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優惠價
:79 折 253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 最犀利的時論者!人渣文本的社會觀察,揭露選舉潛規則,教你重新思考選票的意義。每一位公民的書架上都應該有一本!
★ 從理論到實務,一窺選舉的真實面貌!48個具代表性的主題,讓你了解選舉、看懂選舉、參與選舉!
名人推薦
王 丹(國立中正大學,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高嘉瑜(臺北市議員)
洪慈庸
黃國昌(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票票推薦
推薦小語
降龍十八掌之於郭靖、北斗神拳之於拳四郎、詠春拳之於葉問,就如本書之於想參與民主政治的你!
想要改變世界,除了理想、熱情與毅力,還需要高強的本領,如果缺乏改變世界的能力,則一切恐淪為空想而已。古時政治被喻為帝王學,因當時的政治除了是統治術外,還披上一層不外傳的神祕色彩,根本無從可學,雖然近代政治已成為社會科學學門,但在理論之外該如何從事真實政治,仍缺乏明確指引。因此人渣文本周偉航教授,特別撰寫此一深入淺出卻幾乎鉅細靡遺的選舉實務寶典,讓讀者可以穿越選戰花招的迷霧,得窺選舉堂奧。
─台北市議員高嘉瑜
身為一個政治新人,面對選舉的瘋狂,慈庸曾經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選戰最後兩個多月讀到這本書,仍然獲益良多,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自己碰過、想過、猶豫過。 「人渣文本」不做道德的說客,寧為冷靜自制的揭露者,平實說出台灣選舉的眾生百態。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真心不騙,強力推薦大家一起來體驗48堂的公民倫理震撼教育!
==洪慈庸
「周老師的筆鋒一向以犀利、一針見血的詼諧風格聞名,今年我辭去中研院終身職投身選舉,變成了參與選舉的當事人,周老師則是一位以第三者角度分析選舉的人,用他的方式來看選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書裡直白的寫出了很多選舉上不公開的「眉角」,也討論了選舉對於每個人、對公民社會而言的重要性,雖然是嚴肅而且複雜的主題,閱讀起來卻不生澀乏味,帶領讀者了解什麼是選舉,同時也思考選舉的意義。」
─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黃國昌
內容說明
選舉又來了!
人渣文本版主周偉航開講,教你看懂選舉門道!
顛覆你對選舉的想像。
最幽默、犀利的48堂公民實戰課。
他是熱門部落客「人渣文本」版主周偉航。
當過馬英九和國民黨議員的幕僚,也做過民進黨的競選總幹事和辦公室主任,擁有豐富的選戰經歷;以倫理學做為專研領域的他,有哲學家的專業與內涵,更有評論家的直言與犀利。
選舉一到,你是聽媒體嘴砲說的,還是真正了解臺灣政治選舉,改變你這一票的價值?
選舉,就像《三國志》!
各競選團隊都從「耕田」、「談判」、「養兵」,擴張力量!
看專業人士從第一手的選舉業界角度,分析臺灣特有的選舉文化,
解開你的政治焦慮症!
繼《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後,這次人渣文本要來談「選舉」!選舉不就是投投票嗎?當選舉已經成為臺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時,投下神聖一票之前的你,真的明白什麼是選舉嗎?
◆為什麼我們需要選舉?
◆投給誰真的不會被知道嗎?
◆政治素人也可以成為候選人?
◆選舉經費哪裡來?錢又都花到哪去了?
◆政治獻金與賄賂到底差在哪?
◆政見白皮書是怎麼擬定的?
◆候選人都怎麼「做」新聞?
◆臺灣的選舉特別愛抹黑?
◆選舉是否有很多「搓圓仔」的密室協商?
◆選後真的都有政治酬庸嗎?
◆賄選真的存在嗎?
◆選票的價值真的展現在選舉結果了嗎?
雖然我們可能會誤信騙術而投給壞人,好人也可能上臺後執政表現不佳,但每次選舉的結束,都是下次選舉的開始,只要在下一次選舉來修正,社會就將有前進的動力。當每位公民都以選票參與形塑臺灣的集體政治智慧,就能讓這個國家的民主往更好的方向走;當我們經歷愈多民主選舉,就愈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提升、淬煉出更高的政治智慧!
別把這本書奉為聖經!
看完它,你將有自己的答案。
在選舉的「瘋狂」表象下,其實蘊含了許多「理性」原因。無論是政治人或公民,都在學習,都在面對挑戰,也都創造了一些價值。本書跳脫過往的思維模式,藉由選舉過程中的許多「眉角」,引領讀者建立公民意識、強化自身思考能力。選舉是什麼?讀完本書,相信你將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更能真正用手中的選票,透過參與政治,提出自己對政治的期待。
推薦語
身為一個政治新人,面對選舉的瘋狂,慈庸曾經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選戰最後兩個多月讀到這本書,仍然獲益良多,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自己碰過、想過、猶豫過。
「人渣文本」不做道德的說客,寧為冷靜自制的揭露者,平實說出台灣選舉的眾生百態。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真心不騙,強力推薦大家一起來體驗48堂的公民倫理震撼教育!
——洪慈庸
周老師的筆鋒一向以犀利、一針見血的詼諧風格聞名,今年我辭去中研院終身職投身選舉,變成了參與選舉的當事人,周老師則是一位以第三者角度分析選舉的人,用他的方式來看選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書裡直白的寫出了很多選舉上不公開的「眉角」,也討論了選舉對於每個人、對公民社會而言的重要性,雖然是嚴肅而且複雜的主題,閱讀起來卻不生澀乏味,帶領讀者了解什麼是選舉,同時也思考選舉的意義。
——黃國昌(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延伸閱讀
《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
★ 最犀利的時論者!人渣文本的社會觀察,揭露選舉潛規則,教你重新思考選票的意義。每一位公民的書架上都應該有一本!
★ 從理論到實務,一窺選舉的真實面貌!48個具代表性的主題,讓你了解選舉、看懂選舉、參與選舉!
名人推薦
王 丹(國立中正大學,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高嘉瑜(臺北市議員)
洪慈庸
黃國昌(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票票推薦
推薦小語
降龍十八掌之於郭靖、北斗神拳之於拳四郎、詠春拳之於葉問,就如本書之於想參與民主政治的你!
想要改變世界,除了理想、熱情與毅力,還需要高強的本領,如果缺乏改變世界的能力,則一切恐淪為空想而已。古時政治被喻為帝王學,因當時的政治除了是統治術外,還披上一層不外傳的神祕色彩,根本無從可學,雖然近代政治已成為社會科學學門,但在理論之外該如何從事真實政治,仍缺乏明確指引。因此人渣文本周偉航教授,特別撰寫此一深入淺出卻幾乎鉅細靡遺的選舉實務寶典,讓讀者可以穿越選戰花招的迷霧,得窺選舉堂奧。
─台北市議員高嘉瑜
身為一個政治新人,面對選舉的瘋狂,慈庸曾經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選戰最後兩個多月讀到這本書,仍然獲益良多,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自己碰過、想過、猶豫過。 「人渣文本」不做道德的說客,寧為冷靜自制的揭露者,平實說出台灣選舉的眾生百態。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真心不騙,強力推薦大家一起來體驗48堂的公民倫理震撼教育!
==洪慈庸
「周老師的筆鋒一向以犀利、一針見血的詼諧風格聞名,今年我辭去中研院終身職投身選舉,變成了參與選舉的當事人,周老師則是一位以第三者角度分析選舉的人,用他的方式來看選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書裡直白的寫出了很多選舉上不公開的「眉角」,也討論了選舉對於每個人、對公民社會而言的重要性,雖然是嚴肅而且複雜的主題,閱讀起來卻不生澀乏味,帶領讀者了解什麼是選舉,同時也思考選舉的意義。」
─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黃國昌
內容說明
選舉又來了!
人渣文本版主周偉航開講,教你看懂選舉門道!
顛覆你對選舉的想像。
最幽默、犀利的48堂公民實戰課。
他是熱門部落客「人渣文本」版主周偉航。
當過馬英九和國民黨議員的幕僚,也做過民進黨的競選總幹事和辦公室主任,擁有豐富的選戰經歷;以倫理學做為專研領域的他,有哲學家的專業與內涵,更有評論家的直言與犀利。
選舉一到,你是聽媒體嘴砲說的,還是真正了解臺灣政治選舉,改變你這一票的價值?
選舉,就像《三國志》!
各競選團隊都從「耕田」、「談判」、「養兵」,擴張力量!
看專業人士從第一手的選舉業界角度,分析臺灣特有的選舉文化,
解開你的政治焦慮症!
繼《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後,這次人渣文本要來談「選舉」!選舉不就是投投票嗎?當選舉已經成為臺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時,投下神聖一票之前的你,真的明白什麼是選舉嗎?
◆為什麼我們需要選舉?
◆投給誰真的不會被知道嗎?
◆政治素人也可以成為候選人?
◆選舉經費哪裡來?錢又都花到哪去了?
◆政治獻金與賄賂到底差在哪?
◆政見白皮書是怎麼擬定的?
◆候選人都怎麼「做」新聞?
◆臺灣的選舉特別愛抹黑?
◆選舉是否有很多「搓圓仔」的密室協商?
◆選後真的都有政治酬庸嗎?
◆賄選真的存在嗎?
◆選票的價值真的展現在選舉結果了嗎?
雖然我們可能會誤信騙術而投給壞人,好人也可能上臺後執政表現不佳,但每次選舉的結束,都是下次選舉的開始,只要在下一次選舉來修正,社會就將有前進的動力。當每位公民都以選票參與形塑臺灣的集體政治智慧,就能讓這個國家的民主往更好的方向走;當我們經歷愈多民主選舉,就愈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提升、淬煉出更高的政治智慧!
別把這本書奉為聖經!
看完它,你將有自己的答案。
在選舉的「瘋狂」表象下,其實蘊含了許多「理性」原因。無論是政治人或公民,都在學習,都在面對挑戰,也都創造了一些價值。本書跳脫過往的思維模式,藉由選舉過程中的許多「眉角」,引領讀者建立公民意識、強化自身思考能力。選舉是什麼?讀完本書,相信你將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更能真正用手中的選票,透過參與政治,提出自己對政治的期待。
推薦語
身為一個政治新人,面對選舉的瘋狂,慈庸曾經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選戰最後兩個多月讀到這本書,仍然獲益良多,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自己碰過、想過、猶豫過。
「人渣文本」不做道德的說客,寧為冷靜自制的揭露者,平實說出台灣選舉的眾生百態。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真心不騙,強力推薦大家一起來體驗48堂的公民倫理震撼教育!
——洪慈庸
周老師的筆鋒一向以犀利、一針見血的詼諧風格聞名,今年我辭去中研院終身職投身選舉,變成了參與選舉的當事人,周老師則是一位以第三者角度分析選舉的人,用他的方式來看選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書裡直白的寫出了很多選舉上不公開的「眉角」,也討論了選舉對於每個人、對公民社會而言的重要性,雖然是嚴肅而且複雜的主題,閱讀起來卻不生澀乏味,帶領讀者了解什麼是選舉,同時也思考選舉的意義。
——黃國昌(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
延伸閱讀
《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
作者簡介
作者
周偉航(人渣文本)
他是商業周刊熱門專欄部落格主,也是全臺最強的大學流浪教師。
譏諷時事、文筆詼諧,在推理中分析事物,以邏輯清晰的學術方法,辯證混沌不清的社會現況及社會脈動。以一篇部落格文章〈攻城的鬱悶世代〉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總共集滿了六十萬個讚。
主講的課程曾橫跨輔大、聯合大學、國防大學、臺南應用科大、健行科大與育達科大等,從北教到南,口條幽默、風評極佳。
政治圈出身但現從良兼任輔大等四校助理教授,鑽研日韓流行文化、臺灣職棒放水與學生靈異經驗等各不相關的領域十多年。沒事就在部落格「人渣文本」中嘴砲各類社會現象,半年多即獲得數十萬讚,暗爽之餘,亦深感臺灣人按讚之浮濫。
主要經營《蘋果日報》「蘋論陣線」與UDN「鳴人堂」的專欄,在《商業周刊》亦有登載專欄文章。
在部落格「人渣文本(Ninjia Text)」發表涉及政治、社會、宗教、文化議題的分析文章。同時擁有Facebook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著有:
《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臺灣商務出版)
《人渣文本的36個幸福突圍指南》
《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
《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
周偉航(人渣文本)
他是商業周刊熱門專欄部落格主,也是全臺最強的大學流浪教師。
譏諷時事、文筆詼諧,在推理中分析事物,以邏輯清晰的學術方法,辯證混沌不清的社會現況及社會脈動。以一篇部落格文章〈攻城的鬱悶世代〉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總共集滿了六十萬個讚。
主講的課程曾橫跨輔大、聯合大學、國防大學、臺南應用科大、健行科大與育達科大等,從北教到南,口條幽默、風評極佳。
政治圈出身但現從良兼任輔大等四校助理教授,鑽研日韓流行文化、臺灣職棒放水與學生靈異經驗等各不相關的領域十多年。沒事就在部落格「人渣文本」中嘴砲各類社會現象,半年多即獲得數十萬讚,暗爽之餘,亦深感臺灣人按讚之浮濫。
主要經營《蘋果日報》「蘋論陣線」與UDN「鳴人堂」的專欄,在《商業周刊》亦有登載專欄文章。
在部落格「人渣文本(Ninjia Text)」發表涉及政治、社會、宗教、文化議題的分析文章。同時擁有Facebook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著有:
《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臺灣商務出版)
《人渣文本的36個幸福突圍指南》
《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
《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
序
前言 選舉是什麼?
「選舉?不就是看政治人物鬼吼鬼叫發神經,然後大家去投個票嗎?」
沒錯!這就是選舉。
「如果這就是答案,那為什麼還要用一本書來談選舉?」
因為我想談談在瘋狂的表象之下,到底還藏了些什麼東西。
你所看到的「瘋狂」,其背後都有「理性」的原因。凡存在,必有其理,要解開這場瘋狂大戲的運作機制,我們還是要先處理「什麼是選舉?」這個生硬的定義問題。
講到「定義」,你可能覺得我要開始提政治學或是相關法規了。但我都不談,因為以政治學或法學角度來探討選舉的書已經太多了,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料,你去找這些東西就可以「吃到飽」,甚至「吃到吐」。
在這本書中,我會從兩種「二元性」來定義選舉,或是「切入」選舉。跳脫過去的思維模式,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第一種二元性:政治人對公民
臺灣「選舉」的第一種二元性,是來自於一般百姓和政治從業者之間對選舉的看法落差。
大多數普通百姓認為「選舉」就是「投票」,「投票」就是「選舉」,頂多加上投票前後的一些「鳥事」,像候選人的宣傳車吵到你睡覺之類的。這是因為在整個選舉活動中,一般百姓最主要參與的往往只有投票活動而已。
所以你問普通人:「什麼是選舉?」他可能一時講不出答案,但腦海浮現的就是投票這件事。
至於政治相關人等,又是怎麼看選舉的呢?
對於這些「政治從業者」(以下簡稱為「政治人」)來說,選舉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類似一場祭典、慶典,或是嘉年華會。事前有冗長的準備期,然後是運作期,最後是高潮期,以及結束的收尾期。
所以對百姓而言,選舉就是「投票」,可是對政治人來說,選舉是「大拜拜」,是非常複雜的事。雙方看法差這麼多,當然就會產生很多磨擦與不快了。
在這本書中,我想拉近兩者的距離。
我想要讓一般人,也就是「公民」們,能理解「政治人眼中的選舉」是怎麼一回事。你不一定要接受政治人的觀點,因為他們的看法在道德上不見得是對的,但透過我的說明,相信你就比較能看懂「選舉」,也能推敲政治人物之所以「做出一堆蠢事」的原因。
第二種二元性:常態與變態
除了「公民」與「政治人」對選舉的看法存在著二元性,「政治人的工作狀態」也可以區分為兩面,這兩種狀態分別是「常態」與「選舉變態」。
依照臺灣現有的選舉規劃,大約每兩年會進行一次選舉,每次大約會耗上九個月,因此政治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常態」,他們會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
而「選舉變態」呢?就像柔軟肥胖的幼蟲突然「變態」成蛹,羽化為形態各異的成蟲,政治人在選舉期間也會過著怪異的生活。睡眠時間會被壓縮,有時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所有從業者都像瘋子一樣的「衝刺」自身原有的工作項目,並且「黏TT」的進行各種拉票活動。
在選舉變態期,投入的時間、人力、財力都是常態的好幾倍,目的就是要在投票日當天有「最好的結果」。但一過了選舉日,這些政治人又會回歸「平淡」,轉回「常態」模式。
所以常態期也是「儲存期」、「休眠期」,你要說是省電模式也行。政治人會在常態與變態之間不斷的切換,只是公民們不太能理解其中原因,便單純而直接地認為政治人都是「選後就變了個人」、「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事實上,如果完全沒有「常態」做為緩衝,政治人一定會活活累死。
就在政治人與公民的互動過程中,就在政治人自身的不斷變態中,選舉這個活動就被建構出來了。但這樣的方向只是骨架,單憑這結構,無法完整回應「選舉是什麼?」這個問題。
我們接下來就照倫理學的基本模式,從目的、手段,一路談到結果。
「選舉?不就是看政治人物鬼吼鬼叫發神經,然後大家去投個票嗎?」
沒錯!這就是選舉。
「如果這就是答案,那為什麼還要用一本書來談選舉?」
因為我想談談在瘋狂的表象之下,到底還藏了些什麼東西。
你所看到的「瘋狂」,其背後都有「理性」的原因。凡存在,必有其理,要解開這場瘋狂大戲的運作機制,我們還是要先處理「什麼是選舉?」這個生硬的定義問題。
講到「定義」,你可能覺得我要開始提政治學或是相關法規了。但我都不談,因為以政治學或法學角度來探討選舉的書已經太多了,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料,你去找這些東西就可以「吃到飽」,甚至「吃到吐」。
在這本書中,我會從兩種「二元性」來定義選舉,或是「切入」選舉。跳脫過去的思維模式,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第一種二元性:政治人對公民
臺灣「選舉」的第一種二元性,是來自於一般百姓和政治從業者之間對選舉的看法落差。
大多數普通百姓認為「選舉」就是「投票」,「投票」就是「選舉」,頂多加上投票前後的一些「鳥事」,像候選人的宣傳車吵到你睡覺之類的。這是因為在整個選舉活動中,一般百姓最主要參與的往往只有投票活動而已。
所以你問普通人:「什麼是選舉?」他可能一時講不出答案,但腦海浮現的就是投票這件事。
至於政治相關人等,又是怎麼看選舉的呢?
對於這些「政治從業者」(以下簡稱為「政治人」)來說,選舉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類似一場祭典、慶典,或是嘉年華會。事前有冗長的準備期,然後是運作期,最後是高潮期,以及結束的收尾期。
所以對百姓而言,選舉就是「投票」,可是對政治人來說,選舉是「大拜拜」,是非常複雜的事。雙方看法差這麼多,當然就會產生很多磨擦與不快了。
在這本書中,我想拉近兩者的距離。
我想要讓一般人,也就是「公民」們,能理解「政治人眼中的選舉」是怎麼一回事。你不一定要接受政治人的觀點,因為他們的看法在道德上不見得是對的,但透過我的說明,相信你就比較能看懂「選舉」,也能推敲政治人物之所以「做出一堆蠢事」的原因。
第二種二元性:常態與變態
除了「公民」與「政治人」對選舉的看法存在著二元性,「政治人的工作狀態」也可以區分為兩面,這兩種狀態分別是「常態」與「選舉變態」。
依照臺灣現有的選舉規劃,大約每兩年會進行一次選舉,每次大約會耗上九個月,因此政治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常態」,他們會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
而「選舉變態」呢?就像柔軟肥胖的幼蟲突然「變態」成蛹,羽化為形態各異的成蟲,政治人在選舉期間也會過著怪異的生活。睡眠時間會被壓縮,有時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所有從業者都像瘋子一樣的「衝刺」自身原有的工作項目,並且「黏TT」的進行各種拉票活動。
在選舉變態期,投入的時間、人力、財力都是常態的好幾倍,目的就是要在投票日當天有「最好的結果」。但一過了選舉日,這些政治人又會回歸「平淡」,轉回「常態」模式。
所以常態期也是「儲存期」、「休眠期」,你要說是省電模式也行。政治人會在常態與變態之間不斷的切換,只是公民們不太能理解其中原因,便單純而直接地認為政治人都是「選後就變了個人」、「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事實上,如果完全沒有「常態」做為緩衝,政治人一定會活活累死。
就在政治人與公民的互動過程中,就在政治人自身的不斷變態中,選舉這個活動就被建構出來了。但這樣的方向只是骨架,單憑這結構,無法完整回應「選舉是什麼?」這個問題。
我們接下來就照倫理學的基本模式,從目的、手段,一路談到結果。
目次
前言 選舉是什麼?
【入門】
第1堂 為什麼我們需要選舉?
第2堂 少數服從多數就是民主嗎?
第3堂 選舉真的能選賢舉能嗎?
第4堂 投給誰真的不會被知道嗎?
第5堂 搞懂這些在臺灣常見的投票制度
第6堂 一人一票,真的是票票等值嗎?
第7堂 我的投票權去哪了:投票年齡的限制
第8堂 我的投票權去哪了:還有一些人不能投票
第9堂 我可以不參與或不理會選舉嗎?
【參戰】
第10堂 什麼是初選?
第11堂 要怎麼獲得政黨提名呢?
第12堂 派系對於提名很有影響力嗎?
第13堂 沒有政治經驗的素人也可以成為候選人嗎?
【錢場】
第14堂 選舉經費哪裡來?
第15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驚人的人事費
第16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文宣費用非花不可嗎?
第17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組織部的錢都拿去賄選了嗎?
第18堂 政治獻金與賄賂到底差在哪?
第19堂 募款餐會的票到底是誰在買?
【文場】
第20堂 民調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
第21堂 破解民調:民調非做不可?如何解讀?
第22堂 政見白皮書是怎麼擬定的?
第23堂 候選人在鏡頭前出了大包該怎麼辦?
第24堂 候選人都怎麼「做」新聞?
第25堂 如何和媒體互動?
第26堂 新媒體崛起,對選舉的影響大嗎?
第27堂 網路外行人要怎麼經營網軍呢?
第28堂 怎麼準備辯論會?
第29堂 臺灣的選舉特別愛抹黑?
第30堂 碰上抹黑時,如何危機處理?
【武場】
第31堂 選舉是否有很多「搓圓仔」的密室協商?
第32堂 競選總部的一狗票單位到底都是在幹麼的?
第33堂 競選總部那些職稱的工作內容是?
第34堂 選舉「動員」是什麼意思呀?
第35堂 我可以去應徵總部的工作嗎?
第36堂 幕僚重要嗎?
第37堂 候選人每天的行程怎麼走?
第38堂 候選人猛跑行程,真的有用嗎?
第39堂 跑外場行程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第40堂 選後真的都有政治酬庸嗎?
第41堂 到底要怎麼賄選?
第42堂 造勢晚會、選前之夜到底有沒有用?
第43堂 「催票」都是怎樣運作的?
第44堂 有監票就真的不會有做票嗎?
【曲終】
第45堂 當選、落選感言很重要嗎?
第46堂 投票完的總部在幹嘛?
第47堂 選票的價值真的展現在選舉結果了嗎?
第48堂 選舉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入門】
第1堂 為什麼我們需要選舉?
第2堂 少數服從多數就是民主嗎?
第3堂 選舉真的能選賢舉能嗎?
第4堂 投給誰真的不會被知道嗎?
第5堂 搞懂這些在臺灣常見的投票制度
第6堂 一人一票,真的是票票等值嗎?
第7堂 我的投票權去哪了:投票年齡的限制
第8堂 我的投票權去哪了:還有一些人不能投票
第9堂 我可以不參與或不理會選舉嗎?
【參戰】
第10堂 什麼是初選?
第11堂 要怎麼獲得政黨提名呢?
第12堂 派系對於提名很有影響力嗎?
第13堂 沒有政治經驗的素人也可以成為候選人嗎?
【錢場】
第14堂 選舉經費哪裡來?
第15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驚人的人事費
第16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文宣費用非花不可嗎?
第17堂 錢都花到哪去了:組織部的錢都拿去賄選了嗎?
第18堂 政治獻金與賄賂到底差在哪?
第19堂 募款餐會的票到底是誰在買?
【文場】
第20堂 民調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
第21堂 破解民調:民調非做不可?如何解讀?
第22堂 政見白皮書是怎麼擬定的?
第23堂 候選人在鏡頭前出了大包該怎麼辦?
第24堂 候選人都怎麼「做」新聞?
第25堂 如何和媒體互動?
第26堂 新媒體崛起,對選舉的影響大嗎?
第27堂 網路外行人要怎麼經營網軍呢?
第28堂 怎麼準備辯論會?
第29堂 臺灣的選舉特別愛抹黑?
第30堂 碰上抹黑時,如何危機處理?
【武場】
第31堂 選舉是否有很多「搓圓仔」的密室協商?
第32堂 競選總部的一狗票單位到底都是在幹麼的?
第33堂 競選總部那些職稱的工作內容是?
第34堂 選舉「動員」是什麼意思呀?
第35堂 我可以去應徵總部的工作嗎?
第36堂 幕僚重要嗎?
第37堂 候選人每天的行程怎麼走?
第38堂 候選人猛跑行程,真的有用嗎?
第39堂 跑外場行程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第40堂 選後真的都有政治酬庸嗎?
第41堂 到底要怎麼賄選?
第42堂 造勢晚會、選前之夜到底有沒有用?
第43堂 「催票」都是怎樣運作的?
第44堂 有監票就真的不會有做票嗎?
【曲終】
第45堂 當選、落選感言很重要嗎?
第46堂 投票完的總部在幹嘛?
第47堂 選票的價值真的展現在選舉結果了嗎?
第48堂 選舉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書摘/試閱
【第6堂】 一人一票,真的是票票等值嗎?
在臺灣,不管男女老幼,滿二十歲就有一票。即便郭台銘有再多鈔票,還是只有一張選票,和你一樣。
但我想你也會質疑,郭董那麼有錢,應該還是比你有能力影響大選吧?雖然我記得郭董跳出來助選的對象,最後吃鱉的比較多,但有錢的確會對政治產生不同的影響力。有人甚至主張要讓郭董多一些選票,因為他繳很多稅!
可不可以多一票?
這就涉及「一人一票」與「票票等值」這兩個概念了。我們之所以會採用這種模式,其實有「科學」及「倫理」的雙重道理。要證明這一點,我們需要一個「破題」。不妨看看下面這種反對一人一票的論述:
「你不覺得有些人應該有比較多張的選票嗎?繳稅多的人,學歷高的人,有社會貢獻的人,聰明的人,都應該比較多票呀!那些寄生蟲,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沒讀過書的人,犯罪的人,都不應該給他們選票!」
這種想法很常見,我相信你一定聽過類似的版本,或許你也抱持這種主張。有趣的是,持這類主張的人,通常都認為自己是「該有選票的這一邊」,而非「不該有選票的那一邊」。
好,不管這種論述合不合理,這至少代表大家認為自己手中選票的價值「最好高一點」。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會一人一票呢?
雖說「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但這只是自由主義者的理論,並非絕對真理。包括投票權在內的「參政權」,其發展有非常坎坷的歷程。一人一票並非天經地義,而是透過許多衝突與妥協的事件,才慢慢具有今日的形態。
所以一人一票也是個「演化」出來的概念,其牽涉到的問題是「到底誰能夠成為公民?」
要找出之所以一人一票的理由,我們同樣要來進行一場「想像的歷史」。
想像的歷史
前面提過,原始人一開始是比力量,殺來殺去,最後累了,開始比人頭,人頭多的勝出。好,那什麼「人頭」算「人頭」,哪些「人頭」不算是「人頭」?
很明顯,男人之中能打能殺的,就可以算是「人頭」,因為他們能影響集體事務,也就是「政治」。所以最早擁有「一票」,可以參與社群事務的,就是身心健康的成年男性戰士。
某些男人會透過爭奪和繼承而擁有愈來愈多的資產,在社群中處於優勢地位,時間一久就成為「貴族」,這些集體議政的貴族,就被我們視為早一批的「公民」。
隨著社會發展,制度穩定,有許多新興勢力出現。他們可能是起兵做亂的軍閥,或是剛致富的商人。這些新勢力擁有某方面的實力,卻沒有政治影響力,因此開始逼迫原有的「公民」釋出參政權。
如果舊公民不肯釋出政治權力,擁有實力的新人就會發動武力衝突,殺得你不死也半條命。為了「成本考量」,以和為貴,傳統勢力通常會選擇妥協,讓新人也加入決策圈。
「公民」的組成分子,在「老貴族」之外加上了「新戰士」,還有「成功的商人」,這個「公民餅」就隨著社群發展愈做愈大。
在資本主義興起與工業革命之後,商人的力量獲得更進一步的擴張,同時中產階級也出現了,因此想擁有公民權的新人也愈來愈多。
怎麼區別誰可以擁有公民權呢?
一直革命,一直協商真的很麻煩,那就定出法律,只要繳到一定數額的稅,代表你是有一定貢獻的社會人,具有相對的影響力,所以你就可以投票嘍。
當這些工廠主、企業家掌握權力後,便開始利用政府組織壓迫旗下沒有政治權力,無法透過法律和老闆對抗的工人和雇員。但工人也開始不滿了,認為自己才是工廠能運作的關鍵啊,怎麼可以再壓榨我呢?激烈的工運和革命在各地發起,強烈衝擊政治體系,也破壞社會安定。
再次,又是因為「成本考量」,大商人也決定讓工人享有投票權,這樣他們總能滿意了吧。農民也是因為同樣的原理被地主壓榨,接著暴動,進而獲得投票權。
到了最後,只要滿一定歲數,就給你投票權了啦!
但此時社會上還是有超過半數的人沒有公民權。是哪些人呢?女人。
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女性是社會主要群體中最晚獲得平等參政權的。當她們開始接受教育後發現:「奇怪耶,為什麼老娘沒有投票權咧?我做事能力又不見得比男人差,而且生小孩也只能靠女人呀!」於是女人就在家裡抓著男人頭往牆上撞,最後女性也有投票權了。
到了這個地步,終於可說是「一人一票」。但這已經是二次大戰之後的事。
演化的制度
上述這個「想像的歷史」,是以理性方法進行的推估,和真實的歷史狀況有點出入,而且也遺漏了種族的部分(黑人的投票權)。但透過這番推理,我相信你已經能夠體認「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是透過政治運動不斷努力才爭取得來的,並非天經地義。
你還是可以堅持主張「繳稅的人才能有投票權」,但我要提醒你,這點早就有人主張過了,而且這種想法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被淘汰。「學歷高的才有投票權」、「有貢獻的人才有投票權」也都曾有人主張,一樣都被淘汰。
這些人認為「讓少數精英獲得較大政治權力」可以讓社會更好,但事實上,得到政治權力的少數,總是會用這權力來謀取自身的利益,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並且讓整個社群無法追求卓越。
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雖然也有缺點,但相對於其他的制度,因為讓所有人都有發聲的機會,反而較能維持社會穩定,並協助社群成員追求卓越。
這制度是經過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考驗而演化出來的,一定有它「之所以活下來的理由」,不但有科學上的合理性,也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在背景環境沒有改變之前,仍會是民主社會的主流。
而且「投票」只是要推舉或篩選出極少數的首長或民代,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優秀,那就不該只讓他手上多一、兩張票,而是該讓他「獲得幾萬票」以成為政治人物。
票票等值
雖然已經一人一票,不過某個技術性的問題,還是可能造成某種意義的「票票不等值」。臺灣現行的選制規劃,會讓某些人的選票相對來的「大張」一些,比如說金門、馬祖等離外島選區,或原住民立委等等,都只要相對較少的票數就可以當選,這也代表幾千人就可能推出一席國會議員,而都市選區的一票價值就低了許多,可能要幾萬票才能選上一席。
這種不等值也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之所以會讓那些選票「特別大張」,是因為這些地區或族群太小,權益容易被忽略。而因為先前立院席次減半,才相對讓這些選區的票看來「大張到有點顯眼」。
不只是學者,多數政治人物也認為這狀況需要調整,但不是直接減少這些特殊選區的席次,而是增加整體議席,像是把立院總人數增加兩倍,甚至四倍。
…………………………………………………………………………
【第三十八堂】 候選人猛跑行程,真的有用嗎?
雖然大家都被拜票的政治人物煩到想翻臉,但其實很少候選人喜歡拜票、掃街、握手、上臺講話、紅白場敬禮。他們自己同樣覺得很煩、很累,能不做最好不做。
也有很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瞧不起這種選舉活動,認為是政治文化中最惡劣的現象之一,應該想辦法廢除。
既然大家都不喜歡,為什麼這些選法卻如此普遍呢?
存在的理由
前面提過,選舉是演化出來的結果,這些選舉花招也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之所以經過時代的淘洗而保存下來,一定有它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可能不道德。
就我個人的看法,這些活動固然「社會觀感不佳」,但還是可能在個人方面獲得一些肯定。其之所以「有票」的原因應該如以下:
第一,見面三分情。
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媒體看到政治人物,所以如果能接觸本人,感覺會差很多。即使是小牌的政治人物,都經常碰到百姓說:「啊!原來你沒有修圖呀!」、「本人看來比較瘦耶!」,若是大牌政治人物出去晃,引起的情感反應會更強。
第二,如果你有很多競爭對手,你不去那些場合,別人也會去,這時你就麻煩了。
十個候選人,就你沒來,來的人不見得有票,但你沒來,鐵定是沒票的。又像婚喪喜慶紅白場,候選人沒有到,至少那些掛聯(被稱為「中堂」或「鏡屏」)、花圈要到。吃飽閒著的人會去算誰沒有送來,之後就講閒話,所以基本款還是要做。
第三個原因,是如果你非常小牌,又沒辦法買廣告,也上不了媒體,那就真的只能本尊出去到處當吉祥物了。婚喪喜慶的場合能集中許多在地人士,就代表有很多選民,去那就像掃市場一樣,桌桌敬酒,多少有點效果。如果能獲得主婚人、主禮者的現場舉手支持,更是「賺到」。
不過,如果你本來存在感就很強,或是太過強調這些掃街亮相活動,也會有反效果。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北市議員厲耿桂芳,她雖然是以在議會唱黃梅調而為全國民眾認識,不過早在她第一次參選時,就因為黏馬英九黏太緊,而被誤以為是馬太太。甚至連馬總部對她都有一點「賣送」。
選舉實在感
掃街可以建構選民心中的候選人的「存在感」,候選人也會接觸到基層民意,所以不只對於提升選情有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候選人培養「選舉實在感」。
候選人會對政治有些想像,其中某些是不切實際的,但透過掃街,民眾會談到真正的需求,候選人跑久了就會發現「那些」才是真正應該關心的事。直接接觸民意雖然仍可能有抽樣偏誤,但跑得夠多,這種偏誤就會愈小。
就負面角度來說,掃街可能碰到拒絕握手、丟你東西、紅白場不讓你進去等等的困境,但候選人也可以透過練習處理這些負面回應,來提升應對能力。候選人都該學會和「不喜歡你」的選民互動,並且爭取他們的支持。
我聽過許多沒地盤的候選人,都是找個地方拚命的跑、跑、跑,跑多了,那地盤就真變成他的。臺北市有個很大的市場叫環南市場,某位議員候選人本來不屬於這區,根本沒人認識他,其政黨屬性在當地也不受歡迎,但他就是天天往那邊去,每天都把所有的攤商都握過一次,不給他握的就在攤位前敬禮大聲問好。就這樣搞了幾個月,那市場就被他吃下來了。
所以你有在跑,就不會與選舉脫節,可以具體感受到民意脈動。很多候選人會覺得只要做做議題、上上電視就完成選舉,這樣的風險非常大,可能外面聲勢在掉,本人卻沒有感受。所以候選人還是應該儘量斜背個名條,穿件背心,四處晃晃,以保持選舉實在感。
講這麼多優點,那掃街跑場子有沒有缺點呢?有。
首先,經驗不足的候選人很容易錯估自己的支持度。因為任何場子中,會回應的多半是自己的支持者,他們會和候選人聊很久,這容易讓候選人誤以為自己支持者很多。
此外,如果你是很大咖的候選人,掃得太細,會出現「機會成本很高」,但效益很低的狀況。我曾聽過總統候選人去鄉村掃街,掃了半小時只看到兩個人三隻狗,還有蔡英文在二○一四年九合一大選,甚至還掃到八米以下的巷道(兩邊停車後,中間只能勉強過一輛汽車,通常是靜巷)。
這種狀況應透過事前規劃來避免,因為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更重要的地方去掃。
在臺灣,不管男女老幼,滿二十歲就有一票。即便郭台銘有再多鈔票,還是只有一張選票,和你一樣。
但我想你也會質疑,郭董那麼有錢,應該還是比你有能力影響大選吧?雖然我記得郭董跳出來助選的對象,最後吃鱉的比較多,但有錢的確會對政治產生不同的影響力。有人甚至主張要讓郭董多一些選票,因為他繳很多稅!
可不可以多一票?
這就涉及「一人一票」與「票票等值」這兩個概念了。我們之所以會採用這種模式,其實有「科學」及「倫理」的雙重道理。要證明這一點,我們需要一個「破題」。不妨看看下面這種反對一人一票的論述:
「你不覺得有些人應該有比較多張的選票嗎?繳稅多的人,學歷高的人,有社會貢獻的人,聰明的人,都應該比較多票呀!那些寄生蟲,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沒讀過書的人,犯罪的人,都不應該給他們選票!」
這種想法很常見,我相信你一定聽過類似的版本,或許你也抱持這種主張。有趣的是,持這類主張的人,通常都認為自己是「該有選票的這一邊」,而非「不該有選票的那一邊」。
好,不管這種論述合不合理,這至少代表大家認為自己手中選票的價值「最好高一點」。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會一人一票呢?
雖說「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但這只是自由主義者的理論,並非絕對真理。包括投票權在內的「參政權」,其發展有非常坎坷的歷程。一人一票並非天經地義,而是透過許多衝突與妥協的事件,才慢慢具有今日的形態。
所以一人一票也是個「演化」出來的概念,其牽涉到的問題是「到底誰能夠成為公民?」
要找出之所以一人一票的理由,我們同樣要來進行一場「想像的歷史」。
想像的歷史
前面提過,原始人一開始是比力量,殺來殺去,最後累了,開始比人頭,人頭多的勝出。好,那什麼「人頭」算「人頭」,哪些「人頭」不算是「人頭」?
很明顯,男人之中能打能殺的,就可以算是「人頭」,因為他們能影響集體事務,也就是「政治」。所以最早擁有「一票」,可以參與社群事務的,就是身心健康的成年男性戰士。
某些男人會透過爭奪和繼承而擁有愈來愈多的資產,在社群中處於優勢地位,時間一久就成為「貴族」,這些集體議政的貴族,就被我們視為早一批的「公民」。
隨著社會發展,制度穩定,有許多新興勢力出現。他們可能是起兵做亂的軍閥,或是剛致富的商人。這些新勢力擁有某方面的實力,卻沒有政治影響力,因此開始逼迫原有的「公民」釋出參政權。
如果舊公民不肯釋出政治權力,擁有實力的新人就會發動武力衝突,殺得你不死也半條命。為了「成本考量」,以和為貴,傳統勢力通常會選擇妥協,讓新人也加入決策圈。
「公民」的組成分子,在「老貴族」之外加上了「新戰士」,還有「成功的商人」,這個「公民餅」就隨著社群發展愈做愈大。
在資本主義興起與工業革命之後,商人的力量獲得更進一步的擴張,同時中產階級也出現了,因此想擁有公民權的新人也愈來愈多。
怎麼區別誰可以擁有公民權呢?
一直革命,一直協商真的很麻煩,那就定出法律,只要繳到一定數額的稅,代表你是有一定貢獻的社會人,具有相對的影響力,所以你就可以投票嘍。
當這些工廠主、企業家掌握權力後,便開始利用政府組織壓迫旗下沒有政治權力,無法透過法律和老闆對抗的工人和雇員。但工人也開始不滿了,認為自己才是工廠能運作的關鍵啊,怎麼可以再壓榨我呢?激烈的工運和革命在各地發起,強烈衝擊政治體系,也破壞社會安定。
再次,又是因為「成本考量」,大商人也決定讓工人享有投票權,這樣他們總能滿意了吧。農民也是因為同樣的原理被地主壓榨,接著暴動,進而獲得投票權。
到了最後,只要滿一定歲數,就給你投票權了啦!
但此時社會上還是有超過半數的人沒有公民權。是哪些人呢?女人。
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女性是社會主要群體中最晚獲得平等參政權的。當她們開始接受教育後發現:「奇怪耶,為什麼老娘沒有投票權咧?我做事能力又不見得比男人差,而且生小孩也只能靠女人呀!」於是女人就在家裡抓著男人頭往牆上撞,最後女性也有投票權了。
到了這個地步,終於可說是「一人一票」。但這已經是二次大戰之後的事。
演化的制度
上述這個「想像的歷史」,是以理性方法進行的推估,和真實的歷史狀況有點出入,而且也遺漏了種族的部分(黑人的投票權)。但透過這番推理,我相信你已經能夠體認「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是透過政治運動不斷努力才爭取得來的,並非天經地義。
你還是可以堅持主張「繳稅的人才能有投票權」,但我要提醒你,這點早就有人主張過了,而且這種想法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被淘汰。「學歷高的才有投票權」、「有貢獻的人才有投票權」也都曾有人主張,一樣都被淘汰。
這些人認為「讓少數精英獲得較大政治權力」可以讓社會更好,但事實上,得到政治權力的少數,總是會用這權力來謀取自身的利益,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並且讓整個社群無法追求卓越。
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雖然也有缺點,但相對於其他的制度,因為讓所有人都有發聲的機會,反而較能維持社會穩定,並協助社群成員追求卓越。
這制度是經過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考驗而演化出來的,一定有它「之所以活下來的理由」,不但有科學上的合理性,也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在背景環境沒有改變之前,仍會是民主社會的主流。
而且「投票」只是要推舉或篩選出極少數的首長或民代,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優秀,那就不該只讓他手上多一、兩張票,而是該讓他「獲得幾萬票」以成為政治人物。
票票等值
雖然已經一人一票,不過某個技術性的問題,還是可能造成某種意義的「票票不等值」。臺灣現行的選制規劃,會讓某些人的選票相對來的「大張」一些,比如說金門、馬祖等離外島選區,或原住民立委等等,都只要相對較少的票數就可以當選,這也代表幾千人就可能推出一席國會議員,而都市選區的一票價值就低了許多,可能要幾萬票才能選上一席。
這種不等值也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之所以會讓那些選票「特別大張」,是因為這些地區或族群太小,權益容易被忽略。而因為先前立院席次減半,才相對讓這些選區的票看來「大張到有點顯眼」。
不只是學者,多數政治人物也認為這狀況需要調整,但不是直接減少這些特殊選區的席次,而是增加整體議席,像是把立院總人數增加兩倍,甚至四倍。
…………………………………………………………………………
【第三十八堂】 候選人猛跑行程,真的有用嗎?
雖然大家都被拜票的政治人物煩到想翻臉,但其實很少候選人喜歡拜票、掃街、握手、上臺講話、紅白場敬禮。他們自己同樣覺得很煩、很累,能不做最好不做。
也有很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瞧不起這種選舉活動,認為是政治文化中最惡劣的現象之一,應該想辦法廢除。
既然大家都不喜歡,為什麼這些選法卻如此普遍呢?
存在的理由
前面提過,選舉是演化出來的結果,這些選舉花招也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之所以經過時代的淘洗而保存下來,一定有它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可能不道德。
就我個人的看法,這些活動固然「社會觀感不佳」,但還是可能在個人方面獲得一些肯定。其之所以「有票」的原因應該如以下:
第一,見面三分情。
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媒體看到政治人物,所以如果能接觸本人,感覺會差很多。即使是小牌的政治人物,都經常碰到百姓說:「啊!原來你沒有修圖呀!」、「本人看來比較瘦耶!」,若是大牌政治人物出去晃,引起的情感反應會更強。
第二,如果你有很多競爭對手,你不去那些場合,別人也會去,這時你就麻煩了。
十個候選人,就你沒來,來的人不見得有票,但你沒來,鐵定是沒票的。又像婚喪喜慶紅白場,候選人沒有到,至少那些掛聯(被稱為「中堂」或「鏡屏」)、花圈要到。吃飽閒著的人會去算誰沒有送來,之後就講閒話,所以基本款還是要做。
第三個原因,是如果你非常小牌,又沒辦法買廣告,也上不了媒體,那就真的只能本尊出去到處當吉祥物了。婚喪喜慶的場合能集中許多在地人士,就代表有很多選民,去那就像掃市場一樣,桌桌敬酒,多少有點效果。如果能獲得主婚人、主禮者的現場舉手支持,更是「賺到」。
不過,如果你本來存在感就很強,或是太過強調這些掃街亮相活動,也會有反效果。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北市議員厲耿桂芳,她雖然是以在議會唱黃梅調而為全國民眾認識,不過早在她第一次參選時,就因為黏馬英九黏太緊,而被誤以為是馬太太。甚至連馬總部對她都有一點「賣送」。
選舉實在感
掃街可以建構選民心中的候選人的「存在感」,候選人也會接觸到基層民意,所以不只對於提升選情有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候選人培養「選舉實在感」。
候選人會對政治有些想像,其中某些是不切實際的,但透過掃街,民眾會談到真正的需求,候選人跑久了就會發現「那些」才是真正應該關心的事。直接接觸民意雖然仍可能有抽樣偏誤,但跑得夠多,這種偏誤就會愈小。
就負面角度來說,掃街可能碰到拒絕握手、丟你東西、紅白場不讓你進去等等的困境,但候選人也可以透過練習處理這些負面回應,來提升應對能力。候選人都該學會和「不喜歡你」的選民互動,並且爭取他們的支持。
我聽過許多沒地盤的候選人,都是找個地方拚命的跑、跑、跑,跑多了,那地盤就真變成他的。臺北市有個很大的市場叫環南市場,某位議員候選人本來不屬於這區,根本沒人認識他,其政黨屬性在當地也不受歡迎,但他就是天天往那邊去,每天都把所有的攤商都握過一次,不給他握的就在攤位前敬禮大聲問好。就這樣搞了幾個月,那市場就被他吃下來了。
所以你有在跑,就不會與選舉脫節,可以具體感受到民意脈動。很多候選人會覺得只要做做議題、上上電視就完成選舉,這樣的風險非常大,可能外面聲勢在掉,本人卻沒有感受。所以候選人還是應該儘量斜背個名條,穿件背心,四處晃晃,以保持選舉實在感。
講這麼多優點,那掃街跑場子有沒有缺點呢?有。
首先,經驗不足的候選人很容易錯估自己的支持度。因為任何場子中,會回應的多半是自己的支持者,他們會和候選人聊很久,這容易讓候選人誤以為自己支持者很多。
此外,如果你是很大咖的候選人,掃得太細,會出現「機會成本很高」,但效益很低的狀況。我曾聽過總統候選人去鄉村掃街,掃了半小時只看到兩個人三隻狗,還有蔡英文在二○一四年九合一大選,甚至還掃到八米以下的巷道(兩邊停車後,中間只能勉強過一輛汽車,通常是靜巷)。
這種狀況應透過事前規劃來避免,因為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更重要的地方去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