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海珍本編:臺灣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子部善本〈共四十一冊〉
商品資訊
ISBN13:9789570528732
出版社:臺灣商務
作者:臺灣商務印書館子海編纂小組
出版日:2013/11/01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出版宗旨
1. 善本是指在學術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比一般古籍精善的圖書。也是研究「版本學」之學者專家及藏書家爭相蒐羅之瑰寶,就因其量少不多見,已呈「珍本」態勢,形成國家、個人圖書館及私人藏書閣的珍藏。
2. 臺灣商務印書館近年正有意將館內及臺灣地區珍藏的明清朝以前的古本或善本逐一景印出版,使善本書能讓更多的世人接觸、閱讀,以發揮其更大的功能。
3. 臺灣地區的子部善本書分別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經三單位與本館協議,委由本館在臺灣印製後轉售海內外,以廣留傳。臺灣商務印書館基於「推廣中華文化」之初心,期使「子海」善本書化身千百,沾溉世人!
印製內容與格式
1. 此套善本叢書出版計劃包括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的館藏73種、國家圖書館的館藏630種、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院藏337種,剔除書名、版本重複者約計1000種;本館計劃以5年為期,初估分批次整編為200冊 (此為預估,以實際完成冊數為準) 出版。
2. 本館擬依「類」整編,概分為儒家類、兵家類、農家類、醫家類、曆算類(一說術數類、天文算法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道家類等10類,每類書目種數不一。
3. 成書為精裝16開本(26cmx19cm),每頁面分上下兩欄,納原書二葉,成四合一版面;內文採用70磅高級米色道林紙,每冊約600頁;另加編總目、分冊目錄、總頁碼,便於讀者翻檢查找。
4. 此套書計劃採「隨需印刷」(POD)的方式印製,封面由專人設計,先在本館網路書店中徵求預約,全套、單冊皆不拘,視訂單來生產。期使收藏圖書館中珍貴的善本書,能普及的進入讀者家中。
5. 第一批善本叢書共50冊,現在開放預購,約在11月前後寄出。
本套書包含下列冊數
類別 |
冊次 |
書名 |
作者 |
儒家類 |
1 |
新書十卷二冊 清乾隆間刊本 |
漢‧賈誼 撰 |
|
|
申鑑五卷一冊 明刊本 |
漢‧荀悅 撰 |
|
|
中論二卷二冊 明弘治十五年黃紋刊本 |
漢‧徐幹 撰 |
|
|
孔子集語二卷二冊 明范欽刊天一閣叢書本 |
宋‧薛據 纂 |
|
|
大明仁孝文皇后內訓不分卷一冊 明刊本 |
明‧仁孝皇后撰 |
|
|
困知記二卷續二卷三續一卷附錄一卷續補一卷三冊 |
明‧羅欽順 撰 |
儒家類 |
2 |
願學編 二卷四冊 明嘉靖三十四年梁高刊本 |
明‧胡纘宗 撰 |
|
|
思菴野錄三卷附賓興綵旗聯一卷三冊 清咸豐間武鴻模刊本 |
明‧薛楹撰 |
|
|
盱壇直詮二卷四冊 明萬曆三十七年程開祜刊本 |
明‧曹胤儒 編 |
|
|
鑑諟齋集選 不分卷一冊 明石厓鈔本 |
佚名 撰 |
|
|
就正録一卷附東林書院會語一卷一冊 |
明‧高攀龍 撰 |
|
|
經世石畫三卷二冊 |
明‧辛全輯 |
兵家類 |
3 |
講武要略十七卷首一卷附一卷四冊 |
明‧戚繼光撰/徐九章刪訂 |
兵家類 |
4 |
武經直解十二卷六冊(收錄於第4、5冊) 明崇禎十年刊本 |
|
兵家類 |
5 |
武經直解十二卷六冊(收錄於第4、5冊) 明崇禎十年刊本 |
|
兵家類 |
6 |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直解三卷三冊 |
明‧劉寅 解 |
|
|
李衛公問對二卷尉繚子 二卷一冊 清咸豐十一年鈔本 |
清‧許鋐 校注 |
|
|
黃石公三略不分卷長短經不分卷一冊 許氏稿本 |
題 漢‧黃石公撰/長短經 |
農家類 |
|
農書三十六卷十二冊 明嘉靖九年山東布政使司刊本 |
元‧王禎 撰 |
|
|
泰西水法六卷二冊 明萬曆間刊天學初函本 |
明‧熊三拔撰/李之藻訂正 |
醫家類 |
7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8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9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0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1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2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3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4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5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6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7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8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19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0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1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2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3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4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醫家類 |
25 |
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存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收錄於第7-25冊) |
宋‧徽宗 撰 |
|
|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二冊 |
宋‧劉溫舒 撰/明‧田徑 校 |
|
|
類證註釋錢氏小兒方訣十卷四冊 明刊本 |
宋‧錢乙 撰/明‧熊宗立 注 |
|
|
診家樞要一卷一冊 明天順七年宋宗魯刊本 |
元‧滑壽 撰 |
|
|
難經本義二卷二冊 明成化間刊本 |
元‧滑壽 撰 |
醫家類 |
26 |
活人心二卷二冊 明刊本 |
明‧朱權 編 |
|
|
醫經小學六卷三冊 明正統三年陳有戒刊本 |
明‧劉純 撰 |
|
|
醫說續篇十八卷十冊 明隆慶三年曹灼刊本 |
明‧周恭 輯 |
|
|
纂圖方論脉訣集成四卷四冊 元至正九年廬陵竹坪書堂刊本 |
晉‧王叔和 撰 |
醫家類 |
27 |
醫林類證集要十卷四十冊(收錄於第27-28冊) 朝鮮銅活字本 |
明‧王璽 輯 |
醫家類 |
28 |
醫林類證集要十卷四十冊(收錄於第27-28冊) 朝鮮銅活字本 |
明‧王璽 輯 |
|
|
銅人針灸經 七卷一冊 明平陽府刊本 |
佚名 撰 |
|
|
玉機微義五十卷目錄一卷六冊 明正統四年陳有戒刊本 |
明‧徐用誠 撰/劉純增 輯 |
醫家類 |
29 |
丹溪先生金匱良方三卷三冊 明弘治十六年安正堂刊本 |
明‧戴原禮 校正 |
|
|
活幼便覽不分卷四冊 明正德五年刊本 |
明‧劉錫撰 |
|
|
(新編)證類圖註本草四十二卷上五卷十六冊 元刊本 |
明‧劉信甫校正 |
|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一冊 明宣德六年朱權刊本 |
金‧劉完素 撰 |
|
|
難經校訂識略一卷一冊 稿本 |
清‧姚凱元 撰 |
醫家類 |
30 |
黃帝內經素問校議六卷存四卷四冊 稿本 存卷3-6 |
清‧姚凱元 撰 |
|
|
金匱要略繹註三卷三冊 清雍正間鈔本 |
清‧延陵居士 註 |
曆算類 |
31 |
月離曆指四卷四冊 明刊崇禎曆書本 |
|
藝術類 |
|
書學會編六卷四冊 明天順六年刊增修本 |
佚名 編 |
|
|
皇宋書錄三卷一冊 清乾隆間鈔本 |
宋‧董史撰 |
|
|
書苑菁華二十卷八冊 明范大澈臥雲山房鈔本 |
宋‧陳思撰 |
|
|
寶章待訪録不分卷一冊 明鈔本 |
宋‧米芾撰 |
|
|
徐籀莊手寫海儀閣古印考釋一卷一冊 民國六年印本 |
清‧徐同柏撰 |
藝術類 |
32 |
帖目稿不分卷二十四冊(收錄於第32-34冊) 清光緒間稿本 |
清‧楊守敬撰 |
藝術類 |
33 |
帖目稿不分卷二十四冊(收錄於第32-34冊) 清光緒間稿本 |
清‧楊守敬撰 |
藝術類 |
34 |
帖目稿不分卷二十四冊(收錄於第32-34冊) 清光緒間稿本 |
清‧楊守敬撰 |
雜家類 |
35 |
子華子二卷二冊 明萬曆三十年緜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 |
周‧程本撰 |
|
|
風俗通義四卷一冊 明吳琯刊古今逸史本 |
漢‧應劭撰/明‧吳琯校 |
|
|
讀呂子筆記補訂三卷一冊 清道光間吳氏稿本 |
清‧查慎行撰 清‧吳昂駒纂 |
|
|
李涪刊誤 二卷一冊 宋刊本 |
唐‧李涪撰 |
|
|
日損齋筆記 一卷一冊 明鈔本 |
元‧黃溍撰 |
|
|
梅瑞軒求是偶鈔 一卷 蠡說漫錄 一卷一冊 |
清‧茆泮林撰 |
|
|
石林避暑錄四卷四冊 明萬曆間項德棻宛委堂刊本 |
宋‧葉夢得撰 |
雜家類 |
36 |
湛淵靜語二卷一冊 知好樂齋鈔本 |
元‧白珽撰周暕編 |
|
|
霏雪錄不分卷四冊 |
明‧鎦績撰 |
|
|
困學齋雜錄不分卷二冊 明嘉靖二十七年袁表陶齋鈔本 |
元‧鮮于樞撰 |
|
|
南園漫錄 十卷一冊 明純白齋鈔本 |
明‧張志淳撰 |
|
|
里中記述不分卷四冊 清鈔本 |
清‧沈徵佺編 |
雜家類 |
37 |
古源山人二論八卷三冊 明嘉靖間李謙然刊本 |
明‧李呈祥撰/李謙然校 |
雜家類 |
38 |
大雅堂訂正精騎錄 一卷一冊 明刊大雅堂訂正枕中十書本 |
明‧李贄撰/袁宏道校 |
|
|
暇老齋雜記 四卷一冊 明崇禎間刊本 |
明‧茅元儀撰 |
|
|
汪梅村筆記不分卷四冊 稿本 |
清‧汪士鐸撰 |
譜錄類 |
|
西清硯譜不分卷二冊 清內府寫繪本 |
佚名 編 |
類書類 |
39 |
碎金 一卷 明刊本 |
佚名撰 |
|
|
異物彙苑五卷二冊 明刊本 |
明‧王世貞撰 |
小說家類 |
|
夢粱錄二十卷四冊 清鈔本;入史部地理類雜記 |
宋‧吳自牧撰 |
小說家類 |
40 |
穆天子傳 六冊四卷 清道光間陳氏稿本 |
晉‧郭璞註/清‧陳逢衡補正 |
道家類 |
|
老子鬳齋口義 二卷二冊 元刊本 |
宋‧林希逸撰 |
|
|
沖虛至德真經 八卷四冊 元刊本 |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註 |
道家類 |
41 |
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釋疑一卷三冊 明鄭本立刊本 |
元‧俞琰撰 |
|
|
文始真經註九卷二冊 明刊本 |
|
|
|
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一冊 明鈔配補清四庫館臣鈔本 |
宋‧夏元鼎撰 |
天主教 |
|
靈言蠡勺二卷二冊 明崇禎間刊天學初函本 |
明‧華方濟口授/徐光啟錄 |
|
|
口鐸日鈔六卷六冊 明崇禎間刊清印本 |
明‧思及艾口鐸/張賡等訂正 |
名人/編輯推薦
國家圖書館館長 序
中華文化素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鑄就了中華民族、九州子民的恢宏氣魄;孕育了胸懷天下、追求統一的愛國情操;造就了崇尚和諧、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涵養了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激發了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這是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和生生不息的血脈脊樑,是激勵千秋萬代子孫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而這些文化資產、精神財富,都保留在自古傳衍下來的典籍中。對於這些典籍及其智慧的保存、繼承、發揚與創新,就成了我們後代子孫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而一代人的才智也造就一代人的文明。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地一代的學術思想,都是以其最非凡最超絕的姿態,留存在當地當代的典籍當中,留存於每一篇卷的字裡行間。凡是傳世的古代典籍,都是屹立於滾滾歲月的洪流之中,不曾被歲月輕易所泯滅的瑰寶智典,它們承載著華夏祖先的永恆追求,它們也記錄著中國文化的哲思慧語。
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人群、走入社會,至少需要數代「有心人」的艱難跋涉、嘔心瀝血和齊心協力,從「近處」做起,從「當下」做起,一步一腳印,最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乃至「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今天,我們追尋中華文化之根、弘揚中華文化之源,它的方法,絕不僅僅只在故紙堆裡咬文嚼字而已,而是要堅持在文化的瀚海裡去粗存精、去偽留真、取精擷華、去其糟粕,在把握世界文化的脈動中確定新的方向,在借鑒與創新中走出一條剛健自強、蓬勃昂揚的發展道路。當下我們所做所為--保存善本、複刻古籍、編印圖錄等等措施,無非是沿著「繼承與創新」的道路在前進。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尚書》中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八個字,卻把周人對殷商豐富的珍藏典籍的羨慕和尊崇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因為,典籍是文化的載體,有了典籍才能將當時的聞見、思感與智慧紀錄下來,並傳承給後代子孫。當然,典籍不會自然生成,所有後來成了典籍的文獻,都源自最初的「紀錄」。只有這些最初的「紀錄」經時間的洗禮、淘汰與焠煉之後,在增益其感染力、影響力與厚重感之後,最後才能躍升成了「典籍」,標誌著一時一地的文明與文化。這次本館所選印複刻的古籍二十種,都可列入中華民族的「傳世典籍」,也是經得起歲月嚴酷考驗的「智慧寶典」。
這些曾經歷滄桑的子部典籍,帶著被時間磨損的印跡,和我們一同出現在同一時空裡,頓時使我們產生了錯位的感覺,她們是誕生於古代,但此時此刻,她們同我們卻只有咫尺之遙。這些記載著先賢先哲智慧與情感、歡愉與嘆息的古籍,超越了時空的宥限與縛束,正與我們對視對望著。站在這些古籍面前,讓我們深深察覺到時間似乎停止了流動,否則,她們怎會仍保持著數百年前一樣的表情,帶著溫馨的面容活生生地出現在當下眼前呢?當然,她們既經歷了漫漫長時的苦旅來到我們的面前,還是帶有一點蒼桑和倦意,但很快卻被她們富贍、豐厚的閱歷所沖淡。我們在想:既然時間的壁壘都能打破,那麼她們就無所不能了,在戰勝無涯時間之後,那令一切事物蒼老暗失光彩的時間,反而成了她們的秘密武器,成了增益其不凡價值的魔手。
為求保持這批古籍的「原汁原味」,同時我們又從「普及古籍,提倡閱讀」角度出發,與商務印書館合作編印了《子海珍本編》這套叢書,以饗讀者大眾。為了慎重起見,我們特地從本館所珍藏子部古籍善本中挑選二十種,採統一版式以保持古籍原來風貌加以複刻出版。讓這些古籍善本散發出的魅力,不再只侷促於圖書館狹隘逼仄的一隅,而是讓她們馳騁於二十一紀世界的舞臺上,讓她們奔向更遼闊更夐遠的天地,與所有喜愛她們的學者士子、庶民大眾進行第一類面對面的接觸、互動與對話。
對於這次深蘊意義的文化盛事和出版壯舉,我們有幸與中央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商務印書館等學術文化出版機構一路同行、併肩作戰,透過齊心協力的方式,集眾力為一力,滙集多所學術、文化、出版等機構的參與,略盡棉薄之力,共同托起文化大業的偉力鉅構。這對文化事業或出版事業來說,都是值得鄭重書寫的詩篇華章啊!
這批複刻的古籍善本,如以版本類型而論,包括刊本十三種、鈔本六種、稿本一種;如以版本時代而論,則以明本為大宗,凡十三種,清本四種,其他的則包括影宋本、日本本及未著時代者各一種;如以傳統四庫目錄分類而論,則術數類十種佔有一半,其餘的雜家類三種,醫家類及譜錄類二類各二種,曆算類、藝術類、道家類三類各一種。如以《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十四個類目為比較參照基礎,正巧占了子部全部類目的一半,涉及的學科領域頗廣,比例也不算低。
如再進一步,以作者在我國文化史上所占之地位而論,則本館所提供之古籍善本作者,綜計自唐開始中經宋元迤邐至明清為止,舉其要者,唐有李淳風、孫思邈,宋有米芾,元有朱震亨,明有劉基、歸有光、文震亨,清有黃宗羲,總共凡八人。人數之眾、陣容之強,可謂鸞翔鳳集、漪歟盛哉!這些作者份量之重,地位之要,稱得上是文化史上的巨儒大家。在此,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複刻這批古籍善本的意義、價值及其重要性。
自來對於諸子興盛與多元的局面,有所謂之「三教九流」、「百子百家」等等的說法。但歸納起來,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古代諸子「典籍的汪洋」當中存在一條區分甚為分明的線,它把諸子古籍大判為兩區塊,其一是偏於義理的「道」,另一是偏於事功的「器」。《易‧繫辭》不云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言之,「道」與「器」二者,即組成了古代諸子典籍的全部內容。分析起來,儒、道、墨、法偏於前者,醫、農、術、曆則偏於後者。但長久的傳統,顯然前者是「正統經典」,是我們重視;而後者或多或少則忽視之、漠視之,並未得到應有的對待,這是殊為可惜的現象。亟待我們高舉勠力的大纛,有以矯正其弊。
揆諸實際,「道」、「器」二者仍是相生而相成。總括而言,「道」是上層建築,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與民生實際、百姓日用畢竟有距離。相反的,「器」乃是最貼近黎民百姓的思想源頭,它才是千年來真正滲入我們肌膚、沁入我們心脾的事物,稱得上是「撥動庶民大眾的心弦,影響平素信仰的結構,維持日常生活的秩序」的源頭思想的基因。這次我們選擇之諸子善本,就是從實用性的觀點出發,即多選與民生實際、百姓日用相關的古籍,付梓複刻出版,以饗讀者大眾。
「提倡閱讀」,是本人接掌國家圖書館館長以來努力以赴的目標之一。數年下來,我們曾舉辦過多場的活動、演講、展覽,編印過不少與閱讀相關的出版品,也曾將古籍善本複刻出版。凡此種種,無非是藉由「提倡閱讀」、「普及古籍」、「設立講座」等措施,以帶動社會閱讀風氣,並蔚成社會讀書風潮。我們只有透過不斷地「閱讀」,才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更多的驚奇、喜悅與感動。這或許也就是我們向來致力於「提倡閱讀」、「普及古籍」最素樸的初衷吧!現在,我們出版這套《子海珍本編》,但願它引來更多人的關注、重視與閱讀,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更多更豐富的驚奇、喜悅與感動!
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序
傅斯年圖書館館長 序
商務印書館自創辦後,在張元濟、王雲五二位先生的主持下,廣蒐海內外珍本古籍,以整理複製、促進文獻流布為職志。無論是早期選編的《四部叢刊》、重印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或是來臺後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均澤被數代學人,有功於歷史文化之傳承。近年來,臺灣商務印書館仍繼承前賢遺志,孜孜以複製出版臺灣各地珍藏善本為念,去歲籌商三館合作出版《子海珍本編》事宜,今喜見刊行,化本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之善本、孤本為千萬,流佈宇內,實為學界勝事。有幸適逢盛舉,茲於印行之際,略贅數語,以示慶賀。
民國十七年,傅斯年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創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擘畫宏猷,廣延各方碩學名家,同時也大力搜集各種圖書文獻以利研究。民國五十年,本所圖書館大樓落成,為紀念傅故所長創所之貢獻,經胡適院長命名為「傅斯年圖書館」。在長年經營下,本館積累了相當豐富且別具特色的文獻資料,近九十萬冊藏書中,珍貴善本達四萬餘冊,其中子部善本約有七千冊。自創所之初,商務印書館即承辦多項所內出版品委印工作,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專刊》、《單刊》、《史料叢書》,並出版《北平風俗類徵》、《甲骨年表》等研究人員著作,雙方文誼淵遠流長,如今再度攜手合作,亦為樂事。
《子海珍本編》本次選印的七十三部子籍,內含罕見刊本,如元刊《纂圖方論脈訣集成》、《新編證類圖註本草》,明弘治十六年安正堂刊《丹溪先生金匱鈎玄良方》;未刊稿本,如楊守敬《帖目稿》及汪士鐸《汪梅村筆記》;未見刊本傳世之鈔本,如《鑑諟齋集選》、《里中紀述》、《金匱要略繹註》等。此外又有名家批校題跋本,如清盧文弨批校之《新書》、清陳鳣批校之《申鑒》、清劉文淇批校之《梅瑞軒求是偶鈔》,以及清林佶手跋之《鑑諟齋集選》、清沈彤手跋之《書學會編》、清梁同書及黃丕烈手跋之《皇宋書錄》等。所取雖僅為館藏子部善本之十一,然已涵蓋各式珍本,量少質美,信能以小見大。
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本館在庋藏、保存古籍善本的同時,亦透過數位複製、影印出版等途徑,致力於典籍文獻的流通與傳播。期望本次與商務印書館等單位的合作,促使這批難得一見的古籍善本,化身千萬,走出庫房,能有助於專家學者的研究。
傅斯年圖書館館長 劉錚雲 序
《子海珍本編》臺灣卷出版序
近年來由於中華文化再度受到海內外的重視,各地珍藏的中華文化善本古籍,也受到海內外喜愛中華文化的人士的珍惜。臺灣商務印書館一向以「弘揚中華文化、引介潮流新知」為己任,自然不計得失、願意為復興中華文化而盡一臂之力。
二O一二年(一O一年)六月間,珍藏大量古籍善本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明珠(現任院長),會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長劉錚雲、國家圖書館特藏組主任俞小明、和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方鵬程,共同討論是否參與兩岸合作編印《子海》珍本的計畫。
經過協商與聯繫,臺灣商務印書館同意負起承印《子海》臺灣珍本的工作。當時,山東大學已成立「子海編纂中心」,由「子海編纂中心」主任鄭傑文博士主持,規劃出版子部善本五千種,其中大陸方面出版四千種(包含海外藏書),臺灣方面出版一千種。書種名稱冊數、珍藏處所,均已調查清楚,只待落實,計畫分為大陸卷、臺灣卷、海外卷三部份,分五年出版完成。
其實,臺灣地區珍藏的善本叢書,不止一千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家圖書館等地,甚至許多大學圖書館、私人藏書,都有珍藏歷代善本。這次的出版目標,是以子部善本為主,不論是由臺灣出版、或是由大陸出版,都是對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列入《子海珍本編》臺灣卷的書種,包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子部善本七十三種、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六百三十種、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三百多種,合計選擇版本清楚的一千種,予以出版,總數約在兩百冊。
《子海》是「子書淵海」的簡稱,象徵中華歷代古籍善本的總匯集,其價值在於珍本古籍的重現。這是繼當年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大量蒐購民間善本印製成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製《文淵閣四庫全書》之後,再度大量出版歷代善本古籍,提供各界珍藏、閱讀、與研究。其中許多珍貴版本,都是第一次公開出版,文化價值不可計數。
臺灣商務印書館克服各種困難與考驗,終於實現出版《子海珍本編》臺灣卷的一小步,但卻是為喜愛中華文化的讀者跨出一大步。今後臺灣商務印書館仍將一本初衷,與各界人士合作,繼續出版好書,為讀者提供最好的服務。
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方鵬程 謹序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