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世界現況2014:永續治理
滿額折

世界現況2014:永續治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今天的永續性危機,與其說是技術性問題,倒不如說是政治問題。我們有無數的方案,可用來解決最危急的環境問題,不論是水資源短缺或是氣候變遷。然而,我們未能採取有效行動,導致我們在治理上一敗塗地。不過,我們現在還有機會,選擇負責任的治理方式。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在它成立第四十週年的年度旗艦出版品中,分析人類政治與經濟系統運作失敗的原因,以及改善全球與地方治理的機會。從風起雲湧的草根運動,如撤資化石燃料產業、能源民主等,到強調企業責任之公司章程的傳播蔓延,《2014世界現況》以豐富內容,說明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收回其公民權,如何促成政治改革,以達成永續

名人/編輯推薦

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關於氣候變遷我們所必須知道的事情。現在,如同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明確清晰的論述,該是政治科學家站出來的時候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應以公民的角色,設法確保我們能以活潑、永續且公正的民主政體,取代這個具毀滅性的能源寡頭政治。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350.org創辦人。

這本書像是道明光,在環境災難加速迫近的陰影下,照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希望之路。它告訴我們,在災難如洪水般洶湧而至之前,我們不必閉著眼睛、坐著等死。相反地,我們可以鼓起勇氣,為了所有人類利益,掌起舵來,引領前行。

――參議員傑米.拉斯金(JAMIE RASKIN)/ 馬里蘭州參議院多數黨黨鞭,
美國大學憲法學教授。

在我從事公職及參與公共事務的四十年生涯中,曾經第一手見證這本鞭辟入理的書中所批評的許多國家與國際治理缺陷。我們管理彼此之間及與地球之間的關係,方式必須有所改善;而本書所建議的改善方式,雖然極具挑戰性,邏輯卻相當清晰明確,且唯有依此而行,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永續。

――提摩太.沃斯(TIMOTHY E. WIRTH)/ 前美國參議員,
前全球事務第一國務次卿以及聯合國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本書探討治理概念與模式之風險與環境退化的關係,論述有憑有據且熱情有力;如果我們可以堅定意志,依循本書所指引的方向,將能促進全球共有財的永續管理。本書思路清晰、生動、具思想啟迪性,當可喚起人們採取行動。

――大衛.馬隆(David M. Malone)/ 聯合國大學校長

要達到永續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探討未來我們如何安排工作。工會應如何扮演要角,引領公正轉型,而非坐以待斃?《2014世界現況》的論述對此議題貢獻卓著。這是本極具啟迪性的著作,且來得正是時候。

――雪倫.布羅馬隆(Sharan Burrow)/ 國際工會聯盟祕書長

三十年來,每年一度的《世界現況》系列報告,協助人們認識了環境、氣候與資源危機的匯集及急遽惡化。這系列報告以人類集體利益為堅定信念,認為人類全體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除了提供關於環境健康惡化的權威性報導之外,也試圖提供人們一條擺脫這累積性危機的永續之路。在這競相爭取權力與權威來源的世界中,對於個人主義與國家私利的追求,將會帶來全球性的災難。今年這本《世界現況》,乃聚焦於治理,闡述在這個沒有全球政府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制定具有效力的規則,以民主、平等且――最重要的――永續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資源,與會犯錯的政府及不完美的市場合作,一起追求公共利益。

――拉梅什.塔庫爾(Ramesh Thakur)/ 澳洲國立大學,《全球治理》主編

《2014世界現況》是本「財富現況」報告。當前財富集中的程度以及其所掌控的權力,不但是前所未見,且已到了威脅文明生活的地步。財富已變得無法提供人類任何未來,更別奢望它會提供更好的未來。財富的弱點,正在於此;而「永續發展所需的大幅治理轉型得以實現」的希望,也在於此。

――羅伯特.比西奧(Roberto Bissio)/ 看守社會網絡(Social Watch)主持人

中文版序暨謝辭

吳焜裕/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長

在一片末日景象下,近年來的《世界現況》,總在彌漫社會之中的紛擾、恐慌、憂懼、憤怒等負面情緒下誕生。比如今年八月的高雄氣爆、九月的餿水油事件,就像嬰兒誕生前的陣痛,伴隨著《2014世界現況》中文版的翻譯完稿與編輯校對;而這兩起事件,更襯托出本書討論主題的重要性:應如何治理,才能達到永續?

這兩起事件,都涉及到造成今日環境問題的兩大主角:政府與企業;並赤裸裸暴露出政府對企業的放任、無所作為,以及企業如何地不負責任,為了追逐私利,而不顧無辜民眾的身體健康甚至性命安危。

在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前,不論中央與地方,皆不曾顧慮到地下管線洩漏的危險,而未能設計出一套防範未然、安全穩當的管理制度,只是以企業的方便為方便,任其使用土地,「自主管理」;另外,在這兩起事件中,我們都看到,政府各部門橫向溝通不良(這主要是負責土地利用與工廠管理的部門怠惰所致),資訊未能充份交流,對於涉及民眾或環境安危的資訊,也未能充份公開,使得危害環境與社會的惡質企業活動,未受到應有的、正當的節制,甚至隨著GDP成長而成長。如果政府各部門可聯手打擊或防範、管制成本外部化的行為,我們不會有十多萬家明顯違法存在的地下工廠,不會有那麼多偷排廢水、廢氣的大小工廠。

再加上商業利益透過民代關說或與少數官員的勾結,打壓執法者的努力,使得執法效力不彰,甚至有執法者乾脆同流合汙;這讓受害民眾無法透過體制內管道有效解決問題,常常必須到處求救、抗議,甚至要有勇氣不顧自身安危,才能伸張正義。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兩起事件肇事者,無論是擁有高級學歷的大老闆,或是土法煉鋼的地下工廠老闆,都只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依歸,忘記身為人的最基本道德操守或道義責任。是什麼樣的經濟體制與企業宗旨,造就這些冷血動物,並增加政府監督管制的成本與困難度?

上述問題,正是不良治理的最佳寫照。誠如知名學者大衛·歐爾在本書的序文中所點出的,在需要政府管制以維護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彷彿不見了;而在不需政府插手太多以維持市場公平競爭或避免危害人權或有損公平正義的地方,卻見政府大花人民納稅錢,支持「高昂的軍事支出、國內監控、龐大警力以及對於化石燃料產業與核能的過度補貼,還有厚待企業與富人的低廉稅負。」

而要如何才能達到追求永續的優質治理?雖然優質治理具備許多要件,但最基本的,顯然需要人民更多參與,才能避免政府的無能或濫權,並節制企業的逐利行為。誠如試圖為優質定理找出要件的第二章所言:「無論關注的是人權、正當性還是永續發展,優質的治理體系似乎都要能廣納民意、鼓勵參與,讓所有成員在必要時可以修訂規則,在集體決策時能夠為自己發聲。」

今年的這本《2014世界現況》,剖析了優質治理的面貌,並提出詳盡的討論與建議,讓我們能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優質治理」的可能方式。失敗治理必定要經由「典範轉移」而浴火重生。若台灣讀者們能夠透過本書,為我們的國家發展找到永續的出路,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類與所有生命,都能和平共處,欣欣向榮,那麼我們是再欣慰不過了。

除了誕生前的陣痛,孕育期間的辛勞也不能或忘。每年的中文版《世界現況》得以付梓,首先要感謝的是一群熱心且關心環境的翻譯志工,包括長期與我們合作的師大翻譯所以及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的師生們。若沒有這些志工,以其生花妙筆、有限的時間與查證的精神,將一章章涉及各專業領域的內容翻為中文,僅以看守台灣協會的有限資源,要發行這本書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她們不求回報的投入,成就了這本書。在此敬上萬分謝意。

此外,我們也要感謝長年來提供財務資源,支持我們翻譯出版《世界現況》的機構與個人,包括農委會林務局、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美國波士頓的連三郎∕謝剛明夫婦、黃林輝先生、詹順貴律師、陳素姍小姐、台耘公司及戴逸群先生。若非各位懷抱著改造社會的理念,支持我們引進進步的思潮,那麼眾多作者與譯者的思想與努力結晶,將難以面世。

最後,我們要感謝協會的辦公室同仁,好像接生嬰兒的醫生與護士,看顧著這本書的誕生。雖然,每年花上一半的時間,為《世界現況》催生與接生,是個繁重的工作,但每每從這樣的過程,感受到合作互助的價值與工作的真諦。優質的治理,或許應該是能夠促進這樣過程的制度,讓人們真正的分工合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成共同的理想,同時滿足大家與其他眾生的基本需求;而非讓人與人、公司與公司、國與國之間,為了「更多」而彼此競爭,好似戰場般慘烈,而我們的生態環境,也是我們的生存基礎,則是那千瘡百孔的戰場。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何忍如此?

回頁首

 

--------------------------------------------------------------------------------


如果人類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如果是天使來治理人類,也不需要對政府進行外部或內部的監控。――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大衛·歐爾(David W. Orr)

在氣候危機造成「世界上前所未見的最嚴重市場失靈」之前,它早就因為政治與政府的嚴重失靈,而成形了。數十年前,人們就知道碳排放遲早會威脅到文明的存亡;但相較於這問題的規模、範圍與持久性,政府迄今卻未展現多少作為。政府怠惰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原因特別顯著。

半世紀來,在西方民主國家,尤其是英、美兩國,政府一直受到多方一致性的批擊。這言論的起源可回溯到古典自由主義中較偏激的學派,其原本聯合起來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皇家那牢不可破的權力。它的現代學派在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與英國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加持下,取得了發言權。雷根總統以「政府是問題」為核心概念,為共和黨與美國的大部份政治主張重新定位;柴契爾夫人堅信「沒有社會這回事」,只有分散化的個人利益,並以此信念來治理國家。其他的力量與派系也加入了這個由思想家、媒體大亨、企業與保守派經濟學者如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組成的古怪聯盟。

西方型態的政府之所以空洞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尤其是在美國,戰爭與過度的軍事支出,大幅造成財政赤字、公部門的貧窮化以及公家機關的信用度降低。跨國企業與全球經濟的興起,形成了可堪與國家匹敵的權威與權力來源。選舉腐敗、不公平地劃分選區以及右翼媒體的操弄,造成人們對政府、政治甚至公共財的概念產生敵意。網路的推波助瀾,也促使大眾分化成不同意識型態的族群,而犧牲了廣泛且文明的公眾對話。

但是這場對政府的戰爭並非像其所標榜的,是在打擊過度的政府管理;事實上,其一致性的運動目標只是在減少和公共福祉、健康、教育、環境與基礎設施有關的政府治理。但是幾乎每個地方的保守派都支持高昂的軍事支出、國內監控、龐大警力以及對於化石燃料產業與核能的過度補貼,還有厚待企業與富人的低廉稅負。

結果是公部門解決公共問題的能力大幅降低,而私部門、銀行、金融機構與企業的權力則日漸提升。於是民主國家的政府用來對治與管理的權力受到侵蝕,而公家機關預見、規劃與行動的有效性,也就是治理的有效性,也紛紛隨之減損。

另一種治理型態出現在中國,其結合了資本主義與威權政府。至少曾有一段時間,其在建設基礎設施、設置再生能源以及解決和快速成長有關問題等方面,表現得更加有效。然而,隨著氣候與環境危機日增,該國的交通擁塞、空氣汙染、水資源短缺與大眾不滿等問題也日益惡化。是否威權主義和大眾參與的結合,能長久運作下去,還有待觀察。

在其他地方,政府薄弱的失敗國家數目正在增加。這些國家面對人口成長、貪腐、犯罪、氣候變遷、糧食短缺等重重問題的重壓,貧窮且缺乏基本服務(包括教育),使得人民感到無望,胸中因而激起的憤怒促使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參與激進團體,進一步威脅到穩定。在可預見的未來,看不到多少令人喘息的機會。我們面對的情境宛若約翰·普拉特(John Platt)所稱的「危機中的危機」,每個危機都因其他危機而放大。在快速暖化的地球上,住著百億人口與193個民族國家,有的擁核武自重,有些堅持基於古老宗教與倫理觀而起的憎恨,還有的緊抱著他們的經濟與政治優勢,在在威脅文明的生存。

海洋的暖化與酸化,將使其支持人類的能力降低。巨大的風暴、上升的海平面、高升的氣溫以及支離破碎的生態,將干擾糧食生產、大眾健康、水系統、都市居住環境、交通、電力供應以及應付越來越多緊急狀況的能力。展望未來數十年,氣候將更形不穩定。假設我們能夠在2050年前穩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暖化效應也將持續數百年,或許數千年;而沒有任何社會、經濟與政治系統能夠避開惡果。這是我們正在邁向的未來。

我們該怎麼辦?在未來的許多種可能性中,有三種特別引人注意。首先,要避免最壞情況出現,必須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趨勢,使其在本世紀中期趨近於零:我們很可能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控制住氣候變遷。要避免這可能性,我們必須儘快封存化石燃料的剩餘藏量,畢竟它們無法成為安全的燃料。要達此目的,我們大概有以下幾個選項:
a) 沒收化石燃料,讓其目前擁有者失去資產;或者
b) 補償化石燃料的擁有者,這作法很像十九世紀時英國終結加勒比海地區奴隸制度的作法;
c) 快速採用替代技術,讓化石燃料失去競爭力;
d) 推動地球工程,為大氣降溫,並讓我們有時間可以想想怎麼做較好;或者
e) 對上述方案作某種整合。

暫且不管各政策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如果我們要讓文明延續下去,我們必須把煤炭、石油、瀝青砂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藏量,從經濟帳本的資產項目中永久性地移除,同時不造成全球經濟的崩潰。

第二個相關的重點是改革全球經濟,使其將所有成本內部化,並公平分配效益、成本與風險,使同個世代與不同世代的人都能受到公平對待。據估計,經濟成長的大部分成本都轉由窮人與弱勢者承擔;目前大氣中累積的二氧化碳大部分來自工業國家。7

要和平轉型至更好的未來,必須在依照熵與生態學的定律調校的經濟架構下公平分配財富,否則希望渺茫。但是那種經濟更像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於1848年預示的「穩態」(stationary state)經濟,而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賭場資本主義」(casino capitalism)或「超速資本主義」(turbo capitalism)。永續且公平的經濟,將會是個償付所有成本、不製造廢棄物且更加重視公共財與必需品(如住宅、教育、公共設施與集體財)的經濟,而非注重金融投機與消費主義的經濟。

第三個相關的重點將需要我們大幅改變和未來世代的關係。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曾經開玩笑地問道:「最近……,後代子孫為我做了什麼?」答案,當然是「沒有!」但是博爾丁強調,對於後代子孫的適當關照,和我們自己的利益是分不開的。然而未來世代目前並沒有什麼法律地位,也沒有什麼生命、自由或財產權,如果有的話,也是在先前世代的行為影響下被抹上了黑暗陰影;而行為讓未來世代黯淡無光的先前世代,大多是我們自己。

長久以來我們都假設,一代接一代傳下去的利益是絕對正面的。但是這假設已經不再真實;惡化的氣候和隨之而來的環境浩劫所造成的負荷,讓我們的後代子孫的生命與財富處於極險境地。除非我們把基本的環境權制定到法律中,鞏固成政治的核心價值,並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否則後代子孫將無法受到保護。

還有其他挑戰隱現前方。很快地,會有數百萬人必須從海岸、從越來越乾旱或災害叢生的地區遷移到他方;各地的農業必須要變得更具有韌性,且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各地的緊急應變能力必須加強……。要列出需要採取的行動與預警措施,將會是長長一串清單。我們就好像一艘航向風暴的船隻,必須調整風帆、固定艙口、拋棄過多的貨物。但在處理公共事務時,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途徑,來決定該做些什麼類似的事情呢?

我們有四大途徑,每一種途徑都有許多變型。第一個途徑是讓市場藉由所謂「看不見的手」的神祕運作來進行管理。這麼做據說有許多優點。理論上,市場不需要政治共識、政府計畫與公共規劃。在對的情況下,市場是敏捷的,充滿創造力與調適力的。但市場在新古典經濟學教科書中的表現,總是比它們在現實中的表現還要來得好。事實上,市場在遠見方面,或者對於弱勢者、公平性、鯨魚、子孫或民主制度的關注,表現一直很差,除非這些面向都可以轉換成利潤。

未受監控的市場,其運作違反廣大社會的利益。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曾經提出警告:「讓市場機制成為人類命運及其自然環境的唯一指導者,甚至只是成為購買力之大小與使用的唯一指導者,都會造成社會的毀壞。」總而言之,市場在許多事務上表現良好,但是對於無法定價的東西,它們就無法滿足與體察人類需求與生態要務。

第二個途徑是加強公家機構與各級政府。事實上,在面對氣候變遷時,次國家政府的反應更為靈敏,因為它們可以組成州、省與區域之間的聯盟。目前,許多城市以創意方式結盟,推動一些國家級政府目前上無法採行的氣候行動;其結果通常比國家推動的政策更有效果、花費成本更低,且更符合特殊的情況。機關與非政府組織透過電子媒體而組成的網絡,也能夠快速地採取跨領域的行動,面對挑戰。但這些努力難免有其侷限,因為它們也受限於主權國家政府的政策與權力。

那麼,第三個途徑就是創造與維持有效、靈敏、可信與民主的中央政府。光是中央集權的政府,就有能力採取足夠規模的因應行動,促成足以面對「長期緊急狀態」的改變。光是中央政府,就能發起戰爭、授予或撤銷權力、控制匯率、管理財政政策、因應大規模危機、管制商業貿易活動以及簽訂國家協定。至於在面對氣候變遷方面,只有中央政府能有效地為整個國家制定與控制碳價。只有有效的中央政府,能夠調動足夠資源,以動員整個社會。

但政府目前的治理表現,和我們所需的治理品質之間有著巨大的落差,遠遠不足以因應眼前長期緊急狀態的迫切需求。如同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所說:「最大的困難在於:首先你必須讓政府有能力管制被治理者;其次,迫使政府管制他自己。」當今的政府無法一貫地管制他們自己,因為在幾乎每個政治體制裡,公共利益都被橫行的貪腐所吞沒,造成政府的嚴重弱化。媒體、經濟、銀行體系與企業,也受到貪腐侵襲。這是我們政治災難與其他許多問題的根源。

要解決這問題,不是建立新的政府機關,而是如同政治哲學家阿蘭·賴恩(Alan Ryan)所說:「藉由掃除貪腐與無知,緩步落實更好的治理。」而這需要嚴格地強制分開金錢與處理公共事務的關係。努力分開金錢與政策決定及法律的關係,遲早會被當作像是反封建制度、反君主政體、反奴役一般的歷史戰役。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在執迷於意識型態與充斥無知、怠惰的地方,政治或治理是有可能不會有什麼改善的。這個警告,引導我們來到最後一個途徑:有效的政府,不管型態為何,會需要警覺性高、知情、具生態修養、深思熟慮與具同理心的公民。是否這就是民主以及民主的程度為何,仍有待觀察。在消費導向、企業主導的社會中施行民主,所受到的限制已眾所周知。若沒有改革,在我們將於二十一世紀經歷的條件下,這樣的社會將會令民主更加耗弱。

但是我們過去的成功經驗,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成功經驗,讓人們過度相信民主國家將能夠成功面對當前這種完全不同的威脅:這種威脅的因與果之間有時間延遲,一旦超過處理期限,就會產生不可挽回的、不可逆的且完全負面的改變。至於氣候變遷,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寫道, 民主國家的長期優點,即使有的話,也會讓問題的解決變得更難:「這也是為何氣候變遷對於民主國家是如此危險的原因。氣候變遷宛若 [過度] 自信陷阱的潛在致命版。」

即使如此,是否可能有新生的民主?是否可能在二十一世界內創造新型的、更有效的公民權?是否可能運用電視與網路,組織積極、強健的民主社會,涵蓋社區鄰里到整個地球的政治?非政府組織與形形色色的跨文化公民網絡,是否可能達成目前政治與治理型態無法做到的事情?時間將會說明一切。

我們知道的是,公民、網絡、企業、區域聯盟、非政府組織與中央政府,都必須盡他們的本份。二十一世紀以及其後的未來,是人類齊心協力的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再拖延下去,沒有時間再逃避下去,沒有時間再去犯更多的政策錯誤。我們現在必須動員社會,快速地轉向低碳的未來。我們延宕處理氣候危機(及其所帶來的所有徵兆)的時間越久,最終就會需要政府在經濟與社會做越多的干涉,如此其最終結果也將會更有問題。

人類旅程已經進入急流險灘。我們是否能夠避免讓脆弱的文明之船翻覆,很大一部份將取決於我們與後代子孫的能力:看我們與後代子孫是否能夠創造與維持有效、靈敏及有調適力的治理型態,並讓其延續下去一段非常長久的時間。希望這將會是強力的民主治理型態,但不保證事情一定會這樣,尤其這段時間將會比中國帝制時期或天主教會存在的時間還要長很多。在這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不過,每個重大的人類成就,在達成之前也都是從來沒有經驗。

 

目次

獻辭 Denis Hayes vi
 中文版序暨謝辭 吳焜裕 viii
 謝誌 Tom Prugh and Michael Renner x
 目錄 xiv
 方塊、圖表 xvi
 序 David W.Orr xviii
緒論篇
第一章 失敗的治理,不永續的地球 Michael Renner and Tom Prugh / 孫瑋孜 1
第二章 了解治理 D. Conor Seyle and Matthew Wilburn King / 謝承諭 21
政治篇
第三章 治理、永續及演化 John M. Gowdy / 郭麗晴 31
第四章 生態素養:光有知識還不夠 Monty Hempel / 洪佩瑩 44
第五章 數位化與永續性 Richard Worthington / 林蓉、蔡佳芸、蔡宛儒 58
第六章 生活在人類世:是要一切照舊,還是慈悲的退一步? Peter G. Brown and Jeremy J. Schmidt / 蕭人瑄 70
第七章 以地球為中心的人類治理體系 Cormac Cullinan / 蔡宜倩 81
第八章 傾聽年輕人與未來世代的心聲 Antoine Ebel and Tatiana Rinke / 陳宏淑、陶亮廷、林維彥、于耀棋、劉意文 93
第九章 透過共有財與人權 促進生態管理 David Bollier and Burns Weston / 瞿慎思、田孝威 104
第十章 回顧(而非前瞻)環境正義 Aaron Sachs / 李根芳 177
第十一章 溫文過頭的革命:了解美國氣候法案何以闖關失敗 Petra Bartosiewicz and Marissa Miley / 吳恬綾、李慧屏 133
第十二章 中國環境治理的難關 Sam Geall and Isabel Hilton / 謝忍翾、廖育琳 151
第十三章 里約+20峰會成果評價 Maria Ivanova / 張蕎韻、吳啟瑞 161
第十四章 地方政府如何成為全球永續發展中的要角 Monika Zimmermann / 柯舜鐘 176
經濟篇
第十五章 2015年後發展議程中企業角色檢討 Lou Pingeot/ 黃思瑜 190
第十六章 讓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 Thomas I. Palley / 陳維真 200
第十七章 氣候治理與資源詛咒 Evan Musolino and Katie Auth / 施行一 208
第十八章 永續系統的政治經濟基礎 Gar Alperovitz / 王筑琪 219
第十九章 三重底線企業的興起 Colleen Cordes / 林美玲、羅允佳 234
第二十章 努力邁向能源民主 Sean Sweeney / 謝忍翾、葉宸昀 249
第二十一章 引領未來!工會與公正轉型 Judith Gouverneur and Nina Netzer / 蔡芸庭、許惠萍 264
結論篇
第二十二章 呼喚更多參與 Tom Prugh and Michael Renner / 葉瑞堂 275
附註 290
索引 31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40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