,學界以比較中國和印度為風潮。

龍象之喻到處可見。卜睿哲先生的《一山二虎》這本新書不知是否可稱之為「梅櫻相映」?卜君治學嚴謹,對中國及亞洲之了解,尤其台灣之認識,早已名享士林。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這是第一本我看過比較完整,而且是客觀、具學術及政策意義,讓讀者對中日這兩個曾經走過和戰階段,愛恨交及,既合作又競爭,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及其他重要特質。一位美國學者能對亞洲有此深刻及宏觀的見解,誠屬不易。

不知卜君有意將美國包含進去,撰寫另一本新書?如果如此,是否合宜暫稱它為「龍鷹及劍」?是為序。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林碧炤
二○一二年四月於台北指南山下

中日美關係是影響台灣未來的重要變數。本書係藉熟稔國際關係的林添貴先生的精準翻譯,向國人引介具有豐富外交經驗又深諳台灣政經外交的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的新著,值得吾人仔細咀嚼,特此推介。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WTO研究中心主任劉德海

美國眼中的中日安全關係
政治大學外交系退休教授 趙國材

《一山二虎》係美國外交官兼學者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所撰寫,他生於一九四七年,一九八七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具有二十年的公共服務生涯,橫跨美國國會、情報界和美國國務院,曾在美國國防部和陸軍服役,是研究亞洲事務和中國問題的專家。曾任美國在台協會董事會主席,現任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對外政策高級研究員,目前專注於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美中關係、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安全,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各個敏感和核心議題。

他認識到兩岸關係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九二共識」是兩岸穩定的基礎,曾就兩岸關係中的歷史、國家關係和主權問題發表評論。曾指出美國不怕被中國超越。他及一般美國涉台人員努力的目標已成為防止兩岸戰爭、提高交流互信,凡能促進這二者的都是好事,都符合美國利益。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在華府智庫布魯克金斯研究所中華民國百年暨馬英九總統就職三周年而舉辦的一場名為「現代中國的黎明」的討論會上,他老調重彈「兩個中國」概念,再提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之爭的「兩個中國」構想,建議兩岸或可適時思考並存之道,這在實際政治上雖然困難重重,卻不失為中國大陸解決兩岸僵局的一個可行性選擇。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台灣的未來》(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不一樣的戰爭》(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等。

譯者為知名翻譯家林添貴,他信雅達的譯筆簡潔流暢,鄭重推薦這本好書給讀者。

內容概述

卜睿哲曾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執行者到現在為美國東北亞政策的參與擬定者,從美國現實利益的眼光來觀察中日安全關係,他認為美國企圖繼續維持以其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在美國安全政策中,假想敵構成美國的最大威脅;因此美國固結其區域盟友,以威懾的方式,鞏固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對於區域間國家的衝突,美國玩弄兩面手法,使他們互相節制;而當雙方勢力不平衡時,美國介入雙方關係,並扶持弱者。美國有時選擇降低衝突,有時則煽風點火,製造事端。

該書共十三章,分別撮要如下:

第一章闡述中日安全關係正在發生演變,使美國陷入兩難境地。中國在亞洲的力量正在增長,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亞州的領導經濟體。誠然,日本「自衛隊」軍事實力不小,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力也在穩健提升。中國軍費每年以兩位元數的速度在增加,而日本軍費基本上維持不變。而且,中國解放軍的現代化著重強調力量的投射:中國海、空軍已有能力往東伸出勢力,包圍日本。日本對中國軍隊的實力增長及其軍事重心帶有深深的矛盾心理。日本該如何應對?是好言安撫或擴軍備戰,或是回歸戰後傳統方式,依靠盟友美國?

第二章檢視中日之間在一九三○年代的軍事衝突,將日本對華戰爭的起因歸結為中日雙方政治體制上均有錯誤,造成日本的侵略,以及之後的人命傷亡和物質破壞,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精神痛苦和身體創傷;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後採取堅定立場,刺激了雙方競相不甘示弱,而專斷的蔣介石由於過分自信,誤判了驅趕日軍入海的機會。

第三章簡述戰後中日關係。中日於一九七二年建交。即使日本是重商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是中央指導型經濟體系,兩國經濟合作的前景良好。有人希望中國對日本過去侵略行為的記憶不會磨損新關係。雙方似乎有默契,北京領導人只會在適當時間、以適當方式提起歷史,而日本領導人也會展現適度的悔意。

第四章解釋中日關係從一九九五年至二○○六年期間倒退的原因,主要包括:領導人的決定,群眾的民族主義,國內的政治和未能有效溝通。中國的海軍、空軍和治安及觀的部署正往東擴張,因而伸入日本以及美國的作業地區。「結構論」者認為,百餘年來第一次,中國和日本處於相同的國力水準,也面臨預料不到的現實。東京期待北京會因為日本的經濟卓越而接受它在亞洲的領導地位,也認定日本一直會保持更強大的經濟。中國則認為日本將持續做「經濟大國」,不爭做亞洲的政治或軍事大國,讓中共在這方面出人頭地。在東亞這片土地上,中日間「一山不能容二虎」。此外,引發中日之間的關係緊張的還有,中日相互畏懼被對方所主宰。

中國必須保持強大,才不會再遭受列強侵淩;日本則在心理上很怕自己在亞洲淪為第二大國,況且如果兩岸統一,遠東、包括海上航道將整個落入中國勢力之內,這對日本絕對不是小事。因此,中日關係的改善,重點在於消除日本因中國的崛起而感受到的強烈不安。但實際情況似乎更加複雜:中國和日本採購先進武器時,心中顧忌的物件未必就是對方。事實上,中國購買武器未必以日本為首要對象,主要是要遏阻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日本開發飛彈防禦能力,其主要動機是保護自己不受北朝鮮攻擊。

第五章描述北京和東京之間在東海的互動日益上升,並探討為什麼他們都認為在戰略上這是重大問題。從一九七○年代以來,日本自衛隊已取得的能力不僅足以妥善自衛,還可以巡邏遠離本土列島的海上運輸路線。近期日本又添置飛彈防禦,海巡人力也有所加強。而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從一九九○年以來,取得海軍、空軍和飛彈設施,以嚇阻臺灣獨立及組織美國出面協防臺灣。兩國的軍隊同樣都想方設法不讓對方能進入或控制關鍵的戰略地區。但這些區域卻明顯重迭。因此,中國長期的目標是讓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力量很難或不可能在由日本(包括琉球群島)、臺灣和菲律賓所構成的島鏈以西地區作業。

至於網兵問題,中國正在追求網路作戰能力,中國駭客從「原來只是鬧著玩」發展到涉入政治,因為他們大多是有熱情、愛國的年輕人。同時,某些特別的摩擦點像磁石一樣,使得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極為接近。特別是兩國在位於臺灣東北部海域的釣魚台列嶼/尖閣列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端,為上海東部海域的海上油氣開採權進行爭執,還在中國海底大陸架以及雙方各自專屬經濟區的劃界等問題上持不同觀點。

第六章討論,一旦發生台海衝突,美國協防臺灣,那麼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很可能會陷入戰爭。由於臺灣二○○八年二次政黨輪替,臺灣和中國發生衝突的機會已大幅降低,這使中國易於應對中日船舶在東海爆發意外衝突事件。前兩個問題都會造成中日海軍和空軍在中國東海地區發生意外衝突。中國相信,為了防止美國在台海緊急事故時介入,必須建立以潛水艇為基礎的防衛系統,阻擋美國航空母艦部署到臺灣附近。

第七章討論,兩國軍方和治安機關與其文人政府之間的自主聯繫,他們的指揮和控制體制集中化的程度,以及他們對動用武力的觀點等。中日兩國文官政府與軍方的關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軍方所擁護的準則與中國共產黨非常一致,但它們都對涉及自身領域的政策議題發揮作用,並在執行經採納的政策時享有廣泛的裁量權。反之,在日本,就價值與規範而言,軍事官員似乎比較獨立,但是到了決策和行動時,他們又受到文官相對嚴密的控制。雖然兩國的軍方及治安機關往往都想獨立行動,甚至多少有些更激進地執行其任務,但中方碰到的問題更大一些。

第八、九章分別討論中國和日本的政府結構,日常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是否有精確的資訊和分析供其使用。這兩個制度的領導人以集體決策作出艱巨決定,但經常缺乏他們需要的資訊;外交部和國防部等機構只重視保證自己的地盤,因此經常不足以合作建構一致的政策回應;因此政策協調機制無法有效運作。儘管兩國政治體制不同,日本是一個特殊的民主國家,中國是一個極權國家,但這些相似性在應對危機時仍然存在。在此要檢視文官和武官、國防政策和運作、安全政策和國內政策競合和互動的交匯點。

第十、十一章著重討論國內政治的影響。兩國的政治體制雖然不同,但其國內民眾都塑造了領導人做決定的環境。雖然日本輿論並不傾向于對中國友好,而大眾媒體的競爭使得這種不友好的傾向加劇;而在中國,尖銳、反日的民族主義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中國領導人和官員通常不願逆這股潮流而動。

第十二章的主體是:如果兩國在常規互動下的決策未必有效;如果中國的文武關係賦予解放軍大量的政策和行動自主權;如果國內政治局限了文職領導人,則兩國政府以審慎節制的方式處理兩國間突發緊張的機會就不會太大。

第十三章探討北京和東京之間在安全方面的互動對華府的看法。美國一向尋求與中、日兩國交好,同時也必須維持自己的信譽。美國和日本締結盟約,在日本受到外部攻擊時承擔防衛日本的責任。這一聯盟的基礎在於日本自信它不會被拋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日兩盟國如何看待中國作為大國的復興,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中國與日本發展友好關係的重要性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人民有兩千多年的關聯和往來。中日關係不但有利於兩國人民,而且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把重建和發展中日睦鄰關係放在對外政策的重要地位。目前對日外交是中國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對日關係以及對東北亞地區其他國家的關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搞好對日關係將會為搞好同其他東北亞國家關係,尤其是與中國有領土爭端國家關係創造良好的氛圍,重挫某些政治大國企圖對中國發動的合縱政策。

中國改革開放的頭二十年,在注重經濟互利合作的前提下,兩國的國際戰略目標均相當節制,皆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和促進區域穩定。歷史遺留下來的釣魚島爭端得以囿於可控制範圍之內。一九七二年中日建立外交關係,1978年兩國簽訂友好條約。進入一九八○年代以來,中日兩國關係繼續發展,日本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中國政局的穩定。一九八一年成立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協調兩國經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一九八二年五月,趙紫陽總理訪問日本,兩國確立「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三項經濟合作原則。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日本,兩國確立了指導雙邊關係的「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賴、長期穩定」四項原則。一九八四年三月,中曾根首相訪華時重申,日本要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同中國長期合作。為加強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定期舉行政府成員會議,並非定期舉行中日民間人士會議。中日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表現在締結航空貿易、海運、漁業資源開發、科技文化等協定上,有助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發展中日友好關係是日本對華的基本方針

發展中日關係是日本長期堅持的對華基本方針。因為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是:(一)日本實施其綜合安全保障戰略的基礎條件之一,中日友好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二)日本實現其亞洲外交的重要支柱,中日友好有利於日本同南朝鮮和歐盟國家發展關係;(三)日本實現其環太平洋經濟圈戰略構想的必要因素,將直接影響到日本同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的經濟交往,間接影響到日本同南韓,東盟國家的經濟交往;(四)日本實現其政治大國戰略的必要條件,既可牽制俄羅斯,也可平衡日美關係,使日本對外戰略具有更大的彈性。

中日競爭東北亞區域領導地位

美國正尋求通過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沙特、巴林、卡塔爾等國的協作,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建立一個類似歐洲飛彈防禦系統的防禦體系,此舉可使美國及其盟友免遭伊朗核朝鮮的飛彈威脅。當日本軍隊開始參與由美國領導的全球軍事行動,並和美國共同發展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時,中國便開始質疑美日同盟所能形成的制約效果。由於美國的鼓勵加上日本期望在東北亞區域和全球安全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中國也因綜合國力提高而開始尋求東北亞區域領導地位,導致兩國彼此競爭加劇。

中國在經濟上不依賴日本,但顧忌日本的意圖,中國公開反對並阻止日本企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因此,在東北亞,中國想要佔據比日本更重要的地位。兩國的國內政治情勢變化激化了東北亞區域領導地位競爭關係,兩國國內政局的改變使雙方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製造仇日和反中的情緒,領土爭議和長期存在的歷史問題開始浮現。

由於兩國在經濟貿易上有積極的互補作用,在中日競爭東北亞區域領導地位過程中,兩國貿易密切程度反而逐年增加,一九九六年到二○○六年,日對中貿易(包括香港)驟升二三九%;相對之下日本全球貿易只增加四五%(不包括對中貿易),二○○六年日本對中國貿易占日本全球貿易的一七%,包括一四%的出口及二一%的進口,讓日本得以在二○○五年到二○○八年從連續十年的經濟不景氣迅速恢復。中國仍會持續尋求與日本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機會。

中日競爭關係的深度調整

由於經貿互補,彼此都不希望對方出亂子。從二○○○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對日政策開始著重建立更穩定的雙邊關係,而日本亦持相同態度。中國對日政策的演進是因為不希望大眾反日情緒高漲,導致中日關係急速惡化;同樣地,日本亦擔心反中情緒會在日本發酵。

從二○○六年開始,中國領導人努力穩定雙邊關係;胡錦濤和溫家寶相繼造訪日本,並且款待回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二○○七年五月,溫家寶成功訪問東京,並於日本國會發表演說,對日本在冷戰結束後的政治和經濟成就表示肯定,也釋出北京方面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態度。今年四月,日本有八十多名國會議員前往參拜靖國神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靖國神社問題事關日方能否正確對待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設計廣大受害國人民感情。中方在此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日方應切實本著溫總理所提出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慎重妥善處理。

中日競爭加劇或陷入立即衝突並非不可能,然而日益密切的雙邊經濟關係及在東亞促進更深的經濟整合亦是雙方維持關係的原因和動力。北京已經開始對反日煽動者加以限制,並進一步和日、韓簽訂三方投資協議,保護日韓兩國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二○○七年中國亦支持美國、中國和日本進行三方外交對話的提議。

嘗試促成一項穩定兩國競爭和緊張關係的雙邊政治關係

中日雙方領導人開始嘗試促成一項穩定兩國競爭和緊張關係的雙邊政治關係架構。但雙方在促成這項架構過程中仍面臨下列挑戰:兩國民眾仍互存敵意;沒有解決領土爭議的方案;區域競爭關係激烈,雙方可能再度上演一九九○年代晚期和二○○○年代早期導致雙邊關係惡化的國內政治情勢。因此北京和東京是否能夠重新建構長期穩定關係,端視雙方領導人是否願意在緊張時刻,付出最大努力和動用必要的政治資源。

從「戰略對抗」轉變為「戰略僵持」

二○一○年九月,中日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二○一○年十月日本東京市長石原慎太郎在撞船事件之爭升溫之際,高調提出日本「擁核論」,聲稱美國核保護無用論,要以核彈對付中國。日本輿論對此不再強烈批判,政府對「擁核論」保持沉默。回溯一九六七年,日本??首相佐藤榮作提出「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日本國會於一九七一年通過決議將其定為日本國策。如果日本進行核武裝,又怎能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不僅會招致亞洲各國警惕,且將動搖日美同盟的基礎。

美國可能將日本作為假想敵,使日本在世界上陷於孤立。目前,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均保持強烈反戰反核情緒,故日本政府仍應遵循「無核三原則」的規定。二○一○年中日關係面臨重重困難,兩國民眾的感情大受影響,儘管菅直人政府在對華關係修補上做出一定努力,中日關係仍處於低谷。但二○一一年「中日友好」仍是中日關係的主流。目前中日間政治外交關係從「戰略對抗」轉變為「戰略僵持」。

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困境

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利益的衝突。東北亞是中、美、日、俄四國利益的交匯點,大國間戰略利益的結構性衝突決定其在各自安全戰略定位與選擇上的衝突性。中美之間的遏制和反遏制加劇,東北亞不同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領土糾紛,引起並加劇了這種利益的衝突。

二、制度的匱乏。東北亞地區缺少促進區域合作和鞏固地區安全的,有效的和常設性的制度性安排,地區內部分散的權利結構使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難以得到協調和控制。

三、信任的缺失。東北亞地區各利益相關國間由於受到意識形態差異的作用,歷史恩怨的影響,彼此猜忌提防心理嚴重,普遍視對方為潛在威脅。不同利益相關國之間普遍缺乏戰略互信,這促使東北亞地區安全態勢的對抗性和地區安全合作的滯後性加劇。

中國在領土主權等關鍵議題上更著重維護其權益

目前中日間下列幾項問題仍未解決:

一、東海大陸架問題

 (一) 沖之鳥礁問題

沖之鳥礁,是日本南部太平洋海域的一處日屬礁石。海峽兩岸均認為沖之鳥是岩礁;日本國則堅決主張是島嶼。若沖之鳥礁是島嶼,日本將得到其周邊四三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獨佔海域內一切自然資源。日本企圖以沖之鳥礁搶奪「屬於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廣大海域的海洋資源。中國大陸認為日本以不能維持人類居住、也不能維持自身經濟生活的沖之鳥礁為基點,主張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違反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公約》。日本此舉不僅為其經濟利益,背後還有更深的戰略佈局考慮,即控制進出南太平洋的戰略通道。

(二)東海海域海底劃界問題

在東海東部的大陸架上,中日、中韓、與韓日之間存在大片的重迭區,因而大陸架劃界糾紛持續存在。日方主張以等距/中間線原則(principle of equidistance/median line)作為劃界標準,中方則堅持大陸架是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principle of natural prolongation),支援大陸架可以超過兩百浬的觀點。

二、東海油氣田問題

東海油氣田問題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關於東海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和油氣資源開發的分歧和爭論。

儘管近東海爭議區的天然氣平臺已經完成,中國仍對全面開採有所節制,並和日本協商一個暫時性架構處理爭議,但是民間的反日民族主義將對中國領導人造成更多限制。

三、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

釣魚台列嶼是臺灣的附屬島嶼,依一八九五年中日《馬關條約》隨臺灣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軍事佔領琉球及釣魚台列嶼,行使行政權,並於一九七二年片面歸還琉球(沖繩)時將屬於中國的釣魚台列嶼的管轄權一併交與日本。行政權雖移轉到日本手上,主權問題則仍懸而未決。美國由此在中日之間埋下了容易引發外交衝突的雷區。

中 日兩國領導人對於釣魚島爭端都採取過積極的態度,在一九七二年中日復交和一九七八年中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之際,中日領導人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兩次繞過釣魚島的歸屬問題。周恩來總理表示:沒有必要涉及釣魚島問題;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釣魚島的歸屬問題需要同中國商量。

擱置爭議是指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的過程中,對一些歷史遺留的,近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起來,留待時機成熟時再去解決的一種外交方法和策略。擱置爭議不是緩兵之計,更不是對現實問題的逃避,它是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謀求矛盾的和解與問題的解決,有深刻的內涵。

就東海釣魚台列嶼與日本的爭議來說,擱置爭議對中國帶來的後續影響就更加不利。因為釣魚島在日本的實際控制下,也不承認存在爭議,長期以來日本不斷在釣魚島問題上製造事端,先是在島上建燈塔,轉為國有;後又派軍把守,由海上警備隊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阻止中國漁民正常的漁業生產。最近又製造「撞船事件」,扣我漁民,並揚言要按日本法律審判,意在混淆視聽,造成「事實佔有」的假象。

在處理領土爭端和領土糾紛問題上,要經常持有以冷靜、平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精神,重要的是應當絕對警惕和反對雙方的挑釁行為及煽動狹隘民族主義,偽愛國主義的行動;應當吸取先人提出的擱置爭議的智慧,共同探索對釣魚島及其海域「共同管理,共同開發」等和平解決方法。因此,在中日釣魚島問題上,日本不應當片面否定「擱置論」,激化兩國矛盾。日本某些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激化中日矛盾,並以「國家利益捍衛者」的角色出場,博取日本民眾的好感與支持。而美國則利用領土爭端破壞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和日本三方都宣稱對釣魚台列嶼擁有主權。釣魚台列嶼附近之海域處於防衛美國本土的第一島鏈上,與美國和日本的戰略部屬相關,是日本保衛海上一千浬生命線的重要據點。控制釣魚台列嶼可使日本的防禦範圍自琉球群島向西推進一百六十浬,大幅擴展其防禦縱深;且釣魚台列嶼位於日本自衛隊防空識別區展開面的西端,距離中國較日本本土為近,是日本對中國警戒的前哨據點,任何變動都可能牽動東北亞安全情勢;美國在釣魚台問題上一向表態中立,骨子裏偏袒日本。

美國施「二桃殺三士」之計,利用日本製造矛盾,牽制中國與俄羅斯,做中日關係的平衡者,目的在維持現狀之既得利益,故擴張解釋《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亦包括釣魚台列嶼。日本是狐假虎威,美國是色厲內荏,臺灣是顧此失彼左右兩難,中國是不斷地化解矛盾,不急躁地營造彼此的共同利益。

釣魚台列嶼牽涉的重要問題為東海大陸架問題和釣魚台列嶼問題,東海大陸架問題,包括東海大陸架的外部界限與沖之鳥礁問題;釣魚台列嶼問題包括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與劃界問題。關於主權問題具高度政治敏感性,爭端各方互不相讓不易解決;至於東海海域海床劃界問題,中國主張採取自然延伸原則,而日本主張采中線原則。中國在東海部署軍艦艇警戒存有爭議的碳氫化合物資源(例如春曉油田),並且在爭議地區進行石油鑽探。中國變得更著重維護領土主權及其海洋權益。

孫中山曾提出的「大亞洲主義」東亞共同體構想及戴季陶的「中日提攜論」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鳥瞰中日關係,深知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應誠信和好,並敦促日本勿做霸權的鷹犬,但日本軍國主政者卻伋伋於爭權奪利、得隴望蜀,致使中日關係長期陷入冰河期。

趙國材識於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山東大學法學院

中文版序

承蒙遠流出版社不棄,出版拙著《一山二虎》的中文版;希望我未臻完備的想法,有助於中文世界的讀者了解在東亞國際關係的很重要的一環。

「黑天鵝」一詞突然在美國等地大為流行。這個名詞並非全新,也算不上是個新概念。一隻美麗的天鵝,其顏色與預期大相逕庭,它以生動的方式警醒了我們,世事有一種特殊的樣態。也就是說,有些事件和趨勢極不可能發生,但若一旦發生,後果非常深遠。我家被閃電擊中而焚毀的機會相當低,但是對我的安全福祉的影響至鉅。這種低可能率與高衝擊之間的對比,讓我們做某種設想和某種審慎的準備。

以我家為例,我家被閃電擊中的危險的確存在,且後果不堪設想,我接受這一點,所以我未雨綢繆,裝了避雷針,也調整了家庭保險。(有一件事提醒了審慎的必要。去年,我有個朋友家裡遭祝融之災,但因為她家的保險失效,結果她失去了一切。)

以我之見,中日兩國雖有彼此合作的理由,但中日關係也有黑天鵝效應的可能性。我決定從二○○五年開始研究分析起,當時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把這對彼此都很重要的國際關係帶到一個新低點。而《一山二虎》就是研究的成果。本書意不在廣泛探討當前日中關係,而是集中在兩個我認為重要的面向。

第一個是兩國在海上的互動,這個面相受到的關注太少。東海並不是日本對外活動的新場域。海上自衛隊已經在此與美國合作執行勤務數十年。而對中國來說,這塊海域則是新的,它是為了戰略目的而進入這個海域(一部分是為台海戰事做準備──這是另一個黑天鵝事件)。

可以料到的是,日本和中國之間發生摩擦:在釣魚台、在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在第一島鏈的某些海峽的通行等等。正如我的布魯金斯研究院的同事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所做的提醒,當國與國在新的場域互動,或是當新興國家進入一個他國已在主導的領域,發生衝突的機會隨之增加。這些國家之間的互動並不如其他國家那麼規律,這些國家知道路途的危險,並建立規範、規則和程序以避免衝突。這二十年來,中國第一次進入目前仍由美、日所主導的海域,也不出我們所料,摩擦已經發生了。

我在《一山二虎》所強調中日安全關係的第二個面向是國內的因素在對外政策的制定、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往往把國家當成一個黑箱,而忽略了在箱子裡頭的發展會影響他們想要瞭解的結果。我認為這降低了分析的價值。以我個人的經驗和研究所見,在國家內部和在政府內部所發生的事,對於國家的行為方式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從文官與軍方的關係、戰略文化、官僚機構想要增加任務和預算的企圖、政府決策系統(尤其是在危機發生時)、輿論的角色(尤其是民族主義者的輿論)等方面來看,中日關係也印證了這一點。這些因素都在中國和日本發揮作用,影響他們在若干議題上的互動。因此,中日之間在海上競技場創造了「黑天鵝」的潛因與兩國的海軍、空軍及其他海事機構之間的互動模式並不盡相同。

體制因素和國內政治壓力可能會導致日後發生無法控制的事件,使得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深受傷害。二○一○年九月在釣魚台發生的事件提醒了我們,事態有可能如此發展。這種可能性低/高衝擊的災難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雙方都有措施可減少「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機率。

我希望《一山二虎》的中文版讀者會從我試圖理解並解釋一個複雜課題的努力中獲益。

目次

名家推薦

目錄

中文版序

第1章 導論

第2章 序章:一九三○年代的中、日軍事衝突

第3章 中日關係簡述

第4章 解釋中日關係倒退

第5章 海軍、空軍、海巡及網軍

第6章 短兵相接

第7章 中、日軍事體制的特色

第8章 中國的決策結構

第9章 日本的決策結構

第10章 中日關係中的中國政治

第11章 中日關係中的日本政治

第12章 中、日制度在壓力下

第13章 美國所面對的局面

第14章 解決之道

編輯說明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導論

在美國的安全政策裡,可以想見,仇敵構成最大的威脅。不論是冷戰時期的蘇聯,或是今天的伊朗、北朝鮮或非國家的角色,資訊相對匱乏,缺乏公開的溝通管道,使得美國很難估量另一方的意向和潛藏的動機。對仇敵的能力、及其要如何運用能力做出最壞的解讀,這種誘惑十分強大。

但是,有一種挑戰雖然比較小,但依然很重要。它涉及一群國家,美國想與之維持良好關係,可是他們彼此卻不合。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宿怨是一個例子;中國和台灣之間的爭端又是一個例子。華府在此至少有兩種選擇:一是在朋友身上玩弄手法,讓他們相互節制;一是承認這些國家或許無法避免衝突,美國或許必須以軍事介入保衛其中一方以及自己的信譽。一般而言,美國選擇盡力降低衝突的機會,而不是搧風點火、擴大事端。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安全關係正在演變,這為美國製造出另一個兩難的困局。中國在亞洲的力量正在成長,中國的經濟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的領導經濟體。雖然日本「自衛隊」的力量不小,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力也在穩健成長。解放軍的預算每年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在成長,而自衛隊的預算基本上維持持平不增。

甚且,解放軍的現代化著重在力量的投射:海、空軍要有能力往東伸出勢力,包圍日本。日本關切解放軍的成長。他們應如何回應?希望雙方能修好嗎?還是本身也應積極增進兵力?或者是,依據戰後的傳統方式,依賴日本和美國的同盟關係?

當然,目前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日本於一九三○年代侵略佔領中國,造成重大的人命犧牲和實質的破壞。日本帝國遠比其他國家更暴露、更壓搾中國的衰弱,在中國人心中鑄下深刻的受害意識,烙下傷痕。到了今天,即使中國已恢復國家健全及其原有的大國地位,這些傷痕仍然會痛。儘管雙方共同努力去降低和管控緊張,中國懷疑日本會容忍它的擴張。對中國人而言,過去的陰影仍在。第二章檢視過去的悲劇歷史:日本和中國之間在一九三○年代的軍事衝突。

鑒於上述背景,我們有必要好好了解目前日、中關係的戰略關聯。了解要先始於認識到兩國雖在經濟和貿易上有積極的互動,卻陷於安全的兩難局面。也就是說,他們都不希望對方出亂子,但其中一方用來強化本身安全的做法卻使另一方益發有屈居弱勢的感受,反過來使之採取回應行動,於是乎就沒完沒了發展下去。

用這個架構來解讀雙方的關係有其用處,但不能解釋中、日之間的一切。因此,在第三章檢討中、日戰後關係之後,我在第四章設法擴大這個觀念,讓它更合宜。特別是,我認為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意向所得到的結論,不只以另一國的兵力做基礎去評估,還應依他們在敏感議題上的互動為基礎去評估。

本書不談整個日、中安全關係,這個題目太大、太複雜。本書專注在兩國於東海的互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軍、空軍和治安機關的部署正往東擴張,因而伸入日本的作業地區--以及美國的作業地區。第五章描述北京和東京之間在東海的互動日益上升,並探討為什麼他們都認為在戰略上這是重大問題。

甚且,有些特殊的摩擦點就像磁鐵會把兩國軍事部隊拉到近距離。明白講,兩國為了位於台灣東、北方的尖閣群島/釣魚台列島(現由日本控制)的所有權有爭執。兩國為了上海以東的海底石油及天然氣田的開採權有爭端,他們對中國的海底大陸棚的範圍及彼此的專屬經濟區的範圍,也有相互牴觸的看法。

最後,如果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政治爭端爆發衝突,美國又協防台灣,則身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可能也會和中國陷入戰爭。由於台灣二○○八年二次政黨輪替,台灣和中國發生衝突的機會已大幅降低,使前兩個議題顯得更令人擔心,已為中、日船、機在東海爆發意外衝突製造若干可能性。這些問題放在第六章討論。

兩國的治安機關作業愈來愈接近,一些體制因素也參與進來,可以增加或降低衝突的或然率,影響到眼前的未來。這些因素放在第七章討論:兩國軍方和治安機關與其文人政府之間的自主關係,他們的指揮和控制體制集中化的程度,以及他們對動用武力的觀點等。討論文、武機關的關係揭示出另一個大異其趣的特色。

在中國,軍事官員遵守的規範相當吻合執政的共產黨之規範,但他們都參與到涉及本身領域的政策議題,在執行經採納的政策時享有廣泛的裁量權。反之,在日本,就價值與規範而言,軍事官員似乎比較獨立,但是到了決策和作業時,他們又受到文官較嚴密的控制--未必只限於東海的議題。雖然兩國的軍方及治安機關往往會獨立作業,甚至多少更激進地執行其任務,中方碰到的問題比較大。

萬一日本和中國的海軍或空軍發生衝突,文官領導人和機關會介入。問題將是這些領導人和機關有沒有技巧和能力使得衝突不致上升為危機。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多了解中、日政府的結構,他們在例行狀況下如何運作,以及他們是否掌握確實的資訊和分析。第八、九章分別討論中國和日本的政府結構。

我們看到的圖像是,這兩個制度的領導人以集體決策做出艱鉅決定,但經常缺乏他們需要的資訊;第一線部會如外交部(外務省)、國防部(防衛省)只重視保護自己的地盤,因此經常不足以合作建構一致的政策回應;因此政策協調機制不能一直有效運作。儘管兩國政治制度差異--日本是一種特殊的民主政體,中國則是專制政體--在危機回應上卻存在這種相似之處。在此要檢視文官和武官、國防政策和作業、安全政策和國內政策競合和互動的交會點。

讓事情更複雜的是國內政治的影響。兩國的制度雖然不同,但其國內民眾都型塑了領導人做決定的環境。日本人不那麼喜歡中國,而大眾傳媒競爭激烈,使得輿論更不喜愛中國,挺諷刺的卻是,在不民主、可又對網路親善的中國,尖銳、反日的民族主義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中國領導人和官員通常不願逆勢而為。令事情更糟的是,有些網民有能力以網路作戰在日本構成傷害。第十、十一章將討論這些議題。

如果兩國在例行互動下的決策未必有效;如果中國的文武關係賦予解放軍大量的政策和作業自主權;如果國內政治局限了文職領導人,則兩國政府以審慎節制的方式處理兩國間突發緊張的機會就不會太大。這些是第十二章的主題。

接下來,本書要轉移到另一個題目:日、中關係對美國的影響,美國一向尋求與中、日兩國交好,美國也必須維持自己的信譽。美國和日本締結盟約,萬一日本遭受外侮,美國有責任出兵保衛日本。同盟的礎石是日本深信它不會被拋棄。從另一方面來說,美、日兩盟國如何看待中國又崛起為大國,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第十三章探討北京和東京之間在安全方面的互動對華府的意涵。

我並不認為復興的中國和守勢的日本一定會發生衝突。絕對不致於如此。我也不認為東京或北京會刻意尋求與對方一戰。兩國的領導人明白他們共有的利益,尤其是經濟的利益,他們也了解衝突的代價高昂。日本近年來的政府--尤其是二○○九年八月執政的民主黨新政府--追求溫和的親中政策。

但是,戰爭的機率不太高,並不是說機率為零。甚且,一旦中、日爆發衝突,我們絕不敢肯定說兩國會自動避免跌落戰爭的懸崖。而且,隨著時間進展,衝突的機會不太會降低。東海的戰略現實不可能改變;國內的政治近期內也不會溫和下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雖然衝突的可能性或許很低,但其結果對兩國都將是大災難。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中國、日本和美國都應採取行動降低衝突的機率;為了達成此一目標,第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建議。結論是東京和北京應先踏出一小步,局限他們在東海的兵力,建立一個避免衝突的機制。然後,中日雙方應採取措施,處理兩國在安全兩難、體制和國內政治方面的問題。這些行動沒有一件是容易的。若無政治領導,沒有任何一件會實現。但是其結果必會對消除近鄰之險有令人可敬的貢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