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50歲的書桌
滿額折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回到自己的書桌與寫書的人共處,
讓一個最真實也最無邊的書中世界日日包圍著我。
我知道一本本書會不斷地滋養我,
把我修正成一個較為合情合理,與更為自重的中年人。
──蔡穎卿


定睛此時此刻,以閱讀為生命吸收養分
把書中的溫柔化為包容,把聰明轉為智慧,把勇氣變成信念

吳爾芙說,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蔡穎卿則以閱讀與寫作具實自己房間中書桌的意義。相信「書是好好讀才會貼心」的她,把每一本書所曾給予的光照,透過腳踏實地的行動變成真正的溫暖與關懷,讓書不只是紙頁與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她說:「書對我來說,是慈愛寬懷的長輩,或不斷讓自己看到自我偏狹的榜樣,以及軟弱時能仰望剛強性格之美的朋友。我們用相聚時吃一頓飯的中等花費,就可留住一本書在架上永供諮詢與打氣;每思及此,我就對自己書房中那些忠誠的陪伴深懷感謝。」

「生命悄悄已到中年,不知何時何地因書埋下的種子,忽就這裡、那裡地開出愉人悅己的小花,或結出幾串可以分享的果實。」透過閱讀,五十五歲的蔡穎卿對人世的美好深懷信心,並體會隨著生命每一個階段累積而來的精神富足。

作者簡介

蔡穎卿(Bubu)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生活教學,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實作與大家共創惜物愛人、安靜穩定的生活。蔡穎卿主張成人應該先培養自己才能好好培養孩子,所以整理了這本從年輕累積至中年的閱讀所得。
 
其他著作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養》(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

自序
在書桌前
 
每個人看書的喜好與習慣都不一樣。
 
在書中,我們決定了自己與作者的交往方式,一如我們跟現實世界的真人往來,你未加設定就聽到、看到或感受到他們的內涵與影響。書中的思想、語言文字與虛實交錯所呈現的樣貌,也總是有時單一、有時複合地形成印象,許多閱讀當刻並未發揮的感受卻在生活中以不自知的狀態,或無法想像的力道出一臂真實之力、撫慰我們四處張望的無助,或讓我們可以照樣去模仿、形容一種雖然了解卻不能精確敘述的感受,於是,閱讀有所同感不再是空談,而是從個人經驗得以分裂的無限延伸。這也是我不看一本書的書摘,而永遠要跟書本一頁一頁交往的理由。書摘可以用於我們知道一本書的存在與它的大意,但書摘無法呈現一本書與閱讀者的交往獲得, 它更像是「third opinion」。所以,我相信書是好好讀才會貼心的。
 
我讀書慢,因此讀得不多,又因為善忘,所以經常重讀舊書。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就像我們喜歡的朋友雖不能常常相聚,但總樂意在此生中有機會再聯絡,那是因為相處時的快樂讓人難忘,因此願意重溫舊感。書對我來說,是慈愛寬懷的長輩,或不斷讓自己看到自我偏狹的榜樣,以及軟弱時能仰望剛強性格之美的朋友;我這樣囉囉嗦嗦說的一段話,不就是孔子意賅的簡言「友直,友諒,友多聞」嗎?不可否認,有些人與有些書會同具這些特質,只不過,要碰到這樣的朋友真是需要極大的運氣。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用相聚時吃一頓飯的中等花費,就可留住一本書在架上永供諮詢與打氣;每思及此,我就對自己書房中那些忠誠的陪伴深懷感謝。
 
時間有限是生活忙碌的人在閱讀上最大的遺憾,而我,除了時間之外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情感」。我喜歡的字句或想法,往往反覆地回味,在文句與自己的牽繫還未平靜時,我的眼睛很難繼續向前。有時候,也會因為太喜歡一本書而不忍心一直看下去,有點像孩子怕把糖吃完一樣戀戀不捨。即使知道書絕不會像糖一樣在指梢舌尖化為烏有,但這種心情卻最接近於我對閱讀的珍惜,也許,如果我有更好的理解與記憶力,能把書時時帶在心上,就不會這樣既患得又患失了。所以,為了減少這樣的遺憾,我總是節約著與「人」交往的時間,回到自己的書桌與寫書的人共處,讓一個最真實也最無邊的書中世界日日包圍著我。
 
從閱讀而開始喜歡寫作的人,心情多少有點像羨慕驅車自如的能力,因而開始學著了解文字、練習運用。二○○七年,我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成為別人口中的「作者」,自己也感覺訝異;但,這份偶然絕對是源起於閱讀。我相信閱讀與寫作,最終會與飲食或居住一樣,透過自己的實踐形成個人的風格。風格與流行的區別,幾十年前已有一個設計師說得比我多費唇舌的解釋更好得多,就藉用他的話說:「流行是『我也是』,風格是『是我也』。」因此,無論閱讀與寫作,我們都不用擔心跟不上流行,但也不要遺漏自有文字以來,不同社會所留下的龐大資產,我們真是多麼富有,只要識字就能繼承財產!但要真心閱讀才繳得起遺產稅,抱得財產歸。
 
這本書的書單有些雜亂,因為它並非為某一種想法而特別規劃,書中所呈現的,只是一個非學術界,也非專業文字工作者在書桌前的心思容量。我的專業是烹飪,因此每個月閱讀專業期刊是必要的用功;料理研究之外,我是一個社會中人,需要具備不同的生活常識,因此讀了一些既不太難,內容也不偏狹的書;我關心教育,但不想過度探討教育方法,所以我讀蘊含教育的生活書。在分輯言中,簡單地說明分輯歸類的理由。
 
對於工作與生活兩忙的我來說,書桌有時是我那張具體的西式舊書桌,有時卻只是想像中的一種存在。我經常在肢體勞動於工作室時,心思還端坐於我的書桌前,因此,閱讀與寫作都是不斷從大量的生活中提煉而出的心思活動;是他人與我、過去與此刻、現實與想像的密密交織。我常想到曹操的〈短歌行〉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又想到阿城在《棋王》裡照樣造句說:「何以解憂,唯有下棋。」我因為心有同感,就繼續造句說下去:「何以解憂,唯有閱讀。」於是,就以這樣的心情,不怕獻醜地分享自己的書桌雜感。
 
答應遠流出版這本書時,我五十歲,轉眼之間,我竟抬頭就能望見自己虛歲五十五的生命里程碑。原本擬以「五十歲的書桌」為名的這本書,如今也不知該如何呼喚了。這幾年,我究竟在忙些什麼?定下心仔細檢點,想到書雖沒能如預定的時間出版,但我應該也沒有浪費任何一天。我總是努力於把每一本書所曾給我的光照,透過腳踏實地的行動變成真正的溫暖與關懷,讓書不只是紙頁與文字,而是我活生生的現實。
 
因此,五十歲或五十五歲都不會是書名的問題。我知道書桌前的一本本書會不斷地滋養我,把我修正成一個較為合情合理,與更為自重的中年人。

目次

自 序 在書桌前
 
輯 一 : 吉 光 片 羽
 
手段
 
成年
 
行路
 
素直
 
不忘
 
窮思
 
聰明
 
價值
 
守護
 
輯 二 : 砥 礪
 
工作磨刀石
 
味的故鄉.胃的故鄉
 
食物與廚藝
 
一本書看一地生活
 
煮字可以療飢
 
《家庭畫報》三十五年
 
從一本食品辭典想起
 
輯 三 : 生 活 智 仁 勇
 
榜樣
 
暗中見物
 
生之喜悅
 
你不是虎媽?!
 
遊學今昔
 
硬道理與李光耀
 
溫故知新談《論語》
 
當我畫一個太陽
 
窮查理寶典
 
輯 四 : 種 子
 
人情照鏡
 
中國服飾史
 
食古而化
 
因為理解
 
我心匪石不可轉
 
取之社會,回愛社會
 
說戲
 
民主與教育
 
千年萬代的生活知己
 
古書遺產
 
後 記 DEAR TIME

書摘/試閱

輯一:吉光片羽
 
【章名】聰明
 
誰都不喜歡被說是「笨」,因為很少人會謹慎地用這個字,說別人「笨」的人,心中難免帶著貶抑毀損的力道。但我常想起「笨」在竹節中的樣貌,又想起如果不帶羞辱,「笨」字倒很可以用來當做自我反省的標準。
 
在日常語言中,與「笨」對立的是「聰明」。眼睛看仔細、耳朵聽清楚的人,做起事來就條理分明,取熟問生,自然是聰明。所以,聰明應該不是某種過人的天賦,而是因為時時專注,耳聰目明所累積的慧性。但無論怎麼解釋,一般人總喜歡把「聰明」與「反應快」、「機靈」或「異稟」連為一談。
 
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但是他們慢慢在評價中成長,變得刻意要追求成人眼中「反應快」、「很機靈」與「超越他人」的刻板印象,所以,自然的聰明往往分心他途而不見了,在問題中不得不顯出「笨」結果;這是我觀察之後的感想。我經常把問題交給不同年齡的孩子去處理,想出解決方法的往往是受教育最少的那個孩子。比如說,有一次給大家一個糯米糰與一個紅豆餡,要他們把糯米糰用姆指壓出一個凹槽,然後放入先揉成球狀的紅豆餡再包成一個紅圓。在一群孩子中,唯一沒有高聲叫難的竟是一個幼稚園中班的孩子;當別人都被紅豆球太大、包不進去的現況困住時,她並不是因為手特別巧而不感到困難,而只是眼睛雪亮地盯緊問題。她不自設條件,因此懂得把紅豆拿掉一些,把球的體積變小,輕鬆地一圈套入一圈,再搓揉成毫無破綻的球中球;這個解決的方法讓人不能不稱讚為「聰明」。
 
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被分為「聰明」或「不聰明」,但評斷一個人夠不夠「聰明」就得聽聽梁思成的一句話:「聰明的人只是不再重犯自己的錯誤。」這是他在組織東北大學建築系時經常對學生說的話,我在《大拙至美》這本書中讀到時,覺得過去模糊的一個想法突然清楚了。他很客觀地對學生說:「世界上絕對聰明的人是沒有的,絕對正確的人也是沒有的,重要的是你能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自己在生活中或教學時常咀嚼這句話。我認為「同樣的錯誤」一定不只是指「一模一樣」的事件,而是包括「邏輯相同」或「類型相似」的狀況。我們學習事物是觸類自會有一定程度的旁通,不可能學一樣只會一樣,所有已知的經驗都可以連結應用,藉此解決許多未知的問題;但如果有人為了任何一種理由堅持自己的錯誤或不肯自省,那就真的與「聰明」無緣了。
 
我想到許多父母或老師總喜歡這樣說孩子,說他們:「不是不聰明,只是很粗心。」我們忘了教孩子,如果把心粗著用,老是重複犯錯而不以為意,其實才是不聰明。我想學梁思成的誠懇,把孩子帶到更聰明的境界去。
 
《大拙至美》這本書收的是梁思成有關建築方面的文章,雖是談建築與對建築系學生語重心長的教育,但他的文字總能把一種概念表達得非常清楚,所以書中有許多類似於「聰明」這種澄清迷思的說法。例如他提出對建築要「整舊如舊」,我覺得其中所用的語詞就非常巧妙易懂。在討論趙州橋這一篇中說:「即使舊券石上有少數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打幾個補丁,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他所強調的雖是建築形與神的相稱,卻讓我想起林語堂說過,以「年輕」讚美人是一種語言上的不幸,因為:「老年壯健是人生莫大的幸運,但改稱為年輕,便將削減意義,使原來很完美的東西變為不完美了。」他們一個說的是建築的樣貌不該返老還童,另一個說的是人的樣貌也不該希望返老還童,只能老當益壯,尊崇歲月的光華。
 
這兩段話讓我突然感到自己正身處於一個很奇妙的時代,我們有很多未經過生活風雨的仿古建築或家具,也有可以磨掉生命年輪的逆齡美容醫學;生命的風華到底能不能如願地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在未來的世界裡,我們又到底能不能聰明地為自己決定一種真正有質地的美好生活?
 
│ 架上書│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築
 
作者:梁思成 │ 出版社:中國青年 │ 語言:簡體中文
 
中國建築史
 
作者:梁思成 │ 出版社:三聯書店( 香港) │ 語言:正體中文
 
 
輯二:砥礪
 
【章名】食物與廚藝
 
二○○九年六月,大女兒從賓大畢業回到台灣,她雖忙於準備成立自己的語言工作室,但一有空閒仍然經常閱讀。那陣子,我看到她在看幾本厚書,一本台灣直譯為《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是艾茵.蘭德的作品,另一本是《On Food and Cooking》。這本書名不像艾茵.蘭德那本著作那麼難以猜測內容的範圍,一看就知道是與烹飪有關的書籍,但書頁中只是密麻的文字與一點插圖,一點都不像一般人會看的廚藝書。如果是老二Pony在看這本書,我大概不會覺得太奇怪,但一向自認不擅廚事的Abby,課餘卻帶著深刻研究的精神在讀這本書時,就引起我無限的好奇了。幾個月後,台灣的翻譯本(《食物與廚藝》)也出版了,我雖未訂購卻收到了書,原來是女兒覺得我幾次向她問起這本書,又想到我的工作範圍與這本書的關連,就在網路上採購了一套送給我。
 
這書一套共三本,鮮豔的螢光紅、綠、藍書衣裹著厚厚的書身。封面設計其實是很好看的,有插圖和黑與燙金的字,但我實在受不了那鮮豔的三大本與群書同立在書架的喧囂之感,看著、看著,終於忍不住把書衣都給拿下了。還好家裡有現成的插畫家,隨手幫我在純白的書頁上畫了簡單的圖樣,書背上再寫上原文書名,這三本書就成了裡裡外外都讓我喜歡的參考書了。
 
這才是真正的參考書,有資料匯集的價值,有專業所需的知識,收納了豐富的內容,並透過良好的編輯形式,讓人在閱讀時能沉澱下來,提升對知識的興趣。這套書使我納悶大家為什麼能把現在學生所用、應對課本內容所出版的測驗書稱為「參考書」,那些編排幼稚、顏色紛亂、資料片碎的書,根本不值得「參考」,只不斷淺化一個求知者的學習,是真正的「懶人包」。所以,做為一個在廚藝上自認用功的工作者,我非常喜歡這三本書的表達方式。我終於能夠了解,為什麼幾個月前看到女兒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她的神情能如此投入,即使這本書與她的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相信對於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來說,書中豐富的內容足以促發閱讀的喜悅。
 
這不是全新出版的一本書,一九八四年在美國已經以當時來說也很豐富的內容出了第一版,為什麼我說「對當時來說已經很豐富」?只要從第二次出版時的二○○四年反推回去觀察,我們就可以了解這二十年中,廚房設備與各種工具實在有難以形容的跨越;食材的保存與再製的技術突飛猛進,這些條件所改變的飲食豐富度是難以想像的,再加上交通發達所造成的物流方便與經驗交流,交織出的複雜層面,實在讓人驚嘆。因此,二○○四年當這本書再增六百頁出版時,它的必要性是完全可以被了解的,而那六百頁之前穩如基石的資料與經驗,更值得被好好珍惜。
 
「廚藝」留存了人類飲食生活自我審美的過程紀錄,這個紀錄一方面實質地改善了生活的功能,同時也提升了美感;另一方面,這個過程也藉著形式化,不斷在重新組織精神力量與實用功能的平衡。這些改變總是極其敏感地配合上每個大環境或小社會自身的條件,所以,它當然是社會學的一環;而廚房技術的本身則是大範圍的科學知識;生物學、微生物學、物理、化學,數學,有時單一、有時複合地出現在廚房中,然後,人們又以文學的角度旁觀地記錄下這一切。也許這就是廚房工作總被稱為「藝術」的原因,如果,它能上升為一種形式的話。
 
這幾本書在每一個單元都如實地回應了作者在致謝詞中所言:
 
這本書是我篩選大量資訊並加以消化而成,我也盡可能詳細考察事實及我對這些事實的詮釋。這本書的價值與意義我想就在於這個消化所需要的誠懇、時間、知識與實力。
 
這本書對我來說因為本身很靈活,所以可以促使我在廚藝上活化。我曾跟學生說,為什麼現代人喜歡烘焙多過做菜,因為時下的烘焙工作已經發展到非常樣板化了。只要有設備就能成功地做出成品。材料行總把最困難的部分都已做成半成品,學習的人根據配方一步步操作下來,就可得到成就感,但,這種類似於材料包的學習與操作,其實離廚房的藝術越來越遠,它只會使人們轉而關心工具與設備,而不是活用科學。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段話:
 
廚師的食譜能通過時間的考驗,但內容卻未經思考。食譜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們在烹飪時,避免因猜測、實驗或分析的動作而分心。但另一方面,思考與分析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不需仰賴食譜也能解決預料之外的狀況,同時也激發我們嘗試新奇的事物。所謂的「思考式烹飪」就是烹飪時聆聽感官告訴我們的一切,以獲得的資訊連結過去的經驗,了解食物內部物質發生了什麼事,再據以調整料理的方式。
 
我從事餐飲工作已經超過二十八年,也有六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任何一位讀者如果能先讀懂這段話並被說服,進入廚房時遵循這樣的思維,這本書一定會成為他最好的「參考書」。我也很佩服這本書的翻譯。不知道他們是以團隊或其他方式完成這份工作,但以讀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做得非常好。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類似的書翻譯工作的困難在於「專有名詞」的對照,與同一個名詞配合於不同環境經驗的考證,但我覺得,譯者能讓像我這樣熟悉廚房工作的讀者,不感到文字與實務工作之間的隔閡,是此類翻譯書中少見的喜悅。
 
│ 架上書│
 
阿特拉斯聳聳肩
 
作者: 艾茵.蘭德 │ 譯者:楊格 │ 出版社:太陽社│ 語言:正體中文
 
食物與廚藝
 
作者: 哈洛德.馬基 │ 譯者:邱文寶等 │ 出版社:大家 │ 語言:正體中文
 
 
輯三:生活智仁勇
 
【章名】生之喜悅
 
「 悲觀的人埋怨風向,樂觀的人期待風向改變,踏實的人則調整風帆。」是威廉.亞瑟.沃德(William ArthurWard)的話,我好喜歡這句話,也相信這句話中有愛默生的哲學。如果要為還不認識愛默生的人介紹他的思想,我想以他所宣揚的一句話來做為開頭:「人活在世上是一件樂不可支的事。」因為,我們正處於許多人覺得憂鬱、人生無趣、生活沒有目標的世界。如果每個人願意盡一點力量來表達對「活著真好」的同意,也許這微溫與微亮就可以溫暖照亮彼此的生活。
 
重讀《愛默生選集》是因為讀安德魯.所羅門的《走出憂鬱》(正體中文版譯為《正午惡魔》),而我讀《走出憂鬱》是因為身邊出現了好幾個為憂鬱所苦的年輕人,又看到有些醫生對他們放長線的計劃更使我感到非常難受,因此我想多了解現代人與憂鬱的問題。生命與生活所要面臨的困難代代不同,原本,了解困難的存在就是一種應付生活的本能,但到了今天,人類突然出現了一種想法,認為憂鬱是不應該存在的,是病,人應該經常覺得快樂才是正常;這是一個很新的標準,也是我所難以了解的境界。
 
我認為憂鬱不曾與誰的生活真正分開過,我們只是在一生中不斷努力轉化對憂鬱的感受。
 
記得小時候家鄉的小漁港每場颱風幾乎都帶來一些悲傷的消息。課本中所讀到的:「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呢?」雖然不是我的家庭煩惱,卻是漁家同學們的煩憂。即使是小孩子也沒能免過那些真真實實的擔心,我們從小就知道憂愁、擔心、寂寞與孤單的滋味。
 
有一兩年,學校接連有同學的父親出海未歸,被大浪吞噬。無論住在山上或海邊的人,大自然對我們的生存都是有威脅的,生活並不容易,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說這些困難是不應該存在的,在困難中,也沒有人失去對快樂的想望;快樂很難得嗎?是的,我們都這麼認為,因此,得到快樂就更知道要好好珍惜。有時候,天空的晴朗,太陽的顏色,路邊的花開花謝,或沒有挨罵的一天就讓人有一點感動,也有一點快樂。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告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健康」,甚至還有量表可用於自行診斷是否有自殺的傾向,憂鬱所帶來的壓力越擴越大,從自身到家庭,人人都很警覺,動不動就聽到有人說:「再這樣下去,我會得憂鬱症。」。我曾問過一個才二十五歲不到卻已在服藥的年輕人說:「你為什麼要吃藥?」我反對他吃藥是因為吃了藥影響了工作能力,也影響團隊對他的看法。這個年輕人告訴我,自己從小就不快樂,而他覺得不快樂是一個不能不解決的問題,所以才去找醫生。醫生告訴他這種狀況不吃藥是不會好起來的。我問:「醫生已經診斷你有憂鬱症了嗎?」他說:「不,現在醫生不會隨便告訴一個人他有憂鬱症,這會使病人有壓力。但醫生覺得我是需要吃藥的。藥不能停,而且要從高劑量再慢慢往下調降。」不只吃藥,這些病患通常還會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很昂貴的營養品,因為吃了藥就會食慾不振,影響到正常營養的攝取,所以要靠營養品來補充。就這樣,這個年輕人每個月得把薪水中的某一部分用於看病與營養品,而實際上,他的診療與營養品外的醫藥費都是納稅者在付的。
 
我因為陸續看過這種醫療行為,心中便充滿了不平的感覺。比如說孩子紀律不好,也許沒有經過耐心教導就被帶去看醫生,醫生除了給孩子過動症的藥,還同時給媽媽抗憂鬱症的藥,此後,他們便很難離開心理諮商與對藥物的依賴了。我感到同情的,是因為我們對這些狀況的了解與所造成後果的不了解。
 
十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因為面臨公司可能要解散的壓力而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並服藥。起先只是輕劑量的抗憂鬱症,但藥物所引起的反應遲滯讓他的母親感到非常的憂心,就在一次返鄉探望家人時,他的母親因為太擔心而要求孩子再跟她去精神科重做診斷。那天精神科醫師幫他打了一劑長效藥,沒想到這劑藥引起了身體強烈的反應,連喉部的肌肉也受影響。母親只一心擔心孩子得憂鬱症又食不下嚥,愛子心切下勉強餵食,但食道肌肉無法正常運作,於是造成了吸入性肺炎,引發腦部嚴重缺氧,變成植物人。辭世前,在療養院足足躺了十年,他自己與妻兒家人的辛苦實在是其他人很難想像的。所以,我只要一聽到有人說:「我心情總是很壞,別人都說我遲早會得憂鬱症。」就難過得想起這位朋友從一個很好看的年輕父親變成植物人躺在床上的模樣。如果Tom 當時不計工作職位高低、不要逃避困難,能想到自己有家庭要照顧,不埋怨風改向而立刻調整風帆,他所改寫的就不只是自己的,還有那個美麗溫柔的妻子和兩個當年才幼稚園的孩子的命運故事。
 
我這樣想Tom 的一生,是因為我今年已經八十六歲的母親年輕時與憂鬱症也有過交手,她選擇的是不一樣的回應。父親與母親奮鬥起家的生活也很辛苦。她回憶自己從高雄遠嫁台東之後,一年一個緊鑼密鼓地生了姐姐與兩個哥哥之後,體力不得空歇,照顧孩子與工作都非常辛苦,她的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回憶說:「每到黃昏,只要天開始轉暗,我就感到非常恐懼,我抱著孩子,望向屋外,不能自已地痛哭不停,直到孩子的啼哭踢鬧把我喚醒才止。」知道現在有很多人為憂鬱症所苦,母親恍然大悟地說:「我想,我當時得的就是憂鬱症,但因為沒有這種『常識』,也怕看醫生花很多錢,所以只能靠自己愛孩子的心意來克服生活的種種困難,我認為,是孩子使我從那可怕的困境中走出來的。」這大概就是《走出憂鬱》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責任感」。
 
我比較母親當時與今天多數人的生活條件,不能不說,經濟考慮在一定程度中影響了人與憂鬱之間的戰鬥過程。過去考慮付不付得起的醫療費用,現在由全民保險制度取代了這道猶豫的防線,但,這是恩惠嗎?
 
以愛默生的論點來看,「快樂」的生活不是「諮詢」出來的,其實是怠惰和壞習慣讓許多人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我不想進入憂鬱症的無謂辯論中,因為如果想要了解憂鬱症的人可以好好讀《The Noonday Demon》這本書,也是因為英文書名,台灣中文版才直譯為《正午惡魔》。另外也可以讀林肯的傳記。但如果只是經常心情低落,還不到無可自拔的地步,也許了解《愛默生選集》中的思想就可以讓人感受更多生之歡愉。
 
愛默生非常努力宣揚他的思想,用自己的長途跋涉、一場場演講與文字告訴大家要感謝生命,「活著是一件樂不可支的事」,他的信心打動了許多人,連那些聽不懂他話語深義的窮苦百姓也想盡辦法要聆聽他的演講,只因為他自己就有「生的感動」。他們說:「看他站在那裡,就覺得人活著一定有意義。」了解愛默生的年代才能使我們思考為什麼「樂觀」、「實事求是」與「自我信賴」都是在生活較為辛苦的社會才有的精神,這有助於我們反省,想要倚賴藥物得到生的歡愉是否是對的方法?
 
我曾好奇,如果台灣的健保不給付精神科的費用,這些就醫的狀況會如此普遍地出現在收入並不高的年輕族群當中嗎?而他們的父母對此又做何感想呢?這種擔心與無奈,我猜也只有既是心理醫師又有成年子女的人才能夠認真回答的吧?真希望每一位心理醫師都是在道德與良知的監督下工作,真希望他們能對某些年輕人說:「你沒有問題的,你只是需要更認真工作,好好吃飯,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交幾個有益的朋友。」那麼,他就從痛苦中拯救出許多父母,並減少日後必須依賴社會照顧的人。
 
如果我是心理醫生,我也會介紹他們讀愛默生的書,絕不會把孩子培養成藥物與諮商的依賴者;因為我有孩子,我了解也同情當父母的感覺。
 
│ 架上書│
 
愛默生選集
 
作者: 愛默森 │ 譯者:張愛玲 │ 出版社:皇冠 │ 語言:正體中文
 
走出憂鬱
 
作者:安德.所羅門 │ 譯者:李鳳翔 │ 出版社:重慶 │ 語言:簡體中文
 
 
輯四:種子
 
【章名】因為理解
 
二○○三年我在大阪的書店買了向田邦子的食譜,買這本書並不是為了配方或菜色擺盤,因為那些菜都是我從小熟悉並經常操作的日式家常菜或小變形。當時,向田邦子已在一九八一年台灣三義的空難中去世,她在東京赤?與妹妹一起經營的「媽媽屋」也已經結束營業。對於像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這本食譜的意義與工具書無關,而是透過一個屬於她的具體生活面向連結了向田邦子的文字世界。
 
向田邦子的名言是:「就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發現閃閃發光的人生真諦。」而平凡生活中的其中一項「飲食」,在她的小說、散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雖然她是那種能獨自一人坐在通常是男性應酬才去的料亭中大快朵頤、獨飲自樂,被稱為豪傑的女性,但在多數文章中,她對飲食的描寫卻是小規模的帶筆,是背景;但少了那個背景,讀者又捉摸不到完整的情感。
 
向田邦子所描述的飲食生活,有些直陳感官覺知,有些帶著回憶中的快樂或悲傷,但無論如何,我讀她的飲食文字從不感到煽情誇大,看得出她很愛美食卻沒有想利用這個人人喜歡的生活元素大加發揮。但她果真是喜歡食物到了必須把她所感覺「閃閃發光」的生活複製在赤?的一家小店中。讓趕稿與趕著上市場、書桌與爐台成為她的生活主戰場。她把這些平凡情感放在真實生活中,而不是用想像的文字營造生活的張力。
 
我曾在一場共讀向田邦子的讀書會中,為參與的朋友做了她的食譜,從書中選了其中四樣搭配成一餐:
 
一杯以馬鈴薯、紅蘿蔔、西洋芹熬煮的濃湯
 
一道加了芥末的中華風雞絲沙拉
 
一盅紅蘿蔔與醬煮油豆腐皮絲拌飯
 
一份蟹肉蔥絲滑蛋
 
和洋折衷的飲食,正是向田邦子生長年代的日本飲食大潮流。在她的散文、小說與她具體可見的居酒屋食譜裡,到處可見這種味道與風情。
 
我不知道向田邦子在台灣是因小說或散文而受歡迎,但如果讀她的散文的人,大概都知道《父親的道歉信》這本結集。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實在很好,引動人類天生愛譴責上一代的本性,連不知道向田邦子的讀者,看到書名也想湊熱鬧地圍攏了過來,看看一個父親為什麼需要寫道歉信給孩子;只是,那些希望能從書中看到兩代之間解剖般地責難與大徹大悟的讀者們要失望了。向田邦子的文章中雖然處處有親情,但她並不是一個操弄親情的人,她藉由「父親」寫出許多情感,更重要的是,透過父親來理解人的極限與平凡,並試圖跨過極限,在年齡的增長中,以親子兩代同時的改變,極目眺向新的希望。
 
多讀幾篇向田邦子散文的讀者,一定感覺得到向田邦子的「父親」到處可見,他既是她童年時不知是敬或畏、只要出差或是去參加晚宴,大家心情就會比較輕鬆的一家之主;他也是會帶她吟詩識字,一心想把自己沒能得到的求知機會給予孩子的父親。他是她讀女校時還會拳腳相向,對著孩子大罵「混帳東西」的粗暴爸爸,也是寫信時會用敬語稱呼她,從噓寒問暖直到關心學習,充滿威嚴與父愛的「短暫」完美父親。雖然有這麼多矛盾的形象,但,有些景象卻讓向田邦子永遠難忘。當她看過父親抱著戰時疏散他地、病後歸來的小妹妹時抱頭痛哭的模樣,她說:「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大男人放聲哭泣。」當她在東京奧運的全民激動下離家出走忙著找房子時,她雖然哭,但心中了解父親是為了另一種情感藉故找她吵架,要逼她離開責任擔子,要釋放她自己不能給予的自由。父親的無言與父親的暴躁在她的文章中都沒有擴大描述,但她落筆處的情感,隨著歲月所成的文章,一篇篇在改變,她以「超過當時」的年齡,重看不同生命位置的父親,沒有濫情,不提原諒,卻在三言兩語中已把讀者帶到自己親子關係的省思中。
 
在向田邦子提及她父親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同行二人〉這一篇。文章中的向田邦子筆觸調皮得有如櫻桃小丸子,帶著形已離去、心相同行的父親,一起接受一份相信如果父親健在應該會驚喜萬分、深感榮幸的個展邀約。文章中雖然大部分的文字在讚寫畫展主人,但前導與收尾出現的卻都是十年前過世的父親,諧謔卻未失敬意的筆下,向田邦子又一次刻畫出性格中永遠帶著某一部分小男孩面貌的那個大男人,與做為女兒對父親的理解之愛。
 
向田邦子的小說中經常描寫日本社會中男性做為單純的個人與家庭支柱之間的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都有一群家人各自發展的生活與心情。她的作品是自傳體的小說還是小說體的自傳,總讓讀者不斷心生疑問。她最擅長描寫謹守二流人生的安定與滅頂於一流人生渴望的男人,還有在這種男人身邊圍繞的女性與家人。大家都很辛苦,但也都要在辛苦中繼續生活,各自找出意義。
 
有一次, 媽媽來台北探望我們時, 跟我談起正在NHK 一星期播放一次的連續劇《胡桃?部屋》,之後她跟我談向田邦子,說自己看過幾本書之後,總覺得她所描述的故事很灰暗沉重。我知道陽光對我媽媽的意義有多大;她十八歲時外婆突然過世引發家庭極大的變動,母親曾一度非常消沉,我想,一定是對於陽光的渴望使她把自己從自憐無助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她了解決定與命運的相關,相信尋找陽光也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我跟母親說,我喜歡向田邦子的散文多過她的小說,她有很多文章描寫自己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是因為對一個時代的理解。向田邦子比我母親早一年出生,所以我常能從她筆下生活小節的描述中印證母親口中的童年景況;或許,這是我讀她的書而感到特別親切熟悉的原因之一。
 
我總在向田邦子的文章中讀到一種「理解」,儘管她曾自嘲一般地描寫過「理想父親」的形象,但對於現實世界中那個專橫的父親,向田邦子卻以多端的理解把她複雜的愛收藏了起來;把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厚道,以非說理的方式表達出最好的境界。
 
我們大可以期待一個完美父母的出現,然而那份期待不是對自己的父母,而是希望自己為子女做得更好,因為,理想是行動的藍圖;向田邦子的書或許有些沉重,但讀後卻讓我因為理解而對兩代之間的愛有更清楚的領會。
 
│ 架上書│
 
父親的道歉信
 
作者:向田邦子 │ 譯者:張秋明 │ 出版社:麥田 │ 語言:正體中文
 
女兒的道歉信
 
作者:向田邦子 │ 譯者:張秋明 │ 出版社:麥田 │ 語言:正體中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