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
95折

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5238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高雄氣爆事件發生於今年8月1日凌晨,至今正好是事件滿一百天。政府除了提出石化專區的構想,以及認為石化產業高值化辦公室能解決石化業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值的問題之外,並沒有提出任何因應世界上氣候變遷、能源及產業轉型的方向與策略。臺灣的石化產業建立在政府能源補貼的獲利基礎上,創造出的產品附加價值不到4%,卻耗用了工業部門能源消耗比率的44.84%、更佔能源產業的能源消耗比率達71.9%,顯見石化產業已經面對整體經營環境的嚴峻轉型挑戰,未來,世界各國一旦啟動碳排放貿易制裁,將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因應臺灣整體產業、能源、環境與民眾健康,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以探討我國的石化業問題。

本書特色

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將發表許多被官方刻意忽略、掩飾的石化業統計數據、污染證據。書中並回顧臺灣石化產業史,分析長期以來追求GDP成長至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何無法回應及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減碳及能源轉型潮流下的挑戰,以及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高耗能、高污染、高度人體健康危害產業何去何從的問題。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周桂田

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任職於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並擔任臺灣大學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陳吉仲,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博士,任職於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
趙家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第二部分

許惠悰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任職於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
莊秉潔,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博士,任職於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沈健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畢業,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
杜文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第三部分

蔡宏政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校區社會學系博士,任職於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歐陽瑜,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任職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第四部分

洪文玲

美國密西根大學造船及輪機工程博士,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
詹長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博士,任職於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
翁裕峰,英國威爾斯卡爾地夫大學社會科學院博士,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名人/編輯推薦

串連高雄地下水道的大炸彈

在多災多難的臺灣,這本《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確實是能夠喚醒臺灣居民的一本好書,周桂田主任與另外十一位學者專家們對臺灣目前的環境正義與經濟轉型做了深入的分析與具體的建議,值得大家細細地閱讀。


高雄氣爆是一個非常不幸的化學大爆炸,輸送丙烯管線破損的位置,剛好曝露在高雄地下水道系統之一段,由於當時輸送與接受丙烯的兩家公司員工的誤判,竟把三十多公噸的丙烯送進了高雄地下水道系統與涵管之內,把高雄的地下水道系統的龐大的空間變成一個串連在一起的「大炸彈」。當水道系統內的丙烯濃渡達到「閃點」後,這整個水道系統便似乎只能等著發生氣爆的最後結局。畢竟我們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把充滿水道系統的丙烯與空氣的混合物稀釋或氣爆發生後,臺灣各界不斷發出了指責檢討聲浪,從負責輸送與接受丙烯的技術人員的專業訓練的不足、密集於高雄市區地下的各種油管的佈局與管線的缺失、犧牲生態環境與人民福祉的以經濟掛帥的社會發展模式、年輕人對他們的未來失去信心、與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層政府官員的冷血與無能,都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今年年初,天主教的教宗曾有感而發地說過,科學與技術的進歩似乎沒有把世界上最底層的飢餓與貧窮的十億人帶出困境,卻製造了一群億萬富翁。我們的人類社會不該這麼不公不義,更不該這麼冷漠。在另一個國際會議裡,曾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史蒂格立茲教授(Joseph Stiglitz)也發出怨言,他們引以為豪的美國社會在過去不久的歲月裡漸漸地從「一人一票」的民主、法治、人生而平等的美好社會,走入「一元一票」的金錢掌控的不理想的境地。在時代巨輪滾動中被偏遠化的臺灣,到底何去何從?

人類社會正在急速地轉變著,臺灣似乎也沉淪得更快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之內,由於人口暴增與人均消耗的大量增加,我們的地球已不勝負荷。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尤其是極端氣候的惡化,正威脅著人類社會在地球上的永續發展,物種的快速消失也會帶給人類滅絕的可能。在這有限而已過度開發的地球上,人類社會過去發展的模式確實需要深度的檢討,臺灣不能隨波逐流。

我相信這本《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將會是促進臺灣轉型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謹在此對本書的作者群表示最大的敬意。

2014年10月12日

目次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主編序

第一部分 褐色經濟與氣候變遷公約制裁
一、永續轉型之痛 正視高耗能高排碳產業對臺灣的挑戰/周桂田
二、石化產業對臺灣的經濟貢獻:兼論臺灣石化業如何轉型/陳吉仲
三、告別石化王國:以石化產業政策環評為起點/趙家瑋

第二部分 空汙與健康風險
四、石化工業區的空氣汙染問題與健康風險/許惠悰
五、PM2.5與石化產業/莊秉潔
六、石化業之環境汙染與居民健康風險/沈健全
七、六輕VOCs爭議與石化業管制俘虜問題/杜文苓

第三部分 永續治理
八、石化產業的資本積累:資產階級民主化與民主風險治理的缺乏/蔡宏政
九、永續發展,一個治理的問題:從高雄氣爆事件談轉型管理的落實/歐陽瑜

第四部分 公安與災難
十、在地知識、汙染、五輕關廠/洪文玲
十一、石化原料管線不該進市區/詹長權
十二、用愛思考高雄大爆炸:全災難災害防救的必要性/翁裕峰

結論
十三、鉅變,臺灣轉型怠惰與轉型遲滯之危機/周桂田

書摘/試閱

一、說好要永續呢

近二十餘年來臺灣政府雖然隨著國際綠色公約要求,逐步調整永續經濟與產業政策方針,在現實的產業擴張上卻不斷發展與規劃高耗能與高排碳石化業,並在不同階段引發重大的社會抗爭。而即使面對國際減碳與國內環境運動雙重壓力,但仍然遏止不住新興工業化國家經常以擴充能源密集產業、尤其可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之石化業為主要快速經濟擴張手段。

當我們跨年比較石化業、能源密集產業、工業部門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碳、能源密集度與GDP貢獻,可以看到,近十餘年來石化業的能源消耗與排碳占全國比例節節升高,並帶動全國的增長;然而,其GDP的貢獻比例並沒有增加,反而一直維持在低的平盤水準。換句話說,其顯示十餘年來石化業大部份仍然停留在耗能性的低附加價值產品,並未積極轉型。對長期能源高度依賴的臺灣,其除了為造成國內高耗能、高排碳之系統性成因,其長期以來未變革的結果,也結構性的造成臺灣產業轉型困境的問題所在。

這些現象顯示,臺灣政府20年來實際上並未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公約要求,積極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朝向較少耗能、較少排碳的高值化方向發展。

二、褐色經濟:持續上升的耗能結構
臺灣由於缺乏天然資源,近20年來將近98%的能源自國外進口,進口能源依存度相當高。其分別為97.68%(2011)、97.76%(2010)、97.52%(2009)、97.50%(2008)、97.48%(2007),並且隨著經濟的成長進口能源數節節上升。近幾年來實質的進口能源數為135,372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11),139,704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10),133,398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09)。

相應於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在能源消耗結構上,由圖一中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來近20年臺灣能源消耗數節節上升,而自1995年以來除了運輸部門、服務業部門與住宅部門穩定的些微上升之外,主要帶動能源消耗大幅成長的為工業部門;工業部門能源消耗在2,000年超越45%占比、在2,005年接近50%占比、在2,009年占比為52.5%、在2010年占比高達53.61%。這些趨勢顯示,臺灣的能源消耗隨者工業部門的成長而大幅增加,而其中耗能的產業又是帶動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並沒有依照前述重要的氣候變遷減碳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進行明確的轉轍,反而背道而馳。

圖一:產業與能源消耗結構

資料來源:能源局


三、褐色經濟:持續上升的排碳結構

臺灣在1990年CO2排放總量為一億零八百萬噸,在2000年CO2排放總量增加至兩億零七百五十萬噸,2004年增加至237,000,000噸,2008年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42000,000公噸,2011年排放量繼續升高至兩百五十一百萬公噸,占全球1%以上。這些顯示,近20年來CO2排放量增加為116%到137%之間,年平均成長率超過4.9%。2008年人均排放量達11.47 ton CO2,占第18名。2010年CO2人均排放量升高至11.53噸,排名更提昇至全球第16名;而在5百萬人口以上國家,臺灣更名列全世界排碳國家第六名(IEA 2012)。

一旦國際氣候變遷公約啟動制裁,臺灣絕對名列制裁對象之一。

雖然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臺灣需要從過去的褐色經濟轉向綠色經濟,行政院經建會並在Rio+20會議之後成立綠色經濟推動小組 (劉兆漢 2012),但現實面來看,能源進口、製造業之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節節升高。

圖二可以觀察到1990-2011各部門排放累積趨勢,1990年、2000年臺灣工業部門分別占全國CO2排放約45%強;然而,2007年臺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增加至254,116,000公噸,工業部門則達119,886,000公噸,占比升高至47.17%;此後則一直維持此比例,2011年占比接近48%。

明顯的,除了2008、2009年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全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些微下降之外,臺灣21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節上升。其中,圖2顯示,工業部門為帶動全國總排放量之主因,其於2007年達到高峰,2008、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景氣下滑,導致排放量下降,復於2010年後再次升高排放量至今;而其帶動全國總排放量發展曲線相當明顯。

四、褐色經濟:誰為帶動排碳的主因
同時,圖三更清晰的對應顯示,化工業為帶動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增、減的主要部門;2007年化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高峰,達44.895.000公噸,2008、2009年下滑,復於2010年至今再次升高排放量,而總體的帶動工業部門、全國的總排放量發展。

而圖四1990-2011年七大耗能產業之排放累積趨勢圖,則一步的表現出,化工業中的化學材料製造業(石化業)根本上才是帶動化工業、工業部門、全國總排放量增、減的主要原因。石化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0年開始躍升至23.369000公噸,並一路向上發展,在2,007年到高峰37.447.000公噸,2008、2009年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下滑,2010年至今回復排放量。

也就是說,石化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降的發展曲線明顯的影響工業部門,進而影響全國總排放量的發展。

圖二:1990-2011各部門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圖三:1990-2011年各主要工業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圖四:1990-2011年七大耗能產業之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五、產業貢獻與經濟戰略再升級

從能源消耗的角度來看,臺灣高度依賴化石能源進口,相對的卻有完整規模的石化工業體系;其上、中、下游相關產業自1980年代起產業的產值和員工人數約占製造業的1/3,出口值也占全國出口總值的3分之1,一度成為最大的製造業體系。

石化業雖然曾經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基礎工業角色,值得肯定,但其高耗能、高排碳的製造業特質,與臺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結構相互矛盾。特別是,加上長期以來政府進行能源補貼,造成經濟不正義。同時,其高耗水、高汙染,與臺灣人口密集結構相互矛盾,這是環境不正義。

而另一方面,2,000年之後,化工業的產值在製造業部門逐步地滑落到不到16-19%的占比,而由於其耗能的需求,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仍然一直是製造業部門最大的占比者,在2009年高達37%。

從今天全球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之國家經濟產業再升級的角度,這是國家經濟安全與戰略的重大議題。

從轉型正義的角度,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過去,三十年前為了拼經濟,沿用了瘦鵝理論,大量的剝削勞工與環境。雖然,達到一定的經濟成長,但也帶來千瘡百孔的社會與生態失衡。或許我們可以說,過去將就為了經濟起飛,而勉強暫時容許各種扭曲的社會經濟體制;但三十年後,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型態已經大為變遷,我們還可以容許此種落後、沈溺於不正義的能源補貼、租稅補貼、環境成本外部化等嚴重尋租(rent seeking)的經濟型態存在嗎?

此種維持現狀之落後思維,將為阻礙臺灣大步朝向全球綠色消費、永續與社會公平的創新經濟之最大絆腳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3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