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世界的啟蒙者
滿額折

世界的啟蒙者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十四位思想啟蒙者:熊彼特、哈耶克、韋伯、傑弗遜、普希金、帕斯捷爾納克、林肯、愛因斯坦……等等,他們當中有作家、藝術家、詩人、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平民百姓、達官貴人,甚至顯赫為美國總統。

他們的思想與作為推動著歷史前進,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的發展,解放了人類的枷鎖。在悠長的歷史上,他們是不可撼動的啟蒙之星。

作者簡介

蔡曉濱

1955年生,媒體從業者,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國報人》、《中國報人》、《大變局中的轉捩點》等。

代序 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十四篇文字,如果要準確歸類的話,應該叫作隨筆,或曰人物隨筆。隨筆,在法國作家蒙田那兒達到日臻完美的境地。蒙田是一個怪人。年紀輕輕便棄官就書,一頭鑽進了父親遺留給他的中世紀的古堡之中,寄情於山水,暢遊於書海,把他對歷史、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融進了他的隨筆之中。《羅馬‧死亡‧愛》是蒙田多冊隨筆中的一集。在這裏,有蒙田對凱薩的征伐、窮兵黷武的精細斷想,對貴族世界暴殄天物的極度厭惡,以及對生與死的獨特解釋。蒙田的隨筆寫得日益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他甚至對他那幫酒肉朋友、貴族兄弟們說:「今後,你們的壽誕、婚典、狩獵、慶儀、聚會、生男育女……等等,我沒有什麼禮物可以相送了,只有寫上幾篇文字優美、寓意深邃的隨筆以示慶賀。」這蒙田倒也實在得可愛。光顧著展示他的美文佳作了,可就不怕這些經典文字明珠暗投。

隨筆能夠強烈地反映作者的主觀意願。看似不經意間的謀篇佈局,貌似隨手拈來的信史野稗,其實都是作者的刻意為之。應當說,在某種意義上講,隨筆是寫出來的,更是讀出來的。「飽讀」是隨筆寫作的前提。散文大家余秋雨的隨筆蔚為大觀,少則一兩萬字,多則三四萬字。余秋雨自己卻說,他是在每每讀了兩三百萬,乃至四五百萬字的海量史籍之後,才能百里選一地凝煉成一篇歷史隨筆。
「飽讀」是所有學問的基石。有論者指出,讀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你能知道這是遍閱隋唐史料、反覆考證的結果;讀黃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發現這是仔細翻閱《明實錄》後的一份厚重心得。
話題由此轉到了讀書。

儘管當下的社會物慾橫流,道德沉淪;儘管忙於討生計的現代人步履匆匆,心浮氣躁。在中國,總有那麼一些真正的讀書之人,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埋首於書卷,靜心於書齋,用他們真情而真實的文字,為國家和民族的編年史連綴著不可中斷的篇章。作家、藝術家、思想家、媒體業者,一句話,廣義上的文人學者,他們也許不能改變時代,但是,他們可以記錄時代,見證時代。
讀書人的特立獨行,便與整個人類的文明史相伴相生。
讀書人將「讀書」賦予了生命般的高貴定義。他們說,讀書是一種生活目標;他們說,讀書是一種價值追求;他們還說,讀書是一種生存狀態。
汪道涵老先生一生愛書讀書,買書藏書,書是他須臾不可離的生命元素之一。老先生對讀書的感悟只有簡潔的五個字―讀書即生活。

那一年,在飛往美國的越洋航班上,我除了吃飯和小睡了一會兒外,便是手捧書本,靜心默讀,自以為好不勤奮。太太悄悄對我說:「你不及咱們右後側的那位美國白髮老太太,她幾乎是書不釋卷,目不轉睛,磚頭似的一本大部頭,已經被她讀得差不多了。」大海邊,沙灘上,抑或綠草茵茵的街心花園,白雪皚皚的樓前條櫈;或者說,無論是轟響的飛機中還是隆隆的地鐵裏,總有愛書人靜心讀書的優美身影。你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愛書人當中,鮮有我們的黃皮膚同胞。
周國平曾說:「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嚐到了與書中優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麼大的損失。」
正是在持續的閱讀當中,我與這十四位了不起的人物邂逅於書籍的林間小道。他們不是同一類人物,他們當中有作家、藝術家、詩人、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有平民百姓,有達官貴人,甚至顯赫為美國總統……不,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重要。唯一能夠吸引我的,是他們的啟蒙者身分。他們彷彿是東方天際線上那顆明亮的啟明星,看到它,那就是意味著,天,就要亮了!

熊彼特是那麼簡潔而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全部活力之所在―企業家精神。正是在絕對私有化下的企業家的自我毀滅,或曰企業家的再生和創新,是資本主義生生不息的源泉。熊彼特無意之中闡明了辯證法的立場,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和形態,不是哪一個社會團體,不是哪一個政黨,更不是哪一個個人可以操控和主掌的……
哈耶克的救贖精神令歷史動容。他將他擁戴的市場經濟抽象為一句話―一個負責任的法制政府和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哈耶克堅定地認為,只有觀念才能打敗觀念。只有市場經濟的觀念才能戰勝計劃經濟的觀念。經濟領域,乃至政治形態中的任何專制和獨裁,必然是通向被奴役的道路。
韋伯斷言,階級關係建立在所有權的關係之上。他與人爭論說,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下的工人,比在私有的資本主義下更不自由。「由於每一次與國家官僚集團的權力鬥爭都是毫無希望的,並且由於沒有一個上訴的機構,這個機構從原則上講將注重去限制雇主的權力,這種權力存在於私有企業中。」伯林將他「自由」的哲學融進他雄辯的滔滔不絕的演說當中,他豐富而單純的情感經歷,讓人們對呆板的哲學家有了全新的認知。

傑弗遜對自由的追求,托克維爾對平等的全新認識,讓他們在現代文明史上彪炳千秋。傑弗遜的極端選擇是,如果在政府和自由之間二取其一,他寧要自由而不要政府。一個專制的政府會將人民盤剝到極至,而真正掌握了自由的人民最終會推選出一個好政府。托爾維爾更是早早斷言,平等是大勢所趨,是地球上的任何政府、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不能阻擋的歷史潮流。赫爾岑的政治改良主張,儘管不入列寧暴力革命的法眼,但它對俄羅斯民族的啟蒙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精神準備至關重要。
普希金和帕斯捷爾納克都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的偉大詩人。他們都得寵於最高統治者,他們都曾違心地委身於權力的淫威之下。懺悔,便成了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難堪。普希金選擇了決鬥,用自己鮮活的生命之血洗刷自己的羞恥。帕斯捷爾納克選擇了覺醒,一本轟動世界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見證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林肯,這個文盲和流浪漢的兒子,幾乎是從美國社會的最底層,邁上了合眾國總統的權力之巔。許多人沒有看好他的政治才華,甚至民主黨推舉他為總統競選人的上層人物也有些許後悔。林肯用他的悲憫,用他的忍耐,用他的包容,成功打贏了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宿命是不可違拗的。那顆射殺他的罪惡子彈,對統一大局毫無損傷,卻成就了林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的榮耀,催生了美國民族的成熟和覺醒。這個生機勃勃的美洲新大陸,總是能給世界和全人類帶來驚喜和希望。華盛頓的忍辱負重、勇於擔當,威爾遜的雍容大度、學者風範,斯蒂芬斯近乎病態的對良知的堅守,都讓這個世界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領略了他們的風采。
我們的近鄰日本,實在是一個最讓我們搞不明白的民族。日本平民教育家福澤諭吉的成長歷程,他對西方文明和亞洲諸國劣根性的認知,他脫亞入歐的哲學理念,會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待日本崛起的成因和秘密。愚昧和自滿永遠沒有出路,清醒和智慧才是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門。

我們幾乎是無法用文字來描繪偉大的亞伯特‧愛因斯坦的。在所有書寫愛因斯坦的書卷裏,在所有描摹這位巨星般的科學家的文字裏,字裏行間,除了崇拜,還是崇拜。而愛因斯坦以他虛懷若谷的偉大情懷,回報著這個世界和所有熱愛他的人們。他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他不認為他驚世駭俗般的偉大發現有多麼了不起,他低調地說:「所有的科學理念無非是人們每日所思所想的精華提煉。」當然,愛因斯坦天生是一個哲學家,他對人的真正價值的把握始終是清晰而準確的: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什麼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因而,從自我中徹底走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我們這個蔚藍星球上舉世聞名的和平主義者、民主主義者,也就沒有什麼令人奇怪的了!

讀著有關愛因斯坦的這些讓人熱血沸騰、情溢於心的美文之後,我想說的是,人類在這樣一個時刻、這樣一個節點擁有了愛因斯坦,何其有幸!何其榮耀!沒有愛因斯坦,就沒有現代文明。
寫完全書,整理這篇序言之際,我仍抑制不住感奮之情,向讀者朋友囉嗦了這樣許多。其實,
最好的答案和結論,應該在每一位讀者的閱讀之後。但願我的聒噪沒有影響到你閱讀的興味。
最後,我只是想說,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二○一二年初夏於青島

目次

代序 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華盛頓的戰爭
傑弗遜的民主
普希金的憂傷
托克維爾的平等
林肯的悲憫
赫爾岑的往事
福澤諭吉的智慧
威爾遜的風範
韋伯的社會
愛因斯坦的世界
熊彼特的創新
帕斯捷爾納克的懺悔
哈耶克的救贖
伯林的情感

書摘/試閱

華盛頓的戰爭

華盛頓領導的美國獨立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另類」。它不可思議地以人性的光輝戰勝了濫殺和屠戮。
戰爭,是人類祖先「發明」的一種最無聊的遊戲。千百年來,人們潛心研究戰爭的起因,戰爭的過程,戰爭的結局,希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避免戰爭的再度爆發。歷史已經證明,所有這些努力收效甚微。「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戰爭是經濟利益的直接反映」,「戰爭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組合」,「戰爭是誤解引發的暴力衝突」……,無論以怎樣的前提書寫的結論,都在歷史的檢驗面前蒼白無力。浪漫的莎士比亞甚至把戰爭歸結為尊嚴和聲望。他說:「我們去搶奪一小塊土地,這塊地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卻是聲譽所繫。」加拿大人格溫‧戴爾,作為生活在現代的文明人,有相當一段時間致力於戰爭問題的研究,他甚至參與了一部關於「戰爭」的電視政論片的拍攝。戴爾認為:「戰爭是一種規模宏大、表現多樣、古老的人類創舉。它深深地烙在我們的社會、歷史和心靈上。不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待戰爭,最終都是盲人摸象罷了。」

「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時候,必然會取得優勢……節制原則引入戰爭哲學是荒謬的,因為戰爭就是武力發展到極限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這一結論似乎非常精闢。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是參加過拿破崙戰爭的一個普魯士老兵,他的有關戰爭理論的著述成為後代士兵所崇尚的真理,他是真正的十九世紀軍事活動的代言人。然而,在《戰爭論》成書四十多年前的美國獨立戰爭,戰爭的節制性原則似乎已露端倪,即平民基本上是可以倖免於被無辜濫殺的。
仔細閱讀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你會發現,在某種意義上,那真的堪稱軍隊與軍隊的較量,士兵與士兵的角逐,男人與男人的格殺。
獨立戰爭中閃現的人性光輝,一直在歷史的天幕上熠熠生輝。
一七七四年第一次大陸會議之後,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已經意識到與英國的戰爭不可避免,以武力爭取獨立似乎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大陸會議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開始組建軍隊,召募民兵。一七七六年《獨立宣言》通過之後,英美實際上已處於了戰爭狀態。

英國貴族賀瑞斯‧沃波爾在談到美洲的形勢時說:「我們才思枯竭―也不會一帆風順……美洲人至少像男人那樣行動起來了,他們立即投入了戰鬥,向所有的地方發起了猛攻,而我們的行動就像一個冒失的孩子,撿起一塊卵石擲向一條猛犬,並且驚奇地發現它一點都不害怕。」
遺憾的是,在英國的上下兩院,在英國王室,在皇家軍隊當中,極少有人有沃波爾這樣清醒的認識。從英國本土以及加拿大魁北克殖民地調往新大陸的軍隊,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他們軍裝整齊,軍姿威嚴,武器裝備整齊劃一。在許多軍官和士兵們的心目中,他們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掃蕩一群烏合之眾,去平息一場叛民的騷亂。戰鬥易如反掌,勝利就在眼前。
英軍是有理由輕視他的對手的。這是一支匆忙組織起來的軍隊。來自十三個州的士兵,穿著不同顏色、不同制式的軍裝,甚至有人就穿著居家的常服趕來了。冬季來臨,美軍士兵們甚至連一條毯子也沒有。連續的長途跋涉和征戰,他們的靴子已經綻裂,雙腳已經凍傷,饑寒交迫之中,頑強行軍過後,皚皚白雪上到處是士兵們留下的斑斑血跡。士兵們的武器裝備更是讓美軍軍官沮喪。來自康涅狄格州的騎兵部隊遭到了指揮官格雷頓將軍的批評,他覺得這些穿著過時的士兵簡直就是一群拼湊之師,他們既沒有卡賓槍,也沒有馬刀,大部分人手中只有一支獵槍,有的槍管還特別長,看起來就像打鴨子的那種土槍。他們騎的馬,就是平時這些農民們運貨的駑馬,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最糟糕的是,這些馬根本就跑不快。當然,這些農民出身的士兵們愛國熱情和戰爭勇氣,還是令人敬佩的。

英軍對這些「鄉巴佬」士兵的蔑視和嘲笑,讓他們在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戰鬥―班克山的戰鬥中吃到了苦頭。
美軍在班克山的半山腰挖掘戰壕,準備阻擊英軍。戰壕還未挖好,英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山下。節儉的美軍士兵們捨不得丟棄這些挖掘工具,立即遣人將這些工具運往班克山頂。其他士兵則端著各色槍支趴在了沒有完成的戰壕裏。這些平日裏打獵的神槍手,第一次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緊張和慌亂不言而喻。他們甚至聽不明白指揮官近距離開槍的命令,更是分不清五十碼與三十碼該怎樣確認。這讓指揮官傷透了腦筋。情急之下,指揮官想到了一個最形象的標準。他命令他的士兵:「只有看到敵人的眼白時,才能開槍。」士兵們恍然大悟,趴在戰壕裏靜待英軍走近,然後一槍一個,射殺這些驕橫跋扈的皇家士兵。班克山戰鬥,以這些「鄉巴佬」的大勝而結束。
此後,獨立戰爭進入了曠日持久的膠著狀態,英美雙方一會兒你勝,一會兒我敗,費城、紐約、波士頓都是幾經易手,反覆爭奪。這時的戰場上,雙方指揮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底線開始顯現。

英軍的伯格因將軍知道美國平民害怕印第安人,因此,他特意派趕來增援他的印第安人去牽制美軍的行動。伯格因還打算對康涅狄格州發動大舉進攻,以奪取糧食和日用品。伯格因將軍作為一名英國貴族,生性善良,心地仁慈,他也不喜歡那些印第安人,覺得他們愚昧、野蠻,難以控制。可既然現在印第安人在這場戰爭中是自己的盟友,他就必須讓他們在戰爭中發揮作用。
獨立戰爭爆發前,大衛‧鐘斯一家住在愛德華堡附近。鐘斯與當地一位名叫簡‧麥克雷的女孩深深相愛了,這對情侶已經做好了結婚的準備。戰爭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因為他們兩家的政治選擇截然不同。鐘斯一家是效忠派,對英國王室忠心耿耿,而麥克雷的弟弟則是一名堅定的輝格黨黨員,是一個狂熱的獨立派。英美交戰之後,鐘斯一家搬到了加拿大,鐘斯加入了英國軍隊,成為弗里澤爾將軍手下的一名中尉,並隨部隊開進美國,就駐紮在了愛德華堡附近。麥克雷小姐得到消息欣喜萬分,她還是割捨不下與鐘斯的感情,她趕到愛德華堡的奧尼爾夫人家中,準備在那裏與自己的未婚夫見上一面。麥克雷的弟弟對英軍的仇恨與日俱增。他知道了姐姐的莽撞後十分惱火,立即派人去奧尼爾夫人家裏找到麥克雷小姐,讓她馬上回來,以免英軍打過來受到無辜的傷害。麥克雷小姐起初不太在意。她覺得奧尼爾夫人效忠王室,自己的未婚夫又在英軍中服役,會有什麼問題呢?
就在麥克雷小姐毫無戒備之時,伯格因將軍派遣的印第安人闖到了這個地方,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幾個印第安人衝進了奧尼爾夫人家,劫掠了所有財物之後,還要把奧尼爾夫人和麥克雷小姐當俘虜抓回去。驚恐中的麥克雷小姐要求印第安人帶她去軍營,面見他們的英軍指揮官。但就在前去軍營的路上,一個暴怒的印第安人殺死了麥克雷小姐。

伯格因將軍很快知道了這一慘案,他頓時感到一陣恐懼。一想到印第安人還有可能做出更多更殘忍的事情,伯格因將軍就感到頭皮發麻。他召開了印第安酋長會議,反覆強調要處決那個殺害麥克雷小姐的印第安人。這引起了參加會議的印第安酋長的不滿,他堅決不同意交出兇手。當時的情形,如果伯格因再逼下去的話,印第安人有可能反叛而去。
無奈之下,伯格因將軍讓步了,他同意放過那個兇手,但他同時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規定,今後,沒有英國軍官的帶領,印第安人不得擅自發動襲擊。
然而,已經晚了。這起暴力事件迅速傳遍了整個大陸,這給英軍的形象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人們紛紛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許多中立的自耕農也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美軍的行列。因為,殘殺無辜,尤其是女性,令人不齒。

華盛頓的軍隊將伯格因將軍的部隊包圍在哈德遜河不遠處薩拉托加山谷中的一個高地上。美軍將軍蓋茨指揮有方,他手下的派特南、阿諾德兩位指揮官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率領部隊不斷從左、右兩翼撕破英軍的防線。美軍的勝利已成定局。
糟糕的是,此刻,英軍陣地上居然還有婦女和孩子。出身名門、典雅高貴的里德澤爾男爵夫人和哈麗特‧阿克蘭夫人,聽說丈夫在前線作戰吃緊、處境艱難,不顧一切地帶著孩子,從加拿大趕到軍中,與各自的丈夫會合了。
這一天下午剛剛吃過午飯,大炮的轟鳴聲便響了起來,戰鬥異常激烈。不一會兒,英軍將領弗里澤爾身受重傷,被抬了下來,沒有多長時間,弗里澤爾將軍因傷重死去了。親眼目睹弗里澤爾的犧牲,男爵夫人更加擔心自己丈夫的安危。而此刻,哈麗特夫人不幸得知,她的丈夫阿克蘭少校在前線身負重傷,被美軍俘虜了。婦女與孩子們驚恐不已、悲痛欲絕。伯格因將軍決定留下來,參加完弗里澤爾將軍的葬禮後再回指揮所調遣部隊。按照弗里澤爾的生前要求,他被葬在了一個小山丘的高坡上。傍晚時分,英軍各位將軍抬著弗里澤爾的遺體向高坡進發,美軍發現了英軍的移動,立即開炮轟擊。伯格因和他的士兵們從容鎮定,冒著美軍的炮火完成了葬禮。事後,蓋茨將軍對此深表遺憾。他說,如果他知道那是在為弗里澤爾將軍送葬的話,他一定會下令停止炮擊。

戰鬥更加激烈了。里德澤爾將軍將男爵夫人和孩子們送到戰場附近的一所民宅裏去躲避。
這所民宅幾乎已經成了戰地醫院和避難所,不少婦女、兒童和傷患在此棲身。美軍發現有越來越多人往這所房子聚集,便不斷地向這裏開炮轟擊。戰鬥持久進行,傷患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了。男爵夫人帶著孩子一直待在靠近門口的地方,以防不測來臨時便於逃生。第六天了,避難所裏已經沒有飲用水了,派出去找水的士兵不是受傷了,就是被美軍打死了,一個也沒有回來。最後,一位士兵的妻子鼓起勇氣,毅然去河邊提水。她居然平安回來了。她說,美軍士兵因為看到她是女人,才沒有向她開槍。里德澤爾將軍每天都會冒著危險,穿越槍林彈雨來看望男爵夫人和孩子們。一次,菲力浦將軍陪同里德澤爾一同來到了避難所,看到尊貴的夫人和可愛的孩子們遭此磨難,菲力浦內心痛苦不堪。他發誓,他只會在戰場上更加奮勇地作戰,再也不到這個地方來了。他擔心他控制不住自己內疚的眼淚。
伯格因將軍的部隊被美軍嚴密包圍在薩拉托加。印第安人、加拿大人和親英的美國人紛紛逃亡,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削弱,糧食只能維持三天了,還有不少婦女、兒童和傷患拖累,衝出美軍的重圍似乎沒有任何可能了。十月十三日,伯格因將軍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是否向美軍投降。各路指揮官無奈地接受了現實,同意投降。
美軍對這突然而至的勝利準備不足,他們有點忘乎所以了。蓋茨將軍要求所有英軍放下武器,作為戰俘投降。英國人的最後那一點自尊心被激怒了,他們回覆,如果這樣,他們不惜戰鬥到最後一刻,直至全部犧牲。

伯格因將軍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他建議英軍帶著所有武器和糧食,集中到美軍的指定地點,在那裏他們將在指揮官的率領下放下武器,隨後他們可以自由地返回歐洲,並保證再不重新服役參戰。伯格因特別強調,英軍軍官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美軍不得搜查和扣留英軍軍官的任何物品。
面對伯格因的據理力爭,蓋茨將軍只好答應。這真是讓後世之人疑惑不解,究竟誰是敗軍之將?誰又是投降之人呢?雙方約定十七日上午簽署投降協議。
十六日深夜,伯格因將軍接到了亨利‧克林頓爵士的緊急信件。克林頓爵士率領的援軍已經攻佔了高地上的要塞,正向哈德遜河上游全速挺進,薩拉托加之圍指日可解。伯格因再次召開軍事會議,討論還要不要遵守信義,簽署投降協議?會上,大多數人認為,投降談判已經結束,條款已經議妥,我們應該遵守承諾,如期簽署投降協議。十月十七日,伯格因將軍簽字投降。

英國人的誠實守信,讓蓋茨將軍大為感慨。他嚴格命令自己的部隊待在戰壕內,以免勇敢的英國人感覺到屈辱。美軍只派出了威爾金森上校在現場主持受降,最大限度地減少刺激。伯格因將軍承認,在這件事上,蓋茨將軍表現得非常人道和克制。
一七八○年四月上旬,英軍阿巴斯諾特上將率領的戰艦抵達蘇利文島,並迅速挖掘了第一道平行戰壕,把美軍幾乎全部包圍在查爾斯頓。林肯將軍預料到英軍會來增援,但沒想到他們會來得這麼快。
英軍開始向被圍得水洩不通的查爾斯頓炮擊,規模和強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美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他們必須竭盡全力保護好庫伯河邊的通道。這是美軍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只有通過庫伯河邊的這條小道,援軍才能進來。也只有這條小道,才能在萬一美軍戰敗之後,迅速撤離查爾斯頓。副州長卡德斯德親自趕到查爾斯頓,寧願與美軍一同被圍困孤城。將近一半的州議員也駐守這個小鎮,這大大增強了當地居民萬眾一心抗擊英軍的決心。林肯將軍設置了兩個崗哨,以偵察英軍的動向。他還派出一部分常規部隊,去襲擾、搗毀英軍在上游的要塞。林肯將軍手下的休格將軍,率領一支部隊駐紮在距查爾斯頓三十英里的芒克科納,監視著來往船隻。

英軍的亨利‧克林頓爵士因沒有迅速救援伯格因將軍而耿耿於懷,他決心在查爾斯頓戰鬥中建功立業。亨利打算先打掉休格駐守的芒克科納,剪除林肯將軍防禦戰線上的這個橋頭堡。亨利‧克林頓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塔爾頓,福爾森作為他的合作者,緊隨其後,配合作戰。塔爾頓和福爾森都是著名的能征善戰之輩,他們指揮的部隊向來以能吃苦耐勞著稱。和塔爾頓比起來,福爾森頭腦更冷靜。他很小就參加了英國的對德戰爭,並在戰鬥中迅速成長為一個神槍手。
四月十三日夜晚,塔爾頓帶著隊伍向芒克科納進發。行軍途中,他們抓住了一名黑人。巧得很,此人正是休格將軍的信使。從這名黑人身上,他們搜出了休格將軍寫的一封信,塔爾頓毫不費力地獲得了當地的形勢和休格將軍部隊的部署及行動目標。英國人收買了這名黑人,讓他做嚮導去偷襲休格的部隊。偷襲取得了完全成功,一些試圖反抗的官兵都被殺害了。休格將軍與一部分士兵趁黑夜逃到了附近的沼澤地中。芒克科納失守之後,整個查爾斯頓被徹底包圍。亨利‧克林頓爵士躊躇滿志。

英軍襲擊成功之後,還搶劫了附近的村鎮,有些人還試圖劫持那裏的婦女。婦女們逃出芒克科納,在山中東躲西藏,狼狽不堪。就在此時,英軍的韋伯斯特上校趕到前線,聽說了這件事後,他力主把那些劫持婦女的英軍士兵送上軍事法庭。福爾森少校甚至主張把這些人立即處死。
被譽為美國文學之父的華盛頓‧歐文感慨道:「我們需要感謝韋伯斯特和福爾森。正是由於他們,戰爭才不至於演化成純粹的惡行。」公然讚賞敵方的軍事指揮官,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一個月後,亨利‧克林頓爵士終於為伯格因「復仇」成功。他迫使查爾斯頓的美軍繳械投降。幾經交涉,美軍的投降條件幾乎與伯格因的投降協議完全一樣―美軍官兵要列隊走出工事,在運河前的空地上放下武器;美軍軍官允許保留僕人,他們的私人財產也不受搜查;民兵可以回家,但他們必須承諾不再次參與戰爭。
一七八一年十月六日夜,林肯將軍完成了對約克鎮的最後合圍,美軍的炮兵們已做好了所有準備,隨時可以炮擊被圍在鎮子裏的英軍。在城外高高的山坡上,納爾遜州長指著自己的住宅對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說:「你就朝那裏開炮,那是城中最好的住宅,敵人的司令部很可能就設在那裏。」州長毀家紓難的精神,令所有人感動。納爾遜州長有一個叔叔,長期擔任政府的秘書。

獨立戰爭爆發之後,他因身患痛風,無法參戰,便一直住在鎮上的家中。令人欣慰的是,英軍沒有把他當作敵人看待,而是優渥善待。儘管老人的兩個兒子,都在華盛頓將軍身邊服役,且英勇善戰,屢建戰功。美軍炮擊之前,兩個兒子懇請華盛頓解救他們年老多病的父親。華盛頓將軍命傳令兵用旗語告訴城中的英軍,希望他們允許這位老人離開即將交戰的約克鎮。英軍無法拒絕這個請求,居然同意老人離開。於是,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僕人的陪伴下,走出就要變成火海和瓦礫的約克鎮,安全來到了兒子們的身邊。
約克鎮戰鬥的勝利,是獨立戰爭最嘹亮的休止符,也表明了英軍在美洲大陸的徹底失敗。八年抗爭,浴血奮戰,軍隊和人民死傷無算,華盛頓再也無法抑制心頭的悲哀和憤怒,他要懲治和羞辱一番這些可惡而野蠻的侵略者。他命令放下武器,手無寸鐵的英軍俘虜,在約克鎮飽經戰亂的街道上遊街示眾,街道兩旁站滿了興高彩烈、歡呼勝利的美軍士兵和當地百姓。這也許是華盛頓在八年獨立戰爭期間少有的不夠「紳士」的舉動。但這足以讓人民和歷史,甚至是他的對手原諒。

有學者指出,戰爭始終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遠自古埃及的戰爭與希臘的伊利亞特戰爭,近至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戰爭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史。戰爭的產生是因為人類天性好戰,還是文明發展的必然?戰爭會不會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消失,還是人類最終難逃被戰爭滅亡的厄運?格溫‧戴爾的《戰爭》一書,通過探討戰爭的成因、戰爭的方式以及戰爭的發展,試圖尋找出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書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平民為戰火荼毒的資料來說明戰爭的殘酷和荒唐,給所有的閱讀者留下了沉重而痛苦的記憶。

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是有了文明之後才發生的。戴爾指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了實際利益而發生衝突的人類,往往不會致對方於死地,而是把對方趕走就了事;造成大規模死傷的戰爭往往就是為了某些虛無的東西,比如古埃及的滅亡和十字軍東征,都是因為信仰不同而爆發了大規模戰爭。由此,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之所以只在人類身上出現,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戰爭即思想的產物。除非消除人的戰爭思想,否則就無法避免戰爭的爆發。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人類的思想支配戰爭進程的意義上,美國獨立戰爭中還能展現出如此眾多的人性光輝,更是難能可貴。
人類善良的本性在殘酷的戰爭中哪怕有一點點閃現,那就說明,我們多災多難的人類還有救!

主要參考文獻

【美】華盛頓‧歐文著,王強譯,《華盛頓傳》,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第一版。
【美】布盧姆等著,楊國標、張儒林譯,《美國的歷程》(上、中、下),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
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二次印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