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深刻感受一位夢想實踐家的堅持精神,了解他如何在兩岸廣電界締造許多「第一」!
翁炳榮,最早將電視連續劇的概念引進台灣,才衍生出今日熱門的「八點檔」。
他,破天荒在中國電視界創造了全世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正大綜藝》。
他還為了心愛的女兒、享譽中日台的歌星翁倩玉,親手創作數十首歌曲,迄今傳唱不絕。
一位懷抱廣電夢想的逃難少年,以一甲子的時光,一步步打造兩岸三地的廣播電視江山。
從他的故事,可以一窺兩岸三地電視發展的軌跡。
作者簡介
翁炳榮
台灣台南市人,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日生於浙江杭縣,父親翁俊明是知名的抗日分子,也是第一位融合中西醫學、連續在台北、廈門、上海和香港四地執業的名醫。
一九四五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當時逢台灣光復,中國廣播公司首次在台灣建台,翁炳榮進入中廣,擔任台灣廣播電台節目科長,為台灣投入大眾傳播業的第一人。一九五一年,被派至日本替駐日美軍總部工作,此後長駐日本,並兼任中廣駐日代表,負責聯繫國際業務。翁炳榮曾多次向中廣建議創辦台灣第二家電視台,此即中國電視公司(中視)的起源。
一九六九年七月返回台灣,擔任中視節目部經理,在中視創設初期,大力協助節目企畫製作及人員訓練,並在一九七○年首推電視連續劇《晶晶》,可說是今日熱門「八點檔」電視連續劇的濫觴。一九七五年協助香港「佳藝電視」的創建。一九八九年擔住正大綜藝公司董事長,製作節目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電視台播出,並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每週二小時的《正大綜藝》節目,高居中國電視收視率寶座多年,並成為公認世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又在上海成立紅樓越劇團,網羅越劇的頂尖人才,推廣越劇不遺餘力。
翁炳榮從一九四五年進入廣播事業,到二○○六年自正大綜藝公司董事長職位退休為止,六十年來從事廣播電視事業從未間斷,從事過廣播及電視的節目行政管理、節目企畫、製作與播出、劇本及歌詞寫作、音樂節目計畫執行等,並對電視界做出不少貢獻,如引進製作人制度、培養不少導播、節目製作、音樂及寫作人才,同時提倡音樂藝文節目,以及成立專業的電視樂團、合唱團、歌劇團等。
翁炳榮在工作之餘喜歡寫作,尤其是歌詞創作,他的作品大多為女兒翁倩玉而寫,其中如〈珊瑚戀〉、〈溫情滿人間〉、〈愛的奉獻〉及〈祈禱〉等都是兩岸人民所熟悉的歌曲。
翁炳榮長期僑居日本,妻子劉雲娥出身自台南望族,兒子翁祖模是建築師,媳婦翁靜玉從事新聞出版事業,孫子翁堯俊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女兒則是知名歌星翁倩玉。
序
看見我所不知道的父親
翁倩玉
爸爸在家很少談工作,因此我衷心期待這本書可以讓我看見我所不知道的父親。
在我眼中,爸爸關愛他人、為他人盡心盡力,並有博愛的精神,是位好父親。然而,我是在爸爸以前的同事和下屬,為了慶祝他八十八歲大壽而同聚一堂時,才從他們口中得知爸爸在台灣電視圈留下的豐功偉業。
他一生為傳播界奉獻,體現了「為他人盡心盡力」的精神。約莫在成立中視後,爸爸製作了台灣首部電視連續劇《晶晶》,紅遍大街小巷;爸爸為了壓低製作費,採用台灣第一座用佈景構思的拍攝手法,而使用的轉播車,則是和NHK協調後,請對方以一美元轉讓而來。爸爸真的是位談判高手,只要他出面,什麼事都能談成,根本原因或許在於他經常叮囑我的「悅己悅人」的精神吧。
我對爸爸有著說不完的感謝,其中之一是他為我寫下暢銷曲的歌詞。當時我年僅十六歲,中文不太好,爸爸於是以口語寫下我的出道歌曲〈珊瑚戀〉。據說因為這首歌大紅,使台灣歌壇的歌詞風格從文言轉為口語,可說是爸爸帶來的新氣象。爸爸創作的許多歌詞,充滿對人、對世界的關愛。我認為,〈祈禱〉、〈溫情滿人間〉是爸爸本人的心願,也是他替未來的孩子們描繪出的理想圖。
關於爸爸的回憶,還有一件事讓我無法忘懷。三十年前,他對我說道:「倩玉,數位時代即將來臨,不管是電影或電視,只要用數位的方式拍攝,就能以四分之一的費用完成。我朋友的兒子們在做這行,妳要不要當導演看看?」
當時社會上根本還沒有人知道數位攝影機的存在。
三十年後的今天,拍攝方式幾乎都已數位化,可見英語流利的爸爸總是放眼未來,比任何人都早一步掌握新資訊。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和各位一同瞭解爸爸為何有「傳播界之父」的美譽,以及他不斷為電視圈帶來震撼的歷程。
目次
推薦序一 夢想的實踐家 謝孟雄
推薦序二 電視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 江吉雄
推薦序三 看見我所不知道的父親 翁倩玉
自 序 我是個幸運、幸福、快樂的人
第一部
進入中廣
一九四五年,當年才二十二歲的我,為了躲避戰火,跟著學校遷往貴州偏遠的鄉
下,師生們靠著一台小小的收音機,了解外界的訊息,這讓我初次見識到廣播的
威力。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我如願進入新成立的台灣廣播電台服務,
開啟了邁向廣電事業之路。
01初次與廣播結緣
02總算踏進廣播界大門
03嘗試改造廣播節目
04人生中的意外
05力促中廣國樂團赴海外交流
第二部
赴日工作
一九五一年秋天,我奉命前往日本的聯合國軍總部,負責中國語廣播的心理作戰
工作,從此開始長駐日本達六十年。但我一直心繫台灣廣電的發展,因此促成台
灣舉辦前所未有的﹁電視表演﹂,讓台灣人民第一次見識到電視的威力。
06意外派駐海外
07在聯合國軍總部負責中國語廣播
08破天荒舉辦台灣首場「電視表演」
09協助與日本電視台交涉成立台視
10毅然決定結束美軍工作
11擔任中廣駐日代表
第三部
籌辦中視
一九六八年九月,中國電視公司正式成立,我奔走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
一九六九年六月,我緊急接受中視的徵召,要替將來節目的發展,奉獻己力。在
電視開播在即的強大壓力下,我在短短四個多月內,火速完成人事和節目等籌備
工作,終於為台灣電視界帶來一股新氣象。
12積極為籌辦新電視台奔走
13接受中國電視公司的徵召
14構思未來節目方向
15布建節目部人事
16率先推出電視連續劇
17規劃不同類型的節目內容
18為電視開播加緊趕工
19中視正式開播
20為台灣電視界帶來新氣象
21到美國參訪電視製作
22毅然辭去中視職務
第四部
策劃香港佳視節目
一九七四年,香港商業電台董事長何佐芝取得開辦無線電視台的執照,成立「佳
藝電視」,希望打破香港無線電視一家獨大的局面。我受邀跨海擔任節目顧問,
協助規劃製作開播節目。雖然開播順利成功,卻受限於政策因素,難以競爭,最
後只好黯然收場。
23跨足香港電視圈
24擔任開播節目製作人
第五部
為正大綜藝開闢中國電視市場
一九八九年初,積極發展中國電視事業的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正式延攬我擔
任正大綜藝公司董事長。透過與中國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等電台合作,正大綜藝將
自製的節目,播送給全中國的觀眾欣賞,首播就創下綜藝性節目的收視新高。
25進軍中國電視事業
26與北京中央電視台合作
27組成正大綜藝金三角
28創下綜藝節目收視率新高
29夢想未竟之憾
30從走過一甲子的廣電舞台上謝幕
後 記
翁炳榮之廣播電視相關重要紀事
附 錄
翁炳榮創作之部分歌詞
書摘/試閱
【第一部:進入中廣】
一九四五年,為了躲避戰火,二十二歲的翁炳榮跟著學校遷往貴州偏遠的鄉下,師生們靠著一台小小的收音機,了解外界的訊息,這讓他初次見識到廣播的威力。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他如願進入新成立的台灣廣播電台服務,開啟了邁向廣電事業之路。
進入中廣
01 初次與廣播結緣
我初次與廣播結緣是在貴州省的赤水縣。
一九四五年二月,從廣西入侵的日軍,已逼近了省都貴陽市。我所就讀的大夏大學設在貴陽城外,決定遷往貴州偏遠地區的赤水縣。那年,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正趕寫畢業論文,所以不久就跟著到赤水去。
赤水是一個人口不足十萬人的小縣,交通極不方便,陸路難行,水路則須先到四川的重慶,再搭小船前往,縣城內只有一條大約一百公尺的街道,十幾家商店和一家食堂,稀鬆地點綴著冷冷清清的街道,一切顯得那麼沉寂,安靜得令人感到孤單,縣城內沒有報社,也沒有什麼供應外界訊息的機構,赤水像一個與外界毫無關係的孤立小城,在窮僻地區安靜地生存著。
但是,當地文風極盛,居民們也捨得對教育投資。赤水城外有一所很像樣的中學,規模不小,設備也很周全,小山頂一排整齊的二層樓房,成了我們這批大學生的宿舍,這間中學的校長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姓華僑,另外二位英語教師和音樂老師,則來自菲律賓,我因為會講閩南話,經常與他們相聚。
赤水的居民可以不知道外界的訊息,但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尤其他們三位是海外華僑,時時渴望外面世界的訊息,大家都很關心太平洋戰事的情況。黃校長有一部性能很好的長短波收音機,因此每晚我們都會坐在收音機前,收聽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以及海外各地的廣播,也聽聽音樂,知道海外的消息,可以排除他們三個人的鄉思。
見識廣播的威力
有時候我們會把收音機開到午夜才關起來,當時,中央廣播電台在晚上十一點鐘以後,有一個叫「紀錄新聞」的節目,播音員以清晰易懂的聲音,將當天發生的國內、外新聞,擇些重要的,用很慢的速度,一個字一個字播報出來,以便把消息送給報社使用。我們那時候便想到,其他同學一定也很想知道我們從收音機上得到的消息,為什麼不跟同學一同分享?
那時,赤水這家中學剛好是暑假,黃校長比較空閒,天氣又熱,他晚上難眠,便自告奮勇地來擔下抄寫中央廣播電台的紀錄新聞,再用大字寫下來,然後在隔天早上貼在學校飯廳壁上,讓大家也可以知道昨天海內外所發生的事。由於太平洋戰事美軍捷報頻傳,每天都有好消息,因此,反應非常的好,大家都說,這個動作帶給同學們很大的歡樂!
對我來說,看到這個活動的大成功,讓我見識了廣播的威力,千萬里外發生的事,瞬息可以被送進我們的耳朵,音樂、科學、文化等各種節目,能把歡樂和知識帶進聽眾的家庭中,我想,這個帶著無限智慧的廣播電波,是多麼美好有力的傳遞者,不知不覺地沉進了自己將來也要做這種工作的美夢。初次密集地接觸廣播,讓我發現了它的世界,也使我與廣播電視的電波結緣,此後六十年幾乎沒有中斷過。
02 總算踏進廣播大門
一九四五年八月初,我從大夏大學畢業,取得了經濟學學位以後,便搭船到重慶,寄居在林忠先生的家裡。
林忠(原名林坤義)是台中南投草屯人,早年留學日本(在京都帝國大學攻
讀醫科),因有熱愛祖國的情愫,偷偷地學習北京語,並且利用暑假到北京等地旅行,熟悉中國的情形。
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日戰事爆發,林忠便在一位京都帝國大學的同學的幫助下,經由香港到南京,晉見了同學的父親熊斌將軍,熊斌不但替他取名林忠,還推薦他到中央軍事委員會工作,擔任中央廣播電台的對日廣播。隨著戰事的發展,他又換到長沙電台,在那裡他認識了他的妻子─當時擔任長沙電台播音員的錢韻女士。不久,他們夫婦奉調到重慶,到新成立的國際廣播電台工作。
一九四三年,先父翁俊明(編注:知名抗日分子,也是第一位參與同盟會的台灣人,請見「一生奉獻愛國的革命分子和醫生父親」)奉中央命令,成立了國民黨中央直屬的台灣黨部,並擔任主任委員,他邀約林忠擔任委員兼書記長。先父過世後,林忠辭去書記長職務,回重慶的國際廣播電台繼續工作,並兼任設計接收台灣藍圖的台灣調查委員會委員。
一生奉獻愛國的革命分子和醫生父親|翁俊明先生
翁俊明(一八九二— 一九四三)是民國初年台灣的傳奇人物,是知名的抗日分子,也是第一位參與中國同盟會的台灣人。他出生於台南石門腳,自幼極聰慧,三歲已能識字,有神童之稱;十三歲前致力攻讀經史,並習作詩文;十五歲始入台南第一公學校就讀(現在的國立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接受新式教育;十八歲考入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現在的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習現代醫學,與杜聰明同學,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翁俊明素有民族思想,二年級時加入同盟會,被孫中山委派為台灣通訊員,主持在台灣的革命工作。一九一三年,袁世凱謀篡民國稱帝,翁俊明與同學杜聰明共同攜帶霍亂細菌,赴北京計畫毒殺袁世凱,但因警衛森嚴而無法如願。他還成立了第一個反抗日本統治,力謀光復台灣的愛國組織「復元會」。一九一五年畢業後,翁俊明進入台北馬偕醫院,擔任外科醫長,隔年與台南富紳吳筱霞之長女吳湘蘋結婚,舉行台灣首次的新式婚禮,轟動全台。不久,因台南地區發生西來庵事件,日本軍警大量屠殺當地居民,翁俊明舉家搬到福建廈門,一九三八年日軍攻陷廈門,又攜家赴香港。
一九一六年他在廈門開設俊明醫院,一九二六年又在上海開設俊明醫院,雖執業西醫,卻極重視傳統中醫的現代化,是第一位連續在臺北、廈門、上海和香港四地執業,融合中西醫學的台灣名醫。他還在上海、廈門陸續創辦醫學專科學校,培育大批醫學人才。
一九四○年,他奉命在港成立中國國民黨「台灣黨部籌備處」,即後來的「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一九四三年,因被奸敵所害,在飲酒後不幸中毒身亡,在福建漳州去世,享年五十二歲。
翁俊明一生以「打倒倭寇,收復臺灣,歸宗祖國,還我自由」為目標,可說是台灣光復運動重要的先驅和領導人。他是第一位被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將生平事蹟列入中國國民黨史的台灣人,也是第一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台灣革命烈士。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