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滿額折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貨幣經濟與行為財務學如何影響你的帳戶餘額?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準確預測「次貸泡沬」金融奇才、全美熱議財經部落格「實用資本主義」格主完整揭露:

.巴菲特理念、金融圈推動投資商品與基金經理人的真實想法。
.現代投資人該有的經濟常識──以及最常見的投資迷思有哪些?
.混沌財金世局中最好的資產組合觀點
.「打敗大盤」與「長抱投資績優股」、「市場效率說」為何在實務上疑點重重?

著名的價值型投資大師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過世前曾說:

「整體來說,我不再提倡為了尋找優異的價值型投資機會,而處心積慮地使用精巧的證券分析技巧。大約四十年前,我們的《證券分析》一書剛出版時,這個分析方法的報酬率確實非常高,但從那時迄今,情況已有非常大的轉變。」

眼前的世界和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也就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班傑明‧葛拉漢的全盛時期──的世界非常不同,當時各國的經濟體系還非常本土化,資訊也極端難以取得,而那的確是價值型投資者(也就是個體經濟型投資者)的黃金時代。

如今的世界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經濟體系,資訊更是快速在這個體系裡流動,想找到「別人沒有的資訊」,比起以前困難非常多;再者,現在的電腦演算法能夠快速篩選每一則新聞和每一項數據,企圖從中尋找潛在的「不合理價格矛盾」(price discrepancy),而現代金融圈的企業更是積極延聘大量的數學博士來搜尋任何可能具有投資價值的機會。

想想看,一般普羅大眾要怎麼跟電腦或數學博士競爭?從班傑明‧葛拉漢的談話便可發現,他早已透過漫長的職涯歷程察覺到這個趨勢,只不過,世人迄今還是未能完全領略他那高瞻遠矚的見解。

本書將為你揭開當前資本主義運作的背後複雜真象,以及個人投資者如何在險惡環境中認清的貨幣運作原理,也解釋為什麼今日的投資人比前人更需要了解總體經濟學。

作者庫倫‧羅奇結合他在全球總體資產組合管理、量化風險管理、行為財務學和貨幣理論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幫助我們思考並釐清這個全新財金體系裡的貨幣、財務和經濟事務,最重要的是,他也告訴我們,為何這些理解能幫助我們實現財務上的成就。老練及新手投資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你是儲蓄者還是投資人?

我們在想清楚要如何參與經濟體系以前,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先釐清在什麼狀況下,你是所謂的「投資人」,什麼情況下是個「儲蓄者」,以及什麼情況下又兩者皆是。

請記住:真正的投資人藉由提供未來生產活動所需的資本,為未來的生產活動「播種」。而儲蓄者則只是單純將自己沒有消費掉的所得配置到各種金融資產罷了。

當我們在思考自己的整體資產組合時,應該試著根據這兩者的分野來思考資產配置的問題。如果你是個真正的投資人──也就是說,你是基於未來生產活動的目的而提供種子資本──你扮演的角色就和單純透過次級市場交易股票的人不同,因為他們只是在配置自己的儲蓄。這個差異看起來雖不大,但卻非常重要,唯有了解這一點,才能釐清自己怎麼取得貨幣、怎麼使用貨幣,以及如何保護這些貨幣。

很多人常誤把儲蓄性資產組合當成投資性資產組合,並因此用了不正確的方式來配置自己的儲蓄,最後導致儲蓄性資產組合暴露在龐大但無謂的虧損風險中。本書將反覆重申「現金的自由選擇性」(optionality of cash)的重要概念:華倫‧巴菲特曾說,所有人都應該把現金當成一種沒有到期日的買進選擇權(call option,以下簡稱買權)。

換言之,現金讓人擁有執行新概念的彈性,所謂的新概念可能包括真正的投資(也就是投入資金到未來可能創造產值的領域),也可能包括純粹的儲蓄配置。整體資產組合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創造一台能創造最多現金流量的機器,好讓現金的自由選擇性最大化。

市場迷思何其多?金融圈只想賣你法拉利?巴菲特和你想的不一樣?

金融圈的企業是多數財務誤解和迷思的始作俑者,它們推銷投資概念的方式導致一般人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金融圈的企業希望你以為自己是個「投資人」,但其實你只是基於儲蓄配置的目的而買股票、避險基金,或他們銷售的任何產品。而他們將儲蓄配置描繪為「投資」的原因是,「投資」二字影射了高資本報酬,當然比較容易吸引顧客買單。如果他們一開始就表明自己只是在為你配置儲蓄(就像我先前的說法),那你聽了一定會覺得很無趣。無趣的東西怎麼可能賣得掉?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有趣現象是,在投資大師巴菲特購買的標的中,最著名的並不是傳統認知裡的「價值型投資標的」,而是一些問題資產收購案件。舉個例子,看看他在2008年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及奇異公司(GE)敲定的交易就好。他實際上等於是在金融危機最險惡之際,趁著這兩家公司迫切需要募集資本的關頭,拿著刀子架著它們的喉嚨,要求它們同意一筆附帶五年保證的交易,而他自己則順利獲得可觀的利潤。巴菲特當然是把這兩筆交易描述為長期的價值型投資,但如果當時某一檔問題債務避險基金(波克夏公司經常扮演這種角色)也採取和他相同的行動,記者圈可能會把那個基金經理人形容成一個趁著這兩家美國大型企業之危而打劫的強盜。

華倫‧巴菲特絕對是一個偉大的美國人,也是個偉大的企業領導者,不過,也不要因此無條件接受波克夏公司及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傳言,因為他的真實策略和外傳的那些思維根本是天差地遠!

了解貨幣、看懂總體經濟才能保護你的資產!

曾因準確討論因次級房貸而起的「大衰退」聞名的華爾街金融傳奇人物羅奇,將在本書分析最重要的資本主義下投資「真假議題」,並逐一分析大眾看待經濟環境與投資決策時的諸多迷思,例如:

※「大局」(Big Picture)比以前任何時刻都重要。全球經濟體系內部的互聯關係將變得愈來愈緊密,而它也漸漸成為一個小小世界。這個發展將迫使人類改變全球資源的使用方式,改變政府參與經濟體系的方式。

※一個人的支出代表另一個人的所得。支出是當期所得相對儲蓄意願的函數。

※投資是為了未來的生產而發生的支出,它並沒有被消費掉。儲蓄則單純是沒有被消費掉的所得。投資和儲蓄的真正意義和一般人的想法不見得相同。

※世界上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次級市場」是多數人分配儲蓄的處所。我們的所得會流入一個整體資產組合。在決定好要把多少錢配置到未來生產(投資)的目的後,接著就必須把儲蓄配置到各種金融資產,期望能藉由持有這些資產,讓自己的儲蓄免除永久性虧損和購買力降低的風險。

※就貨幣層面來說,我們通常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投資是民間部門權益的中樞。本書的關鍵重點之一是:民間部門在生產鏈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民間部門裡的投資更是這條生產鏈的心臟。

※「現代貨幣體系的貨幣全是政府印製的」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我們應該將稅賦和赤字支出單純想成現有銀行貨幣的一種重新分配。

※貨幣不等於「真正的財富」。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它讓我們能夠得以進劇院看經濟這場大戲。誤把貨幣當成財富,就好像誤把劇院門票當成場內的表演。

※好的資本家藉由為其他人效勞來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作者
庫倫‧羅奇Cullen Roche
歐坎金融集團(Orcam Financial Group)的創辦人,這是一家位於美國聖地牙哥的財務顧問公司,合作客戶涵蓋散戶及機構投資人。他曾因正確洞察到「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到來而頗負盛名,也曾精準預測到房市泡沫的問題。

羅奇是「實用資本主義」(Pragmatic Capitalism,與本書原文版書名同名)網站的創辦人,這個網站深獲金融圈及財經族群讀者歡迎,同時也是Seeking Alpha與Business Insider的結盟網站。羅奇發表的市場意見也經常獲得《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引用。

譯者
陳儀
擁有二十年實務金融投資經驗,目前為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她從事兼職翻譯已十餘年,譯作有:《給你10分鐘、證明世界都買單!》、《早一點看懂趨勢的投資用經濟指標》、《投資國際的第一本金融市場圖解書》等(以上均由大寫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特別推薦〕

對投資人來說,眼前最最重要的莫過於「了解現代貨幣體系的運作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近年來,懂得這些影響的人都順利獲得非常可觀的財富,而未能理解箇中關連性的人,則慘虧了數十甚至數百億美元。羅奇透過本書明確且清晰闡述了各種實用觀念。我建議不管是投資老手或新手,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有助於加速實現你的財務目標。
喬斯華‧布朗(Joshua M. Brown),《華爾街後台》(Backstage Wall Street)一書及部落格The Reformed Broker作者,CNBC的線上評論家

本書以宏觀的角度出發,試圖打破一般人對市場、貨幣和行為的錯誤認知。羅奇帶領投資人回歸現實面,以明智且理性地詳細檢視這些領域的實際狀況。如果你漠視他的智慧,日子絕對會更難過。
麥可‧柯維爾(Michael W. Covel),順勢操作(Trend Following)公司總裁

庫倫‧羅奇揭發了很多可能傷害金融市場大型投資人與散戶投資人的迷思。他以淺顯易懂的語句,解釋為何投資人不能依賴主流的總體經濟理論,也不能指望效率市場假說。他也說明貨幣體系裡的實際作業-例如公共預算赤字或量化寬鬆-對物價通膨及利率的可能衝擊。
馬克‧拉佛伊(Marc Lavoie),渥太華大學經濟學教授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所有投資人、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以及所有想要了解總體經濟體系的人)必讀的章節。庫倫對這個世界貢獻良多,他試著為我們解釋整個世界的實際狀況,而不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狀況,這是非常難得的貢獻。
詹姆斯‧蒙提爾(James Montier)GMO公司分析師,與《為什麼會賠錢?弄懂投資最常見的16種心理陷阱》(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一書作者。

羅奇以流利的筆觸,透過《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描述現代貨幣、銀行及中央銀行業務功能的入門知識,並對投資人提出許多理性的建議。
詹姆斯‧蓋爾布萊斯(James Galbraith),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

序言
本書為何而寫?

我寫這本書時,全球金融體系正歷經一場天崩地裂般的巨變。原本世界各國的經濟體系相對本土化,且多半以國內為重心,但如今,各國經濟體系已快速轉化,結合為一個錯綜複雜、息息相關且彼此依存的全球總體經濟體系。這個轉變逐漸改變了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方法,包括和人與人之間彼此交易、投資,乃至政府執行政策的方法。

雖然眼前的全球金融體系瞬息萬變,而且日益錯綜複雜,但多數局內人卻嚴重缺乏輕鬆應付這個體系的必要能力。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在2012 年所做的一份研究指出:

美國散戶投資人缺乏基本金融常識⋯⋯對基礎的金融概念理解有限,而且缺乏迴避投資騙局的重要知識。

但在此我要說個好消息,我們有一些必要的工具能協助你深入了解與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總體經濟貨幣體系。若想利用這個全新型態的經濟體系來為自己創造利益,就必須認真學習相關的知識,做好萬全的準備。

《資本主義投資說明書》涵蓋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則和知識,我們的目標是要將全球金融體系的所有零星片段拼湊在一起,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識,讓你做好更萬全的準備,從而得以愉快地悠遊在這個快速演變的經濟體系,更得心應手地安排與落實你的投資及儲蓄計畫。本書將討論非常大量的基礎概念,所以,它讀起來會有點像是各自涵蓋一些重要原理的獨立章節。這麼安排的目的是希望你能透過本書充分了解貨幣、財務和經濟學的世界,並進而做好因應這個全新總體經濟世界的準備。希望你在邁向財務成就的路途中,能走得更加順遂。

目次

序言 本書為何而寫?

1. 什麼是貨幣?
2. 總體經濟觀比以前更重要!
3. 你是個投資人?儲蓄者?或兩者皆是?
4. 頑強的市場迷思
5. 總體經濟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6. 搞懂行為財務學真的很重要!
7. 什麼是現代貨幣體系?
8. 頑強的經濟與貨幣迷思
9. 實用資本主義主要原則
10. 結語
11. 學無止境
後記
資本主義投資關鍵字

謝辭
本書注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貨幣?(摘錄)

誤把「貨幣」當成「財富」的人,一輩子只會忙著囤積各種財物,錯把「擁有」當成一種人生享受。

隨機翻閱近幾年出版的財務或經濟書籍,就會發現那些書鮮少詳盡解釋什麼是「貨幣」。事實上,多數現代經濟學者對「貨幣」的定義各持其見,很多人甚至沒有把「貨幣」這項要素納入自己的經濟模型。

當然,每個人對貨幣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模糊的概念,但有人真正了解它究竟是什麼嗎?我認為如果一本財務或經濟書籍沒有開宗明義地解釋什麼是「貨幣」,它就有失完整。畢竟如果不了解一個經濟體系裡最主要的人際互動工具,又要如何了解這個經濟體系?沒有說明「貨幣是什麼」的財務或經濟書籍,就像是一本沒有解釋該怎麼幫車子加油的汽車用戶手冊,甚至更糟,它像一本沒有告訴你該加哪一種燃料的汽車手冊。遺憾的是,貨幣是遠比燃料更危險的工具,所以,如果一本財經書籍完全沒有解釋什麼是貨幣,那它的作者未免也太粗心大意了。

從經濟和財務的觀點來說,精確了解什麼是貨幣,以及貨幣對經濟體系的影響,真的非常重要,因為貨幣是現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貨幣是每一筆財務交易的核心,我們計算產出、利潤和衡量財務體質時,一定會使用到它。因此,了解這項工具的運作模式,不僅是了解貨幣體系及經濟體系運作的關鍵,也是了解現代人類生活的核心要件。

為什麼要使用貨幣

在解釋什麼是貨幣以前,先了解為什麼貨幣會存在,或許有點幫助。而要釐清這個問題,或許應該先搞清楚貨幣的最基本目的,而知道貨幣存在的目的後,才能真正了解貨幣和貨幣的歷史。

身為高度社會化的智慧動物,人類創造了各種工具來改善彼此交易與互動的方式。以物易物是一種相對原始且功能較不足的系統,因為除非你手上有某人想要的東西,而且對方正好擁有、且願意以你需要的東西和你交換,否則這種交易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唯有創造一種通用的交易媒介,才能將所有商品及服務全部聯繫在一起,因為通用的交易媒介才能讓所有商品及服務都變得可交易。所以,就核心意義來說,貨幣是一種讓商品及服務得以交易的社會機制。

現代人類社會的貨幣已高度發展為一種正規甚至制度化的工具。由於年代久遠,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難以追溯到貨幣的真正由來,不過,最初的貨幣很可能是以一種「不言而喻的承諾」形式存在,接著,它透過某種型態的以物易物系統逐漸演變,隨著時間漸漸發展為正式的承諾和法律合約。如今,多數貨幣都受到法律的定義和保護,而且現代貨幣也漸漸演變成一種以帳戶電子記錄形式為主的貨幣。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極端先進且精密的經濟體系,而這個經濟體系的興衰,取決於和商品及服務的交易有關的種種社會互動,而這些互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取得貨幣。換言之,貨幣是一種媒介,我們利用它來取得自己「慾望清單」中的各種事物。沒有人能隨時藉由幫某人抓背,來換取另一個人幫自己抓背,所以,人類創造了某種事物(即貨幣)來促進多數商品及服務的交易,終而解決了那種缺憾。舉個例子,如果我希望有人來幫忙抓背,但又不想幫另一個人抓背,這不成問題,我可以付10塊錢給某人,請他來幫我抓背,這麼一來,我就不需要投桃報李地幫對方抓背,而他也可以用這10塊錢來買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就最基本的層次來說,貨幣是為了促進人類這種高度社會化動物之間的交易活動而創造,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作為交易中介的社交工具。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歸納出有關貨幣的第一個認知:

1. 貨幣是一種社會機制。

不過,即使有了這一層認知,我們還是搞不太清楚為何貨幣會存在。你為什麼要為了那薄薄的幾張紙或銀行帳戶裡的電子帳戶餘額而長時間賣力工作?為什麼我們常因貨幣的問題而感到擔憂和壓力?要回答這個問題,將貨幣想成「劇院門票」,或許有點幫助。

如果經濟體系(以及我們取得商品及服務的能力)是一家劇院,那就可以把貨幣想成讓我們得以進場看表演的門票。在現代貨幣體系,一個擁有明確指定形式的貨幣,差不多就代表某種能讓你進入這個經濟體系從事交易的「門票」。而我們為了取得貨幣而工作,並對自己取得貨幣的能力感到有壓力,全是因為唯有取得這項工具,我們才能換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換句話說,貨幣是我們取得必要商品及服務的終極工具。

在人類歷史上的各個時刻,貨幣分別以非常多不同的面貌存在,包括不言而喻的契約、木枝、岩石、貴金屬、紙張,或網路上的記錄等。技術上來說,上述很多物品都具備貨幣的屬性-這些物品通常可以(且確實)代表某種可輕易衡量的確定價值。換言之,人類發展了一套利用某些具備特定價值的物品(這些物品分別代表索取特定數量之商品及服務的權利)來彼此交易的系統。實質上來說,這是記錄「遞延承諾」(deferred promise)的方法之一。不過,請注意,千萬不要因此把貨幣想成一種實體的物品或某種具備內含價值(intrinsic)的東西。沒錯,貨幣確實代表著某種確定價值,但貨幣本身(例如現鈔)卻不盡然具備內含價值。

現代社會的貨幣多半是由電子記錄和電腦系統裡的數字組成。你的銀行帳戶主要是存在於電腦系統裡,它是一種帳戶記錄,不是被存放在金庫裡的有形金條。現代人的日常交易早就被電子貨幣系統支配,換言之,電子系統已成為我們使用這項社會工具(social construct)的方法。談到這裡,我們可以歸納出有關貨幣的第二個關鍵認知:

2. 現代貨幣不盡然是一種實體物品或某種具備內含價值的事物,它只是一種交易及記帳媒介。

但貨幣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麼?誠如我先前大略提到的,貨幣的主要目的是要為我們提供一個便利的交易媒介,讓我們能更輕鬆取得各種商品及服務。換言之,有了貨幣,一般人就不用為了採買雜貨而大費周章地扛著一堆金條到沃爾瑪(Walmart)去,也不用仰賴古老且不便的以物易物系統,因為我們已創造了各種便利的方法,來記錄自己為了取得「慾望清單」上的東西而支付的代價。貨幣讓我們有能力撫養家庭、送小孩去上學、維持身體健康,並享受生活等。

儘管貨幣很重要,但千萬不要誤以為它具備真實的價值。切記,貨幣只是一種交易媒介。它就像人類創造的其他很多工具,是我們為達到某個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之一。打個比方,雖然你可以憑著門票進入劇院看表演,但你真正想要的並不是那張門票。它只是讓你得以進場看表演的工具,而你真正的目的是要欣賞場內的表演。所以,貨幣只是一種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雖然貨幣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必要成分,但卻不盡然是取得真正財富的必需元素。

每個人眼中的真正財富都不盡相同,不過,大致上來說,真正的財富是由伴侶、好友、美滿的家庭、健康的身體、豐衣足食和安全感等等要素組成。更多貨幣或許會讓你更方便達到特定的目標,但不應該老是把貨幣和真正的財富劃上等號。如果你誤把貨幣當成真正的財富,就等於是誤把劇院門票當成場內的表演。雖然我們需要某些數量的門票才進得了劇院,但那場表演的優劣,並不盡然完全取決於我們一生共取得多少張門票。所以,雖然貨幣確實能讓人更容易取得物質商品,甚至還能讓人獲得某種程度的快樂,但它永遠只是達成某種其他目的的手段之一,不應該誤以為它是最終目的。

談到這裡,我們可以歸納出貨幣帶給我們的最重要教誨:

3. 貨幣不盡然是真正的財富。

幾乎所有東西都能當成貨幣。你可以試著拿一包衛生紙到本地的當舖去和它交易,如果這家當舖認為這包衛生紙有價值,就會接受你拿它來交易其他某種等值的東西。不過,或許舉一個比較常見的實例會比較有意義一點:某些人傾向於將黃金等貴金屬當成貨幣,但這是不正確的。任何東西都能當成一種交易的媒介,只不過,黃金是比較不方便的貨幣形式。它太重、難以即時評價,而且不是非常受公認的交易媒介。所以,它實在不便於作為平日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工具。

現代貨幣體系的多數貨幣是所謂的法幣(fiat money)。法幣是一種沒有內含價值,但卻被用來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而它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殊榮,原因在於政府將它訂為交易媒介,而拉丁文的「fiat」就代表「法令許可」的意思。今日的貨幣體系被設計為社會體系,特定的社會根據其特有法令,將貨幣制度化,進而發行這個社會的專屬貨幣。各國政府負責監理本國的貨幣體系,並裁定各種具體類型的貨幣應該交由哪些實體發行。例如,美國政府負責監理美國貨幣體系,但這個體系的設計,卻是以民間銀行系統為中心。你可以把民間銀行系統看成美國人用來從事收付款活動的球場,其中,政府代表裁判(監理者),而我們每個人則是試圖把球(貨幣)搶到手,以達成得分目標(消費和生產)的球員。如果你想要在美國政府指定且監理的球場上打球,就必須使用它認為可接受的球,而那代表你得投入代表球場的美國銀行系統,和其他人交手。

美國的計帳單位(unit of account)是美元,所以,在這個國家,所有貨幣都是以美元計價。計帳單位是我們用來衡量貨幣的量尺-貨幣的衡量方式和公制很像,是根據它的記帳單位來衡量,例如一美元可以用來買􀀹 數量的三明治或任何你想取得的商品或服務。記帳單位因國家而異,不過,這個概念本身卻放諸四海皆準:一國政府指定某種具體名稱的貨幣作為記帳單位(例如日本的日圓、歐洲的歐元,或墨西哥的披索),而且,政府還負責監理這個記帳單位的使用和相關的遊戲規則。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參與美國經濟體系,通常必須取得以美元計價的貨幣,因為它是美國公認的交易收付款形式,在美國交易商品及服務時,必須使用這項標準的貨幣。大致上來說,那代表如果你想參與美國的經濟活動,就必需參與美國銀行系統,使用以美元計價的銀行存款。

(本章未完)

第四章 頑強的市場迷思(摘錄)

「進步」是過去的眾多概念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結果,但有時候進步也可能來自於否定那些概念。

很多人常誤解貨幣、財務和市場的世界,因為這些領域對人類情緒的強大牽動力量、人類先天的行為缺陷、政治甚至貪污等,全都會導致我們對這個領域產生誤解。

剛介入財務領域那段時間,我讀了很多財經書籍,其中很多書都暗示,年輕人比較禁得起承擔較大的風險,但實際上,那卻是我一生職涯當中最不應該承擔過高風險的時期,因為當時的我並不是真的很了解自己所承擔的風險,甚至可以說,當時的我對那些風險相當無知。那時,我掉入一個典型的財務迷思,結果遭受了不必要的財務傷害。遺憾的是,人不僅是在年輕時會受到各種迷思傷害,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因為種種不同的迷思而在財務上踢到大鐵板。不過,我們大可以不上各種迷思和誤解的當。只要能用較不偏差且非關政治的觀點來看待貨幣、財務和市場,就有機會以較理性與合理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我將在這一章詳細解釋某些驅動市場知覺和行為的迷思。

迷思一-你也可以成為華倫‧ 巴菲特

在財務的世界裡,最致命的財務迷思莫過於和華倫‧ 巴菲特一生職涯發展有關的種種迷思。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令人稱羨與最受推崇的投資人,因為一般人總相信,他是藉由直接選股的方式成為世界首富。不過,一般大眾其實嚴重誤解了巴菲特。

我個人相信,巴菲特迷思是財金世界最大的誤解之一。多數人眼中的巴菲特是個隨和、儉樸、循規蹈矩又擁有獨門選股訣竅的老人家。他花費非常多心思尋找價值型股票,而一旦投資,就會永遠抱著那些股票,看著它們一天天上漲,對吧?
這就是最古老的迷思之一:只要挑選自己熟悉的股票(例如,因為你喜歡喝櫻桃可樂,所以要買進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或是因為你喜歡用「美國運通」公司的信用卡,所以要買該公司的股票),仔細閱讀這些企業的年報並確認無誤後,就可以將一部份儲蓄拿來購買這些企業的普通股,接下來什麼都不用做,股價自然會飆上天。

讓我告訴你,實際的發展絕對和上述情節徹底相反。可是,目前整個世代的人卻都相信,這個被極端簡化的價值型投資法(也就是所謂的買進並長期持有法)是在市場上累積財富的最佳管道。讓我告訴你真正的事實:巴菲特和一般人迷思裡的巴菲特完全相反,他是個極端老謀深算的商人。為了要讓你了解「隨和的巴菲特」迷思有多麼危險,請耐心聽我先詳細說說巴菲特的故事。

就很大的程度來說,巴菲特迷思曾是某一次股市熱潮的主要成就力量,因為一整個世代的美國人都渴望能像他那樣透過股票市場致富。這個概念會那麼普及,全是拜金融圈企業的大力推銷所賜,仔細想想,有誰更懂得推銷這個概念?那些行銷人員告訴一般人,只要閉著眼睛把儲蓄配置到一檔陽春的價值型基金,就幾乎等於複製了華倫‧ 巴菲特的價值型投資方法。這個概念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對吧?他們甚至編造更誘人的說詞來吸引投資者;只要訂閱《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六個月,再認真檢視你最愛的本地公開掛牌公司的本益比(P/E ratios),未來就保證能擁有優渥風光的退休生活。

一般大眾雖極度推崇巴菲特,但卻過度簡化了他身為投資人的職業生涯。漸漸的,一般人開始產生一股錯誤的知覺,以為資產組合管理簡單到連山頂洞人都會。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類似的商業廣告,例如連躺在嬰兒床上的小嬰兒都能交易的廣告,還有中年人利用閒暇時間來從事金融交易等廣告。就這樣,眾多美國人投入大量資金和手續費到券商,試圖複製自己永遠也無法複製的成功模式。金融圈的企業要我們相信巴菲特迷思是真實的,但其實不然。事實上,很多這類企業的商業模型就是要利用一般人對巴菲特迷思的深信不疑來牟取利益。

我必須先聲明,我對巴菲特先生懷抱無上的敬意,回顧我初出茅廬,剛開始介入市場操作時,每年都一定會印出他的致股東信函,一字不漏地仔細閱讀。對我來說,那些信函可說是有生以來最棒的市場教材。我也極力建議所有沒有讀過巴菲特致股東信函的人,一定要仔細拜讀一番。不過,經過深入挖掘,我漸漸體會到一個事實:華倫‧ 巴菲特絕對不是媒體上描繪的那個隨和的價值型股票選股者,他累積財富的方法遠比媒體所說的複雜非常多。

現實生活中的巴菲特在1956 年成立了史上最早的避險基金之一(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而他收取的手續費費率,和現代避險基金的收費非常類似,問題時,他近來常公開批判這些基金的收費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比較像個創業家,而非直接選股者。巴菲特和《富比世》雜誌四百大富豪名單上的多數富豪一樣,都是藉由成立自己的企業來創造財富。他累積財富的方式和多數平凡人可差得遠了,一般人以為到券商開個帳戶,將儲蓄配置到各種不同資產就能輕鬆像巴菲特那樣致富,但別傻了,巴菲特不僅是個創業家、避險基金經理人,也是極端老謀深算的商人。

最原始的巴菲特合夥基金特別值得玩味的原因是,巴菲特最近才高調訓斥避險基金的績效和收費方式。諷刺的是,當年的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收費方式也差不了多少:若基金獲利超過6%,它會針對超出部分收取25%的費用。這是巴菲特快速累積財富的重要管道,換言之,他經營避險基金的方式和現代的很多避險基金並無不同。而且,他的基金也不是什麼價值型基金,因為巴菲特經常使用槓桿,有時候還會把所有資金全數集中投入少數幾檔股票。

其中一個著名的投資部位是他購買的丹普斯特公司(Dempster Mill),不僅如此,巴菲特還是史上第一個維權型(activist)避險基金行動的發起人,他後來順利在這家公司安插自己的經營團隊。你一定想像不到巴菲特是個維權型避險基金經理人,但這卻是千真萬確,而且他還堪稱這個圈子的元老之一。另外,他收購波克夏海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手法也很類似。

波克夏海威公司並不只是一般人眼中那種平凡的綜合企業。巴菲特靠著他驚人的才幹,打造了現在的波克夏公司。他實質上等於是把波克夏公司當成世界上最大的選擇權發行公司來經營。保險業務的保費和現金流量創造了高額的股息,讓他能輕易取得大量資金來投資其他事業。巴菲特介入波克夏公司後,將它轉化為一家實質的控股公司,因為他透過這家公司來經營承保事業,並利用因此取得的現金流量來建立一家綜合企業。

不過,巴菲特不僅購買可口可樂和「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他還介入很多實質的投資案,為很多案件提供種子資本,從而在經濟體系的生產流程裡扮演更積極的創業家角色。他還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選擇權市場和債券市場,從事某些複雜的高風險操作(包括短期和長期),而且過程中經常使用槓桿。所以,雖然多數人認定巴菲特是個單純的直接選股者,但這其實是個迷思。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有趣現象是,到2013 年時,讓巴菲特聲名大噪的那個股票組合的總價值,只約當波克夏公司企業價值的28%左右。他最有名的持股(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和穆迪企業〔Moody’s Corporations〕),更只約當該公司總市值的8%。

有趣的是,在巴菲特購買的標的中,最著名的並不是傳統認知裡的價值型投資標的,而是一些問題資產收購案件。舉個例子,他當初是在美國運通和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可能陷入無力償債窘境之際,趁低介入這兩家公司的。這兩筆交易比較類似當今很多問題債務(distressed-debt)避險基金所從事的交易,而不是多數人想像中的傳統價值型投資行為。

所以,別搞錯了,巴菲特其實和很多成功的企業領袖類似,全都擁有強烈的殺手直覺。看看他在2008 年和高盛公司及奇異公司敲定的交易就好。他實際上等於是在金融危機最險惡之際,趁著這兩家公司迫切需要募集資本的關頭,拿著刀子架著它們的喉嚨,要求它們同意一筆附帶五年保證的交易,而他自己則順利獲得可觀的利潤。巴菲特當然是把這兩筆交易描述為長期的價值型投資,但如果當時某一檔問題債務避險基金(波克夏公司經常扮演這種角色)也採取和他相同的行動,記者圈可能會把那個基金經理人形容成一個趁著這兩家美國大型企業之危
而打劫的強盜。

(本章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