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放下的智慧: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
滿額折

放下的智慧: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20 元
優惠價
9019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放下的智慧: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

擺脫噩夢的糾纏,唯一的方法就是醒來;
擺脫煩惱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
放下執著,就能通達變通;
放下貪求,就能知足常樂;
放下傲慢,就能謙虛為懷;

放下嫉妒,就能欣賞別人;
放下恐懼,就能心安理得;
放下不安,就能逍遙自在;
放下憎恨,就能寬恕別人;
放下憂患,就能隨遇而安。
面對新世紀,要有新的生命力,
放下罣礙,才能寬心、歡心,快樂做自己,
這是新世紀的生命力。

放下才能自由,放下才能快樂。說放下就要放下,不只要看透,更要能超越。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的時候,轉個念頭就能放下。老天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恩典,老天給我們順境,我們要感恩;老天給我們逆境,我們要感謝,因為苦難使生命更深邃。放下生命的多餘,放下太重的包袱,我們就能輕鬆以行。

作者簡介

朱榮智教授

一九八一年七月,榮獲文學博士學位。曾榮獲教育部一九八○年度青年研究發明獎助研究著作優等獎、第九屆中興文藝獎、第六屆優秀訓導工作人員獎。曾任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退休後轉任元培科技大學教授。著有:《改變一生的52個字》、《改變一生的人生三書》、《善待自己寬待別人》、《改變一生的孔子名言》、《改變一生的孟子名言》、《改變一生的老子名言》、《改變一生的莊子名言》、《改變一生的100個觀念》、《逆中求勝》、《圓夢從心開始》、《你淡定了嗎?》、《點亮一盞明燈》等四十餘本書。其著作已有十餘本在大陸發行簡體版,廣受歡迎。

目次

推薦序
自序

1 放下的智慧
2 知止才能放下
3 知足才能放下
4 捨得才能放下
5 無我才能放下
6 轉念才能放下
7 果斷才能放下
8 淡定才能放下
9 豪邁才能放下
10 豁達才能放下
11 自信才能放下
12 簡單才能放下
13 圓融才能放下
14 不貪才能放下
15 無求才能放下
16 守柔才能放下
17 不爭才能放下
18 節制才能放下
19 虛靜才能放下
20坐忘才能放下

書摘/試閱

1.放下的智慧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現代社會充滿緊張、忙碌、煩躁,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感情壓力,壓得很多人喘不過氣,而選擇逃避、放棄,自殺的案例時有所聞,造成很多的家庭悲劇、社會問題。

科技的昌明,使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大幅的改善,但是收入增加,快樂並沒有增加,幸福並沒有增加;相反的,卻是煩惱增加、痛苦增加。佛家有一首偈語:「到處尋春不見春,芒靴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幸福來自一顆安定的心靈,快樂來自一顆自由的心靈。如果我們沒有大聰明、大智慧,不知道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我們就沒有辦法活得自得、自在。

人生是苦海
佛家說:「人生是苦海。」的確,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很多的苦,有些人為健康所苦、有些人為財富所苦、有些人為美貌所苦、有些人為家庭所苦、有些人為工作所苦、有些人為學業所苦、有些人為事業所苦。人生沒有這個苦,就有別的苦;有的人苦多一點,有的人苦少一點,沒有一個人是一生順遂的,人生的道路不會永遠平坦。

潮起潮落,人生如潮水,也是起起伏伏、得得失失。有些人有大成就,有些人只有小成就,每個人的能量不同,每個人的成就不同。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兩,才不會不勝負荷而苦不堪言。

人生本來就是不圓滿的,這個世界長久以來一直處在變動不羈之中。「變是唯一的不變」,這個道理永遠不變。我們不能期待一生一世都是風平浪靜,沒有狂風暴雨,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們不是等待風暴的遠離,而是要學習如何在風雨中翩翩起舞,正視人生,迎接挑戰。

煩惱從那裏來
「求不完,苦不完。」「煩惱是因為想太多,痛苦是因為不滿足。」我們雖然是活在現在,卻常常眷戀著過去,又寄望著未來。過去的傷痛,不能撫平;過去的成就,沾沾自喜。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則是又愛又怕傷害。活的不踏實,應是很多人的病,兩腳像踩在雲端,輕飄飄的,每天早晨睡醒,眼睛一張開,不知道今天要忙什麼?在忙什麼?人生沒有目標,生活沒有重心。因為沒有一顆清明的心,所以就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而對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也分辨不清楚。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張三、是李四,慢慢才發現我們不是張三,也不是李四,最後,我們才找到自己。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別人也不是我。我們常常把快樂、幸福,寄託在外物、別人身上,以為得到我們喜歡的東西就快樂,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痛苦;別人喜歡,我們就快樂,別人不喜歡,我們就煩惱。等待別人施捨給我們一點快樂才快樂,我們能得到的快樂是很有限的。從物質上得到的滿足,是一時的、短暫的,不知足的人,再多都不夠。沒有,想有;有,要更多;好,要更好。貪得的心,是煩惱的根源。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生的苦惱,往往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順我則生,逆我則亡。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是人格不成熟的人,人格成熟的人,是心裡有自己,也有別人。舌頭與牙齒是最親密的關係,牙齒難免會咬到舌頭,人與人之間,不管是親疏遠近,總有利害衝突的時候。力爭到底,就會兩敗俱傷;即便爭贏了,有時也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人生苦短,人生無常,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人生實在是計較不完的。何況得失、禍福、是非、善惡,本來就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各持一片理,都對、都不全對。理在你這邊,理也在別人那一邊,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有理,而不顧念別人的理。我們往往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得鼻青臉腫;心柔軟,人就可愛多了。

放下什麼
面對煩惱,放下是唯一的選擇。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指放下會傷害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或人、事、物。科學證明,人類很多疾病都是心理不健康所引起的,心臟病、高血壓、腸胃病、消化系統不良、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失調...,都是由於情緒緊張、憂鬱、焦慮、躁急引發。藥物的控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之道,心病還要心藥醫。所謂的心藥,解鈴人終須繫鈴人,是靠自己有一顆清明的心、豁達的心,改變負面的情緒,抱持陽光心態。

布袋和尚詩:「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象徵人生的包袱,人生有很多的包袱,當然非常沉重,放下包袱,才能輕鬆以行。

西方聖誕老人的禮物,裝的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糖果、餅干、玩具和夢想,布袋和尚的行囊,裝的不只是金銀財寶,還有健康、美麗、親情、友情、愛情、事業、榮華、智慧等等人生美好的願望。人生有夢最美,但是築夢要踏實。放下,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放下,不是放下希望,而是放下奢望。做人要有度,凡事要適可而止。

放下心中的罣礙,就能事事無礙。心中有那些罣礙呢?佛家稱 貪、瞋、癡、慢、疑為五毒。簡言之,包括執著、貪念、傲慢、忌妒、恐懼、不安、憎恨、憂慮等等。放下執著,才能通達變通;放下貪念,才能知足常樂;放下傲慢,才能謙虛為懷;放下忌妒,才能欣賞別人;放下恐懼,才能心安理得;放下不安,才能逍遙自在;放下憎恨,才能寬恕別人;放下憂患,才能隨遇而安。

如何放下
很多人都知道放下才能快樂,偏偏就是放不下,所以煩惱痛苦。心無罣礙,海闊天空;心有罣礙,寸步難行。人常常是自己困住自己,很多人抓著痛苦不放,然後在叫痛。事情往往不嚴重,而是我們的想法使事情變的很嚴重。「一切由心造。」想開了,事情就好辦了。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因為我們遲早全都要放下。

對與不對都是相對,不是絕對。莊子說:「成者,毀也;毀者,成也。」又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事物,我們常常只見其利,不見其弊,其實,所有的利害、禍福都是相倚相生。我們不能只要我們要的,不要我們不要的,老天給我們的都是恩典,我們必須照單全收。所以,老天管的事,如天氣的變化、人的生死;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如夸父逐日、銜石填海;別人家的事,像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業力各人了,全都要放下。

為什麼放不下?因為看不破、看不透。愚者自?,放下是智者、仁者、勇者。
放下,從生活簡單、思想簡單開始。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放下內心太多的意念。
簡化才能美化,物化加速腐化,簡單的生活才能追求豐富的心靈,寧可做窮的有錢人,不要做有錢的窮人。前者除了缺錢,什麼都不缺;後者除了有錢,什麼都沒有。放下不想放下的東西,才能真正擁有你不想放下的東西。

放不下就是執著,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背道而行,追求錯誤的東西和思維。不要讓身外之物、錯誤的思維,羈絆我們的身心。說放下,就放下,不放下,就要承受痛苦的折磨。

放下就幸福
把生命交給上帝,把健康交給醫生,把心情交給自己。有好心情,才有好生活,改變心境,才能走出困境。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有想法就有辦法。

美的人生,由愛所激發,由智慧所引導。愛人從愛自己開始,善待自己才能寬待別人。捨得是智慧,放下就幸福。放下是身陷煩惱的人唯一的出路,不要自己困住自己,成功從改變自己開始。放空、放鬆、放下,才能自得、自足、自樂。我們要以知識改善生活,以智慧安頓生命,以服務成就人生。
只有糟糕的心情,沒有糟糕的事情;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再忙,也要保持輕鬆的態度;再累,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在衰,也要保持旺盛的鬥志。

放下,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放下,是智慧的抉擇。放下壓力,獲得輕鬆;放下煩惱,獲得幸福。整天忙碌的人,收穫的只是焦慮與疲憊,懂得放下的人,最後才是贏家。

壓垮自己的往往不是挫敗,而是自己的壓力,壓力是為挫敗多付出的利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該放下的地方就放下,該放下的人就放下,該放下的事就放下,該放下的物就放下,該放下的念頭就放下。看透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把偏執放下,快樂就在腳下,放下負面的想法,才能走出煩惱的困境。放下燈紅酒綠,放下高官厚祿,放下名利物欲,放下多餘的欲念,才能獲得健康快樂、美滿幸福的生活。

2.知止才能放下

知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知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學會知止才能放下得失禍福。21世紀科技的快速發展,改善、提升了人類的生活。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已經極為安逸、舒適、富足、美滿,可是我們的精神生活卻日益憂慮、惶恐、緊張、不安。物質的滿足,並不能填滿內心的空虛。一項民意調查,80年代末期中國大陸的幸福指數是64%左右,1991年,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起飛了,幸福指數提升到73%;1996年,經濟更好了,可是幸福指數卻降下為68%。可見人民的幸福指數,並不因為經濟改善、生活富裕,而跟著提升。

人從物質上得到的滿足,是一時的、短暫的,人在物質方面的努力,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一部分的問題,人無法從物質方面解決所有的人生問題。人除非從精神上得到完全的自由解放,否則對於生命的種種困惑、煩惱,沒有辦法從物質上獲得圓滿的解決。

人生的存在,有種種的限制,人是經常被放置在充滿貧乏、恐懼與不安的環境之中,只有把人從被壓迫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恢復人類求生存、求創造的生命力,重獲個體心靈的自由,才能徹底解決人生的所有問題,而免於貧乏、恐懼和不安。

放下不是放棄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會發生許多令我們煩惱、不開心、痛苦的事,人生的煩惱與痛苦,有的是來自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等等的外在因素,有的則是來自自己內心不正確的偏差觀念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於無可奈何的外在因素,我們只能逆來順受,把傷害減到最低;而源於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所產生的煩惱和痛苦,則要懂得知止、放下。

放下不是放棄,生命是不可承受的輕。人生難得,每個人都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日子是天天過的,挫敗的時候更要精進。放下是割捨掉生命的多餘,就像泥塑家、木雕師,把多餘的泥料、木料去掉,才能成就偉大、不朽的泥塑、木雕藝術作品。多餘的脂肪,壓迫心臟;多餘的財富,壓迫生活;多餘的思慮,壓迫心靈。

一個人背著厚重的行囊,怎麼能夠輕鬆行走呢?只有放下行囊之後,才能愉快自如。守著財富不肯施捨的人,必然是個孤獨、寂寞的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不在於得到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一個捨不得付出的人,終將一無所有。

放下才能自在,放下才能快樂,放下才有幸福。放下是一種智慧,放下是一種選擇,放下是一種能力。幸福很簡單,快樂也是,把一切不屬於幸福、快樂的東西,全都放下,幸福、快樂就來了。所以,放下就能得到幸福,放下就能得到快樂。

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很多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常常以為天要塌下來了,其實只是腳跟站歪而已。問題本身並不嚴重,而是我們的想法使問題變得很嚴重。揭開心靈的枷鎖,困住自己的是自己,釋放自己的也是自己。

人生遲早都要放下

多年以前,我旅居紐西蘭,有一天,一位紐西蘭的朋友對我說:「你每天都過得很緊張、很忙碌、很憂慮,放輕鬆點。」(you are busy, you are hurry, you are worry, take easy.)一語破道我的生活盲點。西方人把生活看成享受,所以活得很開心,中國人把生活當成責任,所以壓力很大。其實,我們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不去開會,會議照樣進行;不去應酬,朋友一樣飲酒歡樂。有一段話說:「即便我們沒有給自己留下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地球一樣在自轉。」實在很有道理,人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人生遲早全部都要放下。

那麼,我們要放下什麼呢?我們要放下所有讓我們不幸福、不快樂的東西,譬如貪婪、憎恨、癡迷、傲慢、偏見、懷疑、恐懼、傷痛等等。放下一身輕。首先,我們要放下身段。我們常常把自己看得太重、太了不起,身分、事業、財富、美貌、聰明、才智,不是令人驕傲、自大,就是令人自卑、自憐。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一些優點,也都有一些缺點,只是有的人優點多一點、缺點少一點,有的人優點少一點、缺點多一點。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做人從尊重開始,懂得尊重別人,才是人格成熟的人。

其次,執著是痛苦的根源。一個老和尚帶著小和尚渡河,遇見一個女子也要渡河而渡不了河,老和尚抱著女子平安渡了河。許久之後,小和尚十分疑惑的問老和尚,出家人不是不可以近女色嗎?怎麼可以抱女子渡河?老和尚回答說:「我早已放下,你還放不下。」非洲人抓獼猴,是把米飯塞進椰子殼的洞裡當誘餌,獼猴伸手抓住椰子殼裡的米飯而不肯放下,所以被捉了。船沉了,富商抱著厚重的金塊不放手,因而溺斃。

放下執著,心靈就得到開放,開放是幸福的根本。我對生命的體悟:對與不對,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人生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兩個武士經過一棵大樹,樹上掛著一個盾牌,甲武士說盾牌是金的,乙武士說盾牌是銀的,兩個武士為了盾牌是金的或是銀的,就吵起來、打起來,結果才發現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銀的,看到金的說是金的,看到銀的說是銀的,說金的對,說銀的也對,說金的不全對,說銀的也不全對。禍福相輔相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未必是幸福;失去,也未必損傷。凡事自有姻緣,隨緣自在,隨緣歡喜。如果本來不是你的位置,何必硬要擠上去呢?損人未必利己。

我們這副臭皮囊,是老天借給我們用的,遲早都要還回去。人的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什麼好爭的呢?有什麼好求呢?早放下、晚放下,遲早全都要放下。再者,我們要放下貪念。「名利如海水,愈飲愈渴。」得到需要的不叫貪,想要不需要的才叫貪。我們想要的很多,需要的很少。《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棲止在樹林,整片樹林,牠只要一棵樹的一根枝而已;偃鼠到河裡喝水,整條河水,牠只能把肚子填滿而已。我們有十間、八間房子,一天只能住一間;晚上睡覺,也只有三尺、六尺而已。「多則惑」,過多的慾望,對人是有害而無益。幸福快樂,是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我們往往捨近求遠,捨本逐末,飲酖止渴。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知道自己是幸運的人。能放下的人,是豪邁豁達的人,不能放下的人,是執迷不悟的人。除了要放下身段、放下執著、放下貪念,還要放下恐懼不安,放下偏見、成見,放下私心、憎恨,放下失敗、傷痛。很多人害怕失去家庭、財富、事業,所以整天汲汲營營,疲於奔命。工作是為了生活,不少人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工作一百分,生活不及格。已故美國蘋果手機執行長賈伯斯曾說:「人都有放下道珍重的一天。」連死都要放下,人生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為什麼放不下

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捨不得。捨得,就放下。《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放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心有罣礙,未能參透宇宙生命的本質。宇宙萬事萬物,誠如《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都是變化無常的,「凡物皆有定時」,存在的東西都會消逝。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不會再執著、再迷戀了。

《西遊記‧悟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的確,我們都是空手來,也是要空手回去,「萬般留不住,只有業相隨。」

心有罣礙,就會有顛倒夢想。人生最難的是生死障,死都不怕,其他還有什麼好怕的呢?把生死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戰勝恐懼就能贏得勝利。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回內心的寧靜。一顆不安定的心,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放下壓力,得到解脫;放下煩惱,得到快樂。

追求完美,是不可救藥的毛病。人生本來就是不圓美的,我們能接受人生的不圓滿,才能追求圓滿的人生。所謂十全十美,是「九全九美」加一個「不全不美」。我們要「要求」,而不是「苛求」;我們要「勉強」,而不是「逞強」。我們自己本身本不完美,何忍苛求別人的完美?我們不要笑鸚鵡學語,我們自己也不會飛。我們有一顆寬厚的心胸,就不會處處和自己過不去,和別人過不去。

責任感太重、事業心太強的人,也往往是放不下的人。我們要管太多別人的事,把別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扛,當然是非常辛苦的事。偶而放下手機,生活就多一點幸福;偶而給自己放個假,生活會變得多采多姿。沒有時間午休,也要來杯下午茶。

說放下就放下

說放下就放下,放下是沒有條件的,放下是不必等待的。談放下,並不是要全部放下,而是該放下的才放下;也不是一次都放下,而是逐步、漸進的,慢慢放下,分辨清楚本末、先後、緩急、輕重。人生難免會有失足的時候,有人傷到肌膚,有人傷到筋骨,有人傷到粉身碎骨。「莫到燙手才放下」,聰明的人在杯子倒入熱水時就會有放下的準備;一般的人等到熱水滿溢時才會放下,執著的人一定要等到熱水燙傷手才放下。等到熱水燙傷手才放下,便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了。
 
明白的人懂得放下。天下最不幸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擁有幸福的人;快樂不是擁有很多,而是要求很少。懂得知足、感恩,心存感激的人,是幸福、快樂的人;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心裡只有怨、怒、恨,一定是個非常不快樂的人。

如何放下?如果是感情上的傷害,就轉移目標,用時間療傷止痛。撫平傷痛最好的方法,是遺忘和原諒。我們可以失去愛人,不可以失去愛。天下一直有值得我們愛和需要我們愛的人,不要把愛儲放在冰箱,愛要流動,愛要傳播,愛要分享。如果是財務上的傷害,我們要虛心反省,重振信心。

已經發生的事,追悔無益,煩惱只是為失敗多付出的利息。沒有回得去的事,也沒有過不去的事;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過不去的人。人生就是修行,開心就能開運,有好心情就有好生活,放下對失敗的抱怨,人生更寬廣。想開了、想通了,糾結就會消失。

 知止才能放下

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每一個人共同的願望,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論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幸福、快樂的真諦是什麼?以為擁有功名富貴,享受富裕豐足的物質生活,就能幸福、快樂。其實,所謂的幸福、快樂,只是內心的自得自足,是自我價值的肯定。

面對各種的誘惑,我們要沉得住氣,才不會迷失、墮落,無法自拔。一個人如果不能知止、知足,就會成了情欲、物質的奴隸,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我們只有有限的歲月、有限的體力、有限的財富,知止,就是要知道人生的有限,不能貪求無厭。

科技越進步,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就越多,我們如果不懂得節制,就會沉迷、陷溺。幸福、快樂來自一顆安定的心靈,那麼,如何才能求得一顆安定的心靈呢?就是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

知止的涵義,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要什麼、不要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一味盲目的追求,不知道自制,就會跌得鼻青臉腫,傷痕累累。

知止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確立人生的目標;知止才能珍惜殊勝因緣,求得身心安頓;知止才能放下此身我執,積極活在當下;知止才能放下恐怖罣礙,擁有自由心靈;知止才能欣賞人生美景,享受快樂生活。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私心太重、慾望太多,而又爭強好勝,知止才能放下,放下是為了騰出空間接納更有價值的東西。人生像是兩手各已提著東西,想要拿另一樣東西,必須先放下一樣東西。機場的飛機如果都不起飛,怎能再有飛機降落?知止就是知道該放下的時候,就要放下;該要放下的東西就要放下。

放下,是人生的必修課程。懂得放下,才能解脫煩惱,解開心靈的禁錮;懂得放下,才能豐富生命,充實生命的價值。 人生得意的、失意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快樂的、不快樂的,全部要放下。
 
我們不想放下,所以我們放不下;我們沒有決心放下,所以我們放不下。放下,從轉變心念開始,把負面情緒轉變為正面情緒。同時,要下定決心,立即行動,說放下就放下,不要猶豫不決,不要優柔寡斷,在「放下」的字典裡,沒有「可是」兩個字。

其次,要簡化生活,降低對物質的需求,建立空杯的心態、超然的精神。空杯才能裝水,空碗才能盛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遊於物之外而不遊於物之內。擺脫噩夢的糾纏,唯一的方法,就是醒來;擺脫煩惱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不是天生的本事,而是一種學習而得的能力。蹲的愈低,跳的愈高,放下才能躍起。


3.知足才能放下
背負重擔的人,行路維艱
背負重擔的人,行路維艱,辛苦萬分,這當然不是每個人樂意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很多人都是一面抓著痛苦不放,一面在叫痛,拼命往身上增加包袱,然後希望輕鬆以行。什麼都想要的人,結果什麼都要不到。知足才能放下,不知足的人汲汲營營,不斷的在追求,慾望填膺,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心裡有許多的罣礙,當然就放下不了。

知足者富
《老子》第33章:「知足者富。」有錢不是福,知足才是福,有錢的人而不知足,實在不如一個知足的窮人。錢要賺多少才夠?不滿足的人,再多的財富都嫌不夠,為了追求無止境的財富,疲於奔命,犧牲了健康、休閒、親情、友情與愛情,實在得不償失。錢要用的到才有價值,銀行的存款,多一萬元和少一萬元,相去不遠。

有錢的人不是真正的富者,真正的富者是自得、自足、自適、自樂的人。有錢人可以買高貴的東西,可以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可是未必懂得高雅的生活品質。享受不在花錢多,高雅的生活品質,並非有錢人的專利品,錢可以買到昂貴的珠寶,卻買不到青春、健康與愛情。

一個人最大的滿足,不是來自物質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愉悅和順。物質的滿足,是有限的、短暫的﹔精神上的滿足,才是持續的、長久的。一枝草,一點露。漂亮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不一定健康,健康的人不一定有才華,老天很公平,老天不會把所有的好處給一個人,而把所有的壞處給另外一個人,每個人都擁有一些,也失去一些。如果一個人不知足,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而去計較他沒有的,他便會很難過、很痛苦﹔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很知足,他能非常珍惜他擁有的,他便是很幸福、很快樂的人。

知足不辱
《老子》第44章:「知足不辱。」知足的人不貪求,知足的人沒有太多的慾望;知足的人懂得節制,凡事適可而止。人的欲望,永無止盡,沒有的時候,希望有﹔有的時候,希望更多、更好。尤其在今天,科技非常發達,各種新奇的產品,日新月異,不斷創新發展,流行的服飾、精緻的出版品,更是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給,真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如果不能節制,適度的享受生活,必然是拼命的去追逐求取,不達目的,絕不終止,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以致害人害己,招惹無盡的災禍。

人生的災禍,歸根究底都是來自一個貪字,人心的陷溺,主要是因為不知足。一個人過分貪名愛利,盲目去追逐求取,往往未得其名,先得其辱;未獲其利,先受其害。因此,在這個變亂的時代裡,在這個充斥各種聲色犬馬誘惑的社會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要懂得節制,知止、知足,過簡單而樸實的生活,回歸自然,順應天理,才能怡然自得,平安喜樂。

知足常樂
一個貪得無饜的人,一昧求快、求多、求好,身心的健康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各種的文明疾病,失眠、高血壓、胃潰瘍,甚至是精神躁鬱症,都是起因於生活太忙碌、太緊張。人不是機器,不能整天像陀螺一樣在打轉,面對緊張、忙碌、繁重的現代生活,我們應該學習輕鬆以對,學會放下。人生要懂得割捨,割捨那些不重要、不必要的東西,減低對物欲的追求。

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最適合的生活,適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人各有命,有人天生富貴,有人天生貧賤;有人天生聰明,有人天生愚昧;人生並不是想怎樣就能怎樣。我們只能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我們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我們只能珍惜所有,全力以赴。金無十足,人無十全,人生本來就是不圓滿,我們不能苛求圓滿的人生。

不是每個人都長得漂亮,可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漂亮。長的漂亮是運氣,活的漂亮是能力。生命是父母給的,成就是自己努力的,我們只能盡力於能力所能及的事。一個人能夠得到內心的自足,自我價值的肯定,就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
 知足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一個不知足的人,貪得無饜,往往自取其辱,就像一個不知止的人,衝過了頭,就會頭破血流,釀成生命的危險。

禍莫大於不知足
《老子》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清人胡澹庵編《解人頤》一書,其中有一篇《知足歌》,歌詞是「思量疾厄苦,無病便是福。思量悲難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祿,也不必堆金積玉,一日三餐,有許多自然之福。我勸世人不可不知足。」如果一個人不知足,便會貪婪不已,即便累積了很多的財富,最終也是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老子》第44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愈為珍愛的東西,所要付出的代價愈高;收藏的財物愈多,所損失的東西也愈多。天下事一得一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為了贏得名聲、財貨,而失掉生命、健康、家庭、信譽......,值得嗎?不知足而招惹禍害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貴為總統的陳水扁因為貪汙成了階下囚,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因為索賄而被判刑,都是最近發生的事,實在值得引為戒惕。

不知足往往是災禍的根源。因為人對自己所喜愛的,不管是名或利,求的愈多,喪失的愈多。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人生本來沒有是非禍福,但是因為有太多的寶物,而被竊賊覬覦,破財事小,傷身事大。古今中外因為位高權重,坐擁金山銀礦而惹來殺身之禍,屢見不鮮。《老子》第35章:「樂與餌,過客止。」樂指的是悅耳的音樂,餌指快口的美味,這兩者都能引起過路的人止步,何況是金銀珠寶,怎不會引發更多的誘惑呢?所以《老子》第26章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有華美豐富的物質享受,也要有一顆超然物外的心,泰然處之。

人對欲望的追求,不全是物質方面,人在知識的探索,也往往貪求不已。《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無盡,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那就要精勞神疲;如果知道了而還要去汲汲追求,便會疲困終生。

天下的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天下的過咎,沒有比貪心更大的。每一個人都希望求福辭禍,可是如果不知節制,不知道滿足,永無止境的執迷追逐,恐怕還沒得到福,先得到禍,即便得到小福,大禍也會緊隨而來。循環反覆是宇宙不滅的定律,禍中有福的因子,福中有禍的因子,禍福的關係,是緊密的連在一起。天下事得不必喜,失不必悲,生命是一連串得得失失的過程,有人因禍得福,也有人樂極生悲。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人要力爭上游,追求卓越的能力,享受優質的生活,基本上不是錯誤的態度,但十分重要的是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可以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爭氣是向成功者看齊,是要求自己和成功者一樣的傑出,不是犧牲別人而成就自己,更不是作姦犯科,胡作非為,以求得不法的利益。人生如同回力球,怎麼出去,怎麼回來,用不法取得的利益,最後也會因不法而獲罪。
人生所以有禍、有咎,不是因為做該做的事,而是做不該做的事。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正當的,追求合理的欲望,是不會有禍咎的,追求不合理的欲望,才會帶來禍咎。

禍莫大於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貪字作祟。貪心、貪得,不該有的的想法,叫做貪心;不該有的獲得,叫做貪得。一個人有了貪心、貪得,就會心存僥倖,就會得寸進尺,就會干犯不諱、違法亂犯,如此一來,怎麼不會有禍咎呢?

 知足才能圓滿人生
我們都希望在生活中有歌、有詩,在生命中有愛、有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許多的煩惱、痛苦、焦慮、躁急,我們常常被放置在充滿貧乏、恐懼、不安的環境中。生命安全,才能免於恐懼;生活安定,才能免於貧乏;心靈安祥,才能免於不安。歸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求得一顆安定的心靈,有一顆安定的心靈,就不會有恐懼,就不會覺得貧乏,知足的人才能擁有一顆安定的心靈,
知足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知足的人才能體認生命的價值,知足的人才能追求生活的品味,知足的人才能求得身心的安頓。人生難得,雖然人生苦短、人生無常、人生多難,但是每個生命自有其意義與價值。

人生在世,所為何事?如果說生命的存在只為了飽食暖衣,那麼人在追求溫飽之後,為什麼還在忙個不忙?如果說人生是為了追求財富、地位,那麼許多人擁有令人羨慕的金錢、身分之後,為什麼還是鍥而不捨的努力工作?人生應該要有更高、更遠、更大的目標,生命的價值應該是超越個人有限的生命,超越個人的榮華富貴,而以全人類的福祉、整體國家社會的安危為關懷的對象。

人生追求的目標,誠如佛家所謂:一是拔除人間的痛苦,一是增進人間的喜樂。為了拔除人間的痛苦,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之門不空,誓不成佛」的心胸;為了增進人間的喜樂,要有「滿心歡喜,生老病死。」「大肚能容,天下古今。」的氣度。

人生最大的問題來自一個「惑」字,人心的陷溺,多半是因為抗拒不了誘惑。談到生活的品味,很多人就想到名牌,想到奢華享受,其實,生活的品味,絕不能只從物質的角度去看待,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名利的獲得而得到肯定,我們以歡喜心看世界,世界便充滿歡喜。

生活不只是物質的堆積,悠閒的心情才能識得生活的趣味。一個人因富裕而庸俗,不如因貧窮而尊貴,如果一個人只注意看的見的東西而忽略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就會愈是努力,愈是迷失、困惑、空虛、無奈。

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兩大主體;一個人生命是否和諧圓滿,充實的物質生活,固然很重要,提升精神生活更為重要。我們一般人眼中的大富大貴,是能賺很多錢的人、做很大官的人,其實,真正的富貴,並不是看得見的錢財聲勢,而是內在生命的富足寬厚、愉悅舒坦。一個俯仰無怍、問心無愧的人,頂天立地,氣象干雲,才是最富足、最尊貴的人。

知足才能放下包袱
人生有許多的包袱,人生的包袱充滿了人生的期許和願望,這些期許和願望,有的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有的則是可有可無的需求,有的則是有害而無益的需求。人的願望是多方面的,合理的願望,當然要努力去實現,不合理的願望,則多得無益,甚至會帶來禍害災難。

人生的包袱,常常是來自自己太多的追求,人常常給自己設下的框框卡住了,人也常常不自量力的給自己太多的期許和壓力。

人生貴在自得,當我們能夠消除對生活完美的追求,才能夠發現生活本身的完美。平安就是福,快樂來自內心的自足。人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金錢地位所能滿足於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自由、愛、被尊重、自我實現...等等精神層次的願望,往往才是更多人的夢想。

知足的人沒有貪念,見好就收;知足的人站穩腳跟,不會盲目衝撞;知足的人知所取捨,頂得住誘惑。知足的人能放下多餘的包袱─放下此生我執、放下恐怖罣礙、放下得失禍福,而積極活在當下,享受圓滿人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