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滿額折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詳細剖析中美領土、人民、政治、經濟、主權、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民情。
◎深入研究,觀察入微,文筆幽默詼諧,不但有嚴肅的比較,亦具閱讀樂趣。
◎揭示臺灣身處中美兩國間斡旋的特殊價值!


丹梧:「以出生地來說,我是一個臺灣人;以祖籍來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以移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美國人。」作者出身台灣,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並常穿梭於亞洲各國,對於國際局勢與東西方文化,有其獨到的見解。

一個是文明古國,一個是建立才兩百多年的新興國家,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系、不同人文價值的發展下,交會於二十一世紀,此時,是中國與美國在國際上全面競賽的年代。美國人看中國人,就像一個充滿精力的年輕人無法理解一個曾經滄海、聰明睿智老人的想法。中國人看美國人,就像一個滿身病痛的老年人希望早日脫胎換骨,活得像這位年輕小伙子一般地健壯。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恆的利害關係。曾是二次大戰盟友的中美兩國,今天卻是世界舞台上競爭的對手。二十世紀末崛起的世界工廠,將在二十一世紀撼動全球;稱霸二十世紀的強者,如何面對新世紀、新勢力的挑戰?

中美兩國都擁有核子武器,兩者之間的競賽,不僅會導致自身的興衰,更會將許多國家捲入其中。中美兩國的較量,既然關係本世紀人類的生死存亡,那麼了解兩國政經背景,觀察兩國未來實力,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而台灣,也會因此更知道如何自處!

作者簡介

丹梧

二戰後生於台灣新竹。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畢業,赴美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曾在康乃爾大學研究。

作者先任職國際煙草公司研究部,居住在美國十二年,後舉家遷到東南亞為華商集團工作,歷任品管部主任,生產、研發總執行長,國際部執行副總。由於職務的需要,足跡遍及東南亞、海峽兩岸、及至全世界。

作者酷愛旅遊、攝影,研究歷史、風水,關心中外時局。2006年退休,現今住在新加坡。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一)臺灣也在大歷史舞台上 水邊╱白象文化資深出版經紀人

舞台上沒有永遠的主角。
世界舞台也一樣。
埃及、希臘、羅馬、波斯、西班牙、大不列顛、中國、阿茲特克、馬雅……等,每一個曾經強大的文明與帝國,都必須在興盛後凋零,甚至消亡,走進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強大的人類國家,大約都只有維持短暫的輝煌,光是中國就只能列舉出幾個壽命長達數百年的朝代。這宿命是源自於人類的基因,或是一種社會或組織?
世界的版圖在十九世紀被西方海權國家透過船堅炮利打出原形後,半世紀的戰火延燒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並創造了美蘇兩大強權。接著蘇聯解體,美國儼然成為世界舞台上的唯一主角。但好景不常(這句話倒活得挺長),靠貸款編織出來行銷世界的「美國夢」在一場金融海嘯後成了神話與笑話。中國卻成為「世界工廠」,更很快地轉變成「世界市場」,現在則成為最大資本主義國家的最大債權國,後蘇聯時期的「假想敵」變成債主、恩人、大買家。中國崛起後,中美兩大強權要常在舞台上演對手戲,演技能否贏得金像獎或百花獎,肯定大家都在看。
身為一個臺灣人,若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以前,最有趣的部份莫過於我們瞭解中國勝於瞭解臺灣。弔詭的是,我們並不瞭解三十八年以後真正的中國,因為課本只教三十八年以前的中國,接下來的中國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現在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國,臺灣拼了命也要搶著跟中國做生意,我們明明有同文同種的優勢,卻被「一個中國」的魔咒緊緊捆綁在不敢獨也無法統的小島上。
對歷史還有點瞭解的人應該知道,這都是1894年甲午戰爭搞出來的爛攤子。但其實沒有人知道,如果甲午戰爭沒有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是否落難臺灣的中國人和本土的臺灣人還有機會能在幾十年間建造出一個讓世人側目且讚嘆的自由民主臺灣奇蹟。
舞台上,燈光下耀眼的主角是中國與美國,中間的臺灣是配角,還是被編劇留下伏筆的要角?咱們只能說:走著瞧!
本書作者很用心地把中美兩大世紀強權的領土、人民、政治、經濟、主權、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民情一一介紹出來,去蕪存菁地帶出了有助於讀者比較兩國特色的重點,並結合自己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的經驗和觀察,以一本小百科的架構如此精簡卻到位地鋪陳出足夠完整的認識架構,這是讀者的福音。
當然,作者身為臺灣人,自然比西方或中國作者更清楚知道臺灣在中美關係中的特殊地位,但老實說,這種「清楚」不是每個生在臺灣的人都懂。
中國近五千歲,美國兩百多歲,一位百歲人瑞和一個四歲小娃,東方與西方重新站上一個新的起跑點,下一個世紀的新走向,臺灣將如何運籌帷幄,本書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引,值得參考。

(二)炎利 寫于新澤西州

此書未出版前,作者即敦請我先閱讀。因為作者前書文筆幽默風趣,故事引人入勝,對菸草之專業及見解非常出眾,讀完其前書後,正期待其再出新書。兩年後果然又有新著,真有幸能先讀為快。
世界各地的華人若對臺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及美國之歷史、現況及將來關心者,一定會對此書有興趣。中國代表東方文化、歷史悠久,而美國則為西方文明的傳承。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巳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兩者對世界、人類影響很大,真值得一比。
此書對學者、政要、商人、遊客及學生,尤其重要,很值得當作參考。其對中美兩國之人文、歷史、地理、政體、經濟、軍事、風土人情、社會價值觀及教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描述生動有趣而真實。我本人在臺灣及美國各住了30多年,對兩地的暸解還不如此書之深入。
書中提起,一言一行能影響美國及世界股市很大的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又稱美聯儲),竟然是由大銀行團籌組而成,它非聯邦,也無儲備,更不是銀行。美聯儲居然還有營利,並上繳大部份利潤給國家,少部分給其投資的銀行。看到此事實,令人非常驚奇,原以為聯準會之成立只有兩個任務,即控制通貨澎漲,及剌激景氣而己,從此書知道其成立背景後,才瞭解為何2008年次貸危機時,為何要先救銀行,然後希望銀行再貸款給工商業或民間。
此書對美國資本主義的來源、運作、優劣點有精深的描述,值得一讀。此書對臺灣的土地改革,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成立加工出口區,產業提升轉型,都有詳細敘述。對中國經濟改革,招商引資以實例說明,很有趣。認為中國自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
義」,其實是以資本主義方法搞所謂的市場經濟。
其建議中國把注意力放在建立制度,杜絕貪腐,減少貧富懸殊,解決城市與鄉村戶藉及福利差異,控制食品安全,減少環境污染而非與美國對抗,非常有見解。
在價值觀上,此書比較得很好,中國有儒家忠恕思想,並崇尚孝道及有家庭觀念,是華人優良傳統,而美國很多人也有敬祖尋根的意識,讀者也親身體驗到。我的媳婦是美國白人,也曾經向我要祖譜。我只好將神主牌內之祖譜翻譯給她。她那天還要跟我兒子去臺灣及大陸尋根。其他的風俗民情也很有趣的比較,很有看頭。
教育方面的比較也很出色,上大學大陸學生參加高考,再按成績及志願被錄取;而美國申請大學,參考學生SAT(英文及數學等能力測驗)、課外活動及領導能力等。作者認為中國若使用類似美國作法大概行不通,我有同感。以前有個大陸朋友告訴我,他女兒升學考試比錄取分數差了幾分,他需要去跑學校。我從未聽過此名辭很好奇,他說多交一些錢即可錄取。
還有考試內容,臺灣以前要考國父思想而大陸考馬列思想,有位大陸研究生跟我說他考40分很痛苦。美國考SAT也沒把三權分立當作一科來考,真是國情不同。
書中描述中國及美國人情味,我也有體會,中國人待客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問長問短很有人情味。但上次在星州向一年輕華人問路碰壁,讓我覺得滿頭霧水,可能中國人是對認識的人客氣,而對路人冷淡。
我有次在聖路易斯車子卡在大雪中動不了,有位黑人學生自動過來幫忙,在車後一抬,車子脫離雪堆,真是感激。還有一次在紐約市中城鬧區,在光天化日下被兩個黑人搶錢,路人雖多,但視而不見,沒人幫忙報警。人情冷暖好壞,可能與地域有關。
此書對中美兩國之風俗人文舉了很多例子,非常有趣。終結觀惑,讀此書勝過我在臺灣及美國住過幾十年的經驗。此書深入研究,觀察入微,文筆優美,不但有嚴肅的比較,且具有娛樂性。作者用字幽默詼諧,讀者看了一定會想多看幾次。

【作者序】
撰寫《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的美國歷史大師斯塔夫理阿諾斯(L.S. Stavrianos)曾說:「在公元1500年以前的任何時間,中國的文明比世界任何地區的文明進步。」長期的強盛和文明的燦爛,使中國人固步自封,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天下的中心。」
公元1500年之後,歐洲發生了一系列創世紀的變革——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革命、海事冒險、工業革命。生氣勃勃的歐洲列強,不僅取代了不進則退的中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更遠渡重洋侵略中國。1911年,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志士推翻滿清,千年帝制終於劃上了休止符。
二十世紀初的短短五十年間,歐洲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削弱了西歐領導全球的地位。北美洲的美國與東歐的蘇聯繼之而起,成為東西兩大集團的龍頭,在軍事、科技和意識形態上,爭得你死我活。
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恒的利害關係。
二十世紀末期,蘇聯宣告解體,中國悄然崛起,「中國威脅論」不脛而走。中美兩國曾經是二戰期間在亞洲對抗日本的盟友,今日卻演變成世界舞臺上爭競的對手。
二十一世紀將是懷有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系、不同人文價值的中國與美國,在國際上全面競賽的年代。
由於中美兩國都擁有核子武器,兩者之間的博弈,不僅會導致自身不同程度的盛衰,更會將許多國家捲入其競爭的漩渦。中美兩國的較量,既然是世紀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了解兩國政經背景的不同,前瞻兩國未來的實力,實在是時人刻不容緩的必備知識。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贏得對方,美國正流行著「中國熱」,許多知名的中國通寫出了大批報導中國的書籍,如《追尋現代中國》、《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等;中國方面也流行著「美國熱」,發行了不少介紹美國的書籍,如《美國憑什麼》、《你可能不知道的美國》等。
從這些琳琅滿目的書籍中,我們不難注意到,外國學者雖博覽群書、引經據典地描述中國,但大多沒有從小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作品中對中華文明的看法,猶如霧裡看花;而中國作家之介紹美國,大多數著重於表象、數據,對美國不是歌功頌德,就是恣意謾罵,缺乏居住在美國的親身體驗。
有幸出生於二戰後的我,1971年從臺灣飛越太平洋到美國留學,12年後又回到亞洲工作,65年的時光就在太平洋兩岸徘徊──成長、求學、工作、養家、退休。以出生地來說,我是一個臺灣人;以祖籍來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以移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
美國人。
由於「外黃內白的香蕉身份」,居住或旅遊任何國度、任何地方,我總是用異鄉人的眼光,觀察著周遭的一切。身在美國時,常將美國所見,比之若發生於中國;身在中國時,常將中國所聞,比之若發生於美國。
讀了許多中美大學者的著作之後,我想趁著世人對中美議題熱度未退之際,以一個小市民居住在兩國的經驗與心聲,撰寫一本書,來表達自己對美國的認知及對祖國的懷念。
本書名為《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PK也者,可以是善意的競爭,也可以是惡意的較勁。PK的舞臺就設在世界最大洋的兩岸,唱對臺戲的兩位主角──中國(China)在太平洋之西,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太平洋之東。
在論述兩國異同的議題之前,作者要先強調自己是學理工的,對國共的鬥爭、臺灣藍綠的糾結、美國民主、共和黨的爭論,都沒有預設的立場,書中涉及自己對時事的看法時,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本書所稱的中國,乃泛指臺灣海峽西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與海峽東岸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這個說法並非作者首創,而是根據海峽兩岸簽署的《九二共識》,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領土、人民、政府、主權乃是構成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本書的前幾個章節就是站在這四個要素的平臺上,宏觀地俯瞰這兩個大國。在比較雙方政府的第三章中,又分(1)建國人物,(2)政治體制,(3)政治事件等三個章節,來加以透視。
本書其後的章節則聚焦於兩國人民不同的價值觀,社會經濟體制及影響國家未來的教育制度。在最後一章裡,作者嘗試著將視野擴展到兩國截然不同的社會民情——人民的性格、醫藥、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習慣。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常要上網閱讀兩國的史料、統計數據及新聞動態。有很多次覺得自己是在比較「蘋果與橘子」(Apple and Orange)。蓋兩國的歷史,一個是世界碩果僅存的古文明,一個是建立才兩百多年的新興國家;兩國的人民,一個是黃種的漢人佔絕大多數,一個是來自歐洲及拉丁美洲的白種人佔多數;兩國的政治,一個是民主法治,一個是一黨專政;兩國的經濟,一個是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一個是正在從共產主義蛻變成社會主義;兩國的社會民情,更是天差地別的不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中國近代史,倘若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與孫中山能像美國的立國先賢攜手共創共和,則中國一定不會是今天的這種局面;假如抗日勝利之後,國共雙方能夠像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人民摒棄不同的政治信仰,握手合建中華,則大陸、臺灣一定不會有今日的海峽分隔,一國兩制。
可惜歷史沒有「倘若」和「假如」,隨著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敗居臺灣的蔣政權因為韓戰的發生,成為美國圍堵共產國際的一顆棋子,受到美國第七艦隊的庇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蔣經國「處變不驚」的領導下,臺灣不僅爬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還成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美麗之島」。
聲稱「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毛澤東,卻領導著大陸人民從事無休無止的政治鬥爭,其荒繆之最,首推文革。毛死後,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跟著臺灣人的腳步「摸石頭過河」,走入了以外銷為主的經濟模式。改革開放後的短短三十年,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的工廠」,還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
科學新時代的先驅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隨筆全集》裡寫著:「國家疆土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財政收入的多少是可以計算的;人口可以由戶籍來顯示,城鎮的數目和大小可以由地圖來標明。然而在國家事務中,沒有比正確估計國家的力量更容易出錯的了。」
由於海峽兩岸的分隔與世事的變化,臺灣已成為大陸經濟模式的先驅,未來也可能成為大陸政體的表範。比起大陸的作家,筆者比較容易以第三者的立場,不假掩飾地用自己的感觸,去探究太平洋兩岸三地(美國,大陸、臺灣),在地理、歷史、文化、生活方面的異同。筆者也嘗試著比較兩國硬體及軟體的實力,旨在期盼著這兩大國在今後世界舞臺上,扮演著建設性的領導腳色。
筆者堅信人種、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更會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摩擦與誤解。筆者最大的願景是,中美兩個大國能夠坦誠地去了解對方,存異求同,和平相處,不會因為不必要的誤會而大動干戈。因此,《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一書,既為中國人而寫,也為美國人而寫。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在字裡行間捕捉到片紙隻字,琢磨中國與美國的PK,誰優誰劣?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在幾個章節中聽到絃外之音,了解中國與美國的PK,誰主浮沉?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自己評估一下PK的兩國是為敵好?抑或為友好?筆者堅信偌大的太平洋,一定容得下PK兩國的和平競爭與共同生存。
為了讓讀者感同身受,筆者將多年來自己所拍攝的照片附加於書中,同時也在文章中現身說法,用「楷體」寫出自己切身的經驗及感觸,其中若有錯誤,還希望讀者多加包涵、指正。
最後,我想利用這個篇幅,感謝自己太太、妻弟清華大學林教授、舍妹新竹女中退休的吳老師,對我撰寫此書提供的資料和鼓勵;感激臺灣竹北及美國舊金山兩棲的陳同學,百忙之中閱讀我的稿件並引導我撰寫的手法。
我曾經在臺北尋找出版商踢到鐵板,正想放棄出書的念頭,卻接到居住在美國數十年黃同學寄來的電傳,他預讀我的稿件,不辭勞煩地寫下「讀後感」,再度啟動了我出書的決心,才積極地聯絡上白象文化。透過黃兄本人的同意,我將他寫的讀後感,列入本書的「推薦序」。黃同學的鼓勵,令我終生難忘。
幾個月前,我特地開車到台中拜訪白象文化的創始人張輝潭先生。見面談話中,知道張總監原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工學院,曾經是妻弟的學生,後來轉行出版事業。同樣畢業工科,同樣對寫作有愛好的我,終於鼓起勇氣懇求張總監為本書寫一篇「推薦序」。透過白象出版社同仁提供的專業化服務,本書才能順利問世,筆者在此一併致謝!

目次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前言)

第一章 領土
第二章 人民
第三章 政府
第一節 建國人物
第二節 政治體制
第三節 政治事件
第四章 主權 (軍備)
第五章 價值觀
第六章 經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社會民情
結語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領土
在遙遠的未來年代,海洋將鬆開對世界的束縛,一片遼闊的大陸將會出現,航海家將會發現新的世界,圖勒(指冰島、格陵蘭一帶)也不再是地球的極限。
悲劇作家塞內加的預言

天地造就了一個供人類居住的最好地方。
五月花號船長 約翰史密斯

喚起我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啟超 評甲午戰役

中日為一個只有山羊的小島而大動干戈,顯然是瘋狂的。
美國彭博社評論釣魚臺的中日關係

誰能領導21世紀的清潔能源經濟,誰就能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
我希望美國成為這個國家,我希望美國贏得未來。
美國總統歐巴馬 喬治城大學演講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當我第一次聽到「美國的建立與中國的誘惑有關」時,以為說話者只是隨口瞎掰而已。中國有五千年的傳承,美國只有近兩百五十年的歷史;中國地處太平洋之西,美國位在太平洋之東,這兩個國家相隔幾萬里,應該是「八竿子打不到」的歷史及地理關係。
後來一想,原來說這話的人也不無道理。如果沒有中國的誘惑,哥倫布就不會冒死想到中國淘金,因而意外地發現新大陸;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美國就不會在北美洲建立起國家。
熱內亞人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是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冒險家,他本人相信地球是圓的,在讀了《馬可波羅東遊記》後,不勝嚮往中國的繁榮,一心想要到中國淘金(註1)。
哥倫布以「中國是黃金、白銀遍地,絲綢、瓷器無數的天堂」,說服了西班牙王后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Queen Isabella),最終以生意合作的方式(王后70%,哥倫布30%),得到女王的資助,海上冒險的航程才得以起行。
哥倫布于1492年8月3日,帶領著88位船員,3艘木帆船,離開波路斯港(Palos),啟程往西去尋找通往中國的捷徑。
出海航行了70天後的10月12日,在全體船員感到絕望的當兒,哥倫布一行踏上了巴哈馬群島(Bahamas Islands)(註2),繼而發現了「新大陸」(The New World)。當時哥倫布以為這個地方是離中國不遠的印度(India),所以稱呼當地的土著為「印第安人」(Indian)。
其實,哥倫布誤打誤撞所發現的新大陸並非印度,它離南亞的印度仍有半個地球之遙。可笑的是,哥倫布本人至死不相信他所發現的地方是「新世界」(註3)。這裡的原住民屬亞洲的蒙古利亞種,他們的祖先早在兩萬多年前,冬天從西伯利亞跨越冰凍的白令海峽(Bering Sea)、夏天划著獨木舟沿著海岸,踏上了阿拉斯加(Alaska),再南下抵達美洲。(註4)
兩萬多年來,原住民在這個縱貫南北的美洲魚牧農耕,與世無爭。今天我們食用的馬鈴薯、玉蜀黍、番茄、菸草,都是他們首先馴化栽育出來的,稱呼「美洲的原著民為世界最好的農民」,一點都不為過。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無異敲響了印第安人「種族滅絕」的喪鐘。繼哥倫布之後,為數良多的歐洲冒險家陸續來到這塊新天地,才知道它並不是位于南亞的印度。1507年,為了紀念一位曾經三次抵達新大陸的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浦奇(Amerigo Vespucci),時人以他的名字命新大陸為「美利堅」(America),美洲因以得名。
美洲因為南北的緯度太長,不適於文明的傳播,經年累月才發展出下列三大文明(註5):
˙墨西哥附近的阿玆特克文明(Aztec Civilization)
˙中美洲的馬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Inca Civilization)
因為太平洋及大西洋的阻隔,美洲離人類古文明發展的搖籃太遠,所以沒有受到歐亞文明的薰陶,印地安人的文明發展竟落後於歐亞幾千年。
來自西歐的移民,除了以槍砲、火藥屠殺當地的原著民,還帶來了歐亞可怖的天花、黑死病、麻疹等病菌。由於長期與歐亞文明隔離,印地安人沒有免疫的能力,死于瘟疫的原住民,不下於被槍砲所屠殺的總和(註7)。
我們可以這樣說,公元十六、十七世紀,美洲儼然是葡萄牙、
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列強的競技場及誅殺原住民的屠宰場。

感恩節的由來
在諸多歐洲人移民美洲的過程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國人乘坐一艘三桅船「五月花號」(Mayflower),從英國普利茅斯出發,經過66天與風暴、飢餓、絕望搏鬥,抵達北美洲東北角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註8)。
在五月花號乘坐的102位英國人當中,有35位是信奉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的清教徒(Puritans),他們因為評擊英國國教中存在著天主教的陳腔濫調,被女王政府視為異端,遭受威脅、監禁、驅逐的惡運,只好鋌而走險,到新大陸尋找一個可以信奉自己宗教的樂土。
在11月21日登陸之前,五月花號上的41名自由成年男子,制定了一個上岸後將要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這個公約公正地擬定了組織公民集團的法律、規章、條例,奠定了後來新英格蘭諸州自治政府的根基。
上岸後的這群移民,透過當地人的幫助,耕地墾殖,隔年冬天烤火雞來慶祝大豐收,為了感激原住民的協助,敦請印第安人一起用餐,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這節慶就是今日北美洲的美國人與加拿大人「感恩節」(Thanksgiving)烤火雞之來由。
1756到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戰敗的法國將加拿大的殖民
地,包括現在的美國東北角,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悉數割讓
給英國。美國東北角的移民,大部分來自英國,故該地區有「新英
格蘭」(New England)之稱。

美國的獨立戰爭
一個國家的肇造需要有「人民、領土、政府、主權」四個要素;一個國家的強弱則需要依賴著「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巧妙的配合。現在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來了解一下美國建國時的「天時」。
英國雖然打贏了七年戰爭,但國庫因而大為空虛,為了增加國庫的稅收,對其殖民地強行推銷印度茶葉,並課以重稅。波士頓的居民為了反對加諸於他們的《茶葉稅法》,于1770年與英軍發生衝突,英軍開火當場打死3人,傷6人,史稱「波士頓慘案」(註9)。
1775年,麻薩諸塞州的民兵在雷克興頓(Lexington)與英軍發生武力對抗,吹響了獨立戰爭的號角。
1776年7月4日,13州的移民組成的「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發表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及湯姆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這個宣言正式引發了英國遠征軍與北美十三州人民軍大規模的衝
突。1776年7月4日這一天,即訂為美國的國慶日(Independence Day)。
在準備發表《獨立宣言》的同時,亞當斯推薦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為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帶領著裝備不良的民兵,與英國正規軍浴血苦戰,幾個大戰役如Battle of Bunker Hill和Siege of Boston就發生在麻州。
1781年,「獨立戰爭之父」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透過法國海軍的協助,大敗英國遠征軍。兩年後,英美雙方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的領土擴張
當美國在北美洲宣告獨立之時,中國正值乾隆晚年,滿清盛極而衰的開端;當美國致力於領土全面擴張之時,中國人卻以為自給自足,不必與他國通商,閉關自守。
最讓西方人笑話的是,乾隆皇帝曾回覆英王喬治三世的信(註10),曰:「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親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換句話說:「咱們天朝什麼珍貴的東西都有,不必與你們番邦通商來往。」想不到這位「十全老人」竟然是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美國獨立之後,就不斷地以金錢購買或發動戰爭的方式,來擴張它的領土(註11):
˙1803年,傑佛遜總統向拿破侖廉價購買了法屬路易斯安那
土地——東從密西西比河,西至洛磯山脈,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這片土地的購買使美國的版圖徒增了一倍。
˙1819年,門羅總統和西班牙簽訂條約,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從西班牙手中購得佛羅里達(Florida)。
˙1846年,美英經過長期談判,簽訂了《俄勒岡條約》,美國獲得現在華盛頓州(Washington)和俄勒岡州(Oregon)一帶之地。
˙1849年,美墨戰爭,墨西哥戰敗,墨西哥把德克薩斯(Texas)、新墨西哥(New Mexico)、加尼福尼亞(California)、亞利桑拿(Arizona)、猶他(Utah)、內華達(Nevada)以及科羅拉多(Colorado)的大部分拱手讓於美國,美國因之成為跨越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大國。
˙1867年,美國以每畝兩分錢的價格,向沙俄購買阿拉斯加(Alaska)和阿留申群島。
˙1898年,美西戰爭在古巴爆發,西班牙戰敗,西班牙割讓菲律賓、波多黎各(Puerto Rico)、關島(Guam)予美國。
˙1900年,夏威夷群島(Hawaii archipelagoes)成為美國屬地。
˙1959年,阿拉斯加及夏威夷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49州及第50州。
經過上述快速地擴張,美國的領土除了北美洲本土的四十八州,還擁有阿拉斯加及夏威夷兩大州;除了擁有50個正式的聯邦州,還擁有波多黎各,關島及美屬處女島(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等屬地,總面積接近963萬平方公里。
美國還是一個橫跨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大國,加上其南臨的加勒比海,海岸線總長有22,680公里。
美國的每一個州都有一個別名來反映該州的特色。加州因為是昔日的淘金勝地,又叫「黃金之州」(The Golden State);紐約州有高聳入雲的帝國大廈,又叫「帝國大廈之州」(The Empire State);田納西州因為州民驍勇善戰,主動加入美墨戰爭,故叫「志願軍州」(The Volunteer State);肯塔基州以產牧草養馬有名,又稱「藍色草原之州」(The Blue Grass State)。

以上內容節錄自《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丹梧◎著.白象文化出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