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滿額折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田野歸來(中):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傳播與流動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田野歸來: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是數十位學者歷經多年的時間,以堅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所集結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不辭艱辛地親自深入當地社會及家庭,以問卷、尋訪等多元方式,將人們具體真實的宗教實踐彙整出觀察研究,透過客觀且性統性的文字與圖表呈現於眾人面前,使人們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
基督教信仰自唐代傳入中國後,因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發展及變化。

本書為《田野歸來: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的第二冊,學者們進入都市、走入農村,透過閱讀,了解他們對基督教的看法和體會。藉由文字、統計,以及人們的口述記錄,我們將看到基督教於中國各地是如何興起,在不同的傳統文化的背景中,基督教又是透過何種方式融入不同群眾的生活。

作者簡介

楊鳳崗(Yang Fenggang)
現任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重點為中國宗教變遷和美國移民宗教。曾出版《中國宗教: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存活與復興》、《皈信、同化、疊合認同:美國華人基督徒研究》等著作。

高師寧 (Gao Shin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為最早從事宗教社會學在中國大陸的翻譯介紹和研究的學者之一。曾出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相關動向》、《當代北京的基督徒與基督教》,翻譯《神之簡史》、《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的基本要素》等著作。

李向平 (Li Xiangping)
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為宗教社會學與當代中國宗教。曾出版《文化正當性的衝突》、《佛教信仰與社會變遷》、《信仰但不認同——當代中國信仰的社會學分析》等著作。

編者序

2008 年10 月,中國宗教與社會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與會國內外學者熱議對於中國宗教的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會後集結成文集兩卷,名為《從書齋到田野》,既是此前研究的總結,也為此後的努力指出方向。
2010 年7 月下旬的北京,驕陽似火,酷暑難擋。中國人民大學多功能教學樓的一間大教室裡,從一百多份申請美國普度大學宗教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報告中選出的幾十名入圍者,正在依次進行著課題陳述,回答著聽眾和評審官們尖銳的問題。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還有港、澳、臺,其中不乏宗教社會科學領域的資深教授,更多的是此領域的新人。
2010 年10 月初的美國印第安那州已是涼氣逼人,普度大學的一間教室內氣氛卻熱烈而緊張。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和加拿大高校的教授們,正在認真而謹慎地從幾十份申請報告中進行篩選。最終,在大家的一致認同下塵埃落定:16 位申請報告獲得了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的資助,16 位領銜人與他們的團隊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與研究。
三年,彈指一揮間。但這幾十位學者的這三年,卻是緊緊張張、實實在在而又滿滿當當的三年。他們不僅穿梭於各個調查點,而且還兩次飛越跨中美大陸,去學習,去充電,去接受同行們的挑刺和幫助。在普度大學數周的學習安排得十分緊湊,許多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的人都難以抽出時間去領略異國風光。
2013 年7 月中旬又是夏日炎炎,而這也是收穫的季節--課題結項的時間。香港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內,這些滿載而歸的學者在座無虛席的會議室裡向參會者宣讀自己的研究成果,聽取評議人的評議並回答聽眾的問題。成果之豐富多彩,評議之直言尖銳,問題之富有挑戰性,涼風中的會議室熱情沸騰。
課題彙報會同時也是中國宗教社會科學研究的第十屆年會,很多與會者參加了此前連續三個暑期的宗教社會科學教師研修班,有些人更是多次參加過從2004 年開始舉辦的中美歐宗教學暑期研討班。
這三冊文集展現的,就是這些學者從田野歸來的成果!置於篇首的導論,可以算作我們十多年來推動宗教社會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進路和原則,也可以當作一種尺規,用以檢測這三冊文集的成果。
從書齋走進田野,又從田野回到書齋。這些成果以堅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有理論的支撐和分析,它們將會使讀者深入地瞭解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它們也會讓國內外宗教學研究者們看到,宗教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正在走向成熟與深化。

目次

編者序 楊鳳崗

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的教會選擇與宗教委身 孫尚揚

信仰的代際傳遞與中國農村「宗教熱」的興起 阮榮平、鄭風田

需求性皈信和習得性皈信
─農村熟人社會的基督教皈信 韓恒

當代中國大學生信仰生活的調查
—以武昌基督教大學生團契生活為例證 李雪豔

靈性資本對於G校大學生信仰影響的調查與初步分析 梁茼、周紅祿

「荒誕」的行動與「合理」的信仰
—「得國派」的信仰邏輯與社會行動 黃劍波

探索與路向
—中國民間基督教教育個案考察 劉詩伯

成都平原天主教堂的區位差異分析 廖翔慧

非正式教會
—重建共同體 盧雲

傳統宗教與基督宗教對企業家精神影響的差異探析
—以福建沿海調查為例 甘滿堂

基督教的興起、公民社會的發展與中國的民主化?
—透過兩類基督徒專業組織看中國政教關係的演變 鐘智鋒、李泉、楊江華

宗教場域背後的文化信念
—兩城市非官方教會的不同重組之路 馬麗、李晉

宗教信仰與邊陲漢人社會
—以甘南藏區臨潭為例 陳聲柏

書摘/試閱

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的教會選擇與宗教委身

孫尚揚、韓琪
從五四愛國運動,到一二九運動,再到八九風波,在在皆表明,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由北京市大學生髮起或者有大學生參與的社會運動,一般都頗具感召力和動員能力,從而能使得運動迅速擴大規模,並向縱深發展,而且客觀上會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京市大學生對宗教的態度,在宗教與非宗教(甚至反宗教)之間的選擇,乃至在某種宗教內部所做的選擇,可能既是對社會態勢的反映,也可能會因其獨特的自主性而在社會上產生示範性影響。由此可以推論道,對大學生基督徒的教會選擇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大學生對宗教的態度問題並非只是在中國引起關注,發達國家如美國學術界對此問題也一直比較關注。例如,早在1963年,斯達克(Rodney Stark)曾以來自1958年全美民意調查中心的一個代表全美研究生樣本的資料為基礎,討論宗教與科學不相容這一重大問題。他預測,在當時美國那種將學科學的人塑造成文化英雄的潮流中,將來的趨勢是,要麼美國社會越來越非宗教化,要麼宗教自身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發生後面這種情況,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歷史性的衝突將最終得到解決(Rodney Stark, 1963:11-14)。至少就現狀而言,他對後面這種情況的預估基本準確。而Dean R. Hoge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美國大學生的宗教委身、宗教行為和宗教參與等多個指標為參照,對大學生的宗教觀(包括對宗教的態度)做了長時段的歷時性比較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於經驗資料的事實判斷,如認為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對宗教的態度開始向50年代回歸。他還發現,由於大學對學生的宗教態度的影響降低,導致青年的宗教觀形成的主要階段降到了更早些的年齡,比如中學時代(Hastings, Philip K. & Hoge, Dean R.,1970:16-28; Hoge, Dean R.,1971:170-197; Hoge, Dean R.,1976: 155-163; Hastings, Philip K. & Hoge, Dean R.,1976: 237-249; Hastings, Philip K. & Hoge, Dean R.,1981:517-531; Hastings, Philip K. & Hoge, Dean R.,1986: 370-377; Moberg, David O. & Hoge, Dean R.,1986: 104-117)。因此有學者將注意力轉向青少年階段,他們的研究發現,隨著社會變遷,學生受教育的年限愈來愈長、年輕人普遍晚婚、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變化導致個人職業生涯中不穩定因素增長、相應的父母對子女的經濟支持時限延長等等,所有這些因素使得「青年」這個階段越來越長,即從少年到成年的過渡期變長並且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凸顯出來。而經驗資料表明,這些青年中並不必然存在著普遍宗教衰退現象,他們的生活事實上被他們成長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結構深刻地形塑和支配著(Christian Smith & Patricia Snell,2009: 5-6,144-165, 279-299;韓琪,2012:19-23)。隨著現實生活中靈性現象的凸顯,美國大學生的靈性成長的促發因素、過程及其特點與變化規律也引起了一些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與研究興趣。其中重要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屬下的高等教育研究所(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從2003年開始,該所開展了歷時7年的「高等教育中的靈性:一項大學生尋找意義和目的的全國性調查研究」(Spirit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 Nation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Search for Meaning and Purpose)。
較之於美國而言,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聲望與重要性似乎迥然不同,中國學者對大學生中出現基督徒這一現象的研究自然有著不同的關注點。他們大多關注大學生基督徒的歸信動機、動因及信仰對其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引導信教大學生等問題,較少涉及非信徒大學生對基督徒及基督宗教的態度。這些研究不少是由青聯、團委、馬列教研部、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部來完成的;不僅如此,大部分文章是對策性研究,把大學生信仰基督宗教作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或不正常的現象來看待,可見其研究的價值傾向非常明顯。而在國際學術界,這是宗教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大忌諱。而就研究方法來說,也有缺欠。多數研究的樣本來自一所高校,也有部分來自同城的幾所高校,間或亦有來自某個省的幾所高校或多個省份的多個學校,但對抽樣過程並沒有詳細介紹,樣本的代表性也就自然讓人產生疑竇;大部分調查報告僅僅停留在百分比的羅列上,尚未見到使用更高級的統計分析技術。就問卷設計而言,以理論為根據的假設和統計測試比較少見。應該說,缺少宗教學和社會學的專業訓練是導致以往問卷設計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當然,一些較好的研究也值得參考,如1998年李素菊、劉綺菲對北京地區青年與基督宗教關係的調查(李素菊、劉綺菲,2000年),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關於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對基督教信仰理解特徵的調查(楊慧林),左鵬對大學生基督教信徒的調查(左鵬,2004,11-18;左鵬,2005,34-38),華樺關於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的調查(華樺,2008,27-34),章軍、黃劍波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對全國所有青少年進行的宗教信仰狀況調查(章軍、黃劍波,2008,41-48),黃海波等人於2008年10-12月對上海市松江大學城7所高校的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課題組,2009,265-284),等等,都值得參照。(節錄自本書第一章「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的教會選擇與宗教委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