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金門曾經烽火連天,島上灑滿悲歡離合的血與淚、俯拾皆是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的童年沈浸在砲火下,有血也有淚、可歌亦可泣,年過半百驀然回首,目觸硝煙下斷垣殘壁的景象,仿如神遊夢境,很心酸,卻也很溫馨;《憶往情深──砲火下的童年往事》系列文稿,記錄走過烽火歲月的足跡,祈盼藉書刊之發行,讓更多人領略「戰火無情」的意境,並為同在戰火下受苦受難的人作見證!
本書特色
金門人談金門事,詳細描述戰地金門的文化與生活。
作者簡介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金門,曾任金門日報社技士、編輯、編輯主任、總編輯,參與浯江夜話專欄、及社論撰稿十餘年。文藝作品散見報刊雜誌。
序
【不可逆轉的一頁──寫在《憶往情深》出版之前】 林怡種
歷史不能重演,幸好,人的腦海記憶影像,可以倒帶重播。
幾年前,有一次名作家黃春明先生與李昂小姐應邀到金門,與地方藝文界就進行一場「小說裡外生活情境」的對話與交流。
席間,黃大師說:「金門曾歷經烽火連天,多少血與淚灑在這一片土地上,親情飽嚐悲歡離合,到處都是可歌可泣的寫作題材,若不及時記錄,將隨著物換星移逐漸褪色,或因生命不斷地凋零而流失,不復記憶。」
李大師接著說:「人們走過的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一頁,今天民生比以前富庶,就算有朝一日再回到和從前一樣的貧窮,但以後的貧窮,絕對和過去的貧窮不一樣。換句話說,文學反映人生,我們這一代走過的足跡,這一頁歷史應即時記下,因為,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一頁!」
我是金門人,出生在「八二三砲戰」前三年,正是「國、共」兩軍隔著金廈海峽爭戰最熾熱的時期,因此,我的童年歲月,沈浸在砲火硝煙之中,確有許多血與淚、可歌可泣的寫作題材。
於是,我打開腦中記憶的磁帶,讓童年的影像重播。頓時,眼前似有一把時光利劍自晴空劈下,剎那間,令我回到四十年前砲火下的金門農村。
首先,出現在眼簾底的,是砲火下窮苦的童年。意外地捕獲一隻水獺,為了換取學費,我們用鐵籠將牠抬到市場叫賣;「獵獺記」是牠被捕以及原本會被人買去剝皮燉湯吃補,卻因無人出價,無奈抬回家野放的情景。
戰時的金門,共軍的砲彈會炸死人,島上部隊演訓彈藥亦常傷人,我親眼見到戰鬥村演習時,子彈貫穿堂伯父的胸膛,「福伯中槍」倒地痛苦哀號及村民們合力搶救,那是一幅血與淚的交織圖。
為了防止共軍進犯,金門島上無分男女全民皆兵,人人配發槍枝,每季舉行裝備檢查。有一次,我代替父親到墳場旁邊的小學值夜,看守幾百支歷經「抗日」、「古寧頭大戰」等戰役,曾殺人無數的老舊七九步槍,偏偏一隻黑貓來作亂,「難忘裝檢夜」令人餘悸猶存。
我出生在海邊,大海藏無盡,有魚、蝦、蟹、更有各種貝類,家中五兄弟,全靠到海邊撿拾貝類販賣賺取學費,才能唸到金門最高學府畢業,沒有輟學去當兵;甚而,戰地沒有補習班,「海的孩子」其中有人既無補習、也沒加分,卻無礙高分考取醫學系。大海孕育我們成長、茁壯,更是我們時時感恩的「母親」!
「國、共」爭戰期間,除了砲彈滿天飛,還有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喊話「心戰」。我家距大陸只有三、四千公尺,全天候籠罩在共軍高分貝喊話噪音之中,親身領略「記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因金門砲彈滿天飛,孩子們經常撿拾廢彈換麥芽糖或賣錢,為了能多掙幾塊錢,我們經常從砲彈鋼胚敲下紅銅,當時根本不懂得害怕,而今每次聽到「流浪到淡水」的歌聲,便想起敲廢彈手殘、眼盲的「金門王仔」,方嚇出一身冷汗,不禁回想起「要錢不要命的童年」。
抗戰勝利以前,金門島上沒有醫療設施,居民全靠採草藥自療或求神拜佛保佑健康。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之後,村落附近的衛生排,醫官對民眾求診「來者不拒」,而且完全免費,軍醫們為金門醫療事業奠基,「白袍將軍趙善燦」在金門戰火下行醫八年救人的過程,堪稱箇中典型。
「南丁格爾」自動請纓上前線照護傷患,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金門,來自高雄左營眷村、護專畢業的楊玉芬,為了上前線照護傷病官兵,寫信求助於金門縣長,前兩封分別以「無職缺」和「非國防醫學院畢業」為由遭婉拒,但她並不死心,再寫第三封信,表明可以不佔職缺、不領薪水,自願到戰地當照護傷患的義工,縣長終於被她感動,協助達成「戰地白衣天使」的願望。
「血絲蟲病」在金門有百年以上的流行史,平均每七人就有一人被感染,雖不是惡性傳染病,也不致於喪命,但易使人畸形殘肢、喪失工作能力。在「國防醫學院」范秉真教授和徐郁坡顧問的領導下,「金門血絲蟲工作小組」歷經五年的努力,終讓百年痼疾自此根絕,個人忝為小組成員之一,謹以「白色的回憶」一文記錄全程。
金門是海島,早年醫藥不發達,且風沙為患,各村落均設有「風獅爺」當守護神,以鎮風、止煞。國軍退守金門後,為防阻共軍進犯,由司令官胡璉將軍「開立借據」,拆除村落廟宇或空屋,取其磚瓦石塊構築防禦工事;村子裡廟前的一尊風獅爺因而失蹤一甲子,卻讓我無意間挖掘出土,「發現風獅爺」記述著這段充滿「神」與「奇」的歷程。
戰火下的金門,既乏兒童才藝班,更無網路、電視,部隊官兵丟棄在垃圾坑的書刊,雖常是斷簡殘篇,卻是我鍾愛的「童年課外讀物」,箇中書刊作者,許多原在大陸辦報、編報,或是學識淵博的菁英,不乏因抗日熱血沸騰投筆從戎,他們轉戰大江南北,足跡遍及五湖三江,特別是離鄉背井、飽嚐人間悲歡離合,透過流暢文筆躍然紙上,無論是長篇或短文,篇篇文情並茂,令人百看不厭。再三研讀那些書刊,讓我熬出一股熱愛文藝的衝勁,才有機緣進入報社,寫稿與編報遂成一生的職志,更是一家老小的衣食來源。
軍管體制下,頒布許多單行法規,諸如農民牽牛上路排糞,要罰款三百元,相當於彼時教師月薪的半數,窮苦的農民繳不起罰款,只好被抓去關禁閉,衍生一些「牛糞風波」。
金門先賢蔡復一,呱呱墜地即獨眼瘸腳、佝僂駝背,先天身體殘障,但自幼聰明好學,稟賦異於常人,立下「一目觀天斗,孤腳跳龍門,龜蓋朝天子,麻面滿天星」的宏願,曾官拜御史總督,獲賜以「尚方寶劍」,統兵鎮守西南五省,每天案牘勞形,幾乎廢寢忘食,夫人李氏耽心夫婿餓壞身體,以麵粉製成拭餅皮,包捲飯菜供其充飢,衍生每逢元宵、清明時節,閩南地區民間有吃「拭餅」的習俗。我的童年,有一段「賣拭餅的日子」。
砲火下的童年往事,記憶非常深刻,回想起來特別溫馨。只可惜個人沒有生花妙筆,未能寫出可歌可泣的篇章,只能將當年見聞存於腦海中的影像倒帶重播,以文字記錄而已。
《憶往情深》一書,彙集砲火下的童年往事系列文稿,正有感於黃大師的提醒,趁著記憶尚未退化及時記錄,以告慰過往,更為當年拚搏的軍民致敬。本書是個人出版的第八本作品,與先前的「根本真情系列」一般,祈望藉著書刊的發行,讓更多人認識戰火下的金門,並為「不可逆轉的一頁」作見證!
目次
獵獺記
難忘裝檢夜
海的孩子
福伯中槍
記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要錢不要命的童年
童年課外讀物
白袍將軍
戰地白衣天使楊玉芬
菜園二三事
賣拭餅的日子
牛糞風波
白色的回憶
發現風獅爺
至少說出一個理由
一首難忘的歌
書摘/試閱
【記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不久前,南韓部隊於北緯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域」內裝置大型喇叭,重新啟動對北韓心戰喊話,觸怒北韓人民軍隊,其參謀總部認為是嚴重的軍事挑釁,立即發表「重大佈告」:宣稱南韓「傀儡軍」在軍事分界線一帶,共設置了十一個心戰用的大喇叭對北韓廣播,違反「六一五兩韓共同聲明」,以及「南、北韓軍事協議」,是一項軍事挑釁行為,形同對北韓正式宣戰,嚴厲警告南韓,北韓已進入全面軍事打擊行動,要將首爾變成一片火海。
敵對的兩軍不是用槍砲、或飛彈相互攻擊,僅僅只用大喇叭心戰喊話,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看到這樣的一則新聞,眼前彷彿一把時光利劍晴空劈下,頓然經過一條時光隧道,我又回到四十年前的童年歲月……。
金門島位於閩南沿海九龍江口外,島形仿若一個啞鈴,隔著一衣帶水的金廈灣,緊緊依偎著大陸故國河山。其東北角有四個濱海的村落,由北而南依序是青嶼、官澳、西園和洋山。其中,官澳村郊最北端突出的馬山,與大嶝三島之一的角嶼,距離僅有二千一百公尺,退潮時更僅有一千八百多公尺,是金門本島最靠近大陸的地方。
而我,就出生在洋山村,那是一個百餘戶人家的古樸農村,幾百年來,居民以耕地種蕃薯和下海插石養蚵維生,而我們家門口面對著海,每天推開柴扉所見的,就是故國河山的大嶝島―所謂的「匪區」、或「鐵幕」。
其實,大嶝、小嶝和角嶼等三個島嶼,原歸屬於金門縣管轄,只有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白天站在岸邊隔海相望,用肉眼即能眺望彼岸人影舉手投足;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兩島的雞鳴狗叫聲,彼此皆能清楚聽聞。而且,自古以來,居民語言、風俗習慣相同,婚嫁十分普遍,往來關係十分密切,形成共同生活圈。
當然,金門與角嶼兩島近在咫尺,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足以大驚小怪,但是,自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大戰」之後,「國、共」兩軍,就隔著金門與角嶼兩島之間二千一百公尺的海峽重兵對峙,彼此海岸佈滿鐵絲網和地雷,不再相互往來,雙方「槍口對槍口、砲口對砲口」,動不動砲彈就一群群呼嘯而來、也一群群呼嘯而去,時時硝煙四起、烽火漫天,金廈海域成了「美、蘇」武器試驗與競賽的殺戮戰場,無數的生靈在硝煙中淪為冤魂,無數的財產在烽火中化作灰燼。
古往今來,兩軍交戰,為求勝利,手段往往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兵不厭詐」,歷史上使用奇兵、奇計制勝的例子屢見不鮮。諸如: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為了謀取天下,兩軍對陣苦戰四年分不出勝負,雙方以鴻溝為界訂下互不侵犯盟約。
但是,劉邦率先爽約,趁項羽撤兵之際背後追擊,將楚軍兵馬困在垓下,並派人夜裡在軍營四周大唱楚國歌曲,兵疲馬憊的楚軍於睡夢中,聽到四面八方傳來家鄉歌聲,無不勾起思鄉情緒,無心戀戰紛紛丟盔棄甲潛逃,項羽眼見軍心渙散、四面受敵,自覺大勢已去,無顏見家鄉父老,便在烏江河畔自刎而死。
話說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國、共」南京談判破裂,共軍大舉強渡長江,一路南下勢如破竹,短短半年之間,輕鬆「解放」一千餘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河山,卻在金門「古寧頭」吃了敗仗。而且,面對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連續用兵多年仍遲遲無法「解放」。
且說剛撤退到金門的國軍部隊,十餘萬官兵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反攻大陸」,並沒有長期紮營的意思,普遍暫借村落的宗祠、或民房棲風避雨,為激勵士氣、雪恥復國,他們用油漆書寫,或用水泥在牆壁雕塑「反攻大陸、收復失土」、「反共抗俄、殺朱拔毛」、「消滅萬惡共匪、拯救大陸同胞」等等反共精神標語。
此外,官兵早晨起床或晚間就寢前點名,都要高唱「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藉以激勵士氣。據說,許多官兵難以壓抑思鄉情緒,常常有人大聲的唱、賣力的唱,聲嘶力竭的唱,唱到淚流滿面!因為,他們的家在海的那一邊,那兒有魂牽夢縈的爺娘、那兒有茂密的森林,那兒有無邊的草原,春天播種豆麥的種子,秋天收割等待著新年……,他們想家,他們渴望趕快回家!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歷史上,諸葛亮南征,採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七擒南蠻首領孟獲成為美談。據說,共軍暗忖戍守金門的「國民黨」部隊,絕大多數是從大陸撤退時沿路所抓的「壯丁」,他們離開家鄉已超過四個寒暑,親人音訊全無,思親情緒必定十分濃郁。
尤其,把部隊帶到台灣的「國民黨」三軍統帥蔣介石,曾揚言「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可是,官兵一年盼過一年,卻遲遲等不到「反攻大陸」的號角響起,也等不到回家的那一天到來。
因此,共軍企圖展開「心戰」攻勢,想利用金門位於廈門灣外,三面被大陸包圍的地理優勢,自民國四十二年三月五日起,在距金門最近的角嶼,架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站」,使用九個二百五十瓦功率的擴音喇叭,向金門軍民展開心戰廣播,希望「東施效顰」當年劉邦的伎倆,營造「四面楚歌」的功效,瓦解國軍官兵士氣!
由於共軍在角嶼架設的「廣播站」,音效籠罩整個金門島東北角,而且,廣播內容包括向國軍官兵喊話,搧動起義回歸祖國大陸,除了給予金錢獎勵,並提出「五條保證」寬大政策―保證生命安全、保證不打不罵、願意回家者發給路費、立功者授給獎金、願工作者安排就業。
其次,是對國軍眷屬展開親情呼喚,以及播放大陸各省民謠歌曲。更重要的是,藉以宣揚「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與「共產黨」的建設成果,諸如南京長江大橋和鷹廈鐵路通車,發現大慶油田等等,均屬於攻心為上的「心戰」喊話。特別是秋、冬吹東北季風,共軍播音站的音波隨風南下,金門整個東半島幾乎籠罩在喊話範圍之內,對國軍官兵來說,確實是產生重大傷害和危機。
當然,國軍部隊也沒有蒙著頭挨打的道理,立即採取反制措施,同樣在馬山架設一座四十八個喇叭的「播音牆」,大約半年之後,「金門馬山播音站」正式開播,向閩南沿海共軍官兵及大陸同胞進行心戰喊話,宣揚復興基地台灣在「三民主義」自由、民主光輝普照下,民生樂利的繁榮景象,帶給四萬萬同胞光明的希望,以鼓舞反毛反共、擴大敵前抗暴活動,並號召共軍官兵棄暗投明起義來歸,進行對敵心理作戰,冀望瓦解敵人士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功效。
隨後,國軍又在金門西北角的古寧頭、小金門的湖井頭和大膽島等四處設「喊話站」,對抗共軍在廈門的香山、石胃頭以及白石炮臺的喊話播音。於是,兩岸「心戰喊話」在金廈海域空中交會,一邊高喊「解放台灣」,一邊誓言要「反攻大陸」,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式開打。
前面說過,我出生在金門島東北角的洋山村,那是一個面對著大嶝島的村落,站在岸邊舉目西望,大嶝島上屋宇房舍,依稀可見。雖然,距小嶝的角嶼約有三、四千公尺之遠,但就東北季風吹向而言,角嶼正是金門島的上風處,形成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所以,角嶼「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站」對金門的喊話,不分白天或晚上、無論在室內或室外,句句聽得非常清楚,不想聽也得聽,除非是耳朵塞棉花;特別是夜深人靜,更是句句穿進耳膜,噪音吵得令人徹夜無眠。
其實,共軍在角嶼所設的「喊話站」,比我早兩年誕生;換句話說,從呱呱墜地起,住在閩南式的磚瓦房子裡,沒有玻璃門窗阻絕,嬰兒期即天天承受噪音的侵害。民國五十年,進入「金沙中心小學」就讀,老師在講堂上課,窗外卻傳來大陸喊話站嗡嗡的聲音,非常吵雜,逼得老師要提高嗓門,才能讓後排的學生聽到;升上金沙國中,校園地勢較高,共軍角嶼喊話站的叫囂聲更響亮,嚴重影響學生聽課,不在話下。
民國五十五年前後,大陸正如火如荼掀起「文化大革命」,共軍喊話站是全天候播音,每個節目開播之前,必先呼喚:「蔣軍官兵弟兄們!金門同胞們!」然後,分別由男、女播音員,以國語和閩南語交替喊話,主要的內容離不開「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工、農、兵、群眾在「毛澤東思想」領導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生產創造了許多奇蹟,歌頌「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而且,每一次在男、女播音喊話之後,會播放高亢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或「東方紅」、或「義勇軍進行曲」等激昂的進行曲,一遍又一遍反覆重播,不想聽也得聽,那是一種高分貝的噪音,對聽眾是一種凌遲和傷害。
當然,大陸對金門之播音,偶而會播放台灣民謠,最常播的是「農村曲」,歌詞為:「透早著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顧三頓,不驚田水冷霜霜。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逗,有時踏水車,有時著搔草,希望好日後,每日巡田頭、巡田頭,不驚嘴乾汗那流。日頭那落山,工作才有散,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希望好年冬,稻仔快快大、快快大,阮的生活著快活!」雖然,那是一首日據時代,描述台灣人民生活艱辛的心聲歌曲,卻被共軍藉以嘲諷台灣同胞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難怪歌曲播放完,必定補上響亮的口號:「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所謂「好話三遍,連狗也嫌!」共軍對金門的喊話,內容是千篇一律的歌頌與政治叫囂,而且,每天不停的反覆重播,不想聽也得聽,真是活受罪!何況,共軍的喊話,極盡醜化台灣在「美國帝國主義」及「蔣幫」統治下,政治黑暗腐敗,貪官污吏橫行,人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分化、挑撥官兵情感,容易引發情緒不滿,尤其是士兵夜間獨自站衛哨,思想易受污染,遇部隊有不當管教,家庭或女朋友變心等感情因素糾葛,就易引發暴力犯上事件。因此,面對角嶼的廣播,國軍加強宣導官兵「不要聽、不要信、不要傳」。
事實上,大陸經常對金門島發射砲彈,雖然,「砲彈不長眼睛」,不幸被炸到,將身首異處,血肉模糊,但是,砲聲聽久了,一般人都能輕易判別落點之遠近,衡量該不該躲防空洞?有沒有生命安全?何況,還有「單打雙不打」,一年之中,還有一半的時間免於砲彈威脅,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日夜之分,完全籠罩對岸廣播噪音之中,讓人油生「砲彈易躲,播音難防」之嘆!
由於對岸隔海傳來的「喊話」,分貝非常大,夜深人靜的時刻,句句穿透耳膜,很多人要耳朵塞棉花才能入眠,不僅部隊非常困擾,連尋常百姓也受不了。長期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之中,易罹患聽覺障礙,和引發情緒暴躁或心血管疾病。曾經,有一位中年村民,夜間被吵得睡不著,大聲嚷著:「汝爸泅水來去將喇叭弄破」。
不巧,被鄰人聽到了,因為,為了阻絕共軍進犯與「水匪」摸上岸,或防止國軍官兵叛逃,金門島上海邊遍布鐵絲網和地雷,同時,嚴禁軍民私自藏有籃球、腳踏車胎等助浮物,發現有人下海泅水,岸上衛哨兵可直接開槍「格殺勿論」,所以,為恐他真的下海游泳釀禍,因而向戰鬥村警員告密,結果,中年男子被治安單位抓去深入調查,所幸,最後證實只是一時氣話,才放他回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