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好味
滿額折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好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就如陳惜姿所形容,曉蕾有時也會發嬌嗔,說自己其實不只懂得寫環保,大家都忘了……

被定形為環保作者,對曉蕾實有一點點的不公平。除了調查報道、環保報道等議題,曉蕾還擅長寫人的故事,這點在她以往幾本著作中早露端倪。曉蕾的新作,重點在於人、味。

書中五十六篇文章,五十六位主角,借曉蕾的筆各自道出對味道:潮洲菜炒薄殼對張曼娟有「不能再吃」的情意結;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原來會撿掉在地上的食物吃;葉漢華鏡頭下街貓口中的雞頸是難得的大餐;石祐珊自小便懂得家燕媽媽,並一直守護著媽媽。其餘的故事主角還包括,陸離、施永青、葉澍堃、陳淑莊、葉劉淑儀、趙式之、藍奕邦、盧凱彤、岑寧兒、江獻珠、歐陽應霽、蔡珠兒、謝寧、楊崢、甘仔神父、吳方笑薇、白雙全、素黑、JOHN HO、江康泉、李香蘭、張虹、楊天經等。

作者簡介

陳曉蕾

香港記者,1993年入行報導政治新聞,1999年轉寫專題報導,2009年開始獨立採訪,長期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議題,擅長撰寫人情故事。

調查報導《剩食》取得2012年香港書獎、台灣開卷好書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創作;過往的專題報導亦獲得2006年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 2007年「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2004年「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等。
出版著作包括:

《剩食》---時報開卷獎
《有米》
《香港正菜》
《6 ISSUE》
《低碳有前途》
《一家人好天氣》
《聽大樹唱歌》
《夠照》
《任方利莎 生命裡的家常便飯》
《香港第一》
《尋找香格里拉》
《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
《生命好傢伙》

名人/編輯推薦

曉蕾的序
陳惜姿

認識陳曉蕾時,她還是某暢銷大報的記者,跑的是政治新聞,初出茅廬鋒芒畢露的記者妹,雙眼發亮的。之後她轉去周刊副刊寫專題,農民工、茶葉、調景嶺,什麼題材都寫一大篇,動輒五、六千字,有時過萬,我皺眉問:「有人看嗎?」但她仍是喜孜孜地寫。後來我主領的旅遊版要人,冒昧找她,她答應過檔來幫忙。

曉蕾寫什麼都特別認真,我記得她到埃塞俄比亞,她翻《聖經》寫示巴女王。到荷蘭,她寫青年佔領空置房子,都不是一般旅遊記者會寫的東西,很有自己風格。若她一直寫下去,應該又可以結集成書的。可惜,我離開雜誌社教書去了,她也沒留下來,卻不是立刻找工作,反而說,過往一年多去了十七個國家,要用一年時間好好閱讀有關那些國家的書。

因為,她說,她反正一世都會當記者,所以不急,先用點時間來讀書。
一世?當記者?現在我的學生當一年記者已覺不耐煩了,她決定當一世記者?
然後,她當起老師來,不是為轉行,而是想把教書經驗寫成書,原來仍是想寫書。

結果這本書寫不成,離開學校後她再沒全職為報刊工作,改為當獨立記者,不斷寫書。她的新作,一本一本的寄給我,我笑說:「你寫書比我看書還要快,怎追呀?」她近年的著作,大都跟環保議題有關,垃圾問題、廚餘、光污染……深耕一個議題的結果,是她變成一個大名鼎鼎的環保記者,她寫的《剩食》甚至在台灣得獎,揚威海外。不好處也有,她常發嬌嗔,說自己其實不只懂得寫環保,大家都忘了……

對,寫人,寫食物都是曉蕾的拿手好戲。她是饞嘴的人,總能把食物寫得活色生香的,而人的故事又能從這些雞鴨鵝和咸魚青菜的色香味中滲出來。
這書結集了她在專欄寫過的人物訪問。訪問我寫得多,卻沒想過全都可以用食物貫穿。曉蕾對食物有特殊的崇敬,也有情意結,看到她在書末寫自己的故事,方知道愛吃的她曾有過這段由醬油炒肉而來的「黑暗童年」。
追隨她的讀者終可在她這本新作裡,看到一個環保以外的她。


我的故事

同樣一艘大輪船,由耶加達開到天津,船上有我的媽媽。
歷史是一連串錯亂,轉折來到香港,不,她沒有開餐廳,事實她從來都不喜歡做飯,第一次點火柴開爐,是二十歲。小時在耶加達,家裡有佣人,在內地讀書教書,總是有學校飯堂,來到香港才「淪落」廚房。我記得她趕著上夜校,手忙腳亂趕著把菜炒好了,卻不小心全掉在地上,哭著撿起來洗一遍再炒。也記得六歲生日,她難得成功地蒸了雞蛋糕。

「人為什麼這樣落後?就是因為要花時間吃飯!」這是我小時媽媽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我沒遇過更討厭煮飯的媽媽了,她很快便想出「解決」辦法:每星期買一次菜,一斤豬肉、一斤牛肉、一斤雞腳……反正就是七斤肉類,然後再買一大堆蔬菜,通通塞進冰箱。每天早上,就是用醬油把肉煮熟,鑊子也不洗,直接炒青菜。
媽媽教綱琴,從早到晚都有學生上門學琴,我們家很少一起吃飯,我爸我弟每個人放學下班,午餐晚餐都是進廚房默默地對著那一盤又黑又硬的肉,夾兩箸黑色的菜,聽著學生滿是錯音的琴聲,默默吃完,默默洗碗。

這對貪吃的我,額外地難捱。也曾試圖進廚房,我做飯,弟弟都好開心!可是當我開始認真去圖書館借食譜,媽媽就不許我再煮菜:「唸書,不許浪費時間!」

媽媽真心不覺得食物重要,她小時還因為不喜歡吃飯,太瘦了,被婆婆送進療養院希望變胖一點。偏偏,媽媽三個妹妹都是烹飪高手:細姨擅長做甜品,二姨很懂得用香料,煮出來的印尼菜份外香濃,也住在香港的大姨姨,更是巧手,家常小菜都煮得好精緻。我最記得她常做的一道菜,把雞蛋牛奶麵粉攪和,煎出一張張柔軟輕薄的餅皮,細細包入奶油炒香的胡蘿蔔薯仔肉碎,沾雞蛋、麵包糠,再用焗爐焗得香噴噴!

每次去姨姨家吃飯,總會悲從中來:明明是兩姐妹,怎麼廚藝差那麼遠!
後來我去英國唸文化研究,包括食物人類學,寫出以食物寫香港的《香港第一》、關注城市農耕的《香港正菜》《有米》、食物浪費的《剩食》、甚至這本以食物為主題的人物訪問──食物在我的採訪報導中,奇妙地擔當頗吃重的角色,也許是童年的饞嘴一直得不到滿足,也許,是自小便察覺不同人對食物的態度。

雖然現在我迷頭迷腦寫稿,也會歎氣:「人為什麼要吃三餐呢?多浪費時間。」偶爾跟弟弟談起小時吃過的東西,例如亂七八糟的薯仔豆腐湯,兩人會笑得掉眼淚。媽媽快七十歲了,獨自在澳洲唸幼兒教育,她有次說:「我就用巧克力送飯。」
怎樣我們小時沒這樣的吃法?!

廚藝了得的大姨姨,獨生子林林和我一同長大,跑去美國唸設計,再在台灣當新聞攝影師,太太怡欣是台灣非常捧的插圖師和版畫家。這本書,就是林林負責設計,怡欣畫插圖。期間,怡欣懷孕了,已經有產兆,還在傳畫稿給我!急得我打長途電話:「生孩子要緊!」

謝謝陳惜姿寫序,她曾經有一年是我的上司,當年就是因為我一篇人物訪問而邀聘,陳惜姿如今作為「良心媽媽」被廣泛認識,但她的人物訪問,在行內仍然數一數二。
謝謝三聯書店專業的團隊,衷心感謝每一位讀者,讓我可以繼續採訪。

謹把這書,送給林林和怡欣的孩子,以及我的媽媽。

目次

4|代序:環保以外 陳惜姿

 

一頓飯

 

12|張曼娟 最後的薄殼
15|陸離 蘋果核的大宇宙
18|施永青 富得起吃廚餘
21|葉澍堃 高官的餐桌
24|歐陽應霽 在內地做飯
27|盧凱彤 最美的蛋治
30|岑寧兒 傍身玉桂水
33|白雙全 收集世界空氣
36|素黑 暴烈番茄
39|John HO 戀戀牛肉飯
42|江康泉 唔該「茶走」
45|劉斯傑 下一站排檔

48|林輝 八十後的辣魚蛋
51|葉嘉榮 苦力一碗麵
55|豐剩 聖誕盛宴
59|樂仔 雙非的抉擇
62|甘仔神父 為你絕食

68|死囚 最後一餐

71|劉黎兒 輻射食物
74|松村直登 一個人在核災區

77|葉漢華 街貓口中的雞頸
80|吳方笑薇 嚇人猴子腦
83|鄭淑貞 煮飯婆
86|蔡建誠 湊仔公

89|李恩霖 桃姐的少爺仔

 

我的媽媽

 

98|楊天經 我只有媽媽
104|石祐珊 守護家燕媽媽
107|周國豐 童年惡夢

110|趙式之 一百倍粵語殘片
114|同志媽媽 兩人份便當

117|Ger媽 一個電話擺平親家

120|李香蘭媽媽 骨頭裡挑雞蛋

123|周榕榕 人生是自己的

126|文媽 帶大兒子帶大孫
129|葉劉淑儀 母女如兄弟
134|阿牛 阿媽也上街

137|陳淑莊 好好笑好好笑
140|江獻珠 女兒最叻洗碗

146|蔡珠兒 藏起來的好味道
149|劉健威兒子 爸爸是偶像

152|楊崢 雲吞原來可以買現成?
155|謝寧 大後方是媽媽

158|林子祥兒子 不曉得媽媽

161|嚴浩兒子 左派遇上嬉皮士

164|林姍姍女兒 西瓜點升起?

167|宋芝齡 遙距母愛

173|施熙瑜 打不斷離不開

176|程翠雲 當爸爸打我時

180|瑪露迪 公主的矜貴

184|素食青年 讓家裡放心

187|陶陶 蝴蝶有毒嗎?

190|張虹 不再扮靚

194|吳文正 南洋淚

198|朱慧敏 死亡那麼近

203|藍奕邦 一起去阿拉斯加

 

流落廚房

212|峇里餐廳

223|印尼愛吃

 

我的故事

242|跋:巧克力餸飯

 

書摘/試閱

張曼娟 最後的薄殼

那一年,台灣作家張曼娟獨個兒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人在異地,頗不適應,流言繪影繪聲,說她天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玩,實情可是日日和助理困在辦公室和舊電腦博鬥。很累很累,忽然看見門把上掛著一袋好吃的,有時候是剛出爐的蛋撻、有時候是新鮮的三文治,便知道好朋友Y來過又走了。Y曾經開書店,請過張曼娟出席講座。之前香港朋友大都盛宴招待,不是鮑魚,便是魚翅,Y卻會帶去各種各樣地道小館子,張曼娟還記得第一次去潮州店「打泠」。玻璃櫃子掛滿琳琳總總食物,感覺好誇張:「簡直就是走進《千與千尋》那大吃大喝的場面!」

Y通常都不大吃,只是喝啤酒,笑笑看著她開懷大嚼。
 二零零三年一場瘟疫過去,張曼娟來到香港,自然少不得找Y。可以平安重逢,吃吃喝喝都分外開心,在離港前一夜,Y竟又帶著一盒便當去到酒店。「才開門,就嗅到一股鮮烈的香氣,忍不住咽下口水。」她依然記得好清楚,那是剛炒好的「薄殼」:蝴蝶花紋外殼,薄到近乎透明,嫩蜆肉滿滿都是湯汁,味道鮮甜得像是會發光。薄蜆只有短短一個月當造,難得可以吃到,她回台後記下當時的心情:「整片寧靜的海洋窗景,可以相交一輩子的好朋友,我被恩典的光芒籠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只是好朋友,沒有跟她相交一輩子。二零零八年Y語調輕鬆地在部落格宣佈自己「is cancering」。他以最樂觀堅強的態度,面對翻覆不定的病情,一方面認真檢視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另一方面嘻笑幽默地,不斷讓孩子和太太作好心理準備,期間尚有餘閒翻看所有杜琪峰的電影,寫了一系列影評。張曼娟知道消息,非常著急:「我要來香港看你!」

 Y說:「不用啦,等我好一點來看你好了。」
 「不行,我一定要來,機票都訂好了。」正好九月教師節台灣放假,張曼娟決定早上飛過來香港,待三小時,當天回台北。
「那太好了,這是最後可以吃到『薄殼』的時候。」Y居然答。

這時還顧著吃?張曼娟氣炸了,趕到香港,Y非常瘦,她甚至認不出來。「你一定要好起來!」她嚴重地警告他。那天吃了什麼?不記得了。過了兩個月,Y稍稍好轉,便去台灣,張曼娟帶他去花蓮看太平洋,他一個人赤著腳在海灘跑,很開心,回台北的火車上,他累得睡著了。
這是她最後一次見到他。
翌年Y出殯,來了超過一千人,過了很久,他的部落格還有人繼續留言,談電影、說人生。

2011年張曼娟來香港出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Y的爸爸找她吃飯,問她想吃什麼。「我不曉得,從來都是Y決定去什麼地方、點什麼菜。」這些年來他們吃過的飯店,她從來沒有記下來,因為沒料到他會不在。
那鮮甜多汁的「薄殼」,熱騰騰裝在鋁盤裡的,到底要去哪找?
「我想,可能不會再吃『薄殼』了。」張曼娟說。

岑寧兒 傍身玉桂水

岑寧兒(Yoyo)第一次在北京見到李宗盛,他開口就問:「what’s music to you?」
 「你是music lover?還是music player?」他說:「你可以只是喜歡音樂,不是一定要做音樂。」
 Yoyo想了一會:「我想試試啊。」她本來也可以選擇電影,但在遇上李宗盛那一刻,答案就容易得多。

 「那就試啊。」李宗盛繼續問:「你要當performer,還是musician?」Performer的訓練是要能唱不同的歌,彷彿演員,不同類型的歌都能駕馭。「musician呢,就選一個樂器,用一年時間看一個城市,看自己能寫出什麼。」李宗盛說,Yoyo也不明白為什麼是「城市」,當時她二十一歲大學剛畢業,聳聳肩,就留在北京。

她小時學什麼樂器都沒能堅持下來,唯有隨手挑了一把結他。接下來四年,她待在李宗盛的工作室,周末去Jazz Bar唱歌,並且開始寫歌:「每一天都會嘗試對自己的感覺敏感一些,記下來,隨便哼下來的音樂,也寫下來,時時刻刻都在想,如何能變成一首歌。」

 第一首寫出來的歌,叫《明天開始》,每件事都是明天才做啦,那是Yoyo當時掛在口邊的說話,朋友們聽了,都笑說這歌真寫實。她甚至寫了一首歌懊惱《寫什麼?》:寫心情寫太陽寫月亮,沒有什麼大道理想講,不憤世嫉俗沒需要咆哮,腦裡只有一堆問題,想坦白,可是又怕暴露自己……到底還有什麼是人家沒寫過,寫什麼?!

直到後來寫了一首歌《Mask》:
讓我帶著對你對一切的期望
讓我為你的期望裝模作樣
不敢被你看穿
不能再讓你失望

一開口清唱,那美麗的嗓子,教人渾身起了雞皮疙瘩。Yoyo也是憑著這歌聲被人認識,那是在北京四年後回到香港,在陳奕迅演唱會和五個朋友一起當和音,清唱《The end of the world》太投入,哭了,全場人人動容,陳奕迅衝口而出:「天籟。」

這兩年Yoyo決定在台灣繼續創作音樂,到不同的音樂場合演奏她在北京時寫的歌。她自資出版一隻小小的唱片,只有三首歌。「我沒錢錄太多歌,能力也只足夠做好這十分鐘的音樂啊。」她笑著不斷向桌上的唱片點頭:「多謝陳奕迅!多謝陳奕迅!不過看來要再唱多二十場才夠結帳!」

 一步一腳印,她用很大力氣推開家人幫忙,爸爸岑建勳在電影圈響噹噹,一出口便可以幫女兒打通人脈策劃定位;媽媽劉天蘭一出手,不費力便能觸目有型──「但那還是自己嗎?他們太強了,讓他們幫忙,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Yoyo直到唱片發行,才送給爸媽。媽媽拿著不斷說:好靚啊好靚啊,爸爸感動如小影迷。

Yoyo唯一拿來「傍身」的,是玉桂水,這是岑家秘方:玉桂皮刨絲,放在暖杯裡用熱水焗一晚。「我伯父說玉桂是『藥王』,只剩一口氣的,喝了都能醒一會!」她誇張地睜圓雙眼,拍拍木桌子:「我以前一有流行感冒一定中招,現在明顯病少了。」每天早上,她都喝一杯。

葉漢華 街貓口中的雞頸

童畫裡的貓咪,喝牛奶,吃鮮魚,跳上主人大腿嬌嗲地喵~
街頭的貓,沒有主人,也就不識嬌嗲,要嘛很兇很兇,面對大狗都敢揮拳咆叫,要嘛極度機警,風一吹過亦急急躲起來,簷縫裡只剩一對閃閃眼睛。所有介乎兩者的,都好難活下去。

葉漢華不是第一個新聞攝影記者拍攝街貓。謝至德拍過一陣子老店的貓,懶洋洋地攤在藥房玻璃櫃瞇眼睛;符俊偉的貓,俏皮幽默,他甚至拍過像貓的雲,一幅是一朵貓雲,一幅是一堆雲中間,露出如貓的藍天。葉漢華鏡頭下的,卻是城市中的戰士,一臉兇狠。

「我最初只是覺得意:貓打呵欠的樣子好有趣。」那是二零零二年,葉漢華回家途中總會經過荃灣一座廟宇,那裡有二十多隻貓,玩貓,拍貓,正好輕鬆一下,然而一個寒冷雨夜,幾隻狗從山上下來,把四、五隻貓咬死了。他開始走進貓的世界:「街貓的生活充滿挑戰:野狗咬、漁護署捉、窩居被掃蕩,貓一直要適應環境。」
 新聞攝影工作零碎割裂,任由上司指派,可是從一個記者會,趕到另一個記者會之間,時間就是自己的,葉漢華每天都把握機會與貓相遇,明明可以坐地鐵,他選擇走路,並且盡挑舊區後巷。

一看見貓,馬上悄悄停下,細細觀察,如果貓不介意,慢慢走近。「不拍照也沒所謂,有時我也會無所事事地和貓一同發呆,默默感受彼此的互動。」他是安靜的人,說話很輕。有一張相片裡的貓剛剛好在兩個屋頂間飛跳,原來他看見貓跳過去,心想可能會跳回來,就在站在兩個屋頂之間抬頭按著相機等,十分鐘後,貓果然跳回去,耐性少一點反應慢一點,都拍不到!

「有時愈想拍,愈是會錯失機會,那就平常心吧,因為這就是貓。」他溫和地說。十年來天天拍,晚晚放上Facebook群組「捕貓捉影」,幾乎踏遍港九新界,葉漢華明白街貓:一塊爛布、一堆紙皮,都可以是貓窩,比較好的地頭是高少少、隱蔽少少,例如簷縫頂、鋅鐵之間,可是這樣的舊區漸漸消失,有些貓選錯地方躱在去水道,大雨一來,就被沖走。

肚子餓,後巷的垃圾堆有剩飯菜渣。有兩張相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貓媽媽不知從那裡偷到一大塊牛扒,爬上水管,上面成堆小貓伸長脖子等著;另一張,那貓好兇地不知咬住什麼。

「是雞頸。」葉漢華聽附近的阿姐說,那貓是剛剛被人丟棄的,燒臘店賣剩有點肉的部位,都給其他街貓搶走了,這隻貓,只搶到最多骨頭的雞頸。葉漢華走得太近,貓於是死命咬實。不是所有的街貓都知道,最最最危險的,是整罐打開的貓罐頭──漁護署會在捕貓籠裡放罐頭,貓一走進去,閘門馬上落下,漁護署收走後四日沒人認領,便會處死。二零一零年,全港超過一萬五千頭貓和狗被漁護署捕獲,一萬三千多頭,都死了。
 
有些義工會把街貓帶回家,然而數量一多,璄環便差,貓長期被困在籠裡,雖然安全,卻不見得好過在街頭。亦有好心街坊餵貓,然而如果事後沒清潔,隨時會被其他街坊投訴,招惹漁護署介入,再者街貓數量一直增加,亦不是辦法。

葉漢華支持「捕捉絕育回放」 (TNR Trap, Neuter, Return)):「台灣以前也像香港,但有好些攝影師關注街貓,作品出版很受歡迎,人們開始關注並且展開TNR,幾年下來,街貓的數目真的開始減少。」當地旅遊局甚至把街貓變成景點,例如「淡水貓散步」,在淡水地圖上加上不同的街貓。
 香港何時也可這樣包容?葉漢華每天繼續拍攝。

石祐珊 守護家燕媽媽

石祐珊很小很小,便知道要守護媽媽。
薛家燕當年想得非常仔細才結婚,以前八歲便出來拍戲,根本不懂做家務,特地學足一年烹飪,還要和奶奶、丈夫的哥哥弟弟一起住,每天吃飯都一圍酒席似的,三十四歲趕緊生下大女兒祐珊,每隔兩年又生下兒子和小女兒。
 可是丈夫還是丟下她和三個孩子。

「很小就知道媽媽和爸爸有問題,孩子很敏感,一早便曉得。」祐珊說但凡爸爸不在家,她都會跟媽媽一起睡,弟弟妹妹在隔壁的房間呼呼大睡,她卻緊張地陪著媽媽,擔心媽媽不開心。
 丈夫離開家裡足足三年,家燕才決定離婚,奶奶馬上以業主的身份,要她和三個孩子都離開。無人無錢,薛家燕說那刻曾經想過由二十五樓的寓所跳下來,好在聽到孩子叫媽媽,她才打消自殺念頭。

從大屋搬到小房子,孩子都知道環境艱難。媽媽決定重回娛樂圈,十一歲的祐珊懂事地說:「媽媽你去拍劇吧,我會照顧弟弟妹妹!」媽媽聽了紅著眼,接下《真情》裡「好姨」的角色。
現在想起來,祐珊也發笑:「其實能做什麼?弟弟九歲妹妹七歲,我頂多就是煮公仔麵給他們吃。」當時也有工人照顧,祐珊便立志要努力讀書,為弟弟妹妹當好榜樣。

學校作文寫「我最難忘的一夜」,祐珊寫弟弟肚子痛,她餵他吃藥,仍然沒有好轉,只好整晚抱著弟弟不敢睡,後來老師把作文給媽媽看,媽媽當場哭了。小妹妹買鞋子也懂得選大一點的,由七歲可以一直穿到十歲,破破爛爛地。
當時全家人最開心,便是一起去快餐店。「明知家裡沒錢,難道還吵去迪士尼樂園?但最便宜的連鎖店雪糕,也吃得好開心,大家吃吃吃!」吃得弟弟妹妹都圓滾滾地,祐珊卻是最瘦的一個。

守護的角色,一直至今沒變。
二零零九年媽媽割膽手術後胃炎,一度陷入昏迷,祐珊馬上飛回香港。「弟弟妹妹都在美國唸書,我也在美國工作,有兩年時間沒有人在媽媽身邊,我很明白她太孤單了,所以拚命接工作也不願回家。」祐珊也閃過一絲猶豫,但很快便決定:「我要回來陪媽媽。」

祐珊原本刻意不靠媽媽的關係,考進MTV公司工作,後來又進到美國著名的經理人公司William Morris,這公司有過百年歷史,第一位藝人是差利卓別靈,全公司上千人,只有大約十個亞洲臉孔。祐珊在William Morris要由派信做起,才剛做了三年。

她坦言喜歡做照顧人的角色,不願走到幕前:「小時候也曾經有人邀約和媽媽一起拍戲,可是媽媽說一定要讀完大學,這是對的,現在我完全知道在背台詞,和為藝人策劃事業,我更有興趣後者。」她暫時是自由身,替不同的藝人接工作,因為美國公司的關係,很多機會作為中間人,把華人藝人帶到國際,有時,也幫忙媽媽接洽工作。「總是要有人當醜人吧。」她笑笑。

媽媽工作好忙,沒時間再做飯,祐珊想來想去,也想不到有什麼菜是媽媽煮過的,她只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曾經和媽媽一起做壽包。
那些年,薛家燕連壽包也自己做。

Ger媽 一個電話擺平親家

Ger在廣東話,指陽具,怎樣的女孩,會起這樣的名字?
數香港八十後社會運動青年,Ger(蔡芷筠)一定榜上有名,她甚至有份決定用「八十後」作為字頭。那是二零零九年她和幾個朋友一起發起「八十後六四文化祭」,同年又與更多的朋友一起組成「八十後反高鐵青年」,接著以「八十後文藝青年」名義參選藝術發展局的民選委員,成為藝展局史上最年輕的藝術教育小組主席。

大膽、叛逆、敢作敢為,這些普遍烙在「八十後」的標誌,似乎亦可以套用在Ger媽身上。
「以前不是有部電影叫《靚妹仔》?我阿媽覺得是自己的寫照,她甚至和戲中主角溫碧霞、麥德和等都是朋友,一齊跳舞、一齊『蒲』。」Ger說:「阿媽十八歲就生我,我是婆婆帶大的。」

媽媽只肯唸完小學,十八歲在髮型屋剪髮電髮,夠膽生孩子,但沒耐性當媽媽。Ger對媽媽最早的記憶,是媽媽不小心讓她撞傷頭,可是讀書期間,同學反而羡慕她的媽媽不管不罵。

家長日,媽媽會來,但亦坦白告訴老師:「我也不知道女兒怎樣的。」小學四年級Ger忘記在手冊寫日期,老師要求見家長,媽媽見過老師,走出學校門口就點煙:「你個班主任真的好串,但不理她。」中六班主任斷言:「你女兒很不行,沒救啦!」「關你什麼事?」媽媽一句衝過去。
Ger好感動:「阿媽不是傳統關愛照顧型的母親,但好撐我!」

她進到大學開始食煙,媽媽居然說:「你這也太遲了吧。」之後兩母女最「舒暢」的活動就是一起在騎樓抽煙,閒談。「爸爸那邊的親戚會因為媽媽抽煙有偏見,但其實這種判斷好表面,我阿媽,大方、有義氣,食煙不等於是壞人。」她說來眼睛閃閃,全是欣賞的神色。

去年Ger和曾經是她的大學老師曾德平結婚,曾媽媽不喜歡Ger又食煙又搞社運,好勉強才肯兩家人坐下來吃飯,談話間,兩位媽媽聊到原來二十年前都在同一間海鮮酒家工作過,曾媽媽談起一個失散了的舊同事,Ger媽馬上打電話找到對方,手機一遞,就讓曾媽媽和舊同事講電話。

這通電話後,整頓飯的氣氛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
沒有反駁,沒有申辯,行動勝於一切,會記住多年的朋友,一定是交得過的朋友,能夠馬上找到,可見也是義氣之人——曾媽媽終於接受這段婚姻。

婚後,Ger戒了煙,母女沒有一同抽煙,但不時相約去旅行,Ger非常落力照顧母親。她說起有次看到媽媽喜歡的monchichi公仔:「我買給你吖!」「你就買啊。」媽媽答得好酷,可是一收到公仔,馬上放在褲袋,還特地露出公仔頭,去到餐廳還拿出手機替公仔拍照。

「媽媽心底裡是小女孩,你說怎可以不疼她!」Ger在旅途上變成照顧的角色,不時嘮叨:咳嗽還喝汽水?病了又不早點睡?三更半夜還要唱K?
 媽媽有時聽,有時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