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閱讀左派:二十世紀左翼思想
滿額折

閱讀左派:二十世紀左翼思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左派是什麼?在冷戰結束,資本主義大獲全勝的情況下左派是否已經棄械投降?

答案是否定的。左派並未消聲匿跡,左派並未消沈壯志,但左派顯然進入一個反思與重建的艱困時代。

本書選出不同的領域35位左派理論家,包含哲學家、社會學家、神學家、經濟學家、文化批評和電影導演等等,雖屬不同領域,但他們的思想、作品、理論和行動,都具有潛在的共同意識:通過改造馬克思主義的傳統,通過重新認識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歷史,通過消費社會的文化批判,通過現代虛無主義的解構,通過資本主義生態掠奪的控訴,通過庶民階層情感結構的書寫,反思左派理論的不足與缺陷……

作者簡介

宋國誠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長,現任該中心專任研究員。
現任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東吳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
專長為中國研究、馬克思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現代文學批評。

目次

1,介入,干涉,烏托邦?─亞蘭.杜漢的「行動社會學」
2,理論蒼白?Or實踐軟弱?─斯拉沃熱.齊澤克的「執爽真實論」
3,美國,柯里亨帝國─諾姆.喬姆斯基的「美國流氓論」
4,重建公共性:行動與冥想─漢娜.阿倫特的「反平庸」革命論
5,解放、救贖、烏托邦─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本體論」
6,一種快樂的政治學─安德瑞.高茲的「人文生態論」
7,在唐老鴨的背後……─阿芒.馬特拉的「傳播系譜學」
8,理性的欺矇與詐騙─麥克斯.霍克海默的「啟蒙詐術論」
9,歡迎光臨?血拼至死!─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論」
10,歡迎來到「難民聯合國」!─烏爾里希.貝克的「風險社會論」
11,好戰的唯美主義─蘇珊.桑塔格的「新感性」與「影像政治」
12,被報廢的世界─齊格蒙特.鮑曼的「全球廢棄物」理論
13,神聖歡愉,聖杯之愛─理安.艾斯勒的「夥伴關係」與「肉體政治學」
14,蜉蝣寄生,責任是岸─吉爾.利波維茨基的「超級現代性」理論
15,四海之內皆過客─霍米.巴巴的「本土世界主義」
16,官逼農反,不義則鳴─詹姆斯.斯科特的「道義經濟」與「日常反抗」論

17,並不全球的全球化!─阿榮.阿帕杜萊的「全球景觀論」
18,奥斯维辛之後還有神學嗎?─尤根.莫爾特曼的「希望神學論」
19,社會運動就是「運勢而動」!─西德尼.塔羅的「鬥爭政治學」
20,是帝國主義,不是全球化!─詹姆斯.佩特拉斯的「全球鬼扯論」
21,呼喚人文主義的經濟學─弗朗索瓦.佩魯的「新發展觀」
22,社會靈魂的甦醒─阿瑪蒂亞.森的「倫理經濟學」
23,讓世界更公正!─約瑟夫.史迪格里玆的「世界人民論」
24,全球大掃毒!─薩米爾.阿明的「反自由主義霸權論」
25,走了阿里巴巴,留下40大盜!─帕薩.恰塔吉的「後殖民史學」
26,解構經濟增長的迷思─赫爾曼.戴利的「穩態經濟學」
27,批評理論的遊擊戰 ─佳亞特里.史碧娃克的「解構批評學」
28,革命,今日最乖巧的哲學─讓.布希亞的「象徵結構論」
29,懷念失去的崇高─泰瑞.伊格頓的「悲劇系譜學」
30,反收編的文化運動戰─雷蒙.威廉斯的「都市霸權論」
31,世界處在癌末之中―亞歷克斯、卡列尼科斯的「反資本主義論」
32,對自身存在的追問─朱莉亞.克莉斯蒂娃的「未來反抗論」
33,解放的「邏各斯」─赫伯特‧馬庫塞的「愛欲形上學」
34,不要看我!我來看你!─黛安.阿巴絲的「反觀視攝影學」
35,生命在晚霞餘暉中─肯.洛奇的「底層影像學」

書摘/試閱

不要看我!我來看你!─黛安.阿巴絲的「反觀視攝影學」

如果藝術是一種審美創作與體驗,那麼黛安.阿巴絲(Diane Arbus, 1923-1971)的攝影藝術則是對至今所有審美法則與美感經驗的爆破與顛覆。阿巴絲的作品屬於「邊緣藝術」(art of fringes),作品涉及異性癖(transvestites)、侏儒、巨人、聾啞、老弱婦孺、弱智、娼妓、紋身人、垂死者、裸體主義者等等。除了早期的商業攝影之外,她從不致力於表現人類之美,而是極度暴露社會之惡。然而,阿巴絲作品的意義從來不在於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後的社會佈景:那種導致人類扭曲變形的邪惡溫床。阿巴絲全部藝術作品的宗旨是:一種把「觀視」(seeing)逆轉為「反觀視∕(或)反思觀視」(reversal seeing/ or, reflective looking)的社會批判。

光學社會學

出身於紐約猶太後裔,阿巴絲自稱在進入攝影世界之前是一個不知人間疾苦、未曾體驗社會病態的富家女。早期,為了維持生活,阿巴絲曾經擔任時裝攝影師,而且相當傑出與成功,但阿巴絲無法忍受充當「資本主義夢幻推銷員」的角色。34歲那年,阿巴絲獲知自己罹患嚴重的憂鬱症,隔年,阿巴絲決心成為一位自由攝影家。從此,她長年流離在紐約街頭,追逐那些詭異的身影,捕捉那些奇特的人物,從此,她的攝影風格開始產生劇烈轉向:她決心拍攝那些「邪惡的東西」。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曾經如此評論阿巴絲:「如果你給黛安一架相機,就仿佛把手榴彈給了一個嬰兒一樣可怕」。據說,阿巴絲的作品第一次(1965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時,攝影部門的管理員,每天一大清早必須去擦掉人們吐在阿巴絲作品上的口水,因為幾乎所有的觀眾都無法接受這樣的表現,認為她的作品是骯髒而極不道德的。然而,對阿巴絲而言,她想拍的正是人們所不想看、不敢看、不願看的東西。

在阿巴絲看來,攝影不只是一種影像的攝取和展示,而是一種社會凝視與反思,而影像本身既不只是瞬間停頓的「被捕捉物」,而是社會本質的經久性暴露。在此意義上,阿巴絲的作品與其說是一種視覺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社會控訴」:它控訴虛偽的主流價值對「畸人異類」的排擠與漠視。換言之,阿巴絲的作品毫不客氣意冒犯了流行品味與高雅風尚,鞭打了布爾喬爾俊男美女的皮相趣味。

相對於人們向來「趨美避醜」的視覺習慣而言,阿巴絲的作品正好通過「驅美獻醜」的逆反敘事,達到一種「強迫觀視」的藝術顛覆效果。或者說,通過鏡頭,社會作為一種臭氣四溢、屍斑鱗鱗的垂死物件而被照片中的人物所觀看。

實際上,阿巴絲的作品正好不是一種正視或直觀,不是正常的觀看,而是辯證的「反觀視」。這裡所謂的「反觀視」,是指「攝影作為影射」(photography as catoptric),亦即作品中的人物只是媒介或替代物,經由聚焦與曝光,一如黑暗而污穢的角落被瞬間照亮而反射出醜陋的本態。在此意義上,攝影作為一種反思與批判的社會凝視,阿巴絲的攝影就不只是隨性式的街頭獵影,也不只是一些特寫式的城市浮光,而是一種「藝術游擊戰」,並且經由阿巴絲的批判性運鏡,進而上升為一種「光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catoptric),藉以折射出社會自身的畸形與變態。

例如以“Patriotic Young Man with a Flag”的作品為例,照片中人物是一個手持國旗的愛國者,他以一幅禿眼犬牙的面貌,以一種愰然失神、呆若木雞的眼光,直視所有觀看他的人。照片中這個「痴呆的愛國者」,兩眼直直地看著所有觀視他的「愛國的痴呆者」。它以一種人形骷髏、宛若僵屍的姿態,向你散發著一種迷幻的死亡氣氛,對你吐露一種生冷的酸風血味。照片成功地將「愛國=顛痴、失魂、迷惘、傻氣、愚蠢……」進行了符號串聯,塑造了一種「瘋顛的愛國主義」,也諷刺了「美國民族主義的痴呆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