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楊玉姿 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
序
序言
據報載,1983 年(民國72 年)10 月18 日,高雄市議會洪議員於市政質詢中宣稱:「高雄市過去有個傳說,有人侵占他人龐大家產,被人發現後吞金自殺,其子子孫孫才能享受財勢。」
顯然影射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的祖父陳中和,曾侵吞陳福謙家的財產,終至吞金自殺。
又據1984 年(民國73 年)5 月20 日報載,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的弟弟及五個堂兄弟,控告誹謗他們祖父陳中和。告訴狀中,指洪議員於民國72 年10 月間在議會中及郭○莉政見會中,講述有人霸占別人財產而後吞金自殺。郭○莉則在競選時,散發刊載吞金故事的二十萬份傳單,都涉嫌捏造事實,影射自訴人的祖父陳中和。
據1986 年(民國75 年)1 月24 日報載,洪議員因誹謗罪,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二審也維持九個月刑期,緩刑四年而定讞。
另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載稱,日軍於進攻鳳山新城(今高雄市鳳山區)時,陳中和曾任嚮導等工作:
「明治28 年(1895)日軍第二師團部隊,上陸於苓雅寮,其意蓋在於夾擊鳳山(黑旗軍部隊)也,地理未審,人情非素所知,⋯⋯,豈圖有苓雅寮人陳中和者,能通國語,先來於我先鋒表誠曰,⋯⋯,此地今歸於貴國疆域,我亦日本人也,何歡如之,⋯⋯,即令嚮導。⋯⋯,爾來中和幫辦兵站事務,鞠躬盡瘁,日夜不懈,徵餉亦中和、募役亦中和,嚮導偵察、輜重運輸,無一不俟斯人。」
另司馬嘯青於〈高雄陳家篇〉(《臺灣五大家族》)中指出,陳中和曾出面招撫林少貓:「由於日治時代,兒玉總督為招撫林少貓,曾由陳中和出面,陳本人也循此機緣,儼然成為政商,富甲一方,與辜顯榮恰成一對搭擋,南北對倡。⋯⋯,報章雜誌喧騰一時。」
以上的諸多敘述,雖皆屬不實傳言。但因民間有心人士總喜歡「以訛傳訛」,三人成虎,一脈相承,流言生蜚語,尤其高雄陳家一向活躍於臺、日政經界,動向備受各界關注,也由於這些事件與翻案歷史,更激發各界人士探索真相之興趣。
陳中和的傳記及其商務表現,已有多人討論,如宮崎健三的《陳中和翁傳》,或是司馬嘯青〈高雄陳家篇〉(《臺灣五大家族》)、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趙祐志〈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王御風〈陳中和家族與日治高雄市產業的發展〉、劉澤民、林文龍〈高雄陳家〉(《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等研究,但關於上述的諸多屬於誤傳的敘述,卻未見詳細提及。
近年來,因全球唯一仍獲得保存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重現,加上臺灣總督府《府報》、《專賣局檔案》、《臺灣鹽業檔案》,另《臺灣製糖會社史》、《臺灣糖業全誌》、《臺灣憲兵隊史》、《臺灣日日新報》,另加上日本的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紀錄》,橫濱開港資料館《館報》、《橫濱貿易新聞》、《ジャパン.デイレクトリ(Japan Directory,幕末明治在日外國人.機關名鑑)》等,又英文資料《清末臺灣海關歷史資料(Martin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 1867-1895)》、Appendix, Report by Dr. W. W. Myers(梅醫生), No. 875, China, Taiwan Trade Report for 1890 on the Trade of Tainan(Formosa), Warren to Salisbury, 6 March 1891 , in Foreign Office,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 等,所載有關陳中和與「順和棧」之資料,相當豐富,其中有諸多史料為前人所未見發掘者,於是試著從鈎稽整理其中之史料,進一步深入搜尋、探討其事實真相,以更正一般民間「以訛傳訛」之相關資料。
因陳中和曾於日本橫濱擔任「順和棧」主任,東山京子研究員、張守真、楊玉姿曾赴東京、橫濱等地,至國會圖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國立公文書館、橫濱稅關資料展示室、橫濱開港資料館、橫濱開港紀念館等,搜集相關史料。承蒙日本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東山京子特任研究員鼎力相助,得以順利完成任務;另於橫濱開港資料館中,承蒙伊藤泉美主任調查研究員悉心指導,得以廣泛取得關於陳中和與「順和棧」等在橫濱之資料;另承蒙慶應大學福澤研究中心的協助,一行人獲益良多,謹表謝意。
陳中和所投資的事業,相當龐大,如其曾於東港開闢鹽田,於今高雄市大寮區山仔頂創辦「新興製糖會社」且設有五分車;另於今永安區開闢有「烏樹林製鹽會社」鹽田,且設有輕軌車等,但因部分資料已流失,又因時代久遠,上述「東港鹽田」、「新興製糖會社」五分車、「烏樹林製鹽會社」輕軌車等,早已遭廢棄不用,其真正的位置與路線圖等,實已不易找尋。承蒙皇輿科技公司廖總經理德宗,運用其專業技能,提供上述資料,殊屬難得,萬分感激。
本書撰寫期間,地政資料研究方面,承蒙高雄市政府民政局林副局長淑娟、大寮地政事務所黃所長琡婉、岡山地政事務所沈所長洸洋,諸多協助;另承蒙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蘇靖棻小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吳教授文星、前國立臺灣大學王主任愛琴、國立臺南大學丁文惠小姐、文史工作者陳南勝先生、林文金女士、永安區鹽田村陳寶藏先生等,多方協助搜集資料,衷心銘感。又承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王文裕副教授、楊護源助理教授協助審查,受益良多,由衷感謝。又承蒙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提供文物資料及珍貴照片,由衷感謝。惟張守真、楊玉姿皆自忖才疏學淺,雖孜孜從事,遺漏失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學者先進,不吝賜正。
文藻外語大學教授 張守真
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 楊玉姿
目次
目錄
文件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照片目錄
第1章 清朝時期的打狗港
第2章 日治時期的高雄(打狗)港
第3章 陳中和事業的開端
第4章 新興製糖從困境、蛻變到被兼併
第5章 南臺灣鹽場的經營 南臺灣鹽場的
第6章 陳中和的投資與其他的事業
第7章 陳中和的文化資產
第8章 結論
附錄一:陳中和大事年表
附錄二:日日新報有關陳中和之報導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清朝時期的打狗港
一、早期打狗港的發展
打狗港(高雄港)位於臺灣西南端海岸,深藏於潟湖港灣內,自灣岸向西北延伸的地岬(今旗後半島)上,其西北端有海拔48 公尺的旗後山(Saracen Head),西側垂直陡落海面。打狗港周邊地區原為西拉雅(Siraya)族之一支馬卡道(Makatau)族打狗(Tancoia、Tankoya 或Takau)社之古址。打狗或打鼓皆為其譯音。伊能嘉矩認為打狗為「竹林」之
意;土田滋(日)、楊森富從西拉雅族語來看打狗,認為是「雞社」之意;4 翁佳音從荷蘭文獻認為Tankoya,其發音類似「銅(打)鼓仔」,意即「響鼓聲」,因此打狗(Tancoia、
Tankoya 或Takau)即為「海浪拍打海岸,聲音如鼓的地方。」
港灣內側寬廣、風平浪靜,可停泊船隻,以避風濤,但因其沿岸地區沙洲、暗礁分佈,
且進出口航道中有岩礁橫亙,劈分水門,門甚窄,僅容一艦,大船無法進出,卻可容納近海航行的戎克船等,打狗遂成為南臺灣的一個天然港口。
1603 年1 月19 日(萬曆30 年12 月8 日),浯嶼(金門)都司沈有容率水師追剿海盜來臺,破之,收泊於大員社(Tayoun,今安平),其部將陳第隨行,親臨臺南安平等西部海岸,歸著〈東番記〉稱: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
「始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焚掠,迺避居山。」
「居山後,始通中國,今則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其鹿脯、皮、角。」
始知該地原為平埔族住地,成為記載大員社(Tayoun,今安平)、打狗嶼(今旗後)最早的史志。
1684 年(康熙23 年),清廷設臺灣府,府下設臺灣縣、諸羅縣及鳳山縣。自此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至1895 年(光緒21 年,明治28 年),又割讓給日本統治。
1720 年(康熙59 年),陳文達的《鳳山縣志》提及,鳳山縣的港口在西南方者,稱之打鼓仔港,由打鼓仔港往南,有河可到前鎮港,到此可行小船,有汛兵駐紮,再往內陸進入有鳳山港,有橋,港小,船不能到此港。據《鳳山縣志》〈山川〉:
「其港之在西南者,曰打鼓仔港(海汊港北為打鼓汛、港南為岐後汛;詳汛防)。分一條而南入,為前鎮港(小船到此。有汛,詳「汛防」);又入,而為鳳山港(有橋,詳「橋梁」。港小,船不得到)」
在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的記載,較《鳳山縣志》稍加詳細指出,打鼓仔港在邑治(興隆莊)西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前鎮港(今之前鎮河),北入為硫磺港(今之愛河),可以到達興隆莊。據《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山川〉:
「打鼓仔港:在邑治西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至鳳山莊;北入為硫磺港,至興隆莊。」
據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山川〉:
「縣治諸水,西南打鼓港,縣鎖鑰也;石門天開,巨靈擘畫。北流分支,紆迴入治東南郭,外為硫磺港。南流分支為前鎮港,經鳳山莊之大林蒲,瀨東鹽場在焉。再轉而南為鳳山港。」
據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港澳〉:
「丹鳳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內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內,縣南十里,源受 六港(鹽埕、三塊厝、前金、前鎮、竹仔、鳳山)、十四堰,西行,由港門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處(鹽埕、三塊厝、前金、能雅寮、前鎮、竹仔港、鳳山港、旂後、哨船頭),帆楫往來,欸乃聲不絕於耳,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
打狗港位於楠梓溪以南,下淡水溪以西,為清代鳳山縣最重要的出入港口。打狗港為丹鳳澳(俗稱內海仔)的總海口,內部的港道寬闊,港內的分支港有鹽埕港、三塊厝港、前金港、能(苓)雅寮港、竹仔港、旂後港、哨船頭港等,另小船往南可到前鎮港,又有竹筏可通鳳山港(今小港),至鳳山莊止;由北而入,小船或竹筏經硫磺港,可通興隆莊的縣城東廓,打狗港連絡今高雄平原的南北交通,可稱便捷。
打狗港在南臺灣僅次於安平港,因清代初期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貿易,仍集中在安平,打狗港的對外貿易並不熱絡,成為供漁民進出,或臺屬小型商船從事貿易的港口。十八世紀初葉(康熙末年),原為全臺咽喉的安平鹿耳門,因港道日漸狹窄,遇北風盛發時,船不得進;而打狗港因距離鹿耳門水程不過二更,因此大陸來臺的船隻,常改至打狗港停泊豋岸。
二、新聚落的出現
由於打狗港位於南臺灣重要漁場,其近海漁業相當發達,旗後山海域自古以來,即為漁人採捕之所,尤其是近海設寮牽罟,錯居海濱,以萬丹、旗後、大林蒲三處,魚利最多,牽罟最夥。加上打狗港內部腹地,自1837 年(道光17 年),曹瑾就任署鳳山縣知縣後,即大興水利工程,濬築多處潭堰,又引下淡水溪(今高屏溪)之水,砌石為五門,以時蓄洩,並廣修「曹公圳」,以利灌溉,遂使今高雄平原,成為魚、米之鄉。打狗港亦成為南臺灣米、糖重要出口港。
由於打狗港沿海漁業的發達,加上內陸腹地農業的開發,遂使其周邊地區人口日漸增
加,並出現新的村落:
(一)旗後莊
旗後(打狗)原為平埔族之馬卡道族住地。1673 年(永曆27 年、康熙12 年),有一漁戶徐阿華,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皆在該船,於開至打狗海域捕魚時,因遇颱風,乃逃入打狗港。發現該旗後港(打狗港)一帶的沙汕,並無居民,有鑒於該旗後山近海,捕魚極為簡便,先搭一草寮,暫蔽風雨,後乃返鄉邀請漁民洪應等六姓人家至此,各蓋一草寮,在旗後附近捕魚,計共十餘家,形成漁村聚落,這些漁民遂成為打狗(旗後)莊的開基主,同年(1673)建媽祖廟為其信仰中心。
1691 年(康熙30 年)旗後因成旗起蓋,人煙稠密,最早入墾的除阿華因恐媽祖廟之廟地被奸貪之徒侵占,乃邀同洪、王、蔡、李、白、潘等六姓頭人,丈界廟地,並合立開墾字據乙張,以杜絕爭競之禍。旗後莊因人口日漸聚集,土地兼併已日漸惡化,連神聖的廟地都有人要侵占。可見1690 年代(康熙30 年代)的旗後莊已是居民輻輳,人煙稠密的漁村,有旗後港,有渡船與丹鳳澳(俗稱內海仔)各地,帆楫往來。
1878 年(光緒4 年),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於旗後設通商分局,遴選廳縣一員,由鳳山
縣撥派四名差役,一名書吏,以辦理中外交涉事宜。由於商業與航行的需要,1883 年(光緒9 年),在北京總稅務司敦促下,於旗後山上,建一座四方型的燈塔,以利船隻航行的安全,成為打狗(高雄)最早的西式燈塔。1886 年(光緒12 年),武弁吳元德於旗後碼頭,建「釐金局」,有屋十八間。
1887 年(光緒13 年),抄民房入官,建「閩海關」,有屋二十間,「閩海關」為海關監督衙門,海關監督為海關的華籍最高首長,其職責為監督海關的華籍關員,有別於洋員充任的稅務司。
1887 年(光緒13 年),洋商張怡記等號召重修媽祖廟(有屋六間),27 可見旗後地
區商家、居民等的經濟能力,已具有相當的基礎。
(二)鹽埕埔莊
早在鄭氏時期(1661-1683),打狗鹽場早已成為三大鹽場(瀨口、洲仔尾、打狗)之一。
明末遺老沈光文〈平臺灣序〉載稱:
「打鼓澳(打狗澳)能生三倍之財;曝海水以為鹽,爇山材而為炭。」
可見早在鄭氏時期,位於打狗澳北岸的打狗鹽場,已為當地帶來可觀的財富。
1694 年(康熙33 年)高拱乾所著《臺灣府志》,卷五〈賦役志〉鹽餉條載稱:
「鳳山縣: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二格,共徵銀一千六百八十萬兩。」
松下芳三郎《臺灣鹽專賣志》載稱:
「康熙末年(約1720 年代),依照官府的招徠,由漳州府南靖縣人趙元、蔡媽為、黃孔等三人,率引曬丁二十名移來,在打鼓澳鳳山縣大竹橋莊開闢鹽攤。」
1720 年代(康熙末年),為嚮應官府招來,有漳州府南靖縣人趙元、蔡媽為、黃孔等
率鹽丁鹽民二十多人,至打狗港北岸(約今高雄市立鼓山高中)一帶,至今鹽埕區、今前鎮河媽祖港橋以西之地,開闢鹽田,通稱為打狗鹽場,今只可見鹽埕區的瀨南街地名。
後大竹里三山國王廟附近的地區,因較靠近鹽埕港、三塊厝港,移入者日多,逐漸形成人口較多的聚落,是為鹽埕莊;而原住於北邊屬興隆里的鹽埕舊部落則因遍地鹽埕,住民較少,相形之下,較為荒涼,故稱為鹽埕埔。
至1794 年(乾隆59 年),蕭晉朝募建三山國王廟,以為鹽民守護神。
鹽埕莊有鹽埕港,有渡船與丹鳳澳(俗稱內海仔)各地,帆楫往來。
(三)哨船頭
位於打狗港口之北岸。1720 年代(康熙末年),漁民填埋打狗港口北岸之海埔,建
家屋,形成聚落。1733 年(雍正11 年),於哨船頭置打鼓汛,由把總(按為清代中期陸軍最基層軍官)率汛兵駐此。
哨船頭有渡船與丹鳳澳(俗稱內海仔)各地,帆楫往來。
1869 年(同治8 年),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建稅務司辦公室(今高雄市鼓山區哨船街9 號),有十四間房屋。1877 年(光緒3 年),在署理福建巡撫丁日昌努力下,完成臺南至旗後、臺南至安平間的電報線工程。 1880 年(光緒6 年),清廷於哨船頭,建有「電報局」,屋十二間。同1863 年(同治2 年)10 月26 日,打狗(高雄)港開港後,哨船頭
與旗後已成為其重要市街。
(四)苓雅寮莊(苓仔寮、能雅寮)
苓雅寮位於打狗港的北岸,為打狗港內突出的洲渚,故又名「苓洲」,原為漁民曝曬捕魚的苓仔(網罟),而搭蓋草寮屋,以便休息或收藏漁具之所,後因漁民定居而形成聚落。
苓仔寮的「苓」,原作「笭」。「笭仔」為捕魚的魚具。據《大唐新語》:
「魚具總曰笭箵。」
據連橫,〈貨殖列傳-陳福謙〉《臺灣通史》載稱:
「(苓雅寮)莊瀕海,與旗後相望,耕魚並藕,僅一寒村。」
苓雅寮分為頂寮和下寮。苓雅寮的東半部,靠近過田仔的地方,因較高,稱為頂寮;而西半部靠海地區,因地勢較低,稱為下寮,下寮多姓孫,下寮廟為鼓山亭,主祀保生大帝。頂寮方面,1757 年(乾隆22 年),黃欽募建媽祖廟(安瀾宮),又稱為頂寮廟。頂寮多姓陳,如陳福謙來自岡山後紅,稱為後紅陳;另陳中和來自臺南鹽埕,稱為鹽埕陳;陳喜(貢生)來自臺南鯤身,俗稱為鯤身陳。
1788 年(乾隆53 年),鳳山縣城由興隆莊(今左營)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苓雅寮莊因位居旗後和鳳山縣新縣城(今高雄市鳳山區)之間必經的孔道,而且苓雅寮位
於靠海的平原,腹地開闊,潛力較大,因而迅速發展。
1855 年(咸豐5 年),美商進駐打狗(高雄)港後,苓雅寮成為貨物運至內陸之起點,
又腹地的農產品也由苓雅寮集中,再橫渡丹鳳澳(俗稱內海仔),至打狗(高雄)港。
據《鳳山縣采訪冊》:
「能雅寮街,在大竹里,縣西南十里,逐日為市。」
(五)三塊厝
相傳王、蔡、鄭三姓族人,於鄭氏時期(1661-1683),移民於今三塊厝地段拓墾,其中王姓族人開墾較東邊的橋頭、蔡姓族人開墾中段的海墘,鄭姓族人則在較西邊的後角,後子孫繁衍,形成聚落,加上此處位於今愛河(高雄川)南支線之中游,可航行船隻,經打狗港,通往出海口,稱三塊厝港,有渡船與丹鳳澳(俗稱內海仔)各地,帆楫往來,因此交通便利,有利於三塊厝的開發,後族人建太子廟(今三鳳宮)以為守護神,1870 年(同治9 年),同知張鑑道重修。今三鳳中街成為當時三塊厝最繁榮地帶。
三、由美商轉英商經營
1823 年(道光3 年),由於暴風雨導致安平港口淤淺,歐美洋船難以進泊,遂都轉往打狗港,加上此時打狗港周圍的腹地已逐漸開發,打狗港以出產豐富的米、糖、雞蛋、水果等物產著名,且售價低廉。1855 年(咸豐5 年),屬於香港美商威廉士洋行(Anthan Williams & Co.)的三桅帆船「路易斯安那(Louisiana)號」由廣州啟航,取道廈門前往臺灣,試探進行貿易。
因無法進入臺灣府城(臺南),轉而南下打狗(高雄),受到地方官員熱烈歡迎。同年(1855)4 月,「路易斯安那(Louisiana)號」滿載米、糖等貨而去,受到美商的重視。
1856 年(咸豐6 年),羅賓奈洋行(W. M. Robinet & Co.)、奈氏兄弟洋行(Nye Brothers
& Co.)也先派出三桅帆船,駛往打狗(高雄),後與威廉士洋行(Anthan Williams & Co.)
等三家洋行,並決定共同購置三桅帆船「科學(Science)號」,停泊於打狗(高雄)港,作為通商大本營,將臺灣產物運至香港銷售。同年(1856)6 月,「科學(Science)號」船長波特(George A. Potter)且與臺灣道裕鐸,私下簽訂協約,取得其在打狗(高雄)的貿易特權。
後繼任船長魯尼(M. Rooney)且向哨船頭地主盧氏家族(Lu family)租地,開始從事打狗港的改進工程,如於海港入口處設立電線,夜間懸置燈光,白天升起美國國旗,以利引導船隻出入;建立一座足以容納一千噸貨物的貯糖倉庫、住屋二棟,一個簡便的碼頭等,成為打狗(高雄)港發展的先驅者。打狗(高雄)港因而成為美商、英商注意的目標。
1854 年(咸豐4 年),英艦「Saracen」號在J. Richard 率領下,曾至旗後山海域探測水勢,繪製海圖,並以該艦名稱,將旗後山命名為Saracen Head。J. Richard 並指出打狗港將來必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857 年(咸豐7 年)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阿姆斯壯(James Armstrong)曾派所屬
海軍隊長辛茲(Johon D. Simms),前來打狗港美商居留地駐紮,企圖於臺灣建立一個營地,
搜集資料,以利將來美國在臺灣採取行動的依據。依據其報告指出,打狗港又名旗後港,雖然入口狹小,卻已被視為臺灣最好的港口;附近居民對待外人友善。
初期美商三家洋行在打狗港的貿易,相當順利,不久因美商間相互激烈競爭,英商船隻亦相繼而至,遂成為船多貨少現象,威廉士洋行(Anthan Williams & Co.)及奈氏兄弟洋行(Nye Brothers & Co.)先行退出,而羅賓奈洋行(W. M. Robinet & Co.)在臺灣的貿易,雖有不少利潤,但短期內卻無法抵銷其在打狗的巨額投資,如對臺灣官員行賄、日常人事費用支出過多等,而造成周轉不靈。1858 年(咸豐8 年),羅賓奈本人因企圖逃避債務被判刑,致羅賓奈洋行(W. M. Robinet & Co.)在打狗的資產,由債務人售予英商甸德洋行(Dent & Co.)、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至此美商在臺灣所從事非法貿易與經營,始告一段落,從此之後,英商在臺貿易,因而一枝獨秀。
英商怡和洋行遂以廢船「探路者號(Pathfinder)」,甸德洋行則以「三葉號(Ternate)」
作為其集貨船(Receiving ship),以打狗港為貿易中心,從事在臺灣貿易,打狗港的地位遂日益重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