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沌到和諧
商品資訊
系列名:卡巴拉系列
ISBN13:9789865983130
替代書名:From Chaos To Harmony
出版社:樂果文化
作者:麥可‧萊特曼
譯者:周友恒
出版日:2012/08/10
裝訂/頁數:平裝/203頁
規格:23.2cm*17.2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無知,
而最大的無知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是自以為自己已經知道。
我為什麼不幸福?
人生為什麼這麼痛苦?
為什麼我永遠得不到滿足?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發生這麼多的自然災害?
為什麼到處都是危機?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人類正陷入深層的危機之中,這已經不是秘密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感覺到它了。人生的無意義感,頹廢、沮喪和空虛的感覺吞噬著我們的人生。家庭危機、令人憂心忡忡的教育體系、毒品濫用、個人的不安全感、對核戰爭的恐懼以及生態惡化的威脅,所有這些都給我們的幸福籠罩上一層層的烏雲。我們似乎對人生失去了控制,而且看起來我們不但無法脫離這些問題的泥淖,而且似乎在其中越陷越深。
卡巴拉智慧告訴我們,控制我們的這個接受快樂的願望(自我或叫做利己主義)長期以來在我們人類自身內部不斷地進化。它最初的呈現方式只表現為滿足一些簡單的基本欲望,比如吃飯、生兒育女、體驗家庭生活等。隨後,更高層次的願望——對財富、名譽、權力和知識的渴望等的出現,則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化,促使其社會結構——教育、文化、科學和技術——不斷演變。人類壯志滿懷地前進著,並且相信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將能滿足我們,讓我們在明天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才開始意識到這種長期的「進化」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死胡同。
由於我們缺乏應對困境的工具,因此不得不接受它們的存在,以避免它們所導致的痛苦。這就是已經在我們內部發展起來的一種本能的保護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讓事情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危機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借助什麼我們能夠走出危機與混沌,步入完美與和諧。
作者簡介
當代最著名的卡巴拉學家麥可.萊特曼 博士
麥可.萊特曼是本體論和知識理論的教授,擁有哲學和卡巴拉科學的博士學位。萊特曼博士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對卡巴拉科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他已出版了四十多本卡巴拉科學著作, 並以幾十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發行。
萊特曼博士在很多年前就預見到了人類現在面臨的危機狀態,並成功預測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且在2008年就警告人們採用那種過去曾經成功應對危機的方式不但不會解決目前的危機,而且會引發更大的危機,而這正是現在正在不斷惡化的歐債和美債危機…
為了指引人類正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全面危機,萊特曼博士領導的阿斯拉格研究會(ARI)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以提供人類在應對當前的全球化帶來的越來越巨大的挑戰所需要的在教育方向上做出的調整。並為解決危機提供唯一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卡巴拉科學在被隱藏幾千年之後在今天出現並開始在世界流行,為的就是向人們揭示隱藏在自然中的客觀規律。
從而透過揭示人類一直渴求的自然規律,幫助人們應對全球性危機的挑戰,發現宇宙創造和生命存在的意義。
目次
1.願望就是一切
一個原因,一個解決方案
人類追求快樂的願望的進化
2.快樂的界限
對享樂的願望的愚弄
3.利他主義是生命的法則
生命機體中細胞間的和諧
這種密切聯繫性在一個新階段上創造了生命
一個利己的細胞就是一個癌細胞
個體VS.群體
幫助其他同類
動物界共同生活的社會
相互依存
沒有貧窮和匱乏
在自然界,一切都走向和諧統一
4.破壞平衡
是什麼給予我們快樂?
利己主義自我的正確使用
將危機做為恢復平衡的良機
5.遵循自然規律
生命的目的
我們該做什麼呢?
這比表面上看起來容易得多
遠途與捷徑
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將整個自然帶向平衡
6.通往自由的道路
快樂與痛苦
選擇從何而來
7.實現我們的自由選擇
仿效自然
一個新的方向
8.萬事俱備,去實現生命的目的
人類的進化
社會到達利他主義的手段
新一代自信、幸福的孩子
利己主義者和利他主義者
9.一個完整和無限的現實
對現實的感知
世界都在我們內部被感知
自然的計畫
開啟我們的雙眼
10.與自然保持平衡
在人類層面上與自然的平衡
第二部 以色列的角色與使命
11.以色列的角色
12.人類與卡巴拉智慧
13.以色列人的誕生
14.改正方法的演化
15.以色列的使命
16.回歸以色列之地
17.以色列民族的內在團結
18.反猶太主義
19.伊斯蘭教的興起
20.內在部分與外在部分
21.歌革與瑪各的戰爭
22.世界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書摘/試閱
願望就是一切
一個原因,一個解決方案
正如我們在前言中所述,在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感到無論在全球層面上,還是在個人層面上,人類都在陷入一場危機。事實上,這場危機涵蓋了自然的全部:非生命層面、植物層面、動物層面以及人類社會層面。因此,要想應對這場危機,只關注某些具體的領域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找出所有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兒,並且去認真糾正它們。
本書的這一部分將告訴我們,在所有的這些消極現象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單一的起因。當我們瞭解那個起因時,就能夠找出一種單一的全面的解決方案。
我們將從對人性及世界的本質的認識開始做起。如果我們能夠更透澈地理解它們,掌握它們的運行法則和各方面,我們將會明白自己到底在哪兒出錯了。因此,我們便可以首先擺脫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危機和困境,進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透過對各種的物質進行研究,我們發現萬事萬物的首要願望就是維持其自身的存在。然而,這一點在不同的物質中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固體形態的物質具有一個固定的、受限的形狀,這使得它們的「疆界」難以被穿越;而其他的存在形式則透過移動與變化維護著其自身的存在。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問我們自己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讓每一種物質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得以顯現,而且能和其他的物質相區別的呢?究竟是什麼在掌控每種事物的行為,使得它們呈現出我們看到或觀測到的那些存在形式呢?
物質的行為變現模式有些類似一個電腦螢幕上的畫面的呈現模式。我們可能會對螢幕上呈現的畫面印象深刻,但一位電腦專業人士卻會將這個同樣的畫面,做為是一種圖元與色彩的組合來看待。這位技術人員只關心那些創造並生成了這幅畫面的各種因素。懂得電腦的人們都理解,電腦螢幕上的畫面只不過是這些因素(圖元和色彩)的某種特定組合在螢幕表面上的外觀呈現而已。他們知道為了調出更清晰、明亮、逼真的畫面,需要在哪種因素上面下更多工夫,而這就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同樣,現實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體系,包括我們人類和人類社會,也都以相同的方式,反映了它們各自獨特的、內在的力量的組合方式。為了應對任何出現的特定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懂得物質在其各個存在層面上表現出的物質—行為法則。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深入瞭解那些在「螢幕後面」設計並塑造了物質的固有力量是什麼。
存在於每種物質和事物內的固有力量可以總體上被稱為「存在的願望」。這種力量設計了物質的形態,決定了它的品格及行為。
「存在的願望」做為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根基,有著無限的形式與組合。物質存在的層次越高,表現出的「存在的願望」也越強烈。
而且在不同層面—靜止層面、植物層面、動物層面及說話(人類)層面—的物質中存在著不同的願望,在各自的物質存在內部形成了獨特的演變發展過程。
這種「存在的願望」遵循兩個原則:第一,保持它的現有形狀,意味著繼續存在下去;第二,給其自身補充它所感知到的為了維持其生存所需要的任何東西。不同層面物質之間的區別就表現在這種給其自身增添某種東西的願望之中。
讓我們更加細緻地探討這一點。在靜止的物質層面上,這種「存在的願望」表現的最小。這是因為靜止的物質渴求甚少,它不需要為了其自身的存在而給自己增添任何外在的事物。它唯一的願望就是保持其現在的形狀、結構及品質。此外,它拒絕任何外來的東西。
因為它唯一的願望就是不變化,所以它被冠以「靜止」的稱謂。在植物層面上,這種「存在的願望」表現出一種更強的願望。
植物層面的存在願望與靜止層面的存在願望的根本差別,表現在植物層面的願望是變化的,而靜止層面的願望是不變化的。植物不會像那些非生命的靜止物質那樣「安於」維持它的現狀,而是要經歷特定的變化過程。因此,植物層面的存在對待環境的態度是活躍的。例如,植物嚮往陽光方向移動,並且將它們的根伸展到潮濕的土壤當中。植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太陽、雨水、溫度、濕度和乾旱等等。植物從環境中獲得它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對它們進行分解,並從中合成出它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隨後,植物分泌出對其生長有害的物質,並生長。由此可見,植物形式的存在要比非生命的靜止物質的存在更依賴它所賴以生存的環境。
植物有它自己的生命週期—植物的生死枯榮過程。儘管如此,同一種類的植物都依照同樣的規則生長、開花和枯萎。換句話說,某一特定種類的所有植物都以同樣的方式運作,植物種類中的特定元素沒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奇異性(Singalarity)。
物種的生存的願望越強烈,它就越依賴於環境及其對環境的敏感度就越高。這種聯繫在動物層面變得更為清晰,因為動物的生存願望要比植物的生存願望更加強烈。
就絕大部分動物而言,動物都是以群居方式生存在一起。動物非常善於遷徙,而且為了尋找食物和合適的生存條件,必須不斷地四處遊走。動物要不是吃其他動物,就是吃其他植物,並將其看作為維持其自身生存的能量來源。
動物層面開始顯現出一定程度的個性發展,而這促進了個體的情感和情緒的出現,從而讓每一個動物都具備其獨特的特點。每一個動物都在其自身的層面上,感覺著圍繞著它的環境,這使得它能夠靠近對它有利的環境,而遠離對它有害的環境。
動物的生命週期也是個體性的。每一個動物都按其自然壽命的
願望就是一切長短,走完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而這與植物不同,植物的生命週
期是由一年中的季節來決定的。
生存願望表現得最強烈的,非人類層面莫屬。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完全依賴於他人的生物,而且只有人能夠感覺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人類影響著環境,而環境也影響著他們。因此,人類帶來永不停止的變化,而這不只是因為我們對現狀感到滿意或不滿意,而是因為我們對他人的感知造成的,這種感知導致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什麼時,我們也想擁有別人擁有的所有東西。
此外,我們想比別人擁有得更多,或者想擁有別人所沒有的,並藉此改善自己相對於他人的狀態,從中得到自我滿足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生存的願望會被稱為「自我」、「享樂的願望」或「接受快樂和愉悅的願望」等等的原因,卡巴拉學家將它簡單地稱作「接受的願望」。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在談到這個時說道:
「接受的願望,自始至終都是創造的全部實質。因此,所有那些數不勝數的萬物,它們所引發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它們已經表現出來和即將表現出來的方式,都只不過是這個『接受的願望』的強度值的變化和度量而已。」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
與動物相比,人類並不僅僅只是比動物進化的稍微多一點而已;人類與動物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在出生時,人就是一個嬰兒,與人類不同,一個年幼動物的成長與一個人類嬰兒的成長是迥然不同的。我們的先哲這樣說:「只出生了一天的小牛就可以被稱為一頭牛了。」這就意味著一隻小牛在剛剛出生時就可被看成是一頭牛,因為在牠以後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牠也幾乎沒有隨著長大增添任何實質性的品格。
然而,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人類則需要多年的進化。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幾乎不渴望任何東西。可是隨著他日漸長大,他的接受的願望不斷增強,演變迅猛。當一種新的願望浮現時,便會產生新的需求,而這則會使人感到被迫使著去滿足這些新的需求。為了成功地去滿足這些新的願望,我們的大腦開始進化,那是因為我們開始考慮如何才能滿足新的願望。由此可見,大腦的智力與概念思維的進化,是我們這個享樂的願望不斷強化的結果。
我們能夠透過觀察我們如何撫養我們的孩子,來瞭解這一原理如何發揮作用。為了幫助孩子們成長,我們為他們設計了各種頗有挑戰性的遊戲,孩子們那種想在遊戲中獲得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們透過不斷地想出新的應對問題的辦法,而這促進了他們的進步。我們不時地會讓遊戲變得更具挑戰性,以幫助他們不斷進化並提高,繼續取得進步。因此,除非一個人感覺到缺失某種東西,否則,一個人永遠也不會進化。只有當我們渴望某種事物時,我們才開始開動我們的腦筋,並且認真思考如何去實現自己的渴望。
然而,一個嬰兒則在其出生時是毫無力量並且完全需要他人的幫助不能自立的生物。然而,隨著我們長大,我們便超越了其他一切創造物。一頭剛剛生下的小牛犢與一頭成熟的公牛之間的主要區別只在牠們體型的大小上,而不在牠們的智力上;但是過了多年之後,這個嬰兒會漸漸長大並進化為成人,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人類既有理智又有情感,這一事實增強了我們人類的接受的願望,因為理智(思維)和情感(心靈)是相輔相成的,提升了我們感知那些可帶來快樂的事物的能力。
出於這種原因,我們的意志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我們雖然無法感覺1000 年前發生的事情,但我們的確能夠瞭解(而且確實能瞭解)過去的事情,這彌補了我們無法感覺它們的欠缺。
這樣,我們可藉助我們的理智將我們帶到任何我們想體驗的事情上,並能實際地去經驗。因此,我們可以插上思想的翅膀,讓自己真正地體驗過去。
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感覺到某種事物,並想檢驗一下它可能會怎樣(積極地或消極地)影響我們,我們就可以靠著自己的理智去分析局勢,並將分析結果運用到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中。這樣,理智和情感便拓寬了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直至我們變得無限。
因此,一個生活在某個時代或地點的人可能想扮演他或她曾聽說過的某個人,即便他或她和想扮演的那個對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別或空間距離,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有時想變成像歷史上的某些人物那樣。
當我們這個接受的願望被滿足時,我們就將它體驗為快樂;當我們無法滿足自己的願望時,我們則會感到空虛、沮喪,甚至開始陷入痛苦。這樣,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的願望能否得到滿足。我們所採取的任何行動—從最簡單的行為到最複雜的行動,都只不過而且只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增強快樂或減輕痛苦。實際上,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在他的文章《和平》一文中寫道:
「研究自然的人都非常清楚,一個人如果缺乏動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行動不涉及任何自身獲益的話,一個人恐怕連最微小的行動都不會去做。比如,當一個人將本來放在椅子上的手移動到桌子上面,那是因為他認為透過將自己的手移動到桌子上,他能獲得更大的快樂(感覺更舒服)。如果不是這麼認為的話,一個人就會在自己的餘生當中都會將手一直放在那個椅子上,連一寸都不會移動;那些需要更大努力的行動也是出於同樣的原理。」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和平》。
與自然界的其他萬事萬物相比,人類的獨特性並不只是表現在他的願望的強度與特點上;也表現在人的願望不斷地在增強和變化上,這不僅表現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也表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當中。那麼,人類隨著進化而發生的變化究竟是什麼?這種變化願望就是一切是否有一個終點?變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當我們檢驗其他物種的進化史,比如靈長目動物,我們會發現幾千年前的靈長目動物,實際上和今天的靈長目動物完全一模一樣。儘管靈長目動物也像自然界的其他任何元素一樣,也在發生著變化,但這些變化只是生物層面的變化,就像發生在礦物上的地質變化一樣。然而,人類卻隨著漫長的時間,不斷進化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人類追求快樂的願望的進化
這種追求快樂的願望的進化,使得人類感覺到一種去發展、去發明以及去發現新事物的不斷需求。願望越強烈,就意味著需求越大,而這可不斷提升人類的智力水準,並且讓人的感知能力更加敏銳。這個接受的願望的進化發展,以下列方式促進了人類的進化:首先,這個追求快樂的願望表現在滿足身體(生理)的願望中,比如對食物、養育後代和建設家庭的慾望。這些願望自有人類以來便已存在。
然而,由於人類屬於一種社會性動物,因此另外一些願望也在我們自身內得到演化,這些願望被稱為「人性的願望」或「社會性的願望」,比如,人類獲取財富、榮譽、權勢及聲名的願望。這些願望改變了人類的外觀,導致了社會階級的產生,以及層級社會體制的形成,並促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隨後,人類產生了對知識的渴求。這種求知欲表現在科學、教育體制和文化的進步。人類對知識的渴求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它貫穿了工業與科學革命,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啟蒙運動(18世紀歐洲以推崇「理性」,懷疑教會權威和封建制度為特點的文化思想運動)和社會的世俗化(尤指在道德倫理上反對宗教的一種主義)的興起,是人類求知慾望進一步增強的表現。這種願望需要人類全面瞭解他周圍的現實。因此,人類需要尋求越來越多的資訊,而且想要去研究並支配所有事物。
如果我們瞭解到這些願望導致了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的所有過程的話,我們以這種視角觀察人類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領域的進步時,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些不斷演化的願望,同時也創造了所有我們的觀念、發明與革新。
所有那些觀念,發明等都只不過是為了滿足這些願望所製造出來的需求的「技術」工具、「僕人」而已。
這個願望進化的過程,不但發生在從古到今的整個人類身上,而且也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個人生命當中。這些願望以各種各樣的組合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進程。
實際上,推動我們前進以及引發人類社會進步的那部內在發動機,正是我們的這個追求快樂的願望。我們的這個願望的進化永不停息,也正是它設計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