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80 元優惠價
:90 折 25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丟掉崩世代的被剝奪感,
拋開小確幸的取暖心態,
你需要加速思考新陳代謝,重新想像未來!
人氣專欄作家王盈勛
52個辛辣幽默的獨特觀點,不囉唆、不說教,
異類解讀台灣的世代與階級差異,
讓人在微笑中嗆出一滴眼淚 !
張鐵志、黃哲斌 不只按讚推薦
本書特色:
你以為正常的理所當然 其實根本不正常
你已成慣性的社會價值 其實不應該習慣
跳脫線性舊思維、擺脫傳統老框架,為自己的腦袋維新!
本書作者王盈勛目前於藝術大學任教,他年少嗜讀左翼理論,卻在最講究資本主義的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明明學的是傳播和管理,卻經常以經濟學、社會學的眼光來看世界。
外表有些老成,骨子裡卻很愛研究年輕人的想法;神情有些肅穆,腦子裡卻常迸出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的辛辣幽默。以不一樣的角度、視野看世界,讓王盈勛告訴你…
為甚麼成功人士都聽得到內心的聲音,但你卻從來沒聽到?
因為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為什麼年輕人進入職場後會適應不良,而被貼上草莓族標籤?
現代年輕人進入職場後,等於是從一個高度民主的成長環境,投身威權的「鐵幕」,某種程度來說,這是時代的精神分裂症!
為什麼上一代的夢想是當總經理,這一代的夢想是環島登百岳?
這意味著,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主要來源,已逐漸從生產面移轉到消費面,從工作面移轉到生活面。
為什麼企業總說缺工,求職者總說找不到工作?
事實上,我們造就了許多新世紀的未來人才,但是對於產業的未來發展,卻有著非常復古的期待!
台灣社會一直有思想貧弱症。既有的體制、教育系統、弱智媒體、意見領袖,只傳遞給我們蒼白的思維方式、陳舊的語言,和保守的價值。
然而,時代已經改變,新媒體、新世代、新價值已經誕生。盈勛這本書就是新思潮的一個大浪。
——張鐵志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主筆
王盈勛的文章,不囉唆,不炫技,不堆砌數字,也不賣弄術語。
但他經常像是剝洋蔥,一層一層,剝開成見與慣習,剝開懶惰,剝開理所當然,讓人看見事物的核心,也讓人在微笑中嗆出一滴眼淚。
——黃哲斌 資深媒體工作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拋開小確幸的取暖心態,
你需要加速思考新陳代謝,重新想像未來!
人氣專欄作家王盈勛
52個辛辣幽默的獨特觀點,不囉唆、不說教,
異類解讀台灣的世代與階級差異,
讓人在微笑中嗆出一滴眼淚 !
張鐵志、黃哲斌 不只按讚推薦
本書特色:
你以為正常的理所當然 其實根本不正常
你已成慣性的社會價值 其實不應該習慣
跳脫線性舊思維、擺脫傳統老框架,為自己的腦袋維新!
本書作者王盈勛目前於藝術大學任教,他年少嗜讀左翼理論,卻在最講究資本主義的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明明學的是傳播和管理,卻經常以經濟學、社會學的眼光來看世界。
外表有些老成,骨子裡卻很愛研究年輕人的想法;神情有些肅穆,腦子裡卻常迸出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的辛辣幽默。以不一樣的角度、視野看世界,讓王盈勛告訴你…
為甚麼成功人士都聽得到內心的聲音,但你卻從來沒聽到?
因為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為什麼年輕人進入職場後會適應不良,而被貼上草莓族標籤?
現代年輕人進入職場後,等於是從一個高度民主的成長環境,投身威權的「鐵幕」,某種程度來說,這是時代的精神分裂症!
為什麼上一代的夢想是當總經理,這一代的夢想是環島登百岳?
這意味著,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主要來源,已逐漸從生產面移轉到消費面,從工作面移轉到生活面。
為什麼企業總說缺工,求職者總說找不到工作?
事實上,我們造就了許多新世紀的未來人才,但是對於產業的未來發展,卻有著非常復古的期待!
台灣社會一直有思想貧弱症。既有的體制、教育系統、弱智媒體、意見領袖,只傳遞給我們蒼白的思維方式、陳舊的語言,和保守的價值。
然而,時代已經改變,新媒體、新世代、新價值已經誕生。盈勛這本書就是新思潮的一個大浪。
——張鐵志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主筆
王盈勛的文章,不囉唆,不炫技,不堆砌數字,也不賣弄術語。
但他經常像是剝洋蔥,一層一層,剝開成見與慣習,剝開懶惰,剝開理所當然,讓人看見事物的核心,也讓人在微笑中嗆出一滴眼淚。
——黃哲斌 資深媒體工作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簡介
王盈勛
大學時代嗜讀左翼理論書籍,當時覺得管理是不值一哂的學科,最後卻在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台灣南部小鄉鎮做過有線電視台節目部經理,也在中國北京從事過新聞工作,最後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
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學士學位等學歷,教得最多、最有興味的卻是通識課。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也是知名專欄作家。長期以辛辣幽默的文字,關心社會趨勢、社會創新與創造力剖析,以及產業與消費市場分析等相關議題。著有《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白話數位經濟》、《微軟生存之戰》等書。
大學時代嗜讀左翼理論書籍,當時覺得管理是不值一哂的學科,最後卻在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台灣南部小鄉鎮做過有線電視台節目部經理,也在中國北京從事過新聞工作,最後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
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學士學位等學歷,教得最多、最有興味的卻是通識課。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也是知名專欄作家。長期以辛辣幽默的文字,關心社會趨勢、社會創新與創造力剖析,以及產業與消費市場分析等相關議題。著有《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白話數位經濟》、《微軟生存之戰》等書。
目次
推薦
自序
Part 01 思考刷新
對熱情的焦慮/對與對的選擇/如果人人念台大/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直銷能讓人致富嗎?/鄉下人真的比較老實嗎?/排毒、能量、免疫力/成名之路/民主三缺一/資訊人員的期望值/美國夢,以及反美國夢/如果半澤直樹不曾起身抗暴…/顧客可以或需要被帶領嗎?/你需要最新的管理知識嗎?/從資本壟斷到科技壟斷
Part 02 社會維新
為何社會聽不見年輕人的聲音?/按讚為何改變不了世界?/社會運動與運動社會/你其實並不那麼想革命/崩壞與再生/夢想,是轉動輪子,還是啟動馬達?/忙碌的人都相似,清閒的人都不同/台灣人的勇氣/別成為一個打地鼠社會/消基會也需要新思維/改變的起點,是自己/自我實現的預言/依靠另一個市場不是未來/怎樣算是與中國正常交往?「半移民」社會
Part 03 經濟革新
如果這世界均富了/如果世界是個賭場/從福利國到無力國/國民所得越高越好嗎?/財團哪裡有問題?/論「炒作」/薪水多少才合理?/工作者要團結/數量與價值/電影院的票價為何都是固定的?/獎學金經濟學
Part 04 產業翻新
愛競爭、怕鬥爭的台灣人/在中韓之間的產業卡卡/台灣缺的是工作還是工作者?/大間隔小間的產業思維/勞力士的為與不為/為何華盛頓郵報比中時、蘋果不值錢?/天空會有幾朵雲?/雲端之路,天堂之門/電視的智慧/只想買條牛仔褲/社群的交流與截流
自序
Part 01 思考刷新
對熱情的焦慮/對與對的選擇/如果人人念台大/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直銷能讓人致富嗎?/鄉下人真的比較老實嗎?/排毒、能量、免疫力/成名之路/民主三缺一/資訊人員的期望值/美國夢,以及反美國夢/如果半澤直樹不曾起身抗暴…/顧客可以或需要被帶領嗎?/你需要最新的管理知識嗎?/從資本壟斷到科技壟斷
Part 02 社會維新
為何社會聽不見年輕人的聲音?/按讚為何改變不了世界?/社會運動與運動社會/你其實並不那麼想革命/崩壞與再生/夢想,是轉動輪子,還是啟動馬達?/忙碌的人都相似,清閒的人都不同/台灣人的勇氣/別成為一個打地鼠社會/消基會也需要新思維/改變的起點,是自己/自我實現的預言/依靠另一個市場不是未來/怎樣算是與中國正常交往?「半移民」社會
Part 03 經濟革新
如果這世界均富了/如果世界是個賭場/從福利國到無力國/國民所得越高越好嗎?/財團哪裡有問題?/論「炒作」/薪水多少才合理?/工作者要團結/數量與價值/電影院的票價為何都是固定的?/獎學金經濟學
Part 04 產業翻新
愛競爭、怕鬥爭的台灣人/在中韓之間的產業卡卡/台灣缺的是工作還是工作者?/大間隔小間的產業思維/勞力士的為與不為/為何華盛頓郵報比中時、蘋果不值錢?/天空會有幾朵雲?/雲端之路,天堂之門/電視的智慧/只想買條牛仔褲/社群的交流與截流
書摘/試閱
Part 01 思考刷新
1. 對熱情的焦慮
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在各個領域有重大成就者的人物傳記,在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暢銷書的重要類別之一。大家喜歡看這一類的書,大半是希望可以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從中找到自己也能邁向成功之路的啟示。
這一類的人物傳記所講述的故事,可能發生的時空環境不同、情節各異,但是十之八九,他們都在向我們傳遞一種訊息與精神:對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他們具有高度的熱情,才驅策他們走到今天的地步。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很多自認是「自由派」的人士,也在鼓吹我們的孩子們要愛你所愛,去做你發自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事。於是乎,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來說,甚至已成為在人生態度上具有「政治正確」地位的一件事了,因此當我們說「你對這個工作沒有熱情」,聽來似乎輕描淡寫,骨子裡其實是一項相當嚴厲的指控。
追尋「意義」的意義
但是,過於強調追求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追逐人生「真正的」夢想,竟也產生了一個沒人預料得到的結果:其實,我們當中的多數人,其實根本傾聽不到所謂內心的聲音,即使我們以為我們聽見了,我們經常也抵達不了那夢想的彼岸。
因此,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曾經說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現象,而是一種罕見而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為何對於「熱情」的焦慮,在我們這個時代變得如此普遍?
我們會對一件事產生熱情,是因為我們在那件事當中,發現了「意義」。我們自覺有意義的事情,才能驅策我們不斷奮勇向前;我們看得見意義的彼岸,也才能確知航行的方向。
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意義」開始崩壞、瓦解、游移飄離的時代。過去,意義的追尋是「不假內求」的,特別是工作的意義。在物質還是高度匱乏的時代,工作是為了維繫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你不用想太多;在宗教還是社會生活的中心的時代,工作是為了榮耀上帝,所以你只要讀聖經就等於認識了工作的意義。
然而,現代人已從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從宗教的綑綁中掙脫出來了,自由是自由了,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得自己去找尋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了。
當選擇沒有好壞優劣
當代人所面臨的最大弔詭是,社會越是自由多元、物資生產越是過剩,我們便越被督促要去找尋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但是,越是這樣的社會,意義的追尋卻越是困難,因為當此選擇與彼選擇「只是不同」而已,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所有的選擇,也就不再有那終極的、唯一的、非如此不可的意義存在了。
工作或升學為何會讓你猶豫不決?因為你有一套算計的方法,可以評估「得到學位」或是「早進社會兩年」的種種利弊得失,但是你無法比較兩者的「意義」,就算你比較了,意義也會在你的比較中消磨耗盡。
這也就是說,找不到事情的終極意義,不知何處傾注熱情,說不定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
那麼,我們所認識的那些能夠找到自己所愛,投注畢生心力,而終究達成很高的成就的那些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我看來,他們可能反倒是一群復古的、不合時宜的、拒絕比較的特異人種。
2. 對與對的選擇
當我們自以為被迫做出一種選擇,同時陷入另一種選擇的困境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自由」,我們也不用那麼執著於自由選擇的困惑。
雨季又到了。像是餐廳、捷運站、百貨公司等等這些公共場合,不知從哪一年起,總是會準備一些塑膠傘套供來客取用,免得雨傘滴落的水珠弄濕了地板。
每次我看到這些置放塑膠傘套的架子,內心總是非常猶豫,一方面覺得這種用過一次即丟的塑膠套實在太過浪費、很不環保,但在另外一面,我也不想讓清潔人員為了保持百貨公司地板的閃亮潔白,像薛西佛斯滾大石般拖地拖個沒完。
這樣的心路歷程在我心中可能已重複不下上百次,但是每次要進百貨公司,仍讓我有點遲疑,不知怎樣做決定才好。
這種事很難做決定,原因是它是一個「對與對」的選擇,我們既想要節省資源,又想要地板乾淨,但是兩者之間,卻又似乎是衝突的。那麼,在對與對的選擇之間,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做抉擇呢?
回顧選擇的「歷史」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到「歷史」。
我回想起,在還沒有傘套之前,我大剌剌地把濕答答的雨傘拿進百貨公司,心中似乎不曾升起愧疚之意。這種情境不難理解,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之下,維持地板整潔的責任,自然而然就落在清潔人員身上,而正是因為有了傘套,我們才意識到消費者也有維持地板整潔的責任。
倒過來看也是一樣的,如果有一個場所(比方說,鋪了地毯的房子),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慣例中,我們就是不會把濕漉漉的雨傘帶進這樣的空間當中,我們對於為了要符合這樣的慣例,所要付出的代價,比方說,將傘留在室外的遺失風險,或是主人準備好的可拋棄式傘套,同樣也是視為理所當然。
這也就是說,我們的罪惡感,可能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源自我們以為的資源浪費、或是造成他人重複勞動的愧疚之心,而是因為:我們有了選擇。因為我們有了選擇,我們覺得決定權操之在我,所以我們有義務做出最好的判斷。
選擇的兩難
這種選擇的兩難,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
比方說,如果你想開車到宜蘭,反對雪山隧道將台灣山脈開腸破肚的人,可能會選擇拒走北宜高速公路,但是轉念一想,又覺得繞遠路走北濱或北宜公路是浪費汽油的選擇。
紙尿布只用一次就拋棄當然相當不環保,但是跟棉布尿布重複刷洗耗用的洗潔劑所造成的河川污染比起來,其實我們也不那麼確知那個選項對環境的傷害比較大。
如果我們陷在這樣的問題裡無法自拔,會發現做任何事情都變得舉步維艱,這樣也行、那樣也有理,政治正確之事想太多,最後反而變得虛無。在我看來,要在對與對的事情之間排序、進而做出選擇,在多數情況下,終究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
我們反而應該倒過來思考,這樣「選擇的兩難」,是不是一個真的問題。雨天拿傘進百貨公司,其實我們是可以有其他選擇的:自備可重複使用的傘套、使用內建傘套的雨傘,或是請百貨公司在雨天建立寄放雨傘的機制等等。
換句話說,當我們自以為被迫做出一種選擇,同時陷入另一種選擇的困境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自由」,我們也不用那麼執著於自由選擇的困惑。我們應該跳出來思考,更有創意地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受困於選擇題的答案。
3. 如果人人念台大
過去一、二十年,因為大學的門檻放寬了,一度使得研究所變得很難考;研究所人人都念了,「就業」就變成競爭的主戰場所在。競爭只是延後了,沒有消失。
上週和有兩個學齡前女兒的朋友聚餐,朋友看我在學校教書,開玩笑說,台大一年收三萬多個學生,少子化再這樣下去,等到女兒要念大學,搞不好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念台大!
這中間當然有些誤解,台大三萬多名學生人數,實則包括碩、博士班,而且一萬多人的大學部學生,還得再細分為四個年級,所以台大一年招收的大學部學生人數,應在四、五千人之譜,距離「半數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能念台大」的說法,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不過這事倒也真勾起我的好奇心:如果台灣真的人人念台大,那會是怎樣一幅光景?
學歷也是過濾機制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得先理解,學歷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說,現在網路上處處是學習資源,唸書不一定要上大學,要大家別盲目迷信學歷。此話一點不假,學歷不等於學習。
但是過度相信此說的人往往也忽略了,學歷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率的過濾機制。美國頂尖的投資銀行、企管顧問公司,像是高盛、麥肯錫等,一般而言只雇用長春藤名校的畢業生。因為學歷門檻而進不去這些公司的人常常會抗議說,非名校畢業生也有傑出人才啊,他們會因此錯過許多優秀的工作者。
光看學歷會錯過傑出人才的這一點勿庸置疑,但是這種「錯過」卻是相當符合經濟效率的。
我們不妨設想,一家工作條件優渥、企業聲譽卓著的公司,動輒可能收到上萬封履歷表。只要一份履歷看一分鐘,就是一萬分鐘、一六六個小時、二十個工作天,將近一個月的工作量。
沒有任何一位主管會這樣工作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先把頂尖名校畢業的履歷挑出來,再從裡面挑選優秀、合適的人才。然而,這樣會不會錯過其他優秀人才呢?會的,但是並不重要,因為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這個簡單的推理,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事實:有競爭存在,才是問題的關鍵。有競爭,就必然有過濾、有淘汰。
如果人人念台大,表示台大的招牌將不會是一個有效的過濾機制。若真有這麼一天,將會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率的新過濾機制發展出來,這樣的宿命是不可能改變的。
改變「競爭」的定義
過去一、二十年,因為大學的門檻放寬了,一度使得研究所變得很難考;研究所人人都念了,「就業」就變成競爭的主戰場所在。競爭只是延後了,沒有消失。
很多人認為大學生變多了,會使大學學歷貶值,這可能也是一個只對了一半的說法。比較接近實況的可能是,大學變多了,一般大學的學歷貶值了,但是名牌大學學歷反而會升值,因為要在數量龐大的大學畢業生中,做出有效的辨識與過濾的困難度變高了,所以更會從名牌大學選擇起。
我們的教改,改來改去,終究還是難以脫困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如果家長、學生想的都還是競爭,競爭就是過濾與淘汰,那麼再偉大的教育理念與制度設計都不可能成功,即便人人都念了台大,結果也是一樣的。
那麼,競爭能不能被改變呢?我覺得不但可以,而且是必要的,因為這世界也在改變。
我在課堂上問學生,能不能舉得出四十歲以下,但是又像林懷民、張大千、李國修、或是黃春明這些眾所皆知的藝術家?讀者也可以試試,當然不是沒有,但是非常困難。
這並不是代表創作者的創作力減弱了,而是如同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的名言,現在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但同樣地,人們現在要忘掉這些短暫成名的英雄,可能還不用十五分鐘。
兩種市場誰拿獎?
最熱門的智慧型手機,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橫掃全球市場,但同時,不是太久以前,也才橫掃全球手機市場的業者,現在早已被遺忘。而且,看似大餅誘人的手機市場,全世界也只有三家業者能賺錢,就算是集合台清交最優秀的理工科系畢業生,也未必能扭轉落難手機業者的頹勢。
這是一個競爭的市場,縱然以最聰明的頭腦競逐大獎,但是大獎終究只有一個。
另外有一種市場,它的成功是局部的、很帶有個人色彩的。
我們現在可能辨識不出各個領域明星級的公眾人物是誰,但是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或許只是小到「毀損資料復原」、「六零年代公仔蒐集」、或是「薑汁布丁的製作」,但我們都知道該領域誰是一等一的達人,甚至這樣的地位與名聲,很可能世界上對該領域感興趣的人都知道,才得以長時間屹立不搖。
這樣的市場,不是競爭的市場,它是一個自我探索、自我展現的市場。
哪一天台灣人人可以念台大,卻未必人人想唸台大,也就是台灣可以在這樣的市場中大放異彩的時候。
4. 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
人多的地方,也是最終的大獎最豐厚的地方,這可能是個事實。但是人多的地方,毫無疑問也是競爭最激烈、贏家最少的地方,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了。
台灣大學的入學制度雖然歷經多次變革,但是有一點卻是數十年來沒什麼變化,那就是:每個學校的熱門科系都相去不遠。
有醫學系的學校應該都是醫學系掛頭牌,電機、電子通常還是自然組學生的首選,商管、法律科系則是在社會組選項中多年不衰。用白話來說,就是一般人認定的「熱門科系」,在不同的學校一樣熱門。
這事有何值得深究之處?如果一個科系的前途大好,是一個「好的」科系,理論上來說,不會因為設在不同的學校而有所不同。
多或少的市場策略
讓我姑且先跳tone一下,來看一個假設性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有一天突然跟你說,他研發了一種可樂的配方,口味簡直跟可口可樂不相上下,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我想,稍有市場知識的人很少會說,太棒了!既然味道相去不遠,就來跟可口可樂一決生死吧。
消極一點的人會說,可口可樂有強大的行銷資源,勢單力孤的在地業者是拼不過它的,還是算了吧!積極樂觀的人會建議,和可口可樂硬拼可能不是聰明之舉,但是既然你研發出這麼棒的可樂,不如加一點肉桂成為肉桂可樂,或是加一點荔枝成為荔枝可樂,可能可以吸引不喜歡喝可口可樂的消費者也說不定。
在一個市場裡,不會所有的廠商都採取相同的策略。兵多將廣的企業,通常瞄準市場最大的的那一塊,靠充沛的資源大軍壓境,往人多的地方去,以求取消費者的最大公約數;人少、資金也少的公司,通常會先找市場的空隙,人少沒關係,做得專精、做得美,站穩腳步以後再伺機突圍。
人多大獎最豐厚
人性的微妙之處正在於此,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或願意承認,我們是小公司,不宜和跨國大企業硬碰硬,但是當我們面臨的是自己或子女的生涯、求學選擇的策略時,卻是很少人願意正面承認,人多的地方,未必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去處。
人多的地方,也是最終的大獎最豐厚的地方,這可能是個事實。但是人多的地方,毫無疑問也是競爭最激烈、贏家最少的地方,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了。
競爭最激烈的市場,會吸引自認最有聰明才智的人競逐,會讓這個產業進步神速,卻也讓在這個競技場中競賽的人,將人生多數的氣力,花在與其他競爭者的力氣相互抵銷之中,卻未必能成為市場上的贏家。
這就好像重量級拳王和與羽量級拳王必然都只有一個,但是重量級拳王的頭銜最為耀眼,所以前者的競爭必然劇烈得多。
所以,考不了高分,卻選擇熱門科系到底對不對?這就有點像刻意增胖去打重量級比賽;至於越大、越熱門的戰場,是不是適合所有的戰士?我們也只能留給所有的新鮮人自己做判斷了。
5. 直銷能讓人致富嗎?
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教書這幾年,三不五時就會被學生問到,直銷能做嗎?我反問學生,為何有此一問,大半答案都是回答,希望可以很快變得有錢。
撇開直銷其他層面,我就來談談直銷製造富豪,或起碼是變成有錢人的成效如何。學生會被直銷這個行業所吸引,很多是親友(也就是上線)在他們面前展現了「財富的力量」。
比方說,開著名貴的跑車、出入高級餐廳等等,我甚至還看過直接列印業績與收入表以昭公信的個案。此事不難理解,要人家投入一個有點爭議性的行業,讓他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是最簡單而直接的。
做哪一行會發財是機率問題
通常我也不會說這些財富的力量是假的,因為我不知實情為何。更何況我的確相信,任何行業只要做得好,確實有可能為你帶來鉅額的財富,直銷業當然也沒有道理例外。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每個行業都可能有人發財,只是機率高低不同,那麼直銷業能讓你發財的機率是高,還是低呢?這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當然是低的,而且是比各個行業的平均值低很多。
一個行業創造富豪的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這個行業的人均產值。這方法當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你如果身在一個人均產值只有一百萬的行業裡,表示你想要年薪百萬,絕對要比身在人均產值五百萬的行業裡困難許多。
為何台灣的科技新貴人人稱羨?因為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人均產值九百多萬,是製造業平均值的二.五倍以上。竹科龍頭企業台積電年營業額約在三千三百億台幣之譜,員工約兩萬人,每人年產值一六五○萬元,又幾乎是竹科平均值的兩倍。
所以,你根本不需要高人一等的聰明才智,或是躍升很高的職位,就有很大的機率在這裡領到(數)百萬年薪。
台積電vs.直銷業的人均產值
至於,台灣的直銷業二○○七年總體營業額為五五三.四億台幣,有四二三萬從業人員,每人年產值僅一萬三千元。這四百多萬人當中,當然有很高的比例是兼職的直銷從業人員,不能直接和台積電來做比較。
但是,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多年前,我的老闆離開媒體業以後,開了一家旅行社。他告訴我,他招聘業務員的標準是「來者不拒」!
「口才很差的、原本是賣檳榔的,斷手斷腳的都沒關係。」他的理論是這樣的:誰沒有認識幾個親戚友人,等他們把這些人拉來以後,再無業績,他們就會自己走人了,我再找下一批人來開發業務即可。
當時我年紀尚輕,既驚訝於我的老闆言語之直接粗鄙,也不齒他這種對人用過即丟的態度。如今我年近中年,我才體會到,這其實不就是直銷業的「營運模式」嗎?
要進台積電當然要比進直銷業難一些,但是我也從未聽聞,進入障礙最低的行業,會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直銷業能讓人致富嗎?當然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機率之低,要比到台積電上班難上千倍。
1. 對熱情的焦慮
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在各個領域有重大成就者的人物傳記,在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暢銷書的重要類別之一。大家喜歡看這一類的書,大半是希望可以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從中找到自己也能邁向成功之路的啟示。
這一類的人物傳記所講述的故事,可能發生的時空環境不同、情節各異,但是十之八九,他們都在向我們傳遞一種訊息與精神:對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他們具有高度的熱情,才驅策他們走到今天的地步。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很多自認是「自由派」的人士,也在鼓吹我們的孩子們要愛你所愛,去做你發自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事。於是乎,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來說,甚至已成為在人生態度上具有「政治正確」地位的一件事了,因此當我們說「你對這個工作沒有熱情」,聽來似乎輕描淡寫,骨子裡其實是一項相當嚴厲的指控。
追尋「意義」的意義
但是,過於強調追求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追逐人生「真正的」夢想,竟也產生了一個沒人預料得到的結果:其實,我們當中的多數人,其實根本傾聽不到所謂內心的聲音,即使我們以為我們聽見了,我們經常也抵達不了那夢想的彼岸。
因此,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曾經說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現象,而是一種罕見而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為何對於「熱情」的焦慮,在我們這個時代變得如此普遍?
我們會對一件事產生熱情,是因為我們在那件事當中,發現了「意義」。我們自覺有意義的事情,才能驅策我們不斷奮勇向前;我們看得見意義的彼岸,也才能確知航行的方向。
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意義」開始崩壞、瓦解、游移飄離的時代。過去,意義的追尋是「不假內求」的,特別是工作的意義。在物質還是高度匱乏的時代,工作是為了維繫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你不用想太多;在宗教還是社會生活的中心的時代,工作是為了榮耀上帝,所以你只要讀聖經就等於認識了工作的意義。
然而,現代人已從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從宗教的綑綁中掙脫出來了,自由是自由了,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得自己去找尋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了。
當選擇沒有好壞優劣
當代人所面臨的最大弔詭是,社會越是自由多元、物資生產越是過剩,我們便越被督促要去找尋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但是,越是這樣的社會,意義的追尋卻越是困難,因為當此選擇與彼選擇「只是不同」而已,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所有的選擇,也就不再有那終極的、唯一的、非如此不可的意義存在了。
工作或升學為何會讓你猶豫不決?因為你有一套算計的方法,可以評估「得到學位」或是「早進社會兩年」的種種利弊得失,但是你無法比較兩者的「意義」,就算你比較了,意義也會在你的比較中消磨耗盡。
這也就是說,找不到事情的終極意義,不知何處傾注熱情,說不定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
那麼,我們所認識的那些能夠找到自己所愛,投注畢生心力,而終究達成很高的成就的那些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我看來,他們可能反倒是一群復古的、不合時宜的、拒絕比較的特異人種。
2. 對與對的選擇
當我們自以為被迫做出一種選擇,同時陷入另一種選擇的困境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自由」,我們也不用那麼執著於自由選擇的困惑。
雨季又到了。像是餐廳、捷運站、百貨公司等等這些公共場合,不知從哪一年起,總是會準備一些塑膠傘套供來客取用,免得雨傘滴落的水珠弄濕了地板。
每次我看到這些置放塑膠傘套的架子,內心總是非常猶豫,一方面覺得這種用過一次即丟的塑膠套實在太過浪費、很不環保,但在另外一面,我也不想讓清潔人員為了保持百貨公司地板的閃亮潔白,像薛西佛斯滾大石般拖地拖個沒完。
這樣的心路歷程在我心中可能已重複不下上百次,但是每次要進百貨公司,仍讓我有點遲疑,不知怎樣做決定才好。
這種事很難做決定,原因是它是一個「對與對」的選擇,我們既想要節省資源,又想要地板乾淨,但是兩者之間,卻又似乎是衝突的。那麼,在對與對的選擇之間,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做抉擇呢?
回顧選擇的「歷史」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到「歷史」。
我回想起,在還沒有傘套之前,我大剌剌地把濕答答的雨傘拿進百貨公司,心中似乎不曾升起愧疚之意。這種情境不難理解,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之下,維持地板整潔的責任,自然而然就落在清潔人員身上,而正是因為有了傘套,我們才意識到消費者也有維持地板整潔的責任。
倒過來看也是一樣的,如果有一個場所(比方說,鋪了地毯的房子),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慣例中,我們就是不會把濕漉漉的雨傘帶進這樣的空間當中,我們對於為了要符合這樣的慣例,所要付出的代價,比方說,將傘留在室外的遺失風險,或是主人準備好的可拋棄式傘套,同樣也是視為理所當然。
這也就是說,我們的罪惡感,可能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源自我們以為的資源浪費、或是造成他人重複勞動的愧疚之心,而是因為:我們有了選擇。因為我們有了選擇,我們覺得決定權操之在我,所以我們有義務做出最好的判斷。
選擇的兩難
這種選擇的兩難,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
比方說,如果你想開車到宜蘭,反對雪山隧道將台灣山脈開腸破肚的人,可能會選擇拒走北宜高速公路,但是轉念一想,又覺得繞遠路走北濱或北宜公路是浪費汽油的選擇。
紙尿布只用一次就拋棄當然相當不環保,但是跟棉布尿布重複刷洗耗用的洗潔劑所造成的河川污染比起來,其實我們也不那麼確知那個選項對環境的傷害比較大。
如果我們陷在這樣的問題裡無法自拔,會發現做任何事情都變得舉步維艱,這樣也行、那樣也有理,政治正確之事想太多,最後反而變得虛無。在我看來,要在對與對的事情之間排序、進而做出選擇,在多數情況下,終究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
我們反而應該倒過來思考,這樣「選擇的兩難」,是不是一個真的問題。雨天拿傘進百貨公司,其實我們是可以有其他選擇的:自備可重複使用的傘套、使用內建傘套的雨傘,或是請百貨公司在雨天建立寄放雨傘的機制等等。
換句話說,當我們自以為被迫做出一種選擇,同時陷入另一種選擇的困境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自由」,我們也不用那麼執著於自由選擇的困惑。我們應該跳出來思考,更有創意地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受困於選擇題的答案。
3. 如果人人念台大
過去一、二十年,因為大學的門檻放寬了,一度使得研究所變得很難考;研究所人人都念了,「就業」就變成競爭的主戰場所在。競爭只是延後了,沒有消失。
上週和有兩個學齡前女兒的朋友聚餐,朋友看我在學校教書,開玩笑說,台大一年收三萬多個學生,少子化再這樣下去,等到女兒要念大學,搞不好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念台大!
這中間當然有些誤解,台大三萬多名學生人數,實則包括碩、博士班,而且一萬多人的大學部學生,還得再細分為四個年級,所以台大一年招收的大學部學生人數,應在四、五千人之譜,距離「半數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能念台大」的說法,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不過這事倒也真勾起我的好奇心:如果台灣真的人人念台大,那會是怎樣一幅光景?
學歷也是過濾機制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得先理解,學歷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說,現在網路上處處是學習資源,唸書不一定要上大學,要大家別盲目迷信學歷。此話一點不假,學歷不等於學習。
但是過度相信此說的人往往也忽略了,學歷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率的過濾機制。美國頂尖的投資銀行、企管顧問公司,像是高盛、麥肯錫等,一般而言只雇用長春藤名校的畢業生。因為學歷門檻而進不去這些公司的人常常會抗議說,非名校畢業生也有傑出人才啊,他們會因此錯過許多優秀的工作者。
光看學歷會錯過傑出人才的這一點勿庸置疑,但是這種「錯過」卻是相當符合經濟效率的。
我們不妨設想,一家工作條件優渥、企業聲譽卓著的公司,動輒可能收到上萬封履歷表。只要一份履歷看一分鐘,就是一萬分鐘、一六六個小時、二十個工作天,將近一個月的工作量。
沒有任何一位主管會這樣工作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先把頂尖名校畢業的履歷挑出來,再從裡面挑選優秀、合適的人才。然而,這樣會不會錯過其他優秀人才呢?會的,但是並不重要,因為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這個簡單的推理,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事實:有競爭存在,才是問題的關鍵。有競爭,就必然有過濾、有淘汰。
如果人人念台大,表示台大的招牌將不會是一個有效的過濾機制。若真有這麼一天,將會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率的新過濾機制發展出來,這樣的宿命是不可能改變的。
改變「競爭」的定義
過去一、二十年,因為大學的門檻放寬了,一度使得研究所變得很難考;研究所人人都念了,「就業」就變成競爭的主戰場所在。競爭只是延後了,沒有消失。
很多人認為大學生變多了,會使大學學歷貶值,這可能也是一個只對了一半的說法。比較接近實況的可能是,大學變多了,一般大學的學歷貶值了,但是名牌大學學歷反而會升值,因為要在數量龐大的大學畢業生中,做出有效的辨識與過濾的困難度變高了,所以更會從名牌大學選擇起。
我們的教改,改來改去,終究還是難以脫困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如果家長、學生想的都還是競爭,競爭就是過濾與淘汰,那麼再偉大的教育理念與制度設計都不可能成功,即便人人都念了台大,結果也是一樣的。
那麼,競爭能不能被改變呢?我覺得不但可以,而且是必要的,因為這世界也在改變。
我在課堂上問學生,能不能舉得出四十歲以下,但是又像林懷民、張大千、李國修、或是黃春明這些眾所皆知的藝術家?讀者也可以試試,當然不是沒有,但是非常困難。
這並不是代表創作者的創作力減弱了,而是如同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的名言,現在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但同樣地,人們現在要忘掉這些短暫成名的英雄,可能還不用十五分鐘。
兩種市場誰拿獎?
最熱門的智慧型手機,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橫掃全球市場,但同時,不是太久以前,也才橫掃全球手機市場的業者,現在早已被遺忘。而且,看似大餅誘人的手機市場,全世界也只有三家業者能賺錢,就算是集合台清交最優秀的理工科系畢業生,也未必能扭轉落難手機業者的頹勢。
這是一個競爭的市場,縱然以最聰明的頭腦競逐大獎,但是大獎終究只有一個。
另外有一種市場,它的成功是局部的、很帶有個人色彩的。
我們現在可能辨識不出各個領域明星級的公眾人物是誰,但是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或許只是小到「毀損資料復原」、「六零年代公仔蒐集」、或是「薑汁布丁的製作」,但我們都知道該領域誰是一等一的達人,甚至這樣的地位與名聲,很可能世界上對該領域感興趣的人都知道,才得以長時間屹立不搖。
這樣的市場,不是競爭的市場,它是一個自我探索、自我展現的市場。
哪一天台灣人人可以念台大,卻未必人人想唸台大,也就是台灣可以在這樣的市場中大放異彩的時候。
4. 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
人多的地方,也是最終的大獎最豐厚的地方,這可能是個事實。但是人多的地方,毫無疑問也是競爭最激烈、贏家最少的地方,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了。
台灣大學的入學制度雖然歷經多次變革,但是有一點卻是數十年來沒什麼變化,那就是:每個學校的熱門科系都相去不遠。
有醫學系的學校應該都是醫學系掛頭牌,電機、電子通常還是自然組學生的首選,商管、法律科系則是在社會組選項中多年不衰。用白話來說,就是一般人認定的「熱門科系」,在不同的學校一樣熱門。
這事有何值得深究之處?如果一個科系的前途大好,是一個「好的」科系,理論上來說,不會因為設在不同的學校而有所不同。
多或少的市場策略
讓我姑且先跳tone一下,來看一個假設性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有一天突然跟你說,他研發了一種可樂的配方,口味簡直跟可口可樂不相上下,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我想,稍有市場知識的人很少會說,太棒了!既然味道相去不遠,就來跟可口可樂一決生死吧。
消極一點的人會說,可口可樂有強大的行銷資源,勢單力孤的在地業者是拼不過它的,還是算了吧!積極樂觀的人會建議,和可口可樂硬拼可能不是聰明之舉,但是既然你研發出這麼棒的可樂,不如加一點肉桂成為肉桂可樂,或是加一點荔枝成為荔枝可樂,可能可以吸引不喜歡喝可口可樂的消費者也說不定。
在一個市場裡,不會所有的廠商都採取相同的策略。兵多將廣的企業,通常瞄準市場最大的的那一塊,靠充沛的資源大軍壓境,往人多的地方去,以求取消費者的最大公約數;人少、資金也少的公司,通常會先找市場的空隙,人少沒關係,做得專精、做得美,站穩腳步以後再伺機突圍。
人多大獎最豐厚
人性的微妙之處正在於此,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或願意承認,我們是小公司,不宜和跨國大企業硬碰硬,但是當我們面臨的是自己或子女的生涯、求學選擇的策略時,卻是很少人願意正面承認,人多的地方,未必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去處。
人多的地方,也是最終的大獎最豐厚的地方,這可能是個事實。但是人多的地方,毫無疑問也是競爭最激烈、贏家最少的地方,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了。
競爭最激烈的市場,會吸引自認最有聰明才智的人競逐,會讓這個產業進步神速,卻也讓在這個競技場中競賽的人,將人生多數的氣力,花在與其他競爭者的力氣相互抵銷之中,卻未必能成為市場上的贏家。
這就好像重量級拳王和與羽量級拳王必然都只有一個,但是重量級拳王的頭銜最為耀眼,所以前者的競爭必然劇烈得多。
所以,考不了高分,卻選擇熱門科系到底對不對?這就有點像刻意增胖去打重量級比賽;至於越大、越熱門的戰場,是不是適合所有的戰士?我們也只能留給所有的新鮮人自己做判斷了。
5. 直銷能讓人致富嗎?
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教書這幾年,三不五時就會被學生問到,直銷能做嗎?我反問學生,為何有此一問,大半答案都是回答,希望可以很快變得有錢。
撇開直銷其他層面,我就來談談直銷製造富豪,或起碼是變成有錢人的成效如何。學生會被直銷這個行業所吸引,很多是親友(也就是上線)在他們面前展現了「財富的力量」。
比方說,開著名貴的跑車、出入高級餐廳等等,我甚至還看過直接列印業績與收入表以昭公信的個案。此事不難理解,要人家投入一個有點爭議性的行業,讓他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是最簡單而直接的。
做哪一行會發財是機率問題
通常我也不會說這些財富的力量是假的,因為我不知實情為何。更何況我的確相信,任何行業只要做得好,確實有可能為你帶來鉅額的財富,直銷業當然也沒有道理例外。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每個行業都可能有人發財,只是機率高低不同,那麼直銷業能讓你發財的機率是高,還是低呢?這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當然是低的,而且是比各個行業的平均值低很多。
一個行業創造富豪的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這個行業的人均產值。這方法當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你如果身在一個人均產值只有一百萬的行業裡,表示你想要年薪百萬,絕對要比身在人均產值五百萬的行業裡困難許多。
為何台灣的科技新貴人人稱羨?因為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人均產值九百多萬,是製造業平均值的二.五倍以上。竹科龍頭企業台積電年營業額約在三千三百億台幣之譜,員工約兩萬人,每人年產值一六五○萬元,又幾乎是竹科平均值的兩倍。
所以,你根本不需要高人一等的聰明才智,或是躍升很高的職位,就有很大的機率在這裡領到(數)百萬年薪。
台積電vs.直銷業的人均產值
至於,台灣的直銷業二○○七年總體營業額為五五三.四億台幣,有四二三萬從業人員,每人年產值僅一萬三千元。這四百多萬人當中,當然有很高的比例是兼職的直銷從業人員,不能直接和台積電來做比較。
但是,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多年前,我的老闆離開媒體業以後,開了一家旅行社。他告訴我,他招聘業務員的標準是「來者不拒」!
「口才很差的、原本是賣檳榔的,斷手斷腳的都沒關係。」他的理論是這樣的:誰沒有認識幾個親戚友人,等他們把這些人拉來以後,再無業績,他們就會自己走人了,我再找下一批人來開發業務即可。
當時我年紀尚輕,既驚訝於我的老闆言語之直接粗鄙,也不齒他這種對人用過即丟的態度。如今我年近中年,我才體會到,這其實不就是直銷業的「營運模式」嗎?
要進台積電當然要比進直銷業難一些,但是我也從未聽聞,進入障礙最低的行業,會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直銷業能讓人致富嗎?當然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機率之低,要比到台積電上班難上千倍。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