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二
滿額折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香港文學大系》共三輯,包括新詩、散文、小說、評論、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兒童文學等共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

本卷選錄1942至1949年間,在日據與戰後兩個歷史時期裡,香港報刊所刊載的散文以及個人文集裡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構與南來名家的作品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體例均備。

作者簡介

危令敦先生,是暨南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危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港澳文學及比較文學。

論著有《香港小說五家》、《一生二,二生三:高行健小說研究》、合編論文集有《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情思滿江山,天地入沉吟:第一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總序 陳國球(節錄)

香港文學未有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是説膩了的老話,也是一個事實。早期出現多種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學史,疏誤實在太多,香港學界乃有先整理組織有關香港文學的資料,然後再為香港文學修史的想法。由於上世紀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被認為是後來「新文學史」書寫的重要依據,於是主張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的聲音,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不絕於耳。1這個構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後,首度落實為十二卷的《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際此,有關「文學大系」如何牽動「文學史」的意義,值得我們回顧省思。

 

一、「文學大系」作為文體類型

在中國,以「大系」之名作書題,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趙家璧主編,蔡元培總序,胡適、魯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大系」這個書業用語源自日本,指有系統地把特定領域之相關文獻匯聚成編以為概覽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規模;「系」指其間的組織聯繫。2趙家璧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五十年後的回憶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為題是師法日本;他以為這兩個字:

 

既表示選稿範圍、出版規糢、動員人力之「大」,而整套書的內容規劃,又是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是按一個具體的編輯意圖有意識地進行組稿而完成的,與一般把許多單行本雜湊在一起的叢書文庫等有顯著的區別。3

 

《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以後,在不同時空的華文疆域都有類似的製作,並依循着近似的結構方式組織各種文學創作、評論以至相關史料等文本,漸漸被體認為一種具有國家或地區文學史意義的文體類型、資料顯示,在中國內地出版的繼作有: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臺灣則有: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有:

>《馬華新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書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後)》(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書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馬華文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馬華文學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內地還陸續支持出版過:

>《戰後新馬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華藝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廈門:鷺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種主題的文學叢書,形形色色還有許多,當中編輯宗旨及結構模式不少已經偏離《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傳統,於此不必細論。

目次

總序/陳國球……1

凡例……41

導言/危令敦……43

 

玄囿

新歲感……85

夜談與散文……87

 

葉靈鳳

吞旃隨筆……90

秋鐙夜讀抄……96

鄉愁……102

憶江南……105

 

陶惠

去年今日——香港攻略戰身歷記……112

 

易玲

香港新年雜景……132

 

戴望舒

鹽倉土地……139

記瑪德里的書市……141

山居雜綴……145

寄友人……148

 

學子

關於北京人的種種……151

 

君葆

談女人……155

上下……159

詹言……160

閒空……162

 

黃魯

門……165

斷想伍則……168

死的默想……171

一個人的紀念……174

 

三蘇

直版論……178

實迫處此論……179

恭喜平安論……181

雞變鴨論……182

 

施蟄存

栗和柿……184

 

夏果

喜悅的尋覓……188

香港‧船的城……190

香港的風景畫……192

 

自強

龍陵雨……197

 

李綉

職業太太……202

緊急疏散——香港學校風光……205

 

黃秋耘

門外愛談——青年生活諸問題之一……207

皮球、坦克和小螺絲釘——青年

生活諸問題之二……210

「香港頭」的改造——青年

生活諸問題之三……213

 

穆何之

談吃蛇貓之類——北方人聽了

毛骨悚然……219

衝鋒章……221

北平的胡同……224

故都的酒肆……226

 

佚名

南京屠殺漏網記……228

 

紅鷹

「強制歸鄉」歷險記……232

 

黃藥眠

海的懷念……234

沒有眼淚的城市……237

沉思……243

野店……247

 

聶紺穹

毛澤東先生與魚肝油丸……254

論時局……258

怎樣做母親……261

 

蘇海

電車社會……274

 

易水

木屋旅行記……277

 

鷗外鷗

愛我的夏娃(們)……280

當我寫作的時候……284

一個人的成長……288

與北園克衛的友誼……294

 

夏衍

超負荷論……299

坐電車跑野馬……304

 

侶輪

燈火……310

書與我……312

人參……315

舊地……319

 

黃蒙田

蜀道小記……324

鬼魂……327

縴伕……330

 

吳盂

婁山關買鳥記……334

茅店的風情……339

 

林默涵

獅和龍……342

 

秦牧

野獸……347

 

司馬文森

「山上人」和「山下人」……353

香豬……358

田裏的魚……360

 

艾迪

沒有了燈的房間……363

 

海兵

風災……369

 

樓適夷

遇盜的故事……378

 

高岱

香港的二樓社會……384

 

巴波

書……387

 

戈雲

周求落魄記……391

 

文值

秋風裡的蕭頓球塲……398

 

宋光

藏書家……401

 

澹生

華北的黃塵……405

 

望雲

給我一隻好浴盆……408

黃金的好日子……409

無心之失……411

殘生……412

 

馮式

蚯蚓的文學情調……416

南明河之憂鬱——憶烽火中的貴陽……417

 

舒巷城

冬天的故事——一九四九年一月

寓居香港西灣河剩稿……420

 

作者簡介……425

書摘/試閱

導言 危令敦(節錄)

本卷涵蓋的歷史時期為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年,而這個時期又以一九四五年九月為界,再分為「日據」與「戰後」兩個階段。

劃分的依據是對香港民生與文化產生直接衝擊和影響的三個重要軍事與政治事件:(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式向美、英兩國宣戰,同時入侵菲律賓、馬來亞以及香港等地,引發太平洋戰爭。駐港英軍不敵日軍,港督楊慕琦(Mark Young)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向日軍投降,香港遂淪為日軍「占領地」。(二)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與九日,美軍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於十五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九月十六日,英軍夏愨海軍少將(Rear Admiral H. J. Harcourt)代表英國政府和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在港督府接受據港日軍投降。1至此,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階段結束,香港步入戰後復原時期。(三)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此之前,香港政府為管理境內迅速增加的人口,於同年八月十七日通過《人口登記條例》,登記居民資料並為居民簽發身分證。一九五〇年,香港政府為限制中國難民入境,舒緩人口壓力,封鎖中港邊境關卡。一九五一年初,中國政府限制人口流向廣東,以減少南下香港的人數,並封鎖邊境。此後兩地民眾不能自由往來。2

 

對於二十世紀中國報業與文學,香港這塊「飛地」;曾發揮微妙而重要的作用,不僅被稱為「文化中心」,4更被譽為「輿論中心」,5甚至被比喻為言論的「天堂」。6由於微妙的地緣政治與複雜的歷史因素使然,香港成為中國現代報業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政黨組織各種活動,並通過報刊宣揚政見,向北方喊話的重要場域。自一八七四年王韜與黃勝在港創辦《循環日報》開始,康有為、梁啓超的改革派以及孫中山的革命黨均在港辦報宣傳,此為香港的「黨派報業」時期。及至三〇與四〇年代,中日兩國交戰,加上國共兩黨內鬥,意識形態的戰火蔓延至香港報業,以一九四一年、一九四六至四九年間最為激烈。7早期香港華文報刊在報道新聞、評説時事之餘,不忘文學。8爾後大批文人因時局動盪或政治工作需要,9分別於三〇年代及四〇年代下半葉南來,在報刊上抒發政見,亦發表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他們的寫作興旺了此地的報刊文化,也促進了中國新文學的發展,10一部分文人的文學評論更深刻的影響了日後中國文藝的方向。11

論者研究二十世紀前半葉香港報業或文學,都留意到中國因素的支配性影響。此時的香港報業與內地報業幾乎「融為一體」,所關注的焦點是中國,而不是香港。此地的報道與輿論轉向本土是一個漸進過程,隨著「社經報業」在戰後逐步取代「黨派報業」才日趨顯著。12至於香港本土的新文學,從二〇年代至四〇年代雖有人才與陣地,但與內地文人兩度以「排山倒海」之姿南來香港的盛況相比,聲勢未免微弱。13換句話説,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的主體性尚未明朗,此地報刊上湧現的新文學大體是中國文學的延伸,被研究者稱為「香港的文學」,意即「在香港出現的文學」或「『在香港』的文學」。14後來報業轉而關注本土社會民生,與香港人口持續增長,生活改善,人心轉向,凝聚力趨強有關。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香港華人社會基本上由移民組成,他們抱著「過客」心態居留,身分認同的主要對象是中國,不是香港。進入五〇年代,不斷湧至的華人移民與難民因不願北返而安身香港,成為永久居民,此後出生的華人亦視香港為家,以此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榮,本土意識方才得以滋長。15香港文學須待二十世紀下半葉方才逐漸浮現。16

 

 

 

 

玄囿

 

新歲感

窗外蕭蕭瑟瑟地下着雨,這是歲暮的一個晚上。我正在挑燈夜讀之際,寒氣暗侵( )幕,畸零的旅人,對此怎能壓得住內心的惆悵!偶然想起日昨與幾個朋友於品茗時所談及「過年」之事。他們中的一位説:「近幾年來,每逢過年的時節,非窮即病。」言下似乎有不勝感慨的樣子。其實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遭於這相似的厄運中呢I如今計算起來,離家不覺已近六載了,唐人詩云:「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是像我一樣畸零的旅人,經已過慣了飄泊的生涯,對於家的觀念,逐漸地給外部生活磨洗得淡薄下去了。

這九年來的教書生涯,天天與純潔的青年們混在一起,他們有着光和熱,也曾給我這凄清的環境渲染得很美麗。他們愛護我,幫助我,我也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在彼此互助相愛之下,使我忘記了一切飄零之苦!不獨如此,並且使我有着一種非常的祈待,這不是希望我自己能夠顯達富貴,養尊處優,而利用他們;這希望還是在這一羣純潔誠摯的青年的身上。為了這,我曾下了最大的决心,把我自己的生命,完全付託在無數的孩子的身上,犧牲小我而為大我。

「過年」,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個名詞;特別的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似乎有着更美麗的想像。可是對於我,畢竟是惹起了無窮的倀惘與寂寞!當這時節的來臨,我底周圍,忽然變得更加寥落起來——孩子們趁着年假都歸去了,同事們大都有家的,也得要回去叙天倫之樂事。平日與我在一起的人們,這時候都跑光了,剩下一所廓落的校舍,給我留守;好在我性愛靜,我怕太熱鬧,所以到這時候,我還是深居簡出,閉門度歲;一天到晚,在這清幽的環境裏,踱來踱去,從頂樓行落地下,從課室轉( )課室,或讀書,或彈琴,或靜聽外面的炮竹聲,以消磨這一段日子,等到復課後,我底生活才始恢復常態。八年來如一日,過去每一次新年佳節,都是一樣地糟蹋了,任它幻滅。在我個人而論,則「窮也非病」,於八九年來的飄泊生涯之中,年年歲歲一床書,一肩行李,兩袖清風。因此對這燈紅酒綠的新年佳節,不是討厭它而是窮於酬酢,怕與勢利周旋,這是落得孤寂的因素吧!直至去年,我在上海的家庭中,度過了一年的生活,終於覺得:「懷與安,實敗名。」又〔飄〕然南返,奔向自己的前程。只幾個月的時光,而遭逢這次的變亂,刼後餘生,好在得苟存性命,再有苦可吃,這是不不幸中之幸。

「桃符萬戶更新」,舊節的新年又去了,這與我相遇合,似乎又有着另一種不可磨滅的因素,也是和從前一樣的困頓與飄零,而且是有家歸未得;而且是無前程可奔,要滞留在悲鬱的境地裏。

新歲的苦雨孤燈之夕,如何能不惹起我底惆悵呢!畸零人,我畢竟是個畸零人啊!

選自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香港《南華日報‧前鋒》

 

夜談與散文

「談」是樂事,再加上一個「夜」字,就更加顯出此番談話的靜態美。古來無論中外的文人雅士,都很讚美「夜談」。他們喜歡夜談,是為着避免環境上的繁囂,抱着一種野心,要擁有整個靜靜的宇宙,而發表他們積累在腦際的美麗的意象,給二三知己欣賞,志在博得一般的共鳴。因此,就散文之勃興而論,這似乎與談天有着密切的關聯。林語堂謂:「我相信一個國家的真正優美的散文,是必須在談天一道已經發展到成為一項藝術的地步方能產生。這個情形,在中國和希臘散文之發展中最為顯明。」

其實一篇真正優美的散文之產生,的確要從靜靜的環境中,輕輕地淡淡地描寫出那種溫柔婉順的靜態美;要用纖妙之筆調去描寫。所以晚上的會晤,竟然在散文與詩詞的藝術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作了散文與詩詞上( )取現成的材料。

試想想看吧!唐詩中之「今夕復何夕,共剪燈燭光」與「何當共剪西窻燭,却話巴山夜雨時」。像這些詩篇的內容與結構,雖然是靜態之下的夜談藝術的描寫(,)其中隱寓着一段纏綿不盡的情緖。風雨之夕,無論在任何的一個季節裏面,都很可以引導人進入談天的世界;這時候,如果有知己會合,話談得投機則更好;一甌清茶,一碟花生米,儘可以於此而消遣無慮。不然,即使召集家人,漫談祖代之嘉言懿行與軼事,乘人之不覺,寓以家訓,亦是一種取寫意的家庭教育方法。上自歷史掌故,宮闈秘史,文人軼事;下至民間傳説,神話,談狐説鬼,以迄於螞蟻蒼蠅的瑣碎之事,皆可作為夜談的資料。

只要「眼前一笑皆知己,座上全無礙目人」,則「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曾常聞」的(金聖嘆言)。所謂「談言微中」,那就大可舒舒服服地,將凝結了的心緖,盡情放寬,使生命安排在閒息的氛圍中,其樂正無可比擬!至於談天的地點,無論日夜,最好是隨遇而安。正如林語堂説:「在十八世紀的沙龍(即書室)中可以談關於文學或哲學的閒天;但在農家木桶的旁邊,也何嘗不可以談。或在風雨之夕的航船中,對河船上的燈光微映水波,而臥聽船夫閒談當地的一個女子怎樣被選去做皇后娘娘的故事。這類談天之所以悦人者,實在於所得的樂趣,視地點時間和談者而各不相同。我們所以能牢記不忘者,有時因為談天的時候是正在桂子飄香,秋月懸空的佳景下;有時因為是正在風雨之夕,一爐柴火之前;有時因為是正在一個高亭之上遠眺河中船隻往來,而當中有一隻船忽因潮流過激而側翻的時候,或是在清晨坐在車站待車室的時候。這種眼前之景象,常和所談的天聯繫一起,因即使我們永不能忘。」那種永不能忘的景象,便可以合作詩的材料,畫的材料(如最後的晚餐圖之類),散文的材料。所謂「事在性情之際」,一個作家的「性靈」在心底流動的時候,那種永不能忘的景象再現的時候,頭腦中有如電陣一般的攪擾,覺得非將他的觀念發洩出來不能安逸,乃將它們寫在紙上而覺如釋重負,這就是文藝的產生之經過。

推而論之,在靜態之下,時常會產生出一種高超的藝術美,這種藝術美,如果發現在一個美術家或文藝家的眼底,他自然不輕易放過它,就要去欣賞它,最後那種永不能忘的景象,便與他的性靈匯合而交流,在腦際起着如電陣一般的攪擾,藝術作家要把他這一點藝術觀念發洩出來,就產生出藝術的作品。靜靜的夜,是幽雅的背景,更有着輕鬆的談話在這靜靜的夜底雰圍中輕輕地淡淡地退蕩着,穿插着,宛如人間文藝的仙境,其中清福,並非一天忙到晚的生意人,吃了晚飯就睡覺,鼾聲如牛者所能享受得到的了。故此有人説,這些俗人,於文化决沒有幫助的。

在一個幽美的晚上,談話,當然哪,單獨一個人就永遠不能做成談話的場面的;除非是自言自語。那麼,最低限度要有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有了叙會的機緣。談天然後可以開始,在這場所中,是觸發人類靈感的最好的機會。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靈感觸發語言之發出,表得妙,達得妙,就是語言的藝術,這些妙言妙語,筆之於文,就是文藝,所以文藝之產生是出於偶然的,並非出於當然的。一篇傑作,能垂千古而不朽,一件好的藝術作品,能烙印在人類的腦根裏永久不會幻滅。由此,夜談一道可能成為藝術的真正優美的散文的產生地,是無可置疑的了。

選自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香港《南華日報‧前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