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
商品資訊
系列名:寫吧!
ISBN13:9789868980259
替代書名:SELF-EDITING FOR FICTION WRITERS, SECOND EDITION:How to Edit Yourself Into Print
出版社:雲夢千里
作者:蕾妮‧布朗; 戴夫‧金恩
譯者:尹萍
出版日:2014/04/30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規格:21cm*15cm*2.1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581【九年級】
商品簡介
這是個人人說故事的時代
但是你需要懂一點寫作技巧
好故事才能脫穎而出
長銷二十餘年,歷久不衰
名列《洛杉磯時報》所有寫作者必讀的六本書之一
推理小說家 勞倫斯.卜洛克 強烈推薦:
「兩位行家給了出最具體、實用、又娛樂性十足的寫作忠告!」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出版界文學老編,曾協助無以數計的作家修稿,催生了多部《紐約時報》暢銷書。他們以其身為編輯與顧問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入淺出寫作技法背後的基本原理,詳述各種寫稿時會犯的錯誤,教你如何診斷自己的文稿,在不改變情節的條件下,換個寫法,讓故事華麗變身、充滿魅力!
無論你想寫的是小說、自傳、旅記、報導文學還是品牌故事,只要你渴望以文字打動人心,這本都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常備書。
◎ 靈活調整敘事觀點,就像電影導演變換運鏡角度
◎ 交互運用對話、內心獨白與遠近觀點來刻畫人物
◎ 克制解釋的衝動,避免重複,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
◎ 「演」和「說」,兩種技巧搭配使用
◎ 發展屬於你的、強而獨特的聲音
★請注意!如果你沒有故事,這本書並不適合你。相反地,你若是有故事的人,這本書會教你把手稿打磨得銳利非凡,把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蕾妮‧布朗(Renni Browne)
美國文學出版界長青樹,從事編輯至今已近五十年。她在二十出頭就踏入出版界,憑藉其對文字的敏感度,迅速成為著名文學出版社William Morrow的資深編輯。在一九八○年創辦了全美第一家全方位的編輯顧問公司「編輯部」(The Editorial Department),多部暢銷作品曾得力於蕾妮的修稿服務,如長踞《紐約時報》暢銷金榜的雪薇.史蒂文斯《失蹤之後》。
戴夫‧金恩(Dave King)
知名獨立編輯,亦是寫作雜誌《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特約編輯。經手書稿從懸疑小說、歷史小說、YA小說、愛情小說到個人回憶錄都有,族繁不及備載。目前和老伴住在美國麻州,自耕蔬果,養兩隻雞,擁有一片自己的森林,最大願望是所有他的客戶有朝一日都能成為全職作家。
譯者簡介
尹萍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與翻譯寫作工作結緣近四十年,譯作包括《超棒小說這樣寫》、《超棒小說再進化》、《山居歲月:普羅旺斯的一年》、《居禮夫人》、《你管別人怎麼想》、《樂在工作》等多種,著作包括《出走紐西蘭》、《海洋台灣》以及《武士家族》等。閱讀寫作以外,她喜歡旅行、園藝。兒女已經各自離家,目前與老伴住在紐西蘭。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外資深出版人、編輯、作家、教授學者肯定推薦
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胡忠信(歷史學者)
柴智屏(金牌監製)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教授)
郭重興 (出版社編輯、讀書共和國社長)
黃鎮隆(尖端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陳穎青(資深編輯、《老貓學出版》作者)
雪薇.史蒂文斯(暢銷懸疑小說《失蹤之後》作者)
馮勃翰(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勞倫斯.卜洛克(推理小說家)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蓋瑞‧費斯科強(Knopf出版社傳奇文學編輯)
鍾文音(作家)
懷觀(作家)
兩位老行家給了出最具體、實用、又娛樂性十足的寫作忠告!
――勞倫斯.卜洛克 推理小說家
讀了才知道自己有多不足,我會買好幾本送給同事。
――郭重興 出版社編輯、讀書共和國社長
怎樣讓小說更好看,作者的功力實非等閒。他們把老編輯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本事都說清楚了,大推。
――陳穎青 資深編輯、《老貓學出版》作者
故事也需要造型?是的!你的故事就是你的想法!想法需要讓讀者一看到你,就愛上你!
――柴智屏 金牌監製
:
迷人的編輯手藝書。編輯人看完,眼光會變得銳利,但工作態度會更謙卑。
――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如果學寫作像是重新讀大學,那《故事造型師》就是我遇過最棒的教授!」
――暢銷懸疑小說《失蹤之後》作者 雪薇.史蒂文斯
《故事造型師》適合所有渴望成長的寫作者與編輯,是同類書裡最棒的一本。
── 書評Carole Moore
這本書雖然不厚,卻完整到可怕,涵蓋了所有故事寫作的基礎。比方說它教你如何刻畫人物,如何運用觀點轉換,以及我自己還需要努力的──對話寫作技巧……我學到好多好多。
── 書評Joanne Huspek
了不起的一本書,清楚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寫法好,有的寫法不好?」 更重要的是,它教你自我診斷並修改文稿裡的問題。所有的寫作建議都切實可行而且搭配具體範例。
── Heather 發表於 Errant Dreams Reviews
值得你一讀再讀、反覆參考,書讀破了再買。
── Jean A. Schara 發表於 Forward Motion for Writers 網站
出版多年,內容歷久彌新,至今仍是所有寫作者的必備工具。
── Sandra Orchard 發表於 The Spirit-Led Writer 部落格
終極指南,你可以直接向專家學習打磨手稿的寫作絕技。
──《Library Journal》
超級有料的資深編輯現身說法,整本書都在教你怎樣把故事寫得更好,用文字打動人心。
──《洛杉磯時報》
用基本寫作觀念幫作者加油打氣,是所有寫作書裡最實用的一本。
── Knopf出版社傳奇文學編輯 蓋瑞‧費斯科強(Gary Fisketjon)
國內外資深出版人、編輯、作家、教授學者 佳評如潮,共同推薦
一本陪著作者修練的書
六年前,我在一種無助且憤怒的心緒之下,翻開了這本《故事造型師》。
憤怒的理由很簡單。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跟許多個邊敲鍵盤邊落淚的夜晚,寫出一部長篇小說。想當然爾這故事先感動了我自己,之後也感動了一些我的朋友,然後在蒙特婁的某個冬夜,我老公讀了一陣子文稿,忽地抬頭問我,這故事想講什麼?
「一男一女足足花了七年,才從『非常談得來』的網友,進化成『非常談得來』的人生夥伴。」我順口回。
「看不出來。」他也順口如此置評。
「你這話什麼意思?哪裡看不出來!」我口氣開始不好了。
可想而知,那夜剩下來的時間,通通化成爭辯。而吵到凌晨,現實逐漸水落石出,我腦子裡的好故事,化做文字,並未成為一個好看的故事。
為什麼?
我嘗試著從老公的嘴裡多挖點東西,但他只能模模糊糊說出感覺──縱觀整篇,我的小說理當要給人一種悠遠綿長的韻味,像是聆聽交響詩,然而很不幸,讀起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文字不夠優雅?」我問。
「不太是……」他想了想,補充解釋:「每句單獨看都是好的,加起來不行。」
這句話聽著有點耳熟,我默然片刻,翻出以前大學寫作中心講師發的參考書單,訂購了一本應該在寫論文前就訂購的修稿指南。三天後,我坐在桌前,對著那本書的第一章苦笑……
果然,老師的話要聽啊!
根據第一章,我的小說之所以沒韻味,問題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我的寫作習慣。
我喜歡寫對話,所以不但男女主角永遠像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般聊個不停,就連路人甲跟路人乙在一旁討論天氣,也往往會出現長達一頁半的對話,鏡頭才往下一幕邁進。
當然,在寫的時候我努力讓路人甲跟路人乙讀起來既幽默又風趣,所以讀者開頭會容忍,但次數一多,無論怎樣都會讓人想快轉。我在該輕輕一筆帶過的地方,浪費太多濃彩重墨,以至於抵達高潮處,看的人早已經彈性疲乏,文字再好故事再精妙都沒有用,大家覺得煩,甚至於有時候還被誤導,以為路人是重要角色,因此越看越莫名其妙。
也就是說,在故事的進程中,我不懂何時該講得活靈活現,讓讀者身臨其境,而何時該簡單交代,讀者不必管路人甲乙丙丁對天氣的高見,只需知曉劇情背景,便迅速前進至下一步。
換言之,我不懂何時該「演」,何時該「說」。而這正是《故事造型師》第一章的重點,同時,也該是所有文字工作者都該具備、卻幾乎沒人提的基本功。
其實,讀完第一章,我就知道自己的稿子需要大改。然而對一個作者來說,修稿永遠很痛,看書則容易得多,所以我往下讀。裡面有些章很容易理解,有些則不,比方說,中間有一章,建議大家用耳朵改稿……
開玩笑吧,又不是作詩作詞,還講究韻腳?
我抱著不信的心態看完整章,抱著不信的心態拿起桌上的倚天屠龍記,抱著不信的心態開始念人物對話。三分鐘後,我發覺自己念得很順,講起滅絕師太的台詞,居然還有點爽,這不對,一定是因為電視看太多!我趕緊打住,將手中書換成《盜墓筆記》,再過三分鐘,我決定文青點,又換成張愛玲,就這樣,一路試了子敏、琦君、《紅樓夢》跟《西遊記》。折騰了一兩個鐘頭,最後我不得不承認,很棒的作品,統統擁有很棒的聲音,而如果你念自己的稿子時,有些地方舌頭特別容易打結,不用懷疑,那絕對是寫壞了的段落。
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理論也許能提供解釋,但對我而言,耳朵成了寫作的利器,我常常寫一段,然後大聲念出來。當然,事先會記得關門。
就這樣,我大幅度修稿。雖然紙上的完成品依然遠不及腦海中的那麼好,但最起碼,故事的節奏出來了,以一種自在的步調走著。出版之後有讀者表示,看起來很輕、很舒服。我想握著她的手說謝謝,真的,所有辛苦,在那一刻,都化做值得。
然而要作者寫出一個流暢卻又言之有物的故事,正如芭蕾舞者要跳出著名的黑天鵝三十二圈揮鞭轉一樣,需經過無數次揮汗如雨的苦練,才能換來台上輕若鴻毛的動作。
《故事造型師》是一本陪著作者修練的工具書。從某個角度來說,如果你不靠文字為生,這本書對你就完全沒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有多少次,你需要打份底稿,說個小故事好介紹一項產品,介紹一個新觀念,甚至於介紹自己,給陌生人知?
而在你開始拿起筆,或者開始敲鍵盤的時候,這本書就開始有用。
――作家 懷觀
序
作者再版序
要找出手稿中有待改進之處,最好的方法,絕對是換雙眼睛來看。
我們總是建議客戶把稿子放在抽屜裡,過一陣子再讓自己得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看。而本書的兩位作者,則是不屬於任何出版社的獨立編輯,我們的專業,便是充當作者的另一雙眼睛,幫他們找出他們見不到的問題,給他們深入且詳盡的意見。
如今,輪到我們自己需要另一雙眼睛了。《故事造型師》已面世已經很多年,託
天之幸,地位與《如何成為小說家》(On Becoming a Novelist)、《寫作法寶》(On Writing Well)、《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等寫作經典不相上下。這些年裡,我們接到很多回響,有的人直接告訴我們想法,有的粉絲寄手稿來請我們改。我們漸漸看出本書還可以精益求精,比方說,在第一版裡,我們花了許多篇幅解釋哪些情況不該描寫人物的情緒,卻太少談什麼情況應該描寫人物的情緒。結果我們看到很多聽話的讀者刪光了手稿中對人物情緒的描寫,不符合故事的需求也不適合小說的風格。二版在這方面補足了,《故事造型師》因此比以前更好。
這麼些年來,各大出版社仍然不肯花時間修稿,有的故事在寫作上雖然有瑕疵,但只要修改一下就很值得出版了,卻被輕率地退稿。審稿編輯總是工作過重,也往往訓練不足,公司也不鼓勵他們動筆,編輯以藍筆改稿的悠久傳統已經消失,至少大出版社不幹這事兒了,所以本書現在比以往更切合社會的需求。
至於出版界的新作法,例如自費出版電子書與定製印刷等,固然給本來無緣見天日的作品一個出頭機會,但是太多人利用這非傳統管道出書的結果是,縱然出了書,卻很容易湮沒在無邊書海中,照樣不見天日。要想鶴立雞群,你非得把作品琢磨得銳利非凡不可。
這也就是說,你得學會自己修稿。
當然你可以聘請獨立編輯來幫你──我們當獨立編輯的,雖然各人有各人的偏見,卻是你把稿子改好的最佳途徑。但即使你聘請了專家,你還是希望稿子送交給專家看之前,先盡量弄到最好。你自己能做的,何須勞煩別人?【編按:台灣沒有像本書作者這樣、專為創作者提供修稿顧問諮詢的獨立編輯這一行,所以我們這邊的作者別無選擇,只能自立自強。】
你也可以加入作者團體,讓別的創作者批評你的稿本。不幸的是,作家團體有時候造成的傷害大於幫助。創作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技巧,作家團體往往要你改成他們想要的那種作品,而非你想要寫的,最佳方案仍然是自己來。
而要學會作品琢磨得銳利非凡,最好是跟老編學,這正是本書要教你的。我們不教你怎麼布局、怎麼發展角色,我們要教你的是寫作技藝:場景的鋪陳、對話、觀點、內心的獨白;簡略的陳述與細描的場景應如何搭配互補以達成最佳效果;怎樣傳達人物的個性卻不致讓讀者感到突兀;怎樣讓你的文稿看起來出自方家手筆而非外行習作。
我們要訓練你用行家的眼光看稿,做自己的故事造型師,就像我們常為客戶所做的一樣。
警告在先:創作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技藝,需要兩種不同的心態。不要同時做這兩件事。寫初稿的時候不可琢磨文筆,要等初稿完成,你才可以運用本書所教的原則,大幅提升你說故事的效果,抹除生手的痕跡,讓你的稿子具備行家優勢。
換言之,你將能藉著寫作手法,讓作品出版面世。
目次
作者改版序
第一章 「演」和「說」
第二章 角色登場
第三章 觀點是強有力的工具
第四章 比例問題
第五章 寫對話的技術
第六章 聽起來怎麼樣
第七章 內心獨白
第八章 小動作
第九章 分段,調整節奏
第十章 講一次,通常就夠了
第十一章 精緻,而且自然
第十二章 獨特有力的聲音
附錄 練習解答
書摘/試閱
要刻畫一個人物,你可以讓書中的另一個角色來描繪其人,不必自己出面。你不要寫:「庫伯這個人,初見時很不討人喜歡。」你大可透過另一個角色的嘴巴說出來:「我和其他人一樣,第一眼就很不喜歡庫伯。」
你也可以藉由對話和「小動作」來呈現一個人物的特色。這兩種方法本書之後都會細談,這邊我們只講原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想搞清楚某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的話,最好的方式是隱形站在他身旁,直接聽其言、觀其行。同理,你希望讀者領悟你的筆下人物是何等樣人,就需要透過對話和動作,直接讓讀者來觀察他。
另一種不突兀的刻畫人物方法是:不要直接寫這個人,而是從此人的觀點來寫別的事。這樣一來,讀者看到的是此人眼中的世界,而不是作者眼中的此人。下一章我們會更深入討論這一點,現在請你先讀讀格雷安﹒葛林《吉訶德神父》(Graham Greene, Monsignor Quixote)的開頭段落:
事情是這麼發生的。吉訶德神父交代管家,午飯只準備他一個人的份,然後就出發去當地合作社買酒了。合作社位在通往瓦倫西亞的大道上,距離埃爾托沃索有八公里遠。那一天,熱氣在乾旱的田野上滯留徘徊,而他駕駛的西班牙國產迷你車沒有空調,八年前買的時候已經是人家的二手車。他一邊開車一邊悲傷地想著,總有一天他得買輛新車。狗的年紀如果要換算成人的年齡,可乘以七,這麼算的話他的車應該才剛剛步入中年,可是他看得出教區信眾已經把他的車當成老朽了。他們警告過他:「這車靠不住,吉訶德神父。」而他只能回答:「它陪我度過了許多困境,我祈禱上帝讓它活得比我久。」他的祈禱多半沒獲垂聽,但他盼望這個心願能像耳屎般黏在神的耳朵裡,永不掉落。
僅僅一段,我們就知道了很多關於吉訶德神父的事,他的處境、他的想法、他的幽默感。但是你看,關於吉訶德本人,作者葛林什麼也沒說。作者只淨談吉訶德神父的汽車、他的教區信眾、他的祈禱,偏偏沒談他的個性。但是,因為我們是從吉訶德的觀點得知這些訊息,神父本人就活生生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讀者是自己認出吉訶德來。換言之,讀者是邊讀文字,邊對神父的個性做出判斷,這讓他們有參與感。你若在介紹人物出場時順手還帶出了此人的蓋棺之論,讀者就沒事可做,而無所事事的讀者不容易投入,甚至會覺得無聊。你得讓讀者積極參與,像是與作者合作無間,這樣他們才能融入故事的世界。
※※
這本書所有關於人物介紹的原則,也都適用於背景說明。故事的背景、前情,以及你的讀者為了看懂故事非知道不可的事情,都得盡量用最不突兀的方式交代。如果你一下子就把所有背景資訊像倒豆子一樣倒出來,他們恐怕會難以消化。除非你是英國間諜小說名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否則你不可能強迫讀者翻前翻後只為了看懂你的故事。這裡的基本原則就是,背景資訊啦、歷史或人物個性啦,只在讀者非知道不可的時候,才給他們必要的一點點。
我們有一位客戶寫的故事是警察辦案,情節重點之一,是小偷如何避開防盜器。在初稿中,作者花了差不多一整章介紹各式各樣的防盜器,講解它們的構造和如何破解。就在作者忙著給讀者上課的時候,故事完全停擺了。我們當然建議他,於是在在二稿中,他想辦法把同樣的資訊分散到全書各個部分,只在讀者確實需要的時候,才給他們剛好夠用的防盜器理論。
最突兀的背景說明,莫過於作者自己跳出來發表長篇大論,上述的防盜器理論即是如此。我們在第一章講過,這些提供資訊的段落,通常都可以用場景法「演」出來。但是有時候,就算你努力用「演」的,背景說明仍然突兀礙眼。這種尷尬的情況,並不僅止於我們文字工作者才會碰上,舞台劇也一樣。幾十年前,大部分的舞台劇開場時都有個小人物出場,這小人物俗稱「拿雞毛撢子的」,因為通常是一個手拿雞毛撢子的女僕,她走上舞台去接電話:
喂?對不起,雷老爺不在家。他和夫人去機場接他弟弟柴克了。您知道柴克先生二十年前捲了半數家產跑掉,最近大家才發現他原來住在安地斯山區……。啊,什麼?沒有,羅德少爺也不在。他和他的女朋友費絲﹒胡柏小姐去找律師,看能不能動用他叔公封士比先生留給他繼承的信託財產……。是的,胡柏小姐是胡柏爵士的千金──胡柏家是老貴族,可是如今一文不名……。不,園丁老卜也不在,他帶著他的得獎名犬阿達去參加比賽了,他希望贏得獎金,好償還賭債……。好,謝謝您,我會告訴他們您來過電話了。
理論上這一大段是對話,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女僕會這麼說話。你可以透過對話來做背景說明而不顯突兀,可是如果你的人物像上面那個女樸一樣講一堆,純粹只為了要告訴讀者各種情況,這種故事人物就會顯得很假。所以你要留神,看你的對話是否其實是假對話、真說明。
內心獨白亦然。我們曾協助修改一部設定在十六世紀修道院裡的歷史推理小說。書中某處,女主角坐在她房內,想著修道院的日常生活,例如修女們誰住哪間等等。理論上這是內心獨白,但完全不合情理,因為沒人會坐在那裡想這類日常瑣事。作者修改後的二稿,刪去內心獨白,讓修道院裡新來了一位修女,找女主角抱怨自己的房間太小,關於房舍的資訊就在對話中自然帶出來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