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滿額折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90 元
優惠價
79387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40年,港督羅富國呼籲將香港宣佈為「不設防城市」,但港府於羅氏離港後卻積極備戰,直至戰爭爆發。英國首相邱吉爾雖然曾於1941年初表示派兵香港是「大錯特錯」,但隨局勢轉變在半年後改變初衷,為一個宏大的戰略計劃而同意增援。日軍動員一個師團及大量砲兵,企圖以壓倒性優勢迅速攻佔香港,但對敵估計錯誤,作戰時內部缺乏協調,其緩慢進展更一度觸及大本營的神經……

本書作者搜羅現藏於香港歷史檔案館、英國國家檔案局、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日本防衛省、以及作者私人蒐集的中、港、英、日之原始史料,透過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戰略、備戰過程、作戰經過,並回顧香港政府民防工作的細節,以顯示1941年香港戰役對香港以及東亞歷史的重要性,並為戰前殖民地香港的政治與社會提供另翼討論。

作者簡介

鄺智文,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劍橋大學東亞及中東研究學院博士(2012年),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軍事史、近代東亞史、以及香港軍事史。

蔡耀倫,中學教師及軍事愛好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畢業、主修歐洲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曾執教伊利沙伯中學及金文泰中學,現為慕光英文書院歷史科科主任及通識科老師,自大學時期已開始研究1941年香港戰役。

麥序

不少人喜歡看與戰爭相關的書本、電影和劇集。事實上,在硝煙之中,英雄誕生,強國沒落,牽引出無數動人心魄的故事。然而,其實戰爭還有更複雜的内涵。

被尊崇為西方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425左右),其名著《歷史》(The Histories)講逑的正是波斯和希臘人之間的戰爭。對後世的影響力不在他 之下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60-395左右),將希臘人之間的内鬥活靈活現地呈現於《柏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之中。他們的筆觸不止於戰爭上的廝殺,更觸及戰爭的遠近因由,敵我之間的文化差異,各地政體和社會組織的異同,交戰各方的動員,補給和領導能力,以至人性的美醜等等。事實上,戰爭在戰場襄完成,但戰爭的成因、勝敗關键和结果卻遠在戰場以外。這些都是歷史家極感與趣的課題。

在遠古時代,歷史家雖然了解戰爭的複雜性,卻限於材料和人力物力,只能寫出印象式的戰爭歷史。假若編撰者有豐富戰爭經驗,亦能參考重要文獻,情沉也許稍好一點。進入近代,戰爭的規模更為龐大,軍隊的編制、裝備和訓練也遠為精細,要認真地講述一場戰爭的前因後果,難度更高。只有像若米尼(Antoine-Henri Jomini,1779-1869)和克魯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這樣的大師,才能憑藉第一身的戰場經驗和淵博的軍事知識,融會貫通出影響深遠的戰爭理論。

不過十九世紀以來的學術發展,卻使非行伍出身的歷史家,也能涉足軍事史研究。首先,十九世紀以來,歷史研究走向專業化,不但在新與大學之中成為專門學科,課程日趨成熟,而且教研人員亦通過學會、學刊、學術會議等互相砥礪,使研究領域愈見廣闊,研究方法日益精準。歷史家對戰爭之識見未如正式的軍人,但卻能應用多元材料和方法以補不足。其次,受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學派之影響,歷史家不再單單依靠輾轉相傳的資料,轉而孜孜不倦鑽研政府、半官方組織和各種私人檔案。而各國對檔案的分享,態度亦日趨開放,使研究者能藉深入的檔案閲讀和分析,逐步揭開歷史事件的面紗。軍人就算是如何客觀,如何熟悉軍事,亦只能從指定的角度去解釋戰爭,歷史家的發見,亦為非常重要的補充。最後,進入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高速發展,地理環境不再是分享知識的障礙。只要是志同道合的研究者,縱然相隔千里,也可以在無邊際的網絡世界之中分享見解和研究心得。軍事和戰爭史的研究者從資訊世界也是獲益非淺。

本書作者鄺智文和蔡耀倫熱愛軍事研究,與趣跨越中外,並受到長時期優良和嚴格的歷史訓練,在史料和方法都相當在行。加上他們語文能力優良,能深入淺出地將戰場内外的事件娓娓道來。本書講及的香港防衛戰,似乎是討論已久的問題,但智文和耀倫借助日本和英國的擋案,大幅修正了不少大家認為已成定論的看法。例如不少人抱怨英國在日軍來犯之前一早已放棄固守香港,智文和耀倫的研究卻指出,從英軍的部署顯示,英國對於防衛香港,一直有詳細和合宜的構想。另外,從勝敗去看,日軍在十八日攻下香港,顯見駐港英軍不堪一擊,而臨危加入防禦的加拿大新兵更被視為戰爭的受害者。本書卻指出,英軍成功地發揮了戰前的部署,日軍的進攻所以看似勢如破竹,其實多少是運氣使然。就是一批加拿大新兵,其實也教日軍吃了不少苦頭。

憑着新資料、新方法和對知識的熱情,歷史家不斷推陳出新,豐富或修正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智文和耀倫這本新著叫我們深切地認識歷史家的技藝和旨趣。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2013年8月15日抗戰勝利紀念日,香港

 

李序

香港自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以自由貿易開埠,隨着近百年中國之内亂外侵,國内民眾相繼逃難南下,形成一以華人為主體的殖民社會,並以其商貿發達,提升為遠東一大商埠。期間尤以太平天國之亂(1853-1864),辛亥革命(1911-1912)、日本侵華(1931-1945)及國共内戰(1945-1949),促成以華南地區為主的官紳、士商、庶民,相繼大量南移。使英佔香港得以厚積人力、財力,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飛躍發展。故論者謂近百年以來香港之發展,呈現中國動亂、香港振與之局。然日本侵華,1937年七七事變,香港雖因國内難民南移,一時振與。終因日本野心,於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揮軍南進,香港首當其衡,惨遭戰火蹂躏而最終淪陷,是為三年零八個月之恐怖歲月,被視為香港史上的「黑暗時期」。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於十八世紀以降,以其工業革命及舉世無敵的海軍、航運與商業,操控全球海權,而成其「日不落國家」的世界霸權。其中香港與新加坡即為其操控全球海權下之遠東據點。就軍事上而言,香港之於英國,乃其對華之海軍基地及後勤補給之所在,藉以維繫其管治香港及在華之龐大經濟利益。故日本侵華,雄霸東亞,繼而南進擴充,日英衝突遂成無可避免之局,而香港即成其首要攻略之目標。從而出現英治香港史上,首見之外侵。因而相關之中英文著述,大量出現,本書即為此一研究方向下之新近著作,殊值注意。就此而論,本書為中文著逑中,首見利用香港、英國及日本的軍方檔案文獻,並結合相關中外著逑,對於日本侵港之背景,雙方部署、作戰經過,英方民防及英日兩軍之戰略、戰術、作戰表現,以及成敗因素等,一一作出詳細的論逑及分析之專著。實為當前香港淪陷時期之同類著作中,具有論述兼備,別樹一格的著作。亦為二十一世紀香港軍事史的中文著述,首開新猷之作。

本書之成,主要出於智文之手,並獲蔡耀倫協作研究及撰寫部份文字。智文為香港土生土長的年青史學英才,於中文大學畢業後,更負笈英國劍橋大學,師從該校近代中國史專家方德萬(Hans Van Der Ven),研究民國軍閥戰史,取得博士學位,遂至浸會大學任教,由是得與本人相過從。浸大歷史系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先後與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作,舉辦近代中國海防史研討會,連續三届;又舉辦中國軍事史研討會,連續兩届;會後合共出版三本中國軍事史專著,包括《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1999)、《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2004)及《中國史上的著名戰役》(2012),可見本系為推動中國 軍事史研究,付出一份綿力。

智文於2010年自英回港後,進入本校當代中國研究所任職,繼至本系任教,熱心參與其事,為本港史學界從事軍事史研究,增添一生力軍。回顧香港自開埠至今,向以經濟貿易之發展,著稱於世。然學術研究,亦因中西文化交流,自成一格。就本港之中國軍事史研究而言,也許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文人知兵」,以及殖民地宗主國,向以「海陸強兵」雄霸於世之傳承及啟迪相關,至有上述研究成果之出現,故樂撰此序,祝賀本書之出版。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3年七七抗戰日

 

孫序

最近幾十年已出版了不少介紹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的歷史作品。它們對戰鬥的描述可謂非常詳細,但範圍不幸都比較狹窄,不少是集中於個别部隊或個别官兵的觀點,而且幾乎都是反映駐港英軍的經驗,很少注意到戰勝日軍的戰略、戰術和準備。

這本書可算是頭一次全面地論述日軍侵入香港和十八天戰役的軍事背景。作者仔細地研究1919年起英國對香港和遠東的防衛政策以及日軍决定在1941年侵港的原因。作者在分析香港戰役時廣泛地利用了歷史文件,包括外國學者以前沒有讀過的日本檔案,作者還考察了英日雙方對戰役進行的事後剖析,並提供了英日兩軍在武器、設備、情報、策略、死傷等方面的比較,為的是説明日軍擊敗英軍的基本因素。

在研究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發現。英國在兩次大戰期間對香港防衛戰略一般被認為又疏忽又自滿,但作者證明英軍當局其實頗能合理地應對不斷變化的情况,只是日軍進攻時英軍来不及完成防衛準備,同時對日海軍的力量亦估計過高。日軍一般被認為極具效率,但這個想法也其實並非完全正確。他們的部隊協同不良,在港島登陸後的前進沒有章法,基本上是靠着個别聯隊長的主動行動。日軍在很多方面擁有優勢,運氣可以説也不少。總而言之,本書對了解這件香港歷史的大事和穿過所謂的「戰争迷霧」都作出重要貢獻。

 

孫福林(Philip Snow)

香港大學歷史學系榮譽研究員 2013年6月

 

作者序

2011年9月〈適逢香港戰役70週年),作者於此時開始有關本書的研究和撰寫工作。研究過程中,筆者希望利用中、英、日等國的原始資料以澄清一些對於香港防衛歷史及1941年香港戰役的誤解,並重構英日雙方的戰略及戰術構想、戰况推移,以及雙方面對的問題。

本書得以完成,必須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葉漢明教授、張學明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麥勁生教授、周佳榮教授、李金強教授、James Stewart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馬幼垣教授,以及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的方德萬教授(Hans van de Ven)、米德教授(Rana Mitter),以及顧若鵬教授(Barak Kushner)。他們均一直鼓勵筆者完成此書。葉、方二師分別曾為筆者鄺智文的論文導師,李、麥二師則鼓勵我們堅持軍事歷史的研究,學生衷心感激。

作者亦希望嗚謝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慷慨資助我們搜集檔案資料。本書收入大量根據歷史文獻重新繪製的地圖和平面圖,由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助理歐陽佩雯小姐協助繪製,對解釋本書内容有莫大裨益。研究所的許志樺博士、周文港博士、蔡華思小姐、曾澤臻小姐和李淑惠小姐亦對我們的寫作提供不少協助。

寫作期間,筆者有幸獲一眾退伍官兵和香港歷史研究者的協助。陳策將軍之子,保衛香港突圍群英協會會長陳安國先生慷慨捐贈陳將軍日記,填補了陳策將軍突困香港前後史事的空白;二次大戰退役軍人會會長蔡彼德亦與筆者分享其抗日經歷。筆者爬梳日本檔案,證明蔡公隊友擊落日機之壯舉。筆者亦希望嗚謝前義勇軍成員泰菜(Maj. Ron Taylor,香港義勇軍協會主席)少校、陳益中(Capt. James Chan)上尉、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前會長Dan Wate博士、前會長Christopher Young先生、現任會長Michael Broom先生、香港大學教授Peter Cunich、香港大學出版社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黎偉聰教授(Lawrence Lai)、何志榮教授、香港海事博物館副館長畢宛清小姐、《毫無希望》(Not the Slightest Chance)作者布東尼(Tony Banham)先生、《逃離香港:陳策的1941聖誕日逃亡》(Escape from Hong Kong)作者陸雅達(Tim Luard)先生、《香港拘留所》(Hong Kong Internment)作者Geoffrey Emerson先生《荒島爭奪戰》(Battle for a Barren Rock)作者Bill Lake先生、前布政司詹遜秘書夫人李氏之孫Gerry Lee先生、前皇家蘇格蘭第2營賴德下士之孫James O’Neill先生、華里士准將後人Gillian Wallis與Myf Payne女士、Jeff Li先生、大阪麗嘉皇家酒店的吉村先生(他協助筆者尋找土井定七的戰後生活)等。《東江縱隊》作者陳瑞璋先生曾多次接受筆者訪問,其回憶巨細無遺,亦糾正本書不少錯誤。高添強先生不但為作者提供不少珍貴照片, 更與作者分享其研究軍事歷史的與趣和心得,使作者獲益良多。《香港淪陷》(Fall of Hong Kong)、作者孫福林先生更為本書撰寫序言,作者對此深表感謝。軍事史研究者張進林先生協助本書不同階段的工作,亦參與第一章第四節及第三章第三節的寫作。

目次

麥序…6

李序…9

孫序…12

作者序…14

凡例…17

 

第一章 前言:重構香港戰役論述

一、本書目的…22

二、原始資料…26

三、研究回顧…28

四、 香港軍事地理…31

 

第二章 背景:英國放棄香港?(1919-1941)

一、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洲防衛政策(1919-1939)…40

二、醉酒灣防線再考…52

三、香港在戰前的戰略地位及加國派兵原委…64

四、香港在反軸心國戰爭初期的經濟貢獻…82

五、香港政府的戰爭準備…85

 

第三章 英日雙方計劃與開戰態勢

一、戰前日本在港情報工作…108

二、日本在英國戰略調整期間開戰…112

三、雙方部隊比較…116

四、雙方作戰計劃…144

 

第四章 英軍潰退?港九作戰經過(1941年12月8日至12日)

一、香港開戰…158

二、啟德機場遇襲──兼論日本空襲成效…160

三、新界遲滯作戰(12月8日至9日)…170

四、城門碉堡失陷(12月9日至10日)…175

五、英軍撤出九龍(12月10日至13日)…192

 

第五章 負隅頑抗:香港島戰役(1941年12月13日至25日)

一、隔岸砲戰與日軍登陸港島(12月13日至18日)…210

二、英軍反登陸與黃泥涌峽戰鬥(12月18日至21日)…227

三、赤柱戰役與英軍投降(12月21日至25日)…266

四、皇家海軍與香港戰役…289

五、國共兩黨、華人,以及歐亞混血市民的參與…298

六、陳策突圍(12月25日至27日)…308

 

第六章 緊急狀態:戰役期間的民防

一、香港政府的民防工作…320

二、三合會與香港戰役…329

 

第七章 結論

一、重審1941年香港戰役…338

二、英日兩軍表現試析…345

 

附錄

附錄一 1941年駐港英國海陸空三軍指揮體系…360

附錄二 香港戰役雙方傷亡人數…362

附錄三 香港戰役期間日出日落時間、潮汐漲退,以及各日天氣…366

附錄四 日軍繳獲軍械及彈藥消耗…369

附錄五 香港戰役主要人物…371

附錄六 香港戰役時序表。(1919-1941)…382

附錄七 香港戰役期間的日軍暴行…387

附錄八 雙方武器比較…408

附錄九 本書地名中英文對照表(按筆劃次序派)…412

參考資料…416

列表、地圖及照片目錄…43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8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