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1849年加州興起淘金熱,數以萬計的華人苦力從中國廣東四平、台山一帶登船出海,航向遙遠的地平線,長途漫漫來到美洲「金山」,他們的故事成為亞裔美國的傳奇,他們的血汗建造美國的跨洲鐵路,他們變成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筆下的「金山勇士」,他們就是今日亞裔美國的始祖。
1882年排華法案之後,日本人、韓國人相繼來到美國,成為東亞勞工輸美的先河。1898年菲律賓群島被美國佔領,菲律賓人變成最早的境外亞美人。其後1950年代的韓戰,1960年代的越戰造成無數韓裔、越裔兒童或被收養或經逃難來到美國。回顧十九、二十世紀的亞洲與美國,亞/美之間充斥離散、戰爭與殖民。
亞美文學在台灣從早期單德興、何文敬主編的專書(1994, 1996),其後張瓊惠、張錦忠(2001)、李秀娟(2006)、王智明(2012)等編輯專刊,近二十年已然綠樹成蔭,論述有成,這段歷史說明了亞美文學在臺灣的建制化,也展現了臺灣學術與全球接軌的枝蔓。本書收錄的十二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亞洲與美國「破碎國境」(porous borders)之間的跨越、往返、滲透與交疊,章節結構依地理分為四輯:華美文學、日美文學、韓美與越美文學、馬美與菲美文學。
本書特色
1.亞美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書。
2.第一本收錄華裔、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與越南裔亞美文學論文的專書,為亞美文學在臺灣更添新葉。
作者簡介
梁一萍
美國麻塞秋瑟大學安默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美國研究博士,現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曾任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訪問學者、《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期刊主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研究學員、西班牙孔貝斯培拉大學國際理論學校學員、美國研究學會婦女委員會理事、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以及北美原住民文學讀書會召集人。
現擔任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以及歐美族裔研究學會理事。研究領域包括梅爾維爾、女性文學,美國文學、少數族裔論述、亞美論述、文學與地理、太平洋島嶼研究、跨國原住民比較研究。著有專書Ghost Dances: Toward a Native American Gothic(2006)以及中、英文論文二十餘篇;編有《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台灣》(2012)、《中外文學》「全球化時空交換」專題(2001);譯有《黑寶貝》(Tar Baby, 2010)。
名人/編輯推薦
亞∕美文學:寫在亞洲與美國之間 梁一萍
2012 年對亞裔美國人來說,有其特別的意義,這一年美國國會為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道歉, 長達130 年的冤曲得以平反,這對美國境內一千七百萬多名-佔美國總人口約5.6% -的亞裔美國人而言,可謂遲來的正義。如同1988 年日美遷徙營(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 的平反, 這是美國國家機器對亞裔移民少有的補償。
亞洲人遷移美國,從十九世紀中期的華人礦工開始,到今天臺灣家庭不斷往返美國,形成一個巨大又複雜的流動網絡。期間從加州淘金的華工、夏威夷蔗田的日本工人、庚子賠款的首批華人留學生、日本的照片新娘、韓戰後大量的韓國收養兒,到越戰之後的難民潮, 我們可以看出廉價勞力、高等教育、性交易、收養、逃難等成為亞洲人移入美國的主因。
倒過來看,美國人來到亞洲的歷史脈絡和美國帝國殖民主義有關,從十九世紀初遠洋補鯨漁船來到太平洋、傳教士與船員在南太平洋的探險、十九世紀末併吞菲律賓群島、夏威夷群島、關島,到二次大戰席捲中國與東亞戰場,入侵沖繩,加入韓戰,駐防臺灣,六十年代進軍越南,到冷戰期間與臺灣解除外交關係,我們可以圖勘大美帝國的軌跡,了解美國對亞洲的帝國暴力。
面對這樣的亞美關係,我們必須指出單純以美國國家文學視角來探討亞美文學的狹隘與單薄。 亞美文學從1974年趙健秀(Frank Chin)等人所編著的《哎咿:亞美作家選集》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隨後1979年成立亞裔美國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到今天開疆闢土論述有成,其間歷史不到40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亞美文學從早期宣擁美國(claiming America),「重新認據」亞洲 (reclaiming Asia), 到晚近跨國理論流行, 亞美論述慢慢轉變為一種解構的策略,否定的戰術,介入的方法,其中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甘蒂絲.邱(Kandice Chuh),與裘蒂.金(Jodi Kim)值得一提。越裔美籍學者阮清越所著《種族與抗爭》(Race and Resistanc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Asian America , 2002)開宗明義指出「抗爭」是亞美族群與知識份子的天職,亞美抗爭與「泛亞企業」(“panethnic entrepreneurship”)有深刻的關係:一方面主流社會將亞裔族群商品化,系統性地從亞洲進口廉價勞工;另一方面泛亞族群翻轉資本邏輯,演練亞裔身體以為反抗(4-5)。甘蒂絲.邱更為基進,如果泛亞族群有扮裝表演的成份,她則企圖解構亞裔美國,其著《他種想像》(Imagine Otherwise: On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2003), 從社會學家哥登(Avery Gordon)得到啟發,說明亞美的意義在於對美國主流社會提供「他種想像」,「他種想像不是以他者的身份想像,而是對他者進行不一樣的想像」 (9)。邱取道解構主義,從語言與知識論的角度解構亞美認同,進而說明所謂的亞美論述就是「無主體論述」(“subjectless discourse,” 9),因為亞美強調差異,突顯主體的被建構性,形成一種反本質主義的論述策略,其首要任務就是「他種想像」(8-9)。進一步說,如果亞美論述「他種想像」之目的在於反抗美國主流社會的霸權,韓裔學者裘蒂.金的《帝國盡頭》(Ends of Empire: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and the Cold War, 2010) 將重點轉向冷戰,她檢視1946到1989年冷戰期間美國在亞洲的帝國暴力,承續阮清越的「族群抗爭」與甘蒂絲.邱的「他種想像」,金認為亞美評論是一種「懸而未定的詮釋」 (“unsettling hermeneutic,” 5),因為「懸而未定」,亞美評論抗拒本質,想像另類,拒絕被收編在美國夢中,金因此認為亞美論述乃「拒絕政治」 ( “politics of refusal” 6)。我們認為這個拒絕被收編的立場成為亞美文學的基調:一個拒絕被美國國家主義收編的文學。也就是說,亞美文學不能以單一國家角度視之,也不能局限於亞洲「輸入」美國的二元架構,而必須開展為亞洲與美國之間的多重往返、枝蔓糾結。
基於上述,《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臺灣》強調亞美文學及其研究對美國國家主義框架的抗拒,並試圖耙梳亞洲與美國之間枝蔓糾結的帝國連結,如同王智明所言:「亞美認同的虛幻性所投射的,正是十九世紀以來美利堅帝國崛起與亞洲移民如何跨越與重劃一道道種族與文化邊境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同時挑戰並重構了我們對於認同與歸屬的既成想像和認識」(52)。 更進一步來說,亞美研究的前進與開展應翻轉中心,反從亞洲的角度來探討亞洲與美國的關係,做為一本在臺灣以華文出版的亞美文學評論集,我們強調我們在論述位置上的特殊性:我們的地理位置雖在美帝國境之外,但我們的論述位置在亞美評論之內,我們正是在亞/美交境之處進行亞美評論的「他種想像」-跨國越洋,別有波濤。收錄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十二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亞洲與美國「破碎國境」(porous borders)之間的跨越、往返、滲透與交疊,章節結構依地理分為四輯:華美文學、日美文學、韓美與越美文學、馬美與菲美文學,以下扼要簡述每篇論文。
專輯一:華美文學
單德興論文的重要性有二,其一、他引述史書美、王智明等人說明臺灣「從雙重宰制到雙重解放」其間的「交疊性」,對本論文集而言,該文突顯了臺灣在亞美跨國連結中的「居間狀態」。其二、單德興強調華文文學在帝國宰制下的重要性,對1910 年至1940年間拘留在天使島的華人移民而言,他們遠渡重洋,舊金山在望卻遭到羈留,前途未卜,他們用華文刻在木板上的律詩絕句成為華人與美國之間的臨界印記。
何文敬分析1968年莊華的小說《跨洋渡海》(Crossings),重點有三,其一、該書出版於湯亭亭的《女戰士》(The Woman Warrior, 1976)之前,使用意識流小說技巧成熟,有其重要性。其二、何引用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探討小說的意識流手法與敘事時間,形成主流作家與華美文學的對話。其三、「如同福克納提出的,過去是現在整體中的一部份」,何認為男尊女卑性別不平等的情形使小說的女主人翁不斷「與過去協商」。
本輯的另外兩篇論文強調華美文學的混雜屬性,梁一萍探討華美文學的第一本小說,夫野.渡名(Onoto Watanna)出版於1899年的《來自日本的梅子小姐》,(Miss Nume from Japan),她分析中英混血的夫野如何扮演日本女性,展現華美文學「混絲絞股」(mestizaje)的顛覆特色,所謂「亞美」在二十世紀初就是「他種想像」的扮演,華美文學中的「壞妹妹」因此變成「跨國混血怪胎的亞美典範」。
李翠玉將華美場景移到加勒比海,評介加勒比海地區最富盛名的華裔作家陳偉力(Willi Chen),她的論文是臺灣學者討論加勒比海華裔英文文學的首創,特別值得一提。李從加勒比海華人離散出發,探討「加勒比海華人性」,強調陳偉力的加勒比海本土色彩,進而評述陳偉力獨具特色的「越界美學及文化混融風格的文化書寫」。
專輯二:日美文學
張瓊惠分析日美作家米爾頓.丸山(Milton Murayama)的大山家族四部曲(the Oyama saga),「探討書中所呈現的各種社會階層,以分析夏威夷日裔長久以來的『僱農心態』」。大山家族四部曲從二十世紀初的照片新娘,到二次大戰,然後全家搬到美國本土,大山家族的故事象徵了日裔美國從夏威夷前往大陸,從僱農變成「美國主體」的過程,讓我們對日美社群歷史有了基本的瞭解。
游素玲聚焦於二十世紀初的日裔照片新娘,她研究內田.淑子(Yoshiko Uchida)的小說《照片新娘》(Picture Bride, 1997), 藉此「揭露亞美女性的身體如何轉變成異質標記及特定經濟政治的交易象徵」。游運用女性主義論述探討「日本移民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標示的」,她認為日美女性受到「『論述的支配』」倍受壓迫,這點和何文敬討論華美女性身受「性別不平等」的看法相同。
李秀娟用創傷理論研究電影文本《黑岩喋血記》(Bad Day at Black Rock, 1954),她說明二次大戰日美遷徙營歷史事件已有大量文字與影像文本,形成一個重要的研究子題。李定義遷徙營為歷史創傷,探求如何「透過不斷的歷史敘述與傳衍的過程,去延伸事件的衝擊力與渲染力,活絡創傷的動能,用以拒絕論述與歷史的疆界」,並藉以提出一個「敘述遷徙營的新模式」。
陳淑卿將場景拉到洛杉機和美墨邊界,透過對日裔美籍作家山下.凱倫(Karen Tei Yamashita) 小說《橘子回歸線》(Tropic of Orange, 1997) 的閱讀,重新思考族裔文學慣常採取的跨界策略,在全球流動的情境下所遭受到的挑戰。她透過對族裔角色的閱讀評析,試圖重劃全球化情境下的少數族裔抵拒策略,她認為《橘子回歸線》的多向文本特徵,暗示一種超越族裔身分邊界的新型聯結與反系統運動,足以回應國家權力、抵拒全球資本。
專輯三:韓美與越美文學
陳福仁探討韓裔領養兒的身份認同,他比較分析《沉默樹的種子》(Seeds from a Silent Tree: An Anthology by Korean Adoptees, 1997)與《內部的局外人》(Outsider Within, 2006),引用拉崗對主體與創傷的看法,探討韓裔領養兒的創傷根源,並運用紀傑克「對全球資本主義與身份政治的批判」,主張「採取使徒聖保羅之愛的立場」,陳認為只有藉由這樣基進的態度,才能改善領養實踐的結構。
王智明探討「跨國亞美文學」的歷史背景,他引用史託樂(Ann Stoler)與駱里山的討論,發展「帝國親密」的概念,以指陳越裔混血難童與韓裔跨國養女回歸敘事中幽微沉痛的帝國陰影。他討論的文本包括阮建(Kien Nguyen)、范艾美(Aimee Phan)與樊安竹(Andrew X. Pham),以及韓裔的鄭敬娥(Jane Jeong Trenka)、李明玉(Marie Myung-Ok Lee)與李黨(Don Lee)等人的作品,其中越美研究也是臺灣學者中的首創,值得一提。
專輯四:馬美與菲美文學
馮品佳分析華裔馬來西亞美國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 的小說《馨香與金箔》(Joss and Gold, 2001)其中的後殖民漂泊離散與女性身體政治,馮認為林玉玲小說要放在「馬來西亞/國家與美國/跨國的框架之下」,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的華美混血女兒素英(Suyin),「對歐亞混血情節作出的重組/改變」,讓我們想到亞美混血怪胎模範夫野.渡名。
傅士珍討論菲律賓裔美國作家黑格苳(Jessica Hegedorn)的第三本小說《夢叢林》(Dream Jungle, 2003)其中「國族神話的探索」,黑格苳如何「對抗全球化/美國帝國主義的不均衡發展,並思考這種文化政治的政治效用與風險」,傅認為「《夢叢林》揭示更多『他種想像』的必要」,在此傅也呼應了甘蒂絲.邱的訴求。
目次
〈編序〉
梁一萍 亞∕美文學:寫在亞洲與美國之間 i
專輯一 華美文學
單德興 華文文學與天使島詩歌 1
何文敬 與過去協商:莊華《跨洋渡海》中的性別不平等 31
梁一萍 何謂亞美?什麼文學?--夫野.渡名的跨國扮裝怪胎模範 55
李翠玉 克里奧雜貨鋪:華裔千里達作家陳偉力及加勒比海混雜美學 83
專輯二 日美文學
張瓊惠 社會階層與僱農心態:論日裔美國作家
──米爾頓.丸山的家族四部曲 111
李秀娟 歷史記憶與創傷時間:敘述日裔美國遷徙營 139
陳淑卿 跨界與全球治理:跨越∕閱《橘子回歸線》 175
游素玲 再現亞美女性身體:以內田淑子《照片新娘》為例 217
專輯三 韓美與越美文學
陳福仁 韓裔養子女生命書寫 231
王智明 混血難童與跨國養女:亞美「回歸」敘事裡的帝國親密 263
專輯四 馬美與菲美文學
馮品佳 漂泊離散中的華裔馬來西亞英文書寫:林玉玲的《馨香與金箔》 303
傅士珍 「四海為家」:黑格苳《夢叢林》裡的跨國主義與歸屬問題 325
〈附錄〉
專有名詞與解釋 347
延申書目 363
文章出處 381
作者簡介 383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