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無法訂購
【套書優惠】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范仲淹為北宋著名政治家,除了在改革時弊、軍事撫邊上留名青史外,其文學主張和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成就。范仲淹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言摯情切,如其名篇<岳陽樓記>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般,充滿對現實的同情與關懷。披覽篇章之際,每能感受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尚情懷。本書選錄范文正公文章四十篇,包含具有代表性的論、議、書、表、碑、狀、讚、記等,注釋準確明白,語譯生動傳神,是欣賞范仲淹人品與文采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沈松勤(注譯者)
浙江省長興縣人。現為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與中國詞學研究。
序
導 讀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一投入政治活動,就積極主張革除弊政。仁宗天聖三年(一○二五),范仲淹就在著名的〈奏上時務書〉中提出了改革時弊的政綱,主張救文弊、復武舉、重三館之選、賞直諫之臣及革賞延之弊等。仁宗慶曆三年(一○四三),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在天章閣召對時所寫〈答手詔條陳十事〉及稍後的〈再進前所陳十事〉中,全面地提出了他改革弊政的方案。范仲淹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方案,當時甚得仁宗皇帝的讚賞,終因「規模闊大」遭到保守派的反對而未能實行。
對於當時西夏元昊和羌族的入侵,范仲淹是主張堅決抵抗的。他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與韓琦並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兼任延州、環州、慶州等邊疆地區行政長官,號令嚴明、愛護士卒、訓練民眾、提拔賢才,在邊疆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對羌族人民實行恩威並施、團結多數、孤立少數的政策。守邊數年,敵人不敢進犯,呼他為「龍圖老子」。當時民謠說:「小范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是范雍)又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上攻守二策狀〉、〈答趙元昊書〉、〈東染院使种君墓誌銘〉、〈奏乞救濟陝西飢民〉等文中,可以明顯地體現著范仲淹的軍事策略思想。同時范仲淹還因關心人民生活疾苦,自奉儉樸,受到人民的敬仰。史載羌族邊民有給范仲淹立生祠的;范仲淹死後,內羌首領有在遺體前痛哭三天三夜的。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的紛爭局面。宋初統治者針對唐末五代的種種積弊,在政治、軍事、財政、文化等各個方面採取了一套新的措施。如優待文人、優容隱士、廣立學校、擴大科舉、提高文官地位、儒佛道並崇等等。這在客觀上為散文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以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中唐古文運動,到了唐末五代又重新變為綺靡柔弱的文風和雕章琢句的駢儷文章。宋初的柳開和王禹偁雖然早已著力倡導古文和寫作韓柳式的散文,然而,依附於上層統治階層的、歌舞昇平的綺靡文風,自唐末五代以迄宋初,積重難返,並非一下子就可以改變得過來的。以楊億、劉筠為首的一批文人,致力於雕章麗句、更迭唱和。與他們的詩歌《西崑酬唱集》號為「西崑體」一樣,廣泛流播,在文壇上盛行了三十多年。歐陽修在〈記舊本韓文後〉中說:「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以取科第、擅名聲,以誇榮當世。」這正點明了當時文壇的實際情況及這種文風流行並占領統治地位的真正原因。
浮豔文詞,可用來歌功頌德,也可供享樂,但並不是加強統治政教的工具。隨著宋初以來階層對立的逐步加劇,統治階層中反對這種侈靡文風的有識之士愈來愈多。真宗於大中祥符二年(一○○九)曾下詔,指斥「近代以來,屬詞多弊,侈靡滋甚,浮豔相高」,告誡「今後屬文之士,有辭涉浮華、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復古風。」仁宗也在天聖七年(一○二九)、明道二年(一○三三)連續下詔,申戒浮華,提倡散文。從大中祥符到明道的二十多年間,朝廷的表態和文士的呼籲,使得主張改革文風的人士接踵湧現。范仲淹雖然不是主要以文士的面目立於世,但他更從政治上改革弊政的角度,認識到浮豔文詞對政治教化的影響。他認為「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是故觀虞夏之書,足以明帝王之道;覽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故聖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質弊而不救,則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則華而將落。前代之季,不能自救,以至于大亂,乃有來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則為君子之憂;風化其壞,則為來者之資。」他認為本朝文章「不追三代之高,而尚六朝之細」,因此強烈要求「敦諭詞臣,興復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也。」(〈奏上時務書〉)
范仲淹在〈尹師魯河南集序〉中對宋初以來的文壇現狀作了十分中肯的分析。他認為「文章之作,醇醨迭變,代無窮乎。惟抑末揚本,去鄭復雅,左右聖人之道者,難之。」文章讚揚了柳開及其門人「能師經探道」,而十分不滿於楊億為首的文人們的「刻辭鏤意」,「甚者專事藻飾,破碎大雅」,認為「洛陽尹師魯,少有高識,不逐時輩,從穆伯長游,力為古文」,「深于《春秋》,故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章奏疏議,大見風采」。「歐陽永叔,從而大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而古,其深有功于道歟」。范仲淹完全贊同宋初從柳開、穆修、尹洙到歐陽修等人所代表的新古文運動,以及他們重道、宗唐、寫作韓柳式散文的主張。
范仲淹在理論上大聲疾呼「救斯文之弊」,在創作實踐上則體現出充實的政治內容和較高的藝術性。〈岳陽樓記〉可以看成是范仲淹散文的代表作。這是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時,請作者寫的一篇「記」。名雖為「記」,實際是一篇即事和即景抒情的散文。當時滕子京因挪用公款的罪名謫守巴陵郡(岳州),而范仲淹改革弊政的措施,也於慶曆五年(一○四五)以「規模闊大」為由遭保守派反對而宣告失敗,罷去參知政事的職務,受命出撫河東、陝西。寫作此文的時間是慶曆六年九月,作者正在知鄧州任上。作者從彼此的不幸遭遇出發,抓住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抒寫其失意的憤懣,發揮其對「憂」、「喜」的見解,最後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來規勸滕子京和勉勵自己。本文多用四言,雜以排偶,鋪敘藻飾,頗有詩意,和當時的一般所謂古文有所不同,被古文家尹洙(師魯)評為「傳奇體」,其實正是作者直抒胸臆、自成一體,具有藝術創造性的表現。
范仲淹撰有大量的論、狀、書、記、碑、銘和奏議文字,也大都直抒胸臆,語無泛設。其代表作有〈上攻守二策狀〉、〈唐狄梁公碑〉、〈鄠郊友人王君墓表〉、〈東染院使种君墓誌銘〉等。如〈東染院使种君墓誌銘〉,雖曰墓誌銘,但絕無一般文人「諛墓」的味道。這篇碑文,敘述种世衡在西北邊境築城、鑿井、教射、通商,團結羌族人民,組織人民共同抗擊西夏元昊部隊入侵的功績,詳明親切,頗為生動。范仲淹當時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种世衡是他十分器重的部下,他十分了解他的部將,所以文章寫來事事真實,處處真情,語言樸實,有如白話。這是一篇上乘的敘事記人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墓誌銘所可比擬。
范仲淹寫的詩賦作品也不少,其中也不乏傳世名篇。如〈江上漁者〉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頗有唐人李紳「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詩意,是由憫農者推及漁者。詩中只寫一葉扁舟浮沉出沒於滔滔的大江風浪之中,漁人身危如寄,命輕如葉,飽含著作者對勞動者的關心和同情。〈淮上遇風〉詩:「一棹危于葉,旁觀亦傷神。他時在平地,毋忽險中人。」進一步申述了作者救民於水火的抱負。〈漁家傲〉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幛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首詞可能寫於作者知延州時。此詞寫邊城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憂國心切的心情,與唐人立功疆埸、追亡逐北的邊塞詩相比,情調迥然不同。但詩風慷慨蒼涼,同樣表現了作者抵禦外侮、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抒寫邊塞詞,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後來蘇辛詞派作了先導,在詞史上也應受到重視。范仲淹的賦,既有古賦,也有魏晉以來的抒情小賦,有些已接近散文賦。如本書所選的〈秋香亭賦〉、〈靈烏賦〉、〈金在鎔賦〉等,含蓄雋永,不僅詠物抒情,且往往富有哲理,予人以啟迪。
目次
新譯范文正公選集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一 古賦
秋香亭賦并序 一
靈烏賦并序 六
二 論
選任賢能論 一一
近名論 一七
推委臣下論 二三
三 議
上攻守二策狀 三五
四 讚
楊文公寫真讚 四九
五 頌
泰州張侯祠堂頌 五五
六 序
太清宮九詠序 五九
朝賢送定惠大師詩序 六二
太子賓客謝公夢讀史詩序 六七
述夢詩序 七一
尹師魯河南集序 八○
唐異詩序 八九
說春秋序 九七
七 記
嚴先生祠堂記 一○一
清白堂記 一○六
岳陽樓記 一○九
邠州建學記 一一六
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 一二一
八 書
奏上時務書 一二五
上執政書 一五五
上資政晏侍郎書 二二六
上時相議制舉書 二五○
與唐處士書 二五九
答趙元昊書 二六三
答安撫王內翰書 二七九
上呂相公書 二八五
上樞密尚書書 二九○
九 碑
唐狄梁公碑 二九五
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 三一四
一○ 墓誌
東染院使种君墓誌銘 三二九
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誌銘 三五三
一一 墓表
太府少卿知處州事孫公墓表 三六一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 三六五
一二 表
睦州謝上表 三七三
一三 狀
舉歐陽修充經略掌書記狀 三八三
舉張方平充經略掌書記狀 三八七
一四 賦
金在鎔賦 三八九
一五 政府奏議
答手詔條陳十事 三九三
再進前所陳十事 四五七
奏乞救濟陝西飢民 四六二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一 古賦
秋香亭賦并序 一
靈烏賦并序 六
二 論
選任賢能論 一一
近名論 一七
推委臣下論 二三
三 議
上攻守二策狀 三五
四 讚
楊文公寫真讚 四九
五 頌
泰州張侯祠堂頌 五五
六 序
太清宮九詠序 五九
朝賢送定惠大師詩序 六二
太子賓客謝公夢讀史詩序 六七
述夢詩序 七一
尹師魯河南集序 八○
唐異詩序 八九
說春秋序 九七
七 記
嚴先生祠堂記 一○一
清白堂記 一○六
岳陽樓記 一○九
邠州建學記 一一六
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 一二一
八 書
奏上時務書 一二五
上執政書 一五五
上資政晏侍郎書 二二六
上時相議制舉書 二五○
與唐處士書 二五九
答趙元昊書 二六三
答安撫王內翰書 二七九
上呂相公書 二八五
上樞密尚書書 二九○
九 碑
唐狄梁公碑 二九五
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 三一四
一○ 墓誌
東染院使种君墓誌銘 三二九
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誌銘 三五三
一一 墓表
太府少卿知處州事孫公墓表 三六一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 三六五
一二 表
睦州謝上表 三七三
一三 狀
舉歐陽修充經略掌書記狀 三八三
舉張方平充經略掌書記狀 三八七
一四 賦
金在鎔賦 三八九
一五 政府奏議
答手詔條陳十事 三九三
再進前所陳十事 四五七
奏乞救濟陝西飢民 四六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