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永續經濟系列:綠色所得與綠色消費
滿額折

永續經濟系列:綠色所得與綠色消費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528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永續環境是文明存續的根本,生態維繫的關鍵,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長期發展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環境甚巨,經濟行為又是現代人每日之難免,經濟行為的調整可說是追求永續最易、最近之途徑。

本書立足於民生經濟,探討如何在永續環境的基礎上維繫國計民生,加上所得與消費是國民生計之基本,因此本書分成前後兩半部,分述綠色所得與綠色消費。全書包含「綠色國民所得與綠色國民所得帳」、「環境保護支出與環境稅」、「環境質損」、「自然資源折耗與服務價值」、「綠色消費」、「綠色標章」、「綠色採購」、「綠色運輸」、「綠建築」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我們可以用綠色所得檢討過去經濟活動造成的衝擊,用綠色消費作為未來消費的參考準則之一,踏出永續環境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

朱雲鵬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周嫦娥
臺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錢玉蘭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蕭代基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洪志銘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于寧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資深顧問

賴明伸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駐加拿大特約研究員

馬小康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林憲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羅文甫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生

謝瓊葶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名人/編輯推薦

書籍推薦人

吳思華 教育部長
蔣本基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林慶隆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譯發展中心主任

推薦文

教育部長序

全球氣候變遷已是我們面對永續發展的挑戰,亦是人類須嚴正面對的難題,在日趨嚴重的地球暖化現象,以及能源危機問題逐漸浮現後,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已成為地球村公民共同努力的目標。而《永續發展教育系列叢書》之出版,即是因應100年6月5日環境教育法施行後,我國將環境教育列為重要教育議題之一,以培養具有環境意識與素養的公民,希透過教育方式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本叢書內容分為「永續環境」、「永續經濟」及「永續社會」三系列,其中永續環境系列包括《自然保育》、《公害與防治》、《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及《環境與資源管理》等4冊;永續經濟系列包括《綠色產業》、《清潔生產》及《綠色所得與綠色消費》等3冊;永續社會系列包括《文化保存》、《社會正義與社區參與》及《人口與健康》等3冊。合計有10冊。由本部補助,國家教育研究院結合五十多位學者專家歷時兩年餘編著而成,再經由審查通過後出版,是國內第一套為大專校院永續發展教育課程與教學編著的專書。希望讓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韓國、巴西之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與落實教育政策的國家,揭示政府推動環境教育的用心與盡力,透過永續發展教育促進民眾主動積極瞭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相互關係,培養永續發展之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與倫理觀,進而產生對永續發展負責任的行為模式,以具體行動解決或避免問題,達到環境、經濟及社會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教育內容關切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動、洞悉環境正義與世代永續公平發展、認識環境與經濟關係、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與環保組織等等,係一個横跨環境、經濟以及社會學門的跨域整合的新領域,所需專長遍布各科系,除一般環境議題外,更擴及綠色產業、清潔生產、綠色消費、文化保存、人口與健康等前瞻性議題,涵蓋永續發展各面向,目前坊間並無一套適合大專校院學生使用的書籍,本叢書的出版正符合當前需求,相信對我國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動,必能發揮很大的助益。

最後,本套書能如期如質付梓,感謝編著者、審查者、本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同仁、國家教育研究院同仁及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等的努力及貢獻。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綠色國民所得與綠色國民所得帳
第一節 國民所得與綠色國民所得
第二節 綠色國民所得之理論
第三節 聯合國綠色國民所得帳之內容與架構
第四節 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之架構與內容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環境保護支出與環境稅
第一節 環境外部性與環境成本
第二節 環境保護支出
第三節 企業環保支出之衡量與統計:企業環境會計
第四節 環境稅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環境質損
第一節 環境質損之定義、發生原因及矯正方法 
第二節 環境質損之衡量方法 
第三節 我國環境質損帳表之設計 
第四節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自然資源折耗與服務價值
第一節 自然資源折耗與服務價值之定義與衡量 
第二節 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的自然資源折耗編算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綠色消費
第一節 綠色消費與永續發展之概念 
第二節 綠色消費之趨勢 
第三節 推動綠色消費之利害相關團體及驅動工具 
第四節 實施綠色消費獲致經驗與未來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綠色標章
第一節 綠色標章概念 
第二節 各種綠色標章簡介 
第三節 我國綠色標章計畫概況與推動成果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綠色採購
第一節 政府綠色採購 
第二節 民間企業與團體之綠色採購 
第三節 綠色採購之協力組織 
第四節 當前問題與未來發展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綠色運輸
第一節 運輸現況分析及綠色運輸發展方向 
第二節 溫室氣體及空氣汙染物的評估與減量 
第三節 綠色運輸系統之補貼機制及方向 
第四節 適宜國內優先推動之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綠建築
第一節 建築產業對環境的破壞 
第二節 各國綠建築運動 
第三節 綠建築與綠色消費 
第四節 綠建築未來的動向 
參考文獻 

結 語

書摘/試閱

「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歐洲國家則稱之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國家則稱之為「綠建築(Green Building)」。由於「綠色」的用語在國際間已成為地球環保的代名詞,許多「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照明」已成為民眾朗朗上口的時髦用語,因此在美洲、澳洲、東亞國家,大多遂援用「綠建築」作為生態、環保、永續、環境共生之建築的通稱。

本章首先由地球環境危機觀點談論建築產業對環境破壞的現象,並介紹國際間與臺灣綠建築發展運動的經緯,進而揭露國際綠建築評估系統的發展盛況以及臺灣綠建築政策的輝煌成就。然而,本章也提出目前國際間有些綠建築政策過份商業化的危機,有些綠建築評估系統讓「綠色商機」反客為主,凌駕於「地球環保」之上,可能變成綠建築政策的「隱憂」。本章尤其強調健康的綠建築與綠色消費之觀念,呼籲綠建築評估工具應重視源頭減量、自然設計的原則,要大眾認知綠建築絕非更貴的建築,「高科技」亦非拯救地球的萬靈丹之事實。本章最後更介紹歐美能源證書制度與建築碳足跡評估的最新動向,值為臺灣綠建築政策發展的借鏡。

第一節 建築產業對環境的破壞

(一) 建築產業破壞山林

建築產業對環境的破壞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估計(2006),全球的建築相關產業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資源的50%、原材料的40%、農地損失的80%,同時產生了50%的空氣污染,42%的溫室氣體、50%的水污染、48%的固體廢棄物、50%的氟氯化合物,顯然建築產業是造成地球環境危機的主角之一。

建築環保尤其在經濟發展的亞洲國家有特別的意義,例如,新加坡為實施自2004年至2015年的海岸開發工程,每年需從印尼進口3.21億至3.37億立方米的海沙,但此舉卻導致印尼的Nipah島消失。印尼海洋與漁業部長Freddy Numberi說:「自2004年至今運到新加坡的海沙價值達1.256兆盾,若我們讓海沙出口活動繼續發展,我國於2015年將蒙受的損失達2.9兆盾。」(印尼《商報》,2007.2.28)。由於天災和環境破壞,印尼1萬7500多個島嶼中,已有24個消失。科學家甚至預言,如果政府當局無法洞燭機先,並採取防範措施,在2030年之前,印尼可能至少會喪失2000個島嶼。

又如,建築的磚窯產業在中國造成了嚴重的農地損失,因為中國在2000年仍有95%採用實心黏土磚牆體構造,造成每年由農田取土14.3億立方米、燒磚6000億塊,每年因生產黏土磚毀田五十萬畝,同時消耗七千多萬噸標準煤,這使得中國人均耕地快速減少。根據中國新華社2005年12月29日報導,中國當局乃積極鼓勵城市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物(以下簡稱RC建築物)以替代泥磚構造,在2005年已有170個城市基本實現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2010年底全面禁止所有城市使用實心黏土磚。

事實上,大部分亞洲國家都已深陷RC建築之害,為了應付龐大水泥與砂石需求量,已對國土產生嚴重的破壞。例如,臺灣的高屏大橋因盜採砂石而使河床下降,造成橋基嚴重裸露,在2000年8月27日發生橋樑斷裂,造成20餘位民眾受傷送醫,令人觸目驚心。又如臺灣桃園大溪鎮的大漢溪溪畔山坡地,被盜採砂石集團開挖成長達百餘公尺的大峽谷,在一次大雨時峽谷崩塌壓死了十位採砂石工人(圖9-1)。在臺灣的偏僻農地盜採陸砂的風氣更嚴重,不少農地被盜挖成大峽谷,並回填大量垃圾或事業廢棄物來賺取暴利。每次豪雨即造成周邊農田大量崩塌,農作物受損。臺灣建築景氣時,約有六成的營建砂石都是非法盜採的,而其中八成盜採自河川,因而嚴重破壞國土並危及橋樑安全。同時由於建築市場的價格競爭,迫使砂石車超載,造成馬路破壞、車禍頻傳的現象。

水泥從石灰石開採,經窯燒製成熟料,再加入石膏研磨成水泥,生產過程耗用大量煤與電能,並排放大量CO 2。在臺灣每生產一噸水泥就必須消耗112度電、134公斤燃料煤與0.45噸CO2,是最嚴重的空氣污染源。在中國每生產一噸水泥,要排放1.0噸CO2、0.74公斤SO2、130公斤粉塵;每生產一噸石灰要排放1.18噸CO2,兩項產品合計每年排放CO2達六億噸;鋼、水泥、平板玻璃、建築陶瓷、磚、砂石等建材、每年生產耗能達1.6億多標準煤,占中國能源總生產量13%。這些都是構成建築產業高耗能、高污染、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

目前亞洲工業化國家建築產業最大的環保問題,一言以蔽之,在於大量暴增的RC建築市場。RC建築物不只在水泥、煉鋼、燒窯之建材生產階段產生高污染,在營建過程及日後的拆除廢棄物之污染也非常嚴重。在臺灣的RC建築物每平方米樓版面積,在施工階段約產生1.8公斤的粉塵、0.24 m3的剩餘土方與 0.31m3的固體廢棄物,在日後拆除階段則產生1.23 m3的固體廢棄物,不但對人體危害不淺,也造成大量的廢棄物處理負擔,許多廠商甚至隨意傾倒營建廢棄物,造成河川公地受到嚴重污染。

根據筆者的研究,在臺灣中層住宅大樓所使用的建材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00(公斤/平方米),以每戶35坪(116平方米)來計算的話,每戶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三萬四千公斤,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棵喬木在四十年的光合作用才能吸收完畢。也就是說,地球上每戶人家必須持續種植一棵喬木,才能平衡住宅建設對地球氣候的衝擊,但以目前都市綠化不足的現況而言,簡直是難以達成的任務,假如建築產業本身無法致力於CO2減量對策,則根本無法侈言永續建築政策。

(二)建築物也是鳥類殺手

您大概從沒想到,建築物也是直接的鳥類殺手。2003年美國國家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在芝加哥市發起「熄燈計畫」,要求在春秋五個月間,由晚上11點起至黎明關閉高樓的夜間燈,以保護遷徙鳥類的安全,並宣布成立全球第一個對鳥類友善的城市。此行動預計一年可以拯救上萬隻的鳥類,如鶯鳥、畫眉鳥等遷徙鳥類,約可減少80%的撞死率。由於辦公大樓對外宣洩的夜間照明光線,很容易混淆了鳥類的巡航系統,使得芝加哥每年數以萬計的鳥類重複環繞大樓而飛,然後撞樓而死;有些則沿著窗燈旁飛行直到精疲力盡而死。根據美國國家奧杜邦協會報導,單一棟大樓在一個晚上可能死傷上百上千隻鳥,著名的Hancock Center關掉它裝飾性的大樓照明之後,每晚可以拯救1500隻鳥的性命。

根據1979年科學家、鳥類學家的估計,北美大陸每年大約有十億隻鳥類撞死在建築物上,尤其在午夜的陰雨濃霧日死傷特多。尤其在鳥類大量遷移的河川或大湖邊上的大都市,高樓林立的建築夜間照明,更屠殺了不計其數的鳥類。玻璃帷幕建築常常是鳥類生態的殺手,尤其是高反射玻璃設計的玻璃大樓立面會反射周圍景觀,很容易讓鳥兒衝撞致死(圖9-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8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